客座隨筆:敬重本業

最近兩個電視節目引起了我對敬業的反思。其中一個節目訪問了一位本地養魚伯伯如何以獨有的方法,數十年來努力經營,造就肥美鮮味的鯽魚。主持人見伯伯年紀不輕,擔心香港或會失去本地魚鮮的味道,問及了有沒有將手藝傳承予下一代的問題。眼看自己辛苦摸索出來的智慧及經驗可能就要消失,伯伯笑言,養魚太辛苦,不想子女從事有關行業了。 我們憑什麼說自己的本行最辛苦?辛苦不辛苦往往不在客觀的事實,關鍵是自己是否喜歡投身的工作。 難道其他行業不辛苦嗎? 同一天,我看了一個飲食節目,內容指出日本原來仍有不少百年字號的老店,他們很重視歷史的傳承,但凡湯底、製麵的手法,以及部分的廚具,從明治維新起一直延續至今,不少店東已傳至第四或第五代,而味道至今仍然不變。傳統手藝有人願意接棒,往往令人感動,因為那是對傳統的執著,對行業的尊敬。 養魚伯伯不想下一代入行,認為養魚是粗活,工作辛苦,收入不多,不想他們受苦。伯伯愛子情切,可以理解,但養魚辛苦,難道其他行業就不辛苦嗎?我們憑什麼說自己的本行最辛苦?辛苦不辛苦往往不在客觀的事實,關鍵是自己是否喜歡投身的工作,如能喜愛本業自會樂此不疲,如能發現當中的使命就更會堅持理想,跨越世代,傳承百年。子女是否適合繼承是一回事,但必須給予嘗試的機會,否則一門技藝的失傳真的讓人惋惜。 行行出狀元未必人人相信,反而「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心態就一直隱隱作祟。 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 行行出狀元未必人人相信,反而「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心態就一直隱隱作祟。或許我們仍相信受過教育就可留在辦公室享受冷氣,不必望天打卦,被人頤指氣使,生活自會過得很愜意。可事實真的如此嗎?大家心中有數。反之,設想繼承人堅守產業,努力耕耘,在今天,有機產品、優質食材怎會沒有市場? 我們常說做那行就不喜歡那行,這可能因為我們太了解當中的局限,於是經常主觀地放大了當中不如意的感受。又或者我們從頭至尾根本沒有敬重自己的工作,否則一個人在本業打滾多年,必已累積了豐富的經驗及相關的人脈,甚至揣摩出獨門的專業技術,照理應懇切希望與人分享這份由工作而來的喜悅,並將之發揚光大才對,沒理由總在別人前批評自己的本業,甚至叫人不要入行。 當上語文老師從來不是「前世殺了人,今世教語文」的報應,而是緣定三生,讓我要以生命影響別人生命的一份使命。 我也在問自己,想不想自己的學生或孩子也成為人師呢?我現在天天上課,見過不同類型的學生,教過不同的課程,慢慢也累積了相應的教學心得,如果有人願意,能力及性格適合,我定必盡力引領入行,讓他們明白為人師表的意義,這是文化傳承啊!特別身處今天的社會,深知老師角色的重要,明白今孩子亟需良好的教育,更要鼓勵更多有心人入行。當上語文老師從來不是「前世殺了人,今世教語文」的報應,而是緣定三生,讓我要以生命影響別人生命的一份使命。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出走的勇氣

《深夜小狗神秘習題》劇照 今年香港藝術節其中一個最矚目的節目,是英國國家劇院的《深夜小狗神秘習題》(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它改編自馬克海登(Mark Haddon)的同名暢銷小說,2012年被搬上舞台,其後在倫敦西區和紐約百老匯上演,屢獲殊榮。《深》以目不暇給的舞台科技和巧妙的形體動作最為人樂道,我一年多前在紐約初看此劇,感覺相當震撼,今次重看依舊投入興奮。 故事講述一個患有亞氏保加症的十五歲少年,因為調查一隻小狗被殺害的真相,結果踏上一趟驚險的旅程。這個故事讓許多觀眾產生共鳴,因為我們都像主角一樣,當對所有大人都感到失望時,慶幸遇上能夠發掘自己潛能的老師;以及在成長過程中,如何面對不完美但真心愛護自己的父母。而我尤其被另一主題吸引,正如編劇說,這是個關於「出走」的故事——「一個男孩鼓起勇氣走出小鎮死胡同的故事」。主角有溝通障礙,不善交際,甚至從未獨自離開居住的街道,但為了追尋真相鼓起最大勇氣出走。他抵達倫敦柏靈頓站的一幕,舞台燈光閃爍不停、眼花撩亂,正正反映大鄉里出城面對來勢洶洶的人潮、千絲萬縷的鐵路線那種迷惘和焦躁。 成功要素 首選「勇氣」 要成功,勤奮堅毅智慧都很關鍵,但首要的因素非勇氣莫屬。這世代的孩子普遍生於安樂,物質豐富,備受呵護,是故冒險精神好像企鵝的翅膀慢慢退化了。其中一個例子,是我發現愈來愈多學生抗拒出國留學。有些學生成績一般,要爭入本地大學相當渺茫,若家中經濟條件許可,我通常建議他們出國。這不是逃避現實,而是天大地大,何必把自己的人生囿於蕞爾小島,被一個僵化的公開試去裁定自己的前途?留學等於進入另一套教育制度,發掘自己不同的可能性。 我見過許多在香港「小未必佳」的學生,出國一兩年便「大時了了」,脫胎換骨。 留學根本不只念書,更是一趟寶貴的成長之旅。在外國人生路不熟,沒親友的事事要自己去面對解決,有親友的可能少一點生活上的困難,但所謂相見好同住難,同樣要學懂處理人際衝突。再者,在外國體驗的是另一套思考方式、歷史文化、價值觀,視野自然開闊。而最難得的是,當你遠離熟悉的家人朋友和喧囂的香港式生活,安靜的時間和空間霎時多了,你會學會獨處,跟自己和天地對話,聆聽自己心聲,更清楚了解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想要什麼,要走怎樣的路。 留學學獨處 聆聽自己心聲 很多學生抗拒海外留學,通常說怕悶和不想離家,在香港好吃好住,何必離開安舒區,自討苦吃?但我會反問學生,留在香港,你未來四年的生活會有多大變化?還不是依舊略盡綿力讀書,閒時逛街看戲唱K打機,營營役役隨波逐流又過四年,有什麼得益?美國著名詩人E.E. Cummings說過,「It takes courage to grow up and become who you really are.」,要成長,就要拿出勇氣來。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割捨與離別的勇氣

很多時候,是工作了十多小時的一天,很可能,是晚上八時九時甚至十時十一時,我束起頭髮,洗個臉,換上窄身黑色運動褲,把白茫茫的耳筒戴起,就算眼睛累得迷茫,就算心情多麼悵惘,我也會命令自己按下Ted's Talk或是其他學習內容,一邊細聽,一邊狂奔……每星期三至五次,每次三十至五十分鐘。跑步、拉筋以外,有時會是游泳。如果人生是由一次又一次的割捨與離別組成的話,於我而言,一次又一次運動就是最需要勇氣的離別與割捨。 運動而已,大家會笑我說得太嚴重,說是離別也好像太奇怪。世間上的大割捨大離別,應該比較轟轟烈烈,起碼要放棄自己所有財產,或者是與珍愛的人生離死別。這些確實令人痛苦。不過仔細想想,其實許多種離別未必需要勇氣,應該說,無論我們有沒有勇氣與準備,都要面對。 親友的病困、辭世……這些別離我們固然沒法預計,更沒法選擇不說再見,但許多時候即使有預告,人還是被迫離別,很難做到痛快割捨。小孩長得差不多,就得上學,通常都是哭哭啼啼的上學,即使未必知道自己的苦源於與父母和家庭的暫別。小學中學大學畢業的百感交集,大概源於其實我們未必喜歡被規限的上學生活,很想早日結束,但結束一個階段,其實代表離開依附慣了的、每天一起吃飯上課談天的人,代表與一些地方的距離變得非常遙遠,遙遠得永遠回不去。例如走廊、課室、大操場……以後我們與這地方隔着的,不再是由家到學校一程車的距離,而是即使我們人回得了去,那熟悉的地方也不可能再找回離開前的自己,還有那時在我們身邊的人。歲月催人離別,令人必須放棄一直依戀或者依附的。 然而,人離開了,心往往還是不斷依戀一些人,不斷沉醉於一些美好。 主動割捨美好 自覺離別安逸 人性本懶,人性本惰。依戀、依附、依賴……無論怎樣都是糖漿,吃着吃着,能讓生命維持甜蜜快樂,於是叫人依依不捨,即使隨着時間糖漿會沾塵,始終是甜。可是,一天又一天吃着同樣的甜,而且黏黏的,叫人動彈不得的,人絕對會變得癡肥。而天天吃甜,對離別與時間不敏感,嚴重來說會變得癡呆。甜的膩,總讓人自以為飽足,於是,主動割捨美好的想像,自覺的離別安逸,最需要勇氣,也是難上加難的事。要相信父母會老,主動照顧,不再依賴;要相信自己會老,努力尋夢,不再發呆…… 每一次要這樣相信就是一次前進,每一次離別安逸的現况計劃未來,也很辛苦。 敲碎白日夢 拉回現實需要 其實許多人都懂得一鼓作氣。「要考第一!」「文憑試,要天天溫書!」「一生人一定要創業一次!」可是,如果沒有離別與割捨心中依戀的勇氣,那些一鼓作氣統統都叫一暴十寒。真正的勇氣,是每次想放棄、想沉浸在甜蜜時,堅持敲醒做白日夢的自己,把自己拉回需要面對的現實。過於安逸會令人做夢,而不是真真正正確確切切地做夢、實踐夢。 今期專欄就此停筆,因為我要運動了。再次提醒大家,從今日開始,過一些低「糖」、減「肥」的生活吧。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浪漫的DSE

2019年的DSE,可能是自有公開試以來,最浪漫的一屆。 政府宣布為報考2019年DSE的考生代繳報名費,包括自修生。免費提高報考動力,城中人躍躍欲試,設有小組討論的中文科尤其令人垂注。 讓老夫妻追憶那些年 「老公,你還記得那一年嗎?你讀聖保羅,我讀聖士提反,我們在石塘嘴自修室相遇,是你過來搭的訕,然後我們一起考會考,然後慢慢組織家庭,到有了孩子。老公,為了紀念我們的緣分,我打算和你一起報考2019 DSE,一起再去自修室,選同一考區,說不定還能獲安排於英皇應考,就像當年。」念慈但見媽媽嘴角輕揚,出現他不曾見過的青春光彩。 「有這種事嗎?」父親有點愛理不理。「但既然是免費,那就幫我也報一報吧,我以前考理科,現在年紀大了,反而想報中國文學、中國歷史,這樣我算是達成心願了。不過自修室我就不去了,這一次我決定試試自己真正的實力,好好打場天才波,讓你們不再看扁我。真的人人可報?」理科出身的父親仍有半分懷疑。 「老竇,用自修生的名義報名吧,你超夠老資格。根據考試規則,只要你曾經應考中學會考或同等程度的考試,又或於2019年1月1日已年滿19歲,就可免費。老竇,你連19歲發生的事情都忘記了,還不夠資格?」念慈補充說。 轉化成親子活動 「好了好了,別專說你爸爸。明年DSE,別具意義。阿仔,真巧啊,剛好你也考,我們可以三人行,更可以一起溫習。你以前小學,有親子旅行;想不到中學,還有親子DSE。我們全家為2019年定下一個總目標:考好DSE。」 「說不定我們可在同一個試場考,座位還可能安排在前後左右,阿仔,到時你見到我們就不會那麼緊張了。我還可帶備多些原子筆、塗改液之類,如果你沒帶,我可以遞給你。我們志在懷緬,考不好沒關係,最重要你考得好。我們這頭家,明年可以為一件事共同奮鬥了。」媽媽勵志得好像準備開補習社。 「老媽子,現在不流行塗改液了,多數用塗改帶,哈哈哈。」 「這只是小問題吧。不要以為我什麼都不知道,我知道中文科有小組討論,5個考生一組,我們也有機會被抽為同一組呢?到時候,我們一定支持你的見解,讓你發揮到淋漓盡致。要取五星星?無難度。」真虧老媽想得到。 「不必刻意幫我,但願你們不要壟斷發言就好。」三個人之中,大概只有念慈最沒喜色。 爸爸的狀元夢 「你兩個真無大志!每年記者不是追訪那些狀元嗎?我已為此準備好答案……」老竇振臂一揮。 浪漫滿屋,移到試場,便是浪漫滿室。 香城裏的人,皆在訴說要重溫杏壇中學時的美夢,對政府這個惠民政策,咸表歡迎。 至於年年報考人數大減的中國文學科,也終於看到一線曙光。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不忘利市的本意

新春拜年,是家族聯誼,也是好友聚首的好機會,今年出訪拜年期間就聽到兩名身穿小旗袍的女孩有關利市的對話。甲小朋友說:「穿得那麼美,去?利市嗎?」乙小朋友回應:「拜年除了?利市還可以為別人送上祝福呢!」 拜年為了?利市? 甲又得意洋洋的道:「祝福背後還不是為了利市!」乙說:「利市於我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利市均放在父母處,對方封多少,我的父母就回多少。」 甲搖頭說道:「利市要上繳?真可憐!」然後就揚長而去。兩個小朋友年紀小小,拜年及利市的看法截然不同。 甲而言,拜年就是為了利市,利市等於利益,說祝賀話是討好別人,是小往大來的手段。 拜年的意義的確不應淪為收益活動,要讓孩子有所學習,就要在事前對小朋友做好思想工作。 出發拜年前必須指出拜年的意義不為實利而為道賀,聚首是為了加強各家族成員的關係,故應多與家人交談,表達關懷,避免躲在一角沉醉在手機的娛樂。登門拜訪,當然先來作揖道喜,對長輩合宜的稱呼必不可少,拜年的次序亦要注意長幼有序。到面對恭賀的對象,說出的話必定要出自真心,因為那是對別人的由衷祝福,而不是例行公事。施禮恭賀的內容應因着對方的需要而調節,例如對長輩應多說「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對仍然在學的當然要說「學業進步」、「步步高陞」;對做生意的可說「貨如輪轉」、「財源廣進」。能調整語句,聽的人自然更感舒服,體會到你的誠意及尊重。 對別人祝福 不是例行公事 若不問對象,只說些人云亦云的套語,配以游離的眼神,急欲轉身離開的動作,只會讓人感覺那是一場交易。被恭賀的人雖然無奈,但在大喜佳節自亦不會跟恭賀者太過計較,而說恭賀話的人由於認為收到利市為理所當然,態度只會愈來愈馬虎。此外,在孩子面前拆開利市也是大忌,特別不能評點利市的金額,見人家給的是一千五百就說闊綽大方,十元廿塊就是吝嗇小器,將親友的心意物化,孩子慢慢形成勢利市儈的心態。孩子不把拜年的重點放在恭賀層面,反放大隨之而來的「利市?來」,此必不利於人際關係的潤澤,長此下去,拜年就會變成脫離情感的虛偽形式。 孩子愈大愈明白這是什麼回事,就會索性不去拜年,連恭賀的套語也省下,只是仍不忙吩咐父母記得轉交?得的利市。 一家拜年,孩子收禮,父母回禮,如按甲孩子的想法,利市全歸孩子,整個?利市的過程根本就是父母資金的轉移,錢從父母的口袋放進孩子的錢箱。孩子收到利市歡天喜地,背後其實均由父母「找數」。「找數」事小,最重要能在過程中學到感恩祝福,懂得真誠待人,重視情感,那就不枉父母的付出了。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我是富有教師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75年的研究顯示,快樂的關鍵不是名利雙收,而是良好的人際關係。與他人有互動密切的聯繫,不只感覺更幸福,而且活得更長久。 昔日學生 今日好友 A最近從英國回港度假,幾個好友當然要趕快聚一聚。B提議到C的家吃飯,反正C剛結婚不久,我們還沒有暖一暖她的新居。我們這幾個好友相識逾廿載,所謂物以類聚,每次聚會總有說不完的話題,不絕於耳的笑聲。A十年前負笈英國攻讀美術,後來再到西班牙念神學,現在已經是倫敦一所華人教會的傳道人。B和C都從事教育工作,B現在更是我的同事,並肩作戰。大家工作愈來愈忙,見面少了卻仍彼此惦記。我到西班牙和英國旅行,定必探望A。在地球另一端看她帶領主日崇拜,心裏有說不出的欣慰。忘了告訴你,A、B、C都是我昔日的學生。 D在澳洲讀大學,每年聖誕便回港兩個月避暑兼實習。跟D見面,例必還有E、F、G、H,我們六人又是另一個瘋狂組合。我們經常發揮老饕本色,到處大快朵頤,亦曾經一起外遊。難得我們性格不同、政見不同、生活處境都不同,但在手機群組裏經常緊密聯絡,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跟他們一起是我的減壓良方,明明工作得筋疲力竭,但一見到他們又會笑得人仰馬翻,腎上腺素大量分泌,延年益壽。忘了告訴你,D、E、F、G、H都是我昔日的學生。 最近還見過在外地念書的J、K。J從前對學業愛理不理,成績不佳,文憑試後去了美國升學。今次見面,他給我看他最新的成績單 ——GPA 4.0!他一臉神氣,但不忘補充說自己付出了很大努力,我老懷安慰。K昔日不守規,被迫天天留在我房間吃午飯。 後來他出國,但每次回港都會到學校探望我,再次在我房間吃飯。 上星期他回澳洲前的一天,香港氣溫驟降,北風凜冽,他特地回校送我一份旅行小手信,跟我道別。看他衣衫單薄,直打哆嗦,臨別依依,我由衷說了句老土話:「畀心機讀書啊!」告訴你,J、K都是我昔日的學生。 心中富有 錢買不到情誼 下星期還約了L、M、N吃飯,他們離開中學後各自編寫自己的故事,有的繼續學業,有的出來社會工作。五年前,他們本來來自不同的中學,生活風馬牛不相及,但音樂劇的緣分把大家牽引在一起。跟他們經歷了許多苦與樂,也少不了疾言厲色的勸誡和責備,慶幸彼此還沒有忘記對方。告訴你,他們都是我昔日的學生。 若你問我當教師最大的收穫、回報是什麼?我會毫不猶豫回答,是那份亦師亦友的情誼。 在香港有很多工作比當教師工時更短、掙錢更多、地位更高,但我在這二十年所累積的情誼有錢也買不到。所謂心中富有,我頓覺自己已是個百萬富翁。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我最敬愛的老師

「老師,什麼是敬愛?你出『喜歡』算了吧,大家看了都更明白,更容易寫。」寫作課,我給高小孩子的題目是《我最敬愛的老師》。他們這個年紀,大概喜歡和敬愛都沒兩樣,不過我答應了:「好吧,大家好好寫,專心寫,寫好了就會送大家新年禮物……別太貴啊,我錢不多!還有,大家寫什麼我也寫什麼,我也寫寫自己最敬愛的老師吧。」說完此話,我竟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我答應大家,畢業前送一本你們想要的書……喂,也別太貪心要什麼精裝金邊版啊。」現在的我,口氣竟有點像當日高考之前,我最敬愛的老師。她說話就是那麼直腸直肚,說好了送,就必定送,不過也會直接地捍衛一下自己的錢包。平日也是如此,毫不掩飾,活得率真。 帶着書本尋尋覓覓 「我沒什麼喜歡,請挑一本適合我的書吧。」當年我對老師如此說。最後她送我一本台灣作家楊照的《尋路青春》。當時,我不知自己要什麼,也沒有問她為什麼給我選此書,我只知道,後來,從中學畢業至現在,尋尋覓覓始終是我生活的基調,果真如書所題。我從一種工作模式換到另一種,從家搬進大學宿舍,又從一個住處搬到下一個……而我一直都不自覺的帶着此書。書中沒有令我怦然心動的情節,沒有讓人一追再追的衝動與狂喜,可是,像一趟不用趕路的旅行,我悠悠的看到他人生活的風光。小孩子總愛扭着喜愛之物東奔西跑,而我帶着這本書一路上東拐西轉,卻一直都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要高考兩年消化這些資料,確是多。堅持一下吧。」通常,鼓勵的話不會說得士氣激昂,簡潔說罷,老師隨即又會單手拿起錢穆的《國史大綱》,邊走幾步,邊點點頭,繼續說書,活像一個一絲不苟的解剖學家,手起,刀落,藥到,病除。每次上課,我都活像個實驗室小跟班小助理一樣,隨着老師平淡的說書聲,逐小逐小的沉醉在國史研究。日子久了,不但考試的難題都一一剖開,連什麼考試壓力、什麼人生一切的其他問題,只要一上中史課,大概都因為聽得用心,就好像有化學反應一樣,通通不存在了。那時,每天堅持睜開眼奮鬥的其中一個動力,就是跟着老師在一起,一絲一絲的抽出每條歷史長河中的皺紋,從絲綢之路一路探索到鄭和出過的遠洋…… 敬愛的人不會輕易忘記 漸漸,我明白自己為何翻《尋路青春》 彷彿是想找回那個踏實學習的自己,想找回眼前只要一有學術問題就會全神貫注的老師。人長大之前,總會為令人刺激的喜歡而欲罷不能,但如今到了能夠淨化出敬愛的年紀,才知道敬愛是一種不會輕易忘記、帶着崇拜佩服的喜歡,而我敬愛的,是老師對人對事對己的率直務實、專一不二。 「你……你給我專心一點寫作啊。」要小孩子靜下來專一不二地學習寫作,可真不易啊。「老師,我在看你啊。」小孩咬着筆動也不動地繼續看我。「專心一點別看了……」我快要生氣了。他說:「你別動……」我正走過去打算訓一訓他,他就急忙用手遮蓋文格紙。他不耐煩地說:「先別看,在描寫你的樣子啊,敬愛的老師嘛。」我忍不住笑了:「多年以後你還能想起我,才算敬愛呢。」 (本欄歡迎各位老師、教育界人士投稿至[email protected],一經刊出,薄酬)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語文老師的書桌

網上圖片 「忙亂忙亂,因為忙,所以亂。」教了二十多年中文的陳一心,面對眼前的書桌,忽然有些反思,有些慚愧,有些憐惜。 如果要用一兩個詞組形容眼前二十多年的老拍檔,他大概會用「暴風雨」或「地震」,其中可移動板塊包括充滿歷史感的歷屆試題、教參用書、課外書籍、學生習作、來往文件、會議紀錄、教學光碟、校本評核,以及見證師生情誼的紀念照片和物品。一心最怕天花漏水,其次是有人忽然幫他收拾書桌。前者曾經發生,後者從來沒有,反而是他一心「想得美」。 每年臨近農曆新年,像讀者看到文章的這一段時間,一心都下定決心,想要收拾眼前的殘局,結果是左邊的東西移向右邊,右邊的東西回到去年的位置,搬無可搬,則一律往下移,直至頂到自己的腳尖。啊不,這隻被頂的腳,有時也包括鄰座的同工。 一直相安,卻暗中有事,一心被同事投訴了,理由是,讓人擔心教員室的安全。一心想,這既是語文老師的宿命,我如何抗辯?好像多年前,校內發生了一段怪談(或趣談?) 校長巡視教員室,看見一位數學老師的桌面滿是學生的練習簿,劈頭拋下一句:「為什麼,都不改簿?」 鄰近同事聽見了,心中又哭又笑。眾所周知,被批評的同事熱心得像一部改簿機,改完一疊,收回兩疊。改簿機旁邊的同事,書桌光鮮得像未放雜物的示範單位,那位校長點一點頭,好像很滿意的樣子。 亂局不止 想起聞一多 一心被投訴的事件過了一段時間就不了了之,原因不是一心改變了宿命,也不是對書桌拆卸重建,或重新規劃土地用途,而是投訴者搬離了教員室,升職到一個獨立的工作室,不再投訴了,二人總算各得其所。「只要有一間房,就能解決書桌的問題」,一心嘀咕着,眼神閃出久違了的熊熊烈火。 為怕非語文老師誤解他虐待書桌,一心索性在桌上的電腦牆紙立心解釋:一切的眾生應該各安其位。我何曾有意的糟蹋你們,秩序不在我的能力之內。 「你很聞一多!」坐在一心左邊的陳老師說。幸好陳老師也教語文,同病相憐,絕對不像是下一位投訴者。 「我搜索枯腸,終於找到這幾句,很管用。《聞一多先生的書桌》一詩看得我很想拍案叫絕。然而我的書桌連拍案叫絕的位置都沒有。」一心好像找到知音人。 「忽然一切的靜物都講話了,忽然間書桌上怨聲騰沸;桌子怨一年洗不上兩回澡,什麼主人?誰是我們的主人?一切的靜物都同聲罵道,生活若果是這般的狼狽,倒還不如沒有生活的好!」你知道嗎?我曾經發過這種恐怖的夢,一心忍不住與同工分享。 「像我們這裏已經很好,我聽見另一些學校的老師說,他們的書桌,面積大概比一張學生桌,多一張而已。唉,這裏算是不錯了!」對上假天花也曾經漏水的陳老師說。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傳承我們的文學教育

資料圖片 多年前曾任教預科文學,沒想到今年會重操故業,嘗試教授文憑試文學課程。教授文學的確比語文更有滿足感,走入文學班,上課氣氛與中文課堂截然不同,可能由於同學心態,始終文學是選修科,讀與不讀,操之在己,願意讀的多是堅持興趣的勇者,他們與文學結緣是自由戀愛,願者上釣,因此你會感受到同學對課堂的期待。其次是師生比例低,修讀文學的同學只有正常班別的三分之一,可謂超小班教學,每位同學在課堂上均有機會發表意見,分享寫作心得,評價同學的作品,興之所至,還會以文學詩句交流對話,語皆有物,令人喜不自勝。至於屬必修課程的中文科,卷別多,讀寫聽說還有綜合運用,樣樣皆考,不論你是否有興趣,迫於無奈也要戰鬥至最後一刻,不能退修。如要入讀大學更須達三級水平,因此大家心中明白,中文科是大學入場券,未敢輕忽,但說到喜歡就談不上了。 文學科有空間實施教學活動 文學比中文課程彈性,很多在中文科未必有空間實施的教學活動也能在文學科嘗試推行。 不少推動文學教育的有心人,曾在不同的講座中分享各種教學活動,令人鼓舞。曾有老師將電影作品與文本對讀,比較電影拍攝及文學賞析的角度,引導同學思考媒介表現的差異,提高學生的審美與藝術鑑賞能力;又有老師嘗試以詩文為本,譜上流行歌曲,填上新詞,再讓擅長歌唱的同學重新縯繹,效果耳目一新;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有老師帶領同學文學散步,先直觀感受文學的現實場景,再細閱文本,以助同學了解作者的視點,由是鼓勵同學留意身邊事物,鍛煉觀察,感悟生命。多元的教學手段豐富了學生的經歷,讓同學走入文本,參與創作。寫作不再是任務完成,而是獨抒性靈,題目既實亦虛,為創作提供了發揮的空間。凡此種種的教學方式令師生享受其中,讓人嚮往不已。 寫作獨抒性靈 不是完成任務 我們常說學生寫作內容空洞,感情蒼白,多敘事少描述欠深度,其實學生每天周而復始的上課,除了補習就是考測,生活機械刻板,真的泛不起一點漣漪,除非同學自發大量閱讀,否則多只能借用劇集橋段,又或臨急抱佛腳,背些人云亦云的事例,搪塞過關。我不是在為學生開脫,只是今天的師生實在太忙了,多數語文教師根本沒有空間為學生創設上述的學習經歷,又或者協助他們塑造場景及醞釀意念;而學生亦未有空間去閱讀原著,感受生活,以及觀察周遭的環境。 今天,修讀文學科的人數持續下降,讓人惋惜。我們知道選科是學生的自由,沒法干預,或許有一天,文學科需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存在,但我非常希望文學科那些精彩的教學設計及文學教育的精神仍會繼續延存,永續不滅。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小心許願

執筆時,西班牙球壇班霸皇家馬德里又輸波。去年幾乎戰無不勝、取得國內聯賽和歐洲聯賽冠軍盃雙料冠軍的皇馬,近期淪落到一勝難求的地步,聯賽打了一半,現在排名第4,距榜首的巴塞隆拿19分,幾乎肯定與西甲冠軍無緣。另一邊廂的英超球會阿仙奴,近年戰績不復當年(這個當年真的很「當年」)勇,每况愈下,接連輸給弱旅,目前排名聯賽第6。兩隊球迷不少,現在頗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味道。 「阿仙奴跟皇馬一樣就好了」 有趣的是,近讀「網聞」,有皇馬球迷說:「半年前,我一個阿仙奴球迷的同學說:『如果有一天,我們的比賽跟你們皇馬的一樣就好了。』沒想到,他的願望這麼快就實現了!」(還有人說:「想像一下兩隊來一場吧,結果兩隊都會輸!) 鬼古書教落,許願要小心,因為你許的願,原來會實現——不過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實現。情形就好像成績墊底的同學葉大雄,忽發大願:我明年成績要跟考第一的明仔一樣;結果精誠所至,天從人願,第二年,葉大雄成績果然跟明仔一樣,可是,倒楣的是,葉大雄沒有好像明仔一樣考第一,而是明仔成績倒退得好像葉大雄一樣,兩個人一起考了個「雙第尾」。 從阿仙奴球迷願望實現之後那種哭笑不得的情形,想起許多孩子(以至大人)的願望其實類似。大雄說,他的願望是考第一,可是,他絕對沒有同時許願自己要有學問;結果,學校面臨殺校,同學能轉校的都及早轉校了,全班只剩下他一人留在原校,他就這樣實現了「考第一」的願望。史提芬周說,他的願望是升職,可是,他絕對沒有同時許願,自己有升職的能力;結果,公司業績不佳,大幅裁員,他接替了前上司的職位,可是公司整體減薪三成,他的人工不加反減,而且工作吃力,比之前辛苦百倍。 家長圈中,最常見的願望,是子女進入名校;可是,家長有否想過,如果子女不適合那間名校,勉強進入,又會否先甜後苦,因福得禍? 李小龍教我們這樣許願 為什麼我們的願望,通常這麼功利,這麼膚淺,這麼「目標為本」?為什麼我們的願望,不那麼看重過程,不那麼看重自己的付出,不那麼看重能否幫助別人?為什麼我們許願子女進入名校,而不許願子女增長知識和有同情心?為什麼我們許願發達,而不是許願自己有發達的能力? 想起李小龍未成名的願望,他寫了在紙上,是這樣的:「我,布魯斯.李,將會成為全美國薪酬最高的超級東方巨星。作為回報,我將奉獻出最激動人心、最具震撼性的演出。從1970年開始,我將會贏得世界性聲譽。」 李小龍寫了他明確的目標,也寫了他如何「奉獻」。相對很多人來說,這個「願望」顯得更有意義。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