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善養救未來:從課程培育素養
有聽過這個小故事嗎?清晨的校門外不知何故躺着一條香蕉皮,沒多久這寸土地開始熱鬧起來。只見孩子們有的大步跨過,有的繞道而行,較大的孩子議論它的來歷。不久,一個小男孩路過便伸手把它丟進垃圾桶。這香蕉皮惹來的小風波就此謝幕。 小風波引來大反思:為什麼孩子的反應這麼不同?孩子如何理解公德心?這小小的一個舉動背後包含怎樣的知識、技能與態度?知識:香蕉皮是垃圾而且踩着它會滑倒;技能:需要拾起它並丟進廢物箱;而行為的推動力是態度:一顆同理心,不想有人受傷或想保持校園清潔。驅使這小男孩丟香蕉皮的就是這顆同理心,於是他應用他的知識,運用他的能力完成了這小任務。態度、技能及知識不能獨立應用的,需要結合並行;否則不是知而不行,就是不知道怎樣行。面對未來的世代,孩子極需要這結合的教育。 素養教育,以培養在真實情境中善用知識,解決各種難題的能力。 態度是影響人去運用知識與能力的背後引擎。既然態度如此重要,那麼該如何培育之? 毫無疑問只有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讓孩子自己去經驗,去探索,去發現,才能建立態度。舉個例子:一年級常識科《我的家》,教科書的內容是認識家庭樹、恩親關係,或藉圖片教導如何與家人相處,最後帶出要珍惜與關愛家人。值得反思的是: 若孩子是單親家庭,完整的家庭樹與恩親關係對他有何意義? 孩子的家庭結構及生活情况不同,單是講授能回應孩子的需要嗎? 藉念課文能培育珍惜與關愛家人的態度嗎? 結合知識技能態度 「落地」實行 教科書難以回應學生的個別需要和生活經驗,也流於知識的灌輸,背誦和抄寫艱深的字詞成為學習常識科的日常;「感.創.做」(LBD)的常識科就是要改變這學與教的模式,讓學生的學習「落地」,在生活層面上掌握及運用所習得的態度、技能及知識。 就以《我的家》為例,單元的核心價值是:維繫家人間愛的關係。所以環繞目標,學生需要認識不同家庭的特色;分享自己家庭樹的結構;訪問家人的愛好與本領;討論家庭紛爭的解決方法;練習自理及做簡單家務。過程中不單獲得知識,溝通和表達等能力也得到建立。 單元中有兩個小任務需要在家做的,就是完成一星期的家務挑戰及製作「愛家小法寶」。後者是學生自製小玩意與家人一起玩,藉此表達對家人的愛。我們所說的「落地」,就是這個意思,孩子可以在真實的場景運用所學,而不流於知識層面。 曾經有一個家長分享:內向的女兒上完《家》這個課題後,多了和家人分享。有一次女兒更主動請求鋼琴老師教她彈生日歌,原來她想在婆婆生日當天送上這首歌。媽媽說時也很感動呢! 在這個單元的設計中包含了LBD的4個元素:除「真實性」,也有「探究」、「參與」及「意見與表達」。學生最後的大任務是為家人設計驚喜派對。學生帶着好奇探索,共同參與準備派對,踴躍表達想法。孩子在主動學習呢! 「動手學嘅課堂,充滿笑聲嘅課堂係咪學到嘢?」請先檢視單元的學習目標︰維繫家人間愛的關係。你認為在試卷中答對填充題:一家人要互助互愛,還是上文中提及主動學習彈鋼琴,為婆婆慶生的孩子更掌握所學? 不錯,後者能夠結合態度、技能與知識去回應生活的需要,更能把學習轉移且深化。這不是教育的臻境嗎?當然,要檢視這樣的學習成效,也就需要更多元的評估了。 文:黃翠霞(教育大同×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 學校同行者)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5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