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養救未來:善待內在小孩


(作者提供)

為期1個月的「亂世中的堅持:以連繫善養孩子」網上講座系列完結,近600名參加者向講者澳洲心理學家顧樂本(Robin Grille)提問了80多條問題:

家長:「我如何避免將自己負面的『內在小孩』傳給下一代?」

校長:「我如何幫助教師,讓他們樂於一起反思(內在小孩)以更好支援學生?」

助人工作者:「我們工作壓力大,有時感到失望和內疚,但難跟上司分享,希望有更多這類活動讓我們表達和得到理解和幫助。」

家長:「你的書完全改變了我和家庭,現在我會盡量用同理心對待孩子,有時會很累,但又怕找別人幫忙,怕別人未能做到同理心,我該如何是好?」

童年創傷 影響成人對待孩子方式

4次共8個小時的講座跟答問環節,讓不同背景的參加者反思童年的空間。我們每個人都曾為孩子,童年受過的大大小小情感創傷,不僅會影響我們如今怎樣對待孩子,亦會無形地影響着我們今天的各種人際關係及決定。Robin的「內在小孩之旅」5部曲,能幫助療癒自己成長中未被滿足的情感需要。閒下來的時候,試找個安靜的地方,想一件孩子觸發自己情緒的事情,然後問自己以下問題:

1. 我現在有何感覺?

2. 我兒時何時曾有類似的感覺?

3. 我當時需要什麼?如何會讓我覺得好一點?(最重要的一步)

4. 我現在作為成人可如何滿足我內在小孩的需要?

5. 我孩子有這些狀况的時候,他們想我如何回應?

當我們苦惱為何孩子總是如此時,把角度一轉,回想自己兒時對一些近似事情的感受,以及當時渴望得到怎麼樣的對待,就能給予我們最切身的靈感去重新理解孩子的行為,用合適的方法去回應孩子對我們的呼喚。

孩子常要人抱,就是懶惰、扭計?孩子見到長輩或陌生人感到害羞,不打招呼,就是不禮貌?我們可曾想過,孩子為何會這樣?我們對他們作出回應或要求時,又有否理會他們的感受?這些我們以為孩子長大後會忘記的小事,但Robin在講座中一再解釋:縱使我們記不起事情的經過,但當年遭受成人缺乏理解、同理心的對待,其實我們身體記憶系統已自動把這些情緒記錄在大腦的杏仁核中,等於埋下了情感創傷的種子。

為了讓家長更容易以同理心支持孩子的成長,我們特別創作《芊芊和比比》(圖),這套繪本基於Robin首部著作《善養小童成大同》內提出的輔助式教養(helping mode parenting)而創作,每個故事均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全家一起閱讀,大人和小朋友都可能會在不同角色的互動中,發現用同理心相處的新方式。

團隊希望於6月底完成創作5個故事,更為系列創作了主題曲及一個教養GPS的遊戲,希望大家支持我們為這繪本系列發起的眾籌行動。 「改變童年,就可改變世界」!

眾籌詳情:https://bit.ly/39QQ1Ie

教養GPS遊戲:https://bit.ly/33AWS4J

文:張惠侶(教育大同總幹事及聯合創辦人)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