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A爸媽:風暴下的「接納」教養課

近日接連出現颱風或熱帶氣旋、黑雨、紅雨,除了是天文科學課,也是很好的教養課。「何時掛風球?」是這場10月風暴主要爭議的地方。其實早掛晚掛也會受到批評,批評別人實在很容易,只需張開口,把想說的話說出來即可。可是,被批評的一方,他們背後經歷了什麼?我們又有沒有花心思去了解呢? 了解孩子行為背後動機 不少市民都只看眼前結果去批評所發生的事,就好比家長,只看見孩子「不規範」的事而加以批評,卻沒細心研究他們背後的動機,即是造成「不規範」事件的原因。 我們接納(acceptance)孩子,不單是口說付出 「無條件的愛」那麼簡單,更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孩子每一個行為,也有其背後原因的,如果大人沒留意背後動機,很容易令孩子覺得不被重視,有被忽略的感受。究竟如何做到接納孩子而非盲目接受孩子的錯呢? 1. 設身處地感受孩子的感受 把我們同理心放大,設身處地感受一下,孩子正在面對什麼,是增加接納力度的最佳方法。有些時候,只是簡單地互換一下角色,就很容易理解孩子的「為什麼」。例如,當孩子拖延症發作,提不起勁做任何事,家長設身處地感受一下孩子當下的心情,或許就能了解到「換轉自己都會咁諗」,接納由此開始。 2. 不要把孩子想得太美好 很多時我們都被小朋友「天真無邪」的外表認定他們是善良的,但不要忘記,孩子總會學到「走精面」的一天,當孩子講大話,我們又會如何應對這個局面呢?有一天,大女兒跟我說已經完成數學功課,但當我一看之下,我極度懷疑她是抄答案的(不要問為什麼,孩子掌握到什麼,家長心中有數吧)。當真相打開時,我那一刻雖然憤怒,但更會思考,「想當年我也做過同樣的事」。有答案在旁邊,我也沒把握可戰勝引誘。或許我們都把孩子想得太完美,太有道德,往往忽略了孩子也會受到誘惑,也會有失腳時。 3. 接受孩子的限制 正如天文台,下黑雨、掛風球是根據數據和指引去做決定,這就是他們的限制。現實是怎樣,他們就算知道,也只能按現有機制去做,所以全港下大雨,市民覺得應該是黑雨,但由於數據未達標,所以天文台還是沒有行動,大家還是要澗水上班上學。 我們的孩子也有限制,他們有各自擅長或不擅長的事,當他們做不到我們的要求,我們理應接納他們的限制,也同時接納孩子。 文:Vinic爸爸 作者簡介﹕3個孩子的父親(大女兒C、龍鳳孖寶A&B),為了不白白浪費了奇妙的恩典而成為香港有品運動6A品格教育講師,希望把心理學說融入6A教養,把正向教育理念分享給父母,特別是爸爸。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8期]

詳細內容

6A爸媽:快樂教養——由不快樂開始

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少不免經歷過錯。有時,受心境影響;有時,受情緒影響。因為我們不是上帝,我們都不完美。 有個家長告訴我,已經很努力學習「接納」,希望可以透過無條件的愛,令孩子真正體會父母的關懷。可是,無論她多努力,也不能從「比較」之中得到釋放。像剛剛的開學日,她又跌入比較的漩渦之中。這位媽媽說,當她見到其他同學的家長時,腦袋好像什麼也忘掉,只忙着比較其他同學在暑假學了什麼,去了什麼地方staycation,甚至連暑假後長高多少也比較一番。在旁的孩子只尷尬地苦笑。當媽媽意識到自己又陷入危機時,非常後悔,更自責令孩子失望。 忙碌爸爸把內疚吞下肚 另一位爸爸電郵Vinic爸爸,告訴我一次失言的經歷。那位爸爸每天早上都會提醒自己,在回家時,一定不可以第一時間問孩子:「做晒功課未啊?」因為,孩子會因這句話,覺得自己的價值在於功課。那位爸爸儘管已很努力提醒自己,但有一天,踏入屋的一刻,仍不自覺地把那句話說出口。爸爸為那天孩子聽後的一個失望表情感到內疚。 又一位忙碌爸爸,工作排滿了日程,每天24小時也不夠用,但內心卻常常想念家中的孩子。每天早餐,是父子二人唯一的共處時間,孩子每個早上總會問爸爸︰「今晚返唔返嚟食飯?」當然,答案大多是令孩子失望,爸爸努力把內疚吞下肚,只能說︰「爸爸盡量早回來。」雖然這個情節每天重複發生,但爸爸沒有因此被訓練得盲目,他每天仍然被內疚折磨。 接受自己不是完美的人 工作上,碰上很多家庭,絕大部分家長都想對孩子負責(當然會有不負責任的爸媽,但真的很少數)。那些責任都來自「要給孩子最好的」、「要為孩子多做一點」或「為孩子當一個稱職的父母」。可是,這些責任,最後卻演變成「稱職」家長的指標,甚至有家長會覺得自己教養錯失是罪大惡極。為此,我很想告訴各位︰  1. 懂得接納自己不完美,才可以接納孩子不完美 只有可以接受自己不是完美的人,才能成為一個會接納孩子的家長,否則你現在的「接納」只是裝扮出來。  2. 會錯的家長才明白孩子做錯了的心情 每當孩子重複犯錯時,不要從口吐出「你點解做咁多次都係錯」或「點解唔肯改」這些話。我們當父母的又何嘗不是一錯再錯?  3. 孩子是父母學習接納的最好老師,忘記如何接納就望望孩子吧 當我們又犯錯了,問問孩子,請求原諒,孩子必會馬上說「原諒你」。所以,孩子接納父母的能力遠比我們厲害。 有接納自己不完美的勇氣,才可以令自己在教養修為上更進一步。與其怪責自己,不如盡快收拾心情再做得更好。快樂教養,往往都由不快樂開始。因為不快樂,才有動力把教養變得快樂。 文:Vinic爸爸 作者簡介﹕3個孩子的父親(大女兒C、龍鳳孖寶A&B),為了不白白浪費了奇妙的恩典而成為香港有品運動6A品格教育講師,希望把心理學說融入6A教養,把正向教育理念分享給父母,特別是爸爸。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4期]

詳細內容

6A爸媽.SEN孩子教養心得:保持距離

無意中在Netflix內找到一套劇集,單看名稱還以為是恐怖片,片名叫《異類》(英文名會易明一點,叫Atypical),故事主角是一個18歲患有自閉症的中學生。以自閉症為題材的劇情,很多時都只描寫患者,但這套劇聚焦的還有他的家庭成員,內容很寫實。 主角Sam,在一所普通中學上學,跟其他人一樣,要面對升學問題。不過,劇情有不少篇幅還描述他對異性的愛慕、對性的好奇,好讓觀眾知道,一名有特殊需要的人,也有着一般人最普通的需求。 過分保護令一切崩壞 對我衝擊最大的,是Sam的媽媽Elsa。她是一個很典型的媽媽,疼愛兩個子女,對自閉症的哥哥更是十分呵護(有點忽略了妹妹),甚至到了過分保護的程度,影響了生活。她除了擔心Sam的一切事情,還要面對孩子漸長,對她依賴愈來愈少的心理關口,在家中不被需要的感覺,令她漸漸迷失。當Elsa外出找自己的天空時,遇上有型男士的引誘,令生活陷入脫軌。看似一團糟的生活,卻很貼地。 Elsa令我想到,問題的起因,是她把全副精神也放在Sam的身上。當Sam學會獨立,她便迷失了。Elsa需要的是接受Sam已經成長,例如在人前人後,不用再刻意提醒Sam有自閉症,讓Sam可以跟其他人一樣面對相同的生活。媽媽應該放手,給Sam自己去學習、去經歷。 爸爸的「距離」更勝保護 故事裏的爸爸,跟Sam並不是很親密。不過,爸爸很有決心跟Sam走得更近。他一步一步探索,等待Sam不知哪天對他有較多回應時,便把握機會走近Sam的心,結果父子2人更互相信任、關係更親密。是什麼令爸爸成功走進孩子的心?什麼令媽媽反而充滿了隔膜?我相信,那是「距離」。 爸爸的成功,是因為跟孩子有距離。這個距離令Sam感到自在、受尊重;更重要是感到無論遇到什麼事,爸爸都在旁stand by,只要Sam打開心房,就有爸爸在,可以跟他傾訴。反而媽媽的距離太近,令Sam覺得不自在。Sam很清楚知道,自己長大了,有很多想法,也不是每件事都會跟父母講,所以最明白自己的不一定是父母。然而,Elsa卻仍然覺得自己是兒子最親密的人,這個錯覺,令母子2人漸行漸遠。 接納才是出路 跟孩子有距離其實不容易,試問哪個父母願意親手放棄跟孩子親密?可是,我們誰也不想當Elsa,當跟孩子有距離,才可以昇華到更親密的境地、更長遠的關係。如何造就這種距離?當然是「6A品格教育」中的「接納」。以爸爸成功走進青年人的心為例,他表達的,正正就是「無條件的愛」。接納孩子,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在身旁,給空間讓他們探索生活。這些就是面對成長中孩子的最好方法。無論孩子有無特殊需要,這個最基本、最有力的方法,就是教養迷思的出路。如果你正在尋找教養上的出路,我相信,回歸最基本的「接納」,就是你需要的答案。 文:Vinic爸爸 作者簡介﹕3個孩子的父親(大女兒C、龍鳳孖寶A&B),為了不白白浪費了奇妙的恩典而成為香港有品運動6A品格教育講師,希望把心理學說融入6A教養,把正向教育理念分享給父母,特別是爸爸。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0期]

詳細內容

6A爸媽:父親節大平反

Vinic爸爸當了8年父親,度過了8個父親節。每年,都過得很開心。可是,我在心中有個疑問,為什麼父親節總是給母親節比下去?這是極不人道的差別待遇。 蒐集了一些爸爸對父親節的看法,最特別的包括: .母親節外出吃飯慶祝,爸爸負責結帳;父親節外出吃飯慶祝,也是爸爸結帳。這兩年應該少了人會外出慶祝吧。不過,在家吃飯,同樣要爸爸付外賣帳單。 .母親節,孩子都花盡心思為媽媽預備禮物。可是爸爸每年都只是收到孩子的勞作、心意卡。 .有些爸爸不喜歡特別慶祝,但心裏又害怕孩子對這天毫無表示,這些內外交戰折磨不少爸爸。 .有些爸爸會說:「堂堂男人,有需要特別慶祝父親節嗎?」 你是好爸爸嗎? 無論你是否跟這些爸爸想法一樣,但敬請留意,那天只有爸爸是主角,不要輕易放棄這個機會。 稍等,在行使權利前,要先履行義務。你,有當一個好爸爸嗎? 或許我們要自我評估一下,是否當上了一個好爸爸。例如,跟孩子關係如何?最近一次聽到孩子說「愛你」是什麼時候?什麼時候爸爸會單獨跟孩子相處,來一次二人約會呢?最近一次聆聽孩子的想法是什麼時候?什麼場合?還記得嗎? 跟孩子相處 時間多少非關鍵 如果你能夠答到以上問題,而這些事都是近來發生的,那實在太好了。要做好爸爸,在「6A品格教育」裏,「時間」(Availability)是一個關鍵,是每一個好爸爸都需要付出的。 這裏說的是Availability,並不是Time。即是,時間並不以多寡去衡量。假如爸爸是一個大忙人,「如何花時間跟孩子相處」比「花多少時間跟孩子相處」更重要。 當我們跟孩子相處時,一起經歷的,都會成為孩子心中的記憶,而這些記憶是帶有情感,能陪伴孩子一輩子。陳奕迅其中一首歌叫《單車》,當中有以下幾句︰ 「難離難捨想抱緊些 茫茫人生好像荒野 如孩兒能伏於爸爸的肩膊 誰要下車 難離難捨總有一些 常情如此不可推卸 任世間怨我壞 可知我只得你承受我的狂或野」 的確,或許我們都是大忙人,可是爸爸永遠是孩子心中的巨人,就算爸爸只是默默陪住家人,什麼也不做,還是會令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回想我這8年的爸爸生涯,為孩子付出的一點一滴,都滴進他們的心裏。父親節,或許不是特別地備受重視,甚至孩子每年都是重複以手工勞作作為禮物(其實這些禮物是非常珍貴,只是頭幾年當爸爸才可以收到)。但爸爸們不要忘記,我們要先當一個「受得起」父親節的爸爸,才去要求家人如何看待這個節日好嗎? 祝爸爸們有一個溫馨愉快的父親節。 文:Vinic爸爸 作者簡介﹕3個孩子的父親(大女兒C、龍鳳孖寶A&B),為了不白白浪費了奇妙的恩典而成為香港有品運動6A品格教育講師,希望把心理學說融入6A教養,把正向教育理念分享給父母,特別是爸爸。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0期]

詳細內容

6A爸媽:移民,真的為孩子好?

在社交媒體,每天都充斥移民公司的廣告,移民潮已成為坊間熱門話題。若問父母,為什麼有移民打算,十居其九都會回答,是為了孩子將來着想。這是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但父母們是否真的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移民是否孩子的意願呢? 預留時間梳理孩子情緒 籌備移民,通常要過五關斬六將,家庭各成員的心理質素,是否已妥善照顧呢?爸爸或許要盤算移民後的工作,解決家庭的財政問題;媽媽則可能會為不明確的未來憂心,又或者捨不得還在香港的家人、朋友;那麼,小孩子呢?或許他們沒有把真正的想法表露出來,樣子看似很雀躍,但真相往往並非如此。 當我們以為移民是為孩子將來着想,但可能孩子是不情不願的,因為他們心裏確實有很多情緒,還沒有好好梳理。例如孩子很難面對跟朋友離別,他們還會擔心適應問題,學業是否跟得上,會否被歧視、被欺凌或被孤立等。 當孩子的問題還未被處理,卻已經處身外地,這些憂慮不會突然消失的,只會隨時間愈積愈深。因此,父母在計劃移民之初,便應該預留充足的時間去梳理孩子的情緒,防患未然。但要怎樣做呢?可以運用「6A品格教育」中的Acceptance(接納)、 Affection(關愛)和Availability(時間)。 細心聆聽需要 一起面對問題 我們先要接納孩子在心理或情緒上有各式各樣的思量,也不要忽視他們跟你表達的機會,或許孩子已經鼓起了最大的勇氣說出內心想法,所以我們更加要認真、細心地聆聽他們的需要。而那些不習慣主動表達想法的孩子,就更加需要父母多花時間跟他們解釋,也要給他們分享感受。父母要做到接納,就必須站在孩子的角度,尊重他們的想法,縱使你覺得小朋友的憂慮不成立,但切記不要單單一句「這些不是問題,不用擔心」來作回應。 有了接納的基礎,方能表現出關愛。我們可陪伴孩子一起經歷跟朋友別離的場面,也可跟他們一起了解新的學習環境,甚至坦誠分享父母在外地重新建立生活所遭遇的困難,令他們明白,其實我們跟孩子是一起面對相同問題的。「一起」是很有力量的,孩子會為了這個「一起」,覺得自己並不孤單,有父母同行,就不是單獨面對了。 因此,若移民是你們的最後選擇,就不要光光把「為孩子着想」掛在口邊,而忽略小朋友背後的需要。說到底,絕大部分希望移民的都是父母,而非孩子本人。 文:Vinic爸爸 作者簡介﹕3個孩子的父親(大女兒C、龍鳳孖寶A&B),為了不白白浪費了奇妙的恩典而成為香港有品運動6A品格教育講師,希望把心理學說融入6A教養,把正向教育理念分享給父母,特別是爸爸。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1期]

詳細內容

6A爸媽:別把責任向伴侶推

近日,有家長向我求助,說女兒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跟他們夫婦溝通後,獲知大概情况。當中最深刻的一句話,出自先生口中——「一日都係佢嘅問題」。他口中的「佢」,就是坐在身旁的太太。 權威是孩子的保護傘 我們都習慣把責任往外推,不容易把責任向自己身上扛。這個案中明顯地夫婦雙方都有責任,只要任何一方忘記了自己當父母的影響力,家庭便會失衡。尤其是爸爸,常常誤會了權威是管教的手段,卻不知道,父母的權威其實是保護孩子的一把傘。 從與孩子對話之中,就可以了解到,誰比較多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這點其實騙不了任何人。這名爸爸早出晚歸,跟孩子相處的時間自然較少,所以理所當然以為孩子出現的所有問題都是受媽媽影響。可是,父母雙方的影響力是均等的,因為我們都是孩子最親近的人。這名爸爸似乎忽略了,自己也足以影響孩子的行為甚至價值觀。 那麼,什麼是權威呢?在6A品格教育之中,以權威(Authority)最難掌握。權威包含了影響力和威信,當中聯繫着跟孩子的親密關係與自身榜樣。父母利用權威,不為規範孩子,反而是要提供安全傘,保護家庭。是否覺得抽象?的確,所以家長很多時都誤會了權威就是威權、絕對的管教。 善用權威教好孩子 父母要運用權威,先要留意以下3個要點︰ 1.先負起做父母的責任:所說的責任,不是要栽培孩子成為一部讀書機器,或是周身刀的技能達人,而是讓孩子在愛的包圍下長大,接受父母無條件的愛。在教養的路上或許會充滿荊棘和挑戰,但為了孩子,還須堅持,不把教養拱手外判,不推卸責任,言教以外更要身教。只有負責任的父母,才會教養出負責任的孩子。 2.由接納開始:還原基本步,由接納孩子開始。如果父母接受不了孩子,他們跟父母的關係必然疏離,又如何運用關係來教養?父母有特別的影響力,是因為父母跟子女的關係又深厚又微妙。要建立親密關係,就必先接納孩子。要孩子認同父母的權威,就是要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愛是無條件,是完全接納。作為父母的你,又能否有自信地說自己做得到呢? 3. 以身作則:榜樣,是樹立權威的不二法門。如要規範孩子的行為,父母理應以身作則,才可以令孩子有法可依,有學習的目標。很多孩子都是利用眼睛去學習,會模仿身邊人的行為,父母正正就是這個被模仿的對象。父母都做得到,才可以振振有辭要孩子跟自己一樣。權威之中,榜樣就是威信,並不是樣子變得兇狠就是權威,使人害怕不是教養手段。相反,以身作則、潛移默化才是好方法。 父母與生俱來就擁有權威,當孩子行為出現偏差,為人父母者,就當負起責任,不要只把問題推向另一半,而是應該反省自己。世上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願教養的父母,一起加油吧。 文:Vinic爸爸 作者簡介﹕3個孩子的父親(大女兒C、龍鳳孖寶A&B),為了不白白浪費了奇妙的恩典而成為香港有品運動6A品格教育講師,希望把心理學說融入6A教養,把正向教育理念分享給父母,特別是爸爸。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6期]

詳細內容

6A爸媽:讓孩子做自己

香港一直改不了「倒模式」的教育,每個孩子都被塑造成同一個模樣,漸漸地,孩子習慣了成為教師眼中的「好學生」、家長眼中的「好孩子」、同學眼中的「好同學」。 你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嗎?除了教師「倒模」製造「好孩子」,家長往往也是協助扼殺孩子發展的「同謀」。我們可有好好想過,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們可有留心觀察,從他們身上找出多少與別不同的才能呢? 舉例說,孩子在街上跑來跑去,在別人眼中是「好動」,甚至有人還會說他「鹵莽」、「橫衝直撞」、「周圍郁」、「坐唔定」。可是,很少人會欣賞這個孩子是「活出自我」、「展現活力」、「有衝勁」。他們基於對孩子的不了解,所以「不接納」。但更糟糕的是,孩子最親密的父母,有時也會因為在意別人的眼光而加入批判行列。 被無形框架所困 不願活出真我 我們的不接納,會令孩子感到失望,甚至對自己充滿懷疑。久而久之,他們會打消活真我的念頭,只做家長、教師、朋友眼中的「那個人」。我們是時候要覺醒一下,需要打破那個看不到、觸摸不到,卻困住孩子一生的無形框框。 如何接納孩子呢?首要的,是家長打破固有對「乖」的定義。其實孩子不會刻意「曳」的,他們的行為,都隱藏了背後的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觀,正正就是他們最真實的一面。坐定定的孩子就是「乖」嗎?走來走來去不可以?沒撞人、沒危險下也不能跑來跑去嗎?很多時,孩子只是在體驗生活、體驗「快」的感覺;他們在學習、在感受。或許,他們因此發揮出「跑得快的能力」。試問一下賽跑運動員,相信沒有人會回答不喜歡「快」的感覺吧! 我家的孩子,亦是喜歡跑,問他為什麼,他會告訴我因為喜歡風在耳邊颳起的感覺。因此,在安全的情况下,我就讓他去跑,盡情跑,不要怕跌倒,不要怕別人眼光。早前,他更告訴我,將來要設計一架跑車。或許就是那種「快」感,有一天可以成就他的夢想。 家長很矛盾,我們既相信孩子有不同的潛能,卻偏偏要他每天都做那個被「定型」的人。請把無謂的框框打破,重新認識「好」不一定是好,「壞」不一定是壞的道理,學習無條件接納我們的孩子。在這個變幻莫測的世界,我們需要更多「做自己」的孩子,他日才能有所發揮。 文:Vinic爸爸 作者簡介﹕3個孩子的父親(大女兒C、龍鳳孖寶A&B),為了不白白浪費了奇妙的恩典而成為香港有品運動6A品格教育講師,希望把心理學說融入6A教養,把正向教育理念分享給父母,特別是爸爸。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0期]

詳細內容

6A爸媽:父母與孩子在家修煉情緒管理

抗疫仍然持續。今年聖誕節,孩子們都要留在家中。剛剛陪伴孩子在家中ZOOM着參加學校舉行的聖誕聯歡會,不說,還以為去了康樂中心的派對!拍拍手,唱唱歌,看表演。心中為孩子失去了第一個小學聖誕聯歡會而感到一點可惜,只好嘆氣,情况依然會繼續下去。 在家中上網課學習,不是問題,最大問題,是大家多了時間在一起,磨擦很易產生,情緒訓練變得十分重要。 情緒管理從來都是困難的。除了孩子要學習情緒管理外,大人都同樣需要。不要忘了,孩子的情緒很多時候都是由父母帶動的。父母是孩子的天,有些孩子對情緒感受十分敏感,我們一言一語都可能影響孩子的情緒。那到底要如何令自己有所進步呢? 1. 以鼓勵代替責罵 我們要先了解,不同情緒反應會導致不同後果。家長有時都會遇上,明明提醒自己要冷靜,但孩子一定有本領令我們「發作」。久而久之,形成習慣,改不了。我們這時需要提醒自己,我們的壞情緒其實是可以轉換的。用鼓勵,代替責罵,也同時把壞心情都轉換過去吧!凡事都有正反兩面,壞事情都會有好的影響。改變心情後,看的事都不再一樣。 2. 學習自己先「收口」 磨擦發生,先「收口」的不是輸家,反而是顯出你有過人之器量,驚人的忍耐力。有時,當自己管教時佔盡上風,更會多講幾句。第一句,孩子未必會回應你,再重複幾次,孩子終會按捺不住反擊你。所以,學習先「收口」十分重要。下風時「收口」,上風時更要「收口」。 3. 傾聽、梳理 傾聽孩子是同理心的表現,在傾聽過程中,你的專注,你的耐心都是尊重孩子的表現。他們心裏感到被尊重,是肯定了你愛他們的事實。同時間,孩子也會用行動回應你。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只想你知道他們的想法。我們的聆聽,就是安撫,是梳理(很喜歡用「梳理」這個詞,情緒就像打結的頭髮,用力是解決不了,慢慢梳理才有出路)。 4. 正面表達情緒 剛剛也提及情緒是有兩面的,正面表達負面的情緒是十分有用的做法。當我們「?」時,直截了當的就是發怒。如果我們按捺一下,「?」時選擇逃離現場,也可以去喝杯冷水,也可以去吹吹風。試試把想法用文字,用聲音錄起來。隔一會再聽或睇一次,可能你會覺得,剛剛自己的想法為什麼會這樣呢?選擇如何表達的權力在你手,只看你如何抉擇。  5. 來日方長,慢慢教 孩子做錯了事,即時管教是對,但不要期望一教就明,或者預期孩子會馬上接受,會心悅誠服地改過來。其實來日方長,沒必要馬上就要孩子明白並且改過。反思我們現在還不是在學習如何管理情緒嗎?學習是過程,需要時間。 以上種種方法,都離不開6A當中的「接納」,「讚賞」,「關愛」及「時間」。說穿了,就是不斷練習,不斷增強自己修為。看到這裏,你或許會問,都是家長在學習,那孩子呢?我們是孩子的一面鏡,對吧。我們就是榜樣。我們做得到,孩子就有機會做到。所以,趁在家學習,見面多了,跟孩子一起修煉情緒管理吧。 文:Vinic爸爸 作者簡介﹕3個孩子的父親(大女兒C、龍鳳孖寶A&B),為了不白白浪費了奇妙的恩典而成為香港有品運動6A品格教育講師,希望把心理學說融入6A教養,把正向教育理念分享給父母,特別是爸爸。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6期]

詳細內容

6A爸媽:孩子錯誤背後對父母的愛

孩子總會犯錯。每時每刻,父母都會在「要教好孩子」的使命感驅使下,不停分析孩子的錯。但大家有否發現,有時孩子的錯誤,其實隱藏了對我們的愛。 孩子搗蛋,搞破壞?——聆聽吧! 面對孩子搞破壞,跟你對着幹時,很多人認為是孩子尋求關注。可是,反過來看,亦意味着孩子是因為愛你,那些關注,其實是渴慕「關愛」。面對這些愛的索求,我們不要一味責怪,其實他們都懂得自己幹了不對的事。此刻,他們最需要的,是你的聆聽,情緒上的認同。家長有沒有細心聆聽孩子這些「錯誤」行為背後的原因?他們一些奇怪而獨特的想法?再下來,不妨多加大力的擁抱,給他們滿滿的安全感,把愛注入孩子身體內。 孩子爭寵,互不退讓?——跟孩子交換立場看看吧! 孩子之間互相爭寵,是每日也可能發生的事。前一秒才安撫下來,下一秒又忘記得一乾二淨。但孩子爭寵,都只因他們害怕失去你的愛,以及那一點點可怕的佔有慾吧。其實,孩子為你而爭寵,也許叫人心裏暗喜,不過,他們此舉,又的確會為生活添不少麻煩。要解決,先站在孩子角度了解他們為何會呻醋,更需要的,是請孩子也站在你立場,想想要如何做,才可令他們放棄爭寵。有時請孩子代我們想辦法,也可能是解決方法之一,這是建立孩子同理心的一步。當孩子擁有同理心,就知道爭寵會令身邊人都痛苦。 有些家長面對孩子爭寵,以冷處理對待,即什麼也不做,其實,這樣反而更糟。試想一下,當我們明白孩子爭寵全因愛我們,但我們卻冷處理,這只會令孩子一次又一次傷心。所以我們應該反過來,向他們傾注愛,切勿忽略。 爭執後有報復行為?——先處理心靈受傷害的孩子吧! 說到孩子跟我們爭執,或會有報復行為,是否太誇張?不是的。孩子的確會為了憤怒和衝動而做出相應的報復行為,例如跟你「唱反調」、各種「不合作」活動,或「惡言相向」,這些都是一定程度對父母作出報復。遇上這些情况,家長或會感到生氣,甚至使用各種可行方法,令孩子知道「父母不是省油的燈」,接着升級行動就展開了。 但請停一停、想一想。孩子其實也因為愛你,卻感到自己受到了傷害,才以為「以牙還牙」可以把傷勢蓋起來。當我們明白這一點,就知道一切都是他們偽裝的。既然孩子受傷了,當然要為他們療傷,先處理他們心靈上的傷害吧。透過聆聽,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如果傷害來自我們,便跟他們道歉;若然錯的依然是孩子,就陪伴他們一起彌補,負起責任。 教導前要學會接納孩子 在我們眼中,孩子有千萬種可犯錯的事,在追究責任前,如果可以先發現背後很多都是由愛我們而來,不就是發現到很多愛嗎?父母都會緊張孩子,也會抓緊一切機會把孩子「教好」。在教導前,試着以冷靜的心態看待犯錯,這就是6A中最難但最重要的「接納」(Acceptance)了。 文:Vinic爸爸 作者簡介﹕3個孩子的父親(大女兒C、龍鳳孖寶A&B),為了不白白浪費了奇妙的恩典而成為香港有品運動6A品格教育講師,希望把心理學說融入6A教養,把正向教育理念分享給父母,特別是爸爸。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0期]

詳細內容

6A爸媽:戒掉「我為你好」口頭禪

每個父母都愛孩子,毋庸置疑。但可有想過,過多的愛會「愛你變成害你」呢?原來,錯的愛,真的有可能會「愛死」你的孩子。而正確的愛,再多也不會令孩子變樣。 愛,不是控制 我相信,沒有父母會覺得自己的愛是一種「錯愛」,但事實上,不少人每日都在重複給予孩子「錯愛」,令他們在不健康的狀况下成長,甚至為身心靈帶來影響。最常見是父母錯把愛變成一種手段,用它來控制孩子的行為和思想。回想我們昔日還是小孩子時,有否覺得父母沒有了解自己的想法?或埋怨父母硬要我們跟隨他們的一套?但今天,為什麼我們卻在重蹈覆轍,對着自己的孩子,做着同一件事呢? 愛,不是佔有 我常跟自己的孩子說,你們是神賜給我和媽媽的寶貝,我只是代理人,引導你們走向你們應行的路。孩子們不是我的資產,所以,我經常提醒自己,要依照他們的才能,不強加自己的主觀願望去塑造他們。愛,不是佔有,我們只是父母,他們是獨立個體,不屬於任何人。只有抱着這種心態,才能給予孩子正確的愛。 愛,是尊重孩子 最直接令孩子尊重別人、尊重自己,就是我們先尊重孩子。不勉強他們,給予他們選擇的自由,但同時要告訴他們後果,這樣做,已經很足夠。我們要學習尊重孩子最終的選擇,令他們有機會嘗到後果,從成功與失敗中學習,這就是尊重。尊重孩子,就是真愛。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什麼是真愛?就是能給予孩子選擇權,就算最終選錯,也站在孩子身旁,協助他們面對後果。懂得放手、懂得給予適量的愛,那就是「無條件的愛」。這樣的愛,就算再多也不會寵壞孩子,也不會出現「愛你變成害你」。 我想告訴大家一件真人真事,一個活生生「愛你變成害你」的例子。有一名母親,跟女兒相依為命。打從第一天開始,她已經貼身照顧女兒,「跟出跟入」不特止,還佔據女孩的自由意志,事事都要女兒按她這個母親大人的意思去行,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這名母親很愛女兒,常把「我為你好」掛在嘴邊,這句話也慢慢變成「尚方寶劍」,把一切不合理都變得合理化。 年幼順從母意 成年斷絕來往 女兒年幼的時候,還會順從母意,但當孩子一天一天長大,到了成年後,終於有一天,她跟母親說得清清楚楚,說以後要劃清界線,不再來往。母親最後徹底失去了女兒,還令女兒立誓往後不生育,只要自己過得快活,不要下一代受同樣的苦。母女之間落得如此結局,歸根究柢,不是這名媽媽愛得不夠,而是愛得不對。 「我為你好」從來都不是用來控制孩子的手段,這只是一個詛咒。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戒掉「我為你好」這句口頭禪,以無條件的愛,用來代替傷害孩子的愛,好嗎? 文:Vinic爸爸 作者簡介﹕3個孩子的父親(大女兒C、龍鳳孖寶A&B),為了不白白浪費了奇妙的恩典而成為香港有品運動6A品格教育講師,希望把心理學說融入6A教養,把正向教育理念分享給父母,特別是爸爸。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5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