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童途有「理」:跌倒——幼兒學行必修課

父母的其中一個重要天職是保障孩子的安全。為了避免幼兒在學行時跌倒受傷,家長會很自然地限制幼兒的活動,時刻捉緊着他們的身軀,或使用學行車等。然而,孩子在可控環境中「安全」跌倒,對體能和認知學習有許多好處,實際上也有助於他們將來減少跌倒風險。 無跌倒機會 或延遲平衡系統發展 每當孩子跌倒時,身體的平衡系統都會得到回饋的信息,了解跌倒的原因並作出合適的身體反應,保持平衡以防止受傷。這些保持身體平衡的保護反應發生在不同方向,如向前、向後和兩側。這些反應需要重複練習,如果孩子從未有跌倒的機會,可能會延遲平衡系統的發展。孩子因未能平衡身體,便會減少活動以防止跌倒,進而延遲姿位轉換,阻礙活動發展的能力。 每次跌倒後,孩子們都必須運用不同的肌肉互相協調,以有效的「動作計劃」作出不同的過渡動作,從而回到原來姿勢。如果孩子從坐姿向前側或後方不同的方位跌倒,他們可能會轉側身用手推動身體坐起來,或者從俯臥推起成爬行姿勢,以回復坐姿;如果孩子從站立姿勢跌倒,他們可能會從跪姿或蹲姿拉起來,手腳並用地推離地面站起來,或毋須手臂支撐下從蹲姿回到站姿。所有這些不同的姿勢轉換都是孩子鍛煉體能的最佳機會。 (作者提供) 跌倒經歷刺激協調能力 跌倒的經歷還能刺激孩子的協調能力,讓孩子學會調整身體的姿勢,了解自己身體的極限及能力,使他在日常活動中更謹慎,在遇上挑戰時更懂得思考以解決問題。 家長可根據以下的建議,提供一個較安全的環境給幼兒,即使在活動時跌倒也不會構成重大的危險: 1. 清理空間: 確保活動環境乾淨整潔,沒有明顯的障礙物。 2. 安全家具: 確保家具和設備穩固且安全,可以在茶几或櫃枱的尖角周圍加上防撞墊。 3. 使用軟墊: 在活動區域鋪設軟墊、牀墊或厚氈子,提供額外的緩衝。 4. 監督和支持: 家長坐在孩子身旁,陪伴他們探索環境和運動,在必要時提供協助和指導,以確保他們的安全。請勿讓孩子獨自留在高處。 如有任何疑慮或需要特定的指導,請諮詢兒童物理治療師。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何婉冰(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1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攀爬好處多

先前有文章談過嬰幼兒時期爬行的重要,而當幼兒會行會走以後,攀爬還重要嗎?讓我與大家分享一下攀爬對幼兒發展的好處,以及如何為幼兒選擇合適的攀爬設施吧!其實除了公園內各式各樣的攀爬架,家中的沙發及牀也可以訓練幼兒的攀爬能力!讓我們先簡單分析一下爬上及爬落沙發所需的體能元素吧! 家中小沙發 鍛煉全身 1. 四肢柔軟度和協調能力:幼兒上肢需有足夠柔軟度伸直雙手向上握緊沙發邊緣,然後再協調好身體各部分,一腳跨上沙發並爬上去 2. 四肢力量(爆發力和耐力):幼兒需雙臂的力量將自己向上拉,雙腳則需用力向上撐(爆發力),而其他肢體則需持續發力以維持姿勢(耐力) 3. 平衡能力:當幼兒一腳或雙腳離地時,雙臂、雙肩及核心肌肉便需協調以維持身體平衡 4. 空間感及本體感:幼兒需知道肢體和地面的距離,以預測什麼時候要轉身以頭上腳下的方式爬落沙發,亦需要知道自己腳的位置才可有效及安全地攀爬 5. 動作計劃能力:幼兒需計劃攀爬路線,例如先舉起左手或右手,接着再放上左腳或右腳 6. 自信心:太大膽或太膽小均會影響幼兒的攀爬表現!膽小的幼兒可能很難踏出第一步;而太大膽或性急的幼兒,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或缺乏環境判斷能力,易生意外 觀察孩子攀爬力 在旁扶持免意外 安全及適合幼兒能力的攀爬活動既有趣,亦能培養以上的體能元素。 公園內攀爬架的類型,主要分成五大類,由易到難: 1. 垂直的鐵爬架 2. 傾斜的鐵爬架 3. 複雜結構的鐵爬架 4. 格子狀的繩網 5. 複雜結構的繩網 在公園,除了各式各樣的攀爬架,其實滑梯也是一種訓練幼兒攀爬能力的設施(當然要注意當刻有沒有其他幼兒要滑下來和環境安全),在爬上滑梯時,幼兒雙手要緊握梯邊,雙腳踩着滑梯向上爬(不要用膝蓋跪着爬),雙腳一邊向上行時,雙手同時要向上移!這活動需運用不少四肢力量及協調呢! 其實幼兒的攀爬能力與其年齡並非成正比,而他們的肌肉力量、動作計劃能力及其膽量均會影響攀爬表現。家長可從垂直的攀爬架開始,觀察幼兒的抓握能力及上肢力量,如是否能握緊攀爬架,是否能彎曲手肘使身體貼近攀爬架。而家長的扶持方式應盡量避免托在幼兒的腋下,因這樣會增加幼兒鬆手的可能。家長宜從後將幼兒的臀部向前推(如圖),避免幼兒因鬆手而向後跌倒受傷的風險。 (作者提供)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石家瑤(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6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從「滑步舞」看協調訓練

最近,筆者身邊的朋友都被韓式「滑步舞」的潮流帶動,紛紛練習這種需要運用身體和雙腳高度協調而使人產生錯覺宛如飄浮在空中的舞步。練習時大家不時會被奇怪的協調姿勢引笑,而朋友們的結論都一致是「原來協調是這樣困難的」!這篇文章,希望可以透過我們作為成人練習的經驗,讓各位家長更能夠體驗小朋友在協調訓練時所面對的不容易。 大肌肉訓練中的協調練習,最常會被提及的是手眼協調和雙側協調。手眼協調,是指眼睛和手部動作之間的協調能力,涉及小朋友在觀察、辨識和追蹤物體的同時,使用手部作準確的動作,例如接球。雙側協調則指小朋友協調不同身體部位之間的能力,例如游泳、跳舞,又或是以上提及過的「滑步舞」。 筆者在臨牀上接觸到不少家長和小朋友,時有聽見他們在協調練習中有摩擦,感挫敗、氣餒,以下與大家分享幾項在練習時的小貼士: 1.設身處地 理解困難 時有家長會問,為何拍球、開合跳、跳繩這些像「天生」就懂的技能都要訓練。其實,這些活動牽涉精準的本體感、空間感、眼睛追蹤、動作規劃、肌肉力量控制、手眼和雙側協調等。每個人起點不同,強、弱項不同,也就好像有人會覺得「滑步舞」容易掌握一樣。當我們嘗試設身處地,再配合治療師的檢查,理解小朋友在能力上不足的地方後,就更能理解小朋友所面對的困難。 2.先講求質素 再講求次數 在練習時,緊記數量不是唯一的指標。有很多小朋友對自己的要求很高,「想拍50下籃球」、「想跳60下繩」。 但很多時候,這樣的目標使動作變得急,變得亂,欲速不達。家長這時可與小朋友商量,降低目標次數。這不代表減低要求,反而是將重點放在細節,當每一下都做得符合準繩,自然可以做得多。 3.找出困難根源 針對練習 每個小朋友對各樣活動的掌握能力和技巧不盡相同。從臨牀角度來說,如果小朋友和家長能配合物理治療師的臨牀評估,找出困難的根源,學會具針對的練習方法,就能事半功倍,讓小朋友更易掌握到進步的重點! 最後,筆者想和各位家長分享的是:很多時候,我們和小朋友作治療訓練,並不是要讓他們成為頂尖運動員。我們希望小朋友在訓練的過程中,能建立學習興趣和自信心,鞏固基礎,使他們在學校及社交環境中,能從容自信地嘗試自己未能完全駕馭的新技能。就如練習「滑步舞」一樣,即使動作不容易,也希望過程是輕鬆、歡樂、有趣的。大家不妨也親身試做,體驗一番,好好理解我們的小朋友!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梁子駿(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1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孩子跳躍不簡單

自孩子能離地跳起以後,好像總是會找各種機會活蹦亂跳。家長未必留意孩子的跳躍能力,跳躍需要穩定的軀幹、肌肉力量、平衡和協調等各種能力,能間接反映出小朋友的體能發展程度。 增強下肢力量和體適能 跳躍動作可以增強下肢的力量和體適能。任何類型的跳躍活動都能提高雙邊協調能力、刺激前庭系統和增強本體感覺信息的統合。經常跳躍的小童對自己身體的掌控力較強,喜歡挑戰一些沒有嘗試過的高難度動作,如從高處往下跳。跳躍是許多比賽和運動如籃球、排球等的重要基礎技能。強而靈活地跳躍可讓小朋友在各種運動上更得心應手,從而建立自信心。 跳躍里程碑 約2歲:可以雙腳原地跳起。 約2歲半:可以雙腳同時從一級樓梯的高度跳下來;可以跳至60厘米遠。 約3歲半:可以單腳跳1至2步。 約5歲:可以跳過25厘米高的障礙物;連續單腳跳6米的距離。 跳躍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小朋友會首先嘗試離地跳、向前跳、單腳跳,最後能單腳和雙腿交替跳躍,像跳飛機一樣。 家長可以根據小朋友的能力,鼓勵他們嘗試適合其體能程度的動作。以下介紹兩種適合小朋友訓練跳躍的活動。 1.跳彈網 在彈網上跳躍時的反作用力,可以幫助孩子了解自己身體在空間中的位置。這種稱為本體感覺的信息,對於學習如何協調身體的不同部位非常重要。跳彈網既有趣又有用,如果沒有彈網,在安全情况下可以考慮在睡牀或沙發上練習。 (作者提供) 2.跳飛機 要準確地跳到不同的方格內,孩子需要控制整個身體,在跳躍時保持平衡,尤其在轉換到單腳跳的時候。遊戲過程中,核心力量、下肢肌力、平衡力和空間感都能得到鍛煉。跳飛機亦需要靈活迅速地切換雙腳跳和單腳跳,這個過程可以學習協調身體的兩側和動作計劃,是一項較高階的技能。 (作者提供) 假若小朋友已3歲或以上而出現以下情况,他們可能有跳躍困難: .嘗試跳躍時,他們的腳沒有完全離開地面。 .躍起後不能兩腳同時着地,只能先後腳落地。 .當試圖跳躍時就會跌倒。 家長如對孩子的大肌肉發展有懷疑,可諮詢醫生的意見。孩子可能會被轉介兒科物理治療作詳細評估。治療師會提供適切的訓練,以提升小朋友的跳躍能力和其他體能發展。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胡凱菱(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理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6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初生嬰兒多元感官刺激

初生嬰兒透過不同的感官去刺激大腦發展和學習。多元化的感官刺激,不但能幫助大腦及體能的發展,更能安撫嬰兒的情緒,改善睡眠質素。初生嬰兒主要是被動地接收來自視覺、聽覺、觸覺、本體感覺和前庭系統的感官刺激,他們比較嗜睡和脆弱,所以適合較輕柔和輕量的刺激,不宜過多。以下幾項簡單的親子嬰兒感官刺激,可於寶寶在清醒、安靜及不哭鬧的情况下練習。 視覺(圖1) (圖1)(圖:作者提供) 初生嬰兒的視覺尚未發展成熟,只對黑白色和光感變化較敏感,可自製或購買市面上的黑白卡,或是準備類似的物件,放於寶寶眼前大概10厘米,慢慢地左右移動去吸引寶寶注視和追視。 聽覺(圖2) (圖2)(圖:作者提供) 父母可與寶寶多面對面聊天及唱歌;亦可把嬰兒沙槌玩具置於小手中輕輕搖動,刺激感官的同時亦是良好的親子交流。另外亦可播放輕柔的音樂,有助安撫情緒和入睡。 觸覺(圖3) (圖3)(圖:作者提供) 近年在香港大行其道的嬰兒按摩,多項研究均指出其不同的好處,例如增強抵抗力及刺激大腦發展等。父母可於洗澡後使用嬰兒按摩油或潤膚膏,在初生兒的面部、腹部、背部和四肢按摩約5至10分鐘,以刺激其觸覺發展。 本體及前庭系統(圖4) (圖4)(圖:作者提供) 本體及前庭系統的功能是辨識頭部和肢體的位置,繼而作出相對的反應和調節,是人體兩大維持平衡的系統。初生嬰兒平躺睡覺的時間較長,所以在清醒時為他們轉換一下不同的姿勢,有助本體及前庭發展,例如完全承托着嬰兒的頭頸坐着,直立的姿勢能拓闊寶寶的視野。而嬰兒趴着則能訓練抬頭及強化頸背肌肉,若配合黑白卡以吸引注視效果更佳。建議在寶寶飲奶前或飲奶後30分鐘練習。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周嘉慧(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1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讓好孩子穿好鞋子

家長們其中一樣常見的煩惱,可能是該怎樣選擇鞋子給孩子呢?其實不同年紀的孩子,對鞋子的要求都不盡相同;不過還是有一些大原則可以參考: 1歲以前:這個年紀的孩子一般還未學懂走路,所以毋須急於穿鞋子。夏天時家長讓孩子光着腳丫活動便可,而在冬天時則可讓孩子穿上襪子保暖。 學行階段 宜選柔軟有彈性 1至2歲:孩子在這個階段,一般會由蹣跚學步發展至自行走路較長的距離;偶爾亦會喜歡回歸地面四腳爬爬。因此家長為孩子買鞋時,應選擇較柔軟和有彈性的鞋子,以免妨礙孩子腳部的活動;鞋的後半部應盡量包住腳踝以提供保護,前腳掌部分也要容易彎曲,方便孩子四處爬行。此外,家長在安全情况下,可鼓勵孩子赤腳自由活動,以刺激他們腳部的骨骼和肌肉發展。 家長為1至 2歲的孩子買鞋時,應選擇較柔軟和有彈性的鞋子,以免妨礙他們腳部的活動。(資料圖片) 做體能活動 揀全包裹款式 3至6歲:孩子在這時除了走路,還會參與各種體能活動,例如跑步、跳躍、踢球等,所以需要選擇具足夠支撐和保護力的鞋子,例如能把腳部完全包裹的款式,亦應有魔術貼或鞋帶,使鞋子更固定於腳部。應避免挑短鞋面、涼鞋或拖鞋款式,以免鞋子容易鬆脫,影響活動;亦應挑選鞋頭較寬的款式,鞋面不應太柔軟,前腳掌部分應要容易彎曲,而鞋跟(後跟杯)部分則應較高和堅挺。應注意選取防滑並有坑紋的鞋底,以防跌倒。鞋子裏面可以有少許內側足弓墊,但不需要太高,否則反而妨礙走路和造成過度摩擦,引起不適。不應選擇太闊或太窄的鞋子,孩子穿好鞋後,應有空間放入一隻手指,才算合適。 親自試鞋 避免穿兄姊舊鞋 7歲以後:這時孩子通常會在挑鞋時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他們可以選擇的鞋子,很多時會引入成人鞋款的設計理念,例如腳掌位置較窄的跑鞋款式、模仿高跟鞋的少女鞋款等。雖說在這個階段孩子腳部的發展較為成熟,但若讓他們穿著成人化的童鞋,令腳部在不恰當的地方受力,仍有機會使其腳部變形,因此建議家長要提供意見給孩子,以免他們誤選不合腳形的鞋子。 此外,家長為孩子買鞋時,都應盡量讓孩子親自試鞋,好知道鞋子是否合腳;亦要時常檢查鞋子是否仍然合穿,若有需要便得更換鞋子。如家庭經濟情况許可,亦不要讓孩子穿兄姊的舊鞋,以免他們要去適應已損耗的舊鞋底,造成腳部受力不平均。無論如何,記得要讓好孩子穿好鞋子! 文:秦銘慈(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6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淺談小兒斜頸

我家的小寶寶總是把頭歪向一邊,特別在看東西時也斜着看,為什麼會這樣呢?我需要帶小寶寶接受檢查和治療嗎? 你的小寶寶可能患上先天性斜頸症(congenital torticollis)。此症確切成因未明,以肌肉性斜頸最常見。人體頸部兩側各有一組胸鎖乳突肌,假如左邊的胸鎖乳突肌較緊繃,會使頭側向左邊,並且轉向右邊,造成斜頸現象。由於嬰兒的頭骨尚未定形,因此如在仰睡時長時間把頭轉向右側,使右枕骨長期受壓而變得扁平,有機會造成扁頭綜合徵(plagiocephaly)。 可度身訂做矯正頭盔 如發現嬰兒有以上情况,可以諮詢醫生和物理治療師的意見。物理治療師會為嬰兒作詳細評估和治療,包括按摩和伸展頸肩肌肉、肌力鍛煉、貼運動膠布和微電流治療等。嚴重的扁頭綜合徵,則可能需要度身訂做矯正頭盔,改善頭形,佩戴矯正頭盔的黃金期為3至7個月大。 若嬰兒患有先天肌肉性斜頸,家長可在家中他們做以下訓練,如訓練時嬰兒抗拒或不斷叫喊,則需讓嬰兒休息,切勿強行訓練(以下訓練,均假設嬰兒患有左邊性斜頸,即嬰兒的頭部慣性側向左邊、轉向右邊): 1.按摩頸部及肩膊肌肉 .輕輕按摩嬰兒左邊患側緊繃的頸部及肩膊肌肉,達致放鬆效果 2.誘導嬰兒頭部主動轉向患側 .利用有視覺效果或音樂的玩具,吸引嬰兒把頭部轉向患側(圖a);約滿3個月大的嬰兒,也可多鼓勵tummy time和坐着玩耍 .我們也可把約4個月大以上的嬰兒身體傾斜向左邊,利用嬰兒的傾側反應,即嬰兒會自然地把頭矯正到中線,來訓練右邊的胸鎖乳突肌,使兩邊肌力平衡 (作者提供) 把握1歲前治療黃金期 3.嬰兒擺位與攜抱姿勢 .垂直面對面抱着嬰兒時,可把嬰兒抱在自己的右邊身(圖b),使嬰兒的頭部被動地轉向左邊,至他的耳朵能緊貼媽媽的身體 (作者提供) .趴睡時,可以把嬰兒的頭部轉向左邊,這擺位可長時間被動伸展左邊的頸部肌肉。但過程中家長須看管嬰兒,以免他們把臉朝向下方,增加窒息風險 .餵哺母乳時,媽媽可用右手側抱嬰兒,誘使嬰兒主動把頭部轉向左邊喝奶 治療先天性斜頸症的黃金時期為1歲前,因此家長應把握時間去介入適切的治療,讓寶寶健康和愉快地成長。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潘卓恩(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1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體能訓練有時序?

現時有不少兒童面對不同的發展障礙,原因各有不同。而體能發展是其中一種受影響的範疇。 幼孩一般6個月左右能坐,9個月能爬,約1歲學會走路。有體能發展障礙的兒童或未能追及正常的發展里程碑,而接受適當的訓練有助提升身體上的各種能力。 然而,訓練時,為達至體能發展的不同階段,應按部就班,即跟隨發展里程碑的順序,還是愈早開始各體能階段的訓練,愈是理想? 事實上,按部就班與否,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舉例,患有腦麻痹且肢體肌能較弱的兒童,往往到適齡階段仍未能走路。有個案甚至到3歲、6歲也未能自行坐立或爬行。即使他們還未建立坐立或爬行的能力,物理治療師為減低因延遲站立及步行對肌腱骨骼造成的負面影響,會利用助行器具協助他們站立及步行。 不過,因應個別兒童的能力及需要,處理方法不盡相同。 有不少家長帶着有體能發展遲緩的子女接受物理治療訓練,他們都希望子女的體能發展能盡快達至適齡水平。過往有個案到3、4歲,會走路,卻遲遲未學會跳。根據正常的發展里程碑,早於2歲左右就能雙腳跳。孩子已3、4歲,家長當然想子女跟其他正常發展的小朋友一樣,會跑、會跳。可是,有些個案不但未能跳,連走路時也東歪西倒。有別於較早前提及的情况,過早鍛煉較高階的發展階段未必恰當。 先訓練核心肌力 平衡步姿 走路不穩,或因核心肌力弱,過早練習跳躍可能會弄巧成拙。跳躍時,要運用下肢肌力,撐向地面,以提起整個人的重量,做到騰空的動作。如果孩童未能有效地運用核心肌肉,平衡力會較同齡小朋友弱。若訓練只着重加強下肢肌肉的爆發力及跳躍動作,而忽略核心肌肉的鍛煉,日子久了,核心肌肉會變得更弱,難以改善步姿及平衡力。隨着成長,他們會容易跌倒受傷。 於此類個案,先訓練核心肌力及步姿平衡,比起只管跳躍更為重要。 就着後者的情况,讓我分享如何洞悉子女因平衡欠佳而出現的狀况,有助及早發現問題。 以下為常見的情况: 1. 站立或步行時,膝頭鎖緊,甚至向後彎。 2. 常用腳尖站立或步行,令小腿肌肉比大腿及髖部發達,肌肉大小比例異常。當腳掌放平地上時,平衡力反而比用腳尖企時還要差,軀幹的搖晃變得明顯。 因此,過早開始各體能階段的訓練未必理想,應就着個別問題而釐定訓練策略。 於子女的體能問題及訓練,家長應尋求專業意見,讓子女得到針對的治療。 如對以上內容有疑問,請向物理治療師查詢。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及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陳綺華(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6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紓緩測考季節肩頸痛

相信家長們對肩頸痛都不會陌生,而此情况更日趨年輕化。有研究報告顯示長時間使用智能電話、電腦,常常當「低頭族」,坐姿不正確,都會令頸椎及肌肉承受極大的負荷。處於發育期的青少年,若增高過快又缺乏運動,肌肉可能長期繃緊,容易「寒背」,連帶頭部向前傾,引起頸痛。加上測驗考試高峰期的來臨,學生長時間低頭做功課及溫習,也容易造成肩頸痠麻的症狀。學生族群的肩頸痛,大多是因為缺乏肌肉紓緩及姿勢不良,久而久之,上半身肌肉逐漸繃緊。肩頸痛初期可能只維持短時間,經過睡眠休息後,通常都可以紓緩,但是持續沒有改善坐姿,或是長期低頭不動,肩頸痛症狀強度便有可能增加,甚至造成頭痛,影響睡眠。建議學生適度放鬆肌肉,利用伸展及紓緩運動減輕壓力,不僅能提高讀書效率,更能遠離肌肉痠痛。 每隔30分鐘 休息鬆一鬆 以下幾個簡單的運動能紓緩肩頸痛,建議做功課或溫習時,每隔30分鐘休息時做。 1.上斜方肌拉展(圖1) 坐在椅子上,雙腳放平,右手抓住椅子固定身體,收緊下巴。頭稍微轉向左邊。左手扣住頭,扶着右邊耳朵,往左邊腋下方向輕輕拉,緊記肩膀不要跟着往上縮起。動作維持30秒,重複3次。另一邊再做3次。 2.挺胸提臂(圖2) 身體站直,兩腳與肩同寬,挺胸直腰,雙手放後,手指互扣,手臂伸直,緩緩上提,兩肩順勢向後拉。動作維持30秒,重複3次。盡量避免身體向前傾。 3.前後轉肩(圖3) 兩肩向上提並向前轉,重複10次。然後向後轉10次。 (作者提供) 若孩子有不尋常的疼痛,或做伸展運動後仍有不適,可向醫生或物理治療師查詢。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陳蕙婷(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1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運動與精神健康關係密切

於英國留學期間,不知為何逢星期三下午不用上課,而學校鼓勵學生做運動。直至日漸年長,我才得悉箇中的因由及知曉運動的無數好處。尤其當我看見疫情對社會的影響,更令我感受到運動對兒童和青少年的神奇力量。 比賽過程學控制情緒 曾有家長向我哭訴他的小兒子3歲時「人見人愛,車見車載」,但當恐怖的新冠病毒降臨後,他的小朋友被迫困在家中,終日埋頭上網課,所有體育活動都被暫停,令到他的情緒大變,很容易發脾氣及大哭,甚至尖叫,變得不懂得與別人相處,非常自我中心。我亦問過一些小學生,如何於網上上體育課?答案是考一考國際乒乓球賽的規則或乒乓球的顏色等,基本上沒有太多活動身體的機會。3年來的困局使學童除了體重增加,情緒更加大變! 運動對兒童的情緒及社交有重大的影響。例如在比賽的低潮能控制情緒以免影響大局,保持正面的競爭心態;採取不同策略去取勝時能提升認知功能,有助課堂學習;在比賽膠着時可訓練孩子學習解決困局,從而增強自信及提升自我形象。定期的運動訓練能令孩子的生活變得有紀律。 某天聽到收音機訪問一名外籍神父,他講解英國每星期三下午放假的由來。他們深信運動除了帶來健康,最重要就是學習接受失敗,明白到有時候付出努力也未必有相對的回報。運動的過程中,我們可學習與人相處、放下自我,當學懂體諒和關心隊友時,默契便會隨之而來,這便是運動精神。 定期運動訓練能令孩子的生活變得有紀律,保持身心健康。(作者提供) 十優狀元緩步跑放鬆身心 多年前曾有一個有關如何成為十優狀元的電視訪問,當年的十優狀元分享,分配運動和溫習的時間是其中一個成功的關鍵所在,一面倒溫書並不能達到最理想的效果,人亦會處於繃緊的狀態,只需15分鐘緩步跑,便能令他應付考試的情緒更加穩定、更得心應手。 我很讚賞身邊的至親好友,在疫情下,不論工作如何忙碌,壓力多大,都盡能力安排室外室內的運動給他們的子女,上山下海,即使最簡單到屋苑公園鬥快行石春路,亦可玩得不亦樂乎。 疫情受控,一切回復正軌,希望所有家長和小朋友都能在百忙中抽空做運動,感受一下運動的神奇力量,祝大家身心健康!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范穎雅(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6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