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的天空:謊言

不知打從何時開始,我們對謊言的敏感度降低了……有人說過:「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真的嗎? 1997年,《鐵達尼號》上映,故事感人浪漫,電影配樂了得,歌曲家傳戶曉,翌年最終獲得11項奧斯卡金像獎,而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導演突破了視覺特效的極限,創數位影像技術之先河;那時我想,此片之影像天馬行空,既超越了現實生活,卻又活現了所謂的「真實」,叫人真假難分。 白色謊言 只為令大家好過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為人父母,培育孩子誠實真摰,比培訓其有十八般武藝重要得多,你同意嗎?英語世界中有個詞叫White Lies,中譯白色謊言,意指有時因為不想令場面尷尬或無意間得失別人,於是說一個小小謊話,企圖「瞞騙」一下;大多涉及一些看似無傷大雅之事,例如老闆請客,明明吃不飽,口裏卻說成:不錯呀!很好呀等等一些婉轉到不得了,甚至模稜兩可的「灰白」言辭,欲令人人好過,是謂人之常情!? 有時又或者不想打擊剛萌芽的信心,於是嘗試放大僅有的好處,避重就輕,例如孩子學琴多時,惟懶於練習,技巧自然生疏,某日偶然興之所致,「獨指琴魔」,父母看在眼內,見其能坐在琴前已是Good Job,當然期望孩子能繼續努力,於是美言一番,鼓勵鼓勵;此等美言有多真,我想孩子們其實最是清心,哪句真,哪句沒那麼真,他們都能分辨,只是未必能說個明白,遑論動機若何。 朋友們,白色謊言也好,灰白謊言也好,這些年來我們耳濡目染,不多不少也學會了一點點語言藝術(或者偽術)。近月人人重視資訊Fact Check,不輕言相信,必定查究事實,相互驗證,末世情懷濃厚,恍如「殺到埋身」。無論如何,如此思考態度實乃生活於這個後現代社會必備良方,也是孩子們面對勇敢新世界必要精通的生存之道。如果覺知(Being aware)是面對幻想的不二法門,看來這是時候讓我們反省反省,做個超級老實人,對己對人,坦誠相待,以身作則,好讓孩子們自覺追隨,身教永遠也重於言傳吧! 諾貝爾文學獎得獎作家索忍尼辛曾說:「我們知道他們在說謊,他們也知道自己是說謊……但是他們依然在說謊。」今日香港,謊言處處,縱使妄語無窮,黎明一到,必如露如電,盡化泡影。 文:楊永明(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校長) 作者簡介:擔任管理工作超過廿五年。認為孩子的發展有着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經歷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幸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5期]

詳細內容

永明的天空:烈火青春

友人說:「因為這件事,每個人都有點不同了。」 我不能同意更多。這個盛夏所燃起的火焰,一發不可收拾,就像已經持續逾月的亞馬遜雨林大火,不禁想問:會迎來萬劫不復的後果嗎? 這天在街上偶遇舊生,昔日的小男孩蛻變成手長腳長的小伙子,滿臉陽光和稚氣恰巧與其一身黑衣打扮形成強烈對比,惟笑容仍是腼腆可愛,舉手投足均流露着無限青春。大男孩透露整個暑假完全不一樣,沒有往常的打機、旅行、去hea……因為大部分時間都投入於社會運動,他說:「事已至此,無可能因為開課而停下來。」並謂完全明白自己為何如此投入,侃侃而談。 學生毅然投身社運 幾句對話,我看着他,只感到身前這個年輕人眼神清澈,語氣堅定,絕不是鬧鬧笑笑,三分鐘熱度。他的回應讓我忽然明白到人的成長原來可以如此迅速,像是一下子想通了,那種毫不猶疑,毅然投身的取態,不知怎的,令人鼻子突然發酸,一時無言。最後我拍拍他的肩膀,互相道別。轉身剎那,眼淚奪眶而出,千百個問號盤旋。 去,為什麼?點解?為什麼讓烈火點燃青春,並把時間壓縮,把青春的幻想與狂熱倏忽間打得散滿一地? 「太陽下山明朝依舊爬上來,花兒謝了明年還是一樣的開;美麗小鳥一去無影蹤,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 那些年仲夏,與同學窮遊杭州,時為改革開放初期,也是剛剛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這項設想之時。記得有一晚,睡不着,幾個男生就騎着單車,在十大景點之一的蘇堤狂飈,最後被解放軍截停查問,幸而只是好言指示要回飯店休息,差點嚇破膽,難忘之至……青春,應是那樣的色彩豐富,充滿着瘋狂幻想,讓人留戀的吧?! 有人說過:青春的美麗和珍貴乃在於它的無瑕。 時代讓年輕人奉上青春 無瑕,更在於它的去不復返。回歸廿二年之際,歷史選上了這一代的孩子,時代讓他們不單把青春雙手奉上,甚至整個人生。如果命運能重擇,你願意把命運骰子再擲一次嗎? 亞馬遜大火何時會完全熄滅?專家指出就算把火撲滅,亞馬遜熱帶雨林生態的復原可能需時二百年……同在烈火下的香港社會,有機會復原嗎?會失去這一兩代的年輕人嗎? 無語問蒼天。 作者簡介:擔任管理工作超過廿五年。認為孩子的發展有着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經歷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幸福。 文﹕楊永明(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59期]

詳細內容

永明的天空:守護未來

Happy PaMa的爸媽朋友們,8月了,6、7月到現在,你快樂嗎? 我相信無論你是60後、70或者80、90後,在這段時間裏,實在難以形容自己的心情吧?那種難過和不安,在港也好,在外地也好,都跑到心坎裏,揮之不去。 友人向我說,這段日子看時事直播的時間,都超過了以前看英超賽事直播的總和,對着電腦、電視、手機,很想知道更多;最揪心的,是不知道自己可以「做啲咩」……一提起「唔知可以點」,眼淚就湧上,一幕幕畫面閃現,有時更是徹夜難眠。 從事教育工作幾十年,暑假是唞氣換氣的時候,今年卻例外,因為就算外遊也會放不下這個小城。心有戚戚然,就會思前想後,美景良辰,無法消受……結論是發現自己對這個地方的感情是那麼深,明白到孩子們那種追求與堅持是這麼單純和直接,原來心裏真正放不下的是他們,而他們就是你和我的未來。 有人在聽卻沒有真正聽到 1960年代的獅子山下,許多人都是憑藉艱苦奮鬥,永不言棄,透過靈活變通,養活了幾代人,努力建立國際信用和聯繫;21世紀的香港,年輕人對過去以「搵食」為主的物質價值取態十分懷疑,身分認同卻依舊是這個吃四方飯的地方,透過網絡,彼此聯繫,甚至超越地限;然而,就在這光速的網絡世界,你會發現平行時空像是存在,一如Simon & Garfunkel的名曲 The Sounds of Silence中有一句:「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有人在講話卻不是真正說話,有人在聽卻沒有真正聽到,彷彿彼此活在平行世界,然而卻又同坐一條船。網絡相同 的直播,竟然有着極不一樣的結果。令人滿腦子問號,拋下一句句:「咁都得?有無搞錯?」 意願夠強 方能成事 前人種樹,從未放棄,今天,我們可以丟下他們不顧嗎?實在愧對前人曾經胼手胝足的付出和努力。有位前輩曾對我說:「意願夠強,方能成事。」各位爸爸媽媽要好好努力守護喔,只要有信心,未來就是無限可能……有首歌叫《香港地》,說中了這份深情,實屬加油之選:「唔理事情有幾困難,環境有幾亂,你都仲係我屋企。之前係,而家係,將來都係。同熱愛這遍土地,大家刻骨銘記,愁或喜,生與死,也是香港地……」 作者簡介:擔任管理工作超過廿五年。認為孩子的發展有着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經歷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幸福。 文﹕楊永明(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54期]

詳細內容

永明的天空:我們與「同行」的距離

己亥豬年,六月飛霜,漫天風雨,雷電交加,一眾爸媽朋友們,心情怎麼樣?還安好嗎?暑假臨近,有為孩子們安排什麼嗎?你會把孩子的假期擠滿活動?還是隨遇而安,看看情形吧?抑或視乎孩子的興趣和能力,按環境狀况,靈活安排?無他,放暑假的初心,就是想與孩子同行。 暑假屬調整親子關係時機 暑假其實是一個調整父母與子女距離的時機。「距離」當然是指關係啦!回想自己兒時的暑假生活,多姿多采,全然自主,即自行打發自己時間,自己玩意自己創作,那種自由自在的感覺,無法言喻。額外的獎賞就是爸爸每當放假,就會帶我們到公園玩耍,實行connect connect……溜溜滑梯、盪盪韆鞦、爬爬鋼架,這就是半天的節目,再加一個甜筒雪糕便是完美句號。父母子女因為假期接觸多了,也沒有功課默書要完成和準備,矛盾大減,生活滿意度幾乎「爆燈」。距離是兩點之間的空檔,關係是心理間距,是遠是近,是否同行,確實有點主觀與微妙,相對物理空間截然不同,重點在於能否相互聆聽,同行先要同心。 「你們以前也是因為有愛才會結婚生小孩,那為什麼現在沒有?」 台灣較早前有齣電視連續劇被譽為神劇,大破收視率,也有效提出種種社會議題,談的是善與惡——《我們與惡的距離》。劇中提到的議題眾多,全部環繞着現代城市人對道德價值的判斷、網絡媒體的興起及其生態,以至到精神病患與家庭關係等等千絲萬縷的糾纏,讓人反省良多。其中提到一個家庭本來幸福快樂,父母為專業人士,育有一兒一女,可惜因為不幸事故,夫婦陷入不解和糾結的關係中,臨近決裂,醞釀離婚,此時,小女兒向父母提了一個問題:「你們以前也是因為有愛才會結婚生小孩,那為什麼現在沒有?」夫婦二人當下就無言。劇情最後講述此家庭最終步出陰霾,轉捩點是能夠找回真正初心,讓愛化解僵局與危機。 豐子愷先生有一篇散文叫做《漸》,師長爸媽不妨細讀細想:「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漸』……在不知不覺之中,天真爛漫的孩子『漸漸』變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俠的青年『漸漸』變成冷酷的成人;血氣旺盛的成人『漸漸』變成頑固的老頭子。因為其變更是漸進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秒一秒地漸進……」許多時,我們都在不知不覺間,完全不在意時,忽略了那個「漸漸」,也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轉變,與人或與己的距離是遠還是近了。 真誠自省自覺 才能同心同行 「知」(Being aware)是駕馭變的竅門,因此無論順逆,透過真誠自省自覺,才能同心同行,希望就在雲後面。 作者簡介:擔任管理工作超過廿五年。認為孩子的發展有着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經歷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幸福。 文﹕楊永明(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49期]

詳細內容

永明的天空:學得快樂 從玩具入手

想起德國,你會想起什麼?總理默克爾?德國汽車?足球?鹹豬手?啤酒?抑或是…… 而我就會想起德國玩具,尤其是給幼兒的學前玩具。5月上旬獲德國斯圖加特教育當局安排,考察當地STEM教育發展,再一次體會到基礎教育的重要。幼兒期是人類成長最急速發展的時期,優質玩具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視。 講起德國玩具,不能不說德國人一貫認真嚴謹的態度。不是說他們所製作的玩具乏味或令兒童提不起興趣,而是玩具設計也帶着教育意味。筆者走訪了兩所教育玩具製作公司,規模大小不同,但各有千秋,而且都以兒童為本。 趣味畫沙 刺激觸感 沙盤有聽過嗎?就是一個長方形的木盤子,上面鋪滿了白色無毒的幼沙,用手指就可在沙面上畫出種種圖形,也可打手印;亦可利用不同的特製工具,創造出無限趣妙的花式圖案,十分好玩。有些沙盤底座更加上燈光效果,圖畫完成後就像一幅沙畫,燈光從空白位置透出,趣味更濃,小孩必定樂此不疲。沙子出於大自然,把大自然融入孩童的遊戲世界,有着意想不到的作用。還記得孩子在海灘上都喜歡玩沙嗎?小小工具,有沙有水,就可以玩上一整天。沙子的觸感美妙,當幼沙經過指縫間,或把小手藏入沙裏,會有一種特別的安舒感。 或者你會問:這些幼兒玩具怎樣與STEM拉上關係?德國人重視手藝,敏銳的觸覺來自小時候的基礎「訓練」,而這些玩具本身就是刺激不同觸感的好工具,如木和石都是硬的,但它們表面的質地都不同,甚至溫度也不一樣。這些細微的分別造就出不同的想像,如果STEM的重點是要透過「落手落腳」去把知識隨時應用及連結於日常生活中,凡事好奇和喜愛探索就是核心的態度了。 有限材料 發揮創意 小時候物質缺乏,大多父母都沒有多餘的資源去買玩具給孩童玩耍。孩子就把隨手找到的東西當玩具:一根木頭、幾顆小卵石、一排木製晾衣夾、幾圈橡根……數之不盡,生活中眼見到的,都可成為遊戲的工具,換言之,孩子要滿足天性愛玩的渴求,就要想盡辦法,以有限的材料去「解決問題」;遊戲一旦給發明,孩子就玩個不亦樂乎,開心過後,有時某些技巧都在遊戲中掌握了。 學得樂,孩子能快樂成長,是德國基礎教育的基調。那麼,學得樂與教得樂應該是孖生兄弟了?! 作者簡介:擔任管理工作超過廿五年。認為孩子的發展有着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經歷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幸福。 文﹕楊永明(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44期]

詳細內容

永明的天空:解結還須繫結人

廿一世紀,最令人感到費勁的,是篩選然後做決定。海量的資訊每天湧到面前,甚至為你度身訂做。你去旅行在網上搜尋過資料嗎?OK,稍後大量相關的信息就會悄悄地端到你面前,生怕你看不見。生活在這個大數據時代,我們一早已習慣了被「餵食」,甚少靜下來聆聽自己的聲音,甚至連思考也外判。 那麼小孩子呢?記得《國王的新衣》這個童話嗎?國王一直都被大臣侍從簇擁,提供不實資訊,國王真假不分,被自己的喜好和前設蒙蔽,直到小孩戳破真相,騙子逃之夭夭,大家方才發現自己被愚弄了。唯有小孩清明如鏡,看見與看不見,需要思考嗎? 生活中我們無法時時去檢視一切前設,否則活不成,所以我們不會每天都去推敲太陽第二日是否從東方升起。前設讓我們有效率地建構生活所有,當然前設也可被推翻或修訂,如我們從來都認為不可能拍下黑洞的照片,但只要不斷努力,總有難以置信的突破。 心結成為對人對事的前設 古人結繩記事,是文字出現之前的一種記憶方法。有人說結繩記事最早起源於「結繩記路」,在分岔路口的樹枝上綁一條繩子,用來指明方向;也有人說,古人記事「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我們現代人都喜歡另類結繩記事,結的卻是心結……這些心結有新有舊,或緊或鬆,很多時更會成為我們對人對事的前設,影響着每一個看法或決定,你有想過自己是那個「愚昧」的國王嗎? 有一個練習可嘗試擺脫一下前設,大家不妨一試,就是用「右腦畫畫」。大家都聽過左腦擅於分析推理、掌控語言、理性邏輯思維;而右腦則是直覺的、非理性而跳躍的、顧及整體全面。無疑今天學校教育明顯是左腦培訓為主,左腦慣性地主導了生活。有人建議臨摹畫像時,把原作上下倒轉,摹畫時自己便不知在畫什麼,因為圖像倒轉,不合邏輯,左腦模式無法介入,前設不成;在沒有加入任何個人觀點或已有經驗下,右腦變成主導,畫出實際看到的東西,一如道出真相的小孩。 全腦並用 造就無限可能 養兒育女,多方提醒教導,有如結繩記路,然而繩結只是記號和提示,不是目標;細意聆聽內心聲音,一邊打結一邊解結,全腦並用,孩子們就能看到那不可見的(seeing the unseeable),造就無限可能。 作者簡介:擔任管理工作超過廿五年。認為孩子的發展有着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經歷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幸福。 文﹕楊永明(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39期]

詳細內容

永明的天空:你是個快樂的家長嗎?

Happy Pa Ma,開宗明義,為人父母,應該就是快樂的,因為生命可貴之處,就是生命的本身。生命是珍貴的,草木破土而出,萌發滋長,孩子哇哇落地,從牙牙學語到長大成人,生命所展現的都是奇蹟。然而,作為廿一世紀今天的港爸港媽,你又有何感想?勞工及福利局長羅致光曾在網誌指出,香港的生育率可能是世界上最低的,「不事生產」,原因太多……那麼一眾已經成為港爸港媽的你們,真箇開心嗎? 快樂時刻在 只要識得搵 Google「快樂父母」4個字,0.51秒內搜尋到的結果約16,300,000項,爸媽們大可盡情瀏覽,兼收並蓄,認知或許改變態度,態度決定高度。相信大家也不會反對:快樂父母,就會有快樂孩子。80年代有首粵語流行曲叫《快樂》,是歌神許冠傑經典作品之一,曲子甫開,主旨鮮明:快樂是陽光普照的清晨,快樂是流水美妙的音韻,快樂其實分分鐘把你等,只要你,識得點去搵。 「只要你識得點去搵」,快樂原來是可以「搵返來的」。如是者,快樂很大可能是一個決定吧!正如歌神所說,快樂其實時時刻刻都在等,是我們的意願:要,還是不要。朋友們,你同意嗎?可能你會說:「從前可能得,今時今日,有點吃力呀!」時光倒流,昔日生活又確是簡單,大人勤奮工作,學生努力求學,屋邨就是人人生活的空間,沒有太多「食玩買」,晚飯後一家人看電視就是快樂……或許今天我們就是選擇太多吧?有時面對眾多選擇,海量的資訊,一旦觸動了那潛藏的不足感時,頓時或會感到迷惘,或會感到不安,快樂已是選項之外。 人比人只會帶來苦惱 如果快樂乃是建基於「我比人好,我比人強」(或是我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好,比其他孩子強)這個前設,這個必然是偽裝的快樂,因為持續要將他人比下去所帶來的擔子必然是苦惱和困惑,這個決定將真正的快樂拒於門外。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是筆者母親大人當面對親朋戚友問候子女情况時的回應,我感到智慧豐盈,因為不必實在地去談什麼是「上」、什麼是「下」,總之「我有我的好,人家有人家的好」那就輕輕帶過,自己子女是獨一無二的,她會說:「人比人,比死人。」 歌神又說:豁達滿足,仁愛施恩,快樂,便常共你相親……共勉之。 作者簡介:擔任管理工作超過廿五年。認為孩子的發展有着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經歷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幸福。 文﹕楊永明(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34期]

詳細內容

永明的天空:活着的感覺

前文提及每天放空一分鐘,在意找回「活着」的感覺,以此作為生活的錨。友人問:究竟什麼是「活着」的感覺? 電視劇《短暫的婚姻》男主角Galen有這樣的獨白:「有時我覺得好戇居,我哋咁努力去生活,我哋太認真,每日返工放工,經營事業,照顧屋企,我哋忙到唔記得咗,或者開心到唔記得咗,其實所有嘢……都會結束。我哋每日營營役役,就只係為咗等人生嘅不測……」 努力認真生活 好戇居? 先不去判斷這獨白是消極還是不夠正向(一笑),編劇莊梅岩小姐給觀眾的就是一記棒喝:生活其實所為何事?如果你為人父母,真是個Happy PaMa嗎? 有時午夜夢迴,倏忽驟醒,生活中各種人事物事如冲泡茶包般漸漸釋出,一下子思緒充斥,如光如影,好戲連場……老人家常說:你都無心裝載?你的心又裝載着什麼呢?最近與同事們談起一個比喻,我們的心就好像一部電視機,電視機播放不同節目,韓劇日劇,時事綜藝,應有盡有;我們就是忘記了我們只是一部電視機,不是節目本身!是太開心?抑或是太入戲? 放下小事 屏息靜心 日本國寶級女演員樹木希林在電影《日日是好日》中飾演嚴謹的茶道老師,演出入木三分,戲中提到一個道理:世上所有事物,大致可歸納為可以立即理解,以及不能立即理解兩大類。無法立即理解的事物,若能長時間接觸,念念不忘,必會漸漸領悟,一如植物成長,有時有候,急也急不來。孩子成長也是同一個道理吧?父母可以作出無數安排調整,然而孩子們總有自己的時間;養兒育女,爸媽只能像修習茶道般,心無旁騖的,該放下的事就放下,小事認真卻不糾纏,屏息靜心,觀察成長的動力,細味活着那幸福的感覺,那麼日日都是好日,順逆只是輪替,一如節目上演,總會劇終,真箇「所有嘢都會結束」。 細味「活着」 日日是好日 重要的事再說一次:如果活着的核心是意識到自己當下的心裝載着什麼,是喜是愁、是冷是暖,我們或會為人為己重新選擇,如時間安排,生活優次。生活生活,是生和活,若生是生存,活是活過來,我們不單只生存,也要活得幸福,那是人和動物之分別吧? 活過來吧!做個Happy PaMa,日日都幸福快樂。 作者簡介:擔任管理工作超過25年。認為孩子的發展有着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經歷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幸福。 文﹕楊永明(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29期]

詳細內容

永明的天空:放空一分鐘

人生有幾多個10年?10年太遠了吧?那麼活一天有幾多分鐘?地球自轉一周24小時叫做一天,一天下來我們可以有1440分鐘,人人平等。 假設睡眠時間大概是8小時(上班一族應該少一點吧),我們一天大約有16小時是醒着的。請想一想:在這16小時裏,你有幾多時間是「清醒的」?不要誤會,我不是在反詰工作過勞,沒精打彩那種狀態;我是說我們有否在意自己「活着」。 短暫「出走」 生活添味道 急促的生活節奏,重複又重複的城市生活,「活着」彷彿有點像進入了一種自動導航模式(mode):聖誕過後就是農曆年,情人節後就是復活節,復活節後很快便是暑假。現代人對節日本來的意義已愈來愈無視,皆因假期的安排比較重要,而「出走」成為我們不少人的選擇。短暫的「出走」,食住行豐儉由人,行程自己安排,種種體驗意味着新鮮,讓人份外回味,對比起「現實生活」,「工作、旅行,再工作、再旅行」是生活輪流轉。或許「出走」去一趟旅行,有多一點活着的味道,起碼我們可以大部分時間「自主」地安排那幾天的生活內容吧? 「自主」活着 找回「主場」 原來「自主」是構成活着的重要元素,無論「自主」之後的光景是快樂還是麻煩。自:這個漢字的原意是鼻子。古人看不到自己的臉,微看到的是自己的鼻尖和鼻翼,「自」就是主體。主:造字原意有指是撐起屋架的核心房柱,是重要和根本的。英超西甲年代的今天,大家一定明白主場和作客的分別吧?主場輸波就是羞家了…… 相信沒有人反對,無論工作或者旅行,我們都要活下去的。如果活着的核心是自主,那就是自己意識到當下自己活着的狀况了。究竟當下的自己是喜樂、是憂愁、是冷是暖,我們有多少時候能夠察覺到自己「主場」的狀態呢? 廿一世紀,網絡世界,資訊氾濫,一心多用,皆因事不等人。我們要內心專注下來不易,原來不專注也不容易。容許自己在一件事與一件事之間擠一個空檔,哪怕只是一分鐘,一分鐘留白,不思考,任由放空。自主的一分鐘,你可能會找到更多「活着」的感覺。不信?那不如現在就試試吧…… 作者簡介:擔任管理工作超過25年。認為孩子的發展有着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經歷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幸福。 文﹕楊永明(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24期]

詳細內容

永明的天空:一顆不變心

「世界幻變,我始終真心……」識唱下去吧?生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你,應該認識誰是張學友。《一顆不變心》是張學友九十年代的作品,是粵語流行音樂的經典歌曲。如果你是千禧BB,或許也曾聽過爸爸哼過這曲的調子。歌詞大意是歌者與愛人分手,心情似「裂開沒未來」,不過卻依然懷着一顆不變的心,訴說着愛人天高海深之情,更是毋懼世間變幻、地搖路陷云云。 不變心在哪兒 那麼,你相信真的有一顆不變的心嗎?如果你相信,那麼不變心在哪兒?讓我告訴你:變幻原是永恒的背後,就是那顆不變的心。那顆心單純又好奇,真摯兼澄明。母親大人曾說:「細路仔唔講大話,小兒無詐。」及後我為人父母,就深深感受到此言準確無誤。真摯單純不變的心從孩子身上就能找着,但能否看見?就視乎你有多忙吧! 暢銷書《小王子》的作者告訴我們: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眼睛看不見,要用心去看才能看清楚。 定時打掃心鏡灰塵 成年人的心就像一塊蒙上了一層又一層灰塵的鏡子,看不清,猜不透。如果心是重要的東西,「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應該是常識吧?那麼,你上次拂拭,打掃一下自己的心靈是幾時呢?現代社會講求效率,生和活都是競賽;當下不是為昨日悔疚,就是為明日憂愁,「我」常常都不在「此」刻。人類文明不斷發展,物質富裕,生存的條件似乎不俗,然而,活着不快的人卻不少……抑鬱焦慮,情緒失調;孤獨疏離,壓迫驚恐,灰塵太多了吧? 如果此刻驟然醒覺自己那塊心鏡需要拂拭,而平日又沒有太多機會與孩子相處的話,不妨以開放的態度試試觀察孩子。孩童往往是成年人的老師,當我們聽得懂孩子的心聲時,就會明白他們行為背後的內在世界,隨時隨地都能找到那顆不變心,以心交心,或者灰塵自動脫落,猶如孩童指出國王新衣的荒謬。 如果生活的意義是追求卓越之時亦要愉悅,那麼,時時刻刻照顧好自己的心靈就是優先任務。一如《聖經.箴言》所指:「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無論是編織千個夢想也好,創造傳奇也好,當你找到那顆不變的心,就能為人為己鋪滿精彩。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