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的天空:學得快樂 從玩具入手

想起德國,你會想起什麼?總理默克爾?德國汽車?足球?鹹豬手?啤酒?抑或是…… 而我就會想起德國玩具,尤其是給幼兒的學前玩具。5月上旬獲德國斯圖加特教育當局安排,考察當地STEM教育發展,再一次體會到基礎教育的重要。幼兒期是人類成長最急速發展的時期,優質玩具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視。 講起德國玩具,不能不說德國人一貫認真嚴謹的態度。不是說他們所製作的玩具乏味或令兒童提不起興趣,而是玩具設計也帶着教育意味。筆者走訪了兩所教育玩具製作公司,規模大小不同,但各有千秋,而且都以兒童為本。 趣味畫沙 刺激觸感 沙盤有聽過嗎?就是一個長方形的木盤子,上面鋪滿了白色無毒的幼沙,用手指就可在沙面上畫出種種圖形,也可打手印;亦可利用不同的特製工具,創造出無限趣妙的花式圖案,十分好玩。有些沙盤底座更加上燈光效果,圖畫完成後就像一幅沙畫,燈光從空白位置透出,趣味更濃,小孩必定樂此不疲。沙子出於大自然,把大自然融入孩童的遊戲世界,有着意想不到的作用。還記得孩子在海灘上都喜歡玩沙嗎?小小工具,有沙有水,就可以玩上一整天。沙子的觸感美妙,當幼沙經過指縫間,或把小手藏入沙裏,會有一種特別的安舒感。 或者你會問:這些幼兒玩具怎樣與STEM拉上關係?德國人重視手藝,敏銳的觸覺來自小時候的基礎「訓練」,而這些玩具本身就是刺激不同觸感的好工具,如木和石都是硬的,但它們表面的質地都不同,甚至溫度也不一樣。這些細微的分別造就出不同的想像,如果STEM的重點是要透過「落手落腳」去把知識隨時應用及連結於日常生活中,凡事好奇和喜愛探索就是核心的態度了。 有限材料 發揮創意 小時候物質缺乏,大多父母都沒有多餘的資源去買玩具給孩童玩耍。孩子就把隨手找到的東西當玩具:一根木頭、幾顆小卵石、一排木製晾衣夾、幾圈橡根……數之不盡,生活中眼見到的,都可成為遊戲的工具,換言之,孩子要滿足天性愛玩的渴求,就要想盡辦法,以有限的材料去「解決問題」;遊戲一旦給發明,孩子就玩個不亦樂乎,開心過後,有時某些技巧都在遊戲中掌握了。 學得樂,孩子能快樂成長,是德國基礎教育的基調。那麼,學得樂與教得樂應該是孖生兄弟了?! 作者簡介:擔任管理工作超過廿五年。認為孩子的發展有着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經歷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幸福。 文﹕楊永明(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44期]

詳細內容

永明的天空:活着的感覺

前文提及每天放空一分鐘,在意找回「活着」的感覺,以此作為生活的錨。友人問:究竟什麼是「活着」的感覺? 電視劇《短暫的婚姻》男主角Galen有這樣的獨白:「有時我覺得好戇居,我哋咁努力去生活,我哋太認真,每日返工放工,經營事業,照顧屋企,我哋忙到唔記得咗,或者開心到唔記得咗,其實所有嘢……都會結束。我哋每日營營役役,就只係為咗等人生嘅不測……」 努力認真生活 好戇居? 先不去判斷這獨白是消極還是不夠正向(一笑),編劇莊梅岩小姐給觀眾的就是一記棒喝:生活其實所為何事?如果你為人父母,真是個Happy PaMa嗎? 有時午夜夢迴,倏忽驟醒,生活中各種人事物事如冲泡茶包般漸漸釋出,一下子思緒充斥,如光如影,好戲連場……老人家常說:你都無心裝載?你的心又裝載着什麼呢?最近與同事們談起一個比喻,我們的心就好像一部電視機,電視機播放不同節目,韓劇日劇,時事綜藝,應有盡有;我們就是忘記了我們只是一部電視機,不是節目本身!是太開心?抑或是太入戲? 放下小事 屏息靜心 日本國寶級女演員樹木希林在電影《日日是好日》中飾演嚴謹的茶道老師,演出入木三分,戲中提到一個道理:世上所有事物,大致可歸納為可以立即理解,以及不能立即理解兩大類。無法立即理解的事物,若能長時間接觸,念念不忘,必會漸漸領悟,一如植物成長,有時有候,急也急不來。孩子成長也是同一個道理吧?父母可以作出無數安排調整,然而孩子們總有自己的時間;養兒育女,爸媽只能像修習茶道般,心無旁騖的,該放下的事就放下,小事認真卻不糾纏,屏息靜心,觀察成長的動力,細味活着那幸福的感覺,那麼日日都是好日,順逆只是輪替,一如節目上演,總會劇終,真箇「所有嘢都會結束」。 細味「活着」 日日是好日 重要的事再說一次:如果活着的核心是意識到自己當下的心裝載着什麼,是喜是愁、是冷是暖,我們或會為人為己重新選擇,如時間安排,生活優次。生活生活,是生和活,若生是生存,活是活過來,我們不單只生存,也要活得幸福,那是人和動物之分別吧? 活過來吧!做個Happy PaMa,日日都幸福快樂。 作者簡介:擔任管理工作超過25年。認為孩子的發展有着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經歷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幸福。 文﹕楊永明(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29期]

詳細內容

永明的天空:放空一分鐘

人生有幾多個10年?10年太遠了吧?那麼活一天有幾多分鐘?地球自轉一周24小時叫做一天,一天下來我們可以有1440分鐘,人人平等。 假設睡眠時間大概是8小時(上班一族應該少一點吧),我們一天大約有16小時是醒着的。請想一想:在這16小時裏,你有幾多時間是「清醒的」?不要誤會,我不是在反詰工作過勞,沒精打彩那種狀態;我是說我們有否在意自己「活着」。 短暫「出走」 生活添味道 急促的生活節奏,重複又重複的城市生活,「活着」彷彿有點像進入了一種自動導航模式(mode):聖誕過後就是農曆年,情人節後就是復活節,復活節後很快便是暑假。現代人對節日本來的意義已愈來愈無視,皆因假期的安排比較重要,而「出走」成為我們不少人的選擇。短暫的「出走」,食住行豐儉由人,行程自己安排,種種體驗意味着新鮮,讓人份外回味,對比起「現實生活」,「工作、旅行,再工作、再旅行」是生活輪流轉。或許「出走」去一趟旅行,有多一點活着的味道,起碼我們可以大部分時間「自主」地安排那幾天的生活內容吧? 「自主」活着 找回「主場」 原來「自主」是構成活着的重要元素,無論「自主」之後的光景是快樂還是麻煩。自:這個漢字的原意是鼻子。古人看不到自己的臉,微看到的是自己的鼻尖和鼻翼,「自」就是主體。主:造字原意有指是撐起屋架的核心房柱,是重要和根本的。英超西甲年代的今天,大家一定明白主場和作客的分別吧?主場輸波就是羞家了…… 相信沒有人反對,無論工作或者旅行,我們都要活下去的。如果活着的核心是自主,那就是自己意識到當下自己活着的狀况了。究竟當下的自己是喜樂、是憂愁、是冷是暖,我們有多少時候能夠察覺到自己「主場」的狀態呢? 廿一世紀,網絡世界,資訊氾濫,一心多用,皆因事不等人。我們要內心專注下來不易,原來不專注也不容易。容許自己在一件事與一件事之間擠一個空檔,哪怕只是一分鐘,一分鐘留白,不思考,任由放空。自主的一分鐘,你可能會找到更多「活着」的感覺。不信?那不如現在就試試吧…… 作者簡介:擔任管理工作超過25年。認為孩子的發展有着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經歷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幸福。 文﹕楊永明(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24期]

詳細內容

永明的天空:一顆不變心

「世界幻變,我始終真心……」識唱下去吧?生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你,應該認識誰是張學友。《一顆不變心》是張學友九十年代的作品,是粵語流行音樂的經典歌曲。如果你是千禧BB,或許也曾聽過爸爸哼過這曲的調子。歌詞大意是歌者與愛人分手,心情似「裂開沒未來」,不過卻依然懷着一顆不變的心,訴說着愛人天高海深之情,更是毋懼世間變幻、地搖路陷云云。 不變心在哪兒 那麼,你相信真的有一顆不變的心嗎?如果你相信,那麼不變心在哪兒?讓我告訴你:變幻原是永恒的背後,就是那顆不變的心。那顆心單純又好奇,真摯兼澄明。母親大人曾說:「細路仔唔講大話,小兒無詐。」及後我為人父母,就深深感受到此言準確無誤。真摯單純不變的心從孩子身上就能找着,但能否看見?就視乎你有多忙吧! 暢銷書《小王子》的作者告訴我們: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眼睛看不見,要用心去看才能看清楚。 定時打掃心鏡灰塵 成年人的心就像一塊蒙上了一層又一層灰塵的鏡子,看不清,猜不透。如果心是重要的東西,「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應該是常識吧?那麼,你上次拂拭,打掃一下自己的心靈是幾時呢?現代社會講求效率,生和活都是競賽;當下不是為昨日悔疚,就是為明日憂愁,「我」常常都不在「此」刻。人類文明不斷發展,物質富裕,生存的條件似乎不俗,然而,活着不快的人卻不少……抑鬱焦慮,情緒失調;孤獨疏離,壓迫驚恐,灰塵太多了吧? 如果此刻驟然醒覺自己那塊心鏡需要拂拭,而平日又沒有太多機會與孩子相處的話,不妨以開放的態度試試觀察孩子。孩童往往是成年人的老師,當我們聽得懂孩子的心聲時,就會明白他們行為背後的內在世界,隨時隨地都能找到那顆不變心,以心交心,或者灰塵自動脫落,猶如孩童指出國王新衣的荒謬。 如果生活的意義是追求卓越之時亦要愉悅,那麼,時時刻刻照顧好自己的心靈就是優先任務。一如《聖經.箴言》所指:「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無論是編織千個夢想也好,創造傳奇也好,當你找到那顆不變的心,就能為人為己鋪滿精彩。

詳細內容

校園筆陣.永明的天空:請摸着石頭過河吧!

孩子開課兩個月,作為家長的你,有何感覺?無論就讀哪個年級,今時今日新學年的蜜月期都超短吧!暑假儲下的「正能量」彷彿不消一刻已經耗盡,香港的教育生態感覺上都頗「自虐」,幾乎所有持份者都要與時間競賽,學生忙功課、教師忙批改、家長每事忙……人人追趕跑跳碰。若要問原因,就像要答「有雞先定有蛋先」一樣,無解。 要協助孩子,就要以他為本 友人WhatsApp求教並大呻,家中小孩升小學後笑容少了,如何是好?我第一時間大讚友人觀察力強,而且十分正向,因為焦點正確,起碼她留意到孩子對轉變的反應。要協助孩子,就要以他為本。笑容少了?是否等於不快樂?原因眾多吧? 我建議她先「輕輕地」與孩子談談,切記不要帶着職場心態和技巧,選擇輕鬆的環境,如臨睡前的牀邊故事時間或吃飯時的隨意閒話,都有大量機會去明白和了解孩子的心事。當中比較困難的,恐怕是要將前設放下……須知道,對號入座就能快快作個結論,並且列出解決方案,尋求出路,為子女解困的同時,也解了自己的窘。 友人回應:很難沒有前設。由於她是一名在職媽媽,於是加入了幾個「媽媽谷」,希望從中「知道發生緊乜事」…… 然而開課以來,「谷友」熱切交換資訊和經驗,友人謂根本「睇唔切」及「明啲唔明啲」,自己有工作在身,何來時間一一釐清來龍去脈。因此有意無意間,群組資訊便容易成為前設,雖則明知未必完全真確,但畢竟空穴來風,未必無因,唉!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友人同意摸着石頭過河,一小步一小步走,不把事情放大,但不是置之不理 言歸正傳,我說既然資訊氾濫,難以盡信,若有問題,就把焦點先放回孩子身上吧!先回應孩子的情緒感受,再嘗試從中抽絲剝繭,才看看如何恰當地協助他面對困難,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友人同意摸着石頭過河,一小步一小步走,不把事情放大,但不是置之不理。我立刻給like,實在不能同意更多。 朋友們,上文片段,於你身上必有雷同吧?孩子成長乃是一個過程,一如過河,由此岸到彼岸,分分鐘翻山涉水;與孩子摸着石頭,一步步走,是面對「未知」的一個方法。先輩教訓:知止而後定。對現代人來說:知止或許就是以一種批判性思維去應用今日科技,不人云亦云,會獨立思考,做個高階父母。 作者簡介:擔任管理工作超過25年。認為孩子的發展有着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經歷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幸福。 文﹕楊永明(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14期]

詳細內容

永明的天空:是誰的Happy School?

時下各親子論壇,總會有網民談到哪所學校是Happy School,哪所不是。而背後的理由可能就是印象中認為,A校的功課量總的來說較B校少和輕鬆,活動又多,小朋友一定讀得開心,所以A就是Happy School啦……懂思考的你,一定會發覺上述的「認為」有點站不住腳吧? 要為Happy School下定義,而且人人都接受,那個定義肯定會比較籠統,並且因時而異 究竟什麼是Happy School?其實我們比較少認真討論此中的定義,換句話說,網絡裏談到的許多都是印象。怎樣的學校才稱得上Happy School?如果此刻就要你去為此下一個定義,你有何回應?或許你可能會說:「人人的看法也不同吧!」因為只要你細心去想,人對快樂都可能有着不同的定義;然而可以肯定的,一定不單是物理因素吧?因為快樂,本身就是心理層面的表述。 要為Happy School下定義,而且人人都接受,那個定義肯定會比較籠統,並且因時而異,試想想:上世紀七十年代有沒有Happy School?你那個年代的Happy School是怎樣的?我的Happy School不是你的,你說的也不一定是我的吧?去為主觀感受訂立一個客觀標準,就如同要定義什麼是Happy Life一樣,是哲學問題(一笑)。 Happy School的「School」,定義也不簡單。School不就是學校嗎?學校就是學生「讀書」的地方吧?「讀書」或者「返學」,意義豐富,包含了學習、課程、活動、鍛煉、社交等等,是各式各樣的社會化內容,換言之:School或者Schooling,是一個過程,所以Happy School簡單來說也一定是個過程了。學校教育就是一段段的成長過程,不同的學校環境就是不同的平台,衍生着不同的氛圍:例如課程如何執行、學習生活細節的種種安排、校舍課室的擺設以至到各樣軟硬件……恍如齒輪般相互影響,彼此牽動。姑且不說制度政策,其實每所學校都不一樣,因此Happy School若是上述所說的總和,那麼就一定要問學生本人的親身感受了…… 原來Happy School的核心價值,蘊含着一種滿足感和意義感,於是參與者會有着「即使辛苦,也是值得」的感覺 無論如何,由於學校教育(Schooling)是一個過程,參與者抱持着什麼態度去參與,都會直接影響着這個過程的結果。Happy School或愉快學習也許就是參與者常常有着一種滿足感吧?一種令人認為值得投入的感覺,令到孩子願意付出努力去學習。 原來Happy School的核心價值,蘊含着一種滿足感和意義感,於是參與者會有着「即使辛苦,也是值得」的感覺。參與者包括學生、老師和家長,他們都可能有自己的評價,而這個評價本身也只代表那個(那些)參與者的說法而已。 朋友們,如果你要認真去思考什麼叫Happy School,或者要先問一問:是誰的Happy School?答案也可能要數年後才完全揭盅。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