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維特:社交短板在WhatsApp

網絡社交,大多數人都能心領神會。但有一些孩子,即使面對面也不習慣察看他人感受,隔着屏幕就更困難。 亞氏保加孩子的同理心一般較弱,又或沒興趣(即使有能力)關顧他人感受。我大仔4歲時確診,小學時因我和老公刻意製造機會,助他交了幾個好友,社交問題不突顯。他狀况溫和,我很少視他為特殊的星兒。 他沒有和朋友一起升中,中一過了大半年仍未交到朋友。對此我不特別擔憂,畢竟小學時他省卻了友誼起動的工夫,如今自力耕耘,當需慢慢摸索。種瓜得瓜,他不喜鑑貌辨色、常出言不遜,自是容易孤離。每個人自有成長的過程,我默默靜待他的變化。 有時,也會發生我想像以外、又確切反映阿仔特質的事情。話說我們一直沒為他出手機,但月前我從其他家長得知,同學會用WhatsApp緊密聯繫,老師也加入某個班群組。再三考慮後,我決定出卡不出機,讓他用電腦版WhatsApp來往信息。 阿仔不為此雀躍,反說不想花時間看沒意義的閒聊。我雖同意過量的閒聊可以很擾人,但也告訴他,透過社交媒體保持聯繫,是群體生活的一環。於是,阿仔開始以非活躍的姿態加入新天地。 有天,我赫然發現阿仔的頭像是憤男公仔,加一個大字「滾!」;而自我介紹中,寫了類似「我是耶穌之子,容許你向我求助」。他一廂情願地以為人人都會覺得很搞笑,不明白這如同喝令他人滾蛋、自認為高人一等,可招來很大反彈。我說,知道他嫌「好人」形象悶蛋,但只有老友才會明白他在搞笑,不熟悉他的人會覺得傲慢、乞人憎。 欠同理心只看「實效」 後來,難得有一個同學主動私信阿仔。事緣全班只有他倆遺失了某工作紙,同學問阿仔有否補領,阿仔只答了一個「無」字就沒下文。雖然對方沒說清楚,但推斷他們都忘了在周末假期前補領工作紙。我提阿仔告訴對方,周六他會回校補英文順道取工作紙,到時可影相傳給對方。但阿仔說,或者同學會自己回校解決,而即使他影相,對方家中也未必有打印機。 他覺得毋須跟同學講多兩句,是因為從「實效」來講,他相信對方總有方法解決,毋須幫手。我隨即曉以大義,教他不能只看表面實效,更重要是底層的信息。主動提出幫手是一種善意的表達,代表重視對方的感受和需要、視他為隊友,長遠有助建立友誼。阿仔最終聽從我的建議,對方幾乎是即時回覆,請求他影相。我遂告訴阿仔,那同學一開始就想拜託你了。我又順道講解,只讀不回與適度回應,會分別予人什麼感覺…… 他讀幼稚園時,曾形容巴黎恐襲為「搞笑」,原因是有一個爸爸為了尋找正在巴黎旅遊的兒子,打了逾百通電話。阿仔雖知道那人想確認兒子的安危,情感上卻無法理解他的緊張,因為阿仔只看「實效」:「只要看那人最終有沒有回來,就知道他死了沒有,何需打電話呢?」 我重提舊聞,問今天的阿仔作何感想。事隔7年,他的同理心加強了,覺得打電話搵仔是人之常情,但仍認為「只需隔兩個鐘打一次電話就夠」。理解別人感受的修習仍在持續,只是多添了網絡社交的元素。而我提醒自己,信任他會按自己步伐慢慢成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葉杏麗--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1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我真正想要的?

奇怪的「暑假」結束了。這突如其來的長假曾令很多家長手足無措,大概除了憂慮疫情外,也擔心孩子百無聊賴,成為宅女宅男。猶記得假期之初,一些有心團體紛紛緊急張羅,開辦不同的網上興趣班、社交班等,讓孩子們隔着屏幕參加「暑期活動」。陳葒校長更伙同幾十名義務導師,創立名為「三月百課」的網上自學平台,提供不同範疇知識的免費學堂。 就是這樣,為免孩子暑假「空白」,家長們既要了解瞬息萬變的疫下安排,也忙於交換各式活動的資訊。再加上學校臨時安排的暑期興趣班,選擇多得竟然讓我這個居中打點的,也有應接不暇的感覺。 豐盛年代 令孩子麻木 是的,我們生於豐盛年代,孩子們大都擁有豐富的選擇,即使是相對基層的一群也能找到不同的社區資源。我甚至覺得,資源豐盛得也許令很多孩子都麻木了,根本不在乎了…… 回想起自己小學時,那年暑假,寮屋區的社區中心有一個水晶膠手工班,我自己填表報名,興奮不已。可是,同樣的主動和興奮,在我孩子身上並不存在。我從來都跟孩子們一起決定參加哪些活動,不會強迫他們,但面對琳琅滿目的選擇,我發現兩個孩子的反應卻是無可無不可。 我自問不是虎媽,平日給予兩小子極大自由空間,不用補習,每周只參加一個恆常的運動班。是什麼讓他們被動至此呢?似乎,單單是平日的上學作息,已經讓他們累積起一重深厚的怠倦……我發現,當我見到不同的活動資訊,覺得幾好玩、幾有趣時,有感覺的其實只是我,孩子大多數時間都「無感」。也許,是他們擁有得太多了? 怕錯失「好嘢」 忙碌追趕 其實不單止是孩子,大人也不時會收到澎湃的家長教育資源、課堂資訊。當然,豐盛值得感恩,那是我們這一代的幸運;但同時,現代人面對排山倒海的資訊,也容易迷失於「錯失的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當中,怕錯失「很好很重要」的東西。於是,我們變得好忙,愈來愈忙。 早幾天,家長朋友傳來一個「做快樂媽媽」的網上講座資料。講者有分量,講題也切合我的理想,但我還是放棄參加。我想,天下間的好東西太多太多了,我沒必要、也不可能全都擁抱。我能投放的專注畢竟有限。 我想起廣嶋玲子的短篇故事系列《神奇柑仔店》。柑仔店擺滿迷人的魔法零食,每個有緣走進店的客人,都覺得它們看起來全都好棒,「我想要這個、也想要那個」,但伸手拿時卻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這不是我想要的」。最後,客人都只會看上一種對自己有特殊意義的零食。 我想,內心要有那份觸動,才會想擁有,才會珍惜吧——孩子們對於琳琅滿目、理論上有趣的東西都提不起勁,因為他們都真正沒被打動。他們跟我一樣,能投放的專注有限。而現實是,纏人的課業和孩子們嚮往的電子娛樂,已耗用他們相當的專注。 最後,我和孩子們過了一個頗空白的暑假。我覺得那對我、對他們都是好事。話說《神奇柑仔店》的一名女客人元華說:「我想要的是……美好的東西,能夠讓內心變得美好的東西。」這一段很打動我。但願,每個孩子都找到「真正想要的」東西。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5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影帝的內在小孩

剛出爐奧斯卡影帝韋史密夫在頒獎禮上,憤然衝上台大力掌摑與他相識多年的諧星基斯洛克,原因是對方公然取笑他的妻子光頭。這則新聞引起了全球熱話,身心靈界的朋友也有不少討論,但關注點不在誰是誰非,而是影帝行為剎那暴走背後所反映的內在小孩糾結。 韋史密夫事後公開道歉,直認自己打人是錯的,不能接納,也不容原諒。他說,自己承受不了妻子成為笑柄,因而反應過度,同時他強調,任何暴力都具有毒害和破壞力 。 英國《衛報》翻出他剛在去年出版的自傳,指他失控的根源可能遠在童年。在美國費城長大的他,爸爸像軍人一樣重視紀律而脾氣火爆,媽媽個性相當堅忍,父親施在母親身上的暴力,深刻烙印在他和3個兄弟姊妹心上。「9歲那一年,我看着爸爸一拳擊中媽媽頭部側面,他打得那麼狠,媽媽立即就倒下了。我看着她吐血。在睡房的那一刻,也許比起我生命中的任何一刻,界定了我是什麼人。」 失控暴力或源自童年歉意 他說,讓他飽受創傷的,不單是暴力,而是自己的坐視不動。「從那時起,我所做的一切——獎項和讚譽、鎂光燈和聚焦、角色與歡笑——那當中都帶着一長串隱晦的道歉,我對媽媽的歉意,因為那天我袖手旁觀,因為那一刻我辜負了她,沒有站出來阻止爸爸,因為我是一個懦夫。」 「你們所認識的韋史密夫,那個消滅外星人的海軍陸戰隊軍官、那個不同凡響的電影明星,很大程度上是建構出來的——那是我精心打造琢磨的角色,為的是保護我自己,將自己藏起來躲着世界,藏起那個懦夫。」 我們如何面對伴侶、孩子,如何面對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往往都反映了自己童年的創傷,也潛藏了自己對父母的愛。幼小的韋史密夫對於沒有保護媽媽,一直深懷自責,以至把自己定義為懦夫。長大後的他即使在世人前散發光芒,卻始終糾結於內在小孩背負的罪咎。 從家庭系統排列(心理治療其中一門)與內在小孩的角度,媽媽是生命中第一個最重要的女性,而伴侶是繼媽媽之後,男人生命中另一個重要的女性。韋史密夫的妻子珍達碧姬因免疫系統問題引致脫髮,受過相當困擾,之後索性剃光頭,多次坦然地公開談論自己病情。當妻子努力面對的病被人拿來當笑料,那個羞愧自責的小孩在瞬間被觸發了。那個內在小孩的心聲大概是——從前,我沒有為媽媽出頭保護她,現在我必須為對我同樣重要的女人挺身而出。 覺察內在情緒 療癒第一步 嘗試理解行為背後的糾結,不等於認同行為的本身。事實上,韋史密夫在一氣之下,也同樣用了爸爸當年的暴力。冷靜過後,恐怕他也會為做出了自己極不認同的行為而深感懊悔。我不禁想起自己的類似失控,和每次失控之後的懊悔。觸發我們暴走的,往往是我們最親密的人,而作為家長,最易撻着我們的就是孩子。我相信,韋史密夫也像我一樣,過去多次掉進過這種狀態,只是碰巧這次發生在鏡頭之前。 在我而言,救贖始於自我療癒的學習。學習覺察內在小孩的出現,學習先去明白她、接納她、安撫她,而不是去處理眼前觸發我的孩子。我發現,當我的心變得柔軟了,慢慢的,也就變得較能駕馭事情。影帝覺察到內心那個充滿羞愧的小孩,已是踏出走向療癒的第一步。只要我們願意覺察,永遠都不會遲。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1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朱古力包屎

這晚睡前的故事時間,細仔要求講「媽媽細個嘅故事」。一件往事在我腦海升起,於是我講了幼稚園畢業那天的這件事。 那年代物質貧乏,幾歲人仔的畢業禮當然不會像今天所見的盛大。我們大概是在課室內表演唱歌,沒有表演服,但教師還是用普通蠟筆,在每個孩子的臉上塗了兩個紅圓圈。完後我如常獨自放學回家,在家門前碰見鄰家幾個長我5至8歲的大孩子。 看見我的臉,他們即時爆發笑聲,說:「嘩你好靚喎。」字面上雖是稱讚,但我感受到聲音裏的不懷好意。那是一種夾雜了取笑、蔑視、欺負、踐踏的聲線,並非我捉錯用神,而是我聽過別人用這種語氣說話。也許是用在我媽身上…… 「正經」媽媽 原來識講笑 我知道那兩個用廉價蠟筆塗的圈,把我變成了小丑。我急步想越過他們,其中一人竟伸手揩了我臉一下。我非常氣憤,唯有衝入屋內,哭着替自己洗臉,擦走那兩個醜得讓我遭人欺負的紅印。年紀稍長後我才明白,那天我感受到的是一種侮辱。 這麼不開心的舊事,為什麼要講給孩子們聽呢?我告訴他們,因為我發現,這件事塑造了我好些性格的特質。我看到自己有非常強烈的自尊心,不容別人踐踏,所以,我也不容許自己拿別人開玩笑。 「你哋有冇發現,相比起你哋阿爸,媽媽好少開玩笑,成日都好正經,好似唔識講笑咁吖?」兩隻小鬼立刻點頭,哥哥還彈出英文Yes! Yes!以示非常贊同。「其實係,我對開玩笑有好高嘅要求,就係不能用來取笑或者欺負人。我慣咗認真講嘢,因為呢個係我最輕鬆自在嘅狀態。」 所以,我也非常討厭言不由衷的說話方式。「佢哋明明覺得我醜怪,喺度笑我,但係又偏偏用讚我嘅說話,我真係好憎好憎呢種反話。經過咁多年,我到𠵱家講起都仲好似有火。就好似佢哋明明係想塞舊屎畀我,但係就用層朱古力嚟包住嚿屎……」 小鬼們沒想到正經的媽媽會用他們至愛的屎尿屁來打比喻,即時噴笑,弟弟更是不斷重複「用朱古力包屎」這金句,笑個不停。我也開懷起來,說:「嗱,你話阿媽係咪識講笑話吖,我只係平時唔講咋。」 童年被取笑經歷 影響成長個性 我告訴他們,說這個故事,是因為我看到自己部分性格的源頭,更深入了解自己。我清楚記得那天,幼小的我對自己發誓,不要說反話。 提這往事,是為了讓孩子們更明白媽媽為什麼是這個樣子,而非為抬高自己性格,又或指摘會說反話的人。事實上,今天的我明白到,每人的個性都有獨特的因由和所致的得失,而這天經歷也為我帶來很深的制約。認知上,我明白笑的價值,也知道開玩笑在多數時候是無傷大雅的。但我的暗自制約,令我體內潛藏了某種對開玩笑的緊張。 曾有一段時間,我覺得自己的生活只有事務感,與情趣、歡樂距離很遠。近兩年漸起變化,我開始放鬆了,家中歡笑愈來愈多。向孩子們坦白、清晰承認自己的制約,是我為自己鬆綁的一大標誌。當年小女孩的難堪已經過去,她會容許自己當個偶爾作弄人的小淘氣。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1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出手機的死線

我曾在〈拒絕手機的囚禁〉和〈等到十六歲〉中,提及電子產品對身心的禍害。為了守護孩子,我一直沒讓他用手機,我大仔亦明白當中理由和接受,只是暗暗渴望自己快點長大到可以擁有手機。 當然,眼見朋友人人手握一機,他還是會受影響。他小四時曾說,到16歲時才要手機。現在中一了,作為班上唯一沒有手機的人,他說希望可以提前在15歲出機。這也早在我預想之中。事實上,在現今世代不讓孩子用手機,就像在洪流中逆行一樣艱難。我們至今能夠一直持守,我內心已非常感恩。 這3年來,我也有為一旦孩子心思有變,又或現實必需要他使用手機而準備。所謂「現實必需」,一般人想的不外乎兩點,一是報平安(通話需要),二是同儕壓力(社交需要)。我的孩子個性很獨立,小五開始已自己返學和出行,但他懂得在適當時借電話找我,我也信任他能像我幼時一樣安分,所以沒想過為了方便搵仔而出機。至於社交需要,他會利用家中固網,至今仍常常與小學的老友記煲電話粥。的確,他在中一的班上還未有相熟朋友,但他和我都沒焦急,我相信時間會動工。 但我還是有準備。去年我留意到,市面上有一種「功能手機」(feature phone),功能勝於純粹通話和收短訊的舊式手機,可以照相片和上網,但也比智能手機「低端」,因為不能輕觸屏幕,上網並不方便,速度也不快。由於記憶有限,只能預載幾個最普及的應用程式,其中一個是WhatsApp。 帶iPad掃安心出行 毋須被迫出手機 知道有這種手機時,我真的為「有這麼一個好東西」而感恩。原來,在條件艱難的地區和國家,廉價兼耐用的功能手機是廣為使用的。因晶片記憶有限,它們搭載的操作系統並非iOS或Android,而是由香港公司開發的Kai OS。在印度,Kai OS佔手機市場第二位,比蘋果還要普及。我十分慶幸地以為已找到合適選擇,立即買了一部回家「守門口」,為那「可能提前來到的一天」準備,卻萬沒想到,「那一天」會以另一形式來臨。不是因為通話需要或社交壓力,而是因為政府下令由11月開始,凡滿12歲者出入政府場所,都必須使用「安心出行」手機程式。即是說,沒手機的話,阿仔就不能再泡他喜歡的圖書館。 我曾為此寫過意見書給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說不想孩子被迫過早用手機,並希望「安心出行」能擴大至對應Kai OS。當局的答覆是會「不斷優化」程式。我當然知道,政策勢在必行,優化未知何期,也未必如人願,只能面對現實。但我還是想,會否有其他方法? 碰巧,孩子的中學推行電子教學,每個學生都要有一部裝有電子課本和程式的iPad,而剛好也在11月發機。這部機能上網學習,但不能插sim卡也不能下載遊戲或社交程式。我於是查問學校,可否為孩子裝「安心出行」。老師非常好,在了解我的關注後,就為孩子們安裝了。事實上,學校也不贊成學生帶手機回校,帶機者要在上課前把手機寄放到校務處,否則會受罰。但當政府變相要所有中學生帶手機才能去公共圖書館或體育館,理論上一間學校近900個學生,上課前怎可能有時間讓全部人都去校務處排隊放機呢? 現在,阿仔可以帶學習iPad去掃安心出行碼,被迫開手機一事總算暫緩。但他只是非常的少數。大多數孩子早已有手機,他們的父母也不會有我的掙扎。而在嚴令之下,12歲已儼如出手機的死線。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6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但求體育只係考運動

因疫情耽擱了去年大部分校園生活,小二的細仔到今學年才真正面對小學的課業與評考節奏。他的學校本屬愉快學習的一類,疫前全日上課,可以撥時間輔導所有學生做功課和溫習,減少孩子在家的苦鬥。疫下的半天課,卻只夠講授教育局指定的課程,再無時間督導功課,小息也減至只得一個。 去年幾乎是混過去的孩子們,升上小二後都不大適應。我校只有考試沒有測驗,但主科會有相對頻密的進展性評估,以免堆積至考試時才溫習。英文第一次評估,班上多數人都不及格,我仔也不例外。我用比較輕巧的方式處理,阿仔算是漸漸習慣過來。但同級許多家長都叫苦連天,指孩子追趕得很吃力。 家長社交群組是把雙刃劍,既是互相交流扶持的平台,也是正或負能量聚集之地。同一個月亮,影照的是萬家燈火,別家的困苦,雖不是我兒的景况,卻也是眾生實相的呈現。我總是帶着這樣的覺察去看群組中的交流,有時苦水太多,互勵互勉之餘,也會提醒自己適當抽離。 我多數時間都能靜心觀看,偶爾會主動找教師反映大家普遍的困難,同時堅持對學校的信任與交託。在我心中,人生於世總會遇上各式障礙,孩子自然也一樣。我信任學校已盡力提供循循善誘的環境,也相信學校會一路調整,關鍵是需要時間和我們的耐性。 不過,考試前兩星期,我還是為了兩份術科「考試溫習紙」而火了。先是體育科溫習紙,4段文字合共300多字。首段是運動前要做熱身之類,確是需要注意的事項,之後兩段卻是阿媽係女人的內容,如每天運動半小時對身體好、有助鬆弛身心,最後一段更是純粹運動知識,羅列了移動技能、操控用具技能各有哪幾項。 我心中體育課的最大價值,是讓小朋友可以郁、可以跑,而非靜態學習知識。何以要花時間來背誦關於運動益處的生字和語句,而不是把時間用來真真正正運用身體呢?不旋踵,卻又收到視覺藝術科的4版溫習紙,內容是著名畫家達芬奇的生平和重要畫作。 選擇地「hea待」也是必學技能 我按捺不住在群組內發牢騷,說希望完全廢除體育和視藝的筆試。如有餘裕時間,這些內容確能豐富孩子的知識和文化修養,但當連應付主要課業都勉強的時候,那就變成徒添背誦的負荷。有家長就此問相關教師,他們指歷年來都是如此,但強調考卷出得很淺白,學生大都能取得高分,家長不用擔心。但卻同樣令我費解,那似乎是暗示「係咁意溫下都得」,豈不就是鼓勵毋須認真嗎? 後來,一個勤於跟進教育政策的家長說,找到教育局的課程文件,當中建議學校「多元」教學和評估術科。她本身當過補習,曾幫學生做「痛苦得多」的體育專題研習功課;相比之下,阿仔學校的簡淺筆試「hea處理」,已是輕鬆得多的評分安排。 經她一言,我才驚覺,畢業於鄰區官小的大仔的體育科一直只係考運動,視藝淨係考畫畫,表面上理所當然,原來已是學校把持的結果,只是我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不禁感嘆,凡事非必然,更要學習凡事感恩。 我也由之轉念。在資訊氾濫、學問也氾濫的年代,區分不同資訊的重要、有選擇地「hea待」次要的部分,確是這一代人必須學習的技能,再不能墨守於事事認真的一套。這就是時代的實相,我要學習尊重和接受。 文:葉杏麗 (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2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給孩子的另類信

生死無常。最近得知有機構為推廣立遺囑,並鼓勵捐贈部分遺產予慈善機構,而與律師行合作推出遺囑製作服務,我覺得很有意義,很快就決定參與了。後來到其網頁,看到關於遺囑意義的講解,才知道除了分配遺產,遺囑還可以用來向親友表達對喪禮安排、殯葬形式的要求,為寵物或未成年子女安排監護人,更可委任遺囑執行人於日後按自己意願打點一切。 堅信孩子的生命力 全職湊仔的我,錢財其實有限,但我還是立下方向,盡量都捐出去,讓孩子靠自己。我的信念是,孩子必定跟我一樣,擁有獨立生存的能力。我愈是放心不下,孩子就會愈依賴,力量反被削弱。相反,我愈是堅信孩子的生命力,力量就會愈強。 當然,假使孩子未成年前,我就遇上那美好的終結,還是要為他們多作打點的。同時,我始終相信,只要三餐一宿可保,錢銀(即使有用)未必是最重要的,更關鍵是心靈上安撫孩子的心。我發現,在事務安排以外,我最需要做的,是給兩個兒子留下自己覺得重要的話。這封信,真的不易寫,容我在這裏寫個起草—— 我深愛的SS、TT: 媽媽並不知道這信何時會送到你們手上。此刻我活得很好,別無牽掛,純粹因為世事無常而打點這一切。也許某些年後,我還會另寫一封2.0更新版吧。 但既然你們已收到信,相信你們正在難過,也想念我吧。同時,假如因為某些原因,你們感受不到難過,也不想憶起我,也完全沒問題。如我平時常說的,允許自己出現任何情緒反應。有時情緒太強烈,會需要時間才慢慢浮現,也需要時間慢慢過渡。當你們意識到情緒,只需接受它是自然的,找個角落靜處,或找可信賴的人聆聽。慢慢來,一定會渡過的。 媽媽很想多謝你們,是你們讓我走向生命的圓滿。最先,我只是想成為更好的媽媽,但那份愛的推動,讓我漸漸學習成為更好的自己。你們跟我的每個碰撞,都在在教我療癒自己,教我探索內在、學習愛的真諦。不管我是因何離世,我都深信自己是圓滿而去。 對不起,我的離去令你們難過了。還有,每個父母都不完美,我也一樣,必有不好的地方。如果我在你們的生命裏留下了要處理的問題,對不起寶貝,媽媽讓你們辛苦了。同時,我深信那可以是造就你們生命成長的助緣,期待你們能夠善用。一切慢慢來,你們必會成長得更好。 我也想清楚再說一次——我永遠愛你們。我相信,真愛能超越時空生死,永不止息。我的靜心樂器,是我留給你們的寶貝。不妨試試撥我的琴弦,隨意打我的鼓,想像就是我在經由你們的手在奏吧。無論奏出什麼聲音,那都是愛的延續和傳達,你們就是愛的證據。 道謝、道歉、道愛之後,就是道別。再見了,孩子。我的離開,是你們新階段的開始,願你們昂首向前。而就像我跟公公婆婆一樣,即使軀體不在,我的心靈永遠跟你們連結。想念我時,可以讀我寫過的文字,觸撫我的被子,玩我的樂器。也許,你們就會看到我、聽見我。而到最後的最後,我們都會在宇宙的塵與光中,在愛中,擁抱彼此。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9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孩子的一句話

東京奧運落幕多時,但那一天在我家發生的小插曲卻值得一記。當時,細仔兩個同學來玩,家長都沒逗留。3個男孩本來一路忙着玩火車、鬥陀螺,突然間,一個同學仔對着直播中的賽事喊道:「死啦X國!」 他是個爽直外向的孩子,7歲的心靈沒有多少計算。然而,那句話還是觸動了我老公的神經。平時大細路的他即時嚴肅訓話,「我家裏不可以說這種話」、「你了解那個國家有多少,足以說這種話呢?」 我知道其實是大人內心裏對好些事情的不滿被挑起了,那不該由孩子承受。我立刻打圓場,安撫同學仔說,「叔叔只是想提醒我們不要隨便罵人」,孩子也就很快忘了。 同學仔「死啦X國」 會否影響孩子? 兩天後,老公跟我重提此事。他真誠地覺得自己反應過火了,但又不禁憂慮——本來他也很喜歡那個同學仔,現在卻擔心,對方是否常被灌輸仇恨思想呢?我們的孩子又會否因此被他影響呢? 我細聽他說完後,問他想不想聽我看法。為了讓他理解,我先講了另一件事。話說,某天細仔一個女同學的媽媽私訊我,說發現女兒識講fxxk you,家長即時責罵,還質問她從哪兒學來這句髒話。女兒答是學校的外籍教師說的,家長因為上班無從查證,遂問我知不知有此事。我從不旁聽孩子Zoom課,所以並不知道,但我相信教師不會這麼教。大概是小朋友從別的途徑接觸了這字眼,在大人質問下,情急地以外籍教師作為權威的擋箭牌吧? 然而我覺得,無論是中或英文粗口,處理的關鍵不是追究孩子從哪兒學到。我坦誠跟對方說,明白她的震驚和擔心,然而,冷淡處理會比起熱烈處理好。相比起責罵,我覺得更適宜在平靜的時間,解釋為何這字眼有問題。即時責罵的話,小朋友只會收到一個信息——這個新字眼「有力量」、「非常有效地獲得關注」、「可用價值高」,結果反而成為「魔法字眼」,變相更入心入肺。 孩子學講粗口 激動斥責反更入心 最好的處理是,對囡囡表達諒解,說知道她學到一個似乎頗有力的字眼,但同時也知道她不明白這字眼對人的傷害,這不是囡囡的錯。現在講清楚後,媽媽信任囡囡不會再亂用,也不會令其他人誤解自己是胡亂傷人的孩子。這麼說,可以保護孩子的自我價值,令她更易接受正面的教導。 我告訴老公,在我眼中,7歲還是遠未定形的年紀。成長路上總會透過許多不明途徑,接觸到很多的字眼或概念,他們或會試着模仿或探索,那不是他們的錯;重要的是我們帶着平常心,教導他們何事可為與不可為。孩子說了一句仇恨的話,不代表他必受到不可逆轉的「灌輸」,可能只是他對某個片段的偶爾憶起。執意追究,投放愈大的關注,只會把愈多力量傾瀉到問題點,把孩子釘到定格上。 聽到我以粗口一例作為類比,老公覺得的確可以這樣處理,驟然寬心很多。感恩我們能坦誠地談,放下心中的一塊石頭。只要願意相信,孩子必會正向成長。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1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愛會怎麼說

我愈來愈覺得,歸根究柢,驅動人們在生命中前進的深層力量只有兩種——愛或懼。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也在在可見這兩種意識的互動。 香港是這麼一個滿是壓力的社會,生活中充斥焦慮或害怕。每個父母的初心,大概都是但求孩子快樂成長吧?無奈一旦考慮到教育、考慮到將來,很易就會自動進入焦慮模式,從學前到中小學以至大學,一重重的費煞心思,只為保證孩子在社會上的生存。 「義務教育」變「強迫教育」 在這樣的集體氛圍中,我接觸到的絕大多數人,面對課業時都是帶着一份適者生存的恐懼,而不是對知識或學問的喜悅和熱愛。理論上造福孩子的「義務教育」,實際上成為了摧毁孩子內在動力的「強迫教育」。 帶着熱愛、帶着一份滿足自己的喜悅上學,跟帶着厭倦和恐懼、帶着只為應付別人期望的鞭策上學,是如何差天共地的一件事。我老公幼時,母親對他期待甚殷、管束很嚴,為滿足大人的期望,他形容自己像是不斷地追電兔,雖然訓練成功了,卻絕非愉悅的經驗。相比下我十分幸運,童年關顧匱乏,卻擁有極大的自主,得以發現學習的喜悅並以此作為自己的動力。 當然,現實並非完全的兩極二分。也有人會在追電兔的過程中,被誘發出對學問的興趣。而即使熱愛上學的人,也會在課業壓力中遇上恐懼這個老朋友。是的,恐懼也有它的重要價值,它帶來適時的提醒,叫我們小心行事。我覺得,關鍵是我們能否帶着清醒的意識,只是善用恐懼的提示,而謝絕它的支配。 家長的集體恐懼 我知道,在大多數人的眼中,我說的「帶着自發的愛和喜悅求學」是個不真實的童話,這童話難以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我的朋友大都是不得不以某種不容有失的心態為子女籌謀。昔日為學業苦苦掙扎的,固然擔心孩子重蹈自己覆轍;本身是優秀精英的,也往往會渴望孩子延續自己的成功。日前我才聽過一個當管理層的朋友說:「身體最誠實,誰不想子女讀更好的學校、力爭上游呢?」總之,就是確保孩子起碼不會淪為弱者——精英主義的背後,是一份根深柢固的集體恐懼,它像巨爪一樣緊緊支配着我們。 但我不禁問,這都是必然的嗎?即使在刻下現實中,受恐懼支配的人是多數,我們不是仍可以選擇不同的路嗎?我相信,不必將一切推倒重來,只需從這一刻開始,告訴自己,不再受恐懼的支配、不以恐懼為鞭策,世界就會變得不一樣。 我們只需常常問——如果從愛出發,愛會怎麼說呢?我可以給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間,給孩子更多的溫柔和信任嗎?我可以信任孩子有能力存活,儘管未必按我們的預期嗎?我可以信任即使看似前路不理想,孩子也有能力活得快樂嗎?我可以不用「恨鐵不成鋼」的眼光看孩子,而是信任他內心也有一份熱情,只待在適當的時機,碰上適當的種子嗎?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3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媽媽維特:元寶的祝福

奶奶仙逝,兩天喪禮給我最大的感覺是,只要願意交託,上天自會看顧和祝福。 老人生前跟我們同住多年,但延續上一代的疏離感,我兩個兒子對嫲嫲的感情不深,加上老人家本就風燭殘年,意料之內的離逝並沒伴隨太多傷感。倒是孩子們的「無感」一度讓我顧慮,擔心他們會在靈堂嘻哈又或高聲呻悶,讓親友反感。 尤其是亞氏保加背景的大仔,他向來同理心薄弱,甚少考慮別人感受或場合需要。畢竟喪禮非同平日,我遂事前特別講解,喪禮莊嚴,不適合眉飛色舞地高談闊論,更要留意自己的說話會否傷人。而相對去年婆婆的喪禮並無宗教儀式,只用一個朝早完成,嫲嫲的喪禮會一連兩天做足全套道教儀式,時間長,聲浪也較大,他們要有心理準備盡量忍耐。 拋開預設 信任孩子 調整孩子們心理預期的同時,我也努力調整自己的。我提醒自己拋開預設,信任孩子會用心聽我的話,明白這天的「規則」,而同時孩子就是孩子,若他們最終不合外人期望地展現了真我,那也是可接納的。我最需要做的,不是監控孩子的一言一行,而是我自己回歸這天的最基本目的——帶着安靜和尊敬的心,好好送別老人。 往殯儀館的路上,大仔對同行大人不斷講只有自己明白的話題,我放下執念,只是笑說:「你真係好鍾意講嘢喎。」到了靈堂,我幾乎沒怎麼理兩隻小鬼,任由他們各自執生,自己則投入做自己想做的事——打開五官感受喪禮的聲影氛圍,看望鮮花祭帳,仔細體會儀式的細節,偶爾又溜到靈柩前跟奶奶說俏俏話,虔心祝禱。 首晚的設靈長達5小時,阿仔們各自帶了幾本書解悶,只一句鐘就看完了。但他們很快就找到活幹,先是跟不同的大人學摺元寶,簡單版的、複雜版的,隨後又到內室的火爐前,跟伯娘一起化寶。就是這樣,他們只間中參與鞠躬謝禮,多數時間隨興但安靜地進出,元寶摺得多了就去燒冥鏹,又或好奇地檢視各座紙紮華廈金橋,沒打擾他人,也比想像中投入和自在。 每到漫長的誦經請聖、吵鬧的破地獄,他倆就躲在內室看火爐,遠離喪樂吹打。唯獨是引領亡魂走向冥界、又相對簡短的「過金銀橋」一環,眾子孫都需參與,我像講睡前故事般,跟兩子解說阿嫲靈魂如何上路。 阿仔教媽媽摺元寶 一路潛心細嚼法事細節的我,沒怎麼摺過元寶或化寶。半晚過去,在空檔中看看孩子們,想不到細佬主動示範,要怎麼為元寶壓痕,阿哥則教我如何摺艱深版的元寶。兩兄弟的手作天分向來有限,對紙藝無甚興趣,這晚竟然專心學摺,我頗感驚訝。大仔見我摺得勉強,更一再扮演指點媽媽的角色,我首次放下慣性的精明,讓阿仔教我幫我。無論是他是我,都享受那一刻的滿足——謝謝嫲嫲,這晚給我們的祝福。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0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