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養救未來:同感心屏障
一天晚上當我和丈夫在傾談時,6歲的細佬不斷過來打斷我和丈夫的對話。我感到十分煩躁,於是對家人宣布:「我現在很煩亂,因為有很多人同時在跟我說話!」全家馬上鴉雀無聲,我則入房冷靜一下。但這時細佬又過來,戰戰兢兢地叫我陪他刷牙。我情緒還未平復,等了一會我才板着臉說:「去刷牙吧。」怎料一進到洗手間,細佬便大哭起來。 我內心即時有把聲音說:「怎麼了?我已經辛苦忍耐不發火!他還哭什麼?!」我問細佬:「你為什麼要哭?」細佬回答:「我不想說。嗚嗚……」我內心一把聲音說:「他現在很難過,需要安撫。」但另一把聲音卻說:「他不想說?他竟敢拒絕溝通!我就要他好看!」 最終,我內心的「同感心屏障」就像新世紀福音戰士的A.T. Field般全開,確保我的同感心一滴都不會流出去!我不再忍耐,完全不理後果地罵:「我剛剛都還沒罵你,你哭什麼?哭啦!你儘管哭吧!媽媽很壞,是不是? 」我還扮他哭來嘲諷他:「嗚嗚嗚,很可憐啊,為何我會有個這麼差勁的媽媽?」 這時神隊友爸爸出場了,他抱走細佬安撫,讓我有空間沉澱。 好,讓我們來數一數到底有多少「同感心屏障」出現了。同感心屏障,是一些會讓對方感到不被理解的說話和行為,往往流露在我們習以為常的即時反應之中,不知不覺間滲透在我們與人的互動之中。 我一開始入房冷靜,是「忽略」;然後我叫細佬去刷牙是「分散注意」;我問細佬為何要哭是「判斷」和「縮小問題」,因為我認為他未至於要哭;之後的大罵是「責怪」;最後扮他哭是「嘲諷」。 而同時,我也有對於自己的同感心屏障,我怪責自己沉不住氣,傷害了細佬。我用靜觀陪伴自己的憤怒,過了一會,內心一把聲音說:「如果你能看見我的創傷,便會明白我為何會這樣做。」我傷害細佬的行為被同感了,我流着淚,想起我小時候哭時,大人就是會如此責罵、羞辱和冷待我,所以當細佬哭或不願回答時,我便會被觸發。而當我能心痛我的童年時,我也心痛細佬剛剛的遭遇,於是自然地想要安撫細佬了。 之前因為有同感心屏障,所以我沒留意到細佬的真正需要。原來細佬是有點不舒服,所以想我快點哄他入睡。我跟細佬道歉,解釋剛剛媽媽被觸發了,細佬沒做錯事,媽媽很愛他,問他剛剛是否很害怕,再安撫他入睡。 「你現在需要一些空間嗎?」 還有其他類型的同感心屏障嗎?有的!其中一個很常見的屏障是「正向化」。 例如在孩子遇挫折難過時,說:「不要緊!下次再努力!」或在孩子憂心時說:「不用擔心,還有很多方法的!」、「一切都是最美的安排!」等。如果這些鼓勵的說話是想要改變孩子的感受,讓他們馬上變得積極或釋懷,便有可能會讓他們感到自己的感受不被明白,或讓他們覺得自己的感受是不應該或不需要的,繼而壓抑自己的情緒。我們可以先陪伴孩子的情緒,例如說:「我感到你很難過,我在這兒陪着你好嗎?」然後耐心陪伴和聆聽;又或者說:「你現在需要一些空間嗎?請告訴我可以如何支持你。」當情緒流過後,孩子通常會自然振作起來。 也請緊記,同感心屏障並不代表我們做錯了或不夠好,那只代表我們以前也曾被這樣對待。這時候,我們又可以抱抱我們的內在小孩了。 文:周芷欣 作者簡介:佛系媽媽芷欣,佛法輔導碩士,育有一子一女。原本家庭事業兩得意,產後卻陷入抑鬱。後來接觸到《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從中看見自己抑鬱背後的的童年創傷,深受感動,最後憑借佛學和內在小孩走出陰霾,放棄原有工作,致力推廣善養和療癒。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8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