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養救未來:「被喜愛」的需要

我很喜歡寫作,很喜歡跟大家分享自己的信念和經歷,所以開設了facebook專頁寫文章。讀者的按讚、回應和私訊也給了我很大的滋養,但我留意到自己蠻介意有多少人看我的帖子,有多少人按讚,也會跟其他專頁比較,很羡慕別人有那麼多追蹤者和留言。

探索「追Like」心態

終於有一天我沉澱下來,好好去探索我這個「追Like」的心態,發現背後原來是「被喜愛」的需要。我很希望我的文章被喜愛,希望我自己被喜愛,很羡慕其他人有這麼多人喜愛。

我小時候爸爸便離世了,媽媽母兼父職壓力很大。媽媽很愛我,但管教得很嚴,生怕我學壞,所以對我是批評多,肯定少。我印象中媽媽是不苟言笑的,我經常感受到媽媽對我的要求,但不太感受到她對我的喜愛,我總是不能讓媽媽稱心滿意似的。上了小學後,同學都不喜歡跟我玩,就算偶爾有人願意跟我一起,也很快會被我惹得不高興而離去。(大了才發現我應該是有認知或感統問題,導致常常弄痛同學而不自知。)

這情况維持到中三左右,我終於能好好地壓抑情緒和隱藏自己的想法,學會迎合和取悅別人,情况才慢慢改善。但當我隱藏起自己真實的一面,便更覺得沒有人會喜歡真實的自己。

就這樣,這「被喜愛」的人性基本需要,從小到大從來都沒有被滿足過。現在更透過「追Like」呈現出來。

寫作為討好別人?

我早期的寫作會很小心用詞,因為想要吸引多點讀者,想要「被喜愛」;同時也怕文字會觸發到別人,或怕一些前衛的想法會嚇走讀者甚至導致被攻擊。在寫作上我是處於「討好別人」和「保護自己」的模式。但我近年的學習讓我明白,真正喜歡我的人,無論我如何,他一樣會喜歡我;而如果我不呈現自己真實的一面,別人便沒機會喜歡真正的我。這要很感激一班善養伙伴,他們總是說喜歡跟我相處,會接納甚至欣賞我的陰暗面,鼓勵我做自己,但也會直接說出我讓他們不舒服的地方。這種包容但坦誠的關係,讓我不用提心吊膽地猜他們是否口說喜歡但內心討厭我,也讓我慢慢相信就算我讓對方不舒服,對方也不會離棄我。(有療癒的伙伴真的很重要!)

重拾初心 忠於自己

我現在嘗試更忠於自己的寫作,也會提醒自己,我寫作是因為我真的喜歡分享,而不是為了取悅別人,不是為了要有很多訂閱或回應。重拾寫作的初心,讓我可以繼續享受寫作。

同時我也很想滿足我孩子「被喜愛」的需要,所以很多時當孩子找我時,我都張開雙臂以溫暖的微笑迎接和擁抱他們。我女兒不止一次主動跟我說:「媽媽,謝謝你常對我笑,謝謝你那麼喜歡我。」

在推廣善養時,不少家長向我反映說不知具體要如何做,那時候我就會對他們說:「那你就多對你的孩子笑吧,每天都對他們笑,擁抱他們,讓他們感到你很喜歡他們,那已經很好了!」

文:周芷欣

作者簡介:佛系媽媽芷欣,佛法輔導碩士,育有一子一女。原本家庭事業兩得意,產後卻陷入抑鬱。後來接觸到《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從中看見自己抑鬱背後的童年創傷,深受感動,最後憑借佛學和內在小孩走出陰霾,放棄原有工作,致力推廣善養和療癒。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