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孩子心:孩子情緒像「跳掣」

冬冬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有時讓父母很生氣,有時又會哄得父母十分高興。 最近,冬冬做功課愈來愈不專心,經常拖延,當媽媽催促他,冬冬就會發脾氣,對媽媽說:「我唔鍾意你!」、「我唔想留喺屋企!」而且冬冬總是有很多藉口,兩母子經常在這個問題上角力。 冬冬也常常因為小事而發脾氣,明明前一秒是「晴天」,下一次就忽然「行雷閃電」,情緒像「跳掣」一樣。當媽媽指出冬冬的問題,糾正他的行為時,冬冬的情緒更激烈,很多時候都是不愉快收場。 用言語「攻擊」父母 掩飾不快 為何孩子的情緒像「跳掣」一樣?當孩子遇到壓力時,下意識會啟動應對機制,他們常用的方式是指摘、發脾氣、哭鬧、轉移話題焦點、裝聽不見等。 冬冬的表達能力較強,所以他通常會用言語「攻擊」父母,藉此來掩蓋自己的不快,例如被批評做功課慢。通常父母聽到冬冬的言語攻擊,都會更嚴厲地指摘他,而當冬冬被情緒主導時,他就什麼道理都聽不進去了。因此,父母常常在這位置與冬冬糾纏,不但沒完沒了,而且冬冬只會變本加厲地發脾氣。 那麼,在孩子「跳掣」前,會否有迹可尋? 例如冬冬的情况,當做不完功課,別人催促他時,他的樣子會開始嚴肅,有時會「反白眼」,這通常是冬冬有壓力的表現。如果這刻媽媽辨識到這些情緒的信號,嘗試「先心情,後事情」,問冬冬:「我感覺你心情不太好,你做功課有沒有困難?」冬冬的情緒會沒有那麼容易爆發。 協助孩子辨識情緒 可作不一樣回應 父母協助孩子辨識這些情緒的信號很重要,這不但有助孩子意識自己的狀態和情緒,更可以讓孩子落入情緒風暴之前,幫助他意識自己是有選擇的機會,可以作出不一樣的回應。 對未成熟的孩子來說,「追求快樂,逃避痛苦」是他們原始保護自己的機制。明明知道自己做錯,也會用不同的說話和行為去逃避,把責任轉移給父母或環境。透過辨識孩子的應對機制,幫助孩子逐步面對的自己的情緒,繼而學習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 歡迎瀏覽暑期課程資訊:editworkshop.com/summer_course_2024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9期]

詳細內容

教女無方:追究原因還是解決問題?

這星期病了,立即去看醫生,醫生問過徵狀,開了些藥,吃了兩天,卻沒有好轉,再試另一種藥,休息過後,總算慢慢好過來了。這生病康復的過程誰也經歷過,關鍵不是因為找出哪天着涼,還是被某人傳染,而是如何對症下藥。 小病是福,我們大多不會去追究原因。但人生遇上大小不幸事,我們總會先問為何。懷着蘇菲初期,曾因出血入院,當日嚇得慌張的我不斷問為什麼,是我站立得太長時間?是我步行姿勢不當?我吃錯了什麼?一名已有3個孩子的同事很有權威地說:「不要問為什麼,放鬆自己,現在立即去醫院。」最後當然順利生下蘇菲,至於當時為何出血,記得醫生說過:「不知道,醫學界仍有許多未解答到的問題,盡力處理好,無事便好了。」 不對症下藥 孩子易諉過他人 許多事情都不易找到原因,又或者原因太複雜,怎能一言以蔽之。為什麼成績退步了?為什麼沒朋友?為什麼比賽輸了?孩子如何面對一連串「為什麼」的問題?為了保護自己,也許會找各種藉口,歸咎其他人或環境問題,教師教法不好,班上的同學都不好,評判的評審有問題等。有時,我們也喜歡聽這些原因,因為那終究不是孩子的問題,心裏好過多了。但細想,是否換了教師、換了班、換了評判,結果會不同?不知道。只知道若不是對症下藥,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容易養成以此類藉口繞過問題,避過責任,父母也許不自覺花心力解決周遭問題,以代替面對孩子或自己的問題。 養成思考解決問題習慣 不輕易歸咎於他人或環境之過,也不要孩子承擔過於他所能擔當的,評估孩子的狀况,以解決問題取向來與孩子溝通,詢問「該怎麼做呢?」、「可以做什麼來改善情况?」將焦點放在孩子本身所能採取的行動上,讓孩子養成思考解決問題的習慣,而非將問題外判。這做法說來輕鬆,但實踐起來有難度,因為我們都不想接受問題的出現,所以我們都要為問題找個「合我們想法」的原因,心理上才能接受到。不如我們接受孩子成長總會遇到問題,重要的是如何去解決,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嘗試、願意去解決問題。 與其找一個無細菌環境生活,不如增強抵抗力,病了便對症下藥,對於許多未知原因的問題,盡力處理就好,人生還是要在磨練中成長。 文:蘇菲媽 作者簡介:中學副校長,女兒蘇菲中學畢業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深切體會培育子女的迷惘,有意栽花花未必發,也非無心插柳柳能成蔭。如今借位分享蘇菲成長路,希望同思貼地教育。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9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共享屏幕時間 新親子互動方式

隨着資訊科技的迅速發展,兒童使用數碼產品已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過度使用數碼設備有可能影響兒童的視力、專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所以,如何平衡兒童使用數碼設備的益處和風險,都是許多家長關心的議題。本文將探討如何透過「共享屏幕時間」,讓兒童健康地使用數碼產品。 過度限制使用數碼設備 適得其反 很多家長都會制訂使用屏幕的規則或開啟「兒童模式」等方法來管理兒童使用數碼設備。適度的限制可以保護孩子免受網絡風險,但筆者的研究發現,過度限制有礙孩子提升數碼素養,特別在這個資訊發達的年代,效果適得其反。 其實,除了控制屏幕的使用時間,家長亦可定期定量地與子女一起使用數碼設備,如玩遊戲或觀看影片等,這些「共享屏幕時間」是絕佳的溝通和教育機會,家長可以與子女一起討論如何應對數碼風險,例如處理網絡安全問題和不適當的內容等。根據美國學者Shayl Griffith團隊的研究,父母多積極參與子女的數碼活動,並在使用時多作開放式的對話,有助子女作出正向行為,提升數碼素養。 另外,筆者的研究亦發現,家長只要在共享屏幕時間選擇合適的電子遊戲,對子女的溝通能力和親子關係有正面的影響。透過道慈佛社楊日霖紀念學校的協助,筆者的團隊早陣子在該校開展了一項親子數碼遊戲的先導研究,探討共玩電子遊戲如何促進有多元學習需要的孩子和家長的親子關係。研究發現子女的表現往往超出家長的預期。例如,一名有多元學習需要的男孩起初並不願意參與遊戲,但在觀察母親操作遊戲後,逐步提出自己的遊戲建議,並在遊戲中嘗試與同伴溝通。 另一名發展遲緩且專注力較弱的女孩在遊戲初時未能控制車輛方向,她的母親積極調適對女兒的期望並給予正面鼓勵,最終能取得較前名次。母親還發現女兒在遊戲車設計上展現了良好的美感,可見遊戲作為溝通和情感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選擇合適遊戲 學習面對勝敗 要注意的是,選擇合適的遊戲是親子共玩成功的關鍵。家長可根據子女的年齡、興趣和能力選擇適合的數碼遊戲。多人競賽遊戲(如《瑪利歐賽車》)可讓參與者自由決定比賽模式、場地及車輛設計,不僅提高了孩子的參與度,還能通過調適遊戲難度和輔助模式,讓不同年齡層的孩子更快地掌握遊戲技巧。另外,孩子在比賽時亦能學習面對勝敗,家長的鼓勵有助子女處理負面情緒,對他們的情緒發展相當重要。 共享屏幕時間有助於促進親子的溝通和合作,加深彼此的情感連結。選擇合適的遊戲、親子有效互動及減少家長主導都能有效提升親子活動的效果和質量。家長不妨在周末抽空與孩子共享屏幕時間,享受美好的親子時光。 (鳴謝:道慈佛社楊日霖紀念學校、鄭校長、李副校長及蕭老師) 文:陶思思(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何曉晴(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助理) 崔煒韜(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客席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9期]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魅力沙灘

步入初夏,踏入雨季的香港可以持續下雨一至兩星期,為免錯失活動時機,我們常備「走佬袋」,見天色不錯就立刻衝去沙灘! 雖然每一次活動內容,不外乎踏浪、堆沙、發現神奇小生物,每一次大仔都會暈車浪嘔吐,每一次細仔都會皮膚痕癢,但「去沙灘」這三個字的號召力,足以吸引他們「自動波」換衣服穿鞋,催促大人加快腳步。 媽媽忙打傘 爸爸如企鵝看管財物 其實我不會游泳,年輕時候喜歡沙灘日光浴,但現在湊着兩隻馬騮去沙灘實在疲累。老實說,青春不再的老公和我,更加喜歡躲在樹蔭下納涼。不過看着他們沙灘來回跑虛耗精力,觀察其他家庭眾生相,仍然有趣。 昨天看到很多媽媽,準備好防曬措施,追着小朋友打傘、餵水;爸爸們有時像皇帝企鵝叉腰站着(大概因為太熱),監察個人財物、小朋友的玩具;有時又像海豹把追浪幼兒撿回岸上,來來回回疲於奔命。廣東話有一句俗語「有自唔在,攞苦嚟辛」,足夠形容沙灘上的父母,大家相視苦笑又惺惺相惜,互相照顧沙灘上橫衝直撞的孩子,育兒路上好像有點安慰。 太陽大派「免費良藥」 親親大自然為小朋友帶來很多元化的社交經驗、體能發展,好處不在此贅。反之想提醒父母們,大自然也給予我們力量:混合海水與太陽油的空氣,一望無際的大海,小朋友的嬉笑聲,用正念覺察忽然憶起生育孩子的血汗,感恩他們開心成長,感恩有伴侶支持,感恩自己仍然健康活着。 照顧孩子壓力大 鼓起勇氣求助 照顧小朋友不容易,近年多了人關心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社會意識提高但衍生更多家長求助,表達擔憂小朋友有自傷傾向。有些家長可能多疑多慮,神經質監察小朋友情緒,他們的壓力及疲累確實值得支援。假如因為照顧子女而感到情緒困擾,父母並不需要因此感到羞愧,反而要鼓起勇氣求助。坊間有很多家長靜觀減壓小組,也有正向心理學支持的「教仔課程」、同路人心聲等,不妨向人傾吐心聲。 在沙灘「光合作用」的過程中,我們好像也得到太陽能叉電,精神爽利。太陽有助刺激腦袋製造抗抑鬱的血清素,讓人變得快樂而又不會上癮,絕對是免費良藥。趁暑假,父母也曬太陽,放鬆一會為自己打氣。 文:彭梓雅 作者簡介:註冊社工,認證MBTI分析師。現職大學助理講師(臨牀督導),關注兒童及青少年身心靈健康。二子之母,積極實踐正念家庭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9期]

詳細內容

善養救未來:怕孩子上學遲到的背後

細佬讀K2時,每天早上都由我帶他上學。然而,孩子上學總是拖拉,加上他每天都嚷着「不想上學」,使我每天都進入緊急狀態,經常大叫大吼地罵細佬,所以,很多時候細佬都是哭着上學的。我開始覺察到自己在面對這些「快趕不及了」的情况時,格外暴躁,就算把細佬罵哭了,仍是停不下來;有時候,在路上仍一直罵,即使我腦內意識到這樣不好,卻停不下來。 回想起細佬在讀K1時,我也是每天帶着他趕上學,但那時的我卻沒有這麼暴怒。我又回想起家姐在K2時,我帶她上學也幾乎是每天狂罵她的。 到底K2有什麼特別呢? 我想起Robin Grille在教內在小孩療癒的時候說,孩子很容易觸發我們的身體記憶(內隱記憶),孩子多少歲,就會觸發我們多少歲時的記憶,所以養育孩子簡直就是在把自己的童年重活一遍。 讀K2時的孩子是4歲,我4歲時發生過什麼呢? 我對7歲前的記憶都很模糊,只記得幾件事,而其中一件,就是4歲時發生的。 那一天,媽媽來幼稚園接我放學,路過樓下公園時,我嚷着要玩一會兒搖搖馬。還記得那是一隻塘鵝形的搖搖馬,白色的身軀,黃色的大嘴巴,我特別喜歡。玩了一會後,我們便回家去,打開家門後,妹妹走過來,媽媽問妹妹爸爸在哪兒,然後妹妹指了指露台(舊式公屋有露台)。我赫然看見爸爸吊了在露台的晾衣杆上,媽媽被嚇得大驚,馬上把爸爸解下來,驚叫着:「你別嚇我啊!」那是我最後一次見到爸爸,也是我對爸爸的僅餘兩個記憶中的其中一個。 後來,在一次原生家庭工作坊內,我向輔導員談起這件事,我說:「如果我當時不是要玩搖搖馬,可能他便有救了。」輔導員說:「你並沒有錯啊。」我一聽到這句話,馬上哭得很厲害。這麼多年,從沒有人怪過我,雖然理智上我知道不是我的錯,但我心底裏一直覺得是自己令爸爸來不及被救的。 重新經歷喪父之痛 療癒內在創傷 幼稚園、4歲、「來不及」的感覺。難怪兩姊弟K2趕上學時會這麼觸發到我。 在我的心靈導師阿賢協助下,我開展了內在小孩療癒的旅程。 一直以來,爸爸對我來說都是一個陌生人,我不記得任何跟他互動的片段,也從來沒有為他的離去而傷心。但在這次梳理的過程中,有很多情緒都出現了,包括自責、憤恨、惋惜、不甘、無力、悲傷。 最令我驚訝的是,我發現原來我不想他死去。一個我幾乎毫無記憶的人,原來——我不想失去他。過程中我哭得很厲害,重新經歷遲來了30多年的喪父之痛。 之後,當我再帶細佬上學時,情緒變得平穩多了,沒有再為遲到而暴怒或吼叫,在心內我會跟自己說:「沒事,遲到是死不了的。」 原來,一些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情緒,也可能藏着一個很大的創傷。透過這次教養衝突,孩子讓我發現了這個被遺忘的創傷,讓我有機會療癒、成長和轉化。在我對爸爸的真實感覺呈現出來後,當我再面對同一樣的處境時,心境已經大有不同了。 內在小孩療癒對我幫助很大,讓我愈來愈了解自己。當我們愈梳理好自己的創傷,就愈會發現教養及人際關係自然地變得更和諧、親密和自在了! 文:周芷欣 作者簡介:佛系媽媽芷欣,佛法輔導碩士,育有一子一女。原本家庭事業兩得意,產後卻陷入抑鬱。後來接觸到《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從中看見自己抑鬱背後的童年創傷,深受感動,最後憑藉佛學和內在小孩走出陰霾,放棄原有工作,致力推廣善養和療癒。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9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閱讀的幸福:生命走到終結的故事

最近有一些經歷,又讓我想起在學校開展生死教育的往事。當年我設計的校本教材都儲存在學校的伺服器內,當我在課堂上開啟教材時,學生會被一個名為「死亡」的資料夾所吸引,很渴望知道裏面有些什麼。其實這文件夾就是存放了我設計的一個生死教育單元,但原來孩子都對這些未知的事感到興趣,於是我跟他們分享了一個生命走到終結的故事。 《一片葉子落下來》是李奧‧巴斯卡力的第一個短篇故事。故事透過一片葉子弗雷迪由發芽至枯萎落下的過程,隱喻人的一生。葉子弗雷迪與他的一眾好朋友生長在同一棵樹上,他們雖然外貌相似,但沒有兩片葉子是一模一樣的。弗雷迪從好友丹尼爾口中得知自己活着的目的:我們活着,就是要讓別人過得快樂……我們活着,就是為了做這些好事情。這段獨白同樣也是人類生存的應有態度。 一片葉子 由嫩綠到枯萎 整本圖畫書作者運用了水彩及攝影手法,將虛構故事,真實世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可以從看到樹葉弗雷迪隨着時間的流逝,由一片嫩綠、厚實的葉子,慢慢變成一片紅中帶金又帶藍的葉子,聯想到人也會隨着年歲長大而老去的事實。 弗雷迪和丹尼爾的對話,為小讀者坦白、平實地闡述了什麼是死亡: 「我們全都會死嗎?」弗雷迪問道。 「是的。」丹尼爾回答說:「萬物都會死。不管是大是小,是強是弱。我們先完成我們的任務。我們經歷日曬月照、風吹雨打。我們學會跳舞、歡笑。最後我們死去。」 「我不想死!」弗雷迪斬釘截鐵地說:「你也要死嗎?」 「是的。」丹尼爾回答說:「到時候我就得死。」 「到什麼時候呢?」弗雷迪問道。 「誰也說不準。」丹尼爾回答說。 這段簡單的對話清楚地向小讀者表示了,死亡是誰也不能避免的,而且死亡是可以隨時發生的,誰也不會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死。 樹幹光禿禿 也是生命起點 弗雷迪也跟我們一樣,對不知道的死亡會產生害怕,在睿智的丹尼爾回答中,我們得到了安慰,不再害怕死亡。 故事的結尾,弗雷迪落到一堆雪中。在這裏,他甚至覺得比原先還要舒服。作者用最正面、樂觀的手法,將死亡真實的展現在讀者眼前。而最後的一幅相片,作者用一棵光禿禿的樹幹,配上「The Beginning」的字眼,向讀者透露了生命是會透過不斷的傳承來延續下去。 在教學中,學生領略到死亡本來就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的意義必須透過死亡才能展現。因此,生死教育需要啟發孩子把握有限生命,用充實的生活去彰顯生命存在的意義。希望大家有機會在圖畫書中發掘有關死亡問題的元素,幫助孩子在閱讀圖畫書的同時,加深對死亡的了解,從而感悟生命的意義。 文:何彥輝 作者簡介:現為港澳信義會小學校長,20多年來,倘佯在故事的懷抱中的教育工作者。一直用心推動兒童文學在學校的發展,相信文學的力量能在孩子的成長中留下真、善、美的痕迹。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9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發掘培育孩子獨特才能(上)

暑假將至,不少家長馬不停蹄地為孩子安排不同暑期活動,有些家長可能會為孩子的學業能力「補弱」或預習,另一些則希望讓孩子接觸到不同類型的活動,目標均在發展孩子的不同興趣和能力。既然父母在發掘和培育孩子能力扮演關鍵角色,家長不妨抱持以下3個信念: 信念一:內在潛力 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能力和興趣,這些優勢和熱情構成孩子才能的基礎。家長的任務就是為孩子能力「解鎖」,通過創造一個支持探索和成長的環境,幫助他們發揮最大內在潛能。任汝理博士(Dr Joseph Renzulli)提出的「資優三環」概念,指出當考慮孩子的潛力時,宜考慮能力、創造力和投入感三方面,即「中等以上的一般或特殊能力、高度創造力及高度的熱忱投入」。現代教育觀點強調「因材施教」,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資優能力」亦可以在不同的範疇展現,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宜去了解孩子的興趣和投入感,並提供探索空間和培育機會,孩子都可以是某個範疇的「人才」(talent)。 信念二:性格強項 性格強項是孩子在思想、情感和行為中表現出的積極特質優勢,這些優勢反映他們的潛能。性格強項有6大類美德,包括認知(創造力、好奇心、判斷力、喜愛學習和洞察力)、情緒(勇敢、堅毅、誠實和熱情)、社交(愛和被愛的能力、仁愛和社交智慧)、公民(公平、領導能力和團隊合作)、調節(寬恕、謙遜、謹慎和自律)和心靈(對美麗和卓越的欣賞、感恩、希望、幽默感和靈修)等。 每種性格強項都是寶藏!家長用心觀察,以了解孩子的強項,例如一名堅韌的孩子,可能在需要長期努力的活動中表現出色,如音樂、運動或學術。通過關注這些積極特質,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走向感到滿足、樂意努力投入發揮的領域。 信念三:成功期望 教育心理學中的「期望價值理論」(expectancy-value theory)提出,孩子對進一步發展、發揮自己潛能的動機,取決於孩子對某任務勝任與否的期望值(expectancy),以及此任務對孩子帶來個人的價值(value)有多大。這兩個元素,構成學習動機潛能的算式:「期望×價值 = 動機」。因此家長要對孩子有合理的「成功期望」,孩子才會對自己有合理的「成功動機」,積極投入參與。 雖然孩子「天生我材必有用」,但除了信念,還需要實踐。進一步實踐的辦法,下回分享。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8期]

詳細內容

幸福拼圖:親子力量 紓緩長者憂愁

  「情緒健康」是近年的熱門話題。我們對情緒健康的印象,可能來自一些相關報道,當中很多都涉及長期累積壓力而導致不幸結果。因此,如何紓緩壓力以避免累積,成為我們一直重視的議題。  孫兒陪同 種盆栽散步玩遊戲 筆者從事長者情緒健康服務,看到長者在生活中遇上不少困難,如身體機能退化、失去至親和缺乏支援等情况。不幸地,這些情况往往無法在短時間內改變,長者可能會因為持續的困境而變得態度消極,逐漸累積並引發情緒健康問題。家人的陪伴及良好的親子關係,可以如何幫助家中長者紓緩負面情緒壓力呢?筆者嘗試從兩個不同的家庭角色(子女、孫兒女),與大家分享兩個解決方法: 1. 多代親子活動 家長可以帶領子女與家中長者一同尋找自己的喜好,如讓長者與孫兒、孫女在家中種植小盆栽,分工合作照料植物,這樣能為他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成功感,從而調適心中壓力。另外,一系列簡單活動如認知遊戲、數字遊戲,甚至日落時到公園散步等,也能為他們營造舒適的時光和脫離壓力的空間;與孫兒、孫女共同增添正面積極的生活模式,絕對有助減輕長者內心的痛苦及壓力。 2. 多留意長者情緒,連繫相關社區資源 除了陪伴,家人亦應多留意及關心長者的情緒,同時尋求相應的社區資源,亦可幫助解決問題。當子女察覺到家中長者遇到困難及情緒不穩時,我們可以嘗試從不同渠道尋找專業協助。 首先,多留意長者狀况並關注他們正面對的問題。當意識到問題及徵狀,可以到網上搜索受認可的相關資訊,從而加深了解他們的情况。同時,亦可致電相關的服務機構或前往附近的長者鄰舍中心,尋求專業意見及幫助。機構社工會透過專業知識協助家庭成員尋找問題所在,同時作出相應的輔導及解決措施,紓緩長者的負面情緒及壓力,逐步帶領他們探索並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解難方法。筆者深信只要保持信念,所有小改變都會帶來大改善,最後大家會發現「柳暗花明又一村」。 每個人都一定有適合自己的方法和出路,透過家人的陪伴及專業的協助,相信大家都可以跨過難關。在面對困難時,盼望我們銘記:辦法總比困難多。 文:周志恒(香港家庭福利會躍動啟晴——情緒健康支援計劃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8期]

詳細內容

A苗園圃:不是首選便放棄?

最近參與一場中學謝師宴。與我聯繫的學生籌委,即大兒子就讀學校的師兄,希望我代表家教會在台上講幾句鼓勵說話。為此苦惱了好幾天,心想:我應該對一批中六畢業生說些什麼話?祝大家前程錦繡會否太「行貨」? 一個學生並不熟識的姨姨,站在台上講祝福說話,其實他們會聽嗎?思考過後,我已想清楚要表達的信息,並打算透過講故事形式帶出,希望可有較佳效果。筵席開始前,與校長閒聊了幾句,了解到原來有些畢業生在得知自己未能入讀首選的心儀大學或學系時,竟然會選擇放棄升學機會……那麼,或許我的分享可以擴闊一下學生的思考角度。 「行步見步」才是道理 「我第一份全職工作的經理取錄我,全因為我在大學修畢的學位課程;然而,當年我所修讀的,其實並非自己第一志願……」一開咪我便刻劃出一個矛盾景况,企圖引發學生的好奇心。當年初出茅廬的我,在一家國際模特兒管理公司擔任公關及項目統籌職位,負責揀選及游說外籍模特兒來港工作,例如是拍廣告和走時裝秀,以及籌辦全港選拔比賽。在這家公司工作4年多,游走多個歐美國家,見識不少人文風土,工作經歷絕對獨特。話說回來,為何這家公司經理會決定聘用我?就是因為我那叫做政治及國際關係的學位課程,經理認為這專科的畢業生定必有交際手腕,能勝任外交任務。然而當時入讀這專科,純粹因為自己未能以高考成績考入最心儀大學學系罷了。 「各位同學,其實我們傳統所謂的『見步行步』並非實情,路是人行出來的,以上我入讀次選大學學系至找到第一份工作的經歷,大家可明白『行步見步』才是道理。這是我希望你們緊記的第一個信息。」 機會未必理想 也勿輕言放棄 接觸不同文化背景的外籍模特兒多了,萌生起自薦到香港的大學做接待交換生有關工作的念頭。一日,我收到其中一間大專院校負責人的回覆:「小姐,你所說的職位我們暫時未有,不過我們現正招聘講師,你有興趣來面試嗎?」機會來得太突然,做講師?並不是我當時想找的工作啊!更是從未考慮過的職業……我怕自己會誤人子弟呢!直至面試那天早上,到該起牀的時候,仍記得自己繼續躺在牀上掙扎要不要出席的片段……突然間出現一個想法:「既然機會已擺在眼前,怎能白白浪費?起來,去參加面試吧!」結果?面試成功了!講師這份工作,由起初邊做邊學,當中不斷進修,每年也有不同方面的突破,跌跌碰碰之中,已不經不覺做了將近20年。 「我想帶出的第二個信息是,在你身邊出現的機會未必是最理想的,但千萬不要嫌棄,而是要好好把握!當一扇門關上了,總有另一扇門為你打開,把頭探進去就會看見光明。」 很高興能參與這場謝師宴,重拾青春回憶之餘,又為一眾畢業生懂得答謝師恩而感動。希望我這個姨姨所說的兩個小故事,令他們有所啟發。 文:莊兒 作者簡介:白天與少年為伍,同哭同笑同青春,一起並肩闖蕩;夜裏夾在ASD大兒和ADHD小兒之間,生命中途掏空自己,重新學習「溝通」。為扶苗兒成長,園圃中默默耕耘,力尋妙方實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8期]

詳細內容

增添父能量:爸爸都可以講故事

為了讓爸爸把握孩子放暑假的時光,建立緊密父子相處,好爸爸中心特別推出一個獎勵計劃,目的是推動父子間培養共同閱讀的習慣,建立正面緊密的父子關係。 這次已是第二屆舉辦的同類型獎勵計劃,上一屆曾參與的爸爸分享道,在家庭中媽媽主導說故事的部分,孩子會因為媽媽的聲線溫柔而投入在親子共讀時間。但當嘗試過後,本來認為自己並不擅長於說故事的爸爸,發現原來自己都可以分享得生動有趣,即使完成計劃後,孩子仍樂意繼續相約爸爸於晚上一起共讀,真是讓爸爸感到既驚且喜。究竟父子共同閱讀會為父子關係帶來什麼正面的影響?筆者有以下3個貼士與爸爸分享: 1. 培養韌力應付逆境 內地一項研究發現,爸爸在孩子的成長階段及早投入玩樂和閱讀,會增強孩子與爸爸的依附關係。緊密的依附促進了孩子調整情緒的能力,以及克制自己衝動的本能。這緊密的父子關係就像一個防撞氣袋,能夠產生緩衝作用,激發孩子有勇氣面對逆境,相信自己能應付各種挑戰,從而更能保護自我。鼓勵爸爸「有心唔怕遲」,定期與孩子一起閱讀,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靈。 2. 有利孩子學術發展 美國教育學家Claire Baker研究顯示,爸爸在孩子就讀幼稚園階段培養共同閱讀的習慣,可以增強孩子的語言發展及提高學習效果,例如讀寫或數學能力,以及社交情緒的技巧。若爸爸認為自己不擅長說故事,可參與學校或坊間舉辦的工作坊,學習共讀的技巧。爸爸與孩子共同閱讀過程中的互動交流,有助孩子在爸爸身上學習如何理解語言和表達能力。 3. 豐富孩子知識和技能 奧地利心理學家Bernhard Piskernik和德國心理學家Lieselotte Ahnert研究指出,父子共讀可以拓展孩子視野,增加知識和想像力,也能培養語言、思維等能力。這令筆者想起以前科技和網絡未發達的年代,家人都有閱讀報紙習慣。筆者自小喜歡做運動,奈何上體育堂只會「實幹」,很少談及運動知識。筆者有一次發現原來報紙上除了體育新聞,亦有不少體育項目的知識和理論,這簡直擴闊我對運動的眼界,亦明白不同動作背後的原理,令我更深體會實踐配合理論的效果。所以爸爸不妨嘗試與孩子共同閱讀與他興趣相關的書籍,將知識與孩子接觸的世界接軌,讓他們加倍投入閱讀的樂趣。 爸爸們,你有想過原來自己親身參與孩子的閱讀時間,對他們來說是這麼重要嗎?親子共讀活動,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 文:黃格平(兩個兒子的爸爸,喜歡與年輕人探討家庭價值,與好爸爸中心一起塑造新一代爸爸角色)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8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