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A爸媽:培養孩子「成長式思維」

如果要讓我只培養孩子一項技能,我一定選擇「成長式思維」(growth mindset)。 人類能成為地上的霸主,並不是因為有體能優勢,或是比其他生物都聰明,而是因為人類會進步。人會進步,全拜成長式思維所賜。可想而知,成長式思維對人類有多重要。因此如果要把唯一的技能加添在孩子身上的話,我一定會選它。 見過太多家長會說以下這些話: 對於家庭矛盾會說:「我都無辦法改變現狀。」 對於孩子選校會說:「這些學校,我個小朋友一定無份考上。」 對於孩子成績未如理想會說:「成績唔好,邊有前途?」 「接納」是面對挑戰良方 一句又一句「固定思維」(fixed mindset)的話語,經常出自父母口中。培養孩子成長式思維的障礙之一,就是擁有固定思維的父母吧。 成長式思維認為「智力、能力及性格都可以透過後天努力,利用學習而得到發展」。當一個人擁有成長式思維,很多事情都會覺得自己有機會達成,更易產生動力去完成;就算失敗也不當一回事,可以成為下次成功的經驗。父母當然希望孩子習得這種思維,但如剛剛所提及,阻礙孩子的往往都是父母。如果父母都擁有成長式思維,孩子也會從他們身上學習到這些成功素質。 父母每天面對孩子層出不窮的狀况,「接納孩子的成長需要」是面對各種挑戰的良方。Vinic爸爸的大女兒早前因為自己喜愛的話劇而報名參加面試,我是她報名後才得知的(因為她需要我繳交報名費,哈哈)。對於未受過任何正統訓練的她,踏出這一步,完全出於她真的喜愛演話劇,她亦明白自己未必有機會入圍,所以今次參加面試完全是出於她的渴望,沒有人可以阻止她。在準備過程中,她完全主導我們如何配合她去拍攝參選片段,媽媽化身「梳、化、服」姐姐,爸爸則是場務兼導演。一家人眾志成城,成全了她的參選片段。縱使未必能入圍,但已顯示了她的渴求,努力為面試而準備。 「為什麼我不能」 迎難而上 對於平時要她多做數學練習時的模樣來比較,今次簡直判若兩人!這完全歸功於成長式思維,她雖然自知能力不足,但沒有因此放棄嘗試的機會。這種不甘現狀、會為自己說「Why not me? 為什麼我不能?」的女孩,就是成長式思維的例子。 當然,父母(即是我)日常都是由「接納」孩子來教導她,能力不足並不要緊,我們可以透過努力學習、嘗試來令自己進步,最終克服困難,迎難而上。人人都可以訓練出成長式思維,就好比我們的肌肉,都能透過訓練而成長。先天優勢可以令人在更有利的位置起步,但要走畢全程,靠的就是後天努力。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成功。 當我們面對日常生活的衝擊,如「今次升職位置只有一人」、「減肥/增肌」,甚至是「孩子講極唔聽」都好,跟自己說「為什麼我不能」,我們便會意識到自己有達成目標的可能了。家長先學識成長式思維,「為什麼我不能」,才能成就孩子的成長式思維。 文:Vinic爸爸 作者簡介:3個孩子的父親(大女兒C、龍鳳孖寶A&B),為了不白白浪費了奇妙的恩典而成為香港有品運動6A品格教育講師,希望把心理學說融入6A教養,把正向教育理念分享給父母,特別是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7期]

詳細內容

日式育兒記:日本升小好麻煩!

時光荏苒,轉眼間弟弟今年升上小學了。熟絡的媽媽友們也紛紛來道賀,她們一般先會說「恭喜你啊!」(ご入学おめでとう!),然後再補一句「不過也很麻煩呢!」(めっちゃ大変けど)。究竟什麼事情連日本人也覺得麻煩呢? 1.入學式套裝 如果大家在4月初來日本,不妨看看周圍,會發現特別多穿套裝的太太、穿黑色西裝的男人,以及穿黑色套裝的年輕人。因為4月是學生新入學、職場新鮮人入職的季節,在日本這個特別注重集團主義的國度,連衣著也要一式一樣。參加入學式的媽媽,必然穿上chanel款的套裝,胸前也必定別上一個襟花;高跟鞋不能太高,最好鞋跟只有5厘米,黑色,Louboutin那種紅色斗零底是big no no。如果媽媽們想爭妍鬥艷,只可以非常低調地在珍珠耳環或者珍珠項鏈上搶鏡,但太喧賓奪主,其他媽媽也可能有微言。至於我的穿搭,由於身為外國人,所以大家也不管我怎樣;也因為我這個區有很多外國媽媽,大家也不會跟上這個「入學式傳統」。 2.可怕的姓名貼 無論是幼稚園或是小學,入學前學校必定再三提醒家長與學生,帶回學校的所有東西,無論是書包、圖書袋,甚至是每一支鉛筆都要貼上或寫上姓名。我之前問過學校,在筆盒上寫名字也就可以了吧?老師說哪怕有一個同學不小心將筆蓋掉到地上,其他同學也知道主人是誰,交還給那個同學。在文具、書本上貼名字算是小兒科,在那一套「小學用算數套裝」上貼名字才是噩夢。今年我已經早有準備,在購物網訂好大小不一的姓名貼,可是我完全忘記了那份算數套裝裏面還有小花、小棒等小教具,全部都為幼兒的小手而設,難以徒手貼貼紙在上面,所以姓名貼廠商也很貼心地附上一個小夾(圖),好讓家長們慢慢一枚枚小心翼翼地貼上,最後我用了3個晚上才貼完。 (網上圖片) 3.自我介紹 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日本人那麼喜歡自我介紹,反正在任何首次見面的場合,也必須有「自我介紹」的一環。有時候只需簡單講出自己名字即可,但有時也頗為複雜。記得參加哥哥第一學期的家長會時,老師起了幾個要點要家長們「自我介紹」——最喜歡及討厭自己孩子的地方、孩子的長處及短處、孩子最喜歡誰?這個「自我介紹」真的考起很多日本家長,尤其是介紹孩子長處那一部分,所以整個自我介紹環節足足長達1個半小時才完畢。下星期我先要在哥哥的班別介紹自己,再到弟弟的班別再介紹一次。 4.自己上學放學 自小一開始,學校便規定學生要自己上學和放學回家。其實人仔小小,不少家長還會十分擔心,因為途中可能有不少馬路,所以不少媽媽也會偷偷地尾隨孩子;差不多1個月後,當孩子開始適應,又有同伴一起走的時候,這些尾隨媽媽便會慢慢消失。你可能說弟弟有哥哥帶着,所以我不用尾隨了?但由於有1個月兩兄弟的放學時間大不同,我也要跟蹤弟弟1個月才放心呢! 文:椰菜媽 作者簡介:最愛DIY玩具,與肯尼亞爸爸生了兩個椰菜B,移居日本生活,盼與兒子一起經歷快樂童年。 www.facebook.com/cabbagepatchkidsinjapa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7期]

詳細內容

童繪遊樂場:視藝科呈分試模式

踏入4月,小學六年班的視藝科呈分試,同學們經歷了橫跨兩個年度的「奮戰」,終於告一段落;而小五同學,則剛好迎來呈分試的「第一擊」……隨着小五的呈分試展開,相關查詢又活躍起來,當中發覺有部分家長對視藝科呈分試的編制不太清楚,故在此解釋一下。 呈分試的編制和模式會因應不同學校有所不同,大致分為以下3種情况: A.設呈分試 這個編制只計算考試分數,同學們只要在日常視藝課堂中專注學習和保持相關練習,如每份作品也取得穩定成績,相信在考試中也不難順利通過,簡單來說,模式是「三戰定輸贏」,因為呈分試總共設有3次考試。 B.計算平時分 學校以同學們視藝堂的日常作品(堂課及家課,部分會事先指明哪一份作品會計分,部分不說明,視乎學校教師的安排)平均分來作為考試得分,這個模式我稱為「全天候考試」,即每一份作品都同樣重要,絕不可以鬆懈,因為只要其中一份作品出了問題,整體分數便會被拉低,要追回實在有點困難。 C.平時分+考試 學校會將平時分納入一個計算比例,考試分又獨立計算一個比例,將兩者加起來得出的總和作為呈分試分數,一般後者所佔的比例會較大。這個集合了前兩者優、缺點的混合體,在整體上應該算是最合理的編排。 其實無論學校採用哪一個視藝科呈分試模式,家長和同學們也只能順應接受。建議同學們日常必須恆常練習,以保持視藝課堂的知識和繪畫技巧,否則在開考前才發現技巧不足,已經為時已晚。 最後,再和大家分享這次農曆年長假期餘下的小作,同樣以電影角色為主題……但今次全是「機械人」。 多年前的一套電影《鐵甲鋼拳》(Real Steel)主角Atom,選取這個造型普通的機械人作為繪畫主題,是欣賞Atom在劇中不屈不撓、永不言敗如鋼鐵般的精神,面對強敵仍勇往直前……(作者提供) Noisy boy是我覺得全套電影中設計最吸引的機械人。(作者提供) 總共繪了4個造型,各有不同特色。記憶中這套電影在當年不太賣座,但非常勵志,大家如有興趣也可以來找看看。(作者提供) 文、繪圖︰Mr Liu(Art Playground Academy Of Arts營運及創作總監/德國Faber-Castell繪畫藝術證書課程總監) 作者簡介:從事廣告創作及藝術設計教育多年,曾為多個著名品牌打造宣傳企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7期]

詳細內容

看得起遊戲:平衡方程式

把幼童向上拋起然後接住,是一個大人與小朋友常常玩的遊戲。 在爸爸眼中,拋起的高度完全合理,身為人父,一切盡在掌握。 在幼童的角度,看來是以爸爸眼中2倍的高度飛起來,有點刺激,但好玩! 在媽媽的視角,卻比爸爸的標準高出6倍,太危險了,要—立—即—停—止! 遊戲挑戰vs.受傷風險 由此可見,擔當的角色不同,對同一事件自會有不同演繹。回歸到遊戲本質,到底標準在哪?身為遊戲知識的傳播者和兒童遊戲的推動者,怎樣才可為小朋友爭取多一點遊戲的挑戰?如何才可擴闊大人為小朋友安全着想的保護框框? 身為兩子之父,我當然深切體會為人父母的心願——想孩子健康快樂成長,但又擔心小朋友受傷……歷經多年的家長遊戲教育,不少學員的真人實證卻足以令我們相信,只要引領爸爸媽媽尋回初心,重新聚焦孩子的成長核心需要和發展本質,廿四孝父母都會戰戰兢兢地放手,讓小朋友爬上那把高高的攀爬架;因為家長明白,讓小朋友在遊戲中嘗試探索和自我挑戰,正是建立判斷力和能力感的最佳平台。 當家長對孩子開綠燈,小朋友又可在哪裏冒險挑戰呢?何處才有好玩的遊樂場呢?關於設計、建構、創造、管理、保養遊樂空間的這一個專業範疇,正是我們近年致力開墾的土壤,務求帶動改變公共遊樂場過分強調安全、單一呆板的面貌。 家長願意放手,配合業界創造好玩環境,小朋友才能在遊樂空間盡情挑戰和冒險。(作者提供) RBA管控風險 其中一套近年常用的知識概念名為「利益風險評估」,英文為Risk-Benefit Assessment,簡稱RBA。英國專家David Yearley早前來港授課,曾重點拆解建構RBA的立場宣言,開宗明義地強調不是免除風險,而是以一個有系統的專業方法來管理和控制風險,從而保留對小朋友帶來的種種益處。 遊樂空間的設計者、興建者、管理者、營運者或安全檢查者,均可運用RBA,先以利益好處來作為考慮重心,而並非單循「避免挑選」、「禁止阻攔」或「圍上膠帶」來減低風險,甚至把風險徹底歸零。在RBA的應用上,不論設立專家顧問至系統化的作業守則,皆有章可循;而為促進在職進修,更設專業培訓,我們早前舉辦的工作坊便屬後者。 現時,RBA全靠業內有心人士的自願參與和主動推行,要惠及整個業界,提升專業水平,便要由業內組織出手支持及認同認可。想進一步以高瞻遠矚的視野指導方向,則要上推至執政層次,以制訂策略和調撥資源,才可將平衡益處和風險的完美方程式實現出來。 文:余啟賢〔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服務總監(智樂學院及好玩爸媽)〕 作者簡介: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成立於1987年,多年來肩負起推動兒童遊戲的使命,期望建立一個尊重、保護、實踐遊戲權利的社會,讓孩子樂享童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7期]

詳細內容

超人DadDad:讓ADHD孩子多做運動

ADHD(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的孩子,總是有無限精力,平日常常忍不住搖晃身體、跑來跑去,上課時甚至可能會觸碰同學或玩弄同學的東西。作為家長,首先要調節心態,才能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我們要給予更多耐性,去了解孩子的需要,他們並非存心對抗,只是ADHD的徵狀讓他不容易控制自己。 減少衝動 更願意學習 普遍來說,家長會安排ADHD孩子接受藥物和非藥物治療,其中在非藥物治療方面,除了跟隨治療師或教師接受個別訓練之外,有些家長也嘗試給孩子食魚油和做運動。 我建議家長讓ADHD孩子多做運動,不單止可以提升孩子短時間的專注力,也可以讓他們釋放過動的能量,改善協調的問題。有報道指,步行、慢跑、跳躍時,大腦會釋放出幾種重要的化學物質,包括安多酚,可有效減壓,激發愉悅感。同時,運動亦能提升大腦的多巴胺、腎上腺素和血清素濃度,這些都是ADHD孩子所需要的。 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副臨牀教授John Ratey表示,「運動能夠開啟注意力的系統,即是執行功能區,當中包含工作記憶、規劃組織、優先順序、注意力的持續等。在實際層面上,它可以使孩子不那麼衝動,讓孩子更願意學習」。如果孩子多參與講求合作的團體運動,甚至可以幫助他們學會如何與人相處,改善人際問題。 挑戰團體運動 學習溝通合作 當然亦有人說,ADHD孩子不適合參與團體運動,因為比較容易與人發生衝突;但是,團隊運動亦可以製造多些機會,讓ADHD孩子學習與別人合作及溝通。當然如果遇到一個作風包容、懂得協調的教練或導師,一定會事半功倍。若真的不能參與團體運動,家長亦可以讓孩子專注在個人競賽的運動項目上,例如游泳、跆拳道等。除此之外,每周步行4次,每次30分鐘亦有效果。 有研究顯示,武術、芭蕾舞、溜冰、體操、攀石等都對ADHD的孩子有好處。許多ADHD孩子常常認為自己不管做什麼事都會失敗,但運動可以減少無助感。事實上,如果孩子多做運動,在學習時感到無助的機率也會較小。 文:陳顯庭(Rio Chan) 作者簡介:註冊社工、註冊教師,育有兩名兒女,女兒有ADHD傾向。過往於NGO工作十多年,大部分時間服務SEN兒童及其家庭,是一名努力追尋夢想的爸爸及繪本作家,曾出版兩本繪本著作——《走進森林的刺寶寶》及《我是閃電蛙》。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7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民房四寶:安享晚年

不知從何時開始,安享晚年,似乎已變得愈來愈遙不可及。 我所指的難,不僅是貧窮的人,就連生活條件相對富足的,晚年也不好過。最近有一宗發生於豪宅的倫常慘劇,一名老婦涉在半夜把患有認知障礙及肌肉萎縮症的八旬丈夫殺掉,然後企圖自殺,據悉婦人是因為擔心沒有能力照顧丈夫,為這個強調夜繽紛的城市敲響了警號。作為旁人,根本無法想像照顧者每天徘徊在愛與痛之間所經歷的苦有多大,愛愈深,痛就愈深。這是源於彼此的感情、關係與責任,因此,長者照顧者所面對的艱難,是不分貧富的。 由被照顧變成照顧者 想起早前的一個遇見。她,90歲,腦筋比身體靈活,在推着自己的輪椅。身旁是她行動不便的女兒,60多歲,由工人姐姐推着。 跟她們走了一段路,緩緩的,或行或站,在陪伴,也在聆聽。婆婆知道我平日在學校工作,說女兒過去也曾經是教師,只是10多年前身體和精神健康都出現了狀况,母女倆的角色就倒轉過來。婆婆由被照顧變成了照顧者,儘管有家傭幫忙,但對女兒的感情、母女之間的關係與責任,是不可能轉嫁給別人的。婆婆即使沒有說,即使保持着微笑,也感受得到她的苦澀。 原來,婆婆還有另一名女兒,或許是承受不了家庭的重擔,多年前離開了這個家,後來知道她移居了外地。「有怪她麼?」我問。婆婆停下來,輕輕搖頭道:「自己的女兒,怎會怪呢……阿妹,也不容易,在哪裏出世,她沒有選擇……有點無辜……」留意到婆婆已收起了原本的笑容,她續道:「做阿媽的,只想仔女過得好……掛住,總會有……想知道她現在是否平安……也想她知道……我和姊姊都安好,不用掛心我們……」然後,緩緩的,緩緩的,繼續往前走。 一個短訊一通電話報平安 這一段短短的路程,沉重得令人沉默。長者照顧者每天所背負的重,或貧或富,都沒有誰比誰容易。在遠方的孩子,無論過去如何,家中總有你所記掛的人吧。家人的感情、關係和責任,是欺騙不了自己的。這天,就給他或她一個短訊、一通電話,讓他們知道你現在平安,也給他們告訴所記掛的你,他們都生活安好,不用掛心。好嗎? 這夜,在中環海旁看見數百個巨型的發光彩蛋,努力地為這城市繼續建立夜繽紛的形象。我在想,一個真正繽紛的晚上該是怎樣的?大概就是看到天地有情、人間有愛,讓安享晚年,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話與想像。 文:歐偉民 作者簡介:救恩學校(小學部)校長。愛文字,更愛孩子,堅信親子關係比學業成績重要,在理論與實戰中猛然發現,夫妻關係才是子女快樂成長的基石,育有2女1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7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化困難為良機

最近筆者觀賞了一套名為《肌肉魔法使-Mashle》的日本動畫,當中最喜愛主角——馬修。馬修身處一個秩序嚴謹的世界,那裏所有人都會使用魔法,唯獨馬修沒有魔法能力,但在養父的安排下,馬修煉成了極佳的體能。後來,他被迫入讀著名的魔法學校,並且需要完成學業才能換取自己及養父的安全。面對這樣的困境,馬修善用自己體能的優勢,以各種出人意表的方式完成在常人眼中需要用魔法才能解決的難題。而馬修善良的性格亦使他認識到一群好朋友,並逐漸獲得身邊人的支持及信任。在故事的結局,馬修成功改變了魔法世界以「魔法」來衡量人價值及地位的想法,同時他亦因為拯救世界而成為首個沒有魔法力量的領袖。 背範文句子考作文 克服默字障礙 馬修的故事讓筆者想起工作時遇上的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及他們的家庭,在面對自身限制時所展示的勇氣和智慧,其實和主角馬修的情景很相似。 浩然(化名)是一名中六學生,他一直面對中文默字的困難,曾經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不少挫折。不過,後來他自行發掘了不同的方法應付考試,例如透過背誦一些範文句子來應考中文作文,同時在完成考試後重複審視以減少錯別字出現,令中文成績大為改善。而另一名就讀中一的志明,自小因發音不準確而需要接受校本言語治療。家人為幫助兒子改善發音問題,自他小學開始建立每天一同朗讀英文書的習慣。在筆者與家長見面時,他們亦分享兒子的發音表達與小時候相比已有明顯的進步。 朗誦技巧訓練 改善語速咬字 其實筆者在小時候亦曾經出現發音不準確及說話速度過快的問題,那時候自己亦會對父母經常糾正自己、別人不理解自己的說話而感到煩躁無奈。後來,慶幸家人逐漸明白到年少時的我無法判斷自己說話速度及表達不清晰的問題,一同尋找改善方法。筆者從小熱愛表演,家人藉此經常鼓勵我多參與朗誦比賽。在練習的過程中,透過朗誦技巧訓練,學習到適當的說話速度及咬字發音,還因為能參與自己喜愛的活動,而提升改善表達能力的動機。長大後,有感自己說話的情况已大有改善,亦感恩父母當時願意支持及鼓勵自己參與朗誦比賽,讓我可以正視問題,並在訓練中成長。 筆者作為學校社工,深深相信所有學生都像獨一無二的種子,有着合適的土壤及肥料,都能夠茁壯成長。緊密良好的家校溝通可以幫助雙方更全面了解學生的特性及長處,並能配對到合適的資源及調適,對學生面對困難時絕對大有裨益。 文:林堅毅(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7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面對逆境時的「英雄」

學童輕生的問題在近年備受關注,提升他們的抗逆力成了各界不同人士的關注事項。父母有時候擔心子女未能應付困難,希望幫助他們移除面前的障礙物。然而,抗逆力是需要自小培養的,並透過生活經驗累積心理資本而成。在心理學中,心理資本是指促進個人正面成長及累積正能量的本錢,就如金融資本一樣,都是一點一點累積的。 失敗中掌握竅門 建立心理資本 心理資本包括4個重點:希望(hope)、自律(self-efficacy)、堅毅(resilience)及樂觀(optimistic),組成英雄模範(hero model)。建立心理資本,能讓自己成為處於逆境時的英雄。家長或會有疑問,孩子的成長階段應該過着不需要為學業、前途而憂慮的生活,可以怎樣培養他們的抗逆力?又或者,我們以為孩子面對的逆境只和學業有關,卻忽略了每天的生活經驗都是提升抗逆力的訓練,例如學習走路、自己進食等,都不是一次就能成功,而是經歷無數失敗,從中掌握竅門。當孩子嘗到堅毅的成果,在將來面對困境時,便會回想自己過去種種經驗帶來的滿足感。這經歷正是在逆境中仍感到有希望的原因,不是因為看到希望而堅持,而是因為堅持而看到希望。有了希望,孩子們也會在困境之中保持樂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嚴師出高徒」的概念,然而如果扮演「嚴師」角色的家長只有嚴厲,孩子就會感到事事不如意,也看不到自己的出路。所以家長應從小讓孩子自主地學習,亦要讓孩子明白經歷過失敗才能學習得更快。家長只需從旁協助及陪伴,鼓勵孩子堅持下去,成為一個堅毅的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以自己的努力獲得成果而非依賴別人。因此,家長與孩子同行期間不斷的鼓勵、正面的回饋,能讓孩子建立從失敗中爬起來尋找希望的樂觀心態,也可以培養孩子避免一次失敗就沉淪及消極下去的思維方式。 高比拜仁憑自律 創出另一高峰 有了正面樂觀的思維,孩子更願意在困難中堅持下去,他們相信自己能做得到,就會為自己訂下目標並實踐自律生活去達成個人的追求,成為自己的「英雄」模範。著名籃球員高比拜仁曾因為桃色醜聞而經歷低潮,他決心藉着努力和自律練習,希望透過籃球場上的表現去挽回自己的職業生涯。自此,他到每一個城市比賽時,一到埗不是到酒店休息,卻是到體育館練習,遠離從前令他走錯的歪路。正因為他的自律,使他在低谷中創出職業生涯的另一個高峰。 抗逆力是促進個人成長的催化劑,自小從生活中累積心理資本,讓孩子在成長中學會正面地應對不同的困境。當然,這不是化解困難的靈丹妙藥,卻是處理逆境的重要基礎,讓孩子透過英雄模範去累積心理資本,有助他們面對人生不同階段的挑戰。 文:林浩瑋(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7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為子女再次「移民」

不少人選擇移民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想給子女日後有更好的發展機會,而教育這個因素,更是選擇移民地點時其中一個主要考量。不少人常說在加拿大讀書沒有太大壓力,尤其是小朋友,功課少之又少,亦不需要應付大量的默書考試。其實這只是小學及初中的學習情况,一旦進入高中,他們面對的學習壓力會倍升,亦是身邊不少港人父母最為擔心的問題。 小學初中較輕鬆 高中壓力倍升 說到加拿大的教育,不同省份學習程度略有差異,而以Winnipeg為例,相比加拿大其他地方屬於較寬鬆,小學時的學習很輕鬆,就算在初中時候亦不會感受到太大壓力,當中主要原因是與香港教學模式上有明顯的分別。香港學校基本上需要根據教育局的課程去教學,有課本跟從,而內容上已有一定程度上的規限,教師必須跟從課本的內容教學,甚至出現趕課程的情况,這亦是我們經常說的「填鴨式教育」,學生未必能完全掌握一個單元,便必須學習下一個單元,而教師為了加深學生對每個單元的認識,只有投放家課令學生投入更多的時間去學習以追上進度。 至於在這裏的教育制度,雖然有一定的課程規限,但並沒有指定的課本教學,因此教學的內容便取決於教師的教法。例如學校要求這個年級的學生要學加減數,但並沒有規限教師用什麼方法去教,因此可能會出現不同教師教的加減數算法有所不同的情况。而教學的深淺亦會隨教師的教法而出現差異,教師亦可因應學生的程度高低而加減內容的深淺程度。至於某一些能力突出的學生,例如算術能力較強,便可能利用校內學會或課程升班的方式,讓他們可以學習到更深的數學。 先甜後苦 入大學見真章 在這兩種教學制度,我並沒有覺得哪一種較好、哪一種較差,因為到了高中後兩者的優劣亦會明顯地呈現出來。其中香港教育制度屬於「先苦後甜」,優點是小時候已學習較深入的課程內容,因此進入高中後要學習不同的學科也相對容易,但缺點是從小要學習一些你沒有興趣的學科,而進入大學時也未必能用得上。至於這裏的教育則屬「先甜後苦」,優點是小朋友有一個相對壓力小的學習環境,而進入高中後便集中於自己有興趣的科目上,但由於課程並沒有統一,高中時便有可能需從頭學起,要吸收的內容會突然倍增,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進入大學。 而對於身邊已在加拿大住了2、3年的朋友,他們對於高中及升讀大學的情况更為憂心,雖然加拿大並不設大學公開試,入大學的準則主要是以高中的校內成績來定,但就算取得好成績,也並不代表能進入心儀大學,尤其是排名較高的大學。主要原因是溫哥華、多倫多等其他大城市的教學標準相對會比這裏高,程度也較深,加上部分城市的初高中學校都會採用更有系統的課程教學,例如在Ontario會採用OSSD(Ontario Secondary School Diploma)這一套課程體系,而部分大學更要求學生須持有OSSD學歷才能取錄,這亦直接影響了我們這裏的學生在考取其他地方大學時的選擇。 由於這個原因,不少朋友都準備搬省,為子女提供一個更有競爭力的學習環境,而我們常笑說搬一次省跟移多一次民也沒有太大分別,除了省卻取得當地居住權的步驟之外,基本上其他事項都要重做一次。費盡心力,最後只是希望子女有更好的環境及條件成長。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6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從家長期望解鎖孩子潛能

作為家長的你,曾經試過對孩子感到失望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總會對他們有不少的期望。有期望,自然也有失望。上回提及家長乃孩子最重要的「元氣」來源,就是為孩子提供最重要的支持與鼓勵。根據「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人類行為決定於他們對結果的期望,以及相關結果的價值。換句話說,孩子的行為表現會受家長所表達的期望,以及家長對這些結果的評價所驅動。家長的期望實際上可以被視為「心理引擎」,他們的期望和行為直接影響孩子的發展和成就,激勵孩子朝着特定的方向前進。 期望受不同因素影響 研究發現,家長的期望與孩子的學業成就有正面關係,家長對孩子的高期望不僅與孩子的學業成績有關,還與孩子的學習毅力有關。其中,德國學者Pinquart和Ebeling在2019年就期望理論發表研究,指出孩子未來成就的變化除了與孩子當下能力水平有關,更受家長的期望影響。此外,相對於一些直接參與或介入孩子學習的行為,例如檢查功課、與教師保持緊密溝通等,正面而恰當地對孩子表達學習上的期望,並配合一些能夠協助孩子理解內容的支持行為,更能有效地影響孩子對學習的投入度,提升孩子的學術自我概念,長遠更能提升孩子的學術成就。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會受不同的因素影響。首先,家庭價值觀對期望有着相當的影響,有些家長本身成長於非常重視學術成就的家庭,很多時都會對孩子有相類似的學術期望;另一些家庭則可能較注重孩子的社交技能或創造力,相對着重孩子的個人思考、創意創新、推己及人的表現和價值。另一方面,家長的個人經歷和教育水平也會影響他們對孩子的期望,例如一些曾經在學術或事業上取得成功的家長,可能會較希望孩子「遵循」,甚至「複製」自己的「成功路」,因而對孩子的學業發展和未來,抱有較高的期望。相反,如果家長本身曾經在成長上經歷挫折,部分就可能會對孩子的發展持有更為謹慎的態度,以免孩子重蹈覆轍;另一些則可能變得更開放,因為他們明白到「條條大路通羅馬」的道理。 無論如何,在親職育兒上,家長對孩子「有期望,又有失望」的同時,免孩子於「絕望」亦相當重要。家長可以如何運用「期望理論」來塑造積極的期望,引導孩子釋放潛能呢?下回再談。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6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