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親子台:十大最沒有用才藝?

早前有人在網上貼出「童年十大最沒有用才藝」,旋即引來網絡熱話,十大包括琴棋書畫、珠心算及武術等項目。當中第1至第10名分別是:珠心算、書法、繪畫、鋼琴、直笛、舞蹈、棋類、跆拳道/柔道/空手道、大/中/小提琴、直排輪。 不少家長看着排行榜,檢視孩子正在學習的,是有用還是無用。當然,亦有人質疑這排名的依據並不科學。在我看來,最值得注意的,反而是它帶來兩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第一:「學習才藝的真正目的是什麼?」;第二:「如何衡量一項才藝,是有用還是無用?」 當年看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對其中一幕印象很深,男女主角在討論數學公式及如何應用sin、cos時,男主角說:「10年後,我連log是什麼都不知道,還可以活得好好的。」所以為什麼還要學呢?女主角回應他:「人生本來就有很多事是徒勞無功的啊。」不過,這麼多年來,數學課中的sin、cos與log,始終沒有取消。到底這些算術題,是有用還是無用呢?視乎這是哲學討論,還是學術討論吧。 學才藝無關有用、無用 其實學習樂器、武術及運動,本來就是希望孩子在課業之餘,找到自己另外的興趣及喜歡的活動,讓他在學科之外找到放鬆的地方,同時陶冶性情或培養運動家精神。既然學習才藝的根本目的,與「有用」、「沒用」並沒有關係,那麼這個排行榜所問的,也不過是個偽命題。孩子今日所學的才藝,並不是要預備他將來成為教練,也不應是孩子入學的工具。 當然大家總會希望孩子順利進入心儀學校,故想盡方法幫孩子盡早找到一技之長。本意是好的,希望趁孩子學習能力強時,學會十八般武藝,讓孩子有更多升學選擇,更容易得到理想學校青睞。但本末倒置地把學習才藝的主要目的,化為升學工具,就會出現學「鋼琴」已經沒有用,要學「豎琴」才會加分;以及學騎馬比學籃球更「有用」的評論。 抱功利心態學習,會快樂嗎? 但什麼是學才藝真正的用處呢?或反過來問,孩子用功利的心態學才藝,會快樂嗎?只要撫心自問,自有答案。 更何况,評定有用、無用的標準是什麼呢?對喜愛大提琴的雪雪(大女兒)來說,「有用」的標準是,她可以拉出自己喜愛聽的樂曲,她認為是樂趣。對愛美的妹妹來說,跳舞最「有用」的地方是,讓她感覺自己在台上穿得美美,走路都帶風,自我感覺良好。對孩子來說「有用」,不是將來是否有賺錢能力、能否幫助加分,或是提升社會地位,而是「喜歡」與「開心」而已。 回歸初心,我們不過是希望孩子有快樂的童年,才藝能為孩子的成長加添一些色彩,這已是最有用的「無用之用」了。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5期]

詳細內容

感講你知:了解「小刺蝟」的需要

各位家長和教師,你們的子女和學生會不會像刺蝟一樣,很容易豎起刺?即使是聽到善意的提醒,他們也會馬上變得激動,並提出反駁?在我的班上,曾遇到這樣的學生,對我來說是一大挑戰。後來,我在「感講教師共學小組」學習了「善意溝通」,發現學生有戒心是源於過去不愉快的經歷,以及種種未被滿足的需要。 教師善意提醒 引起激烈反應 某天上課前,另一名班主任看見這名學生在玩文具,便以溫柔的語氣提醒他準備上課,需要收拾桌上的物件。沒想到,這個簡單的提醒竟然引起了學生激烈的反應,他猛力拍了一下桌子,大聲喊道:「我沒有玩過玩具,你冤枉我!你冤枉我!」我和同事當刻都十分驚訝和疑惑。類似的事件一再發生,這名學生對於任何人的提醒或建議都表現得很躁動,引起了我對他的注意。 我們學校自2021年與「JUST FEEL感講」推動善意溝通和社交情意教育。作為教師,我們不但教授學生相關課程,也有持續接受教師培訓。在其中一節「教師善意溝通共學小組」中,我學習到善意溝通的理論:「每一句說話、每一個行為都代表學生的需要」,更了解到創傷經歷對兒童成長的影響,促使我嘗試去了解那名學生的需要。 我向那名學生的前班主任和社工查問,發現他在低年級時經歷了父母離異,從那時起,他就變得敏感和戒備,容易理解大人的話語為有敵意和帶攻擊,缺乏安全感,所以經常感到恐懼。同時父母離異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創傷經歷,令他的「身心容納之窗」變小,所以當他感受到壓力的時候,就很容易「衝破窗口」,進到「過高激發」狀態,繼而可能透過對教師和同學大吼大叫或攻擊人來保護自己。 經歷父母離異 缺乏安全感 了解到學生的成長背景後,我在家長日只簡單花了5至10分鐘和他媽媽討論成績,然後就集中討論學生的需要。我和家長一起分析了學生戒心強的原因,並提出猜測——學生的戒心是源於缺乏安全感,而且可能跟父母離異的創傷經歷有關。媽媽聽後沉思片刻,認同我的分析,也表示會嘗試和孩子以善意溝通對話,一起回顧那段不愉快的經歷。 令人欣慰的是,在家長日過後,這名學生有很明顯的變化,他變得不再那麼戒備,情緒變得平穩,學習和社交能力也有改善,更開始與我分享更多的想法。有一件事令我十分感動,就是他知道我喜歡某個卡通角色,某天早上神秘地叫我打開手,然後送我一個他親手用輕黏土製作的卡通角色!看見學生的正面轉化,我相信這就是善意溝通的力量。我們作為教師、家長持續去連結孩子的感受、需要,建立緊密的師生和親子關係,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大大提升孩子的身心健康。 每個戒心強的孩子,背後可能都有一段受傷的經歷,他們只是不懂得,或者沒有安全感去適當地表達自己的脆弱。我們鼓勵每個家長和教師都嘗試學習善意溝通,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讓他們有安全感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上文提及的「教師善意溝通共學小組」,是我們學校參與「感講伙伴學校計劃」的其中一個策略,歡迎各位有興趣的小學校長、副校長、教師,報名參加4月10日舉行的計劃線上簡介會「校園精神健康從何做起?」,可掃描二維碼或輸入連結,了解更多詳情及報名:shorturl.at/cdLM5 文:殷欣(「感講伙伴學校」真鐸學校教師)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5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特教樂與路:學懂接納

最近辦學團體舉辦親子藝術交流團,這已是創校以來第三次的親子活動,更特別的是,能夠帶着學生走訪內地,體驗佛山的藝術文化,實在難得。 這次活動由屬會3所特殊學校聯合舉辦,籌辦目的是讓有美術潛質的學生透過參觀及體驗活動,增加對藝術創作的興趣,到訪內地交流,拓闊視野。最難得是參加的學生沒有年齡限制,只要對學習藝術有興趣,同時獲得家長的參與及支持,就可參加。4天3夜的旅程,讓每一個參與的家庭都盡興而回,值得。 同行的家長日常各為生計、各有所忙,有的很少參與學校活動,家長間聯繫多在社交媒體聯絡,能確確實實地相處幾天,得來不易。參加的學生智能和理解能力不同,情緒表達也各有特色;因此,要面對新環境、他校的同學及教職員,當然需時間適應,儘管學生的行為或情緒怎樣難適應,家長互相包容,甚為重要。 家長包容 培育子女同理心 車廂中有學生因為對於外出,表現興奮又焦慮,於是不期然便叫起來,我的一名學生——志明聽到了,就用英語對他說:「Please be quiet.」請他安靜。兩個從不認識的人,怎會明白對方的要求及感受,於是這名同學繼續叫,志明又繼續請他安靜。志明的媽媽嘗試跟他解釋,安撫他。我告知志明,這名同學因為從未試過遠遊,他心情很緊張,覺得不舒服,所以表達出來。 志明聽罷,思索了一會,問:「為何他會不舒服?」我們說:「因為他未試過離開香港,要遠遊幾天,所以表現特別緊張。」 學生點了頭,又看看這名同學,然後就沒有再要求他安靜。往後幾天,我觀察到志明媽媽很有耐性跟他講解事情,兒子每看到新奇的事物,很自然就發問,媽媽從不覺得煩厭,而且鼓勵他嘗試,引導他思考。怪不得,這名學生平常很有自信,樂於表達所思所想。 幾天的行程,那邊廂的同學總會間斷地發出叫聲,他的媽媽努力地用我們行內的行為矯正方法幫他適應,其他家長看在眼內,盡是體諒及包容的眼神。這名同學開始適應了,情况稍有改善。我有機會跟媽媽傾談,媽媽原來很積極及努力地修讀了很多課程,學習怎樣處理兒子的情緒及行為狀態,看着媽媽拿着的文件夾,「專業」地記錄孩子的表現,又跟他訂下規則,她這份積極態度,實在令人佩服及欣賞。 行程臨近完畢,家長分享,大家都非常珍惜參與是次交流團的機會,因平常根本無法參加普通的旅行團,怕製造麻煩給其他團友;但是,由學校舉辦,家長的壓力都放鬆了很多,因為大家都願意彼此包容及體諒。一個旅程造就了兩個不同群體的認識及互動,從不了解到互相包容,整個過程短短幾天,正是這旅程最珍貴之處。 換位思考 改變自身態度 我相信這個想法很正常,彼此「過來人」,一定能夠感同身受,大家自然會多點同理心;可是……志明請對方安靜的「直接反應」不就是社會大多數人不了解有特殊需要人士的反應嗎?大家的好奇不就是當初接觸時的疑問嗎?只是,志明有機會聽媽媽的解釋,有機會學習從別人角度思考困難,於是改變了自己的想法、行為及態度。 接納從來都不複雜,改變只在於自己的思考及看法。 文:譚蘊華(東華三院包玉星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從事特殊教育工作逾廿載,深信特教孩子一樣各有潛質,盼藉特教生涯的經歷,宣揚「有教無類,尊重多元」的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5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分析文字部件

近年,教師教小朋友漢字,會嘗試採用字源教學及部件教學等方法。他們通常遇到的問題是,究竟怎樣正確分析字形?字形應該拆分成哪些部件?是否每個字形都可以解釋?教師可能以為剖析字形必須具備艱深的文字學知識,其實並非如此。教師只要學會一些簡單的概念,查閱網上資源如《漢語多功能字庫》,或者其他字源字典,要找出一個字的由來,是怎樣從部件合而成字的,絕不困難。下面舉幾個例子說明。 部件表示字義和字音 在網上《字庫》,查尋「日」字,得出「『日』字象太陽之形」的結果,意思是「日」的字形是根據太陽的形象描繪而成的。 另一例子是「媽」字,查出來的結果是「從『女』,『馬』聲,表示母親。」部件在字形中,有兩種功能,一是表示字義,即部件是義符或形符;二是表示字音,即聲符。「從『女』」的意思是,部件「女」在「媽」字形中,功能是表示字義,「媽」是女子。而「『馬』聲」的意思就是,部件「馬」表示字音,「馬」、「媽」音近。「從『女』,『馬』聲」指,「媽」字是由義符「女」加上聲符「馬」組合而成。 部分兼備表義、表音 有些部件在字形中,同時兼備表義、表音兩個功能。例如「娶」字,「從『女』,從『取』,『取』亦聲,本義為男子娶妻。」部件「取」在「娶」字中,既表示字義,「取得」女子,也表示字音,「取」、「娶」同音。留意「娶」字有多於一個表義部件,即「女」與「取」。 「信」字是「從『人』從『言』,會人言有信之意。」「信」字由部件「人」與「言」合成,表達「人言有信」的意思。「信」字是沒有表音部件的。 字形按照本義製成 又如「覺」字,是「從『見』,『學』省聲。本義是睡醒。」這裏「『學』省聲」的意思是,「學」省卻了部分字形,是聲符。換言之,「覺」字是由部件「見」與「學」組成,前者表義,後者表音,並在組成「覺」字時,省掉了「學」字形中的「子」。「本義」的意思是「睡醒」。其後,歷史演進,「覺」字添加了其他「引伸義」,例如「醒悟、明白」等。我們分析字形時,必須依據本義,因為字形是按照本義來製成的,而不是引伸義。 最後,「亦」字「是『腋』的初文,小點指示腋窩……後借為亦是的『亦』。」「初文」是指最初用來表達字義的字形。古人要表達「腋窩」,原本是寫「亦」的,後來才用「腋」;而字形「亦」就借用作表示「亦是」的意思。 教師明白上面幾個例子,就能夠運用網上《字庫》找出大部分漢字的字源。教師參考這些資料,於教學中分析字形時,就能持之有故,有根有據。 文:林浩昌(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5期]

詳細內容

A苗園圃:「青春期爸爸」真係無偈傾?

好友創辦的機構在港致力推動父親角色,從認識至今無間斷合作不同項目,製造機會讓青年人接觸及傳播父職的重要。近日有幸出席其機構周年聚會,他起了個標題給我發揮,在此記下當晚的分享內容。 自幼缺溝通 子女自然感隔閡 所謂青春期爸爸,意思是家有正值青春期子女的爸爸。青春期子女與爸爸真係無偈傾?我腦海即時浮現出一幕幕的畫面……大兒子中學家教會辦親子旅行,我當家長義工協助玩熱身遊戲。其中一個合作遊戲的玩法是每人拿着一根管道,以接龍形式傳球至終點,聽上去容易,但全隊共10多人,包括幾個家庭的男女老幼,要管道無縫接龍的確有些難度。當一些隊伍發出完成傳球的歡呼聲時,我負責看守的隊伍卻傳來一名面露兇光的爸爸咆哮聲:「都話要聽我講!否則又會失敗!」不過事情發展並非如他所想,孩子繼續不協調,然後更有其他爸爸發出怨言,結果這隊全場包尾。過程中,我最深刻的是看見那名爸爸的兒子一副想瞬間離場的苦瓜乾面,不難想像他們家庭爸爸一人獨大的景况。 我又憶起自己青春期與爸爸的一幕來……與他已有一段沒溝通的日子,一天他卻突然走來關心我,我裝作睡覺,以背脊迎接他。那個青春的我已被捲入父母衝突漩渦多年,媽媽不時向我說埋怨爸爸的話,令我煩厭不堪。爸爸浪子回頭式的關心其實很珍貴,可惜當時我認定他是自己的煩惱根源,心情複雜得沒法與他對話。沒法對話再令我想到父親與孩子間無話可說的一幕幕,不少媽媽朋友訴說丈夫下班回家後只懂沉醉於私人空間:玩電話、打電動、看電視等,孩子成長路上親子溝通之門沒好好開通過。當青春期子女渴求更多獨立空間之際,往往就是爸爸意識到溝通重要之時,那就有如時空錯配,子女會認為大家「唔啱channel」,跟爸爸真的無偈傾了。 投其所好 持續陪伴 在家不作一人獨大,不成為子女麻煩根源,及早「搭啱 channel」的爸爸又如何?我認識一名爸爸是這樣的……升中後他兒子因學習環境適應和人際問題進入超級龍捲風狀態,他努力耐心聆聽兒子的控訴和鬱結,將心比心,分享自己中學階段曾遇上的掙扎,表示會陪伴兒子一起渡過任何難關,又建議他一些實用對應方法。去年暑假兩父子結伴同遊,參觀旅遊地點歷史建築,到著名景點打卡,享用當地美食,感受足球賽現場氣氛等。過程並非事事順利,實際上爸爸吃盡青春期兒子情緒餐。就算再野的孩子,在有爸爸持續的陪伴下,那一個不會感恩呢? 現在這個爸爸會繼續約兒子在電視機旁看球賽或去看他的球隊訓練,閒時說說足球界趣聞;時而一起到茶餐廳吃個豐富早餐再上學上班,時而請兒子食個驚喜午餐,撩他說着校園趣事。當有特別難搞的功課出現時,兒子會主動求他幫助,爸爸定必撥出時間一同研究。投其所好,齊享美食和持續陪伴——造就出有偈傾的青春期爸爸。我很高興,這名爸爸就在我兩個孩子的身旁。各位媽媽也加油,以積極態度支持丈夫做個跟子女有偈傾的爸爸。 文:莊兒 作者簡介:白天與少年為伍,同哭同笑同青春,一起並肩闖蕩;夜裏夾在ASD大兒和ADHD小兒之間,生命中途掏空自己,重新學習「溝通」。為扶苗兒成長,園圃中默默耕耘,力尋妙方實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5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學習漢字好處多

科技發展迅速,新生一代打電腦、「篤手機」比執筆寫字還要多,加上學校推行電子教育,教師很少在黑板上寫字示範,不少學生字體馬虎,筆順錯誤,執筆忘字。有學者指出,現在教師很少板書,以及學生中文抄寫功課減少,令學生對漢字結構認知模糊,削弱對文字的理解,建議增加書寫練習。 圖像法學漢字 其實學習漢字,好處很多,首先,漢字基本性質是形音義的統一體,由古人「師法自然」的造形創作,形體優美,如「水」像流水狀;「目」像人的眼睛;「山」像起伏連綿的山峰,具有較強的畫面感。 由於漢字是圖像化,除了可以記錄及表達意思外,也能以圖像令小朋友作記憶練習。根據1989年美國提出的「腦研究十年」,科學家發現人的左腦主要靠語言、文字,用邏輯去記憶;右腦主要靠圖像、聯想,用照相法來記憶,並且右腦憑借圖像的記憶能力是左腦的100萬倍。如以圖像思考和記憶的愛因斯坦發現了「相對論」,運用圖像聯想的安徒生成為著名的童話大師等! 其實在0至10歲時期,幾乎每個人的右腦都非常活躍,然後進入成人就大都左腦較活躍,因此透過圖像思考,讓小朋友在腦中形成一部有趣的動畫片或者故事,慢慢地,可能對生活的事物充滿興趣,加強學習能力!有研究腦的科學家指出,認識漢字就是運用右腦的原理,好像學習融入圖片之中來記憶,結果顯示小學生2000個常用漢字只需幾天就記下來了。另外,學習漢字從中也可以學習美感,如有一些字要左繁右簡:「到」、「影」,或者要上大下小如「售」、「然」等,都是美感和構圖的學習! 書寫方式助記憶 然而學習漢字用抄寫方式更為有效,有研究顯示,手寫漢字有助於學生以知覺處理系統以及神經動作控制,將文字傳到視覺系統儲存起來。手寫的過程能讓學生的大腦重整並組裝授課的內容,使學生能重新編碼及記憶內容。 沒有漢字,就沒有中華文化,學習漢字可以從中了解中華民族的文明和智慧,那麼學校應多鼓勵教師板書及讓學生多抄寫中文字等,也希望家長及社會各方人士支持學童以書寫方式學習漢字,從而進入中華文化! 文:陳雪儀(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教育主席)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5期]

詳細內容

超人DadDad:執玩具學組織管理能力

當孩子漸漸長大,我們便需要有效地訓練孩子做好每件事情,表現出組織及自我管理的能力,去應付日常生活的大小任務,因此,作為家長,我們要讓孩子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事情。我們可以引導孩子,為自己想做的事情訂立「目標」,並好好「計劃」,落實「執行」,「檢查」每個部分是否妥善地完成。在教導孩子的時候,可以分為以下3個步驟: 1.引導孩子訂立目標 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訂立明確及具體的目標,讓孩子清楚知道自己要完成什麼事情。當然,我們亦要按照孩子的能力調適,訂立可達到的目標。 2.按任務難度計劃步驟 第二個步驟,就是要孩子把自己訂立的目標及任務列舉出來,然後考慮及決定用什麼方法去完成,並且將每項任務分先後次序,按着任務的難度,和孩子一起計劃完成任務的每一個步驟。 3.執行及檢查錯漏 最後一個步驟,就是要按着計劃去執行及檢查任務,讓孩子知道自己有沒有完成每一個步驟,並檢查有沒有遺漏或錯誤;若有,可以從旁協助及讓孩子自行修正。 在此,我們嘗試運用一下日常生活中其中一樣很常見的任務作為例子——收拾玩具。 當孩子訂立了「目標」為「收拾玩具」時,家長可以讓孩子「計劃」這件任務如何「執行」及完成。例如,孩子先要按照適當的方法去分類玩具,例如是依照玩具的種類,或玩具的大小去分類。之後再按照分類,把不同玩具放入玩具箱或玩具櫃內,再把玩具箱擺放至指定的地方。按着目標及步驟,逐一執拾好每件玩具。最後,父母便可以「檢查」孩子的玩具,是否已經全部收拾好?是否達到目標?有沒有遺留?玩具有沒有擺錯地方等。 當孩子能夠好好計劃自己的事情,並且去實踐、執行及檢查,家長應該好好讚賞孩子的努力及付出。過程中,家長可給予適當的協助,例如運用圖片去提示玩具擺放的地方,又或者教導孩子如何有效地分類及收拾玩具。當孩子努力嘗試過,我們可以給予獎勵,讓他建立良好習慣,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文:陳顯庭(Rio Chan) 作者簡介:註冊社工、註冊教師,育有兩名兒女,女兒有ADHD傾向。過往於NGO工作十多年,大部分時間服務SEN兒童及其家庭,是一名努力追尋夢想的爸爸及繪本作家,曾出版兩本繪本著作——《走進森林的刺寶寶》及《我是閃電蛙》。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4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裝備孩子 強韌抗壓(十)

執筆之時,創作著名作品《龍珠》和《IQ博士》的漫畫家鳥山明先生逝世,令包括筆者在內的漫畫迷深感惋惜。《龍珠》中,即使主角孫悟空自身的力量非常強大,但面對強敵如斯路、菲利和布歐時也力有不逮,需要使出絕殺「元氣彈」。 「元氣彈」乃一種徵集周遭生命體的「元氣」(即所謂「集氣」),成為大型能量球,之後再擲出。現實生活中,家長就是第一個為孩子「集氣」的人,給予正面能量,讓孩子感受到愛、支持、信任和尊重,幫助他們建立自信、自尊、自律和自主,促進他們的正面成長。家長可以從「想、說、做」法三方面去為孩子「集氣」: 想——想法與期待 家長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和特質,設定合適的目標和規範,並給予適當的支持和指導。抱持「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的家長,相信孩子的能力會天天成長,可以透過教導孩子適當的方法(skills / strategies)、給予充足時間(time)、鼓勵努力投入(effort)和合理的練習(practice)等來促進發展,同時自己保持開放的胸襟和耐性,明白孩子未必一定會如家長的心意發揮,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選擇,讓孩子按自身的個性和興趣去發展。有成長想法和開放胸襟的家長,才有熱情投入、敢於嘗試、勇對失敗的孩子。 說——引導與肯定 要孩子明白努力投入、用心盡力的重要,家長宜給予孩子正面的肯定。家長要注意觀察和欣賞孩子的進步和毅力,及時給予讚美,並適時給予孩子思考和選擇的機會,同時在必要時給予建議和幫助,就能培養孩子自主思考和決策能力,也可以讓他們學會負責任和承擔後果。以引導和讚賞來為孩子「集氣」,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也可以激發他們的積極和主動。 做——陪伴與互動 家長的每個擁抱和參與,都是為孩子「集氣」,讓他們充滿力量。家長安排時間和孩子一起玩、聊天、讀書、遊戲,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陪伴,增加你們之間的親密感和信任感,也可以讓你更了解孩子的性格、興趣、需求和困難。 孩子成長中,家長是第一個為孩子「集氣」的人,給予孩子正面的能量。電影《年少日記》中的有傑也愛看「正能量」漫畫,如果他的爸媽不只顧自己對孩子提出要求,而有尊重孩子的想法,為他「集氣」,相信有傑、有俊兩兄弟,均會有更長遠、更美好的將來。 一連10期分享由《年少日記》帶來的親職教養反思暫且完結,希望家長能好好運用本期的「想、說、做」辦法,為孩子「減外壓、加技能、強連結」(見《裝備孩子 強韌抗壓(一)》。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4期]

詳細內容

幸福拼圖:放低管教 重建關係

「姑娘,阿仔又顧住打機啦,咩都唔肯做!叫佢都唔聽呀,激死我啦,你話點搞呀!」 「佢成日嫌我煩,話我唔明,唔會理我!」 筆者在擔任小學駐校社工時,經常會聽到以上的對白。 關係是管教的基礎 由兒童教育專家Josh McDowell及Dick Day撰寫的《6A的力量》中提及:「孩子不會對規矩積極回應,他們只對良好的關係有所呼應。」 這句說話令我想起學生阿傑。他與爸爸的關係甚為惡劣,無論爸爸要求阿傑做任何事,阿傑都會極力「反抗」,做出相反的行為。爸爸見狀便會「扚」起阿傑的耳朵教訓一番,而阿傑也不遑多讓,用凌厲的「眼神」還擊。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從小到大,爸爸經常對阿傑大聲疾呼,一言不合便用藤條「侍候」。起初,阿傑會因為怕被父親打罵而選擇「服從」,但內心的不滿和憤怒不斷累積,對爸爸每個指令及決定都深感不忿,最終引發大大小小的戰火。不過,阿傑在媽媽及筆者面前的模樣卻大相逕庭,他是個樂於助人的學生,還在學校擔當班長及風紀的角色呢!阿傑說過一句令筆者印象非常深刻的說話:「姑娘,你肯聽我講,我都會聽你講。」 阿傑的故事正正呼應了《6A的力量》對管教的看法: 親密關係 + 管教 = 孩子會聆聽、回應 惡劣關係 + 管教 = 孩子會對抗、反叛 付出時間 配合孩子興趣 疫情期間,有一次透過視像與一個家庭見面,學生在筆者鼓勵下向父母透露心聲:「我鍾意打波,鍾意踩單車,鍾意同朋友落街跑步!𠵱家疫情佢哋(家人)唔畀我落街,我都係揀咗打機啫,唔通要我全日溫書做功課,定係要我畫畫摺紙,呢啲我都唔鍾意!」 疫情嚴重限制了學生的運動自由,娛樂只剩下玩遊戲機,他又未嘗不是疫情下的受害者?重建關係除了需要付出時間,也要配合孩子的興趣。筆者鼓勵家長嘗試減少對「打機」的敵意,反而要了解孩子的興趣,甚至陪他們玩遊戲機而減低摩擦。 一星期後,我與這個家庭作視像會談,當問及學生玩遊戲機的情况時,學生一臉嫌棄地指媽媽非常「渣」,而媽媽則輕帶揶揄指,若學生將「打機」的智慧放在讀書上,必定十分成功。雖然對話當中充滿火光,但不難發現他們的話題多了,氣氛亦比初次面談稍微好轉。 「阿仔,不如你都搵日陪我喺屋企做tabata(運動)啦。」爸爸突然說道。 「吓,你個肚腩咁大,得唔得㗎!」學生忍不住笑出聲。 「你成日打機都唔見得體力好好多!」爸爸立刻反駁。 「敢挑戰我!同姑娘傾完之後就試吓囉!」學生蠢蠢欲動地想與爸爸一較高下。 建立親子關係永遠不怕遲,但也不是稍為看到成果便一勞永逸,除了需要持之以恆地付出專屬孩子的時間,也要就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以不同的方式表達「愛」。 你今日與孩子的親子活動又是什麼呢? 文:何美怡(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4期]

詳細內容

故事拼盤:我筆下的「獅子山下」(二)

承上篇,我提到自己年初在英國新年市集當檔主。攤檔以售賣手寫揮春和書法小品為主,同時設有即場書法體驗,讓有興趣感受書法樂趣的朋友即席揮毫。帶着自己的手寫揮春游走社區,有好些互動的畫面,既有趣,又難忘。 第一個來寫揮春的是個溫文爾雅的中年女士,她除了自己寫揮春,還請我替她和伴侶翻譯和書寫他們的中文名字。(作者提供) 提起毛筆 寫下祝福句 記得有一名香港媽媽伴着六七歲的囝囝來到我攤檔,說想讓孩子試寫書法。原來小男孩移居英國3年,儲在腦內記憶體的中文所餘無幾。媽媽想囝囝多接觸中文字,便鼓勵他提起筆桿,寫下自己喜歡的揮春祝福句。囝囝想了片刻後,便在揮春紙上寫了筆畫較簡單的「出入平安」。收筆那刻,母子倆滿意笑了。 在我的攤檔,掛有一張紅紙金字的「獅子山精神」門貼揮春,本為非賣品,純作裝飾,所以只寫得一幅。沒想到有香港朋友一看到它,便說想買。我好奇問她:這款揮春是貼大門的,在英國很少人這樣做啊?那朋友笑着說:「我貼在屋企房門上,可以日日睇住。」的確,每逢佳節,倍思的何止是遠方的親朋? 本為「非賣品」的「獅子山精神」揮春,沒想到有香港街坊「一見鍾情」,最後以「街坊價」出售。(作者提供) 又有一個靦腆的中英混血小男生,母親是香港人。小男生識聽識講廣東話,就是不懂看和寫中文——除了自己的名字。什麼是毛筆?什麼叫筆順?對這個在英國土生土長的小男生完全是零概念,而可愛的是,他很願意去試。看他那圓圓潤潤的小手握着長長的毛筆,一臉認真的,邊隨我的指導,邊在揮春紙上一筆一畫地寫,時徐時疾,最後以不放棄的態度成功寫出一個「信」字來——那正是他的名字啊! 執筆不正、筆順不對?當下寫得開心就足夠!(作者提供) 文:CanCanMa 作者簡介:ungoogoo故事館創辦人、香港繪本作者,著有繪本《我不想唱歌》。曾任編劇、編輯及兒童節目說書人。原為跟女兒伴讀,後來體悟繪本的力量,愛上說故事;也因繪本,發現更多生命的寶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4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