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途有「理」:做義工的意義

我小時候住在西貢鄉村,每天要步行大約10分鐘才到達村口乘車上學;途中會經小橋、石階、叢林等,每次颱風或大雨過後,上學時步行的那條小徑會變得滿目瘡痍,遍地樹葉及垃圾。 為別人設想 幫助他人 有一天放學回家時,見到媽媽在烈日當空下拿着大掃把,掃着小徑上的落葉,滿頭大汗。我好奇地問媽媽:「為什麼要掃地呀?小徑又不是我們家的!」媽媽微笑答道:「你每日都行這條路,若不小心被濕滑的樹葉跣倒像大冬瓜般便糟糕了!如果那些婆婆、伯伯跌倒,就更不堪設想。我們做事不可只為自己,亦要為別人設想,有能力便幫助他人,才是好孩子呢!」媽媽以身作則,堅持每天打掃那條小徑有18年,直至我們搬家為止。 爸爸亦是我的好榜樣;記得小時候,我經常陪爸爸去探望一些跟我們沒有血緣的老人家。我好奇的問爸爸為什麼要去探望他們,他笑咪咪地答道:「同村的兄弟移民了,留下年老的父母無人照顧,帶胖嘟嘟的你來探望老人家哄哄他們發笑,讓他們開心一下嘛!」 幫助200名長者接受肌少症測試 在2023年,我參與一個大型社區講座,指導一班老中青市民正確的健脊運動,加強大眾正確的護脊和防止腰痛的方法。而今年更有意義的活動,就是參加了聖方濟各大學的社區運動,與一衆大學講師和物理治療師義工,帶領着一群物理治療學生,幫助200名長者接受肌少症測試,之後一齊做增強肌力、建立肌肉的運動。 兒科物理治療師參與健康講座,傳授護脊知識。(作者提供) 最近,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和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的基層家庭服務支援站合作,舉辦了一場幫助劏房學童檢查脊椎及足部健康的活動。我們結集了6名物理治療師的力量,幫助了20名小朋友,教導他們如何改善脊椎姿態和增加足部筋腱的柔軟度,再配合適當的運動,增強足弓的承托力,減少將來患上痛症的風險。 香港的家長花很多時間培育子女的各項技能,學業上補習的時間亦密密麻麻,大家普遍有否教導小朋友去幫助別人這項美德呢?簡單如坐港鐵或巴士時,你會教導小朋友讓座予有需要的人嗎? 從小就培養孩子無償的義助行為,幫助身邊有需要的人,讓世界充滿愛和關懷!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本文內容) 文:范穎雅(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1期]

詳細內容

增添父能量:爸爸,我的生命充滿希望嗎?

香港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問題愈發受到重視。根據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聯同生命熱線公布的本港最新自殺數據,去年15歲或以下的兒童自殺率顯著上升。這一現象不僅令人擔憂,也喚起了社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注。 最近朋友告知,他在一次中學講座中,嘗試了解中學生對珍惜生命的想法,學生的回應令我十分震驚。有大約一半學生表示,對未來完全沒有希望,亦不認為自己有能力改變現狀,更有不少學生表示,曾想過以結束生命來應對心中的不安。筆者作為兩孩爸爸,一直學習去了解和支援孩子的情緒與心理狀態,這對他們的健康極為重要。筆者希望分享以下3個錦囊,幫助爸爸們更好地關注青少年子女的精神健康。 日常交流建立信任 良好溝通是父母與子女之間建立信任的重要基礎。爸爸應主動與子女作日常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可以在共進晚餐或散步時,了解他們在學校的生活、朋友關係等。這種輕鬆的氛圍有助子女敞開心扉,分享他們的煩惱與壓力。另外,建議多使用開放式問題來引導對話。例如:「今天學校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這樣的問題可以激發子女的表達慾,當他們感到可以自由表達感受和想法,會更願意分享內心感受。 注意行為情緒變化 根據報告,許多青少年在出現自殺傾向時,並不一定有明顯的精神健康問題。這意味着爸爸需要更加敏銳察覺子女的微妙變化,要特別留意子女會否對以往喜愛的活動失去興趣,學業成績突然下滑,又或與朋友的關係變得疏遠等。這些都是潛在的心理健康問題的警示信號。除了行為方面的變化,情緒變化同樣重要。如果子女顯得異常沮喪、焦慮或易怒,爸爸應及時與子女深入交談,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若子女曾提及生死的話題,爸爸應抱持開放的態度與子女討論,加以關心,不應對生死話題忌諱,如有需要更應立即尋求專業人士幫助。 教子女管理情緒 教育子女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是提升他們心理健康的重要一步。爸爸可教導子女學習情緒管理技巧,例如鼓勵子女寫日記,記下每天感受,幫助他們梳理思緒;亦可培養子女繪畫、音樂、舞蹈或運動等興趣,提供健康的方式讓子女有效表達情緒。鼓勵爸爸主動與子女分享和展示如何正確管理情緒和壓力,讓他們在面對困難時有榜樣可依,亦可增進父子關係。 青少年是家庭和社會的未來,關注子女的精神健康是每個爸爸的重要責任。爸爸可為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長提供更好的保障,幫助他們身、心、靈健康成長。只有在關心與支持中,子女才能建立起堅韌的心理素質,面對未來挑戰。 文:黃格平(兩個兒子的爸爸,喜歡與年輕人探討家庭價值,與好爸爸中心一起塑造新一代爸爸角色)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1期]

詳細內容

感講你知:先處理心情 再處理事情

教育局於今學年推出《4Rs精神健康約章》,超過400所學校響應呼籲,全面推廣校園精神健康。我們其中一所「夥伴學校」——粉嶺公立學校也把握開學周,在全校所有班別推動班級經營課,透過「平靜選擇輪」和「善意溝通魔法學校學生證」等趣味活動,促進師生、同學之間關係,提升學生對校園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更願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情緒管理兩大「法寶」 「同學們,大家記得上年我們學過什麼冷靜自己的方法嗎?」在小二的班級經營課,教師帶領學生製作「平靜選擇輪」前,先回顧上年在社交情意教育課的學習。學校自上年與我們合作,以全校參與模式推動情緒教育,其中的社交情意教育課程與班級經營課程相輔相成,幫助學生鞏固和應用社交情意技巧和知識。 面對教師突然「問書」,一班小二學生不但沒有迴避的眼神,還紛紛舉手搶答:「深呼吸!」、「緊握雙手!」、「Iron Man!」說畢,他們即場示範「變身」成鐵甲奇俠,把身體伸直和放鬆,維妙維肖的樣子惹得全班都開懷大笑,課室瞬間瀰漫歡樂氣氛。教師也十分欣慰學生把各種冷靜方法牢牢記住。從小學習關顧自己的感受,有助預防情緒和行為問題。 重溫過後,就是製作「平靜選擇輪」的時間,輪上除了印有學生學過的3種冷靜方法,他們還畫上另外兩種平日放鬆的方式,例如閱讀、聽音樂、做運動、打機等。這個「平靜選擇輪」也成為了每個學生獨一無二的「錦囊」,在他們面對困難、情緒不穩的時候,就可轉動輪盤,使用不同方法幫助平靜身心。 課堂另一個活動是製作「善意溝通魔法學校學生證」,讓學生填上自己的興趣和當刻感受,幫助他們與其他同學和教師建立關係外,也讓教師了解學生開學的狀態,有需要時能適時提供支援。教師分享,在課堂上觀察到有個平日開朗的女生,當天有點沉默,並在「學生證」上畫了難過的表情,教師上前詢問,女生表示「家人快要離世了」。教師在課後趕緊致電家長了解,發現只是一場誤會,鼓勵家長盡快向學生解釋清楚,該學生緊張的心情很快也紓緩了。 建立互信 學生主動分享 教師得以識別有情緒需要的學生,關鍵在於互信的關係,讓學生有安全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這也是我們與「夥伴學校」共建「同理心校園文化」,期望達成的效果。教師表示以前或會着重教學和學生的學業,近年則更重視學生的情緒,並透過鼓勵他們建立更深厚的師生關係。再加上學校推動情緒教育,教師觀察到學生社交情意能力有顯著進步,他們比起上年更懂得適當表達感受,有些學生更會主動與教師分享自己的狀態。 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教授最近的訪問也與我們的理念互相呼應,他指應對學童精神健康問題,以「三層應急機制」及早介入,處理高危學生問題未必足夠,因去年八成自殺學童都沒有精神問題紀錄。葉教授認為建立校內關懷文化更加重要,呼籲學校提供空間,讓師生建立互信關係,以了解學生的不同需要,並提供支援。他又引述研究解釋,家庭和學校對於學生的精神健康影響甚大,若家庭環境和校園氛圍令學生感到受尊重、被愛護和有歸屬感,使學生喜歡上學,這對學生的精神健康來說都是很大的保護因素。 在新的學年,我們鼓勵家長和教師「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多聆聽孩子的感受,建立更緊密的親子和師生關係,培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文:李楚倩(「JUST FEEL 感講」項目主任)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1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玩創校長:踏上科學科改革路 比抵達靈山更重要

剛過去的8月和9月,作為父母和教師的我們忙碌地準備迎接新學年的到來。然而,對於遊戲愛好者而言,這段時間也是關注國產3A遊戲《黑神話:悟空》的高峰期。這款遊戲在短短一個月內銷售達到2000萬份,成為中國文化輸出的代表作,讓全球玩家深入了解中華文化。作為一名遊戲愛好者,我非常欣賞這家開發商「遊戲科學公司」,他們突破傳統遊戲格式,從全新的遊戲本質出發,為玩家帶來嶄新體驗,並在全球範圍內獲得廣泛認可。提到「科學」二字,不禁讓我聯想到香港教育局於2023年宣布的科學課程改革,兩者之間有着有趣的相似之處。 動手動腦 科學與日常生活連繫 香港教育局在2023年宣布的小學科學課程改革,其理念為「探新求知、樂學活用、創造未來」。此次課程改革的核心之一,是將原有常識科拆分為人文科和科學科。新的科學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對世界和周遭環境的好奇心、想像力及求知慾,通過豐富的「動手動腦」科學探究活動,提升學生的科學過程技能,建立基礎的科學知識和概念。此外,課程強調科學與科技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融入創新科技相關的課題,鼓勵學生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基本工程思維,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提升科學和創意思維。這些改革措施將於2025年在全港小學全面推行,標誌着香港教育在科學教育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 學校實踐 常識課程分離策略 我們的學校——德萃小學部,自2016年起便採用了校本化的方法,提前將香港常識課程分離為小學常識課程和科學課程。我們深信,若任教的教師專長在STEM或科學理科,教授一般人文常識時其本科知識及訓練可能不足;反之,擅長人文常識的教師在教授科學時亦是如此。因此,我們將這兩個學科分開,讓各學科的教師能專注發揮自身優勢,提升教學質素。 擺脫傳統教學束縛 在香港小學科學課程改革中,正如《黑神話:悟空》遊戲突破傳統格式一樣,教育界也需要打破固有的教學模式。傳統上,一節課的學習通常包括教師講解、學生活動及課後作業。而常識科的科學內容作業多以填充題、短答題為主,例如要求學生抄寫或填寫教科書內容,搬字過紙,教師批改時多關注字迹是否端正,有沒有少一筆畫或多一畫,而非真正理解科學原理。家長有為子女溫習過常識科科學內容的話都必然經歷過,你花時間與子女溫習的,是寫中文字的練習,而不是理解科學精神。這種方式更類似於中文閱讀理解的學習及評核方式,與課程改革中強調的探究精神背道而馳。因此,科學改革要求教師和家長摒棄對傳統作業的依賴,轉而採用更具探究和實踐的學習方法。 實驗與口試並行 在科學課程改革中,我們學校確立了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模式。科學教師設計了要求學生在家做科學實驗的作業,並拍攝短片向教師和同學解釋其中的科學原理。此外,我們還引入了「科學口試」的評核方法,讓學生在指定的實驗材料中動手操作,並通過口語表達展示他們對科學實驗原理的理解。這種方法不僅能有效確認學生是否真正掌握科學知識,還避免了部分學生因語文能力不足而影響科學學習成果的情况。 總的來說,課程改革不會一蹴而就,但只要改革啟動,便如同踏上了一段必經的旅程。正如遊戲科學公司CEO兼《黑神話:悟空》製作人馮驥在一次訪問中所言﹕「踏上取經之路,比抵達靈山更重要。」無論遇到多少挑戰,關鍵在於教師及家長願意開始這段旅程,持續探索和改進。取西經需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課程改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們堅信改革的目標是為了培養具備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下一代,迎接未來的挑戰,一切都變得更加有意義。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1期]

詳細內容

A苗園圃:出入精神科(上)

見精神科醫生?即是那些神經失常,傻兮兮,甚至有傷害別人傾向的人,要送去青山醫院的意思嗎?社會普遍對精神病患者有這些刻板印象,記憶中是電影世界為他們塑造的形象。直至自己有需要出入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的一天,才開始明白: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孩子都要看精神科的原因,以及看與不看精神科,對孩子有什麼影響。作為父母,定期要帶孩子去見精神科醫生的感受是如何?孩子自己又有什麼想法? 患病成因多 應及早求診 根據醫管局提供的精神健康教育資料,需要看精神科的人都是因為大腦功能上有某些缺失,而產生各種的徵狀,包括認知功能、思想、情緒、感官、行為、生理功能的異常,影響生活上各方面的表現。常見的精神疾病有:物質濫用有關的精神障礙、思覺失調、情緒病(如抑鬱症)、焦慮症(包括泛焦慮症、驚恐症、強迫症等)、飲食失調和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病等。以上種種大腦功能缺失的內在成因主要是由遺傳所造成,而外在成因則來自生活中各種令人傷痛及精神耗損的事,如童年曾受虐待、失戀、失業及家庭負擔等。也有其他外界壓力因素,例如是濫用有毒的化學物質(如毒品),或是大腦有直接創傷(如中風)。由此可見,現代人分分鐘有可能因精神健康問題而要看精神科,社會各界實在應該加把勁消除大眾對精神疾病的歧視和誤解。 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孩子,例如是被診斷或懷疑有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的,他們日常會有持續不專注、衝動及活躍的病徵;而被診斷或懷疑有自閉症(ASD)的,他們有可能是語言及溝通能力方面出現問題,繼而影響人際關係,而行為方面也會有過分執著的情况。以上提及的徵狀都與孩子腦部活動有關,屬於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成因有許多,不過不是今次的討論重點。若想這些孩子及早得到適當的協助,就要去看精神科,由醫生決定適合孩子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行為治療、職業治療、語言能力治療、遊戲治療等;如有需要,更會同時安排孩子見臨牀心理學家。 學校社工雙管齊下 小兒在幼稚園階段已被教師察覺其衝動及活躍特徵,我隨即找家庭醫生寫轉介信,數個月後便安排到區內的兒童及青少年健康中心見姑娘和醫生,大概6歲時,醫生懷疑他有ADHD。學習表現方面,小兒於校內並沒有不專注情况,成績尚可,不需藥物治療;但他的性子比較急躁,情緒高低起伏十分明顯,需要行為治療。自此,他參加校內分別由融合組和輔導組安排的活動;於校外,他則定期見社工訴心聲去,雙管齊下地幫助他在情緒管理方面一路成長。 最近一次到精神科,醫生表示小兒將來毋須再到中心覆診,小兒隨即高呼:「我脫離神經病系列了!」(他顯然把精神科和神經科混為一談。)到底為什麼醫生突然宣布不用再見他?大兒子見精神科的考慮和經歷又是怎樣?篇幅所限,下回繼續。 文:莊兒 作者簡介:白天與少年為伍,同哭同笑同青春,一起並肩闖蕩;夜裏夾在ASD大兒和ADHD小兒之間,生命中途掏空自己,重新學習「溝通」。為扶苗兒成長,園圃中默默耕耘,力尋妙方實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1期]

詳細內容

幸福拼圖:一家人既要共樂更要分憂

作為一名長者服務社工,筆者在工作中面對很多長者及其照顧者。現今協助長者的服務資源十分緊張,部分問題仍然未有足夠資源解決。社福機構可以提供怎樣的服務去協助他們,並真正滿足其需要?另一方面,作為兒女也作為家長的中生代,可以如何去協助同時教育子女,一同照顧上一代呢? 筆者認識一名伯伯,與妻子同住,並育有5名子女。伯伯因為曾經中風,導致半邊身行動不便,其後便由妻子獨力照顧他的起居生活:協助洗澡、陪診,每天用輪椅帶伯伯到公園散步等。除了妻子的照顧外,機構也為伯伯提供復康訓練服務,子女們亦間中於假日到訪,帶着孫兒們與他們一同用膳。雖然伯伯的妻子有時會感到吃力,但仍十分樂意照顧伯伯。 這樣的生活持續了一段時間後,筆者發現伯伯的妻子健康狀况及活動能力明顯轉差,故建議她讓伯伯接受陪診及冲涼服務,惟妻子拒絕了;其後,筆者又鼓勵她向兒女表達照顧伯伯的難處,可惜她再次拒絕,原因是她認為子女要上班工作,又要照顧自己的家庭,所以兩老都不想打擾他們。如是者,妻子便繼續獨力照顧伯伯。 召開家庭會議 解開照顧者心結 直至有天,伯伯的妻子因跌倒令手腕骨折,需要送院治理。雖然不用留院,但暫時無法照顧伯伯,她因此事而十分自責,又擔心伯伯沒有人照顧。此時,筆者建議他們跟子女召開一個家庭會議,商討伯伯的照顧計劃。在筆者引導下,伯伯的妻子向子女們說出自己的擔心、照顧伯伯時的壓力,以及自己所面對的困難,原來她一直生怕子女會將伯伯送到院舍。不過,當她表達完自己的擔憂後,子女們均斷言表示,一定不會把伯伯送到院舍,並決定聘請一名女傭照顧兩老。在女傭未到職前,伯伯接受機構提供的冲涼服務,同時子女們輪流回家與兩老用膳。其中一名於夜間工作的兒子更自動請纓,答應每天下班後回家扶抱伯伯起牀。雖然只經歷了不足一小時的家庭會議,不過大家所面對的問題卻統統解決。作為中生代的我們,有時候多一句關心和問候,多留意及觀察長者在生活時的行為習慣,都有助了解他們的需要,提供適當的支援。 筆者在家庭會議的兩星期後再次探訪伯伯,看到伯伯和妻子輕鬆的笑容,不止兩老變得開心了,在子女以身作則的帶領下,孫兒們更是積極主動地去關顧兩老,為他們做小家務,一起玩益智遊戲,享受着與兩老相處的時光,氣氛和樂融融。當家長以愛去回報上一輩的恩情,他們同時也將愛傳承到下一代,這豈不是最佳的「言傳身教」嗎? 每個家庭所面對的問題都不同。筆者希望大家知道,即使有些問題並不容易解決,但其實一個困難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去面對和克服,最重要的是願意保持開放的心態,與人共同協商,尤其與家人要坦誠溝通,所有事情都可以互相分享、互相分擔,共同面對困難往往比獨自承擔壓力更輕省。 文:林美珊(香港家庭福利會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0期]

詳細內容

6A爸媽:6A爸爸攻略

沒有比當上爸爸更高興的事。 就研究父親這一課題上,「身不由己」一直成為爸爸口中的藉口,使爸爸們在親子關係上,處於被動的狀態。很多父親其實想更親近孩子,但各自有不同原因,使親子效果未如理想,例如: ‧「身不由己」地要工作、加班,沒時間; ‧「身不由己」因為孩子不親近自己; ‧「身不由己」因為太太說自己是豬隊友; 要打破「身不由己」,只有由爸爸自己做起。由今日起,立志為孩子負起責任,給孩子一個6A爸爸。 世上沒有完美父親,而孩子亦不需要完美的爸爸。他們最希望的,就是與爸爸「在一起」,與孩子同在就是最好的禮物。當小孩還年幼,我們當爸爸的當然要貼身照顧,親密關係就由此打開,建立好基礎。而當孩子漸長,他們需要的是希望爸爸成為模仿對象,藉着模仿爸爸,建立父親與家庭的價值觀。當孩子成長後,他們希望父親成為他們的朋友,詢問意見,也同時獲得支援。所以,在孩子每一個階段,爸爸都在孩子身邊,形影不離。 無論能否成為一名6A爸爸,首要的是跟孩子同在。缺席的爸爸,不但令孩子身邊缺乏安全感,也令孩子成長蒙上陰影。 另一樣父親們需要學習的,就是認清自己為父的角色。 身為照顧者,當然要照顧孩子。把照顧孩子的責任假手於人,孩子亦會感受到爸爸的抽離。 身為孩子的模仿對象,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做榜樣,我們希望孩子成長為怎樣的人,我們便要為孩子樹立這樣的形象。以身作則才能使孩子按着自己的模範成長。 身為孩子的人生教練,就是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孩子意見,引導他們成長,選擇正確道路,作為爸爸的就應該要負起責任,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給予有用的建議;但同時要尊重孩子,讓他們學懂為自己行為負責任。 爸爸跟孩子一起成長 某程度上,爸爸也是一個小孩,孩子有多大,父親的年資就有多長。因此,孩子成長同時,爸爸也要與孩子一起成長。孩子在不同年紀需要爸爸扮演不同的角色,因此爸爸也需要學習在不同時間以不同方式應對孩子的成長需要。既然爸爸需要學習,也同時需要支援。當爸爸在教養上遇到難題,便需要身邊的太太給他們支持。作為他們的首席教養顧問,媽媽可以鼓勵爸爸如何面對困難,使爸爸有勇氣挑戰下去。 最後,要成為6A爸爸,當然就是要由「接納」開始,令孩子在充滿安全感的狀態下成長。跟媽媽一起多一點「讚賞」,盡力表達「關愛」,也盡力給予「時間」陪伴。適時放手,讓孩子自己為自己負「責任」,最後以「權威」保護關係。 相比之下,爸爸某程度上比媽媽更易走進孩子的生命中,在香港這個普遍爸爸主外的社會裏,要當親職爸爸當然不容易。祝福各位爸爸排除萬難,打破「身不由己」,成為孩子喜愛的父親。因為:沒有比當上爸爸更高興的事。 文:Vinic爸爸 作者簡介:3個孩子的父親(大女兒C、龍鳳孖寶A&B),為了不白白浪費了奇妙的恩典而成為香港有品運動6A品格教育講師,希望把心理學說融入6A教養,把正向教育理念分享給父母,特別是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0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放下手機的童年

最近女兒的合唱團老師添了一個掛袋,用來扣下同學練習時偷用的手機;社會研究課的老師則建議家長,為孩子轉用較少流動數據的網上服務。新學年伊始,我們和不少加拿大省份和美國州份的家庭一樣收到新通告:上課禁用智能手機已成公共政策一種,目的是移除干擾,改善學習成果,增進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和社交連繫。 對很多亞洲家庭,上課收手機不是新鮮事;我們遇過更嚴格的。女兒此前在台灣念的寄宿學校雷厲風行,周一踏入校門便沒收手機,周五回家前才能取回。沒手機,同學們課餘做什麼?「行操場、畫黑板、唱歌跳舞,衝到有大電視的房間一起看YouTube,關燈後聊天到很夜……」如果時光倒流,你願意讓學校批准同學在校內用手機嗎?女兒想一想,答:「那樣的話,大家應該都只會盯着自己的手機看……我不想。」她在宿舍留下不少傻傻的回憶,也建立了重要的情誼,都很珍重。 可是聊這些時,我們也都在用手機;我在上臉書,而她大概在掃IG。來加拿大讀書後,自由度大大提升,機不離手是新常態。美國統計指當地少年平均在手機上日花9小時,我大着膽子邀家中少年一起打開程式查看,赫然發現,我每天耗去4、5個小時用手機,孩子則花6、7個小時。倘若一日有16小時清醒,那麼當中三分之一,都奉獻給小小屏幕了。 最難纏是,手機已經結合到現代生活中,從安排日程、上課軟件,到線上地圖,都不能輕言戒斷。我們家尚能守住的一關,吃飯時不看手機,如此才能聊生活聊學校聊新聞聊動漫聊meme,餐桌上話題不絕。但願這最後一關能夠守到永遠。 好習慣從小養成。可是在英國,九成孩子在11歲便擁有手機,家長陷入兩難——既不想把小孩提前送進社交網絡,但又擔心不上網會變「獨家村」,連生日會邀請也收不到。兩個媽媽決定掙回主導權,推動家長朋友一起延遲給孩子買智能手機的時間,希望小友伴們建立真人社交,沒手機也不感到缺失,多嗅嗅花草、滾滾沙地、亂跑亂跳,甚至打打架也好。沒想到,這個約定很快便從地區的小小WhatsApp群組發展成全球運動,在英國、美國和加拿大都有Smartphone Free Childhood的小組。 不管是推動Smartphone Free Childhood的爸媽,還是制訂課堂禁用手機政策的政府,都在在告訴我們:在強大的數位潮流下,必須跳出現有框框,思考如何與孩子建立健康的手機習慣;因為這已經不是一個家庭可以單打獨鬥的事情了。但爸媽們也有自己的功課:打開手機程式,看看究竟是自己用手機,還是手機用自己。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0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在AI世界 孩子如何處變不驚

近年流行AI,也不知聽過多少次類似這樣的話:「現在再不學AI一定會被淘汰。」AI恐懼,見諸倪匡的《筆友》,也見諸寇比力克 (Stanley Kubrick)和克拉克(Arthur C. Clarke)的《2001太空漫遊》…… 科幻作家筆下的人工智慧,在克拉克手中,似乎是人類自我毁滅武器之中最高級的一種,AI最終大獲全勝,人類自食其果;在倪匡筆下,AI卻因為同時有了人類的感情而落得粉身碎骨、屍骨無存的下場,作品中帶着更多同情,也帶着難以言明的無限淒苦。 「AI恐慌2.0」 AI總是惹人浮想,愈想愈覺蒼涼,究竟,人的定義為何?AI是人嗎?不是人嗎?那麼如果AI有了人的智慧之外,還有自我意識呢?還有七情六慾呢?還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呢?如果AI是人,那麼,作為製造AI的人,我們還是人嗎?個人而言,總是不由自主被AI招來的這些「大哉問」困擾。 然而,身邊人對AI的憂思大為不同,最擔心的是:文字工作者會被淘汰嗎?你有學過如何使用AI嗎?你要為孩子學好AI做好準備…… 這種如此「現實」的AI恐懼,我稱之為「AI恐慌2.0」,很自然想到2005年一種外來物種入侵香港所造成的「紅火蟻恐慌」。我無意分析紅火蟻是否可怕,正如我無意預測AI未來的發展一樣,我只是奇怪,我們總是覺得憂慮的事必然發生。我仍然記得那段時期,「紅火蟻」的消息鋪天蓋地,不少人言之鑿鑿,香港將要滅亡。 作為媒體人,一直知道「恐慌」很有意義,有意義到一個程度,三不五時,我們便被規定要販賣一次恐慌。小時候,賣得最起勁的是1999年石油耗盡、美蘇大戰、世界末日。後來我們經歷各式各樣的恐慌,包括各種「執輸恐慌」:移民、留港、買樓、賣樓、買金、賣金、虛擬實境、3D打印、元宇宙、大灣區……股市大跌之後,通常出現的報紙標題就是「還會大跌」。預言恐慌,應驗也好,失靈也罷,時光飛逝,日子如常過,沒有人記起,也沒有人追究。 AI的事,我不知道,只是讓我稍感困惑的是,AI明明是一種幫助我們減少思考的工具,現在卻不斷有人告訴我,要拼命思考和學習如何使用AI。 AI來了,還要苦學AI,這不諷刺嗎?想起黃子華在棟篤笑提到聽眾問「冧巴」,愈來愈多財經專家一臉神聖回答股民「我唔會畀『冧巴』你,你要自己做功課」,黃子華股民上身,一臉無辜兼憤恨地說:「我𠵱家問你攞『冧巴』,做緊乜嘢呀?咪就係做緊功課囉!」 AI可以幫忙做功課,我們卻先要學習如何做AI這門功課。各位被憂患意識佔據了靈魂的家長,還望大家高抬貴手,放過孩子,不要過早逼迫他們學習AI。AI如果真能成功,以AI的聰明才智,應該有能力照顧最不懂事的人類。如果AI做不到,這樣的AI又有什麼值得稀罕?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0期]

詳細內容

升學攻略.幼稚園及小學篇:41校網男女校選擇多

41校網男女校選擇多 問◢家有一子一女,姊姊K2,弟弟K1,家住41校網,但因此區熱門學校均是男或女校,想未來姊弟同校,所以計劃搬家,或以考直資、私立小學為目標。由於姊姊較活潑、主動,坐不定,想為她選氣氛愉快的學校,首選港大同學會小學、保良局陳守仁小學;而弟弟本屬文靜,不過有姊姊在旁也會變得活潑。想問41校網有合適選擇嗎?除港大同學會小學、陳守仁小學,又有哪些直/私小學推薦? 答◢姊弟同校的好處是如果那是官津小學,弟弟一定入到姊姊讀的學校,家長也易於照顧。但若弟弟性格與姊姊不同,像現在情况是姊姊較活潑、主動,弟弟較文靜,現是希望「姊姊在旁」會變得活潑,否則便要用些時間來適應了。41校網最熱門的喇沙小學和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是「齋校」,此外嘉諾撒聖家學校(九龍塘)也是女校,其他全是男女校。而以下男女校也是值得考慮的:九龍塘官立小學、拔萃小學、華德學校和九龍塘天主教華德學校。至於直資和私立小學,可以考慮福建中學附屬學校、保良局林文燦英文小學、啟基學校、九龍禮賢學校和保良局蔡繼有學校。 第一位選基華較穩陣 問◢小兒屬45校網,明年即將升讀小一,其表哥今年派位,同是45校網,但派不到心儀學校,去了多間學校叩門,如嘉諾撒小學(新蒲崗)、保良局錦泰小學等也不成功,令我緊張起來。我心儀學校為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及嘉諾撒小學(新蒲崗),請問自行應如何選擇機會大一點,且可為叩門鋪排? 答◢因叩門行新制,標準班25人的學校由2個叩門位減至1個,30人的由3個變成2個,叩門位大幅減少,加上表哥叩門那兩間都是排名高的小學,不成功算是汲取個經驗了。如果你兒子有15分,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獲取錄機會比嘉諾撒小學(新蒲崗)大,因前者去年排名第8,比後者排名第4低些。如果自行分配派位落空,小朋友統一派位仍有機會,只要你將基華填第一位便可以了,就算自行分配及統一分配都派不到,小朋友仍可以1-1-1博叩門機會,希望在人間! 文:趙榮德 作者簡介:前喇沙書院副校長、資深教育工作者 (歡迎查詢幼稚園及升小問題,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0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