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為升中作好準備

當子女升上中學,由於成長階段及中學學習要求的轉變,家長跟子女的關係會產生變化。一方面由於青少年的自尊、對私隱的重視及自我意識變得敏感,對家長的意見不一定會全盤接受;另一方面,中學教育對學生個人及自我管理的要求高,家長也不宜過度參與。於是,怎樣「放手」就成了家長重要的一課。筆者建議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範疇,來協助子女作準備和適應中學生活,讓他們成長為自信獨立的青少年。 家長學放手 讓子女多參與 形象與空間管理:青春期是建立自我形象的關鍵時期,家長可以趁升中協助子女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家長可以讓子女積極參與各樣的升中準備,如商量購買校服的尺寸、數量,髮型和上學所穿的鞋款等。在準備過程中,家長可了解子女對儀容外表的看法,順勢教導他們怎樣洗熨校服,做個自信和自理兼備的中學生。開學前後,亦可以引導子女整理家中書桌及附近範圍,添置合適的新文具,營造儀式感,令他們對中學新階段加倍重視。 時間管理:中學的上課時間表跟小學的安排有很大的不同,子女的生活節奏也會隨之改變,如午膳和放學後的自由時間會較多,學校的課餘活動亦較多元化。筆者建議家長相互溝通後,在開學前或學期初給子女一個具體而清晰的方向,告訴他們父母的期望,好讓他們也自行訂下一些目標。目標設定好後,可以共同製訂時間管理的方案。就初中生而言,除控制好飲食和玩樂時間外,筆者建議他們設定每日及每周的學習指標,如每天需完成擬定的練習,並能於每周及每隔一段時間達到某些可量度的學習成果。 學習技巧:中學的考核模式與要求跟小學不完全一樣。家長可在高小階段教導子女備課及做筆記的技巧,如使用思維地圖、電子記事簿、熒光筆及各種可減省書寫時間的符號等。另外,亦可推介各類合適的圖書及網站,鼓勵他們自主學習。 金錢管理:中學生會有自己日常的開支,例如午飯及買文具等支出。如何讓他們做好理財管理,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筆者認為家長可以在學期初每天給予子女零用錢,在一至兩個月後轉為以月計算。半年後,若子女在管理開支上表現不錯,則上下學期各給一次,好讓他們有較大的自由度計劃怎樣使用金錢,明白量入為出的概念。 最後,健康管理與人際溝通技巧對過渡中學階段亦是非常重要的。升中後,子女的身心發展和社交需要會有很大的轉變。父母在生活中展現成熟負責的態度和待人處事方法,就是青少年最好的楷模。 文:黃偉鴻(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講師) (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3期]

詳細內容

A苗園圃:協助青少年子女適應新階段

大小兒子年齡相隔3年,弟弟兩歲入讀幼兒班時,哥哥已升至幼稚園高班;弟弟升讀小一,哥哥就成了高小生。今年,弟弟升中了,哥哥就步入高中階段。過去10年,每隔3個年頭,兩兄弟便面對一次適應大挑戰!如今兩人已是血氣方剛的青少年,我夫婦倆要如何回應他們正面對的問題呢? 適應新環境要有安全感 「我不想升上中學,我不捨得班上的同學……」向來不怕生、情感豐富的弟弟,平日表現風趣幽默,班上大部分同學都是他的好朋友,在離愁別緒間說了這句話。「我也記得升中時的複雜心情,既捨不得老師和同學,又擔心自己適應不了新環境……」見媽媽有共鳴,弟弟繼續聽我說下去:「開學的首個星期,你中學有一個為全級中一生而設的三日兩夜宿營,透過活動你可以認識新同學,不用怕結交不到朋友;而且學校高年級的師兄會特別關照新生呢!」小兒豁然開朗應道:「學校宿營的安排很好,有助我們新生混熟!」 小兒不止一次表示他是一個「普通話人」,預言自己將不能融入英文中學的學習生活,也無法與英文較佳的同學做朋友。他有這種想法,一是因為以往在小學的班上,有不少以普通話為母語的同學,嘴邊常掛着只有「普通話人」青少年圈子才明白的內地短視頻網絡用語;二是由於他已上過中學新生適應課堂數次,遇上不少他認為英文較佳的同學,自覺未能理解他們的用語。於是我跟他分享:「媽媽中三那年搬家,轉到去一間全英語學校,那時除中文科,所有課堂包括體育課也是用英語的,我的耳朵用了整整一年時間來適應。那時班上有英語很出色的同學,知道她們英文進步秘訣就是多看英文小說,於是我問其中一個借了自己人生第一次看畢的一本英文小說……媽媽中三需要用一年時間來適應,你中一便開始,相信一定比我更快適應!」 參與所謂分班試,即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是每個小六升中學生必要事。小兒認為既然已經歷校內3次呈分試,又已考入心儀中學,為何仍要辛苦?他大叫不要再操練模擬試卷!我心裏苦惱:「不做模擬試卷,又怎可能分派到學習氛圍較佳的班別呢……」後來,我試約升上同一間中學的小學同學來家作客,與小兒齊齊做試題,我再對卷和提點,小兒有友伴同行,對方媽媽也贊同做法,效果尚算不錯。 勇敢成長需長輩作榜樣 大兒升高中需選科,到抉擇關頭,因知道自己將要為所選擇的付出代價(即努力溫習,應付DSE),他倍感壓力有情緒,在家有點亂發家人脾氣,而且未選定科便預期將退修某些科目,我倆只好表達願與他同行的愛心與決心,也拜託補習哥哥多給他鼓勵。今年在機緣巧合下,大兒可到我的前僱主公司做暑期工,希望他感受一下成年人世界做事的法則──困難天天都會有,積極想法子解決便是了;公司有資源幫助,同事間也可商量協作。 青少年子女肯說的話,父母便多聆聽,不插嘴;若他們不肯多說,又在發脾氣,父母便要了解背後原因,推斷他們思路栓塞位置,找對師傅疏通。師傅未必是自己,而是他們身邊有影響力的長輩或同輩。不過,其實自己的經歷和故事都可以成為好幫手,切忌說教。 文:莊兒 (白天與少年為伍,同哭同笑同青春,一起並肩闖蕩;夜裏夾在ASD大兒和ADHD小兒之間,生命中途掏空自己,重新學習「溝通」。為扶苗兒成長,園圃中默默耕耘,力尋妙方實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3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玩board game看性格

一年一度的暑假,小朋友足足可放兩個月的長假期,最頭痛莫過於為他們安排活動,善用時間。今年的暑假主要有3個重要活動,其中一個是招呼由香港到來的親戚,早前已圓滿結束。今次到訪的親戚共有兩人——太太的舅父及姨媽,他們都十分疼愛我的兩個孩子,而今次到訪多倫多的親戚,亦順道到我家住了一個多星期。 由於我家的位置問題,每次出門都必須駕車,所以他們不常出門,大部分時間都是和小朋友在家中度過,他們做得最多的,便是「陪玩」。哥哥十分愛玩board game,而家中也有10多盒board game,但由於每次玩都要花大量時間研究遊戲規則及完成遊戲,所以我們平日也沒有太多時間陪他玩。而今次到訪的親戚,當然成為他的「陪玩」目標,每天中午和晚飯後,都是遊戲時間。不過要顧及對board game興趣不大的妹妹,他們玩得最多的是簡單易上手的「大富翁」。 玩大富翁 哥哥常需套現 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可以明顯看到兩個小朋友的性格:哥哥對於金錢的敏感度比較低,所以只會用錢買地,每次開始遊戲後都會蒐集大量地契,不過玩到中段時,由於花大部分金錢買地契,所以當走到其他人地段要付錢時,便不夠現金,要把地契抵押給銀行或賣地給其他玩家套現,這亦是不少人在玩這個遊戲時出現的狀况。 妹妹懂投資 蒐集同色地段 至於妹妹明顯與哥哥不同,她是一個較會投資的人,在遊戲初期不會不停買入地契,反而會蒐集相同顏色的地契以取得最高的收益,同時亦會以手上的現金收購其他玩家手上與自己同色的地契,對於看不清妹妹意圖的哥哥和總是讓着他們的兩個親戚,當然也只會以高一點的價錢出售,但當妹妹蒐集到足夠的地契之後,便會花盡手上的現金,在其中一至兩塊地上買入大量房屋,其他玩家踩中的話,都會以破產告終。 除了大富翁之外,他們也試過玩其他的board game,不過不少board game的遊戲規則十分複雜,對於兩名老人家來說要學得懂有一定的難度,而妹妹也不太願意學習這些複雜的規則,哥哥只能放棄。為了可讓4人一起玩,於是他們玩起另一個名為「ROCK, PAPER, SCISSORS DUELLERZ」的卡片遊戲,簡單解釋就是利用卡片來玩包剪揼,不過會加入一些特殊卡片來增加趣味。 長時間玩相同遊戲實在太悶,而老人家當然也是有辦法的,之後在家中找到了一副撲克牌,於是4人便玩起了「抽鬼牌」遊戲,這類遊戲雖然簡單,但對於兩個小朋友而言,卻是不錯的遊戲,簡單易玩之餘也夠刺激,於是成為了兩名親戚在回港前玩得最多的遊戲。 文:吳一鳴 (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3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跑步的理由

「你喜歡跑步嗎?」小說《強風吹拂》的主角清瀨問另一個主角阿步。 這句話令讓我想起求學時期那些田徑隊同學,偶爾看到他們練習,羨慕他們找到一種健康的興趣,但不明白他們愛上跑步的原因。不論奧運直播或是日常新聞片段,不時看到運動員在電視裏疾走,也聽過讀過他們的奮鬥故事,可是心裏一直想問這些在跑步的人:「為什麼要跑步?」 最近讀小說《強風吹拂》,故事關於10名與田徑沾不上邊的大學生,組隊參與日本一項家傳戶曉的比賽「箱根驛傳」。自1920年,「箱根驛傳」都會在1至2月舉行,電視台每年轉播賽事,可謂日本人的新年傳統節目之一。參加比賽的人都是大學生,以10人為一隊,經過預選後,在決賽走完217公里的賽程;整段比賽分10賽區,讓10人接力,每個區段長短有差別,路况不一樣。譬如說在第五賽區要跑上874海拔的箱根神社,需要承受低溫和肌肉拉扯的煎熬,第六區段則從高點往下,以高速跑過陡峭多彎的路,腿部受力非淺,要是下雨了,負擔就更大。 《強風吹拂》(作者提供) 作者:三浦紫苑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10名年輕人 10段心路歷程 剛開讀《強風吹拂》時,對「箱根驛傳」沒深究,覺得只是個普通跑步比賽吧!可讀完第二章,不禁讓我掩卷,在網上查找這比賽到底是什麼一回事。第二章所寫的是一場小型辯論:一天晚上,10名寄宿「竹青莊」的大學生晚敘時,其中一個提出要大家一起參與「箱根驛傳」,面對其他人極力反對,提出參加的人設法說服各人。以小說而論,這場爭論勾畫出各人性格,而讀者明白他們對「箱根驛傳」十分敬畏,感覺到這比賽殊不簡單。小辯論與第二章一同完結,他們決定參加,但不是每一個都真的明白為什麼而跑。讀到這裏,我的心也在問:「我們向所謂目標進發時,為什麼是那個目標?我們不得而知吧?」 從預選寫到正式比賽,小說人物經歷了什麼,結局又是如何,在此不想「劇透」,但必須分享小說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比賽的過程。一部關於跑步比賽的小說,讓我感動和投入,不是競賽如何激烈,而是一頁一段一句所寫下的,是10段賽區上,10名年輕人的10個心路歷程。記得村上春樹在《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說過,跑步是孤獨的,「跑步時不需要和任何人交流,不必聽任何人說話,只需眺望周圍的風光,凝視自己即可。這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寶貴時刻」。讀《強風吹拂》「箱根驛傳」的過程,我們跟着故事裏青年人跑,包括長得很帥的重度漫畫宅男、長年留級的重度煙民、通過司法考試的未來毒舌大狀、熱愛日本文化的黑人留學生……各人在各自人生的區段中疾走、探索和叩問。讀小說的我,也在心靈上跑了一段自己的區段。 總有一個想出發的時刻 《強風吹拂》中有這麼一段話:「原來跑步的姿態是這麼優美。這是一種多麼原始、孤獨的運動。」那種美,我想,是一個人專注地走在精神領域的狀態。讀這部小說時,想起田中麗奈演出的《擊浪青春》中,一群少女拉雜成軍,參加划艇比賽;過程總有叫口號的時候,但我記得電影最後的比賽中,所有聲音消失,只剩主題曲和划艇的慢鏡頭,觀眾與她們一起專注在每一槳之間的心境。有時候我們很難為每件事找到目標,找到目標也很難說出原因,但總有一個想出發的時刻,而非原地踏步,我們總盼望在路途上能看到些什麼,明白點什麼。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3期]

詳細內容

超人DadDad:孩子行為令家長發怒 如何應對?

家長因孩子的行為而發怒,這其實是一個複雜的情緒反應。理解這些情緒並找到適當的方法來解釋和處理它們,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應對。以下是一些方法和建議: 1. 理解情緒源頭 .自我反思: 家長應該先作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情緒源頭。例如,這種憤怒是因為孩子的行為本身,還是因為其他壓力(如工作壓力、個人情感問題等)加劇了對孩子行為的反應? .行為背後: 我們需要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例如,孩子可能只是想引起注意,或者他們的行為只是因為年齡和發展階段所致。 2. 溝通與解釋 .冷靜對話: 在冷靜下來後與孩子對話,讓孩子知道他們的行為是如何影響你的情緒,但避免使用指摘語言。 .具體描述: 具體描述孩子的行為,避免籠統地批評。比如,「當你在家中大聲說話時,我覺得很煩躁,因為這讓我們無法好好交流」。 .建立規則與界限: 與孩子一起制訂家庭規則,讓他們明白哪些行為是不可接受的,以及這些行為會帶來怎麼樣的後果。 3. 情緒管理技巧 .深呼吸放鬆: 當感到憤怒時,先深呼吸幾次,給自己一些時間冷靜下來。這樣可以避免在情緒高漲時做出不理智的反應。 .尋求支持: 和其他家長或專業人士交流,尋求支持和建議。這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和挑戰。 .自我照顧: 確保自己有足夠的時間休息和放鬆。當家長本身處於壓力狀態時,更容易對孩子的行為作出負面反應。 4. 教育與引導 .正面強化: 當孩子表現良好時,給予表揚和鼓勵。這有助於強化積極行為,減少令家長憤怒的行為出現。 .情緒教育: 教孩子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可以通過講故事、玩遊戲或日常對話來實現。 通過這些方法,家長可以更有效地應對孩子令他們發怒的情况,並且在過程中教育孩子表現出更好行為的方式和情緒管理的技能。 文:陳顯庭(Rio Chan) (註冊社工、註冊教師,育有兩名兒女,女兒有ADHD傾向。過往於NGO工作十多年,大部分時間服務SEN兒童及其家庭,是一名努力追尋夢想的爸爸及繪本作家,曾出版兩本繪本著作——《走進森林的刺寶寶》及《我是閃電蛙》。)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3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感創航道:體驗式學習點燃孩子潛能

熟背理論而不會運用,不斷做練習卻疏於思考……填鴨式教學已經與時代脫節,難為孩子提供應付真實世界所需的素養。只聚焦知識灌注和考試導向的教學,是以單一模式揠苗助長,與兒童心智發展相悖的做法。 教育大同自2016年起走入本地主流小學,在教學現場推動體驗式自主學習,支持教師實踐「以孩子為中心」的素養教學,讓學習回歸孩子的需要和興趣,讓以人為本的教學文化扎根校園。我懷着對教育不同可能的好奇與熱誠,於教育大同實習期間到訪不同LBD(learning by doing)學校,觀察和了解LBD體驗式自主學習如何更能培養孩子的潛能。 我發現體驗式學習原來是如此有趣,作為一種革新的教育模式,其精髓在於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將學生放到教學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根據個人興趣與天賦,在主動的探索與實踐中發掘問題、尋求解答,進而建構個性化的知識體系。對於那些懷揣着對優異成績的渴望,卻自信受挫的學生而言,體驗式學習無疑是一縷溫暖的春風。它摒棄了「一刀切」的教學,確保每個孩子都找到適合自己的舞台,在快樂的氣氛中享受學習。 讓學生表達想法 發揮創意 同時,體驗式學習的重點在於學生的學習歷程,在過程中學生能夠主導學習,而教師則是輔助角色。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空間表達想法和發揮創意,從而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我參觀的其中一間LBD學校,在環保主題中,教師鼓勵學生從生活的點滴中尋找靈感,有學生從反思日常體驗得到啟發創造了一個環保水機,放置在學校舉辦的環保市集讓人使用。他們驕傲地和在場的同學、教師和家長分享這個創新意念,講解水機的創造過程和展示它的實際用處(圖)。觀眾的欣賞與稱讚肯定了學生的想法和實踐的能力,也提高了他們的自信心。這種學習環境能激勵學生在學習中積極主動地提出和表達想法,並以行動試驗和實踐。 (作者提供) 體驗式學習亦能透過提供合作和實踐的機會,有效地提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理論知識的能力。學生在合作中能夠學習和應用如何與人溝通、協作、解難等共通能力。在單向傳授知識的課堂中,很難有機會讓學生有效地發展這些技能。設計水機的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尋找靈感,結合科學的理論知識,與同伴協作學習、討論和研究,並且應用動手創造能力,整個學習歷程由學生出發,與真實生活連結,讓學習效能事半功倍。 我們的教育正在擺脫刻板模式,以培育孩子創造和貢獻未來的素養為方向,積極發展以學生為中心,更多元、適切和有意義的教學方法及學習經歷。我希望更開放、有彈性和多元化的教育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個性化的學習方式,讓每個學生都能看見自己的價值,發展潛能,綻放光彩。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有信心和動力主動探索和創造,成為有創新精神、貢獻未來社會的棟樑。 文:何曼燕(教育大同實習生、香港教育大學社會學與社區研究榮譽社會科學學士學生) (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3期]

詳細內容

增添父能量:子女建正確婚姻觀 從爸爸開始

根據家計會調查,沒有子女的夫婦比率較5年前增加逾倍,已取代「一孩家庭」成為主流。媽媽的平均理想子女數目雖然為1.5名,但實際子女數目僅0.9名。造成這樣的差距,除了高昂的育兒成本之外,許多人也因憂慮未來子女的生活質素而卻步。這無疑是一個值得社會關注的問題,但我們也不能忽視家庭關係對子女婚姻觀的重大影響。作為爸爸的你,曾否想過原來自己的婚姻關係會影響子女的未來? 害怕重蹈父母覆轍 筆者近年接觸不少大學生或大專生,當嘗試了解他們對未來的婚姻甚至生育的看法時,他們的回應令人震驚!「唔會結婚啦!」、「關係好就同居囉!當發現大家唔適合就可以隨時分開,大家都唔使負責任!」當筆者再追問會否考慮生育,他們表示連婚姻都不相信的時候,生育簡直是連想都不會想!當再深入了解背後的原因,原來就是因為他們看見父母的婚姻關係出現了問題。這些負面的家庭經歷,令年輕人對於未來婚姻產生了強烈的擔憂和焦慮。他們害怕重蹈父母的覆轍,擔心自己也會成為婚姻失敗者,進而選擇放棄組建家庭。爸爸們,若你的子女告訴你,他們沒有打算結婚和生育,你會有什麼反應?究竟爸爸可以如何傳承良好的婚姻價值觀予子女?筆者有以下3個錦囊: 1. 正視婚姻 如果父母婚姻關係不健康,子女的心靈成長很可能受到負面影響。筆者接觸過在單親家庭成長的青少年,他們在言談間會抱怨父母婚姻出現問題,甚至痛恨父母離婚。這樣的情緒不單影響他們對婚姻的態度,也容易令他們在日後的感情生活中重複父母的錯誤。若孩子在一個令人沮喪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又如何學會建立健康的感情關係?即使爸媽表面上看來是美好,子女內心也能感受到他們之間的矛盾與隱藏的不快。作為爸爸,首先要好好檢視自己的婚姻。不論結婚的年日是長或短,鼓勵爸爸們定期抽出時間,與太太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增進感情,爸爸亦可藉此與太太為夫妻關係定期「驗身」,達到長期穩健的夫妻關係。 2. 展示「愛」的相處模式 爸爸除了要為子女提供良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外,更應該注重夫妻間的相處模式。我們要時刻緊記,子女觀察力極為敏銳,他們會無時無刻關注父母的言行舉止,並據此來形成自己對婚姻的看法。如果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太過惡劣,例如:經常爭吵不休,又或是冷戰有隔膜,這些子女都會看在眼內,可能會令他們產生一種「婚姻即是痛苦」的刻板印象,從而失去信心,拒絕踏上婚姻道路。鼓勵爸爸經常設身處地為太太着想,當出現矛盾時,以耐心、積極的態度和語氣去溝通和解決問題,讓子女明白父母正面溝通的背後是為了維繫彼此的關係,而非只着眼於辯論誰是誰非。 3. 建立子女的婚姻價值觀 每個子女都是獨立個體,即使在同一家庭成長,他們對婚姻的看法也可能大相徑庭。所以爸爸要多花時間陪伴子女,深入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子女在不同成長階段對家庭關係往往有獨到的觀察和深刻的感受。建議爸爸主動與子女建立溝通習慣,那怕只是短短的10分鐘,鼓勵他們敞開心扉訴說內心想法。只有爸爸了解子女的內心世界,才能適時給予正確引導,幫助他們建立正確婚姻觀。 作為爸爸,我們都希望子女能夠有幸福美滿的未來。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子女的婚姻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婚姻關係。相信只要我們用心經營,定能成為子女學習美好婚姻的最佳楷模,我們才能真正地激勵子女,使他們也擁抱婚姻和延續下一代。 文:黃格平(兩個兒子的爸爸,喜歡與年輕人探討家庭價值,與好爸爸中心一起塑造新一代爸爸角色) (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3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走了長長的路

Alone: The Journeys of Three Young Refugees是關於小難民的童書。它穿插着3個少年的故事——因為戰爭、家人遭政治迫害,或是性小眾的身分,他們不得不獨自逃離出生成長地,經歷種種險阻、悲慟和彷徨,終於異鄉落腳,重新埋下自己的根。這書簡約但細膩、淡淡而動人,注有滿滿的勇氣和抗逆力;更難得是,它不忌諱世道的殘忍和不公,也不忘告訴我們:隧道很黑,但是善良的亮光依然熠熠閃亮。 Alone: The Journeys of Three Young Refugees(作者提供) 作者:Paul Tom 繪者:Mélanie Baillairgé 英譯:Arielle Aaronson 3個兒童難民的故事 戰火已來到Afshin在伊朗的家門前,他仰望熱鬧的夜空,以為星球大戰要在天台上演,興奮極了。爸媽認定這個莽撞的孩子某天會像無頭雞那樣亂竄到雷區,決定送他離去。臨行前,媽媽把紅色小本子交到兒子手上,「我寫下一個媽媽能給孩子的所有忠告,你這輩子都守住它」。自認是超級英雄的Afshin,滿心期待闖蕩世界,沒想到他的歷險竟是獨個兒躲在貨車的紙盒堆裏,一蹲卅個小時,而且只是艱苦的開端。一段日子後,某回意外吃到家鄉的食物,Afshin忽然感到世界暫停運轉,整個人抖了起來,彷彿感受到離家的每一米路程。紅色小本子上寫道:我的兒子,每個時刻都是恩賜;每條隧道終處都會有亮光;永遠不要放棄夢想…… 來自非洲國家布隆迪的Alain,跟兩個少年哥哥滯留肯尼亞,月復月,年復年,等候聯合國難民署的回覆。爸爸在家鄉被政府抓起來了,媽媽在肯尼亞的漫長等待中病歿,少年只有自己。他們只能分租房子,用媽媽留下的空間掙點生活費。喪親的悲慟,跟一日三餐的紅扁豆湯,令每天都過得像噩夢一樣…… 不受歡迎非法居民 Patricia愛上女同學,這在烏干達是天大的壞事情,不單自己完蛋,連家人也會受牽連。堅強如石的媽媽,趕在危機之前安排女兒上飛機。她先到了美國的叔叔家,但很快便明白自己是不受歡迎的非法居民,於是再度偷偷出發。她在邊境戰戰兢兢地坐上的士,女司機直率地提醒:關員會說你非法入境,但你繼續走別給停下來;加拿大不能拒絕你,因為要求一個國家的庇護是普世權利。但Patricia的腿依然不聽使喚地抖着…… 走難不一定以家庭為單位。每年有400個孩子,跟3個小主角一樣,獨自踏進加拿大的邊境。幸運是,這3個少年都留下來,並且長大了。書末簡介他們近况:自命超級英雄的Afshin成家了,在醫院當放射技術員;Alain當上警察,正努力申請也成了難民的爸爸到加拿大相聚;年紀最輕的Patricia在等候入籍,她夢想當電影特技人。 「你們走了長長的路,挺過了一次次狂暴。好不容易,風靜了,彩霞預言未來。現在,是時候夢想未來了」,書最後寫道。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2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從《全職乖孫》看付出與獲得

全家大小看了泰國電影《全職乖孫》,好像只有我哭得一發不可收拾。(劇透注意) 故事講述婆婆患上絕症,「雙失青年」決定扮演「乖孫」照顧婆婆,望能取得婆婆遺產。婆婆有3名子女,大仔富有,二女辛勞,細仔爛賭欠債,可是,在「乖孫」看來,兩個舅父和媽媽,都是他爭奪婆婆遺產的競爭對手。他一邊努力照顧身體狀况日差的婆婆,一邊記掛自己能否在婆婆心目中取得「第一名」的位置。結果婆婆病逝,卻只把最值錢的房產留給最需要金錢的細仔。 他不甘心,但隱隱約約地,似乎從婆婆身上,學到一些他以前從沒有想過的事。那是什麼,他卻茫然不知。 孩子忘了的往事 承諾只留心中 某一天,他收到銀行電話,通知他有一個戶口,裏面有100萬元。他很驚奇:為何自己會有這樣的戶口?然後,他想起來了:婆婆在他小學一年級考獲第一名時,曾幫他開戶口,並說要把賣豆腐掙到的錢,定期儲到銀行裏。他那時年幼,這事根本就不曾放在心裏,覺得婆婆只是隨便說說罷了。 他突然醒悟,婆婆心目中有不同的「第一名」。婆婆最掛心是大舅父的健康,於是戒吃了牛肉求保佑;婆婆最掛心細仔的財務狀况,於是把房產留給了他;婆婆和女兒相處時最愜意,可是無法給她留下什麼。 婆婆把辛苦掙來的一分一毫,日積月累儲下來,留給孫仔。無論孫仔在她患癌時有沒有照顧她,她一早就決定好,這筆錢是留給那個考獲第一名的乖孫。這情形就如她在當年種了一棵樹,寄望這棵樹隨着孫仔長大成材一樣。 學會了「第一名」的意義 孫仔的回憶片段,一幕一幕出現:婆婆大清早起牀賣豆腐的情景,婆婆把錢存進銀行卻不讓他跟着進去的情景,婆婆告訴他只要努力工作一定會有出息的情景,婆婆當年拖着一年級的他要去開戶口的情景…… 他記起婆婆病重時還走了一趟,要找繼承了上一代家財的舅公借錢,而且要借100萬元,用來買婆婆過身後的墓地,不料舅公一口拒絕、婆婆默然離去的情景…… 「婆婆,人死如燈滅,你要買那麼貴的墓地做什麼?」「因為墓地環境好,你們可能會比較想一起來拜祭。」 原來婆婆到死都在想他的子女,希望子女定期見面,有困難互相照應。 孫仔終於明白,婆婆一輩子只顧付出,是何等偉大。他不再想爭奪婆婆心目中的第一名,因為最重要的不是獲得什麼,而是付出什麼。電影最後,他、媽媽和兩個舅父在靈車上扶着靈柩,迎着風駛向漂亮的墓園。 那應該是他花了100萬元買的墓園。他說:「婆婆,你是我心目中的第一名。」 從婆婆的人生中,他學會了奉獻而不是只求得到賞賜。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2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玩創校長:窮養還是富養?

前段時間,有家人建議我去看一部內地電影,認為我看完後必然會對教育有一些反思。於是,早前我到了內地,觀看由沈騰主演的《抓娃娃》(以下劇透注意)。 電影講述一個富人(沈騰飾),大兒子以「富養」方式養育,給予他豐富物質,任其揮霍,結果長大後變成只會揮霍的「富二代」。富人發現,小兒子在嬰兒期也是由外祖父母用同樣方法教養,結果變成超級胖嬰,只會哭、要人餵食,什麼都不做。此時,富人突然反思,決定採取非常誇張的方式來教育小兒子。 富人收購了一個平民住宅區,和妻子假扮平民,聘請最優秀的教師扮演鄰居,將小兒子安置在這個人為創造的「窮人」環境中成長。在這裏,小兒子面臨許多日常生活的挑戰,要迎難而上,用有限的資源解決困難,鄰居教師們則在不經意間教導不同知識。小朋友結果學會在困難中求存,培養出堅韌的性格。雖然故事看似宣揚「窮養」的好處,但當孩子長大後,意識到自己原來一直在父母和鄰居教師的控制之下,這對他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這部電影引發了當代父母深刻思考,在物質豐富的時代裏如何教育子女。我們常常聽到窮養與富養的辯論,富養,即是在物質條件允許下,盡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和欲望;窮養,則是刻意創造一定的物質匱乏,讓孩子學會奮鬥和珍惜。每種方式都有其教育意義和風險。 富養可能讓孩子從小獲得優越的生活條件和教育資源,有助他們全面發展。但同時,過度的物質滿足也可能導致孩子形成依賴性格,缺乏自我控制和面對困難的能力。就像電影中的大兒子,他在父母的物質滿足下,失去了自我奮鬥的動力。 反觀窮養,有助培養孩子獨立和抗逆力。當孩子在一定程度的物質缺乏中成長,學會珍惜擁有的一切,並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然而,過分的物質匱乏也可能帶來自卑和不安,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 理想的教育方式,應在富養和窮養之間取得平衡。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生活條件給予孩子合理舒適的生活環境,同時在安全和溫馨的氛圍中,合理調節孩子的物質欲望。以下是一些具體建議: 1. 延遲滿足:當孩子要求購買新玩具或物品時,可以暫時延遲他們的欲望。例如說:「我們回家想3天,如果你3天後仍然很想要,爸爸媽媽再考慮。」 2. 設立條件:例如協助做家務、達成學業任務等,作為獲得獎勵的條件。 3. 反思需求:通過反思,讓孩子學會區分「需要」和「想要」。 4. 培養同理心:鼓勵孩子參與志願服務或社區活動,了解不同人的生活狀况,培養感恩和同理心。 5. 財商教育:從小教導孩子理財概念,學會管理零用錢,了解金錢的價值。 6. 重視非物質價值:強調家庭時間、友誼、健康等非物質的價值,讓孩子明白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往往不是金錢買到。 7. 培養興趣愛好:鼓勵孩子發展多元化興趣愛好,不僅限於昂貴的活動,也可以是閱讀、寫作、繪畫等,成本較低但能豐富心靈。 無論窮養還是富養,父母的目標都應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能力面對生活挑戰的獨立個體。適當的物質條件和合理的教育方法,將幫助孩子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穩健。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2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