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自聊:靜觀的力量

2021年轉眼間過了一半,這半年社會好像發生了很多事情,心很累,在夜裏合上眼睛,心仍然有很多聲音,腦海的念頭總是一個接一個,不能平靜。這時候,有點想念疫情前在「梅村」禪修短短的一星期,那時候每天都能練習靜觀(Mindfulness),內心很平靜。 一提起禪修或靜觀,身邊很多朋友都有點抗拒,覺得是宗教活動,「我哪有這般神心?」又或是覺得這個活動很「玄」,不適合自己。起初,我跟這些朋友一樣,不明白靜觀目的,但當我了解到靜觀科學的一面後,再加上親身體驗,我對這活動有了新的看法。 專注當下 科學減壓法 靜觀是指專注當下這一刻,比較廣為人知的活動是靜坐,就是大家想像的盤膝坐在椅子或地上,然後把專注力放到呼吸,感受自己每一刻的吸氣和呼氣。然而,靜觀並不止靜坐,而是可以應用到生活每一刻,例如:靜觀進食就是專注每口食物的氣味味道;靜觀步行就是專注地踏出每一步。而這件事之所以「玄」,主要是因為當我們專注做這些事情時,我們通常會慢下來,又或是慢下來才能讓自己更加專注,所以外人看起來,感覺就更加玄了。 以上說的都只是靜觀的方法,不如現在說說靜觀科學的一面,原來早於1970年代,麻省大學醫學中心的喬·卡巴金教授將不同的靜觀練習整合成一套減壓方法,並作研究,發現有系統地做這些靜觀練習對抑鬱症患者有幫助,然後研究伸延至在學的醫學生和在職的醫護人員,發現這些練習能幫助一般人減壓。這些好處並不止是由參加者自我報告,而是從參加者的腦電圖反映出來。在完成一系列靜觀練習後,參加者大腦內負責控制壓力的杏仁核(amygdala)之灰質(grey matter)變小,而大腦內負責解決難題及控制情緒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在練習過後則變得更活躍,這說明了靜觀科學的一面。 靜觀進食5分鐘 為心帶來平靜 聽到這裏,如果你有興趣試一試,可以從靜觀進食開始,我個人覺得靜觀進食比起靜坐較容易接受,而且更容易感受到享受當下的威力。你要做的是:在一個人吃飯的時候,也可以是開始吃飯的首5分鐘,放下手提電話,專心地「吃」5分鐘,其間你可以專注於食物的外表、氣味、味道,以及自己如何咀嚼吞嚥,就好像小朋友第一次吃東西一樣,讓自己帶着好奇心欣賞食物,欣賞自己的吞嚥過程。你會發現這靜靜的5分鐘,即使是平日吃過無數次的常餐A,你仍然會有新的發現,這就是靜觀的可愛之處。 當然,如果你是第一次嘗試,我建議你在網上搜尋有關靜觀進食的聲音導航,會比較容易上手。簡單的一個練習,不需要額外的金錢和時間,只需要給自己5分鐘,就能為心帶來平靜。願大家在紛亂的社會中平安、自在。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6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建立詞彙小貼士

近期多了幼稚園家長問Konnie姑娘有關詞彙學習的輔助技巧,因為爸媽都覺得小朋友受疫情影響,減少了外出及上學時間,語言發展好像比哥哥姊姊當年慢得多。其實,家長的擔心不無道理,因為根據詞彙學習理論,小朋友學習詞彙有兩大方法:偶然學習(incidental learning)及有意識學習(intentional learning)。小朋友早期學習詞彙主要靠偶然學習,即是在生活環境或日常對話中學習,就好像我們小時候學習紅色的水果是蘋果,用來抹面的是毛巾,這些詞彙都是我們透過觀察和聆聽其他人運用而習得。所以,如果小朋友的生活經驗愈豐富,有愈多觀察和聆聽的機會,理論上詞彙也會愈多。惟在疫情或隔離期間,偶然學習詞彙這方法就未必可以完全實行了。 今次就讓我介紹幾個有意識學習詞彙的方法。根據美國國家閱讀評審委員會(National Reading Panel)的研究,詞彙與閱讀能力相輔相成,小朋友的詞彙愈多,閱讀能力就會愈強;而閱讀是其中一種可以代替偶然學習詞彙的方法,因為書籍有無限的主題,可多方面發展小朋友的詞彙。在伴讀期間,爸爸媽媽可以先自行閱讀圖書,並在書中找出目標的詞彙,再用以下5個方法來介紹書中艱難的詞彙,在家中來一場有意識學習詞彙的訓練: 1. 以小朋友友善的方法來定義詞彙 遇到不懂的詞彙,教師總會叫我們查字典,但查字典後學到的詞彙對小朋友來說未必深刻。而所謂「小朋友友善」(kid-friendly)的方法,就是用他們的語言來運用某個詞彙:例如在故事中出現了「靈機一觸」這個詞彙,爸媽可以解釋這詞語怎樣用,並以小朋友的日常生活作例子來解說。 2. 利用故事場景解釋詞彙 閱讀有一個好處,就是有場景(context),場景有助小朋友理解詞彙,尤其是一些抽象的概念。例如在故事中主角很「尷尬」,這情緒詞彙實在有點難解釋,但家長可以用故事場景來引入,再加以解釋,這樣小朋友就更易理解了。 3. 故事情節協助理解詞彙 除了利用故事場景來解釋外,故事情節也能協助我們理解詞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利用「前文後理」推斷某個詞彙的意思?其實這也是小朋友理解詞彙的方法。當然,對於年紀較小的小朋友,他們需要家長的協助來推斷,但這技巧會隨着小朋友的閱讀能力提升而成熟,亦會成為他們理解詞彙的方式之一。 4. 畫出詞彙意思 這個貼士對喜歡畫圖畫的小朋友特別有效,因為畫畫能將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亦由於是小朋友自己畫的,他們的理解會更深刻。而這裏所指的畫畫是速畫(sketching),並不追求什麼藝術造詣。 5. 運用詞彙腦圖 最後,詞彙腦圖就是利用腦圖的概念列出與詞彙相關的一切,包括詞彙的類別、同義詞、反義詞及一切有關的事情。以「海灘」為例,海灘是一個地方,它的近義詞是沙灘,與海灘有關的詞彙包括游泳、夏天、滑浪、砌城堡等等,這樣就能幫助小朋友建立一系列的詞彙了。 以上5個方法,家長可以按小朋友需要隨意運用,但緊記每次閱讀都應按小朋友的興趣和能力調節,如果強迫小朋友閱讀,不但令他們失去閱讀的興趣,更埋沒了對詞彙學習的好奇心,就得不償失了。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7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為何不肯開口吃東西?

3歲的鎧晉(化名)是25周出生的早產兒,比上一輩所說的「七星仔」還要早一點出生。由於在胎盤的時間不長,身體各器官尤其是肺部的發展都未成熟,出世以後的大半年都未能用口進食,每一口奶都由媽媽幫他倒入鼻胃喉。 鎧晉漸長,戒奶以後,理應開始進食,但他怎都不肯張開口。媽媽試過好言相勸,亦有打打罵罵「如果你不吃就整天都沒東西吃」,甚至出動平板電腦利誘,鎧晉都無動於中。用口吃飯對他都說,就好像要了他的命一樣。 起初,媽媽都抱着吃東西是人的本能,只不過鎧晉的起步點較其他小朋友遲,當然會慢一點,預計鎧晉會比同齡的小朋友遲一點加固、遲一點吃大人的東西。可是,日子一天一天過,鎧晉的進度未如理想,連飲一啖水都不肯,更遑論吃飯吃粥。於是,媽媽的壓力亦愈來愈大,身邊的親戚朋友又議論紛紛,有的叫她要狠心餓鎧晉幾天,有的怪責媽媽沒心機餵鎧晉吃東西,總之,身邊的「意見」令媽媽喘不過氣來。 香港專門治療餵食問題的治療師不多,主要由言語治療師負責。鎧晉媽媽輾轉之下來到我的診所,並訴說着自己和鎧晉的故事。她開始擔心鎧晉會一輩子都只能靠胃喉進食,又怕這樣下去會影響鎧晉的發展。的確,鎧晉的故事雖然在早產寶寶中並不罕見,但大眾對有餵食問題的小朋友的關注卻少之又少,加上身邊親友誤解又多,所以作為當事人的家長,往往承受很大壓力。現在就跟大家拆解有關餵食問題的3個謬誤,讓大家了解多點。 未能呼吸順暢 怎有動力吃東西 謬誤1:進食是身體的priority 1 其實對身體來說,呼吸才最重要。試想想,如果你剛跑畢馬拉松還在喘氣的時候,要你吃東西或喝水,你都不會想吃。而很多有餵食問題的小朋友在嬰兒時期都像鎧晉一樣,因為肺部發展不足而未能順暢地呼吸,連呼吸都不順暢,試問又怎會有動力吃東西呢?所以在開始所有餵食訓練之前,治療師通常都會先與醫生確認小朋友的呼吸狀態。 謬誤2:進食是人類本能 在小朋友出生的首3個月,進食的確是本能、條件反射(reflexive);但3個月過後,進食就會變得「有意識」(voluntary),小朋友可以控制自己吸啜與否,放不放食物入口,以至吞不吞下食物。由於進食在這類小朋友身上未必是個良好的經驗,因此每次進食的時候,腎上腺素有可能增加,進一步抑制胃口,所以他們並不會主動要求吃東西。 謬誤3:進食十分容易 吞嚥其實是個複雜的動作,在短短1秒吞嚥的過程中,要用上26條肌肉及6條腦神經,還要好好配合不同的感官系統作平衡,稍有差錯就會「濁親」。因此,好好進食從來都不容易。 看完以上簡單的解釋,希望大家對有餵食問題的小朋友及家庭多一份了解、少一點批評。相比起給予建議,這份了解對鎧晉這類小朋友和家長更重要。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3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咀嚼三部曲

朗朗(化名)因為進食時間過長、不懂咀嚼而轉介至言語治療診所。根據媽媽的描述,朗朗每一口食物都會含在嘴裏或是咀嚼很久。起初以為是小朋友不喜歡吃飯而拖長吃飯的時間,但之後媽媽慢慢發現,即使朗朗遇到喜歡的食物,例如雞翼、漢堡包等,他會表現得很雀躍,很努力地咀嚼,但仍需要很長的時間,可能是差不多5分鐘,才吃完一隻雞中翼。 只懂得用門牙 增加咀嚼難度 聽到這樣的描述,我當然要請朗朗即場「表演」一下。媽媽由診所附近買了魚肉燒賣給他做評估,朗朗表現得很雀躍,一手用牙籤將燒賣放進口中,不過他不像我們一口一粒地吃,反而用門牙咬出小部分,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就好像小白兔吃東西一樣,只用門牙咀嚼食物,結果花了3分鐘,終於把整粒魚肉燒賣吃掉。 在臨牀吞嚥檢查中,言語治療師會觀察小朋友進食的情况,評估口肌和咀嚼能力。朗朗的表現顯示出他不大懂得咀嚼,以致進食時間大大增長。回想一下我們自己吃東西,我們通常會先用門牙把食物撕開,然後用舌頭把食物推到大牙兩側,最後用大牙咀嚼食物。但朗朗只停留在咀嚼的第一步,咀嚼過程中只懂得用門牙,於是他只能用門牙代替大牙咀嚼食物,這當然令咀嚼的難度或需時大大增加。試想想,如果整餐飯都只能用門牙來咀嚼,我想我們也會像朗朗一樣,花3分鐘來吃1粒燒賣,甚至用2小時吃1餐飯也不出為奇。 訓練下顎口肌 強化咀嚼能力 正如剛剛所說的咀嚼三部曲,朗朗只懂得第一步,餘下來的第二和第三步都需要加強訓練。首先,我決定先教朗朗咀嚼的第二步,就是透過模仿,學習用舌頭把食物推到大牙兩側,經過兩星期的訓練,朗朗已經學到這個技巧。與此同時,為了增加朗朗的咀嚼能力,我配合了下顎的口肌訓練,強化朗朗的咀嚼能力,因為如果要大牙夠力咬東西,下顎的肌肉必須要強化。而最後一步就是學習用大牙咀嚼食物,由最容易咀嚼的星星餅開始練習,一直到煮腍的肉類,讓朗朗慢慢習慣用大牙咀嚼。 經過一輪的訓練,朗朗終於可以大口地享受自己喜歡的食物,而媽媽也不用為小朋友花過長的時間吃飯而頭痛了。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9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節日好玩學語

農曆新年假剛過去,小朋友們終於返校有期,相信爸媽們都鬆一口氣。農曆新年,是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除了放假外,更可享受節日熱鬧的氣氛。我特別喜歡在節日前後的治療課加入節日元素,一方面自娛,另一方面教導小朋友有關節日的習俗。無論是什麼節日,家長們都可以好好利用一下,今次便以農曆新年這個主題作例子示範。 對於幼稚園及初小的小朋友,農曆新年是一個可以好好學習詞彙的節日,當中有不少特定的名詞,例如:利市、全盒(糖果盒)、舞龍舞獅、年宵花市、年花等等,以及各式各樣的祝福語,全是學習的好機會。 藏賀年物品 家中尋寶 其中一個在家學習名詞的遊戲,家長先在家中不同角落藏起與農曆新年有關的物品,然後跟小朋友尋寶,每找到一件物品,就要說出它的名字及相關特徵。例如:如果小朋友找到利市,家長可以問:「這是什麼?」如果小朋友不懂名稱,可以給予口頭提示,例如「這是利……」;又或是直接說出物品的名稱,然後叫小朋友重複。之後,可以形容一下有關這個物件的特徵,例如利市通常是紅色的,新年的時候可以𢭃利市等。這樣可以增加小朋友對詞彙的認識,同時透過不斷練習,增強記憶,對疫情之下減少出街的小朋友有很大幫助啊! 角色扮演 練習祝福語 而對於有學習社交需要的小朋友,我們可以利用祝福語練習。揮春有很多祝福語,像身體健康、青春常駐、學業進步、步步高陞,這些祝福語其實各有不同對象。家長可以在家跟小朋友練習,甚至玩角色扮演遊戲,「如果我是表妹,你祝我什麼?你可以祝我『學業進步』」,並解釋祝福語背後的意思。可能爸媽們會問:這些說話不會自然學識的嗎?的確,有些比較年長的小朋友能觀察這些說話背後的意思,但對於年幼的小朋友,尤其是疫情下較少外出,減少接觸其他人,他們需要更多學習機會和解釋,所以這些練習有助增加他們語言運用的靈活。 對於小學生,對節日已有一定認識,家長可以在外出的時候多拍照,記錄活動。可以的話,由出家門那刻就開始記錄,例如乘坐了什麼交通工具,當中有什麼活動,吃過什麼東西等。回家後,可以和小朋友看照片並重溫當天的活動,相片可以作為提示,讓小朋友有系統地回顧當天發生的事情。研究指出,回味生活片段(savouring)對提升家庭成員的快樂感有正面的作用,一舉兩得。 因此,家長們要記住,節日可以放假,但放假也照樣可以學習,都可以利用這些活動提升小朋友的語言能力。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5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選擇性緘默症

記得數個月前的一個早上,Konnie姑娘一走進治療室,第一個個案,就是一名愁眉深鎖的媽媽帶着4歲兒子家樂(化名)來求診。很多時候,其實小朋友的問題都不大,只是父母過分擔心,但聽完媽媽的說法後,Konnie姑娘也了解到家樂棘手的情况。 在家話很多 在外不說話 「家樂比較害羞,但平時在家裏說話很多。與姊姊相比,他的說話能力稍遜,不過我以為只是一般男孩子的語言發展比女孩子慢。而且家樂也會跟我們說故事、玩玩具,語言能力似乎不弱;一直到進了幼稚園後,即使去年已讀畢幼兒班,教師仍然跟我們說,家樂在學校裏一直都沉默,一句說話也沒有,懷疑他語言發展遲緩,着我們帶他做評估。」 「起初,我們也不以為意,畢竟家樂在家也會說話;去年真正面對面上學的日子不多,加上家樂比較怕生,這似乎也解釋過來。但因為教師的評語及建議,我們也盡量帶家樂到不同的地方,接觸不同的小朋友,希望解決這害羞的情况。可是,家樂沉默的情况似乎愈來愈嚴重,現在無論在playgroup、遊樂場,以及所有在家以外的地方,他都不會說話。情况好的時候,他會點頭或搖頭回答其他人的問題;但有時他連這些動作也沒有,情况真叫人擔心。我也不知道他待會做評估的時候會不會說話。」家樂媽媽深深嘆了一口氣。 聽完媽媽的陳述後,Konnie姑娘懷疑家樂有「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選擇性緘默症屬於焦慮症的一種,小朋友患者在社交的時候或在陌生的環境下表現得很緊張,不會說話,只有在比較放鬆的情况下才會說話,而且情况持續1個月以上。 家長參與治療 效果大增 由於選擇性緘默症不常見,所以患者往往會被誤以為害羞,甚至是自閉症譜系(autism spectrum)。也因為他們不擅社交,加上評估時不說話,容易被誤診為語言發展遲緩。根據家樂媽媽的說法,家樂的選擇性緘默已經持續了差不多大半年。由於在家和在外的語言能力有明顯的分別,也沒有因為適應了校園生活,或是認識了新朋友而好轉,所以我才有這個懷疑。 幸運的是,家樂在Konnie姑娘的治療室似乎不太緊張,竟然在熱身過後肯說話。語言評估後,家樂的語言發展和同齡相差不遠,接下來的,當然是如何令家樂在家以外的地方說話。 治療的一大方向是家長訓練,我和家樂媽媽合作,先在治療室內慢慢加入陌生的職員參與我們的遊戲,引導家樂說話,然後協助媽媽將訓練伸延到其他生活環境,讓家樂在媽媽的協助下嘗試和其他人溝通。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現在的家樂雖然還是比較害羞,但在陌生環境下已經不如從前般緊張,有時還可以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呢!所以除了及早診斷和治療外,爸媽積極的參與對選擇性緘默的治療成效有莫大的幫助。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0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樂齡科技展

較早之前,Konnie姑娘參觀了由社聯舉辦的樂齡科技展,看見不少有趣的新產品。包括有可取代傳統糊餐的特色軟餐,那是糊狀的食物質地,但就像「分子料理」般神奇,這些改良版的食物,能讓咀嚼能力不足的長者,可以再吃月餅、羊腩煲、湯圓等食物。 另外,還有林林總總的即食糊餐,或是營養奶以外的高熱量小食和飲料,這些對食量不大但又需要大量營養的長者來說,都是一大喜訊。 展覽中當然少不了形形色色的高科技產品,例如︰訓練腦筋的電腦程式、防跌系統、扶抱儀器、能安撫長者情緒的機械人BB、機械寵物等等。 防跌系統及扶抱儀器,可以減少家人因為扶抱而扭傷的風險,減低照顧者的壓力。而那些機械人BB就像真實BB一樣,會因為沒人理會它而哭,也會因為有人安撫而發笑,藉此為長者帶來安慰。這一次參觀,叫Konnie姑娘大開眼界。 可能各位爸媽會問︰這是《Happy Pama教得樂》親子版,為什麼說樂齡科技展呢?那些都是長者的玩意吧!沒錯,剛才所說的都是為照顧長者而設的,但參觀過後,其實也有新的感受。 花盡心思照顧孩子 長者呢? 當我們每天想着買哪個農場的有機菜、哪個產地的豬肉少點添加激素對孩子有益;又或是花盡心思,想出不同的BB食譜,BB蛋糕、BB西多士、BB蘿蔔糕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家中的長者,也有可能咬不開食物,甚至只能吃糊餐,每天吃着一樣顏色的糊仔? 當我們每天都擔心自己抱孩子不夠多,擔心孩子行不穩而跌倒時,有沒有想過長者連一步也站不穩,常常害怕自己跌倒,甚至有的行動不便,要老人院舍的職員扶抱才能活動? 當我們不吝嗇地買各式各樣的玩具給小朋友玩,陪孩子到不同地方增廣見聞,甚至一同上網上興趣班培養他們多方面興趣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長者每天獨自在家,尤其是現在疫情加劇,連外出的機會也大大減少,我們就只想到用機械人來陪伴他們。 我記得媽媽口邊常掛着一句古語︰「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們當然不是要求長者的待遇或資源跟小朋友的一樣,但父母和孩子也是我們的至親,所以Konnie姑娘希望各位爸媽也多多支持及關心身邊的長者。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7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齋聽」學語一樣得

Konnie姑娘在日常接觸家長時,很多時候會聽到他們說一大堆話,然後叫孩子「跟我講一次」。小朋友就像鸚鵡學舌地重複一次,心不甘情不願的樣子。回心一想,這真是日常溝通嗎?我們日常說話,會有人抓着你,叫你跟着他說話嗎? 可能家長會說,我也沒辦法,這好像是唯一可以做的,難道「齋聽」可以進步嗎?沒錯,今次就跟大家介紹一種「齋聽」而又可以促進語言發展的方法。 一般來說,言語訓練分為輸入為本(input-based)和輸出為本(output-based)兩大方面。比較常見的是輸出為本的言語治療訓練,即是大家想像到的,言語治療師用遊戲或書本,引導小朋友說話,當小朋友說出目標句子後,我們就給予讚賞,鼓勵小朋友多說某類句子或詞彙。 輸入為本訓練 學文法句子結構 另一種治療方法是以輸入為本,意思是治療着重於言語治療師給予的語言刺激,這類刺激可以是針對某一種句子結構或語法,在活動中給予大量的語言刺激。例如在「煮飯仔」遊戲中,我們給予「小明切緊蘋果」、「媽媽食緊雞髀」、「姑娘洗緊提子」等目標句子,而這些例子的訓練目標是體貌詞——「緊」,希望小朋友在聆聽大量句式一樣的句子後,學習文法和句子結構。 這方法背後的原理是,小朋友可以省下說話,只需專心聆聽理解該句子結構,然後在腦海中分析學習。當小朋友理解該句子結構或詞彙後,自自然然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說出來。此外,研究指出,語言障礙的小朋友在學習詞彙或句法時,他們比一般發展的小朋友需要多一倍的語言刺激。所以,增加語言刺激對語言障礙的小朋友尤其有效。 語言障礙小朋友尤其有效 香港大學最近針對輸入為本言語訓練,做了一個個案研究,在針對學前兒童的詞彙訓練中,研究人員在活動時,給予小朋友大量的詞彙刺激。在小朋友一邊玩玩具的同時,一邊形容小朋友正在進行的動作或活動,例如︰其中一堂針對「貼」、「剪」等動詞,治療首先安排剪貼活動;然後,有別於平常的輸出為本訓練,即要求小朋友講「剪」或「貼」等字,這次反而讓小朋友在自己玩耍的過程中,聽取治療師形容小朋友正在做的動作。 經過7至9星期的訓練,小朋友的詞彙有顯著的增長,即使在訓練中,只是聽但沒有說出來的詞彙,小朋友在訓練後仍然能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到在訓練所學的動詞。 這研究證明家長不用強迫小朋友「跟我講」,也能令他們學到語言。所以,家長可以多用之前提及的平行說話(parallel talk)、對話重整(conversation recast)技巧,多形容小朋友正在進行的活動,再加以描述,這樣的「齋聽」,也是促進語言發展的其中一個好方法。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9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捱餓3個月 食物恐懼?

最近看了幾個拒絕進食的小學生個案,發現小朋友的邏輯真是令人啼笑皆非,想與大家分享。 敏敏(化名)是小二學生,不知何故開始不吃任何固體食物,只喝湯、牛奶等流質飲品維生。無論爸媽好言相勸或是嚴厲打罵,她都一一拒絕,連以前最愛的「麥記」薯條、漢堡包,她都一口不吃。爸媽知她向來性格倔強,強迫只會弄巧反拙,照平常的話,待數天,敏敏就應該會變回正常;但這次並非如此,敏敏竟然持續3個月不吃飯。由於她每天仍然跑跑跳跳,體重當然下降,而且比從前更易疲倦,學習時亦容易分心。媽媽覺得持續下去也不是辦法,便帶敏敏看醫生。 一開始看家庭醫生,醫生覺得媽媽過分擔心,小朋友餓一陣子就會吃,但之後餓了幾天,情况根本沒有好轉。媽媽再帶敏敏看兒科醫生,這次兒科醫生亦覺得長此下去會影響敏敏的腦部及整體發展,但身體檢查的結果又一切正常。於是,兒科醫生便轉介敏敏到我的言語治療診所,看看是否有吞嚥困難或進食障礙。我跟敏敏做了口肌及吞嚥評估後,除了她怎也不吃固體食物做檢查外,當然不出大家所料,一切正常。而根據媽媽的說法,敏敏一直都沒有任何進食問題,最近幾個月亦沒有什麼病痛、生活上的轉變等等。究竟是什麼原因令敏敏拒絕吃飯呢? 我決定私下跟敏敏傾談一下。傾了大半小時,敏敏終於說學校曾經在早會嚴厲地警誡他們「食嘢好容易會濁親」,而且「濁親」會死,因為食物落錯格進了氣管,會影響呼吸。所以,「為了安全起見」,敏敏決定不吃固體食物了。 知道這原因後,我和敏敏媽媽都哭笑不得。教師所說的並非錯誤,敏敏似乎亦有她的邏輯。想必是適逢有一宗小學生在學校吃牛丸時鯁喉的新聞,學校擔心有同類事件發生,便嚴厲警告同學要小心,結果鬧出這恐懼。 心智發展轉折期易發病 看到敏敏的故事,可能各位會覺得「有沒有這麼誇張」?但翻查文獻書本,敏敏的情况屬於「食物恐懼」(food phobia),是焦慮恐懼症的一種。這情况可以是自小已有,又或像敏敏一樣突然出現。小朋友會突然拒絕進食,而且持續幾星期,導致體重下跌。而這情况大多出現於小朋友由一個心智發展階段跳到另一個發展階段的轉折期,通常是2至3歲、5至7歲、9至11歲等,時間因人而異,當然亦會像敏敏的情况一樣,受到外面環境或資訊所影響。 知道敏敏拒絕進食的原因後,我和媽媽合作,一方面輔導,另一方面運用進食減敏療法(desensitization),重建敏敏對食物的信心,在個多星期後,她慢慢接受固體食物了。所以,有時小朋友的邏輯真的叫人頭痛,影響也很深遠。而如果你的小朋友持續地有拒食的情况,請不要掉以輕心,並盡快尋求專業意見。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5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對付偏食有法 切忌強迫

不少媽媽知道我會做餵食訓練時,都立即問:原來偏食都可以訓練改善?並說自己家中的寶貝怎樣揀飲擇食,簡單一餐飯,三催四請都未吃得完。這個情况最常出現的歲數就是所謂trouble two的兩歲了,他們常說「no」。在吃飯這個有很多機會說「不」的場合,他們又怎會放過呢? 經常說「不」 肚餓也未必肯吃 於是,坐上high-chair說不,給他菜說不,給他飯又說不,總之什麼都耍手擰頭。而他們是很有個性的,即使已經很肚餓,也未必肯吃,令一眾爸媽很頭痛。別以為過了trouble two就可以鬆一口氣,有餵食治療師指出,餵食問題常出現於2至4歲、7歲和11歲,這些時間都是小朋友認知發展階段的轉折期,容易出現拒食的情况。 那麼,究竟什麼程度的偏食才需要治療?怎樣才可以相信老一輩那套「長大了就自然會食」的說法呢?以下是餵食治療方法SOS(Sequential Oral Sensory) approach to feeding所提供的分辨指南: 如果小朋友有多於3個以下的情况,家長便要多加留意,並諮詢兒科醫生或言語治療師,看看是否需要進一步評估或跟進: .只肯吃少於20種食物 .在見到/聞到/觸摸到/吃某種食物時會作嘔或嘔吐 .不能接受新食物,一看到自己碗內有新的食物便大發脾氣,拒絕進食 .無故地拒絕一種之前很喜歡的食物,無論之後隔了多久都不會再接受這食物 .堅決拒絕某質地或某類別的食物 .照顧者通常要另外為小朋友預備食物,而小朋友亦不會與家人一起進餐 .每一餐都堅持吃同樣的食物,包括同樣煮法、味道、顏色和配搭,就連食物包裝或牌子都要一樣 避免零食影響胃口 宜同枱吃飯 如果以上的情况不多,但小朋友有時會出現拒食或偏食的問題,爸媽可以參考這些小貼士: 1. 設一個固定的進餐時間表,一般學前的小朋友都是吃早、午、晚三餐正餐,另加早上小食和下午茶時間。在進餐時間以外,盡量避免給小朋友食物或零食,以免影響胃口。此外,如果小朋友沒好好吃飽正餐,就算再肚餓,家長都應避免為小朋友在餐後準備其他食物,否則,小朋友會誤以為不吃正餐就有自己喜歡的食物。 2. 留意在餐與餐之間,小朋友不會飲過多的流質,包括水、牛奶、果汁、湯等等。 3. 爸媽應成為孩子的榜樣,保持均衡飲食習慣。 4. 讓小朋友參與準備食物的過程,由想吃什麼、到街市/超級市場買餸,以至簡單的下廚都可以,培養孩子對食物的興趣。 5. 盡量與小朋友同枱吃飯,吃同樣的飯餸,讓小朋友習慣家庭的口味。 6.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切忌強迫小朋友進食,因為這會造成嚴重的反效果。 均衡的營養對小朋友的腦部發展特別重要,如果爸媽參考以上貼士後,小朋友的偏食問題仍未解決,便要快些諮詢你的兒科醫生或言語治療師呢!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1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