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途有「理」:醒用屏幕「姿」多啲

小朋友過早接觸電子屏幕,加上不正確姿勢,不但增加肩頸背和眼睛疲勞及不適,甚至影響骨骼肌腱和視力發展。那麼要怎樣才能健康地使用電子屏幕?以下就是一些健康小貼士。 ◆幾歲才用電子屏幕產品? 兩歲前的嬰兒需要實物觸摸、與家長互動,才能促進學習。家長毋須特意讓嬰兒使用電子產品,應把握時間多互動,多在蓆上遊戲;2至5歲幼兒,漸漸能使用電子產品學習。使用時家人應陪同觀看,幫助幼兒把內容聯繫到日常生活事物,增加日常事物的好奇心。避免過度沉迷,每日不應使用多於1小時。 使用電腦的正確姿勢 ◆良好姿勢認住直角 電腦屏幕 ‧屏幕在正前方。眼平望可看到屏幕最頂一行字 ‧距離約一手臂長(約35至60厘米) 工作枱 ‧放到屏幕、鍵盤架及其他輸入工具 ‧枱下可以伸展雙腳 座椅 ‧圓椅邊比較好,減低椅邊對膝蓋的不適 ‧有靠手承托前臂,令手肘呈直角 ‧頭頸保持正中,腰背緊貼椅背,髖、膝關節約呈直角 ‧雙腳平放在地,如有需要可用腳踏 使用滑鼠時,確保前臂承托,手腕舒適 鍵盤及滑鼠 ‧放在同一平面,大小因應小朋友身形而定 ‧使用滑鼠時確保手腕平直,可加手腕墊令手腕舒適 平板電腦的舒適閱讀角度 平板電腦 ‧舒適閱讀角度為水平線下15至20度,距離約35至60厘米 ‧可用承托架,抬高平板電腦到舒適的閱讀角度,同時減低肩頸的傷害 ◆隔30分鐘做伸展操 避免重複相同動作,當使用電子產品約20至30分鐘,應休息5至10分鐘,或做以下伸展運動,舒展筋骨。 頸:把頸部向左右緩緩地轉,重複10次 手:雙手緊握拳頭,再打開手掌放鬆,重複10次 下肢:坐在椅上,伸直右膝,腳掌向上屈曲至感到小腿肌肉拉緊,保持10秒,重複10次。換邊再做 眼:觀看遠距離的景物20秒,放鬆眼睛 ◆結語 家長應陪同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留意姿勢和控制時間。建議多玩互動遊戲,到戶外遊玩,好讓小朋友健康地享受電子產品為生活帶來的方便和親子樂趣。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遠離青少年脊椎側彎

脊柱是人體最重要的支持,從正後方看,正常的脊椎應呈一直線,而脊柱側彎是指脊椎呈C形或S形彎曲。脊椎側彎成因眾多,最常見的是「原發性脊柱側彎」,成因不明,通常在接近青春期時出現,女孩患病比率明顯較高。 (作者提供) 失去平衡 容易腰痠背痛 脊柱側彎一般不會引起痛楚或影響日常生活,但若情况嚴重則會導致軀幹變形,壓迫並影響心肺功能。而和脊椎相連的軟組織會因脊柱側彎而失去平衡,容易引起腰痠背痛。脊柱側彎也會因影響外觀而容易令患者感到自卑與焦慮。 想自我檢查,最常用的測試就是站立時向前彎腰,看背部是否單側隆起(圖2)。亦可留意雙肩有否高低不平、左右肩胛骨不對稱、乳房大小不一、腰線不對稱和盤骨高低不平(圖1)。 治療脊柱側彎,會因應嚴重程度、患者年齡和骨骼生長成熟程度而不同。仍在發育高峰期的兒童,輕度側彎會轉介物理治療,矯治其他病源,如長短腳等;中度側彎個案,除物理治療外,亦可能要佩戴矯形腰架;嚴重者則可能需要手術矯正。 預防側彎形成和惡化 ‧ 保持端正站立和走路姿勢,雙肩放平,重心平均放在兩腳之間,不要低頭或挺胸凸肚 ‧選擇合適的枕具,為脊椎提供足夠的承托 ‧注意提舉重物的姿勢,避免彎腰或單側提舉 ‧平衡雙肩負重,最好使用雙肩背包,避免長期偏重一側負重 ‧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鈣質,防止骨質疏鬆 ‧適量陽光底下的戶外活動,有助骨骼吸收維他命D ‧養成運動習慣,如帶氧運動、伸展、強化肌肉運動 運動治療 1.深呼吸運動: 胸部擴張有問題的患者尤其重要,可加強心肺功能。 2.伸展運動: 由於脊柱側彎會令骨骼位置改變,脊柱兩側肌肉拉力會變得不平衡,所以需要伸展長期處於縮短狀態的肌肉。 3.肌力強化運動: 彎側肌肉長期處於拉長狀態,肌力會較弱,所以應鍛煉此側肌力;而強化腹背肌,有助保護脊椎。 圖3(作者提供) 另外,針對脊柱側彎特定的物理治療(PSSE)是非手術性治療,成效經醫學文獻實證。PSSE針對側彎角度、位置、嚴重程度及臨牀表徵,為每個患者設計一套個人化的姿勢矯正運動,有效矯正原發性脊柱側彎,並減低側彎加劇風險。家長如懷疑子女有脊柱側彎,可向醫生和物理治療師諮詢。(圖3)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孩子有扁平足怎麼辦?

父母經常詢問物理治療師有關兒童扁平足的問題,如孩子是否因扁平足以致經常跌倒?有什麼診斷、治療及矯正的方法?應該看骨科醫生、兒科醫生或是物理治療師?如何為孩子選擇合適的鞋等。藉此機會,與父母分享一些足部發展的資訊。 圖1:圖中的扁平足,除了內側足弓塌陷,亦有拇趾外翻。 在嬰幼兒階段,腳內側的皮下脂肪令足弓較隱藏。隨着孩子成長,這些脂肪逐漸減少,而韌帶、骨骼和肌肉逐漸發展,肌肉和肌腱的拉力進一步促使足弓漸漸顯現,故兒童的足弓一般在5至6歲後才比較明顯。 醫學研究表示,扁平足並不窒礙孩子的日常活動及參與各類型的運動。但如果孩子投訴內側足弓疼痛、腳部容易疲勞、夜間出現痙攣現象,又或跑步和跳躍時感到不適,父母就必須向醫生或物理治療師尋求協助。 內側足弓疼痛的原因及改善方法: 1、小腿腓腸肌跟腱繃緊:有些孩子參與很多體育運動,卻很少花時間做伸展運動。這會引致腓腸肌繃緊,導致內側足弓疼痛。多作小腿筋腱伸展運動可改善情况(圖2)。另可以用網球按摩腳底(圖3)。 圖2:小腿筋腱伸展運動,要保持膝關節伸直,腳跟着地,膝蓋與腳趾同向正前方。每次保持30秒至1分鐘,每天可重複3至4次。 圖3:用網球按摩腳底,可鬆弛腳底肌肉,改善血液循環。 2、韌帶鬆弛和內側足弓肌肉弱:這會令內側足弓的軟組織過度受壓,引致疼痛。改善的方法是穿著有內側足弓支撐的矯形鞋墊或矯形鞋,去紓緩足部內側的壓力。一般的跑步鞋都具有足夠的減震功能,防止足部內側長期過度受壓。另外,孩子可以多練習腳尖站立來強化內側足弓肌力,每次維持5至10秒,每天重複30次;還可練習單腳站立,維持5到10秒,加強腳掌肌肉對足弓的支撐和足部的本體感覺,改善平衡能力。 炎症用冰敷 僅疼痛泡溫水 如果有急性炎症的徵狀,如紅腫脹痛、肌腱和肌肉發熱,可用冰袋敷在疼痛部位15分鐘,每天3次,直至徵狀改善。如果只有疼痛但沒有急性炎症的徵狀,則可用溫水浴浸泡15分鐘以減輕疼痛。 以上提及的訓練及治療方法,會因應患者的情况而有所增減或改變。如有疑問,請向註冊物理治療師查詢。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兒童、青少年髕骨脫位

髕骨,俗稱菠蘿蓋。髕骨脫位常發生於兒童或青少年身上,當中不少是運動員。髕骨脫位常見成因可分為先天因素及運動創傷。先天因素包括髕骨或股骨發育不良、股骨前傾或脛骨外旋、整體性韌帶鬆弛及股內側斜肌肌力弱等;而運動創傷則可能因身體急速轉彎,或跳躍後着地時引致,足球和籃球是最常見引致髕骨脫位的運動。 着重紓緩痛楚 防止肌肉萎縮 髕骨脫位除了引致强烈疼痛、影響日常生活和運動外,更會牽連膝部筋腱和軟骨損傷,容易發展成重複性髕骨脫位,妨礙健康成長,因此應盡快接受物理治療。 在急性損傷期,物理治療會着重於紓緩痛楚、減輕腫脹、防止肌肉萎縮和恢復關節活動等。因應不同的情况,物理治療師會使用同部壓力泵及冰療(圖1),減輕腫脹及快速紓緩痛楚。另外,亦會利用電療去刺激肌肉以防止肌肉萎縮(圖2),而患者亦要多做基本運動,如仰卧提腿及拱橋等,以增強臀部肌肉力量。 當疼痛和腫脹受控制後,患者需要接受復康期訓練,以增強股內側肌的肌力。訓練包括負重半蹲、單腳半蹲,並逐步增加難度,在不穩定的地面上半蹲(圖3),以及向兩側行,以加強髖關節的穩定性(圖4)。患者繼而接受改善平衡技巧及敏捷度訓練,透過站立在搖板或平衡圓頂去增強本體感,防止慣性運動創傷。如患者在訓練期間仍有髕骨脫位的情况,物理治療師會使用運動膠布(圖5)固定髕骨位置及增強其穩定性。最後,當膝關節的力量和髕骨的穩定性達到最佳水平後,訓練會集中敏捷度和功能訓練上,讓患者能夠重新投入運動,如跳躍旋轉、側身跳、單腳跳及折返跑等。以上所提及的訓練,會因應患者情况而調節修訂,如有疑問,請向註冊物理治療師查詢。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轉轉轉 轉出更fit前庭覺

  前庭神經系統是位於內耳的感應器官,由3個互成垂直方向的半圓規管和兩個耳石囊所組成。前庭系統可以感覺頭部在三維空間中的位置,從而協調大腦、小腦、眼睛及四肢,使身體作出姿勢調整來恢復平衡、維持頭部穩定,以及利用脊髓神經的反射作用讓身體維持直立的姿勢。前庭覺另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當頭部在活動時維持眼睛凝視物體的能力,保持景象清晰、穩定。 (作者提供) 透過規律動作 鍛煉前庭覺 在懷孕3個月的時候,胎兒的前庭神經系統已經開始發展。媽媽的日常活動,如轉身、走路、坐立及作息等,都會令胎兒搖晃,不經意地刺激了胎兒前庭神經系統的發展。 今期就為大家介紹幾項充滿樂趣的親子活動,透過這些有規律的擺動和搖晃動作,幫助鍛煉寶寶的前庭覺,提高肌肉張力、平衡感,加強姿勢調節反應和安撫情緒。 活動過程中,要密切注意寶寶的反應。寶寶享受,父母自然開懷;但要留意個別寶寶的前庭覺可能較敏感,如他們表現煩躁、驚恐或哭泣,便要立即停止活動,加以安撫。須知道若過度刺激前庭覺,寶寶可能會暈眩,甚至如暈船浪般有作悶、嘔吐的反應。若能循序漸進,避免一下子過度劇烈刺激,這些有趣互動的活動除可以促進寶寶健康成長外,更能建立溫馨密切的親子情。 【1】 抱在懷裏或貼着媽媽胸部搖擺 【2】 抱着寶寶,將他輕輕拋起 【3】抓住大浴巾兩端,讓寶寶躺在中間,輕輕搖晃浴巾 【4】 讓寶寶坐着,輕輕前後搖動 【5】 讓寶寶像鐘擺般左右搖盪 【6】 胸對胸抱着寶寶和他一起旋轉 註:動作3至6只適用於已有足夠頸力保持頭部挺直的寶寶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文﹕陳梅筠(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及早發現 觸覺過敏可改善

不少父母都可能聽過「觸覺過敏」這個名詞。又或幼兒園老師曾提及過孩子抗拒被同學觸碰,當被觸碰時會推開同學並大叫,常與同學保持距離,難以投入群體活動。究竟什麼是觸覺過敏?若在嬰兒期發現是否可以改善? 臉和頸嘴是高敏感的部位,故寶寶會抗拒洗頭和洗臉。 觸覺是皮膚對觸碰的反應,可以分為保護性及辨別性兩種。前者是對危險所作出的防禦反應,避免身體受傷害;後者是用作判斷物體的形狀、質料、溫度及重量等信息,有着探測及辨識環境資訊的重要功能。 過敏孩子易被誤認壞脾氣 觸覺過敏的孩子對於普通的觸覺刺激有過強的防禦反應,別人無意的觸碰,也會令他們感到不安,引致情緒波動,容易被誤認為是壞脾氣。此外,於日常生活所接觸到的衣物、玩具及日用品等都十分揀擇,令家長頭痛不已。 以下是有觸覺過敏的孩子,在嬰兒時期的行為特徵: 1.除父母外,不喜歡被別人觸碰或攜抱 2.臉、頸和嘴是極敏感部位,故抗拒洗頭、洗臉、清潔口腔及刷牙 3.不喜歡觸摸或抓握玩具,對於新的玩具,要觀察很久才肯觸摸 4.只用手指頭輕輕拈着玩具,避免觸碰掌心。極少持續把弄玩具,亦甚少用雙手拿起物件 5.抗拒俯臥,不會用前臂撐起上身及抬頭 6.不喜歡爬,一般只會用拱橋方式滑行。如孩子已經坐得穩,則會用臀部在地上溜着 7.少用雙手輔助身體轉移姿勢,如從躺卧至坐到爬行,或從爬行到站立等。若躺或坐得不耐煩,他們便會叫嚷,讓父母給他們轉換姿勢 8.抗拒赤腳踩草地、沙泥和地氈。踏着不同質感的地面時會有過強的反應 9.若食物的質感、氣味、種類不合意,即使捱餓亦堅拒進食 10.不喜歡某些質料或款式的衣服,或特別偏愛某一類型的布料 媽媽溫柔撫摸 可減敏感程度 關鍵在於經常給寶寶舒服的觸覺經驗,從而減低敏感度。寶寶喜歡媽媽溫柔的撫摸,經常擁抱、親吻、按摩及為寶寶擦身體,可給予他們正常的觸覺刺激。 此外,多讓寶寶接觸不同的質料,如膠泥、黏土、麵粉糰及泥沙,使寶寶從日常環境中獲得不同的觸覺經驗。進行觸覺刺激活動時,要注意寶寶的接受程度。開始時要避開臉、頸和嘴等高敏感部位,觀察寶寶的反應,若他們表現煩躁,將頭轉開或哭泣,就要停止活動,讓他們平復情緒後再練習。 寶寶的觸覺過敏令父母無所適從,及早訓練能改善他們的過敏反應,減少對成長的障礙。若家長仍感憂慮,可向物理治療師尋求專業協助。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從眼神接觸 了解初生兒成長

  成年人的生活,極依賴視力來接收外界資訊。 於初生兒來說,雖然他們在呱呱落地時已開始用眼睛探索這個世界,然而他們的神經系統仍未完全協調成熟,縱然視覺是啟動發展的基石,卻必須與多元感官相互配合,才可進入成長的黃金啟蒙期。 這一系列的照片能清楚顯示初生嬰兒已能模仿成人的面部表情。在此要特別向Professor Lea Hyvärinen致謝,容許我使用她的照片。(作者提供)   嬰兒本能地模仿父母表情 嬰兒在出生後的首個月,只能模糊看見8至12吋距離的景物。他們會轉頭追蹤光源,但所見的一切事物都是黑與白的。到了6至8周大,他們會凝視人臉,跟父母有眼神接觸。嬰兒凝視着父母的臉,已能本能地模仿父母的表情。 他們以純真的笑容,回應父母的一臉喜悅,這個互動的情感交流,令彼此親密的關係逐步建立起來。 初生兒透過多元感官的刺激認知自己的身體,他們運用視覺看着媽媽,用聽覺聽着她溫柔的話語,用嗅覺記憶着她獨特的氣味,用觸覺感受着她慈愛的撫摸。這一切令初生兒從混沌的世界,逐漸分辨出自己和媽媽是兩個個體。同樣地,當他們看着自己的小手,在條件反射的影響下,無意識地觸碰到自己或媽媽的面龐或身體,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身體及肢體,奠定了空間意識的重要基礎。 不可不知,手是「第二雙眼睛」。當嬰兒隨意地伸手,由無意識的觸碰,發展至運用手及眼睛有意識地抓取物件,使他們漸漸對物體的具體形式、大小、重量和表面質地有所掌握。嬰兒透過身體活動去估計物件的距離和空間,同時亦深化了手眼協調的發展。將有強烈顏色對比的玩具放在他們的視力焦點範圍(即約8至12吋),讓他們有更多機會觀看和觸碰玩具,寶寶便自然練得眼明手快。若觸碰玩具時能發出聲響,那就更有利加強寶寶聽覺功能。給寶寶有足夠時間去把弄玩具,能增強他們的專注力。 對於初生兒來說,父母親暱的照顧就是健康快樂地成長的最佳元素。 人類與生俱來的本性,令父母在抱着寶寶時,他們的臉剛好就是在寶寶的視力焦點距離;而寶寶天生愛看人臉和模仿表情,觸發情感交流,啟動親子情懷。即使是初為父母,只要順着天性,寶寶的本能自會引導父母如何去刺激他們的多元感官,令寶寶能健康發展。 如果寶寶到8周歲仍未展示眼睛接觸,又或慣性地將目光從媽媽的臉上移開,就應該向醫生、物理治療師或有相關訓練的專業人士查詢,評估嬰兒的視力或其他發展情况,爭取盡早安排適切的治療,避免延誤寶寶與父母的情感聯繫和整體發展。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未學爬先學走,有何問題?

初為人父母,喜悅無限,但寶寶的成長,為父母帶來很​多的疑問,如寶寶是否要先學爬才學行呢?在解答這問題前先看看爬行的進程和爬行對寶寶發展的好處。 BB爬行好處多,除了鍛煉筋骨,改善肢體協調,亦加強視覺、觸覺、本體覺、前庭覺的感觀發展,所以寶寶愈爬愈活潑。 寶寶在大概5個月時,會用肚皮貼地作支點像畫圓圈般爬動。6至7個月時開始匍匐,先手後腳或是同一邊手腳並用的前進。初期動作生硬,想往前卻變成向後爬,反覆練習才可向前進。到了9個月,寶寶便能以雙手和雙膝跪着,肚子離地,撐住身體前後搖動。到10個月左右,就可用手膝4點跪着靈活爬行了。 學習爬行,對寶寶好處多。 1. 助長肌肉及骨骼發展 不同階段的爬行,能強化寶寶的頭、頸、軀幹和四肢肌肉,以及刺激骨骼生長。 2. 促進大腦雙側分化和協調 爬行是雙側交替的活動,大腦的右半球主控左側手腳、左半球就主控右側。透過爬行,兩側手腳交叉練習,激發寶寶大腦的雙側分化和雙側肢體協調。 3. 練習平衡力和姿勢轉移 寶寶爬行時,一隻手往前伸時,另一隻手及雙膝就要固定身體以免倒下。這個不斷重複的爬行動作,讓寶寶學習如何去平衡身體。而隨着身體漸漸穩定,寶寶會嘗試轉換姿勢,如從躺卧至坐、從坐到爬行、從爬行到站立等。 4. 視覺發展 爬行時寶寶用眼睛觀察四周環境,到處去抓玩有趣的物件,刺激視覺的速度感、距離感、空間感、立體感及手眼協調的發展。 5. 觸覺、本體覺、前庭覺的感觀發展 由於手腳在爬行時會接觸到不同質感的地面,加上不斷平衡着身體來移動,促使觸覺和本體覺發展。而爬行動作刺激前庭覺,令頭部保持挺起,讓眼睛可以觀察事物及環境。 不喜歡爬的寶寶 有很多原因會令寶寶不喜歡爬,如頭部較大較重、上肢不夠力支撐,甚至是活動空間太小,又或者是經常被抱着,令寶寶沒有爬行的機會。 此外,觸覺較敏感的寶寶,不喜歡身體接觸到地板的感覺,亦有些寶寶前庭覺較弱,不能邊爬邊穩定地抬頭觀看。在這些情况下,寶寶自然會想盡辦法避過爬行的階段就走路了。要是寶寶已經略過了爬行階段,父母亦要盡量引導寶寶爬行,彌補爬行對身體發展所帶來的好處,更可加強跌倒時以手保護頭部的反應,以及手腳並用的攀爬技巧。 每個孩子的發展都有其獨特性,以上提及的爬行里程碑僅作參考,不應以少許差異就認定寶寶的發展出現問題。若寶寶遲遲都未能爬行或扶着站起步行,又或是爬行的姿勢持續生硬、欠缺變化、左右明顯不對稱,父母便要尋求專業協助了。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落公園玩 治孩子執筆問題?

豐豐今年4歲半,治療師請他在紙上畫一個人,他用了3秒,像塗鴉似的在紙上畫了個圓圈加幾條直線,說這是「怪物」,之後便迅速逃離座位!他討厭、抗拒和逃避執筆,這是源於手部的反射仍未整合,所以執筆姿勢錯誤兼過分用力;加上腹部深層核心肌肉與肩膀固定力欠佳,以至寫字時側頭寒背,整個肩膀、手臂及手腕僵硬。他雖然精力充沛,在治療室內跑來跑去,但軀幹穩定力不足,平常也沒有到公園玩耍。 香港的小孩子約4歲便要學習寫字。孩子一般在3、4歲時掌握到基本執筆姿勢,即靜態前3指抓握,但靈活又成熟的抓握卻要到5、6歲才發展好。而患有動作協調障礙的孩子,手指控制不能自然的發展。 家長容易誤解寫字不好,只要反覆練習就行了,殊不知反而增加了孩子的壓力和挫敗感,令他們討厭寫字,使每天寫字做功課都變成戰爭、噩夢! 抱蛋扮飛機 練肩膀固定力 小孩子的體能成長是由近到遠,愈接近身體軀幹的位置愈先發展,所以大肌肉運動能力,例如爬、行、跑、跳、踢、擲和攀等,會比要精細控制的手部小肌肉能力,如執筆寫字、扣鈕、拉鏈和綁鞋帶等較早發展。 6歲前孩子的基本大肌肉能力仍在發展中,他們需要很多跑跳和攀爬的機會,以這些體能運動刺激大肌肉如腹部深層核心肌肉、肩膀的固定力和穩定性,刺激孩子的本體感、前庭覺和觸覺,幫助他們提升空間感和方向感,並將未成熟的反射整合過來。這一切的發展,使他們不費吹灰之力地坐得頭正腰直,那樣手腕和手指才可靈活郁動,全神貫注地學習及書寫,這就是寫字的基礎。 若想提升孩子的寫字能力,應先要讓他們每天至少有一小時的公園或遊樂場的玩樂時間,然後可練習以下的初級深層核心肌肉與肩膀固定力家居運動。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盪鞦韆喊爆 是動作協調障礙?

子熙剛滿四歲,爸媽每周都帶他與兩歲的弟弟到公園遊玩。弟弟雖然年紀小,但總是精力充沛,勇於嘗試不同的遊樂設施;相反,子熙卻總是沒精打采的坐在一旁。爸爸幫他盪鞦韆盪得高高的,他竟然有幾次都扭計大哭。幼稚園低班一個學期過後,子熙雖然乖巧且成績理想,但任何體能活動,他都表現得散漫及不太積極。有一次走在2呎高2呎闊的平衡木時,突然大叫嚎哭,老師於是建議他接受評估。 未完全整合嬰幼兒時期的身體反射,以致孩子的跑步姿勢不成熟。 經專注於兒童發展的物理治療師評估後,發現子熙的大肌肉活動發展稍微落後,但由於他慣性地「小心翼翼」和「逃避」,以致他的協調問題從未被察覺。神經系統發展方面,子熙的肌肉張力稍低,就似拉鬆了的橡皮圈,所以他每次活動時,都需要比同齡孩子付出更多體力,以致很快便疲累不堪。另外他仍有很多未完全整合的嬰幼兒時期的身體反射,以致坐、企和跑步姿勢與手腳協調很多時也是怪怪的。因為跑得慢和吃力,跑姿又怪,加上每次都跑輸,難怪他不想參與追逐遊戲! 抗拒玩鞦韆的小朋友,可能因前庭感反應過敏,空間感弱和不能判斷速度轉變而害怕。家長切記不要強迫孩子,令他們恐懼鞦韆;首先要放鬆歡容,可先讓孩子觀看其他孩子盪鞦韆並多作解釋,之後家長抱起孩子一起坐在鞦韆上慢慢搖,又或放他坐在鞦韆上但不搖盪,之後才慢慢增加搖盪的幅度和速度,讓孩子慢慢適應。若小孩仍然害怕,便要尋求治療師協助。 在公園齋坐 害怕玩平衡木 至於感覺運動方面,子熙的前庭感較弱,眼動協調亦有問題,直接影響到他對空間的判斷。所以4歲小朋友可輕易走過的2呎闊平衡木,當架空了少許後,他便因判斷不到高度而害怕。公園內的攀爬設施,他更是望而卻步。 對於患有「動作協調障礙」的子熙來說,除了積極參與恆常每周一次針對性的物理治療訓練外,父母亦積極督導他每天做20分鐘的家居運動。 經過半年多,父母發現子熙更開朗和勇敢,一些較高較難的攀登架,只要有爸媽鼓勵和在旁指導幾次,他就有信心嘗試,他現在也喜愛盪鞦韆! 患有動作協調障礙的小朋友,每人有不同徵狀,訓練方案亦因人而異。若家長懷疑孩子有協調問題,可諮詢兒科醫生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文﹕陳淑卿(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2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