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途有「理」:兒童、青少年髕骨脫位

童途有「理」:兒童、青少年髕骨脫位

髕骨,俗稱菠蘿蓋。髕骨脫位常發生於兒童或青少年身上,當中不少是運動員。髕骨脫位常見成因可分為先天因素及運動創傷。先天因素包括髕骨或股骨發育不良、股骨前傾或脛骨外旋、整體性韌帶鬆弛及股內側斜肌肌力弱等;而運動創傷則可能因身體急速轉彎,或跳躍後着地時引致,足球和籃球是最常見引致髕骨脫位的運動。

着重紓緩痛楚 防止肌肉萎縮

髕骨脫位除了引致强烈疼痛、影響日常生活和運動外,更會牽連膝部筋腱和軟骨損傷,容易發展成重複性髕骨脫位,妨礙健康成長,因此應盡快接受物理治療。

在急性損傷期,物理治療會着重於紓緩痛楚、減輕腫脹、防止肌肉萎縮和恢復關節活動等。因應不同的情况,物理治療師會使用同部壓力泵及冰療(圖1),減輕腫脹及快速紓緩痛楚。另外,亦會利用電療去刺激肌肉以防止肌肉萎縮(圖2),而患者亦要多做基本運動,如仰卧提腿及拱橋等,以增強臀部肌肉力量。

當疼痛和腫脹受控制後,患者需要接受復康期訓練,以增強股內側肌的肌力。訓練包括負重半蹲、單腳半蹲,並逐步增加難度,在不穩定的地面上半蹲(圖3),以及向兩側行,以加強髖關節的穩定性(圖4)。患者繼而接受改善平衡技巧及敏捷度訓練,透過站立在搖板或平衡圓頂去增強本體感,防止慣性運動創傷。如患者在訓練期間仍有髕骨脫位的情况,物理治療師會使用運動膠布(圖5)固定髕骨位置及增強其穩定性。最後,當膝關節的力量和髕骨的穩定性達到最佳水平後,訓練會集中敏捷度和功能訓練上,讓患者能夠重新投入運動,如跳躍旋轉、側身跳、單腳跳及折返跑等。以上所提及的訓練,會因應患者情况而調節修訂,如有疑問,請向註冊物理治療師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