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每周戶外活動2小時
看看孩子每天的生活流程:上課、做功課、看電視、玩電腦、玩手機、上活動班,幾乎沒有任何時間接觸大自然。但愈來愈多研究發現,到戶外休息、遊玩,感受大自然的聲音和風景,對男女老幼的身心健康都有好處﹗ 按照聯合國的統計,全球55%人口生活於城市。人口統計學家進一步發現,市區人口的都市病發病率,包括過胖症、心臟病、糖尿病等,都和市區有多少樹木和公園有關。2019年6月,英國環境心理學家Mathew White發表研究報告,指每星期花兩小時到公園、沙灘和郊外進行戶外活動的人士,在身體健康和生活滿足感兩方面,比不做任何戶外活動,或戶外活動時數少於兩小時的人士都好。 (illustrated by︰Stephen Y.C.Lo) 值得留意的是這兩小時的戶外活動,既可以是較靜態的閒坐或漫步,亦可以是較動態的踩單車或划龍舟。大家亦可以每星期行山兩小時,或選擇每星期慢跑4次,每次30分鐘。所以,家長可以定期帶孩子到戶外走走,引發孩子的注意力,鼓勵孩子留意陽光、植物和動物的色彩,感受泥土、花朵和海水的氣味,聆聽雀鳥、昆蟲和樹葉的聲音。 大自然顏色聲音 修復注意力 家長亦可以把大自然帶入家中:從窗口望向樹木、在家中擺放植物,甚至是看大自然的圖片或影片,都可以幫助孩子紓緩情緒、回復精神!按照注意力修復理論﹙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大自然的顏色、質感和聲音能為我們提供不太高又不太低的感官刺激,能輕鬆修復我們的注意力。相比之下,人工產品的設計通常為我們提供太高或太低的感官刺激,容易令我們沉迷或氣悶。所以,家長可以鼓勵孩子不時望望窗外的樹木,在孩子的書桌擺放盆栽或花瓶,或為孩子的電腦設置大自然主題的桌面背景,幫助孩子在室內迅速回復精神。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9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