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如何在家庭回應疫情

(illustrated by︰Stephen Y.C.Lo) 剛過去的農曆新年,因為社會氣氛和環境衛生原因,香港失去了以往的喜慶,過往熙來攘往的街頭變得冷清,不少人為了預防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而取消聚會,更全城「蒙面」(戴上口罩),市民亦爭相搶購口罩、清潔用品等。執筆之時,澳門剛宣布學校無限期停課,世界衛生組織亦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面對疫情,即使是再年幼的孩子,也當感受到社會氣氛凝重,少不免會出現壓力。 面對疫情帶來的壓力,家長可以有「五大回應 2+3」,當中包括兩項自身的調節和3項對孩子的照顧。 自身調節: 1. 就疫情發展和政府防護措施,估計家長們少不免有自身的想法和感受,在家中當然可以適度地抒發(例:「那麼多人感染,真令人擔心」、「政策無效,真令人沮喪」),但要避免作出過度激烈的舉動或宣泄,以免進一步嚇壞孩子,使他們更擔心和驚慌 調節情緒 定時作息安排活動減壓 2. 在抒發自己情緒的同時,緊接示範如何調節情緒(例:深呼吸、飲杯水),也好好安排日常生活流程(例:定時作息、健康飲食、充足睡眠、活動減壓等),保持身體強壯健康,也為孩子做好榜樣 孩子照顧: 3. 不妨定時向孩子簡單而扼要地解釋事件發展(例:即使有不少人受感染,日常生活受影響的同時,自己仍然可以如何保護自己),引導孩子選擇聽取醫學和科學專家意見,使孩子明白家長重視孩子的健康和心情,也讓孩子安心 留意疫情會否令孩子恐慌 4. 雖然跟進疫情發展相當重要,但同時要小心留意孩子會否因為反覆觀看疫情報道,接收過多相關資訊而感到恐慌;因此要小心留意甚至加以控制,適可而止,有需要時更應陪伴在旁,協助解答孩子的疑問 5. 家長宜引導孩子感謝醫護人員、清潔工友等協助保持衛生、減輕疫情、照顧病患的人員,使孩子得到多一點源自感恩的「正能量」,更有助孩子保持鬥志及信心,在疫情中更懂得保護自己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1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幫助孩子把情緒說出口

悲傷、憤怒和害怕等負面情緒人人都有。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不同家長可能有不同反應。美國學者Eisenberg和她的團隊就發現,家長在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作出懲罰性(如:「去公園就應該開開心心!你再扁嘴我們就立即回家!」)或貶低性(如:「你看狗狗有多乖!沒有什麼好害怕的,你看其他小朋友都不怕!」)的反應,孩子的社交和自控能力反而變差! illustrated by:Stephen Y.C. Lo 那麼,家長可以怎樣幫助孩子面對負面情緒呢?我們建議家長先幫助孩子把負面情緒和背後原因說出來,再想一些實際可行的方法,幫助孩子處理情緒。腦神經科學家Lieberman提出,如果我們可以用語言說出自己的負面情緒,大腦會較不受這些情緒影響。 所以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把情緒說出口,如:「我知道你有點失望,因為小明今日不能和你一起來公園玩。」;「狗狗和你一樣高,可能真的會令你覺得害怕。」 認清原因 探討處理方法 幫助孩子覺察自己的情緒和背後原因後,家長可以進一步和孩子探討處理的方法,例如:「不如我們拍一些照片給小明,讓他知道我們記掛着他?」;「我們可以坐在一旁,看看狗狗與其他小朋友如何相處,再決定和不和狗狗玩。」其他實際可行的方法包括:「我們先飲杯水,冷靜一下」、「不如我們一起深呼吸三下?」、「爸爸感到緊張的時候,有時會閉上眼睛,拉一拉筋,想不想和我一起試試?」 負面情緒是生活必然出現的一部分,家長與其懲罰或貶低孩子的負面情緒,不如和孩子一起探究,孩子自然慢慢會學曉自己處理!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