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玩創校長:淺談小學半日制

7月中旬,家長之間在網絡上最熱烘烘的話題,是關於新學年上課安排。由於有家長誤傳小學將於9月恢復全日制上課,結果惹來家長們的熱烈討論,引起一場小風波。直至教育局在8月上旬公布「全港學校2021/22 學年面授課堂的相關安排」,清楚說明幼稚園及小學全日復課的條件:需要70%教師及學生完成接種兩劑疫苗。但由於目前可接種疫苗的最低年齡為12歲,即說明了幼稚園及小學未能恢復全日面授課堂,這才釋除了各方面的疑慮。 家長留言支持半日制 這個復課小風波,最吸引我的,並不是家長對學校防疫措施或社交距離安排有關注,反而是部分家長對小學全日制的看法。有些家長留言表示,期望自己的子女能在整個小學階段都繼續維持半天授課,冀讓子女有較多的課餘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例如閱讀、運動、與家人相處等。更有較嘩眾取寵的留言,甚至想疫情一直持續,好讓小學不能恢復全日制。 如果讀者和我一樣,是在1970、80及90年代就讀小學的話,應該知道,當時小學是分上下午校的。上下午校是由兩批校長及教師運作,上午校的校長及教師負責上午校的學生學習活動,待學生放學後,上午校的教師隨即會下班離校,讓下午校的校長及教師進場,因為他們是共用教員室及課室等校園設施。 香港學校發展由1970年代開始,半日制的校舍面積不大,很多校舍只有12個課室和一個簡陋的操場,沒有太多特別室等設施,但卻同時為上下午校共24班學生提供教育,在香港教育發展初期,實為相當高效能的安排。加上當時香港社會仍是以農業及輕工業為主,香港大部分家庭都是男主外女主內,母親主力在家照顧子女,故半日制學生可在家用膳。 全日制原意 讓學生得到全面照顧 隨着香港社會及經濟快速發展,大家對教育也有更高要求,亦期望學校校舍及各項安排更加完善,除基本教室外,也需要設有更多特別室、更大的活動空間,以配合更多元化的學習活動。此外,由於愈來愈多婦女投入勞動市場,雙職家長也希望學校可以提供午膳安排及有較長的課時,以便家長可專心工作。因此,在1993年,本港開始逐步推行小學全日制,興建新校舍,分拆上下午校。在這段時間,家長的確可按家庭需要,為自己的子女選擇入讀半日制或全日制的小學。直至1998年《施政報告》中,政府明確表示,要全面落實推行小學全日制,於是更完善的千禧校舍大量落成,香港優質教育的新時代亦隨之來臨。 回看歷史,小學全日制的實施原意,是為學生提供一個更理想的學習環境,以及更多元化的學習活動,也藉此紓緩緊迫的半天課時,使學校能更靈活編排課程,並加強師生的溝通,同時使學生得到較全面的照顧等。目前的小學學制,雖然未能像幼稚園般,可以讓家長自行選擇入讀半日制或全日制,但我相信,只要學校和家長有共同的教育理念,明白全日制對促進學生的全人教育及潛能發展有積極的意義,其實最終的得益者,必然是我們所疼愛的孩子。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9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玩創校長:教育是一場人生無限的賽局

家長生態是這樣循環的:每年6月,小一放榜後,K3家長都忙於為子女叩門,希望找一間「更好」的學校;另一邊廂,小一至小四的家長,則忙於替小朋友溫習,準備應付學期尾的考試;小五的家長比其他家長更加緊張,因為孩子迎來第一次呈分考試;小六家長就擔心子女中學派位不夠好,所以忙於整理資料夾、面試日的交通安排,務求為7月的中一放榜做好準備。 對家長來說,每處理好上述一件事情,便希望與子女吃自助餐或到酒店staycation慶祝一番,因為每個家長都渴望完結上述的教育遊戲。如果今天告訴你,「教育」基本上是一場人生無限的賽局,會否為你帶來無限的煩惱? 著名作家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所撰寫的《無限賽局》(The Infinite Game),可以為家長帶來另一個思考角度。他提出的「有限」及「無限」,並不是「有盡頭」或「沒有盡頭」的意思。「有限賽局」,指的是有既定、已知玩家、固定規則的局面。參與這遊戲的人在事前都有共識,達成某個目的之後,賽局就結束。例如球類競賽就是有限賽局,有比分、規則,時限內分數高的球隊,便可以獲得最後的勝利。 「有限賽局」 消磨孩子學習熱忱 很多家長把教育視為「有限賽局」,把孩子教育視之為可量化的目標,如通過面試訓練,以考入名校為教育的成功;通過補充練習的操練,在考試中成績名列前茅,便完成了教育孩童的使命。我並不是反對「努力用功讀書考取功名」這個概念,但單一把教育設定成有時限的目標,孩子就像倉鼠在滾輪上不斷地奔跑,因不斷重複同樣的模式,在完成求學階段後,已經沒有學習新事物的熱忱。這又是否家長所期望的教育目標呢? 「無限賽局」 不設關卡、毋須「打大佬」 相反來說,「無限賽局」指的是有些已知、有些未知的玩家,彼此沒有明確或事先同意的規則,也沒有時間限制。玩家在賽局內可以打破慣例、決定自己如何行動。因為沒有終點線和時限,也就沒有人能「贏得」一場無限賽局。玩家的首要目標是不停地玩下去,讓賽局持續下去。就像現時孩子很流行的電腦遊戲Minecraft一樣,遊戲沒有設下關卡,沒有「打大佬」任務要玩家完成,但當玩家投入建設或探索這個遊戲世界時,他們可以創造無限的建築物,設定不同的物理觀及生態圈,讓其他遊戲玩家不斷研發下去,創造很多不可能。 如果家長把孩子一生人的教育視之為「無限賽局」,那麼「學習」便不應設下任何框架,亦不應單一量化學習目標,並相信自己的孩子就算今天在一件事情上失敗,只是明天的未成功;有時限的考試及升學,只是孩子人生學習路上的一段過程,倒應把教育孩子的心思及精神,花在孩子對尚不存在的未來抱有更具體的願景,讓他們明白到教育目的,是要為未來的人類帶來更美好的生活。我深信只要大家一起體現這樣的教育精神,無論你是一位教師或家長,都能夠把「有限」變成「無限」。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1期]

詳細內容

玩創校長:自己孩子學校自己選

每年的4、5月,都是幼稚園PN、K1、小一及中一選校的季節,適齡學童的家長也在煩惱為孩子選擇什麼學校好,津貼、直資抑或私立學校呢?本地還是國際課程好?我家的孩子適合happy school輕鬆愉快學習,還是傳統有完整課程規劃的學校?選擇以廣東話學習或是普通話成效更高呢?或許,近期更熱門的考量是︰我們一家是留在香港生活,還是舉家移民到外地重新開始? 在現代的後工業資本主義社會,「選擇」是每個人的權利,「選擇」愈多,我們所擁有的自由愈多,我們就更感快樂。以今天你走到超級市場裏選購牛奶為例,你可在貨架上按自己的喜好選擇全脂、半脂、低脂或脫脂;你又可選擇不同產地的牛奶,甚或選擇朱古力、香蕉、士多啤梨、咖啡等不同味道。大家都可按個人喜好選購合適的牛奶而感到更滿足快樂。 過多資訊 反使選擇不理智 在超市貨架前慢慢選擇喜歡的牛奶相對簡單,因為牛奶不花幾天便喝完或過期,你發現這品牌不合口味,下次選另一款就好了。但如果你在海量的選擇中,只能選一款牛奶,並要喝6年,這個「選擇」的過程,就明顯令你不快樂。因為有太多不同款式的牛奶可以選擇,但我們潛意識知道自己沒有掌握全盤資訊,於是便開始四出蒐集資料,包括在網上論壇爬文、閱讀大量專家的文章、參與專家的講座,甚或到廠房實地考察。結果我們的選擇,是通過看別人怎麼選而去作決定,我們也會顧及什麼是社會可接受的才作選擇。很多時候,我們選擇好了後,仍會無休止地閱讀關於已選定那款牛奶的評論,因為我們要說服自己,確定我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6年喝同一款牛奶,就算選得不合口味,也只是每天早餐的飲品而已。但要選擇自己子女的教育,情况便截然不同。今天過多的教育資訊,反倒使我們更不理智,因為家長清楚知道,就算做足「功課」所作出的選擇,也未必是最好。選了A校,卻擔心B校才更合適,於是不期然產生焦慮及內疚感。結果在選校過程中,我們都交由潛意識掌控,或受網上論壇、親友、手機內的家長群組所影響,令整個過程變得隨機及不理智了。 好學校標準 新常態下轉變 家長必須緊記,我們是在替自己的孩子選校。因此,不應單以別人的口碑或以排除法來選擇。只有家長才最清楚知道自己孩子的性向發展及學習需要。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孩子應付未來,即未來數十年的社會需要。過去一年疫情之下,近乎全世界的學生都在家中學習,究竟學校為學生提供了什麼?過去50年好學校的標準及指標,在疫情後的新常態已不再合用,這正挑戰我們思考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才是「好學校」? 家長不應輕易放棄選擇教育的權利,並要意識到,過去社會大眾所認定的好選擇,今天已出現明顯的變化,更何况要教育面向未來的孩子。社會顯然在變革,選擇和改變總是連在一起,活在這個時代的家長,實在要重新思想,你希望將來活在一個怎麼樣的社會,那今天便為子女選擇匹配的教育。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2期]

詳細內容

玩創校長:在下一次停課前復課

不經不覺,新冠肺炎已與我們相處了一整年,在這一年間,無論你是教師、學生或家長,在教育這條路上,我們一起走上了最不容易的一年:教師要忙着研究如何在家和學生上網課,一方面要和其他教師們共同備課,網上處理學校行政事務及評估安排;學生每天都渴望回校,上實體課求知識、學問當然是其中一個原因,但與同學之間實體見面、暢談及玩耍更為重要;家長更不容易,除了應付疫情帶來工作上的改變,疫情初期,還要去搶口罩及清潔物資,更要照顧困在家中,無法上學及無法外出放電的子女起居飲食,多重壓力纏身,實不容易。 近日疫情漸趨穩定,在農曆新年前,教育局也宣布了復課的安排, 學校三分之一的學生可以回校上課,如果學校想讓所有學生回校上課,則需要全體教職員作14日為一周期的新冠肺炎檢測。相關消息發出後,教育界有不同的迴響,有的表示歡迎,因為可保障學童的安全,但亦有認為把責任綑綁在教師身上。 回看過去一年,香港在2020年6月及9月都有兩次復課的經驗,和其他國家及城市復課的操作相近,過去我們也是按以下兩個條件決定復課:1. 當時市面是否有充足的衛生防禦裝備?如果有,便可以考慮復課;2. 當時新冠肺炎在社區爆發率是否回復平穩水平?學校會否成為爆發點?今次香港有條件再次復課,但教育局加了新條件,就是要求全體教職員做新冠肺炎檢測,看來是要讓保護機制更加擴大,減低教師之間在教員室內發生交叉感染, 好讓師生在一個更加安心的環境下復課。 今次學校有不同的復課操作,部分學校繼續維持停課,讓所有師生在家中繼續上網課;也有些學校只讓三分之一、而且是高年級的學生回校上課;部分學校同樣只讓三分之一學生回校,但是輪流讓不同級別上學,好使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回校上課;當然,有些學校全體教師都願意檢測,便可讓全體學生回校上課了。 保護孩子 亦需平衡學習社交 無論校方安排如何,也帶出「可回校上課」的信息,不過,這亦為某些家長帶來煩惱:這一刻,我應否讓孩子回校上課?我從觀察中,發現有兩類型的家長:有一批家長,在疫情期間從來沒有讓子女外出,保證他們不會有任何機會接觸到感染源頭;亦有另一些家長,替子女做好足夠的保護措施後,仍然會維持一定的社交生活,如朋友及家人聚會,也會到郊外遊玩,甚或在康體處所或主題樂園重開後,讓孩子放放電,玩一玩。 家長如何面對疫情,是沒有對錯;學校提供復課的選擇,家長是否讓子女回校上課,也是沒有對與錯的分別。因為子女就是父母最寶貴的小禮物,但如何保護孩子免受疫情影響之餘,也可平衡學習及日常社交生活,這就要考驗家長的智慧。說到尾,不同時代都會有不同的衝擊,可預視的將來,肯定有更多不穩定的社會、經濟及氣候狀况,重要的,不是父母能為子女擋多少,而是如何陪伴他們,一同攜手渡過人生的每一個難關。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5期]

詳細內容

玩創校長:成長於2020孩子的得與失

新的一年來臨了,萬象更新,總覺得新一年會有一個新開始。但回顧2020年,香港人經歷了非常特別的一年,既有人禍,亦有天災;學生們也體驗了一個不一樣的學年,他們的學習歷程,並不是在校園裏上課學習,或小息時與同窗快樂相處,反之,因為要保持社交距離,大家都各自留在家中,斷斷續續隔着熒幕上課接近一年。究竟這一代的學生,在成長路上,失去和得到的是什麼? 失去團體學習經歷 很多人認為回校上課,就是「讀書」、「聽書」,學習知識。說到學習知識、技能及培養正確態度,學生通過網課或教學短片,一樣學習得到,所以儘管停止面授課,學生並不會因此學不到知識。但學校其實還發揮另一個很大的功能,就是讓小朋友能夠與同齡的同學相處。當中無論簡單至小息時與朋友分享食物,又或與同學衝突發生口角,都是他們體驗與人相處的社交經驗。 香港家庭,一般只有一至兩個孩子,他們停課留在家中,照顧者往往都聚焦在這班小豆丁身上。小朋友喊肚餓,就給他們吃;孩子一句要上洗手間,大家便讓路給他先去。但現實世界,無論是學校的日常安排,或其他群體活動,都不時要等待、要輪候。例如去餐廳用膳,我們需要耐心等候廚師烹調、侍應端上食物;上商場洗手間也需要排隊。 2020年,雖然有些時間可恢復面授課堂,但只得半天,有很多看似簡單的群體活動都無法如常進行:2020年度的小一學生仍未試過在禮堂與全校同學一起坐下,學習以莊嚴的禮儀,參與一次開學典禮;學校的運動校隊代表,幾經努力練習,仍未有機會背負着學校的榮譽,參與學界比賽。成長在2020年的孩子,的確缺失了很多團體的學習經歷。 得到更多親子活動時間 但另一方面,雖然孩子在2020年失去與家人到外地旅遊的機會,但正正一家人所有假期都留在香港,省下來的交通時間,反而可有更深入的親子時間。香港家長對「親子活動」的概念,總是集中在「活動」,要找一件事情來「做」,或找一處地方來「去」。但疫情卻間接幫助大家扭轉了這個想法,沒有「活動」、沒有地方可去,家長反而願意花時間與孩子坐下來,傾談彼此想法,又或玩桌遊、砌拼圖,這些都是香港家長一直忽略的親子空間。 很多家長都覺得2020年孩子用電腦、拍片等技巧高速地進步,我會視之為「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這正好讓大家探討「學習」其中一個重要的原意:裝備下一代,解決未來問題。經歷過2020的孩子,更應體驗到「戴口罩」、「社交距離」、「限聚令」為人們生活帶來的問題。只要家長及學校配合適當的安排,便可讓孩子學習如何解決人類的問題。 以我的小二兒子為例,當我和他商討後,他的科學實驗專題便選擇以「製造新環保外賣餐盒」為題,研究如何用牛奶提煉出「酪蛋白」,並親自用牛奶做出一隻餐碟。雖然做出來的「環保餐碟」硬度、外觀、製作費用等完全不切合巿場標準,但我看重的,卻是他解決社會問題的視野,這亦正是要經歷過人禍天災的一代才能學習得到的。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8期]

詳細內容

玩創校長:趁聖誕教導孩子正確消費觀

每年的12月,當一家大小在璀璨的聖誕燈飾下享受天倫,在夢幻繽紛的佈置下,期待着聖誕節的來臨時,另一邊廂,各大商場及店戶亦出盡渾身解數,力谷聖誕銷情,不斷鼓勵大家購買禮物,給身邊人傳遞愛意。或許你也正在煩惱為孩子選購什麼聖誕禮物,這亦是給予我們作為父母或師長一個好機會,趁機教導小朋友正確的消費價值觀,那就是將要購買的,究竟是「需要」,還是「想要」。 是「需要」還是「想要」 「需要」購買的物品,明顯是我們的日常必需品,可能是替換一些更好質素,或更具效能的產品。家長為子女選購這類物品時,不妨向他們解釋購買的原因,以及教導孩子先在網上比較相同功能及性質的產品,讓他們從小明白到,廣告只能作資訊參考,在決定前,必須作「性價比」, 因為產品定價往往與品牌或廣告代言人掛鈎,所以不一定高價格就是好品質,有時低價格也買到好的產品,要當一個精明消費者。 玩具店是孩子的王國,但每次經過,不難發現,總有一兩個擦着紅眼睛的小朋友在扭買玩具。父母要處理這類情况,便要教導孩子分辨「想要」和「需要」。「想要」的東西,不一定是「需要」的東西。有時是因為個人的興趣或喜好,甚至乎是因為滿足心靈的需要,明明已有足夠的,但想要更多。這裏不是否定給孩子購買一些「想要」的玩具或產品,而是希望孩子可學習適當的期望管理。 冷靜3天 通過努力換取 當孩子提出「想要」的東西,家長不一定要即時滿足他們,反倒過來讓孩子先解釋為什麼想要這樣的產品。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先冷靜3天,就像現在坊間美容公司提出的「冷靜期」一樣(媽媽們一定知道),3天之後孩子仍然想要的話,父母可以給予孩子一些任務清單,如做好功課、自己檢查書包、考試或測驗成績很好、主動做家務等,讓孩子為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努力,灌輸儲蓄的概念,讓他們明白到「想要」的東西,是要通過自身的努力,用儲蓄來換取的。 向有需要的人共享資源 上述兩點,或許很多父母已經做到,在此我想提出一個更加高尚的價值觀,就是向有需要的人分享自己的有餘。我認為家長應讓孩子從小就明白到,今天他所擁有的,是上天給予的祝福;當你擁有充足時,其實可撥出一部分,向有需要的人共享資源。 父母可協助小孩建立習慣,在每年聖誕節也撥出儲蓄的一部分,為曾經幫助過他、關心過他的人表達一點心意,又或是捐助社福機構,幫助有需要的人。雖然孩子能送上的金錢不多, 但如果能把這個價值觀帶給下一代,我們的社會將變得更加美好。 最後,聖誕節來了,媽媽們也不要忘記為丈夫們獻上一點心意,可以考慮送一部PS5 router給辛勞的爸爸們,因這是他們上網「需要」的。(寫給我太太的,有同感的爸爸們也可以分享本文章)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2期]

詳細內容

玩創校長:交通燈的出現

當你步出家門,踏足街道,必然會見到交通燈。交通燈的角色很重要,不論行人、司機,都需要依靠它的指示,來幫忙橫過馬路或行車。但可有想過,昔日香港還未有交通燈的時候,人們是怎樣生活的呢? 100年前的香港,車輛流量不多,交通不算繁忙,要管理交通,最簡單的,便是以人手方式處理。在1920年代,交通警以手杖及手號來指揮較繁忙的十字路口的汽車往來。後來,為免交通警日曬雨淋,於是設立交通亭,讓交通警可站在亭上指揮交通。隨着科技的進步,到了1950年代,小部分的交通亭增設了由人手操作的燈號,交通警可按當時的路面情况按動不同的燈號。雖然科技優化了交通亭,但在那個年代,交通警對路面管理的智慧及經驗,仍然是每個交通指揮點的核心。 時代巨輪一轉,到了香港的1960年代,所有交通亭已完全被全自動、不經人手操作的交通燈全面取代,交通亭在香港的歷史任務正式告終。這批電腦控制的交通燈,24小時運作,不需要進食,不需要去洗手間,不需要輪班,也不需要休息,基本上並不會犯上任何人為的失誤。那麼,過去40年一直在交通亭上付上了自己一生青春、盡心盡力為香港市民指揮交通的交通警,有天赫然發現自己的專業,竟被一條交通燈柱所取代,究竟他們會否抱怨科技奪取了人的工作?還是會不停反駁新科技不及人手的好呢? 人類經驗智慧 融入科技 了解過交通燈的歷史,不妨又看看今天教育與時代新常態的關係。經過這次世紀疫症,相信香港每個家長及教師,也經驗過何謂停課不停學,學生如何利用科技在家中遙距學習、進行活動。如今應用資訊科技在教學上,已經與「新常態」這個名詞混為一談。很多人都認為,教育新常態,就是指把平板電腦、不同的網上平台及系統應用於學生之上,把教育變革推在科技的尖端。 經過10個月來全港大規模的線上學習後,我深信教師和家長都會發覺,單單把教育放在科技上,並不是今天孩子所需要的,這樣發展下去,我們的孩子就像當年手動控制交通信號的交通警,當有更先進的自動化科技出現時,我們的下一代便會被取代。事實上,今天時代所需要的,並不是眼前最新的科技,而是要發揮人類智慧及經驗的傳承。像今天的交通燈,其實是把交通警對交通管理的敏銳及經驗,轉化成程式,編進整個香港城市每一條交通燈的程式裏,讓各交通燈能自動指揮交通,促使香港能成為一個更安全的城市。 今天,香港街道上已經找不到任何的交通亭,只有在香港山頂甘道的警隊博物館內才可以看到。或許在50年之後的歷史博物館中,也會放置一些2020年疫情下,香港學生利用平板電腦在家中上Zoom課的展品,來紀念這個年代的香港。但不管時代怎變遷,「教育」其中一項重要的功能,就是「承先啟後」,就讓我們一起努力,與孩子一起創造更美好的將來。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6期]

詳細內容

玩創校長:取消呈分試 比取消科舉更難

隨着教育局在8月31日開學前一天,宣布9月中旬幼稚園、小學及中學的復課安排,看來第三波疫情較為穩定了。教師、家長及學生們一邊忙着網課,一邊預備9月尾的復課,繁忙生活不可開交。回顧這一波的疫情停課安排,最令我難忘的,莫過於如何處理去年小五,即今年小六學生的呈分試安排了。 呈分試對小學生之重要,在於這合共3次考試的成績(小五一次、小六兩次),會經就讀學校呈報上教育局,作小六生中學分配學位之用。今年6月第一輪復課之時,小五生正接受第一次的呈分試,但疫情之後突然惡化,教育局亦宣布停課,導致不少學校的呈分試考了一半都需要取消。作為學校,當然會收到不同家長的聲音,有的說應該及早取消,以免學生在上課途中,或在學校人群聚集時交叉感染;有些家長則認為,無論如何也應該讓學生完成呈分試,好讓大家的精神壓力不要這麼緊張,更不用在整個暑假中,家長也要和學生繼續溫習呈分試的內容,令整個家庭都喘不過氣來。 改變既定系統規則 帶來什麼衝擊? 大家平心想想,討論疫情期間應否繼續呈分試,其實難有對錯定斷,意義不大;更值得反思的是,假如香港真的因疫情或其他情况,需改變一些既定的教育系統及規則,例如取消小一入學、呈分試、中學文憑考試(DSE)的話,會帶來怎樣的衝擊? 家長由孩子3歲開始,便為他們報讀面試班,經歷多次的模擬練習,為的就是要準備K3的小一面試,升讀心儀小學;小五生花了幾年時間,無限做補充練習,每天放學趕去補習,為的就是要面對呈分試,考進心儀中學;到了中學苦讀6年,來到中六最後一年面對一次定生死的DSE。如要取消的話,我們的年輕人又如何進入大學? 教育本質 需與時並進 人類歷史總是在重演,起源於隋代的科舉制度,是一種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員的制度,同時讓取得了功名的讀書人免除差徭、見知縣時不用下跪、知縣不可隨意對其用刑等,給予讀書人改變人生及家庭命運的一個重要機會。不過,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並非因疫情緣故,而是歷年來一直沿用「四書」、「五經」、八股文出題,內容太「離地」,為人所詬病。最後經袁世凱奏請慈禧太后後,在1905年以光緒帝名義廢除了科舉。從這個歷史片段可見,教育的本質,必須與時代接軌而作出交替的變化。 「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由小念到大的說話,又是否反映着我們的華人文化,一直視教育為「脫貧手段」?科舉制度的興衰告訴了我們,假如時代不斷變更,新常態不斷交替,教育制度其實必須與時並進,並為世界而隨時改變。如果香港人所關心的「教育」,只剩下一關又一關的考試,卻失去了預備孩子進入未來的責任,我們的下一代又會變成怎樣呢?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0期]

詳細內容

玩創校長:如果9月繼續停課……

看看今天香港的疫情,大家心底裏也不禁問一個問題:9月真的能復課嗎?萬一疫情持續,為了學童安全及防止社區爆發,學校仍然需要停課,究竟學生的學習生活會如何?疫情的新常態已經來臨,我們作為教師及家長的,應該在心理上作好準備。我們大膽來幻想一下,若新學年仍然停課的話,學生及學校的運作會如何。 學術教育:網上教學問題小 一般而言,學習可以分為學習「知識」、「技能」和「態度」3方面。如果新學年仍然停課的話,我相信,全港學校、教師都應該重啟網上學習,貫徹停課不停學,把課程進度、教學內容,透過Zoom、Cisco Webex或Microsoft Teams等視像會議系統,讓孩子在家中學習。學生功課亦可以透過網上電子方式或實體交收,讓學生收到教師的批改及回饋,讓學習得以繼續。假如新學年繼續停課,學生在學習知識及進度方面,問題應該不大。 德育教育:家長須出一分力 然而,我們要知道,學校其中一個重要的存在目的,是培訓學生全人發展及成長。學生除了學習學科知識外,亦要培養正確良好的態度。學校的德育教育,一般通過周會、服務、生命教育課,以及班主任日常與學生接觸等,去教導孩子正面的人生觀。這類型的教學活動,要在網上實踐相當困難。 事實上,要建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並不是把「誠實」抄寫5次便學會,學生必須通過與人相處,實際地體驗及經歷。如果9月真的未能復課,我深信便要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下多點工夫。我也建議學校多在網上替家長安排相關培訓,好讓家長參與這部分的全人教育。尤其香港整個社會都處於負面氛圍,家長在疫情中更應負起這個角色,幫助孩子建立正面的人生觀。 師生關係:網上面見認識新教師 對比起上一個學年在農曆新年後才停課,新學年的情况完全不同。因為在上一個學年,學生至少還有半年時間上實體課,有跟教師及班主任親身相處過;但若9月新學年繼續停課,他們未見過新教師一面,便要馬上展開網上學習,由於師生認識不深,教與學都未必理想。那麼,學校或需要考慮安排兩個學年各科目的教師要有緊密交接,又或在開課之前,讓各科教師與家長在網上面見,好讓新學年的教師更理解個別孩子的學習需要,「復課」更順暢。 朋輩社交:安排網上學生互動時段 如果家長仍記得自己小時候的校園生活,與同學之間的相處應該是最深刻的一環。試想想新學年和你同一班的同學,部分素未謀面,各自在家中學習,同學朋輩之間,頓變成一種奇怪的關係。當然我們無法突破疫情社交距離的困難,也不應該強求孩子在疫情中仍然保持與同輩接觸,但學校亦可考慮,除了網上學科課程外,也可安排網上學生互動時段,讓教師替同學們設計一些互動環節,至少讓他們有討論及互相合作等活動,保持學生之間的溝通及交流,盡力補回無法面對面相處的時光。 文:朱子穎(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學校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 FB.com/mrchuclassro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4期]

詳細內容

玩創校長:香港家長的「變態」

先旨聲明,本文所指的「變態」,所講的是生物學上的「變態」(metamorphosis),是指一種生物在出生或者孵化後,通過細胞繁殖和分化,產生顯著相對的形態或結構上急劇變化的過程。一些昆蟲、兩棲動物、甲殼動物會經歷這「變態」的過程。更重要的,「變態」是筆者就讀小學時,學習「科學」科時經常講的「小學雞」無聊笑話。 幼稚園、小學、中學及大學的家長,是一群輪替的群組。孩子就讀幼稚園3年後,家長會變成小學家長,6年後便成為中學家長,中學畢業之後,便成為大學的家長。隨着孩子一天一天的成長,家長因此而在學校裏改變角色及身分,對孩子教育的需要及意識形態,亦會隨之而變更。 回帶一看,大約在2000年左右開始,香港大部分媒體或市民心目中,香港的家長總是把補習、操練看成學習的全部,因此萌生「虎媽」或「虎爸」等稱號。20年後的今天,這批家長的孩子大概已經完成大學階段,正踏足社會工作,在經歷天災人禍的香港,展開了人生的新一頁。如果我們仍以「怪獸家長」來看待今天的家長,的確有點不公平,因為昨天的中小幼家長已輪替了,但上一批家長的獨有氣氛及想法,又是否會「傳染」到今天的家長? 傷痛中體會成長苦與樂 無論時代如何轉變,「家長」這角色總有亙古不變的價值觀,例如眠乾睡濕關心子女的成長、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等,這就是所有生物物種作為父母的天職。大家不妨思考一下甲蟲的一生,來看看家長能否「變態」。甲蟲是鞘翅目(Coleoptera)昆蟲,算是演化層次比較低等的生物,簡單的說,是一種6隻腳的動物,其口器為咀嚼式,成蟲體軀堅硬,一般具有4片翅。甲蟲屬於完全變態類昆蟲,也就是說甲蟲的一生必須經歷卵、幼蟲、蛹、成蟲4個階段。 多數的甲蟲,整個生命大約只有1至2年的時間,成蟲生命都很短暫,幼蟲期多半比成蟲期多出幾倍以上。好幾年前,我的一個學生送贈了一隻獨角仙幼蟲給我飼養,獨角仙的幼蟲期長達10個月,好不容易才把牠養到化蛹,眼看到未羽化的獨角仙從蛹的背面裂開,先是頭部鑽出,然後不斷的擺動身體來掙脫蛹殼,蛻去蛹殼成為一隻外形威武的獨角仙。當獨角仙從痛苦中變態為成蟲後,牠的一個月生命亦開始倒數。獨角仙的一生剛好是一年,成長至成蟲後的生命唯一目標及價值,就只是生育下一代,讓生命傳承下去。 傳承堅持的價值觀 生命的藝術在於成長。作為今天的家長,我們生兒育女的價值必然遠超於單純的傳宗接代。或許我們一生人的歷練與成長,總會從各種傷痛中銳變成今天的自己。我們這兩年在香港經歷了的人禍及天災,這些傷痛就像破繭前的掙扎,讓我們更體會到成長的苦與樂,更領略到生命成長不同階段的意義,重點在於我們能否自我「變態」,也許家長「變態」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所堅持的價值觀,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 文:朱子穎(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學校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 FB.com/mrchuclassro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9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