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學堂:青少年厭學點算好?

提到厭學,筆者嘗試用推力與拉力作例子說明。學習理應為中性的,令青少年生厭,只因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衍生了負面感受,久而久之便形成一股抗拒學習的推力。相反,學習以外的世界充滿色彩,為他們帶來成就感,形成一種拉力,將他們拉離學習環境。要處理厭學,我們更需要認識背後的成因。

厭學推力與拉力

學校是一個與學習密不可分的場所,青少年的校園經驗直接影響其對學習的喜惡。筆者回想中學時光,最提不起勁學習那些充滿挫敗的科目。即使懷着屢敗屢戰的鬥志,但仍敵不過屢戰屢敗的挫折,令筆者失卻興趣。除了學習上的挫折,青少年更着緊校園中的人際關係,例如與教師、同學之間的關係,這更直接影響他們是否喜愛學習。筆者曾為駐校社工,記得當時處理低學習動機,甚至逃學缺課的學生個案,他們大多都面對不同程度「關係緊張」的困擾,像是「某某老師針對我……所以我好討厭上他的課」,或是「我跟某某鬧翻了,不想再見到他」等。人際關係問題累積,卻得不到解決,便會衍生討厭學習,甚至討厭上學的情緒。再者,校外的世界更具吸引力,青少年曾向筆者表示:「我不想讀書,外出工作更好……簡單點,有回報,努力便會成功……」我不評論這是否完全正確,但這句話的確反映他們期望「開心過努力過,願花開可看到」的寄望。

除了學校,家長亦可避免成為降低學習動機的因素。我試舉兩個例子,大家於書展中有否遇過家長購得滿手補充練習?於報名暑期活動時,有否遇到為孩子報滿學術課程的家長?重申,筆者並不完全反對「善用閒暇,進修自己」,但筆者想提醒家長,包括我自己,凡事要「合乎中道」,過多的催逼,會令青少年感到壓力,厭棄學習,甚至適得其反。

家長多認同 提升學習動機

處理厭學另一個說法是提升學習動機,避免抗拒學習。學習期間難免遇到挫折,但作為青少年的同行者,更應着眼他們的付出、態度及改善。由小處着眼,由微小的改變開始。不要吝嗇鼓勵和具體的讚賞,例如:「雖然今次仍差一點先及格,但我見到你有多花時間溫習,亦有提早預備考試……」讓青少年知道,我們見到及認同他們的努力;亦可以與他們共同訂立可行具體的改善方案,逐步改善,減低專注結果帶來的無力和挫敗感。

另外,加強青少年的生涯規劃工作,讓他們更早認識自己,認識大專課程、職場要求等,提早作有系統的準備和計劃,期望從個人興趣出發,提升學習動力。

再者,加強青少年與學校的連結,鼓勵參與校內活動,強化與教師和同學的關係,提升他們於校內的滿足感和歸屬感。同時,透過參與不同課外活動,促進自我認識、提升自我效能感,均有助探索其生涯職志及應對學習帶來的挑戰。

作為家長,我們要認清目標。學習是多元而個人的,隨着青少年長大,成人能介入的部分亦相對減少,我們應培養他們終身自學的態度。如遇到厭學的情况,我們更應耐心聆聽,嘗試明白和接納,尋找問題所在,亦可尋求專業人士的支援,如社工、教師或心理學家等。

文:湯庸逵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藍田會所主管)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