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邊的小荳荳:小荳荳的彩色筆記——第一章.過度保護

秋日的校園裏,落葉鋪滿小徑。小荳荳卻無心欣賞這景致,她的心情灰暗而沮喪。新學期伊始,小荳荳就遇到了一連串讓她苦惱的事情,尤其是那天在數學課上的一段經歷。 那天早上,小荳荳因為貪睡而遲到了。趕到教室時,教師正在台上講解幾何概念。小荳荳走到座位,努力跟上課堂進度。突然,她想到可以用彩色筆記錄重點,這樣會更容易記住。於是,她從書包裏掏出彩筆,開始在筆記本上勾畫。但是,小荳荳過於專注讓筆記變得五彩繽紛,結果在下課前只完成了一半的筆記,把重要的內容都漏掉了。 知識才是最重要 課堂接近尾聲,教師讓學生們整理筆記。這時,教師的目光落在了小荳荳的彩色筆記上。「小荳荳,你的筆記很有創意呢!不過呢,我們最好把時間和精力多放在學習內容本身上,而不是外在形式。畢竟,知識才是最重要的。」教師微笑着說。全班同學聽了,都轉過頭來看着小荳荳。小荳荳一下子紅了臉,感到委屈和難堪。 不滿女兒受委屈 寫信投訴 放學後,小荳荳含着淚水回到家,把今天的遭遇告訴了媽媽。她描述了自己遲到,上課「開小差」,沒有完整記錄筆記的情况,以及教師當眾「批評」的情景。小荳荳坦承自己做得不好,但同時也表達了自己感到很委屈。然而,媽媽似乎沒有聽進小荳荳做得不夠好的部分,只注意到女兒感到委屈這一點。媽媽一聽到女兒受委屈,立即怒火中燒。她認定是教師處理不當,傷害了女兒的自尊心,完全忽視了小荳荳自身的過錯。媽媽立刻拿起筆,開始給學校寫一封憤怒的投訴信。 教師收到家長的投訴後感到非常委屈,因為自己對小荳荳的循循善誘卻被說成是侮辱學生。作為班主任,她對每一個學生均寄予厚望,希望他們能夠茁壯成長。教師提出批評,這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而當時語氣也並不嚴厲。小荳荳也需要學會正視自己的過錯,虛心接受批評,這樣才能不斷進步。事情很快傳到了校長耳中。為了與家長好好溝通,校長組織了一次座談會,邀請教師、小荳荳及其父母參加。 校長:「小荳荳的爸爸媽媽,謝謝你們今天來商討小荳荳近日在學校發生的事。我理解作為家長,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樂地成長。但是,我們今天需要討論一下小荳荳最近的一些行為。」 小荳荳媽媽:「校長,發生什麼事了嗎?小荳荳在家裏說老師責罵她,我們很擔心。」 校長:「我理解你們的擔憂。但是,經過我們詳細調查,老師並沒有責罵小荳荳。」 小荳荳爸爸:「是這樣嗎?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待續) 文:徐區懿華(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童年就像暢銷書《窗邊的小荳荳》作者一樣頑皮,惜終生未遇上啟蒙的小林校長,唯冀盼成為學生的小林校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2期]

詳細內容

讀樂樂:「巨獸」工程車

愛車車的3歲小孫兒跟其他小男孩一樣,最愛觀察馬路上各式各樣、五顏六色的「東西」,四四方方箱子般的東西走來走去,深深吸引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幼兒。孩子的小腦袋必定想知究竟路上的箱子為什麼會動?裏面又裝了什麼?不過,除了馬路上的車,最吸引孩子的應該是在建築工地見到的「巨獸」,包括挖土機、推土車、吊卡車、起重機、混凝土車和翻土車……當這些如同巨獸的工程車被孩子發現後,他們必定纏着大人要停下來慢慢觀察,細細研究和不斷提出各種問題,想知道這些巨獸有什麼特殊的用途和功能。 尊重不同職業特質 小孫兒熱愛工程車的舉動,讓我們有機會把周遭的巨獸連結身邊的生活,期望能培養他的觀察力和探索精神,從而教導他要多些關注那些為我們服務的人,也要學習尊重不同的職業特質,感謝他們所付出的勞動及常存感恩之心。就好像《鼴鼠建設出任務:松鼠樹屋大改造 》這本書,故事除了介紹挖土機、推土車、吊卡車、起重機和翻斗車的功能之外,還有很多角色:堀田鼴左衛門(鼴鼠建設公司大隊長)、鼴吉(鼴鼠建設公司副隊長)、鼴叔(吊卡車司機)、鼴藏(翻斗車司機)、鼴助(負責維修重型機械)、鼴雄(挖土機司機)、鼴平(移動式起重機司機)、荷莉(推土機司機)和秘書蚯蚓小姐美玲,我們借助書中這些重要的角色與孩子一起分享鼴鼠建設工程團隊對工作的熱誠,並討論他們是怎樣經營鼴鼠建設公司;松鼠一家究竟遇上什麼問題需要找鼴鼠老闆幫忙? 《鼴鼠建設出任務:松鼠樹屋大改造》(作者提供) 作者、繪圖:長崎真悟 出版社:小魯文化 堅守「安全第一」原則 最後,我最喜歡與孫兒分享的還是鼴鼠建設公司的工作守則,書中不斷提醒我們要「遵守安全第一」和「體貼客戶的心」,儘管才3歲的小人兒不會馬上明白當中的意義,可是,鼴鼠建設團隊對工序的細緻、精心的設計,對松鼠家庭的關注,以至各工作人員對遵守安全第一的執著,這一切都是為客人建設理想家園的重要條件,也是孩子需要學習的核心價值。 文︰菜姨姨 作者簡介:致力推動親子共讀,足迹遍及港九多間幼稚園小學,到處「講古」。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2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仁濟隨筆:透過發問與遊戲 訓練高階思維

大家知道語言及思維能力是相輔相成、息息相關的嗎? 孩子到了大概4歲,通常已具備基本的語言理解及表達能力,學懂基本的詞語及句式,已足夠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交流。到了4至6歲,孩子開始進入邏輯思維期,會運用語言作為思考工具,將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加入自己的創意,發展出不同的高階思維技巧,例如推測、解難、批判能力等,逐漸發展成為獨有及靈活的思考模式。然而,高階思維能力並非可以單獨訓練,因為當中包含孩子對自身知識及經驗的運用。 6個層次 先由強化記憶理解力開始 今次我會與家長由淺入深介紹不同層次的思維能力。家長可先強化孩子的基礎思維能力,再透過發問技巧及遊戲,在日常生活中輕鬆地訓練孩子的高階思維能力。 美國學者Benjamin Bloom早於1950年代就提出一個教育框架,名為布魯姆分類法(Bloom's Taxonomy)。此分類法把學習分成6個不同層次,由下而上依次是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論和創造(圖)。由此可見孩子需先有穩固的記憶及理解能力,其他能力才能相應地發展。 要對事件分析、評論及創造,孩子需要兩種主要的高階思維能力,分別為聚斂性及擴散性思維。 (1) 聚斂性思維: 以孩子自身的知識及經驗為基礎,他們需要整合資料後,想出一個最合適的答案,例如: 蘋果、提子、香蕉全部都是什麼? 猜一種公共交通工具,它有兩層,會停靠車站,還可以載很多人呢? 地上都是水,有幾個小朋友在追逐,其中一個小朋友坐在地上哭,猜猜剛才發生什麼事? (2) 擴散性思維: 孩子需要根據一個主題,以腦震盪、多角度思考想出任何可能的答案,例如: 說出10種能發光的用品;說出新年時合適的恭賀說話;說出遲到的原因;說出不同保護環境的方法 如何訓練思維能力呢? (1) 記憶、猜謎遊戲 家長可以發揮創意,自創不同謎題令孩子動動腦筋。如果沒有頭緒的話,坊間不少遊戲也有記憶、猜謎等元素,簡單如成人熟悉的猜字謎、「大電視」及猜猜畫畫都能訓練思維。 (2) 多層次發問法 心理學家Marion Blank提出了一個多層次發問框架(Blank's Levels of Questioning),家長可以在日常傾談、伴讀及討論之中運用不同問題,引導孩子觀察、回憶、分析、推測及解難。 (明報製圖) 就圖片為例: 1級:認知性問句(孩子需要透過觀察及理解面對的事物回答問題) 這是什麼?這是誰?他在做什麼?這是哪裏? 2級:聚斂性思維問句(孩子需要整合環境中的資料及運用自身的知識回答問題) 剛才發生什麼事?鍋入面正在煮什麼?桌上面放着的都是什麼? 3級:擴散性思維問句(孩子需要簡單推論後回答問題) 你猜猜小男孩之後會發生什麼事?你猜猜爸爸會說什麼?你猜猜小男孩將會聞到什麼氣味? 4級:擴散性思維問句(孩子需要綜合自己的知識分析及判斷後回答問題) 哪件事比較危險?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如果你剛剛回家,會怎樣做? 文:陳慧盈(仁濟醫院鄭裕彤兒童成長發展中心言語治療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2期]

詳細內容

荷事荷地:治濕疹之路

依稀記得大兒子Julius在4、5歲開始有濕疹徵狀。他屬於中度濕疹,嚴重的時候就連頭皮都有白屑,四肢關節位又紅又腫又痛,試過痛到行不到,做母親見到真的很心痛。 在荷蘭,無論你想看何種專科醫生,都必須經過家庭醫生轉介。最初的時候,我們被轉介到一名私家皮膚醫生處,其後又再轉介到公立醫院的皮膚科。數年來我們嘗試過無數的類固醇藥膏,為濕疹兒童晚上睡覺而設的防抓皮膚緊身衣服也試過,亦測試過他對食物或物件的敏感原,甚至坊間各式各樣說可醫治濕疹的產品,中西式真的試勻。兒子如同實驗的白老鼠般,只要有新療法,就會找他來嘗試。其實只要對兒子有效的,我們也不介意嘗試。 每一次去到醫院,護士都會為兒子量血壓、體溫,度身高體重,一切正常才會開始為他打針。(作者提供) 醫療團隊專為濕疹青少年而設 近年,鹿特丹的醫院成立了專為青少年濕疹而設的醫療團隊。幸運地,兒子又成為了最新一批療程的試驗者,有一大班醫療團隊跟進他的個案。經過多次驗血驗尿,去年他終於嘗試了俗稱「生物製劑注射」的新型藥物,每個月一次到醫院打針,情况真的有好轉;後來在醫生提議下,他又再轉另一療程,變成兩星期打一次注射劑。但這種針效果並不理想。其後,再與皮膚醫生商議後,她提議嘗試另一新療程——口服JAK抑制劑。當然,服食這種藥物前,先要衡量他的體重和身高來決定藥物分量,這種口服藥每星期吃3粒。暫時來看,他的濕疹好轉了不少,只有早晚和在沐浴後,需要塗藥用白蠟保濕。醫生說隨着年齡增長,他的濕疹應該可以得到根治的,但願如此吧! 去醫院已經成為筆者一家的日常,只希望在專業的醫療團隊照顧下,兒子的濕疹能夠痊癒。(作者提供) 醫保免家長負擔昂貴醫藥費 可幸,荷蘭的醫療制度相當完善,兒童打從出世開始便需要購買醫療保險,這份醫保包括所有醫療專科,例如兒科檢測、牙醫、眼科等,還包藥物。因此,我們並不需要負擔這些昂貴的醫藥費用,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文:Katy 作者簡介:因為一段異國情緣,伸延出一個中荷家庭。兩地不同教育,並沒造成衝突,反之融會貫通,造就了兩名兒子精乖伶俐、成績優異。遠嫁人妻的Katy很樂意將在荷蘭育兒的經驗、知識和趣聞一一與大家分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2期]

詳細內容

婆媽內心小劇場:「我自己啦」

「我自己啦我自己啦」,自大女可可升讀K2後,愈來愈自主,喜歡自己的事自己做,拿餐具、上車付錢、穿衣換鞋等都要「我自己啦」,所以每個行程都要預多點時間,例如每天上學早點起牀,讓她自己穿校服。看她低着頭、很專心很努力地用小手將一顆一顆的恤衫衫鈕扣上,心裏甚是感動,即使我多麼想將這如慢鏡播放的畫面加快2倍速度完成,還是深呼吸一口氣,忍住手沒有搶回來做。除了頸喉鈕較難扣上,她試了幾次也扣不到,就會找我幫忙。 為什麼第一個鈕門是橫的 一段日子過去,可可扣鈕的速度加快不少,手勢也變得純熟,唯獨頸喉鈕總是無法百發百中,我一直以為是位置問題,太貼頸難以看到,直到有一天她問我:「媽媽,為什麼衫上的鈕都是直的,但第一粒是橫的?」由於我完完全全沒有相關知識,又錯誤理解她的問題,我很快就回應了一個錯誤的答案,幸好當日爸爸在場:「我知是橫的,但又沒想過為什麼呀。」 原來可可問的是為什麼第一個鈕門是橫的,導致她總是扣不上!Google解釋,因為頸部位置較多郁動,鈕門橫向的設計可以增加活動空間,避免恤衫變形。多得可可的提問,否則我這一生應該也不知道橫鈕門這回事了。回想每朝早按捺住焦急出門的心情,讓她慢慢穿校服,換來這麼好的觀察、這麼好的問題,真是太值得了!做了媽媽後就是這樣,每天都為瑣碎事感動得內心上演小劇場。 保持好奇心 繼續愛發問 小朋友都是好奇寶寶,可可總會令我感歎她的觀察力與求知慾:為什麼雪是白色的,為什麼海水是藍色的、但放到沙灘水桶裏又變成透明了,為什麼不同國家的人膚色不同……另外也有些老是常出現的疑問,實情是不想跟從你的規矩,例如為什麼人每天都要睡覺,潛台詞是她還沒玩夠;為什麼每天都要洗澡,其實她很害怕洗頭時眼睛入水;為什麼校巴姨姨不准同學們聊天,她卻跟司機叔叔高談闊論…… 媽媽每天腦好累啊,我還在煩惱今晚食乜餸呢,有時好想答「我唔知啊」,不過無論是哪類為什麼,我都會認真回應,同時提醒自己給她多點時間空間,相信這樣能令她保持好奇心去探索,繼續愛發問,繼續開心大發現。 文:婆婆媽媽 作者簡介:年紀不大但愛歎茶,生女前生活像個婆婆般悠閒自在;全職湊兩女後變成婆婆媽媽,育兒每件小事都是大件事,雖然有時感慨瀟灑不再,但抱住兩個寶貝就甜蜜幸福滿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1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一杯花茶的反思

教育大同提倡的LBD主張「做」中「學」,摒棄教科書,重整主題,注入真實、探究、自主、參與4個元素,以學生為本,讓他們探索身邊事物。其實任何事物也可以LBD,但這種自主學習模式與傳統課堂差異很大。早前教育大同舉辦了本年度第一次聯校教師工作坊,通過冲泡花茶的活動,引導教師從學生角度出發,體驗自主學習模式的學習活動。 他們要因應當下狀態,想想自己的需要——追求美感、個人口味、功效等來選擇花茶材料。又要自行上網搜尋資料和注意事項,再三探究,例如蝶豆花含多種抗氧化劑及花青素,對身體有許多益處,色澤夢幻多變,但沒有味道,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飲用;洛神花色澤鮮艷,味道比較酸,有人喜歡,有人未必接受。最後,各人選取花茶材料,配合紅或綠茶,冲泡屬於自己的花茶,從中發現和分享花茶款式和選材配搭的不同原因。 老師體驗LBD課堂中調配花茶的學習活動。(作者提供) 由冲泡至品嘗 花茶的體驗 由冲泡至品嘗花茶的過程,邀請參加者從不同角度去聯結體驗,從而思考:我現在狀態如何?我此刻需要什麼?我想配搭出一杯怎樣的花茶?在尋找屬於自己的花茶時,需要考慮自己的需要,作出不同的選擇,整個過程透過動手做,從中獲得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這經歷並不是在餐廳為自己點選一杯花茶,或選購一盒現成的花茶包時所能體會。正如教育家杜威主張:「讓兒童有事可做(something to do),更要有事可學(something to learn),做(doing)本身這件事的性質就是要求思考,或者在事務之間作有意圖的聯結,如此學習結果自然就會達成。」 LBD理念在於體驗式學習,注重過程中的學習、體驗與感受,但大家要想想動手做目的是什麼?如果在教學上只讓學生動手做,卻不在意學生真正學到及感悟什麼,就沒有學習意義,純粹只是DIY。有意義的學習取決於學生動手探究什麼,學到什麼,這樣的經驗學習是建基於「情境─思考─學習─知識」的模式,學習與知識的產生皆是個體主動建構內化意義的結果,「知」與「行」相輔相成,正是杜威「做中學」提及轉化成個體的「經驗」,並能進一步提升學習成效。 如何真正回應自己的需要? 在設計LBD活動時,反思是十分重要的元素,就如品嘗自己冲泡的花茶後,感覺可能和預期有出入,如何真正回應自己的需要?有教師分享加些蜜糖,花茶味道會更佳,但要充分發揮蜜糖的益處,水溫是關鍵所在,原來水溫超過60℃會失去部分活性,用熱水冲泡亦會令蜜糖變酸;同樣地,冲泡蝶豆花時,以60℃以下熱水冲泡,才能避免花青素流失。 動手做是LBD不可或缺的學習活動,但要點是必須讓孩童主動探索。具啟發力的教學情境,勝過只是接收知識,正如教育家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所說:「告訴我,我會忘記;給我看,我或許記得;讓我參與,我會了解。」我們齊來學習放手,讓孩子們「做中學」,讓他們多嘗試。 文:盧麗娟(學校同行者)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1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學習是什麼?

我們對學習的理解,會影響我們怎樣學習,從而影響我們的學習成果。假如我們視學習為一項任務,做完功課後,任務就完成,我們不會再思考學習的課題,不會在學習內容上鑽研。然而,倘若學習是一種興趣,功課完成後,我們會尋找更多課外資料,最終對課題有更全面的了解。那麼,究竟我們對學習是如何理解的? 幼稚園老師問小朋友:「明天放假,大家是否很開心?」小朋友沒有表示。老師表情更加誇張,接着說:「終於放假了,應該超開心!」小朋友仍然毫無反應。其實,小朋友上學見到其他小朋友,可以一起玩已經很開心。老師也許工作繁忙,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小朋友身上。這也許讓小朋友在潛移默化中認為「如果不用上學就值得高興」。 「能夠學習太感動了」 另一個例子,學期完結,家長說:「明天開始放暑假,我們外出吃飯,好好慶祝一番!」但9月開學前,我們會否為了可以上學而慶祝?有幾多學生期待上學並認為「能夠學習太感動了」? 另有香港中學文憑試學生放榜之後,塵埃落定,首要做的是把所有課本、筆記等全部丟掉,一件不留。中學的學習難道沒有任何保留的價值? 幼園生抱抱老師 大學生遠離教授 筆者觀察到,幼稚園小朋友早上回到課室,會走到老師面前抱抱老師。上課時遇到老師提問,他們也會積極舉手回應。然而,接受多年的教育後,大學生上課會走到講堂後方坐在最後一行。導師問問題時,他們低下頭避免眼神接觸。學生可從導師身上學到很多,但為何卻不想接近他們? 筆者開學時派發課程大綱給學生時,會問他們:「大綱列出這學期的13節課,你認為是被判處13天徒刑,還是得到了13張電影門票?」如果前者,上課可免則免,學生只會達到最低出席率的要求;後者,則學生覺得缺了每節課都很可惜。 享受和珍惜學習的人 才能體會箇中樂趣 唯有享受和珍惜學習的人才能體會箇中樂趣。有老人家到社區中心學習社交舞,完成初班後,再報名初班,一直上了初班幾遍。筆者問她,為什麼不報讀中班、高班? 她回覆:「我這把年紀,上課不是為了追求什麼成績。留在初班,與其他老人家一起跳舞,消磨時間,是最滿足的了!」 把學習理解成任務並不一定是問題。有時學生能完成功課,有了自信心,才可享受學習。反而經常欠交功課,學習卻很難是一種享受。筆者認為若學習只為完成任務,顯得對學習的理解過分狹窄,才是真正的問題。其實,學習既要做好功課,也要培育興趣,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文:林浩昌(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1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留在難過時取暖

「程sir,我想找一本書,可以幫手嗎?」收到同事的手機信息:「但我只記得書中的其中一句。」 「我一無所獲,我滿載而歸。」 接着對話框中出現了這一句。 「一無所獲 滿載而歸」 句子滿有意思,既是無獲,又是滿載。在句子中尋味之際,腦海閃過幾部作品,印象最深的,是《魯賓遜漂流記》的名句:「一無所有,但我仍活着。」這句話常提醒我,人們都在意自己失去什麼,想要什麼,卻不常專注自己擁有的人和事。《魯賓遜漂流記》的主角最初在荒島上求存,後來建立了自己的天地,故事激勵了不少讀者;如今又引我思考,活着本身是否一種滿載而歸?我開始想讀一讀同事在尋找的作品原文。後來我在網絡找到一首詩,句子有點相似。在曹韻《偷詩歌的人》中有這麼一段:「一生/在時間裏我一無所獲/在失望中我滿載而歸/我沉甸甸的一生/裝滿了空蕩。」彷佛世上的作家都在思考人生的得與失,不少作品都有相近的字句。 翻讀名句 撫慰孤獨 「每年都會有一刻想重看,但每次都找不到。當初這句子令我好感動,這句子真的念念不忘。」 那名老師再傳信息給我,當下我想起在學校的辦公桌上,長期擺放的一本語錄《孤獨,一個人的狂歡》。工作會有艱難時刻,在人群中也常感孤獨,這本書正好摘錄孤獨有關的名句,好讓我在困境中隨手翻頁,尋找共鳴與慰藉,特別是那些我放上書籤的頁面,句子如「所有偉大與珍貴的事物都是寂寞的」、「在這些天堂的情境裏,孤獨是我心靈珍貴的慰藉品」,還有書中的序所寫,「(孤獨)進化成某種力量,從中得到體悟的前提是:寂寞、痛苦都必須足夠深刻」。 《孤獨,一個人的狂歡》(作者提供) 作者:尼采、卡夫卡、吳爾芙等 繪者:黃意雯 出版社:八旗文化 書籍可安撫人心。開學一個月,師生還在適應。面對壓力,要減壓;扛住難過的心情,需要強大的心智。人生總有艱難時候,有些書籍,有些句子,常備案頭,常在心中,艱難的日子來了,就把備用的字句作取暖之用。 開學之初,同事發信息給我時,不知道她是否正要取暖?她是幸福的,因為她從書中找到能扶持自己的句子。後來她告訴我,當初問我的那句子,原句是「他一無所得?他滿載而歸」,出自王蒙的小說《蝴蝶》。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1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做義工的意義

我小時候住在西貢鄉村,每天要步行大約10分鐘才到達村口乘車上學;途中會經小橋、石階、叢林等,每次颱風或大雨過後,上學時步行的那條小徑會變得滿目瘡痍,遍地樹葉及垃圾。 為別人設想 幫助他人 有一天放學回家時,見到媽媽在烈日當空下拿着大掃把,掃着小徑上的落葉,滿頭大汗。我好奇地問媽媽:「為什麼要掃地呀?小徑又不是我們家的!」媽媽微笑答道:「你每日都行這條路,若不小心被濕滑的樹葉跣倒像大冬瓜般便糟糕了!如果那些婆婆、伯伯跌倒,就更不堪設想。我們做事不可只為自己,亦要為別人設想,有能力便幫助他人,才是好孩子呢!」媽媽以身作則,堅持每天打掃那條小徑有18年,直至我們搬家為止。 爸爸亦是我的好榜樣;記得小時候,我經常陪爸爸去探望一些跟我們沒有血緣的老人家。我好奇的問爸爸為什麼要去探望他們,他笑咪咪地答道:「同村的兄弟移民了,留下年老的父母無人照顧,帶胖嘟嘟的你來探望老人家哄哄他們發笑,讓他們開心一下嘛!」 幫助200名長者接受肌少症測試 在2023年,我參與一個大型社區講座,指導一班老中青市民正確的健脊運動,加強大眾正確的護脊和防止腰痛的方法。而今年更有意義的活動,就是參加了聖方濟各大學的社區運動,與一衆大學講師和物理治療師義工,帶領着一群物理治療學生,幫助200名長者接受肌少症測試,之後一齊做增強肌力、建立肌肉的運動。 兒科物理治療師參與健康講座,傳授護脊知識。(作者提供) 最近,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和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的基層家庭服務支援站合作,舉辦了一場幫助劏房學童檢查脊椎及足部健康的活動。我們結集了6名物理治療師的力量,幫助了20名小朋友,教導他們如何改善脊椎姿態和增加足部筋腱的柔軟度,再配合適當的運動,增強足弓的承托力,減少將來患上痛症的風險。 香港的家長花很多時間培育子女的各項技能,學業上補習的時間亦密密麻麻,大家普遍有否教導小朋友去幫助別人這項美德呢?簡單如坐港鐵或巴士時,你會教導小朋友讓座予有需要的人嗎? 從小就培養孩子無償的義助行為,幫助身邊有需要的人,讓世界充滿愛和關懷!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本文內容) 文:范穎雅(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1期]

詳細內容

增添父能量:爸爸,我的生命充滿希望嗎?

香港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問題愈發受到重視。根據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聯同生命熱線公布的本港最新自殺數據,去年15歲或以下的兒童自殺率顯著上升。這一現象不僅令人擔憂,也喚起了社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注。 最近朋友告知,他在一次中學講座中,嘗試了解中學生對珍惜生命的想法,學生的回應令我十分震驚。有大約一半學生表示,對未來完全沒有希望,亦不認為自己有能力改變現狀,更有不少學生表示,曾想過以結束生命來應對心中的不安。筆者作為兩孩爸爸,一直學習去了解和支援孩子的情緒與心理狀態,這對他們的健康極為重要。筆者希望分享以下3個錦囊,幫助爸爸們更好地關注青少年子女的精神健康。 日常交流建立信任 良好溝通是父母與子女之間建立信任的重要基礎。爸爸應主動與子女作日常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可以在共進晚餐或散步時,了解他們在學校的生活、朋友關係等。這種輕鬆的氛圍有助子女敞開心扉,分享他們的煩惱與壓力。另外,建議多使用開放式問題來引導對話。例如:「今天學校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這樣的問題可以激發子女的表達慾,當他們感到可以自由表達感受和想法,會更願意分享內心感受。 注意行為情緒變化 根據報告,許多青少年在出現自殺傾向時,並不一定有明顯的精神健康問題。這意味着爸爸需要更加敏銳察覺子女的微妙變化,要特別留意子女會否對以往喜愛的活動失去興趣,學業成績突然下滑,又或與朋友的關係變得疏遠等。這些都是潛在的心理健康問題的警示信號。除了行為方面的變化,情緒變化同樣重要。如果子女顯得異常沮喪、焦慮或易怒,爸爸應及時與子女深入交談,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若子女曾提及生死的話題,爸爸應抱持開放的態度與子女討論,加以關心,不應對生死話題忌諱,如有需要更應立即尋求專業人士幫助。 教子女管理情緒 教育子女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是提升他們心理健康的重要一步。爸爸可教導子女學習情緒管理技巧,例如鼓勵子女寫日記,記下每天感受,幫助他們梳理思緒;亦可培養子女繪畫、音樂、舞蹈或運動等興趣,提供健康的方式讓子女有效表達情緒。鼓勵爸爸主動與子女分享和展示如何正確管理情緒和壓力,讓他們在面對困難時有榜樣可依,亦可增進父子關係。 青少年是家庭和社會的未來,關注子女的精神健康是每個爸爸的重要責任。爸爸可為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長提供更好的保障,幫助他們身、心、靈健康成長。只有在關心與支持中,子女才能建立起堅韌的心理素質,面對未來挑戰。 文:黃格平(兩個兒子的爸爸,喜歡與年輕人探討家庭價值,與好爸爸中心一起塑造新一代爸爸角色)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1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