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簡易廚房:清甜白蘿蔔 秋冬必吃

秋冬當造的蔬菜之中,我特別喜歡白蘿蔔,因為這段時候它們特別清甜,所以我常常用來烹調菜式。今次介紹給大家的兩款家常菜,其中一道就加入了白蘿蔔。兩款菜式均是我修改過的簡易版煮法,30分鐘內就完成。 第一道「蘿蔔炒魚鬆」,魚肉買回來後我會先調味,胡椒粉辟腥、麻油添香味,再加多點葱花,煎好後配蘿蔔再炒,十分冶味,用來伴飯很不錯。另一道「簡易版回鍋肉」,本來要用豬腩肉製作,但工序會比較多,既要汆水又要過冷河,所以我直接選用豚肉片,最好是半肥瘦的,加豆瓣醬去煮亦不會過分辛口,即使小朋友亦適合吃。 (受訪者提供) 蘿蔔炒魚鬆 材料及調味料(受訪者提供) 材料(3至4人分量) 蘿蔔———1/2條 鯪魚肉———200克 薑———幾片 蠔油———2茶匙 調味料 胡椒粉———少許 麻油———1茶匙 糖———少許 鹽———少許 做法 (1)(受訪者提供) (1)蘿蔔去皮,切條 (2)(受訪者提供) (2)鯪魚肉加入調味料,順時針攪拌至起膠 (3)(受訪者提供) (3)熱油鑊加入鯪魚肉,用鑊鏟壓成魚餅,煎至兩邊金黃色,盛起備用 (4)(受訪者提供) (4)再熱油鑊爆香薑片,加入蘿蔔條炒香,再加少許水和蠔油,蓋上蓋燜煮至軟身 (5)(受訪者提供) (5)加入鯪魚肉和少許鹽兜勻,完成 完成(受訪者提供) 簡易版回鍋肉 材料及調味料(受訪者提供) 材料(3至4人分量) 豚肉片———200克 椰菜———1/4個 迷你三色椒———各1 洋葱———1/4個 葱段少許 調味料 豆瓣醬———1茶匙 紹興酒———1茶匙 海鮮醬———1茶匙 生抽———1茶匙 糖———少許 鹽———少許 蒜蓉———1茶匙 薑片———2至3片 做法 (1)(受訪者提供) (1)豚肉片切開3份,迷你三色椒及洋葱切件 (2)(受訪者提供) (2)椰菜切件備用,熱油鑊爆香蒜蓉及薑片,切好的迷你三色椒、洋葱及椰菜炒香 (3)(受訪者提供) (3)加入豚肉片、豆瓣醬、紹興酒、海鮮醬及生抽 (4)(受訪者提供) (4)全部材料炒至熟透 完成(受訪者提供) 文:KellyMama 作者簡介:育有一子一女,身為全職媽媽熱愛煮食,喜歡研究簡易家常菜,希望與大家分享各種美味菜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4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網絡教育:學習機遇與挑戰

隨着科技發展,網絡教育已經成為我們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同時也帶來了不少挑戰。筆者想分享一些在工作中的見聞,希望能引起大家關注,並探討如何在這個網絡時代學習得更好。 回想疫情期間,許多學生轉向網絡學習以保持學習進度。一名六年級的學生小淇曾經告訴筆者,她在網課期間體會到自由,她可以在家的沙發上用平板上課,更可在網絡上隨意選擇學習內容。這種靈活讓她能根據自己的需求調整學習時間,絕對是較難於傳統面授課程中實現的。 即使學校恢復了面授課程,小淇仍然利用網絡資源輔助學習,課後通過網上教學視頻加強對課堂知識的掌握。這讓筆者意識到,網絡教育並不是取代傳統課程,而是成為有力的學習補充。 面對海量資訊 難分真假 然而,網絡教育的便利也伴隨着種種挑戰。小淇在學習中曾遭遇「資訊超載」和「網絡焦慮」。她說,面對海量的資源,有時會不知從何入手,亦難以辨別資訊真偽,這讓她感到焦慮。此外,網絡環境也可能成為負面行為的溫牀。筆者曾經接觸一名叫阿晴的學生,她因為在網上分享學習上遇到的困難而遭同學嘲笑和欺凌。這讓她感到沮喪,甚至影響了學習動力。這些經歷提醒我們,儘管網絡提供便利,但也同時會帶來心理上的挑戰。 在這樣的情况下,家長和教師的支持顯得至關重要。筆者鼓勵家長定期了解孩子的學習進度,並鼓勵他們分享網上學習的經歷。這樣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還能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支持。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加入社交與情感學習的元素,讓學生有機會分享自己的網絡學習體驗。上述提及阿晴的情况,她的班主任得知後,迅速組織了一次班會,讓學生們分享各自的網上學習經歷。這不僅讓阿晴感受到被理解,還促進了同學之間的團結。 設置隱私權限 慎重添加好友 隨着網絡發展,學生需要具備自我保護意識。筆者常提醒學生,儘管網絡是學習的好地方,但也潛藏風險。他們應學會如何在網上保護自己,例如設置隱私權限,慎重添加好友,並在遇到不當言論時勇敢尋求幫助。這些基本的安全意識能幫助學生在享受網絡教育的同時,也能保護自己。 網絡教育是我們時代的一個重要轉變,充滿無限可能,也面臨各種挑戰。筆者相信,未來的學習會更加多元化,而這一切皆從網絡教育開始。通過正確的引導和支持,我們可以幫助學生充分利用網絡教育的優勢,同時克服其中的挑戰,在這個新的學習時代,找到屬於自己的導航之道。 文:文建康(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3期]

詳細內容

親子百分百:儀式中成長

父母參與孩子在學校的升旗儀式,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不僅是為孩子感到驕傲,更是一次深刻的親子教育體驗。這個活動讓我與孩子共同參與、感受和學習,建立更深厚的情感和理解。 升旗儀式本身有助於培養小朋友的責任感和自主學習能力。當他們擔任升旗手或其他角色時,需要嚴謹地完成自己的任務,這培養了他們的責任感和團隊合作能力。同時,學生們在儀式中了解到自己在學校社區中扮演的角色,激發了他們對學習和成長的積極態度。 升旗儀式培養對國家認同感 過程中,小朋友學會了如何尊敬國旗,並理解升旗儀式的意義,培養對國家的認同感。同時,他們也學到關於國徽的知識,認識國徽的造型、象徵意義和歷史背景,加深對國家符號的理解和尊重。 升旗儀式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在於團隊精神。通過共同唱國歌、整齊列隊等活動,孩子們體驗到合作和團結的重要,增強了對集體力量的認識和信心。 專家認為,家長應意識到升旗儀式不僅是一項校園活動,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元素,亦是難得的親子教育機會。透過這個活動,我們可以向孩子灌輸愛國的重要和責任感,同時共同學習如何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公民。作為父親,透過這樣的場合,我可以更好地教育並引導孩子們,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價值觀和品德觀。 親子教育的範疇不僅限於家庭,也涉及學校和社會的環境。升旗儀式成為我們與孩子互動和溝通的重要場合,讓我們深入了解並支持孩子的成長,更加深親子之間的情感聯繫,使我們更加緊密地連結在一起。 升旗儀式不僅是一項校園活動,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元素,亦是難得的親子機會。(作者提供) 一種難以言喻的幸福 當我看到孩子們穿著整齊的升旗隊制服,全情投入地參與升旗儀式時,我除了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幸福外,就是確切感受到孩子的成長。心中不由自主地想:平時看起來傻更更的孩子,認真起來的樣子原來是這樣,出席公開活動時的認真程度原來可以做到這些。這種特別的感覺和想法,不僅讓我們親子間更加親近,其實父母和子女也是一起共同成長。 升旗儀式是一次難得的親子互動時刻。這個特殊的經歷將永遠留在家長心中,成為我們親子關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激勵我們一同前進、一同努力,共同見證彼此的成長與進步。 《晨光第一線》─「親子百分百」每集請來育兒及教育界專家,分享教養孩子與建立良好溝通的秘訣。環節逢周一早上6至10時於港台第二台(FM 94.8 – 96.9)播出。Radio2.rthk.hk 文:白原顥 作者簡介:資深傳媒工作者,現為香港電台第二台《晨光第一線》及《Teen空海闊》主持人。身兼媒體創作及活動司儀,同時擔任多個地方旅遊大使及食品代言人,現育有2名兒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3期]

詳細內容

童繪遊樂場:保留畫作 保留童真

踏入10月,按照過往經驗,小六的視藝科呈分試已經展開,而小五的呈分試則在下學期才正式開始,請大家及早準備,特別是要多點注意目前校內視藝課堂教授的主題和相關技巧,因為這些元素往後有較大機會與考試的主題和應用素材「接軌」。此外,也不要輕視呈分試以外的視藝考試,對視藝的投入將有助往後的相關發展,所以無論是測驗、家課以至堂課,每一份也要用心做好,時刻保持熱誠,提升在這方面的自我要求。 繪畫Q&A Q :應否保留孩子的畫作? A :香港住所環境擠迫是不爭事實,面對孩子海量畫作應該如何處理? 就我個人而言,「絕對不可以棄掉」! 孩子的畫作絕大多數以平面為主,疊起來所佔空間應該不會太大,所以我經常對家長說,請將孩子的畫作妥善保存,以作為他們在藝術成長歷程的紀錄。這些畫作除記錄了繪畫的面貌,內裏也包含了歲月的印記,童真洋溢,色彩繽紛且充滿創意的畫作,絕對是長大後模仿不來的。 展示畫作:圖中是淳一同學在小學時期的自家貼堂展示,家長可順道聽聽孩子在繪畫方面的心聲,加以鼓勵和支持。(作者提供) 一個folder一幅畫 櫃桶加防潮珠 市面上有不同尺寸的袋裝folder可供選擇,如果一個膠袋背對背存放兩幅畫作,遇上潮濕天氣時畫作會增加發霉風險,甚至有可能同時禍及兩幅畫作,所以建議每個膠袋只存放一幅畫作,在存放folder的櫃桶加入包裝防潮珠會較為保障。至於大幅的畫作,為作品做了基本保護後,放在牀褥下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建議將畫作放入folder前,先來一場小型展示,既可同時看看不同時期主題畫作,也讓孩子回顧一下作品的進程和技巧,既能鼓勵孩子,也將藝術歷程記錄下來。張貼畫作時要注意天氣變化,遇到潮濕「回南天」的日子,最好將畫作先放入folder妥善保存。 文︰Mr Liu(Art Playground Academy Of Arts營運及創作總監/德國Faber-Castell繪畫藝術證書課程總監) 作者簡介:從事廣告創作及藝術設計教育多年,曾為多個著名品牌打造宣傳企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3期]

詳細內容

仁濟隨筆:重新開始

秋意漸起,孩子們的新學年已經揭幕。孩子一生會經歷大約15至20次這樣的新學年。有沒有想過,其實,我們任何時候都可以重新開始,我們有無限的新開始? 這個說法實有科學理據,每秒鐘人體中大約有400萬個細胞會死亡,並由新細胞取代(Sender & Milo,2021)。這是一個高度精細和動態的過程,是人體保持健康的重要生理機制。我們的身體每秒都在重新開始。 筆者在臨牀心理學領域工作多年,見證了很多個案的改變和重塑。從剛出生就面臨腦障礙的嬰兒,到中風後失去能力的80歲老人(Kaczmarek,2020),只要有足夠的支持與機會,他們都能夠重拾生機,重塑自己。這些故事讓筆者深信人的大腦具有驚人的可塑力和恢復力。即使境遇再艱難,只要有適當的治療和關懷,人們都能克服障礙,重新開始。 喚醒孩子腦細胞 重建受損神經網絡 撫育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最大的挑戰莫過於擔心他們趕不上同儕的進度。尤其在經歷了一段漫長而艱辛的訓練過程後,卻未見明顯進步,父母常陷入灰心喪志。然而,我們必須相信每一次的努力都值得。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訓練,都在悄悄喚醒孩子的腦細胞,重建受損的神經網絡。雖然進展緩慢,但每一秒鐘都是崛起的契機,每一次嘗試都是新的開始。 撫育有特殊需要孩子的另一大挑戰,就是應對他們的非期望行為,譬如發脾氣、固執,甚至傷害他人等。當這些行為重複出現,家長或教師免不了認為孩子性格就是這樣,這些刻板印象往往無意中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我們須記住,孩子的大腦每一秒都在更新,不可能一成不變。即使此刻的表現令人頭痛,但只要用心觀察,定能發現他們微小而珍貴的進步。每一秒鐘,都蘊藏着無窮可能——我們需要的,就是以開放和充滿愛意的眼光,去把握住眼前的這一刻。筆者的經驗是,孩子的行為和情緒障礙很難對待,但並非無法克服。只要我們用心尋找適合的方法,耐心引導,定能幫助他們逐步改善,持續進步。 撫育孩子的道路上,家長們往往會因為疲憊或壓力而失控。然而,我們要記住,這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但只要有心改正,隨時隨地都能重新出發。比如,當你一時衝動大聲責罵孩子,不要讓負面情緒持續,平復後可以主動向孩子道歉,承認自己的失控。這不僅可以修復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也讓孩子學會如何面對自己的錯誤並主動承擔責任。孩子的成長需要錘煉,家長的心路歷程也是如此。讓我們保持初心重新開始,以更美好的視角去看待孩子,時刻懷着柔軟和慈愛的心態,隨時調整方法,用愛和智慧引領孩子茁壯成長。 ◆當孩子不適應小學開學,或會出現一些徵狀: 情緒波動:變得更情緒化,容易哭泣或發脾氣 加倍依賴:比平時更依賴父母,不願意離開家人 退縮行為:不願意參加學校活動或與同學互動 睡眠問題:晚上難以入睡或早上起牀困難 食慾改變:食慾減退或過度進食 身體不適:經常不明原因地抱怨頭痛、胃痛等 孤立自己:不願意與同學交往,喜歡一個人待着 人際衝突:容易與同學衝突或爭吵 缺乏自信:在與同學和老師互動時顯得畏縮 注意力不集中:上課時容易分心 學習興趣下降:作業拖拉或不願意完成 學習成績下降:成績與之前的水平不符 ◆如何應對? 與教師溝通:了解孩子在校表現,尋求教師的建議和支持 多鼓勵支持:多肯定孩子的努力和進步 培養社交技能:通過安排與同學的玩耍時間,幫助孩子建立友誼 尋求專業幫助:如果問題持續或惡化,考慮尋求心理專家的幫助 文:何月群(仁濟醫院學前支援服務隊臨牀心理學家)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3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小朋友可否沒有英文名?

香港華人用英文別名很常見,不少家長更會為小朋友在身分證上加上英文別名(如CHAN, Tai Man Tom)。然而是否每個小朋友都必須有英文別名? 有家長在小朋友入讀小學時,在《學生手冊》個人資料「英文名」一欄,填上小朋友中文名字的拼音。交回手冊後,班主任特意打電話給家長。 班主任:請問浩昌有沒有英文名? 家長:我在手冊填上Ho Cheong,用這個就可以了。 班主任:不是,有沒有像John、Peter、Mary那些英文別名? 家長:沒有。 班主任:是否需要改個英文別名?如果沒有,外籍英語教師很難叫他的名字。 家長:不用了,謝謝! 班主任特別致電家長,可見他認為,以中文拼音作為英文名仍有「不足」之處,小朋友「應該」取個英文別名。這做法在香港華人十分普遍,但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人會否同樣取用英文別名?筆者於是從外地朋友的名字中探索,發現其他地區的人士通常以自身的姓名音譯,而不另取英文別名。例如新加坡華人「淑華」的英文名是Seok Hwa;日本人Mari真理,沒有用Mary作為英文別名;印度人Anika,不是Anita。當然,也有外地朋友使用英文別名,例如:名字是James的印度人,他是基督徒。但總體來說,英文別名的使用並不像在香港華人之間那樣普遍。 也許讀者認為,這正反映香港是國際大都會,擁有中西文化匯聚的特色。兼具中西文化視野,在現今全球人口遷移的社會,確實是一項優勢。不過,有了英文別名是否就足夠?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否善用每個機會來融入西方文化?例如日常習慣說英語、瀏覽英語媒體、閱讀英國文學典籍?甚至能否指出England(英格蘭)、Great Britain(大不列顛)、The United Kingdom(英國)三者的分別?筆者相信,起用英文別名僅是學習跨越中西文化的開始,我們應可更深入了解西方文化。 非華語小朋友 用原名音譯成中文別名 筆者留意到一個情况,香港主流學校有不少非華語小朋友就讀,教師會用他們原名音譯成中文別名,但不會另取英文別名。例如 Fatima叫法蒂瑪;Aisha的中文別名是愛莎,英語則維持叫Aisha而不會叫Anne。他們本身的名字可能來自母語,並非源自西方文化,與華人將中文名字英譯一樣,英語教師不一定能讀出來,但教師為何不建議他們取個英文別名? 像華裔人士一樣,非華語小朋友本來的名字都很有意思,可反映他們的文化背景。例如:Aisha和Fatima大概是巴基斯坦裔伊斯蘭教徒。教師對非華語文化有所認識,有助他們了解小朋友的家庭背景,對教學很有幫助。 使用英文別名不是壞事,但更重要的是欣賞多元文化,對不同文化底蘊有更深入的認識。 文:林浩昌(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3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逆境中的家庭成長

生命中,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家庭,挑戰和困難都是不可避免的。英國威爾斯王妃凱特本年初公布患癌,一家大受打擊;經過9個月的「閉關治療」,凱特在上月發布影片(bit.ly/3TWKtmy),表示自己已經康復。凱特在影片中分享自己和家人在逆境中的成長過程,提供了一個寶貴的範例,家庭的力量、堅韌的精神和對生命的感恩,如何在生活的困境中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一家人共同面對: 凱特表示,與疾病的抗爭是複雜且難以預測的。同樣地,每個家庭面對的困難和挑戰,無論是學業壓力、情感問題還是健康危機,都需要家長與孩子共同面對。家長是孩子最重要的支持者,過程中親子間的情感聯繫可以變得更加牢固,孩子也能從中學會如何面對挫折,成為一個更加堅韌的人。 把希望作為信念: 生命中總有暗淡的時候,凱特傳遞希望的信念,正是我們可以與孩子分享的重要課題。家長可以通過自己的言行,幫助孩子發現逆境中的光明,讓孩子理解困難是成長的一部分,同時相信希望與機會同樣存在,保持對改變和未來的盼望。 家庭作為「能量庫」: 凱特的故事提醒我們,無論遇到多大的挑戰,堅韌的心態能夠幫助我們渡過難關。家庭就是孩子的「能量庫」,為孩子提供「堅韌的能量」,支持孩子面對困難不輕言退縮,並且學會感恩生命中的點滴美好,學會珍惜眼前的幸福。 對復元保持耐性: 凱特明言復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時間和耐心。這同樣適用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面對的各種挑戰。家長與孩子都需要理解,解決問題不會一蹴而就,恢復和成長往往需要長期的努力和堅持,家長的陪伴有助孩子明白如何在失敗中汲取教訓,並鼓勵他們在每一次挑戰後變得更強大。 感恩他人支持: 影片中,凱特感激那些在困難時刻給予支持的人。同樣地,當孩子面對逆境時,來自其他親友和師長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平日家長可以培養孩子對他人的關愛和同理心,閒時與孩子一起參與社區與義工活動,讓孩子明白在困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能夠給我們無比的力量。 凱特的分享讓我們明白,逆境雖然艱難,但也為家庭提供了一個共同成長的機會。當家長與孩子一起面對困難時,不僅能夠幫助孩子提升應對能力,更能加強家庭成員的情感聯繫。家庭的支持和經歷能夠讓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面對更大挑戰時,更加堅定,更具自信,更有力量。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2期]

詳細內容

善養救未來: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一天,我在學校跟同事開會,突然聽到對面班房砰砰嘭嘭的,我忙跑過去看個究竟,赫然發現課室枱椅東歪西倒,房間內六七個學生全都盯着站在黑板前那個體型細小的男生——他將書枱高舉頭上,像是快要將枱拋向同學那樣。我不是教師出身,未見過類似情景,第一個反應就是跑過去抱着男生,叫他快把桌子放下,孩子身子繃得緊緊,帶着憤怒顫抖着,完全未有想放下的意圖,我只管繼續抱住他,不斷輕聲叫他放下來。1分鐘?2分鐘?我也不知過了多久,孩子身體軟化了一點,我才鬆了口氣,幫他把桌子放下。我想他這樣憤怒一定是有什麼事發生了,我帶他出去了解及冷靜一下,由於原來負責課後活動的導師沒有出現,我就着孩子自己玩桌上遊戲,等我回來再說。 我帶男生走到走廊盡頭一個安靜的空間坐下,問他剛才發生什麼事情,他沒說太多,但我卻看到一個臉有悔意的孩子,幾分鐘的過程,我找不到事情原委,也沒有告誡他什麼,只表示看到他的憤怒,說我見他那樣做,害怕他或其他同學會受傷。我見他平靜多了,就問:「你想入去跟同學道歉嗎?」他搖頭,我再問:「那你想我代你向同學道歉嗎?」出乎意料,他立即輕輕點頭。 我們回到課室,男生站在我旁,我向同學們說:「××同學好想為剛才發生的事向大家道歉,希望大家能夠接受他。」然後說了些帶點教訓式,大家要支持大家的話,我就回去開會了。約15分鐘後,我過去看看狀况,竟發現男生跟其他同學一起玩桌遊,還有說有笑,剛才的「六國大封相」好像完全沒有發生過一樣。 我又記得另一場景,一個有自閉症,說話不靈光的小二男生,在視藝堂上突然很憤怒,我帶他到對面班房冷靜一下,一路上他的拳頭握得青筋也現了,為何孩子可以這般憤怒?沒有任何輔導專業訓練的我,只是與他一起坐着,我給他紙和筆,叫他將感受畫下來,怎樣畫都可以,然後他使勁地畫了很多個圈,再亂畫一通,約3分鐘吧,我什麼也沒說,只觀察着,但見他的怒氣在臉上消退,並停止了畫線。我帶他回課室時,他已能笑着再融入課堂。 這些是好幾年前的事了,但在特殊學生多的學校中相信屢見不鮮。我作為教育大同的負責人,當年走入學校引入「感.創.做」LBD項目時,懷着的就是善養的信念——用最大同感心幫助孩子成長。課堂上出現狀况觸發孩子的情緒,教師要兼顧其他學生的學習,未必有空間去處理。人手支援確是學校的重要課題,但能否帶着同感心對待孩子,讓他們能與人相處,調節自己情緒重返學習,又是另一個重要課題。 做一個有同感心的人 回想我們推廣善養的工作,由翻譯Robin Grille 的Parenting for a Peaceful World 成《善養小童成大同》開始,直至最近與他合製專門給家長的善養網上課程,我自己是百分百受惠者,邊做邊學實踐同感心,不帶批判地聆聽,同時也惠及身邊的人。雖不是萬試萬靈,亦沒可能次次做到,但每當做到時,不論在家在校在工作,效果都是絕佳的。Robin在網課中這樣說:We don't need to be an expert, just need to be an empath.(我們不用做專家,只須做個有同感心的人。)事實上,任何人,我和你,只要經常練習,都可成為下一代的同感心農夫。 我們一直以來的工作——與家長教師同行,尊重孩子不同需要,為他們選擇最適切的教育,其基礎都離不開同感心。趁着教育大同10周年,我們本月起會推出全新節目《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從回憶不被同感的童年經歷開始,與嘉賓一起探索今天可如何以同感心成就孩子成長,敬請留意我們的面書專頁! 文:張惠侶(教育大同聯合創辦人及總幹事)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2期]

詳細內容

看得起遊戲:再見萬象館

「15年」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套用在人身上,便是處於暴風式成長期的初中少年人;在項目的定義上,則可歸類為一個發展成熟的計劃;對我們的機構而言,所指的正是剛剛慶祝15歲生日,又即將與大家說再見的智樂遊戲萬象館。 萬象館是智樂成立30多年以來的其中一項領先計劃,貫徹以嶄新構思,繼而由零開始,具體落實執行,並於2009年在大埔太和邨面世。 掀起室內遊戲新篇章 暫且帶大家時光倒流,重回15年前……那時,本地兒童遊戲室的概念、供應至運作,仍屬起步階段;我們大膽地以突破思維、革命式設計及兒童為本的專業營運,掀起室內遊戲的全新篇章,小朋友玩得興致勃勃之餘,萬象館推出的各個好玩設施和精彩點子,也同樣令大人津津樂道。 歷年來深深地刻印在大家記憶中的遊戲設施包括遊戲穿梭城、空中繩網、遊戲盒子、遊戲發明室、玩具圖書館、污糟貓天地、幼兒木玩閣、木頭變身室等;遊戲點子則有遊戲新煮意、沙中尋蛋、玩顏料、玩粟粉、玩泡泡、玩一室氣球、玩碎紙、玩枕頭、玩花瓣、玩禾稈草、玩煙霧、玩水池、玩貼紙迷宮、玩木工…… 筆者在細數回顧之際,腦海中也逐一湧現小朋友玩得投入盡情的幕幕精彩畫面!要創造遊戲萬象的狀態,全靠萬象館一星期開放6天,令全天候的運作不受天氣影響,無論酷熱暑天或滂沱大雨,小朋友依舊可以在安全又衛生的室內遊戲空間自由自在玩耍,「在遊戲中成長」。 至於令小朋友戀戀不捨兼夜夜掛念萬象館的原因,相信與我們堅實地以遊戲工作為依據,將孩子的遊戲需要鎖定為核心中的核心,並定時定候轉換遊戲主題,令萬象館的新鮮感和好玩度得以長時間維持有關。 既然推行理想,為什麼又要告別?為了回應21世紀的客觀景况和本地兒童的遊戲需要,我們在籌謀發展時,竭力整合資源,尤其身處經濟下行的困境時期,必須加倍運籌帷幄,務求將人力、物力、財力有效調配,妥善運用以達到最佳效益,萬象館的再見便是我們深思熟慮下的重要決定。 2009年智樂遊戲萬象館的開幕,掀起室內遊戲的全新篇章!(作者提供) 夢想無界遊樂場明年開幕 這一邊廂畫上句號,另一邊廂,團隊早已密鑼緊鼓,為2025年於紅磡都市公園開幕的「夢想無界二份一遊樂場」而忙個不停,全力以赴。 萬象館以牽引萬象遊戲的姿態而來,在光榮引退前的多個月,也將與舊雨新知一同重溫過去15年的好玩點滴,重演令人刻骨銘心的幕幕好玩遊戲,誠邀各方友好前來,親身參與充滿笑聲童真的連場倒數和回顧! 小朋友的遊戲仍要繼續,萬象館的離開是為了回來,告別是為了重逢的那一天,約定你未來在萬象館2.0再見! 文:張詠詩(智樂兒童遊樂協會 遊戲萬象館 項目負責人) 作者簡介: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成立於1987年,多年來肩負起推動兒童遊戲的使命,期望建立一個尊重、保護、實踐遊戲權利的社會,讓孩子樂享童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2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每個匆匆忙忙的早上

「快啲啦!」這是在每個趕上學、趕出門的早上,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說話。面對動作慢半拍的孩子,這句說話似乎從未奏效。到底有什麼方法讓出門時沒那麼激氣呢? 開口前,不妨先檢視一下,我們是否給予孩子合理時間。明明每天我們都知道孩子需要15分鐘起牀梳洗,20分鐘完成早餐,那我們在出門前半小時才把孩子叫醒,自然會每天都在追趕時間,而且每天都失望而回。那倒不如先設定合理期望,再多給3至5分鐘的緩衝時間,這樣的安排,大家也活得沒那麼累。 其次是,當下其實我們想孩子做什麼?是完成早餐?穿好鞋子?還是先上廁所再出門?是那一樣,就直接用平靜的語氣,提醒他完成那一件事,告訴他「請5分鐘內吃完這麵包」、「現在穿上鞋,我們出發了」。 向孩子說清楚期望與要求 準確直接地告訴孩子,我們想他在什麼時間做些什麼,而不是抽象地說一句「快啲」,因為快與慢沒有絕對,「啲」更是一個未知單位的概念。與其自己激氣,不如好好說清楚期望與要求,讓孩子真正知道你在想什麼。 除了清楚表達訴求,我們也可以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把出門變成值得期待的時刻。若孩子喜歡運動,可以跟孩子說:「同學們都想在上課鐘響起前見到你,一齊打籃球才上課,我們現在就出發吧!」假日出門前,更可以將稍後會看到的有趣事情先作預告,那樣就能增加孩子盡快出門的意欲,變相幫助孩子自行加速。 「今天獵豹要回家了」 另一有助孩子行動的方式是,把時間跟動物的速度掛鈎。「來吧,今天獵豹要回家了。」說完後,孩子就如豹般飛奔回家。「小兔子要開始賽跑了,穿好鞋準備起步了嗎?」那一刻,女兒就會跳到鞋櫃前,立即穿好鞋出發。說這些與動物連結的有趣說話,只需要花一點點心思,就讓大家的生活也多了趣味,何樂而不為呢? 最後,請別忘記,還是要培養孩子管理時間的觀念。教孩子看時鐘、寫時間表或設定響鬧裝置等,都是有效幫助孩子建立時間觀念的辦法。教孩子正確的時間管理方法,但不要奪走他們自我管理的機會。同時,也讓孩子適當地面對因遲到而帶來的後果。當然,這並不是鼓勵任由孩子每天上學都遲到,但讓他們承受因為沒有良好時間觀念的自然後果,例如:錯過部分電影,在公園玩耍的時間變少,甚至偶一上課遲到,才是讓孩子體現真實生活的功課。 出門前,深呼吸,想一下以上內容。也許從今天起,出門可以少點激氣,多點趣味。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2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