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傳身教:觀察力強 學習更強

在資訊科技以光速發展的年代,大家有否留意行業的興衰期已大幅縮減?還記得2000年時,很多年輕人興起學寫網頁的熱潮, 到了現在卻要學寫流動應用程式(app)。我們的子女正面對很大的挑戰,他們也需要以光速學習新事物,否則很快會被社會淘汰。 現代的教育需要孩子對新知識有更高的吸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好能面對日新月異的生活環境。以往我們在學校教授的知識,現在只需在網上搜尋便能瞬間獲取。正因如此,除了着重建立良好語文能力,以提升自學能力的基礎外,家長及教育系統應該投放更多時間訓練孩子的觀察能力。 為何要增強觀察能力呢?如果你是偵探福爾摩斯迷,就肯定明白:很多時候,線索擺在面前,但未必人人觀察得到,可以説是「視而不見」。世間萬物息息相關,互為關聯,擁有良好的觀察能力,不僅能夠準確理解所見所聞的事物,更能夠認清事物之間的關聯。配合適當行動,既可達致理想效果,同時也減少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那麼,如何能加強觀察能力呢?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霍爾思坦廣泛運用的「導引學習經驗」(Mediated Learning Experience)是其中一種既經濟又有效的方法。家長(作為導引者)好像是一道橋樑,按子女的能力,篩選身邊需要教導的事物然後加以放大、介紹及解說,引導他們理解,多發問,以及刺激及訓練思考,讓學習變得有意義。孩子在日積月累的熏陶下,觀察能力必定有所提升。 很多時候,家長在生活中理所當然地帶領孩子進行各項活動,往往錯過了導引孩子從這些活動中獲得生活經驗的機會。 舉個簡單例子,在商場如何找洗手間?大多數孩子只是跟着父母走,完全不需觀察;我建議你製造機會,請孩子替你找洗手間,跟他們一起看看商場指南及指示牌,過程中緊記要多發問,讓孩子思考觀察的程序及重點,成功後又再找另一個機會練習,慢慢地他們便能掌握觀察的程序及重點的方法。以後,無論去到任何地方及國家,也能應付自如。 自然地,同一技巧也可應用到學習方面,不論是做功課、温習及考試也大派用場,例如在閲讀理解找答案,在數學文字題找出關鍵詞,在資料搜集時找出相關材料等。 大家不妨由今天開始,就在生活中引導孩子多觀察,必定會發現有所得着!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未學行 先學講?

https://happypama.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2/02-motor480.mp4 香港家長對孩子的每一項發展都十分關注,有些家長會在孩子剛出生,甚至未出生前已經為孩子籌劃未來的教育。目前,許多學校的入學試仍偏重口試,為了孩子能夠入讀好學校,家長很自然地較著重語言及認知的發展。 為了滿足家長的需求,市面上出現形形色色的課程、玩具及活動提升兒童潛能。相比之下,因為香港乃寸金尺土之地,家居環境狹小,社區及市面上可提供訓練大小肌肉活動的場地及設施有限,加強大小肌肉活動的課程及玩具種類則稍遜。 孩子們「未學行,先學講」會有甚麼結果呢?筆者在治療工作時經常接觸語言發展遲緩的幼童;從觀察發現,語言發展和肌肉活動發展有著微妙的關係。在不少個案中,兒童在這兩方面同時出現遲緩狀況。有些求診的家長只擔心語言發展,卻忽略了肌肉活動發展同樣重要,希望小朋友未學行,先學講! 嬰兒在開始說話前喜歡把物件拆開,例如:拆開連着的積木,其實他們正在學習分析組件。 可能大家有所不知,多項研究指出,當一歲或以下的嬰兒開始進行有節奏性的手臂搖晃動作(如:搖晃手鈴)兩至三個星期後,他們便會開始發出重覆性的音節(Reduplicated Babble),好像「媽媽」、「爸爸」等。 另一些研究則發現,嬰兒在開始說話前喜歡把物件拆開,例如:拆開連着的積木,其實他們正在學習分析組件。經過反覆拆件後,他們會嘗試把組件重新組合。在「拆」與「組」的重覆試驗後,他們便開始講單詞。這時,父母會留意到孩子的理解能力增強;孩子的遊戲玩法越多,組合的語句及詞彙數量也同步提升。 家長們可多留意及鼓勵幼兒玩不同類別的玩具,加強他們的肌肉操作能力。 這些研究結果確認了肌肉活動及語言發展有一定的關聯,所以家長們可多留意及鼓勵幼兒玩不同類別的玩具,加強他們的肌肉操作能力,過程中多引導孩子各種有趣的玩法,當然少不了以豐富的語言描述物件及活動過程。其實,當孩子能步行時,他們所接觸的事物頓時擴闊了很多,也同時提供更多溝通機會;他們可以把喜歡的物件交給父母,主動分享興趣,而父母回應孩子時便產生更多對話的機會。這類溝通也成了日後建立社交基礎,所以大家也不容忽視。 如想兒童學習語言及溝通技巧事半功倍,除了提供豐富語言環境,也不要忘記加強肌肉活動發展的機會!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有效飲食策略 促進良好發音

二十多年的臨床經驗,筆者跟很多治療師一樣,發現很多有趣的臨床觀察,這些觀察觸發了不少學者去研究,讓我們知道更多,讓我們掌握更有效的預防及治療方法。雖然不是所有觀察都有相關的研究,但筆者希望透過專欄跟大家分享分享。 在近年的臨床經驗中,發現兒童出現構音障礙(或「說話不清」)的個案數量較以往提升,兒童既沒有先天性原因,口腔肌肉結構也沒有明顯問題;反而有些共通點跟餵食情況有聯繫,例如:有些孩子遲遲未戒奶瓶,有些孩子的飯菜偏軟,有些孩子只能吃剪碎的肉和菜,有些不懂得用門牙撕開食物,另外有些則只懂用飲管喝水…… 口齒伶俐小孩吃有骨食物 在工作以外接觸到一些口齒非常伶俐的小孩在進食上也有些特點:很會吃有骨頭的食物(如:雞翼、魚、鳳爪),而且他們的觀察力相對較強;當然,不是所有發音清晰的孩子都是這樣,不過這也引發筆者研究此課題。 如果我們參看兒童進食及發音的發展時序,不難發現兩者有着微妙的關聯。幼兒在進食方法及食物質感先有改變,在活動成熟後,相關發音也逐步發展: 進食發展時序 口腔活動 與發音聯繫   引進固體食物 口腔開合較大 牙牙學語 飲奶時有效減低漏奶 口唇合得更緊 掌握口唇音,如「m」音 用匙羹進食 口唇控制加強 開始講單字,如:媽媽 進食不同質感固體食物 舌頭前後活動加強 發出舌尖/舌根音,如:奶、哥 進食更多不同質感固體食物 口腔肌肉細緻活動發展 發出其他音,例:手、果 從研究結果中,除了發現進食能力與發音有關聯外,還發現兒童的察知力更直接影響其發音清晰度。換句話說,兒童越留意如何運用口腔肌肉,說話越清晰。在日常的遊戲或活動中,我們也可以增強察知力,例如:吹肥皂泡、把熱湯吹凍、模仿動物叫聲等等。 作為父母的你,如果想孩子說話清晰,減低不必要的障礙,緊記要根據孩子的年齡逐步引進不同質感的固體食物;此外跟孩子說話多面對面,讓他多些留意你的口型及進行模仿,這簡單的方法,相信你也能做得到!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