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傳身教:未學行 先學講?

香港家長對孩子的每一項發展都十分關注,有些家長會在孩子剛出生,甚至未出生前已經為孩子籌劃未來的教育。目前,許多學校的入學試仍偏重口試,為了孩子能夠入讀好學校,家長很自然地較著重語言及認知的發展。

為了滿足家長的需求,市面上出現形形色色的課程、玩具及活動提升兒童潛能。相比之下,因為香港乃寸金尺土之地,家居環境狹小,社區及市面上可提供訓練大小肌肉活動的場地及設施有限,加強大小肌肉活動的課程及玩具種類則稍遜。

孩子們「未學行,先學講」會有甚麼結果呢?筆者在治療工作時經常接觸語言發展遲緩的幼童;從觀察發現,語言發展和肌肉活動發展有著微妙的關係。在不少個案中,兒童在這兩方面同時出現遲緩狀況。有些求診的家長只擔心語言發展,卻忽略了肌肉活動發展同樣重要,希望小朋友未學行,先學講!

嬰兒在開始說話前喜歡把物件拆開,例如:拆開連着的積木,其實他們正在學習分析組件。

可能大家有所不知,多項研究指出,當一歲或以下的嬰兒開始進行有節奏性的手臂搖晃動作(如:搖晃手鈴)兩至三個星期後,他們便會開始發出重覆性的音節(Reduplicated Babble),好像「媽媽」、「爸爸」等。

另一些研究則發現,嬰兒在開始說話前喜歡把物件拆開,例如:拆開連着的積木,其實他們正在學習分析組件。經過反覆拆件後,他們會嘗試把組件重新組合。在「拆」與「組」的重覆試驗後,他們便開始講單詞。這時,父母會留意到孩子的理解能力增強;孩子的遊戲玩法越多,組合的語句及詞彙數量也同步提升。

家長們可多留意及鼓勵幼兒玩不同類別的玩具,加強他們的肌肉操作能力。

這些研究結果確認了肌肉活動及語言發展有一定的關聯,所以家長們可多留意及鼓勵幼兒玩不同類別的玩具,加強他們的肌肉操作能力,過程中多引導孩子各種有趣的玩法,當然少不了以豐富的語言描述物件及活動過程。其實,當孩子能步行時,他們所接觸的事物頓時擴闊了很多,也同時提供更多溝通機會;他們可以把喜歡的物件交給父母,主動分享興趣,而父母回應孩子時便產生更多對話的機會。這類溝通也成了日後建立社交基礎,所以大家也不容忽視。

如想兒童學習語言及溝通技巧事半功倍,除了提供豐富語言環境,也不要忘記加強肌肉活動發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