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的天空:牛年三問

牛年第一次在這裏跟大家見面,先祝各位《Happy Pa Ma教得樂》讀者,今年開開心心,人人行好運,子女聽教聽話,快高長大。雖然疫情逆境依舊,阿Q式的樂觀期許從心發出,生活總要走下去,你說對嗎? 新春期間,你有「煲劇」嗎?有拜年、無拜年也可煲的吧?我也有,是「被煲」的,我發現這是和年輕子女增進溝通的好法子:有共同話題,才有得笑和被人笑(因為跟不上劇情和不諳人氣演員);既然也被困着,一起笑笑,總好過「困獸鬥」。 除煲劇外,也看了一些繪本……看繪本,絕對是賞心樂事,有時會覺得繪本不止是給孩子看,因為當成年人用心看,或許會看到自己的心。推薦一冊繪本給大家,這是《尼可萊的三個問題》,英文名The Three Questions。牛年的3個問題,十分對應此情此景。 如何成為一個好人? 繪本的主角尼可萊是一個有趣的小男孩,或者是一個年少老成的孩子,因為他的思想比大人還要成熟。故事內容簡單,尼可萊希望成為一個好人,但不知道如何做到。在他心中有3個問題,如果這3個問題都找到答案,他認為一切就會豁然開朗。尼可萊的第一個問題是:什麼時候是做事的最佳時機?第二:什麼人是最重要的人?而第三就是:什麼事是最應該做的事? 為了尋找答案,尼可萊向身邊不同的朋友請教。大家給他的答案都很不一樣,尼可萊覺得都對,但又不是很對,心感疑惑。最後,他決定前往深山,去找長壽而睿智的烏龜李奧求教,因為李奧已活了很久很久,生活經驗豐富。可是李奧並沒有馬上回答尼可萊,只着他幫忙挖掘菜園、翻整園圃,尼可萊爽快應承。故事發展下去,一場暴風雨驟然來到,尼可萊不單完成園圃的工作,還勇救熊貓母子。李奧眼見時機成熟,終於為小男孩解惑,他說:答案就在尼可萊幫忙別人的親身經歷中。 答案關鍵就在自身 「重要的時刻只有一個,那就是當下;最重要的人就是你身邊的人;而最重要的事就是幫助他們這事」。原來,尼可萊自己就是所有答案的關鍵。當李奧請他幫忙時,他全力協助,這個就是當下;最重要的人就是李奧,而最該做的事就是幫忙翻整園圃;救援熊貓母子的經歷也一樣……這冊根據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短篇小說改編的繪本充滿哲學,透過文字、色彩和圖像,發人深省。 朋友們,或許我們面對的是前所未有的逆流,然而最佳時機、最重要的人和最應該做的事都近在咫尺,關鍵就在你的心,書中以尼可萊手中拿着的風箏來作比喻;聖經箴言提到: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也許,這就是牛年三問的萬能key answer和智慧之匙。 文:楊永明(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校長) 作者簡介﹕擔任管理工作超過廿五年。認為孩子的發展有着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經歷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幸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6期]

詳細內容

永明的天空:如果沒有網絡,你願意像以前般生活嗎?

快一年了,網課仍然停不了……不能面授,不能face to face,最受不了的,相信是各位爸爸媽媽,對嗎?快樂指數也因而下降不少吧(另因無法旅行,苦笑)!雖然沒有F2F,實體功課還是要派和送、交和收,已成新常態。此時此刻,每每在校園遇到前來交或收功課作業的家長,縱使彼此戴着口罩,大家都交流着強烈的無奈感。一年級的媽媽說:「孩子們由K3升上小一後,回到校舍上課不足40天,又開始網課,他們真的很渴望返學呀!」 對呀!像個消失了的2020…… 1988年某一天,我捧着最新型號的電腦顯示器,一部像迷你手提電視機的東西回家開箱。搭上電源,熒幕依舊灰黑,只會閃着綠色字體,沒有亮麗圖像,叫單色顯示器(monochrome monitor),卻興奮了好半天。那些年上網是未來的事,電腦只是一個大型計數機,及後才有文書工具軟件,還記得的英文系統有WordStar、WordPerfect等等;進入1990年代初,中文系統則盛行國喬和倚天(相當富有武俠小說色彩,可惜沒有屠龍系統)。年輕的爸媽不要笑喔,以前的試卷工作紙都是要油印的,全人手操作印刷。教師們要用針筆在蠟紙上一筆一畫地寫字或繪圖;寫好了,放在油印機上,油墨便會滲透蠟紙,落到預先放好的白紙上,製成試卷或通告。那些年,全是美好的日子。 網絡把人拉近還是推遠? 1980、90年代,隨身通訊工具開始流行,由BB機(Call機/傳呼機)到「大哥大電話(舊式手提電話,形似水壺),再到2000年代後期的iPhone,短短20多年,資訊傳遞方式和工具翻了幾十番。這當然要靠互聯網的發展,全球連線,商貿合作,文化交流,造就了今天複雜的網絡世界,也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面貌。早上起來,預設的人工智能助手會為你報告天氣,提醒你今天的行程或重要事項;你沒有出門,卻在上班;子女沒有上學,卻在上課;門鈴響起,是網購的新鮮餸菜快遞,足不出戶,不必見面,人事物都在彈指之間倏忽而過……網絡究竟把人拉近了還是推遠了?網絡是另一種病毒嗎(一笑)?你願意回到從前的生活模式嗎? COVID-19為社交距離增添了防疫的定義,但其實社交距離一早已經自行演變。人與人的疏離感在網絡世代像霧又像花,似近還遠,真假難分。隨着疫情的發展,限聚的人際活動進一步拉闊關係。衷心祝禱疫情快快退去,讓大家重見孩子們的笑容,拍拍膊頭拉拉手,一同經歷一起感受,把生活原初的真心呈現,分享美好。 文:楊永明(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校長) 作者簡介﹕擔任管理工作超過廿五年。認為孩子的發展有着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經歷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幸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9期]

詳細內容

永明的天空:何時何地都可以開始學習

又來了!第四波又來了,戴着口罩、噴手又洗手的日子究竟還有多長?(嘆氣) 校內感恩節的活動在揭開序幕後又要煞停,大人小朋友均覺「無癮」,連感恩也不成;孩子想向師長家人表達謝意也無法突破社交距離,令人沮喪。 痛苦成動力 讓人奮進向前 疫情反覆不退,全球彈動不得,歲月卻是無聲消逝,無奈?與其嘆氣,不如想方設法。The show must go on,生活的舞台不會因為任何事而停下來,你有看過太陽月亮暫停「辦公」嗎?這種失衡的狀態雖然看似沒完沒了,但總會有結束的一天。在這一天未來到之前,也許就是一段健身又健心的訓練時刻,有點像跑一場抗疫馬拉松,全程約42.195公里……對!我們全都被報名參賽了! 村上春樹在他的人氣作品《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中曾說過「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翻譯過來就是「痛是難免的,苦卻是可以選擇」。有長跑經驗的人一定明白:有些「不行了」的情况,跑手卻甘願承受,那時痛或許已不再是苦,反而是一種動力,讓人繼續奮進向前。其實當面對生活種種的考驗時,情况也一樣吧! 「思維更新」 面對充滿變數世界 面對疫情,對孩子們的學習帶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機遇,困難不消說,面授課程受到不同程度的停擺干擾;過往一下子就完成的教學,現在要用上另外一種形式,所有參與的人都要重新適應,危和機同時發生,一體兩面。網課當然有其優劣,然而網上學習的焦點不在於其形式,因為真正的學習應該何時何地也可以開始,關鍵乃在於誰是學習的主人。 趁這個機會把學習還給孩子不是很好嗎?可能爸媽們都眉頭一皺,不約而同:「吓?」可能你會懷疑是否可行,又或者你會認為這是不是等於完全放手,答案兩者皆否。今天,我們已進入了持續學習、終身學習的世代;明顯地,下一代所要面對的將會是一個充滿變數、非線性、充滿不確定的世界,爸媽們、孩子們是時候「思維更新」了。 有人這樣認為:我們對未來的看法,將決定未來的樣子……快點脫下過去傳統單一、分割的直線學習模式吧!在未來塑造我們之前,讓我們先把願景(vision)釐清,創造充裕澄明的內在空間,才有能力面對挑戰,抱擁未來。 (作者提供) 文:楊永明(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校長) 作者簡介﹕擔任管理工作超過廿五年。認為孩子的發展有着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經歷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幸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3期]

詳細內容

永明的天空:戴着口罩的「約會」

疫情不退,惟生活依舊,又到小一入學申請的檔期。如果你是適齡學童的父母,心情額外緊張嗎?這是個多餘的問題吧?今年基於防疫,各校安排不一,委實辛苦了各位爸媽了。由於不同學校,要求都不同,假如父母同時替孩子報讀多間學校,製造多個機會,那可能要一邊廂替子女拍片,一邊廂又準備另一間學校的網上實時會面,甚或還要請假帶同子女再親臨另一間校舍面試,總之,大家都吃力。 孩童童心 疫境逆境都不怕 9月尾10月初,我們花了幾天,一次過邀請了所有申請入讀本校的孩子到來,與教師們來一場戴着口罩的「約會」。礙於防疫,大家都不能除下口罩,還要保持距離,互動減少了、遊戲刪掉了……坦白說,我真的很擔心嚇怕了孩子們。不過,從那幾天的現場觀察,怕的似乎是大人(一笑);莫說孩童年幼無知,他們有的是童心,無論疫境逆境,都是天不怕地不怕。 面試的其中一天,一個女孩子不小心跌倒還擦傷了膝頭,可幸不算嚴重,到醫療室消毒後貼上膠布,心情馬上又恢復過來,順利完成會面。另一個爸爸拖着的男孩,一邊走,一邊抬着頭問這問那,口罩下的好奇心不減,爸爸有問必答,很讚! 做情緒主人 樂觀面對 思考彈性 今年學校的年度主題是周副校長提出的「building resilience」,你一定支持吧?建立抗逆之心,此時此刻,你我都要。從來,真正的學習,最好就是邊學邊試,這一兩年,香港社會提供了充足的機會讓我們去學習如何面對逆境(苦笑)。那麼,抗逆能力的培養,重點是什麼?或許,每人對逆境的理解都不盡相同,要學懂從逆境中bounce back,關鍵往往在於「你」如何解讀「你」身處的逆境了。周副校也提供了幾個貼士: 1. 幾時都要做情緒的主人啊!無論壓力大小,情緒都一定出現,重點是不要把它壓下去,而是以誠實的態度去了解;那麼,要多聽孩子的心聲了。 2. 永遠抱着樂觀而務實的態度去面對,要相信黑暗的盡頭一定有光明,面對阻礙,一小步一小步解決。 3. 要保持思考彈性,方法總比問題多,多元開放,才能脫離困境,找到出路。 2020,全球新局面,範式大轉移。如果你的孩子明年入讀小一,你有把握他/她能面對10年後的新世界嗎?變幻原是永恆,朋友,你預備好了沒有? 文:楊永明(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校長) 作者簡介﹕擔任管理工作超過廿五年。認為孩子的發展有着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經歷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幸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7期]

詳細內容

永明的天空:9月了,你有同步嗎?

各位Happy PaMa的家長,新學年開始了,面對着一種全新的學習環境,你能快樂「同步」嗎?如果尚能同步,但卻不怎麼快樂,也是正常的吧?看到孩子們穿上整齊校服(鞋子除外),在家中肅立唱國歌和校歌,這樣的開學禮應該是第一次(也希望是唯一的一次),我委實感到無奈和沮喪;小一新生也無法像以往一樣,在9月1日來到新校園認識師長和同學,展開6年的新旅程。 確保上網速度 互動自然順暢 無論如何,既來之,則安之,make the best out of the bitterness,大家就一起面對吧!那麼,你在這3方面同步了嗎?我說的是:物、事、人,你有跟上那步伐嗎? 先說物:有為家中孩子更新一下網上學習的硬件嗎?如果只有手機的話,這一定有些困難了……又假如家中多於一個孩子,若同時上網課,一人一機就無法避免;還有高度適中的枱椅,以及其他配套如燈光、音響等等。又如果家中有飼養寵物,上課時小狗小貓在鏡頭前出現或「汪汪」「喵喵」叫,肯定會引來網上小騷動或哄堂大笑。此外,除卻電子產品,上網速度也是重要一環,因為無論用什麼視像軟件,教師們都一定會充分準備,若然資料傳輸迅速,互動自然順暢,學習目標就容易達成。 家居變成課室 家長變成「助教」 再說事:有人就有「事」,事者,過程也。家居變成課室,不易構想,皆因本身功能有異。究竟在牀上Zoom,抑或在餐枱Google Meet?要不要日日穿上校服?有沒有「家居課室規則」?網課雖屬暫時措施,但同學大多仍要繼續使用電腦做功課或搜尋資料,可否一面玩電腦遊戲一面做功課呢?我建議家長先同子女談判、協商,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秩序。孩子長時期在家學習之後,家長已經變成「助教」,除了維持上堂秩序之外,有時甚至兼任部分批改工作,或擔任物流管理員(到校交收學生書簿習作等等)。良好的習慣出於事情協調得宜,而了解學校eLearning的策略和安排就是重中之重了。 最後說的當然是人,因為所有的事和物都是為人而安排的,對吧?與人同步,最重要的是溝通,沒有良好溝通,就不能同步。網上學習的互動相對頻繁,計劃又要周詳,教師在鏡頭後的付出巨大,家長們要明白和體諒教師對電子教學工作的全新適應。因此,盡量和教師保持溝通,過程中不要挑骨頭;須知道,你孩子的學習成效就取決於你如何回應整個過程了。請記着,不是反應,是回應呀! 新的學習時代已經全面降臨,原來學海真箇無涯,這次因為疫情所帶來的「更新」,所有人均需回應,如果你的範式仍處於一種舊版本,不如快點同步吧…… 文:楊永明(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校長) 作者簡介﹕擔任管理工作超過廿五年。認為孩子的發展有着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經歷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幸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1期]

詳細內容

永明的天空:疫情逆境之胡思亂想

疫情進入第三波,多日新增本地個案破百,生果檔阿叔話:「唉!?家要打逆境波……」我無言,心忖:何止逆境?簡直是困境。一邊付款,一邊惆悵,9月應如何應對新學年呢?口罩下的暑假怎麼也不算是暑假吧?本來這段時間應該逃走外遊充電去(很有同感吧),面對如斯罕見瘟疫,莫奈何,只好胡思亂想未來的學校教育。 亂想之1:教育大變身,人人均以自身喜好和能力選讀自己愛上的科目,內容包羅萬有。曾經有一個四年級學生告訴我,想深入研究埃及金字塔,然而現時課程滿足不了他的求知慾,只好課餘四出蒐集資料;也有一個一年級小女孩,每天下課後有閒時就會創作連環圖畫,是有故事有情節有人物的「作品」。學校生活是她畫作的故事內容,再加入天馬行空的情節,我想如果正規課程也有漫畫或者編劇訓練就好了! 學習過程中沒有人不及格 亂想之2:未來學生同時要上必修課(基礎科目)及選修科。學生人人自訂學習進度,學校變成「實體顧問資源中心」,教師就像理財顧問或經理人,按照學生的個別情况給予專業意見,評估實際學習進度、大環境數據等等;總之,一旦學生認定有興趣想掌握的知識或技能,「顧問」就提供方案,兼且度身訂做,並會按時給予提示及支援。最重要是,學習過程中沒有人會不及格(沒有loser),也沒有次第之分,有的只是達成自訂目標與否,自己判斷個人的學習成果。 學習體驗 有求才有供 亂想之3:學校並無所謂等級之分(根本從來也沒有),實體校舍與虛擬課室比比皆是;由於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校主要提供學習過程體驗,有求才有供,因此學校的角色實乃學習經驗/平台的供應者而已。另外必修科大致分3部分,除卻語文數理外,還有同等比重的體藝訓練暨自我成長課,此外就是地球環境修復。同學必須有高度覺醒意識,對己對人對環境皆能兼顧,發展一己之時,亦能顧及同儕,並以大環境為依歸,同一天空下,無分彼此,資源共享,世界大同(一笑)。 遊魂至此,驟然頓覺胡思與亂想不切實際,老友卻說空想實乃疫症的板藍根,無論外境如何,放空一會,苦中作樂,清熱解毒;在確診個案沒完沒了之時,在口罩跟身與保持社交距離之際,以胡言、幻想與冀望,捻塑未來。 文:楊永明(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校長) 作者簡介:擔任管理工作超過廿五年。認為孩子的發展有着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經歷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幸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6期]

詳細內容

永明的天空:把當下留住

  有人說將來往哪裏走,如何走,建基於當下這一步,生活在今天的香港,很有同感吧? 「當下」的意思人人皆知,人人也會說:當下不就是此時此刻嗎?對的,當下就是你現在看到這行文字的剎那,這個瞬間卻不能抓住,因為一看一說便過去了。要活捉當下,只能讓當下跌入自設的網羅,才能把當下留住。 3分鐘清單?重新解讀過去? 我有一個同事,他認為一日裏有480次3分鐘,為了好好利用時間,可以預備一份「在3分鐘內完成的事」的清單,當你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有幾分鐘的空檔時,可即時從清單選取,即時實施。這個3分鐘清單,就是一個自設的網羅,把未來的「當下」捕獲。 我的同事又說:過去不能改變,但可重新解讀。按此邏輯,即過去的事實不能改變,但過去所留下的印象、感受和情緒,可以從頭經歷,並且全新解讀。嗯!這也是自設的網羅呀!把一些印象深刻但又悔疚不已的過去式「當下」,用自設的網羅像撈魚般,撈出來,再從不同角度去詮釋,重新明白!你或會有大發現,可能會知道了一些「自疚自責」不斷拖着一己後腿,無法前進,窒礙成長;又可能會醒覺到好些老友已經多時沒見,想念如昔,不如send個電郵或信息,約個茶敘,重新connect。 Core skill:自我反思 無論是「3分鐘清單」也好,「重新解讀過去」也好,都離不開事件,原來我們都活在事件中,沒有事件,還有當下嗎?那麼,把當下留住,就是好好應對事件,恰當處理事件給我們留下的餘震或餘韻了。這個soft skill是無數成功人士的core skill,也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工具,我們稱之為:自我反思。 你有寫日記的習慣嗎?啊!廿一世紀,人手一機,寫blog都已經式微,大家都用Vblog或看別人的Vblog。Blog,按劍橋網上字典是指a regular record of your thoughts, opinions, or experiences that you put on the internet for other people to read。如果只想把當下留住,時不時給自己有自我反思的機會,我認為一本實體手帳,一本個人化的、充滿着觸感的journal book更具生活氣息。 孩子的成長不是24小時或365日的事,從小指導他們,讓他們創設自己的人生,學寫手帳是一個學校未必會教的選擇,無論是自我生活規劃、日常安排、事件紀錄、創意摘要等等,只要能夠把當下留住,在任何一天,任何一刻,也可以是新的開始…… 文:楊永明(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校長) 作者簡介:擔任管理工作超過廿五年。認為孩子的發展有着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經歷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幸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1期]

詳細內容

永明的天空:任何一天,任何一刻,也可以是新的開始

友人說:無論疫情如何,政情如何,天氣如何,The show has to go on……我無奈地說:「都係。」心想:現在更加體會「假使世界原來不像你預期,仍懷着一顆謙卑(的心),來面對不安的天氣」。同事也反映,最近多了小一入學查詢。對吧,很多原本要舉辦的學校開放日也因為疫情關係取消了,緊張的爸爸媽媽肯定少了一個重要的渠道去認識學校吧!眾多查詢中,資料性的不贅,發現了幾個有趣的問題,可以「碎碎念」一下。 同學還能夠愉快學習嗎? 有人問:香港由去年6月至今,經歷了無比的艱難,同學們還能夠愉快學習嗎? 真是好問題喔!愉快學習這東西的定義因人而異,甚至因時而異,因為愉快都是主觀感受,也沒有絕對客觀的尺去量度,快樂與否,要問當事人,即是同學本身。如果甲學生說「係」,乙學生說「好似係」,丙學生說「有時係有時就……」明顯地這完全取決於這個學習過程的主要參與者抱持着什麼態度,從而對學校生活會否產生愉快的感覺。其實這愉快的感覺包含着一種深層的滿足感和意義感,換言之,即使過程艱辛,只要同學感到滿足和有意義,就會感到值得,也會對此「學習旅程」表示愉快和正面。 重新檢視eLearning教學策略 又有人問:停課期間大家都learn from home,學校的eLearning是否有效? 嘩!這問題相當專業。停課不停學這幾個月,教師的網上授課技巧可以說三級跳,由普通PPT簡報展示到使用實時教學軟件Zoom、Meet、Teams等等,漸漸變成新常態。然而,大家不會輕易認為這就是推行eLearning的目標吧?網上授課只是一個「外間呈現」,坦白說,我們需要重新檢視整個eLearning 的教學策略,從而令同學達到自主學習,持續學習的目標。學習者透過eLearning去掌握學習過程:包括目的、進度、結果,然後自我修正。新常態已出現,當世界在變,教育制度或內容都會變。那教師會被AI機器人取代嗎?我認為不會,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不是數據可以完全滿足,而良好師生關係的珍貴,是因着情感上的連繫。 再有人問:停課期幾個月,9月小一新生入學,壓力或會倍增,家長應該如何幫助他們? 這問題超級讚,答案卻十分簡單,一同面對便是了。見步行步,自然法則。還記得那篇網絡文章《牽一隻蝸牛去散步》嗎?鬆開自己的手,孩子才有發展空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又怎會想着種豆能得瓜呢?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而每個孩子都有着無限可能。面對永恒的變幻,我們總要記着:任何一天,任何一刻,也可以是新的開始…… 文:楊永明(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校長) 作者簡介:擔任管理工作超過廿五年。認為孩子的發展有着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經歷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幸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6期]

詳細內容

永明的天空:未來的未來?是誰的未來?

全球停擺,持續的抗疫日子沒完沒了,我們從來沒有如此深入明白,社交的距離原來如此關鍵,政府呼籲social distancing是盡量與他人保持至少1米距離(家中除外?不用說吧)。拉開人際間距、人人宅在家裏,確實避免病毒擴散,與此同時也重新定義了何謂「社交距離」。在數碼化的聯網世代,Zoom完之後還要Hangouts,在家工作或是學習,無論你喜歡不喜歡,也已經高速地改變了本來的定義、原本的距離。 網絡極度互動 還要紅館大台嗎? 友人問我:其實一切能否推倒重來?就像玩遊戲機般restart,開新一局?我回應老友:新的一局不是已經展開了嗎?君不見我們的網絡已從web 2.0進入web 3.0的帳幔: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的現象在這段時間明顯地此起彼落,而且走入了我們的生活中,未來已來。有人說:web 3.0是後物質年代,對於年輕人,虛擬世界其實不是那麼「虛」,而現實世界又不是那麼「實」。過往要大公司經年才捧紅的巨星,一晚紅館演唱會萬多觀眾,連演卅場,觀眾人數幾十萬;現時的網絡紅人或KOL一條視頻,分分鐘一次過10萬人點擊,數天累積百萬views、likes、shares……網絡,就是一個極度互動的「世界」,那麼,還要紅館大台嗎? 然而,未來是誰的,大家心裏是否很清楚?小王子說過: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眼睛看不見的,要用心去看,才能看清楚,我相信他不是說網絡世界。 記起2018年有一齣日本動畫電影叫《未來的未來》,由新世代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接班人細田守執導。故事講述一個4歲男孩「小訓」如何與其讀高中的妹妹相遇,妹妹名字就叫「未來」。「未來」從未來而來,妹妹一下子變成姊姊,時空交錯,連身分也幾可換掉,最後妹妹更救了哥哥,誰說我們不能回到過去,或是闖進未來?電影天馬行空,小訓不單與長大了的妹妹相逢,還遇上了幼年的媽媽、年輕的曾祖父……導演把家族傳承與個人成長利用時空穿梭相互交織,實是優質德育教材,讓人從故事中明白包容、承擔、體諒和勇氣乃是品格的內涵。抗疫在家的你和孩子,有機會的話不妨一起重溫這套獲奧斯卡提名之作,或有所啟悟。 孩子有否足夠內涵駕馭未來? 大家都相信疫情總有停下來的一天,而我們或者更加相信,在這場全球瘟疫過後,世界將會不再一樣。究竟這個未來是一個怎樣的未來?就是3.0的未來嗎?那麼,你認為我們的孩子,有足夠的內涵去應付和駕馭嗎? 文:楊永明(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校長) 作者簡介:擔任管理工作超過廿五年。認為孩子的發展有着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經歷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幸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0期]

詳細內容

永明的天空:「學」在瘟疫蔓延時

親愛的朋友們,你好嗎?孩子們好嗎?口罩庫存還夠嗎? 從來沒有想過物資富裕的香港如此不濟。前陣子新聞還傳來旺角一間超市外,有3名持刀劫匪竟然搶走價值千幾元的廁紙,是可笑還是可悲?每天也收到排隊輪購口罩的消息,就好像一旦沒有口罩,生命幾近危在旦夕。現今在家工作、在家學習、在家隔離,在家也要確保去水渠的U形隔氣管道儲有足夠的水,才發現,原來在家也不一定絕對安全。 究竟在瘟疫蔓延時,如何看待新的日常?你不會天天去輪購白米和廁紙吧?所謂「日常」生活,其實是指一般的、平常的、像是十年如一日不斷重複的生活模式(pattern),也像遊樂場的旋轉木馬,循環不斷。霎時間出現的武漢肺炎、新冠病毒,把我們從那些建立已久的日常裏敲醒,瘋搶米糧廁紙是日常崩潰後呈現的「慌失失」吧!如果我們從來沒有細心思考過生活的意義,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或許便提供了豐富又有空間的場景(資訊)給大家反省反省了…… 重新審視學校教育 調整學習心態 作為教育界同業,在我看來,各種反省之中,最值得審視的,當然是學校教育(schooling)。長期以來,教育體系要服務的,似乎仍是一種以「工業時代」為主的設計,我們透過標準化的考試追求高分,以之作篩選。然而創意和想像力卻不是紙筆、單向灌輸便可栽培出來的。疫症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思考的機會,在家學習的重點不在於形式,而是學習心態(learning mindset)的重整。 「停課不停學」就是一個學習心態重整的時機,我們可以因應自己家庭的背景和情况,因時制宜地為自己和子女安排學習。這包括了學習的動機、過程和評估,而最終目的是培養出一種自主學習、持續學習的心態,這才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實踐。坦白說,在充滿挑戰的廿一世紀,如果我們至今天還相信透過傳統的學校教育模式便能培養出能面對未來的人,會不會不切實際兼且離地呢? 聆聽孩童心聲 對話造就孩子未來 到此,你可能會問:「咁即係點?」朋友們,我建議你從日常生活中與孩子的對話入手。對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現今人人「自家隔離」,對話的機會是千載難逢的多。專家認為父母與孩子的對話質素直接造就了他的未來。你會容讓孩子以不同的形式多表達嗎?不下判斷,聆聽先行,以一顆無比溫柔而堅定的心仔細地聽聽孩童的心聲,你或者會發現:「自己個細路都幾叻喎!」 文:楊永明(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校長) 作者簡介:擔任管理工作超過廿五年。認為孩子的發展有着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經歷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幸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4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