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女無方:谷底不可怕

在任教中學的學校簡介會上,有小六家長寫下提問:「如果孩子成績跟不上,學校有什麼保底措施?」看着這問題,心裏有點不安,是家長預定孩子會跟不上嗎?希望孩子不知道是自己家長發出這問題。我想着如何回應。 自我形象不足 自我批評是常態 我在學校主力任教高中,親手送過無數學生去考公開試。我們都理所當然地認為,面對那麼重要的公開試,學生自當全力以赴。事實上,偏偏有人在大家士氣高昂地備戰時選擇棄賽,中途退出。你以為那一定是成績跟不上、學習能力欠佳、力有不逮的學生嗎?那就錯了。這類學生不一定是保底一族,甚至其中有天資頗佳,只要肯溫習,在公開試中取得入大學的成績絕不是問題。這類學生自我形象不足,取得好成績當是僥倖,注視自己失分的地方,常怪責自己做得不好的表現,自我批評是常態,看不到自己優點,即使別人告訴他,他也不相信自己有好表現或會有好表現。看着這類學生很是痛心,是什麼東西消磨了他們的意志,熄滅了他們的希望?他們對自己的表現,是父母對他們的態度嗎?他們對自己的看法,也是父母一直灌輸的嗎? 我遇過更多的學生,即使位處名次成績谷底,仍奮力迎戰公開試,沉着面對無數測驗,調節心情去解讀如過山車的分數。這類學生目光不在名次,也不會被成績過於牽動,讀書的動力來自相信自己努力會帶來成果。他們最後未必入三大或神科,但那種能在谷底反彈的毅力,足夠面對人生各種挑戰。 只要不放棄就會有進步 蘇菲小學成績不穩,身邊許多學霸,朋友上台領獎,她只能在台下拍掌,也會有質疑自己的時候。我每次都告訴她會好起來,她每次都回應說媽媽說會好起來但好不起來,我再告訴她我相信她一定會好起來。追求名列前茅不切實際,要成績躍進也不是短時間可達,只要不放棄學習就會有進步,持續努力就一定會好起來。 培養孩子韌力更重要 想好了如何回應家長提問。我想作為一位中學生家長,擔心子女成績不逮,希望學校為子女額外補習是明白的,學校固然也有不同的保底措施去幫助學生。但細想,家長終極擔憂是什麼,也許不是校內名次、分數,是子女結束中學階段,能否升讀他心儀的科目。每間學校總會有人名次位處低谷,能否反彈非靠補習保底,一個中一學生的可塑度還高,路途還遠,培養出孩子的韌力、持久力、面對失敗的反彈力更重要,而這方面得靠家庭對孩子的肯定。 所以我請各位家長,無論子女成績如何,都要相信他們會進步,對他們的將來抱希望,好好愛他們。 文:蘇菲媽 作者簡介:中學副校長,女兒蘇菲中學畢業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深切體會培育子女的迷惘,有意栽花花未必發,也非無心插柳柳能成蔭。如今借位分享蘇菲成長路,希望同思貼地教育。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2期]

詳細內容

教女無方:遇上不喜歡的老師

以前每年開學,我總喜歡聽蘇菲細述她每個科任老師。每次聽着蘇菲描述,我也設想着學生如何談論自己,嘗試以學生角度檢視自己。作為一個教師,總希望學生喜歡自己,那以後的課堂可容易處理,也許是這份同理心,令我不期然多替蘇菲老師講說話,希望蘇菲多體諒老師。 蘇菲從小到大都不是老師們喜歡的可人兒,不愛親近人而倔強的她不被老師投訴已是萬幸,在蘇菲升讀高中前,也沒遇過怎樣喜歡她的老師。 自信是孩子學習動力 老師在幼稚園階段的蘇菲眼中是神聖不可冒犯的人,盡量配合而不得失老師是蘇菲生存的法則,這點我很認同。上了小學三年級,蘇菲遇上最不喜歡的老師,這位老師要求特別高,連以英文科為強項的蘇菲也有點怕上她的堂,蘇菲甚至覺得這位英文老師有點針對她,專把她的作文改得面目全非。我知道自信是一個小孩子的學習動力,但要求老師改變幾乎不可能,那份對英文的信心還是讓蘇菲從課堂以外建立吧!蘇菲中二時,數學仍是她的大敵,遇上好操練的老師,功課又多又難,蘇菲怕計數又怕老師,這年的數學課對蘇菲又是一項大挑戰。我們不能自己挑老師,况且其他同學應付得到老師要求,唯一可以改變的是自己,記得當時蘇菲為了數學一科功課做到晚上11時,我只能陪伴在旁,那一年也就這樣捱了下來。 我明白教師盡了教學本分,能對小女多加愛護自是感恩,沒有額外照顧留意也是正常之事,這點與今日大家對教師這職業期望或許有出入,與我作為教師的自我要求也不符,但我的角色是蘇菲母親,得放下教師專業的批判,盡力引導蘇菲明白當如何配合老師要求,或許讓她明白、學習得更多。 突破心裏關口 才能繼續作戰 蘇菲小學四年級,重遇三年級的英文老師,我正苦惱着蘇菲如何捱過這年的英文課。就在開學後兩個多月,蘇菲某天突然說起英文老師,她說原來老師看過很多好書,好欣賞老師英文好好,令她甚為佩服,她好像突然理解為何老師對她的作文批改至面目全非,她好像突然看到老師另一面,突然喜歡上英文課,我也為這突然改變而安心。面對文憑試,蘇菲必須於化學科取得第五級或以上成績,才能滿足牛津取錄的其中一個條件,這也是蘇菲最擔心的一環,因為她在學校模擬試的預計成績是第三級別,要在短短兩個多月提升兩個等級,實在要過人的努力。最後,她取得了5*的成績。不得不感謝她的化學補習老師之外,還得欣賞蘇菲每日近8小時操練的堅持,尤其最初要面對做來做去都是錯的挫敗,必須突破了這心裏關口,才能繼續作戰。那時,我想起了她中二時的特訓,似乎是為着中六的她作鍛煉。 孩子一生接觸無數老師,遇上恩師實屬萬幸,遇上相撞相冲不太合拍的老師,也可以是一種鍛煉,畢竟人生總會遇上不同類型的人,學習應付不同老師要求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相信學生這個月也定跟家長談及新學年遇上的我,我明白作為教師無法令每一類型的學生都喜歡自己,但希望他們都能從我身上有所學習、成長。 文:蘇菲媽 作者簡介:中學副校長,女兒蘇菲中學畢業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深切體會培育子女的迷惘,有意栽花花未必發,也非無心插柳柳能成蔭。如今借位分享蘇菲成長路,希望同思貼地教育。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8期]

詳細內容

教女無方:蘇菲論交友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這個每天上課都在跟周公見面的學生,身邊當然就有班同樣「赤」的豬朋狗友。 一次上生物課時,坐我旁邊的好友經我教唆,便與我一起將漿糊塗到手上,趁老師在解答同學問題時,邀請前後左右的同學和我們握手。我們手牽手笑了大半堂,老師沉默不語,或許是放棄了管束我們這高難度工作。只知那堂課之後,我們分別被調到課室最左排最前、最右排最後的兩個座位。兩人從此天各一方,永遠分離,不能再搗蛋了。老師的噩夢,也就告一段落。 同學媽媽游說女兒 遠離「豬朋狗友」 我和幾個豬朋狗友,最終都順利畢業並考上大學。其中一個上課好像只懂睡覺的朋友,曾在無數次警告後仍然無法睜開困倦的眼皮,直至老師用粉筆一扔,擲中她額頭,她才睡醒。這個損友,最後以幾乎每科5**的成績,考上了醫學院。我們真的可以說是「朱」朋狗友。 直至中學畢業後我才得悉,原來升中後開始疏離我的某個同學,是因她媽着她不要再接近我這類學生,才決定不再跟我做朋友的。因為近墨者黑,她要考名牌大學、她要讀神科,所以她寧願遠離從小認識的同學,去接近些有前途、會考上名牌大學、考上神科的乖同學。 成績操行好 不等於會成為好人 「物以類聚」是有其道理。我認為為子女挑朋友的做法,問題不在行動背後的心理,而在我們對「良友」、「損友」的定義。作為成年人,你身邊的朋友是怎樣的人?你交朋友,又會以什麼為原則?是對方的社會地位、每月收入、物業數量?還是對方是否待人真誠、願意為朋友兩脇插刀?對我來說,後者遠比前者重要。好的成績、好的操行,不等於小朋友會成為一個好人。同樣地,成績差、被老師懲罰的同學,將來又不一定是壞人。家長不會比孩子更熟悉他們朋友的為人,何不放手,由孩子自己來選呢?既然物以類聚是難以改變的實况,好的孩子,自然會找到好的朋友。 中學畢業後,女校如酒精般不穩定的友情一段一段地揮發走了,到現在好像只剩下我和我這四個閨密還沒散。一次,忘記是誰因為些雞毛蒜皮挫折而打了個群組電話,我們幾個一如既往又談了個通宵。在收線那刻,我再次獨自坐在牛津宿舍中,想起了那個在母親游說下遠離我的同學。其實她最後也不是不「成功」,也考上了名牌大學。然而我有會陪我傾通宵、會聽我嚎哭幾小時的朋友,我好友也有這樣的我,她有嗎?又或許,我不稀罕她身邊朋友有名牌手袋,她亦不羨慕我與朋友談通宵。 到最後,所謂什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像也只不過是我們身邊的人在反映我們所重視的是什麼這個道理,無論是成績、財富,還是人品。就是這麼而已。 文:蘇菲 (蘇菲媽外遊中,本文由蘇菲撰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9期]

詳細內容

教女無方:媽咪群組

寫稿之際,收到蘇菲好友媽媽相約下一次聚餐的信息,又到媽咪們約會談心、抒懷減壓的時候。 19年前蘇菲入讀幼稚園,我因為工作不能接送蘇菲返學放學,對她的校園生活想有更多了解,於是加入媽咪群組便成了其中一個方法,以求獲得更多資訊,掌握更多「情報」。說起來,這19年來建立過的群組,竟有近20個之多,而到了此刻仍然活躍的,只剩下2個;細看其功能,多以飲食玩樂為主題,不錯! 善用「情報」 促進親子關係 除了不能接送蘇菲返學放學外,事實上我也幾乎不可能出席她學校的活動(如運動會、市集、聖誕崇拜、才藝表演等)。因此,群組內媽咪傳來的活動相片彌足珍貴。感謝蘇菲好友的媽咪們,一直為蘇菲拍下不少值得回憶的相片。當然,更實際是這些群組能提供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資訊情報:校長何時退休、教師的性情風格、各科測驗日期、第2天要帶什麼回校,甚至比較子女測驗得分、參加的比賽、獲得的獎項、溫習進度等。面對這些信息,大家會如何處理? 掌握資訊情報本意是好的——假如這些信息成為家長與子女的傾談話題、促進親子關係的話。可是,這些信息往往會令家長比較子女上報的資訊量、成績、學校表現等,一般慣作杞人的家長更會心生憂慮,負面情緒引導負面思考,繼而推斷子女在學校一定是不留心、態度懶散。進一步化為行動,便會對子女不斷提點,加以指摘,影響關係。 難得同行者 彼此扶持成長 得知別家孩子成績好、獎項多、溫書快,何不也學習拍拍手,替人高興?孩子有孩子要走的路,不應簡單比較。同一個群組,各樣的資訊,集中了解孩子的學校氣氛文化,把握有趣話題跟孩子討論,反能促進彼此關係。若要培養孩子為自己事負責任,便不應事事提點,也不要代勞;若發現孩子真的甩掉學校許多重要資訊,便嘗試找出切合孩子的方法去幫助他,勿讓孩子對這類家長群組反感。 手機上近20個家長群組,許多都是因為假期活動或旅行而建立的。其中2個群組,到今天仍活躍,那是我曾經留下許多情緒的群組,那是我曾經得到不少鼓勵的群組,那是我們曾經一起成長、大笑大哭的地方。任何資訊都比不上我在迷茫中有同行者,比不上我在低潮時有人打氣,比不上我在得意時有人擁抱。於我來說,最有用的群組是精神心靈支持的群組,讓我更懂得成為好媽媽。 回覆了蘇菲好友媽媽的信息,期待我們的約會。這2個群組應不會有刪掉的一天,我們仍在人生的另一段路彼此扶持,學習如何迎接子女高飛,自己活得更美。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蘇菲媽 中學副校長,女兒蘇菲中學畢業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深切體會培育子女的迷惘,有意栽花花未必發,也非無心插柳柳能成蔭。如今借位分享蘇菲成長路,希望同思貼地教育。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5期]

詳細內容

教女無方:考試近了,你們應當放鬆!

6月中本應是考試尾聲,以往大家在這時候,都會籌算着試後的慶祝活動,但這年的特別假期,令各校的考試延至6月下旬甚至7月。相信莘莘學子都正積極備戰、嚴陣以待,務求以最佳狀態應考。 蘇菲升上小一後的第一次考試範圍不多,我跟她只花了一個多小時溫習,主攻最難的中文詞語部分。考試完結後,蘇菲感覺良好,因為所有題目都寫了答案,她相信自己已經努力,完成了該完成的,然後便快快樂樂地等待成果。人生本應如此美好,在小小心靈中也想望該如此美好。可是,收到的成績卻未如理想。原來她作答時寫錯了字,答案次序倒轉或寫錯位置,漏做了幾題,抄錯數字;是非題該以「+」「–」表示,而不是蘇菲慣用「✓」「×」作答。這一切與學習能力無關的問題卻與公認反映學習能力的成績掛鈎。收到考試卷後,本來期待成果的雀躍心情,一下子給比併成績的緊張氣氛完全改變了,小小心靈開始有了自己讀書不及人的想法。 最在乎學習態度 蘇菲小學至初中成績一般,我這母親似乎要負很大責任。 學習包涵「知識」、「技巧」和「態度」3個重要元素。作為母親,我對蘇菲的學習能力頗有信心。至於技巧方面則是她弱項,我知道操卷能提升考試的「作答技巧」,但我更在意的是她的「學習技巧」,不想令她誤解操卷等於學習。而我最在乎的,便是她的「學習態度」,若她自小就萌生自己不是讀書材料、如何努力讀書都不會有好成果的想法,那麼以後無論考試有多容易,她也不會去努力嘗試。 淡化成績的重要 所以,我這個母親的最大責任是淡化成績的重要。 考試是一個機制,將學生部分的學習成效及技能排序,這跟蘇菲將來是否成功並無必然關係。 考試只是每年的小插曲,這跟蘇菲生活得快樂與否也無關係。 考試是蘇菲的責任,我只負責學習如何去愛她,她的成績跟我對她的愛完全無關。 因此,書是要溫的,適當就好。成績不重要,所以我要練習情緒絕不被蘇菲成績牽引,學習不聞不問,反正到了家長日自有分曉。派卷當日,真正要關心的,是蘇菲的心情、想法和感受。我對成績冷漠,有助她抗衡比併成績的緊張氣氛。唯有她放鬆心情,不被分數牽制,才能客觀地檢討溫習及作答技巧,調校應試策略。 考試近了,家長應放鬆心情,令孩子狀態穩定、心態健康;收到成績表後,更加要處之泰然,才能讓孩子客觀檢討得失。培育孩子成長本應放眼千里,不爭朝夕。 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於1964年接受德國記者高斯(Günter Gaus)專訪。在提及家庭教育時,鄂蘭說:「我家從不談成績,談成績與野心都被視為是自卑作祟。」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蘇菲媽--中學副校長,女兒蘇菲中學畢業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深切體會培育子女的迷惘,有意栽花花未必發,也非無心插柳柳能成蔭。如今借位分享蘇菲成長路,希望同思貼地教育。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1期]

詳細內容

教女無方:遊學,由學而豐收

早前看到一個有關網上日本遊學團的報道,那個以視像形式進行的遊學團為期兩日,每位收費750元,「行程」中領隊導遊不缺,還有互動工作坊,最有趣的,是學校還為學生安排訂購當地紀念品,這真算是非常真實的虛擬旅遊。 不少網民關心這類網上遊學團的性價比。我相信對許多家長來說,只要是有利子女學習的活動,價錢不會是考慮重點。因為無論是網上或實體的遊學團,家長最關心的,是參加目的是什麼?子女能有什麼得着? 在我任職的學校,學生參加遊學團需接受面試甄選。那些答不出參加目的,或只為陪同學去遊玩一番的學生一定不獲入圍;也有學生本無興趣,父母反而更為着緊,這大概是因為他們希望子女出外見見世面,培養自立以至社交的能力。假如真的這樣想,這類學生或許參加相關訓練營還好。也曾聽聞有學生對景點的講解毫無興趣,最投入的只是買手信。遊學團費用動輒數千元,期望子女有得着是人之常情,但幻想參與後能脫胎換骨,便不切實際。當然,任誰都不希望子女在短短幾天所得到的,只是打卡、玩樂體驗或一大堆引人羨慕的手信。 我遇過收穫最豐富的學生,是真正對遊學目的地滿有認識和興趣:他預備的資料比學校小冊子還要豐富。聽講解、摘筆記、問問題,全是自動自覺。即使遇上文化差異、言語不通、食物口味不同,也嘗試明白、盡力理解。後來我發現,他那種對新事物的好奇,對跨文化的尊重,對學習的期待,全是自小培養的。 蘇菲參加學校遊學團的機會不多,記憶中是小學去過廣州,中學到過台灣,都是全級活動的安排,她才跟着去。畢竟她母親沒有着意推動她參與學校遊學團,太貴的捨不得,主題不合適的她沒興趣。如今回憶最深、體驗最豐富、同學話題最多的,是她們小六畢業野外歷奇營。 畢業野外歷奇營 訓練學生 挑戰家長 歷奇營為期5天,其間不得使用手機,不得與外界聯繫,只有學生遇上緊急事情,才能與家長聯絡。與其說是對學生的訓練,不如說是對家長的挑戰。記得有一晚,她們在野外紮營卻遇上黑雨,手機傳來許多家長群組信息,一班家長只能在難以入眠的晚上互相安慰。我不敢關掉手機,既不想錯失任何消息,卻又害怕收到什麼可怕消息。其後才知道蘇菲在渾身濕透中度過黑夜、挑戰了10呎高台跳海的體驗、吃過與同學合力炮製既難食又充滿歡樂的食物等。相信對她來說,這次歷奇營比以往的遊學團都更有意義。 雖說學校活動暫時停辦,大家何不趁此時候鼓勵子女觀看網絡旅遊影片網志(travel vlog),又或者到圖書館尋找感興趣的資料,培養好奇心與知識之餘,更能了解自己需要,那麼待各類活動復辦後,自能選擇合適的去參加。 文:蘇菲媽 作者簡介﹕中學副校長,女兒蘇菲中學畢業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深切體會培育子女的迷惘,有意栽花花未必發,也非無心插柳柳能成蔭。如今借位分享蘇菲成長路,希望同思貼地教育。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6期]

詳細內容

教女無方:不務正業

一場疫情,令我們過去兩年,大多時間都在家工作、在家學習。遙距辦公和在辦公室上班的混合工作模式漸成趨勢,不難想像,以後的日子,兼職工作較正職更有市場。年輕一代追求工作生活平衡、實現夢想、發展興趣,尋求多元工作帶來更大的心靈滿足。無論你我明白、認同與否,Slash族還是不斷快速發展中。我們希望子女從學校,以至學院所習得的技能,有助他們日後找到一份好工作,平步青雲。可是,未來世界什麼是好工?好工要求的條件又是什麼? 蘇菲與她的朋友從不(只)是在學校中習得一身技能。若說讀書、溫習、參與課外活動是正事,蘇菲偏愛不務正業,煲動漫、畫畫、攝影、看書佔據大多課餘時間,即使今日課業繁重,身邊同學都計劃着做些對將來工作有利的事情,她還是花時間心力去籌組某香港人氣歌手的駐英後援會。蘇菲的同學A也是動漫迷,初中時開始迷上Cosplay(即Costume play),每次一絲不苟的裝扮,令自己化身動漫人物活現人前,其專業程度已邁進國際賽事水平。同學B為人精明實幹,由高中至今一直經營買賣平台網店,業務有聲有色。同學C熱愛音樂,自己開設YouTube頻道演奏動漫歌曲,每段影片也有過萬觀看人次。 下一代打工或超過20份 去年12月參與學與教博覽2021,出席了由程介明教授主講「為了學生的未來,我們做了什麼?」講座。程教授指我們這一代對工作的期盼是以一紙文憑、一技傍身,盼能一勞永逸、一帆風順、從一而終,這種職業生涯是可望可即的階梯。可惜,此情不再。程教授提到未來的職業生涯是繞迴的,充滿新的機會、新的選擇、新的興趣、新的方向、新的希望,年輕人則要不斷探索、不斷更新、不斷學習、不斷進修、不斷轉變。預計下一代一生之中可能會打超過20份工。與其問什麼是「好工」,倒不如問下一代需要什麼能力,才能應付既繞迴也海闊天空的職業生涯。適應力、溝通力、洞察力、建立人際網絡、獲取及分析資訊能力、理財、規劃、創意、自我了解、心靈健康等,這些能力往往都不能在課堂中學得。 從喜好中發展技能 蘇菲去年為一個人氣歌手辦了場駐英生日會,出席歌迷由她的年紀到我輩也有;同學A每次Cosplay均用上近10小時化妝弄頭髮,之前如何剪裁製作服飾的時間更難以估計;同學B總會遇上來者不善的顧客,如何辨識真偽作交易;同學C如何了解觀眾喜好、如何選曲、如何吸引人收看,她們從自己的喜好中發展的技能,都不是學校會教的東西。 不務正業,或許真的無助提升分數,也令人感覺浪費時間;但,也就是脫離了制度上的評分、標籤,才更貼地的發展某些能力。突然記起蘇菲初中時講過理想職業是做兼職,因為她有太多想做的事。我不知蘇菲將來會做哪份工,在哪裏打工,但我相信她應該有能力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做她喜歡的工作,走繞迴而海闊天空的路。 (身在荷蘭的蘇菲回應:但將來選擇做什麼工作,都要考慮收入可以養埋阿媽這條件。) 文:蘇菲媽 作者簡介﹕中學副校長,女兒蘇菲中學畢業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深切體會培育子女的迷惘,有意栽花花未必發,也非無心插柳柳能成蔭。如今借位分享蘇菲成長路,希望同思貼地教育。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2期]

詳細內容

教女無方:請保持社交距離

「暑假」,亦即「特別假期」將開始,WFH的父母將與子女朝夕相對,你期待嗎? 德國哲學家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以刺蝟困境(Hedgehog's dilemma)比喻人際關係,說明保持恰到好處距離的重要。這個刺蝟困境的故事也是第一屆文憑試中國語文科寫作卷的其中一題寫作題目,相信大多文憑試考生不會感到陌生。那麼,疫情期間一家人擠在一間屋內,是互相取暖?還是彼此戳痛對方? 曾經聽過網課期間,有家長因為子女未能回答教師問題,情急下代為回答,之後子女就搬到廁所上網課。暫停實體課後,子女與家長的摩擦似乎多了。一家人全天候待在狹小的家中,工作娛樂休息耍廢也無所遁形,若遇心思細密的精明父母,任何細節也逃不過他們的法眼,子女的問題容易被放大,彼此也容易發生衝突。今天讀報時看到一則訪問,有父親表示情願回到公司上班也不想留在家中照顧孩子,因為衝突多了,親子關係差了。 實體空間與心靈空間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Edward T. Hall),著有The Hidden Dimension(內地譯《隱藏的維度》、台譯《隱藏的空間》)談及四種類型的人際距離區,首先是親密距離(Intimate Distance)0至46厘米,與親人、夫妻或情侶之間的距離,有親密、安全、保護的意義。其次是個人距離(Person Distance)46至120厘米,大約是雙方伸手會接觸到的距離,為朋友之間傾談時最常保持的距離。接着是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e)120至370厘米,大約為一張辦公桌的距離,不太能接觸到對方,在工作場合中經常採用這種距離交談。最後為公眾距離(Public Distance)370厘米以上,此為個人和公眾之間的距離,常見於講者與聽眾之間。相信,與再親愛的人,也不可能24小時維持在親密距離區,在不同狀態下,與親人的距離也應有所不同。不止實體空間距離,心靈空間亦是。 父母每一個的提點都是為孩子好,眼前見到的問題好難視而不見。那麼,就乾脆眼不見為淨吧,就當子女在學校上課,在實體空間上不妨拉遠點距離。我相信每一個父母更希望與孩子有親密的關係,親密的心靈距離。若可以選擇,你想孩子事事聽話,還是情願他肯跟你說心底話?當然,我們都希望能兩全其美。值得思考的是,親密感並不一定需要彼此緊密的空間連結,許多親子關係引證,若能給予子女空間發展自我,子女經驗到被認同、有自主性,會讓孩子感到與父母是親近的,反而彼此關係更好。 蘇菲有寫日記的習慣,初小的她還很雀躍逼我閱讀她的日記,到不知哪一天,她開始悄悄藏起日記簿,我明白我要放下這份好奇心,控制自己的求知慾。又不知哪一天,她突然把傾電話的聲音調低了,愈是細聲令人愈想偷聽,但我還是止住自己的行動。又到了某一天,她有自己IG 帳號,她加了我做朋友,並坦誠告知她有另一個帳號但不會加我,我似乎也沒太大興趣闖入她另一個IG,做了多年母女,我明白重要的事和感受,她一定會告訴我,她有自己的世界不讓我闖入,自有她的想法,並不是跟我不親近,也不是要刻意隱瞞我什麼,是因為她是獨立個體,有屬於她的生活空間。蘇菲人不在香港,但她多年的日記簿並沒有刻意藏起,相信她也信任這個母親不會也沒興趣偷看她的日記。 防疫期間,社交距離要保持1.5米。那麼,這個「暑假」,父母不妨給子女多點「實體空間」及「心靈空間」吧。 文:蘇菲媽 作者簡介﹕中學副校長,女兒蘇菲中學畢業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深切體會培育子女的迷惘,有意栽花花未必發,也非無心插柳柳能成蔭。如今借位分享蘇菲成長路,希望同思貼地教育。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7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教女無方:蘇菲回家了

離開香港300多天的蘇菲終於抵港,被隔離21天 後,平安夜平安回家。 20歲女兒變回小孩子 無論時差還是變化了的香港也要重新適應。當然,我也得適應如何與這個20歲的女兒相處。原來,在英國自行解決所有生活問題的成年人,回到母親身邊,會頓然變回一個小孩子。早上還是要呼叫百回才肯起牀,明知梳化、睡牀是Carrie(家中養了8年的愛犬)的禁地卻偏偏引誘牠跳上去,去洗手間冲涼忘記帶衣物,穿在腳上的襪會出現在餐桌上,帶手機外出時才發現忘記充電,晚上還要聽故事、傾訴心事好一會兒才肯去睡,開心時笑得癲狂,又會為些芝麻綠豆小事哭得淚流滿面;看着蘇菲,實在難以想像她在英國的生活,也不得不懷疑她存心耍廢撒嬌。雖然沒有心理準備照顧一個已成年的小寶寶,但小寶寶回家就好,能有個家可以安心當個寶寶很好。 某天,寶寶跟我參與一個讀書會,題目是Drive My Car,由村上春樹的小說文本到濱口龍介編導的電影都有討論。會後,我倆談論到一個現象,就是人們都會竭力為每一個問題、現象找出原因和要負責的人。主角家福好想知道妻子出軌的原因,讀者好想知道作者在小說提及另一本小說的原因,導演在某地方取景又是為何?凡事找出原因自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力量,但過於執著或簡單地歸因,又是好事嗎? 世上太多事難尋原因 放眼身邊朋友,孩子出世皮膚太黑便怪責自己懷胎時吃得太多芝麻,學生成績不理想是因為溫習不足,男孩過動是父母沒有好好管束,女孩文靜被動定是父母管束太多。再想想,世上不能找出原因的事很多,我順利誕下蘇菲之後,兩次懷孕均小產,醫生說找不到原因;多年好友逐漸疏遠、曾一起奮鬥的戰友轉了戰線、信誓旦旦的某人違背了誓言,上帝也不會告訴你真正原因;還有那伴你成長的瘡疤遺憾,你好想找出一個令你釋懷的原因,但結果得不到原因的遺憾比遺憾事情本身更遺憾。活了20年的蘇菲彷彿明白,並借用她喜愛的哲學家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思想解釋自己的想法,她認為有些事實就是事實,不能再往上找原因,或許未必擺脫得到,也不能解決,只能承認那是存在的事實。蘇菲仍未拍拖這事實,我可以提出數十個原因的可能性,卻沒有一個具說服力,只能說那是事實。祈求上帝給我們智慧,在尋求原因過程中適可而止。能與蘇菲這樣認真平等地對談,很精彩。 某晚上,工作遇上挑戰,我跟蘇菲訴心聲講心事鬧情緒,蘇菲給了我一個擁抱,很溫暖,捨不得放手。心理學家伯恩(Berne Eric )認為,一個人的人格包括3個主要組成部分,即兒童自我狀態(Child State)、成人自我狀態(Adult State)和父母自我狀態(Parent State)。相信,家是一個最理想的地方,讓我們都能安全地呈現3種狀態,家人最能無條件接納我們任何狀態,最真實最自然的我們。如果你也有這個家,恭喜你。 蘇菲真的回家了。 文:蘇菲媽 作者簡介﹕中學副校長,女兒蘇菲中學畢業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深切體會培育子女的迷惘,有意栽花花未必發,也非無心插柳柳能成蔭。如今借位分享蘇菲成長路,希望同思貼地教育。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1期]

詳細內容

教女無方:陪我席地而坐

數學是蘇菲的大敵,每次她做數時總遇上各種困難,能靠自己順利計出答案的情况不多,在障礙重重的計數過程中,她感到非常沮喪。作為一個數感不錯的母親,實在難以理解。以下回應都曾出現過: 「這麼容易都不懂嗎?」 「再動動腦筋,不就能想到嗎!」 「我教你啦!」 「我以前都會遇到不懂做的數,真的令人苦惱,不如一齊研究?」 這些回應也許不是對與錯的問題,而是對着沮喪中的孩子,如何回應能助她走出情緒困局,較願意尋求協助去解決問題。 站在他人方向看不同世界 任教的學校本年以「同理心」為主題,閱讀過許多文章資料,我想同理心的實踐就是願意代入他人處境,不帶批評,明白他人感受,並且陪他走出困局。也有描述同理心便是換位思考、穿上別人的鞋走路、站在你的方向我看見不同的世界。同理心在人際關係中如何重要相信不用詳述,惻隱之心為仁之端,具同理心的人應不至於太自我中心,亦會培養出利他的德行,進而發揮人性的至善。 為人父母都希望子女具備同理心,但除了最親密的父母,子女又可以從哪裏學習或經驗被同理的心情呢? 蘇菲中二正經歷情緒不穩的青春期,又遇上探討人生意義的煩惱。一天,她問我:「若人生找不到意義,是否可以結束生命?」然後坐在家中走廊地下哭起來。我可以請哪位哲學朋友來幫忙?談談薛西弗斯的故事?分享我自己的人生意義?她為何有這困擾?她最需要什麼?連串的思考後,我不確定在她這情緒敏感時刻應說什麼,只能陪伴她坐在地下,摟着她,看着她哭泣。也許就是我沒說什麼道理,她才讓我摟着她,安靜地陪着她,對她的不安煩惱表示明白理解。過了近兩小時,問題仍未有答案,我們一起去吃下午茶了。 蘇菲小一時經評估後,確實患有感覺統合失調症;最震驚是她上月在英國確診了專注力失調症。這些評估似乎為她成長中種種不正常、難於被接納的表現作了有效解釋。但,是否有「合理原因」,才應該被同理被明白?若孩子問題一直找不到我們認為合理的原因,我們就可以合理地否認孩子的感受? 接納獨有特質 同理自己與他人 工作上遇過欠缺同理心的學生,但最令人惋惜莫過於那些對自己缺乏同理心的學生,對自我要求高,不能原諒自己微小錯失,不能接納自己獨有特質,常常批評自己。我們好容易對有需要人士生出同理心,但父母對子女面對的困難許多時都看不到/不去看,加上對子女有無窮盡的期望,擔心同理子女,就是降低要求,就是縱容,結果不輕易流露同理心;在被要求與被明白的失衡狀態下成長,子女也就不會輕易放過自己,更遑論同理他人。 同理心如何實踐是另一話題,但相信心態比技巧重要, 有了同理的心,自能願意陪伴、聆聽,好得無比! 「陪伴」永遠是給予你愛的人最好的禮物﹗ (蘇菲回應:多得我兒時夠麻煩,媽媽今日寫文有話題。最欣賞用姜濤首歌歌詞做題目。) 文:蘇菲媽 作者簡介﹕中學副校長,女兒蘇菲中學畢業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深切體會培育子女的迷惘,有意栽花花未必發,也非無心插柳柳能成蔭。如今借位分享蘇菲成長路,希望同思貼地教育。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9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