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雞媽媽:數碼敦煌的二三趣事

對於跟媽媽參觀文化博物館的敦煌展覽,我家小子原本沒多大興致。少年人覺得,看那些很久以前就畫在牆上的、莫名其妙的圖畫,而且大部分還不是真品呢,基本上是大悶事;至於最終首肯同行,甚有「好歹陪阿媽走走當一回好囝」的意思。不過呢,事情發展有點出乎意料。 展覽題為「數碼敦煌——天上人間的故事」,「數碼」和「故事」都是關鍵詞,而且選得再對不過了。 敦煌位於沙漠邊緣,保育壁畫就是與風沙的長期搏鬥。內地在1990年代引進數碼技術,冀為壁畫留下整全紀錄。那是一項龐大工程,必須在非常局限而且多樣的現場環境中拍攝大量高解析度影像,再經鑑證拼合。這樣做的初衷是為後續維修提供重要紀錄,可是珍貴影像累積愈多,大家便愈感到它們還可以擔上更大的使命。這次展覽便嘗試用投影、動畫、擴增實境,甚至互動遊戲(可以「捕捉」飛天仙女,也可以參與從壁畫《勞度叉鬥聖變》引伸的對打遊戲)等方式,重新演繹數據,讓壁畫「活起來」。 深奧佛經變活潑動畫 他們在絕望中狂奔亂跑,痛苦哭號傳到了釋迦耳邊…… 原壁畫的製作,橫跨西魏北周唐等幾個朝代,刻劃了從公元366年始,數百年的天上人間。當中「經變」——即是把深奧佛經畫成通俗圖畫的流傳形式——又特別引人入勝。譬如展覽從《五百強盜成羅漢》的壁畫擷取影像,製成動畫短片,講述五百強盜被挖下雙眼,放逐到深山野林。他們在絕望中狂奔亂跑,痛苦哭號傳到了釋迦耳邊。佛陀慈悲,吹去神藥令他們復明,於是強盜皈依,成為五百羅漢。動畫保留了古樸畫風,動起來又非常生動,十分傳神。 人類本來就迷戀故事,我家小子也漸漸投入在那些古老的故事中。見他在數碼模擬的莫高窟前駐足良久,我問看啥?他答:「金庸寫過這故事吖!」原來那是黃蓉向南帝乞求救命時,被英姑騙着帶過去的「割肉餵鷹」,「只見囊裡白紙上並無一字,卻繪了一幅圖,圖上一個天竺國人作王者裝束,正用刀割切自己胸口肌肉,全身已割得體無完膚,鮮血淋漓。他身前有一架天平,天平一端站著一隻白鴿,另一邊堆了他身上割下來的肌肉,鴿子雖小,卻比大堆肌肉還要沉重。天平之旁站著一頭猛鷹,神態兇惡。」(錄自《射鵰英雄傳》) 難怪小子回家後,興致勃勃跟錯過展覽的妹妹說:「推薦﹗推薦﹗」 對小子來說,這壁畫猶如得到偶像認可,也令自己跟名列世界遺產的古蹟親近了一大步。至於另一步,則來自展覽的趣味小資料:原來敦煌石窟也畫了古人如廁,以表達佛陀降生後「臭處變香」的吉祥瑞相。難怪小子回家後,興致勃勃跟錯過展覽的妹妹說:「推薦﹗推薦﹗」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文﹕蘇美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04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同理心看移民工

台灣舉辦的移民工文學獎,今年擴大規模,除台灣本土,也向香港和澳門兩地的東南亞裔跨國工作者徵集稿件。有幸成為評審之一,閱讀四十位移工合共二百多頁的作品,讀到她/他們奮力地書寫個體、書寫拒絕被主流淹埋的願望。我邊讀邊記下想法,回頭看,寫下最多的二字是「真誠」。 (照片由移民工文學獎since 2014提供) 文學裏的真誠不一定來自自身經歷。它既能是作者切膚之痛,也可以從別人經驗提煉,關鍵是對於掙扎着適應求存的異鄉人,在那片土地上的現實和命運,沉澱思考,真心關切。 外傭也是完整的人 外傭都是一個個完整的人,面對挑戰時一樣忐忑,面對分離一樣難過…… 那是一種值得讓人看見的真誠,尤其對於身處香港的我們——此地的外籍家庭傭工已達三十六萬人,即是每十個本地家庭當中,就有一個。如果要談同理心,避免重蹈Erwiana前僱主的覆轍,實在有必要看到外傭都是一個個完整的人,面對挑戰時一樣忐忑,面對分離一樣難過,面對不公一樣憤慨,渴求認同,也渴求親密,像你像我,而不是只有勞動力一面。 容我抄下一些作品裏的聲音。 「作為一個自尊曾被摧毁的人,我的自信心幾乎消失了。在別人眼裏視為成就,對我來說只是額外的獎勵,因為我最重要的目標是擺脫自卑感。」《那個傷口依然在我體內》,Yuli Riswati。 「照顧她的第一年,我的母性本能逐漸出現,我愈來愈愛她……我只把這一切看作是愛,一種我無法向任何人解釋的愛,一種像我在家裏也擁有的愛,一種不需要其他人認可的愛……有時我甚至會忘了我只是個褓姆。」《關於愛》,Loso Abdi。 「勇氣跟決心恢復到我的心靈,以及筋疲力盡的身軀。我再次提醒自己為何在這遠離家人的地方,忍耐勤奮地實現那小小的願望。我開始計算在這國家得到的祝福,以及逐漸實現的夢想。正如雨水帶走污垢一樣,內心痛苦也稍微減緩……希望他們不會經歷這些,我經歷過的滂沱大雨。」《雨》,Maribel E. De Vera。 「不是每一個人完整的出國,也可以完整的回來。也不一定每個人完整的回來,還可以完整的離開。」《機場》,Antonio Magallanes Jr。 保障移工走向文明 還有很多聲音,沒法一一轉述,敬請期待主辦單位稍後推出的結集。最後借用另一位評審、台灣學者藍佩嘉的發言(大意):我們確有需要看到彼此的一樣,但總不能止步於此,而看不見我們和移工之間的不同——權利的不同。台灣法例無法保障移工每周享有假日,香港在這方面的執法好一點,但是在走向文明的路上,我們還要踏出很多很多步,譬如確保有私隱的、安全的工作/居住環境,譬如堵塞不良中介的剝削。 文﹕蘇美智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超人特攻隊的爸爸媽媽時間

(網上圖片) (劇透速逃)我家孩子都喜歡「超人特攻隊」,女兒從戲院出來,進入超級興奮狀態,連喊多次:「好好睇啊!」最喜歡的當然是Jack Jack,這個BB是上集的超級彩蛋,這次更加大放異彩。單單回想那十七種超能力究竟包括什麼,便有夠我家兩小忙。 家庭主夫初體驗 學習孩子天性 爸爸媽媽也該看得投入。電影的背景參考是六七十年代。兩集劇情,骨子裏的家庭價值都傳統。上集Elastigirl當上媽媽後,自動滑入「女主內」設定,關鍵作用是維護家庭和諧及家務順暢;到  了第二集,男女分工大逆轉,但她的媽媽思維依然深入骨髓。 這趟被相中來拯救世界乃至整體超級英雄形象的,不是爸爸的神力,而是媽媽的彈性和思慮周全,可是Elastigirl考慮重出江湖時不情不願,跟Mr. Incredible的躍躍欲動截然不同——前者因家庭之名,後者渴求自我表現。 這stay-at-home dad的表現,套一句廣東話:「揦手唔成勢」…… 媽媽上班了,爸爸留在家,這對伴侶在不同的人生軌道上經歷從外至內的變化。Elastigirl從騎上超炫電單車一刻開始,記起那個曾經愛刺激和追求英雄感的超酷女生;至於Mr. Incredible的轉變則需要多一點醞釀。這stay-at-home dad的表現,套一句廣東話:「揦手唔成勢」。 他信心滿滿以為幫了女兒大忙,卻壞了少女心事,造成青春期大災難;他發現自己對小學雞功課一竅不通,那句「為什麼數學要改變教法?﹗」像極我們問「中文字為啥都換了寫法?」那樣,只有天問;還未算上那個狂熱迷戀遙控器,兼且有強烈領土意識的超級(失控)BB,給爸爸帶來的超級無力感。 故事說到這裏,戲院笑聲滿堂,笑得最樂的大概都是媽媽。至於解救方法,也沒有超級捷徑——最後,爸爸誠懇地向女兒道歉,苦戰一夜後終於明白小學雞的數學邏輯,他也在學習順應孩子不同的天性。 像E夫人說,「做得對的話,為人父母是英雄行為。」正是。 爸爸媽媽感到正力量滿溢,大大的充權了嗎?可是Pixar電影才沒有那麼容易放過你。 「為了家庭,必須離開家庭」 「我知道這樣很瘋狂,不是嗎?為了家庭,我必須離開它。為了改善法律,我不得不犯法。」 Elastigirl在故事裏大成功,但是我們活在現實中。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16歲的疏忽照顧

沒養孩子的,很難想像爸爸媽媽在暑假的一頭煙,尤其是父母雙職的家庭。平時上學,放學後尚可把孩子託在學校做功課,等待爸媽下班;可是一到暑假,日常支援便沒有了。找親友照料一天半天還可,但整整一個多月的話,未免強人所難。難怪有人用暑期班來填塞時間,先不說這形同丟失假期的意義,更實際是報讀過程傷透腦筋——那個中心要排長龍這個課程要幸運大抽籤,得失之間叫人忐忑。 孩子暑假欠節目 父母傷腦筋 看看哪位方便讓他到家中玩一天,東湊西湊,務求湊足一個禮拜,讓孩子彼此有伴,也免得爸媽擔上疏忽照顧的罪名。 我家兩個大人,一個全職工作,一個在家寫字,算是較有彈性的家庭了,可是要安頓孩子的長假也非易事。更棘手的是,今年暑假正值兒子升中,為着派位叩門和中學迎新等種種不確定因素,我們沒安排外遊,也不敢參與很多活動。偏生媽媽月底出差,爸爸工作忙,唯有啟動「救救小孤雛臨時收容計劃」,爲着兒子聯絡同樣閒賦在家的老友們,看看哪位方便讓他到家中玩一天,東湊西湊,務求湊足一個禮拜,讓孩子彼此有伴,也免得爸媽擔上疏忽照顧的罪名。 「疏忽照顧」定義不清 我們常說的「疏忽照顧兒童」來自《侵害人身罪條例》第27條,原文節錄是「任何超過16歲而對不足該年歲的任何兒童或少年人負有管養、看管或照顧責任的人,如故意襲擊、虐待、忽略、拋棄或遺棄該兒童或少年人,或導致、促致該兒童或少年人受襲擊、虐待、忽略、拋棄或遺棄,其方式相當可能導致該兒童或少年人受到不必要的苦楚或健康損害,即屬犯可循公訴程序審訊的罪行。」 立法原意是保護孩子,但定義含糊,成為爸爸媽媽頭上的一把刀。 究竟何謂故意忽略?不同年齡該接受哪種程度的照顧?怎樣獨留兒童在家會觸犯法例?上文沒有貼士。時任勞工及福利局長的張建宗2013年在立法會上指這取決於該兒童的年齡和自我照顧能力、涉案人士是否有意圖疏忽照顧、是否知悉其行為可能會對該兒童構成傷害等。他也羅列各種託管支援,奈何服務名額杯水車薪,而且全部12歲止步,跟16歲之間有整整4年空白。 託管支援服務不全面 從高小開始,我家小子天天自行放學回家,今日比媽媽更會看地圖。除了為自己的學業負責,也要和妹妹天天分擔洗碗掃地等家務,兼每周煮一餐晚飯。那一種荒謬是,倘若媽媽外出買菜,把這樣的一個小子獨自留在家,便可能陷入疏忽照顧的灰色地帶。 這法例嚴重低估了12歲以上孩子的自理能力,但對於有意圖疏忽導致兒童受到嚴重傷害的罰則又太少(最高可囚10年。譬如早陣子的林林個案,因為法官判兩罪分期執行,最終判刑15年3個月),是時候重新思量了嗎?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小時了了 大未必佳」

小學畢業了,留下來的,除了畢業證書和很多烙印腦海的回憶,還有一本小小的活頁冊子——從六年級下學年開始,同學之間便不停流傳一張張五顏六色、兼打了一排洞洞的紙片,你寫我我寫你,忙得不亦樂乎。 臨別小學 互寫紀念冊 「曾被告白過嗎?」「有失戀的經驗?」全部要以「是/否」作答。側聞我兒班上答「是」的小學雞還真不少,所以我們也別掩耳盜鈴,以為情愛教育不用太早開工。 今時今日的紀念冊早已預設欄目,好處是不怕你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壞處是限制了自由發揮的空間。各種欄目中,花名生日星座等固然少不了,「對我的第一印象」掀起很多回憶,誰是「最可愛/最帥氣/最搞笑/最有才華/最認真的同學」隨時引發辯論,還有人細鬼大的設問,如「現在有喜歡的人嗎?」「有告白的經驗?」「曾被告白過嗎?」「有失戀的經驗?」全部要以「是/否」作答。側聞我兒班上答「是」的小學雞還真不少,所以我們也別掩耳盜鈴,以為情愛教育不用太早開工。 紙上比劍 互贈搞鬼留言 寫紀念冊,就是要讓人家記住自己,所以小學雞常常語不驚人誓不休,有人在身高體重欄填上「∞」符號,有人的血型是「畸型」和「好有型」。至於金石良言恐怕已經不再流行了。兒子告訴我,他給同學的贈言主要分成兩款:要是對方聰明伶俐,贈一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好作提醒;遇到成績一般的,便題字「學如逆水行舟,不退則進」,逆行倒施,好歹祝福一下。大家在紀念冊上猶如比劍格鬥,互贈搞鬼留言,邊讀邊笑。 想是受到兒子交換紀念冊的熱情感染,孩子的爸竟也翻出自己的史前小冊子。爸爸那本,大小只有兒子的一半,蝴蝶頁上用稚嫩筆迹寫道:「良師益友,目光如炬,君為明燈,指我前途。請賜金石良言。」而同學留言的含金量還真不賴,「消磨時間者,實為時間所消磨」,「得意不作驕傲語,失意不出憤激言」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文化是永恆的,知識是無止的,人生是短暫的,時間是寶貴的」,「人浮浮,水流流,學問不可不尋求」…… 至於「學海無崖」大概因為太重要,所以分別由三個同學各寫一次。 努力裝大人 抄智慧之言 小學紀念冊也有不同的時代氣息。孩子的爸那些年的小學同學,臨別之際,一個個努力裝成大人,勤勤懇懇抄下智慧之言,祈求彼此指引。而在發黃的紙片上,一人的指引特別教人沉呤再三—— 「莫說女兒無大志,木蘭從軍勝男兒」 得好好向孩子的爸了解一下。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黑兔和白兔

一隻白色的兔子和一隻黑色的兔子,住在好大好大的森林裏,牠們常常在開滿小菊花的草原裏躲貓貓,又在長滿黑草莓的草叢中痛快地滾動。可是黑兔偶爾會忽然坐着不動,露出一臉憂傷。看,牠又露出那樣的神情了—— 白兔問:「你從剛才到現在,到底都在想什麼啊?」 黑兔說:「我在許願。」 白兔問:「許願?」 黑兔說:「我許願,希望我能夠永遠、永遠、永遠跟你在一起。」 白兔睜大了眼睛,很用心的在想這一件事情,然後,牠說:「那你要更努力、更努力的許願才行啊﹗」 黑兔把眼睛睜得好大,很用心的在想這件事情。然後,牠很認真的說:「從現在到永遠,但願我們都能在一起!」 黑兔和白兔最後在森林動物的祝福下結婚,從此快快樂樂,黑兔也不再露出一臉憂傷了。 這故事來自Garth Williams的著作《黑兔和白兔》(The Rabbits’ Wedding),翻譯文字有林真美老師的溫柔和通透。 涉跨種族婚姻 保守派倡燒毁 多麼有愛的繪本,沒想到一發行便在美國引發爭議——問題不在於它對婚姻「從此快快樂樂」的超現實描述,而是兩隻兔子的顏色。在南部保守氣氛最濃厚的阿拉巴馬州,傳媒指摘這是「跨種族婚姻」宣傳,因為白兔和黑兔的設定旨在「洗腦」,而且「明顯以三至七歲還在成長的孩子為目標」。這論調馬上由支持種族隔離的「白人公民協會」(White Citizens’ Council)發揚光大,要求州內所有圖書館把圖書下架並且燒毁。 圖書館總監拒下架:不能喪失操守 惟Reed沒妥協,表明「圖書館有責任提供平衡信息。我們因這本書而遇到困難,但不能喪失操守」。 這燙手山芋殺來時,阿拉巴馬州負責採購圖書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部總監Emily Wheelock Reed才上任一年左右。她審視圖書,沒發現令人反感的內容,雖在保守力量強烈反對,兼當時的美國圖書館聯會噤聲下,不得不把書放到參考書類別,但拒絕完全下架。即使如此,保守勢力仍不滿意,把她召上議會威脅要削減圖書館的採購預算,甚至要求她辭職。惟Reed沒妥協,表明「圖書館有責任提供平衡信息。我們因這本書而遇到困難,但不能喪失操守」。同年稍後,她又因為發布一份加入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著作的書單,而激怒保守勢力。 那是1958年,9年後的1967年,跨種族婚姻在美國全面合法化;10年後,Reed以67歲之齡從圖書館的崗位上退休。大半輩子致力閱讀自由和知識傳播的她,終在2000年去世。 時代愈壞,愈盼望各行各業有骨氣的人,堅守崗位,站在進步一方。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送女兒「安全感」──布衛生巾

今日的分享比較私密:布衛生巾。 反覆讀到綠朋友分享使用布衛生巾和月光杯的體驗,我從開始時感到的不可思議,漸漸冒起不妨一試的念頭 其實當年兒子出生,我們曾經預備尿布,希望小屁屁更透氣一點、包起來更舒服一些,同時減少製造廢物,盡一分力保護漂漂亮亮的地球。還是那一句:當上爸爸媽媽的人們啊,最沒條件做大嘥鬼,因為所有垃圾最終都由自己的孩子承擔。可是說易行難,我們後來又因為種種原因(包括地方淺窄尿布難乾和新手媽媽七國咁亂等,但最致命的應該是……懶),尿布變抹布,算是未竟之志、未完的事。 這幾年,反覆讀到綠朋友分享使用布衛生巾和月光杯的體驗,我從開始時感到的不可思議,漸漸冒起不妨一試的念頭。雖然打從青春期開始,我人生中所有與月經交手的經歷,伴隨上陣的都是即棄品,那些又是膠又是珠的神奇產品,彷彿結連着身為女孩的安全感,改變不易。 跨越心理關口 循環再用 假如經血量多和長時間在外,我會配搭月光杯使用。 曾經私下向幾個老友分享自己轉用布巾,得到的反應是驚嚇加核突,譬如說,「洗血喎……」「唔怕唔衛生咩?」其實經血不髒,說到底,它本來是打算用來孕育生命的BB牀。只要跨過這心理關口,加上洗得其法,事情也沒有想像中麻煩;譬如用梳打粉開水稍稍泡浸,再用肥皂清洗,可不要傻更更的用熱水,因為反會令血迹凝固,較難洗淨。上回外遊,我隨身帶備灑入梳打粉的小袋子,來儲起用過的布巾,留待晚上休息前洗滌,一切順利。不過假如經血量多和長時間在外,我會配搭月光杯使用。 透氣度高少異味 這點洗滌工夫其實人人都會,只是我們都太習慣商品的宣傳,陷入「沒有即棄衛生品就慘了」這天大的誤會。 數數手指,自己用布巾兩年了,省下數百條即棄衛生巾。還有的是,我認真覺得布衛生巾透氣度高,用起來比膠製即棄品舒服;也因為透氣,少了令人尷尬的異味。 我用的是自製布巾,很容易做,各師各法,不妨自己摸索,也可以參加有心人辦的工作坊。當然也可以購買現成商品,我見過市面不少布巾用上柔軟又好看的花布來縫製,令人心動。 最後,雖然我的大姨媽快要功成身退,卻說好日後會送手製的、好看的布巾,給快踏入青春期的女兒,希望她用得着。女孩的安全感,應該結連到環境友善的方法上。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愛的禁書

這天,我們來說故事…… 故事一: 先來一個真實的。紐約中央公園動物園住了一群企鵝,到了交配季節,牠們雙雙對對,很快便成為準爸爸媽媽,努力孵化石頭窩裏的蛋。Roy和Silo也一樣,天天膩在一起,勤勤懇懇地溫暖自己的石頭巢,但牠們很快便發現自己不一樣——怎麼人家孵的會蹦出小企鵝?自己孵的卻由始至終是石頭? 一直看在眼裏的管理員決定送一顆需要家庭的企鵝蛋到Roy和Silo的巢。在牠倆輪流孵育下,一隻健康的企鵝寶寶蹦出來,得到兩個呵護自己的企鵝爸爸。 故事二: 小男孩Errol和小熊Thomas天天一起玩,在後院踏單車,在花園種菜,在樹屋吃三文治,下雨天就回到室內開茶會。 後來Thomas漸漸變得憂鬱,連盪鞦韆也快樂不起來,Errol問怎麼了? 「如果我告訴你,你可能不把我當朋友了……」 Thomas深呼吸,決定說出來:「在心裏,我一直是熊妹妹,不是熊弟弟。我要做自己,希望自己的名字是Tilly,而不是Thomas。」 Errol鬆一口氣:「我不管你是熊妹妹還是熊弟弟,重要的是,你是我的朋友。」 Tilly把領帶變成頭上的蝴蝶結,她和Errol天天一起玩,在後院踏單車、在花園種菜、在樹屋吃三文治,下雨天就回到室內開茶會。 Tilly和Errol是好朋友。 故事三: 有些家庭大,有些家庭小。 有些家庭一樣顏色,有些家庭有不同的顏色。 所有家庭都愛互相擁抱……大大的熊抱。 有些家庭有繼父繼母繼兄弟姊妹,有些家庭收養孩子。 有些家庭有兩個爸爸或兩個媽媽。 有些家庭只有一個、而不是兩個家長。 所有家庭都愛一起慶祝特別的日子! 默許粗暴審查 等同縱容思想限制 這三個故事來自三本繪本,各有不同主題:有的說同性伴侶、有的談各種各樣的家庭、有的講述友誼和接納,全部都關於愛。可是它們還有一個共通點:因為被「性傾向條例家校關注組」投訴,最近被香港公共圖書館改以閉架方式收藏,相同命運的童書一共十本。 即是說,我們在上面分享的,孩子一本都不能從書架上自由借看了。 我只想說,與其害怕童書裏的多元家庭,不如擔心我們對這種粗暴審查的默許,會縱容自由思想的限制。孩子都愛圖書館,希望圖書館更值得孩子愛。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手機合約

完成小學生涯最後一次考試後,兒子夢寐以求的智能手機終於到手,未經證實小道消息說,他乃班上最後一個「原始人」。連「原始人」也終於跳上手機的資訊高速列車了,據說引來一陣小騷動。至於同日獲發手機但手機無智能兼沒裝網上通訊軟件的小妹子,則被媽媽發現兩眼發呆緊盯iPad,靜候熒幕上的字一個接一個自動彈出。原來非智能的小學雞也自力更生,善用網上Google Document分享檔案的功能,與同學仔同時「編輯文件」自製messenger…… 感覺是,我們這一家都進入科技新紀元了。 事實是,已經搞不清究竟自己是在享受手機提供的方便,抑或是被操控着生活了。 這樣遲才給孩子發智能電話,坦白說有點歉疚——常希望班上的手機滲透率不要來得太快,兒子不至於太落後。記得六年級上學期,還有一個「非智能」老友陪兒子當「原始人」,可以同病相憐,對大家的爸媽同仇敵愾,可是不久後連老友也「升呢」了。因為友儕壓力,我們提早供給智能電話;原本打算把它當成升中禮物的。 事實是,已經搞不清究竟自己是在享受手機提供的方便,抑或是被操控着生活了。某回朋友相見,自爆各種手機惡習:一日之晨從牀上碌手機開始的有,把手機當成手臂延伸上廁也黏着的有,同桌吃飯變成各自做手指運動的有……大人面對手機誘惑尚且無力招架,要求小朋友克己更是大整蠱。 我們常常用「需要」和「想要」來理清自己的欲望——坐巴士上學是「需要」,揚手截的士是「想要」;文具是「需要」,像鐵甲超人那樣會變形兼具機關的筆盒是「想要」。滿足「想要」的欲望是開心的,但過度欲望則要懂得節制。可是,把這種思考方式套入智能手機,界線便模糊了。 小學雞本來毋須智能手機,可是當同學仔人人都轉場到WhatsApp和Instagram聊天,兼且都聊打機話題,那麼被關在話題之外的兒子,便有真實的社交需要了。 曾聽小學社工分享,說近年跟手機電玩有關的親子摩擦的個案多了。交託智能手機一刻,我們和孩子訂下了協議:吃飯時不玩、晚上手機不陪睡、下載遊戲有限度等等,約束孩子之餘,也是自我提醒,未來一起迎向資訊科技的挑戰。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走鬼」圖書館?

孩子還在牙牙學語的時候,我們常常帶進兒童圖書館,偶爾有「走鬼」經驗。 那時的小不點還高不到第二層書櫃,卻非常非常好奇,蹬着小腳瓜,在書櫃間的巷子穿來插去,手仔忙碌地東翻翻西摸摸,實在太興奮的時候,嘴巴還會按捺不住,有時是「噢」、有時是「啊」、有時是「嗯」、有時是「嗚」……那一聲驚歎感情充沛,發自內心,彷彿包含着千言萬語。 可就是因為這聲驚歎,大人的一聲「殊」隨即追到。最糟糕一次,我們在兒童圖書館的不同角度,被同一名圖書館管理員「殊」足了三回,顯然誤闖了她的雷達範圍,最後只能落荒而逃。 圖書館保持肅靜是天條? 圖書館要肅靜這規定深入民心,小學英文課教「quiet」這個生詞時,總愛緊扣着圖書館做例子。誠然,我喜歡安靜的圖書館,希望留住這片靜土,全心全意地遊進字裏行間,耳朵不必鑽進人們在電話交換的蜚短流長。也許這正是其中一個原因,兒童圖書館和成人圖書館必須分隔開來——有關「安靜」的定義,大朋友和小孩子有着程度上不一樣。尤其是很多孩子仍然需要伴讀,而且遇到好笑的內容,要忍着不笑出來兼且不分享,也着實考驗稚子。 我們都要學習尊重別人,但要是一進館,就有緊張兮兮的管理員黃雀般隨時伺候,我是孩子就趕快逃了…… 畢竟,如果能夠善用浩瀚書海來培養孩子愛書的心,就是圖書館的功德無量。 望遠一點點,其實在不少地方的兒童圖書館,肅靜規條已經不是鐵板一塊。台灣有研究圖書館的學者提出,「兒童圖書館應該是將兒童與圖書快樂地結合在一起的地方」,「閱讀是個人活動,但也可以是團體活動,而這兩種閱讀行為所呈現出來的效果是不同的」。有移民美國的媽媽告訴我,社區的兒童圖書館打破了她從小的想像:故事義工不必躲進關上門的房間,可以大剌剌的坐在書櫃旁分享故事,讓本來無心看書的孩子也被吸引着圍攏過去。 將兒童圖書快樂結合 兒童圖書館不是遊樂場,當然不應該吵吵鬧鬧,不過假如我們都放鬆一點點,讓圖書館對孩子可親一點點,假如我們把圖書館一隅訂為分享區,可以共讀故事、演故事、討論故事,甚至把感想寫成給作者的信,由管理員選好再夾附藏書中,讓其他讀者一併借閱?那樣,圖書館就不只是一個安靜的空間,圖書也不只是字和畫,它們還有着人和人之間的溫度和聯繫。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