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媽CEO:教育由放下電子奶嘴開始

我從來對內地「真人騷」的可信性都存疑,實在很難說服自己相信這個慣常說假話的地方,會有「真」人騷出現。不過有朋友分享一個內地節目《少年說》一段影片,內容真假並不重要,那個小學五年級男生,對父母的控訴指摘和吶喊,鏗鏘有力,絕對反映事實,發人深省,講得好!這段「手機才是父母的孩子」影片,片中男孩泣着說:「希望你們(父母)多陪我!」讀者們,上網一查就找到,誠意推薦給所有父母,難得聽到孩子的心底話,趁機及早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手機才是父母的孩子」 我在專欄中寫過「電子奶嘴」禍害之大,以深惡痛絕不足以形容之。父母為求年幼子女安靜下來,不想被騷擾,就把手機、平板電腦全部奉上,好讓自己繼續安心低頭看手機。但是孩子長大之後,又被父母指摘沉迷打機玩手機,影響學習荒廢學業,是不是極其荒謬?影片中小學生講的,和我講的不謀而合。他每句話都說到我心坎去,父母們究竟有沒有關心過,小孩子最想要、最需要、最渴望得到的是什麼?其實很卑微,一毫子都不用花,但又是無價,就是父母陪伴及關懷自己! 不斷有科學研究證明,經常讓小朋友玩手機平板,會造成種種驚人的傷害,不止視力那麼簡單: 1、影響腦部發育 0至2歲的幼兒,腦部正持續高速發育至21歲。電子產品除會延遲認知力、損害學習能力之外,性格一樣有影響,衝動、缺乏自制能力、容易發脾氣。 2、拖慢兒童發展 使用電子產品只需坐定定,結果換來孩子發展遲緩,包括學業及讀寫能力的發展都變得遲緩。 3、肥胖 專注玩機當然不願運動,如果任由孩子使用電子產品,肥胖率會提高三成以上。 4、剝奪睡覺 調查顯示,六成家長不會監管子女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75%的小朋友可以在睡房中使用電子產品,而在9至10歲的群組中有75%的小朋友為此而減少睡眠時間,影響其多方面的發展。 5、精神問題 過度使用電子產品,除了提高子女患上憂鬱症的機會,亦會產生焦慮、混亂、集中力下降、自閉症、思覺失調等狀况。 6、具攻擊性 即使卡通片都可能隱含暴力內容,令兒童變得有攻擊性。互聯網發達,不適合兒童觀看的資訊內容充斥氾濫,防不勝防。 7、數碼癡呆症 快速多變的媒體內容,會減低集中力及記憶力。 8、上癮 父母沉迷電子科技產品,變相令子女一同沉迷,結果齊齊上癮,造成惡性循環。 9、輻射發放 兒童的腦部與免疫系統仍在發展階段,更易受輻射影響。 10、無法支撐未來 兒童是我們的未來,但沉迷電子產品的新一代,他們等於沒有未來。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手機合約

完成小學生涯最後一次考試後,兒子夢寐以求的智能手機終於到手,未經證實小道消息說,他乃班上最後一個「原始人」。連「原始人」也終於跳上手機的資訊高速列車了,據說引來一陣小騷動。至於同日獲發手機但手機無智能兼沒裝網上通訊軟件的小妹子,則被媽媽發現兩眼發呆緊盯iPad,靜候熒幕上的字一個接一個自動彈出。原來非智能的小學雞也自力更生,善用網上Google Document分享檔案的功能,與同學仔同時「編輯文件」自製messenger…… 感覺是,我們這一家都進入科技新紀元了。 事實是,已經搞不清究竟自己是在享受手機提供的方便,抑或是被操控着生活了。 這樣遲才給孩子發智能電話,坦白說有點歉疚——常希望班上的手機滲透率不要來得太快,兒子不至於太落後。記得六年級上學期,還有一個「非智能」老友陪兒子當「原始人」,可以同病相憐,對大家的爸媽同仇敵愾,可是不久後連老友也「升呢」了。因為友儕壓力,我們提早供給智能電話;原本打算把它當成升中禮物的。 事實是,已經搞不清究竟自己是在享受手機提供的方便,抑或是被操控着生活了。某回朋友相見,自爆各種手機惡習:一日之晨從牀上碌手機開始的有,把手機當成手臂延伸上廁也黏着的有,同桌吃飯變成各自做手指運動的有……大人面對手機誘惑尚且無力招架,要求小朋友克己更是大整蠱。 我們常常用「需要」和「想要」來理清自己的欲望——坐巴士上學是「需要」,揚手截的士是「想要」;文具是「需要」,像鐵甲超人那樣會變形兼具機關的筆盒是「想要」。滿足「想要」的欲望是開心的,但過度欲望則要懂得節制。可是,把這種思考方式套入智能手機,界線便模糊了。 小學雞本來毋須智能手機,可是當同學仔人人都轉場到WhatsApp和Instagram聊天,兼且都聊打機話題,那麼被關在話題之外的兒子,便有真實的社交需要了。 曾聽小學社工分享,說近年跟手機電玩有關的親子摩擦的個案多了。交託智能手機一刻,我們和孩子訂下了協議:吃飯時不玩、晚上手機不陪睡、下載遊戲有限度等等,約束孩子之餘,也是自我提醒,未來一起迎向資訊科技的挑戰。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