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調節心態先做好 疫情開學無煩惱

開學在即,但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同學今年要度過一個不一樣的學年,要透過網絡與師長同學迎接新學年。除要適應新的學習模式,亦要面對升班帶來的挑戰。爸爸媽媽應如何幫助子女面對、處理壓力和困難? 1. 認識潛在挑戰,為在家學習做好準備 不同人面對的問題和壓力來源都不同,父母可多與子女溝通,了解他們面對什麼學習困難及憂慮,從問題的根本入手處理。以下都是家中學習經常碰到的困難,包括: 學業:功課太多,難以應付 欠缺支援,較難向師長同學請教 社交:與同學少了相處和溝通 容易孤單和情緒低落 健康:活動和運動時間減少,未能舒展身心,產生負面情緒 生活欠規律,飲食和作息改變,影響身心 2. 誘導孩子分析,協助解決問題 父母了解子女面對的潛在問題後,可協助他們想出可行的解決方法。例如: ˙若子女在網上上課時遇到困難,家長可教導子女先把問題記下,留待課後向導師發問,或請教爸媽或同學 ˙ 若因未能與同學見面而影響情緒,可在問准同學爸媽後,安排適當時間讓子女與好友談天 ˙若子女的生活欠缺規律,父母可協助子女共同編訂時間表,建立有規律的作息時間;亦可安排學術以外的活動(如運動、勞作),以培養自律和促進均衡的身心發展。家長也可因應子女的能力,培養他們如何獨立解決問題 3.鼓勵分享感受,為日後回校上課準備心情 在新的學習安排下,子女可能會出現複雜的情緒。例如不用回校上課,感到自由之餘,卻又擔心追不上學習進度。父母可以嘗試採取以下的方法: ˙ 鼓勵子女分享感受,梳理思緒,紓解心中困惑 ˙ 每天找時間與孩子輕鬆談心,例如問他們「今天有沒有事情想和爸媽分享或傾吓?」、「有什麼事情爸媽可以幫手?」,打開話閘子 ˙ 透過耐心聆聽和溝通,深入了解子女的看法和需要,紓緩壓力及負面情緒,協助他們以積極態度過渡逆境,為日後回校上課做好準備 4.寓家務於娛樂,培養責任感 學校除了傳授知識,同學還可透過承擔班務、協助師長或同學而培養責任感。那麼在家學習如何培養責任感?爸媽可善用一些生活元素,例如鼓勵子女做家務來學習承擔責任。爸媽不妨把家務融入遊戲以提升趣味,例如鬥快摺衣服,一邊打掃一邊伴着音樂跳舞,當煮飯小助手,幫忙調味或洗菜。透過這些活動,孩子既可成為幫手,亦可培養責任感、自信、自理能力和社交技巧,有助他們復課後適應校園生活。 在疫情下留家學習,同學固然要面對挑戰,家長亦可能因同時要兼顧工作和教育孩子,承受不小壓力。爸媽也需要多關懷自己,注意身心健康,讓自己有休息和放鬆的機會。如有需要,請盡早尋求專業支援。如欲了解更多與開學相關的精神健康資訊,可瀏覽「陪我講——迎接新學年」專頁: https://shallwetalk.hk/zh/news/starting-the-new-school-year 文:廖嘉懿(衛生署健康促進處臨牀心理學家)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8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湊仔疲累時 最想聽到老公一句話

相隔了好一段時間沒有執筆,在這段期間,我在「戰場」上也打了好多場仗,除了在新的職場上面對學生與家長之間的挑戰,對着自己小二的兒子,同樣是我和丈夫的挑戰。 戒奶後有覺好瞓?想得美 曾經單純地以為兒子渡過「戒夜奶期」後便會有覺好瞓,現在回想也只能一笑當時「年少」的自己。其實自兒子出世以後,又有多少個晚上可以一覺睡到天亮呢?習慣性地「醒瞓」,我想每個媽媽都經歷過。 挑戰,從來沒有停止過。你可能剛克服了某個挑戰,例如孩子終於學會自己吃飯、上廁所;又或孩子終於入讀了心儀的幼稚園或小學,但原來這些挑戰都只是下一個挑戰前必經的其中一個挑戰。 面對着「小學雞」兒子,我自問有點吃不消,因為「我的努力」跟他的表現總是不成正比。對於照顧初小的兒子,原來我也是一個新手媽媽。 很想放手,但又時候未到,唯有向丈夫求救! 媽媽這個角色,看似是個Superwoman,但其實也有疲累、不知所措時。或許很多時候,媽媽都忘卻了還有爸爸這個角色,也同時忘了自己還有太太這個角色,我們需要丈夫的呵護及支持。當太太感到丈夫的愛時,力量又會再次回復;而我,正是靠丈夫的愛重新得力的。 「老婆,辛苦晒」 太太們,當你疲累時,請向丈夫求助!讓他知道如何支援你,那怕只是丈夫的一句「老婆,辛苦晒」,又或讓他買一包你所喜愛的零食給你,我相信丈夫也想知道如何去支援你。 丈夫們,不要小看這種愛的力量!或許你也遇上育兒挑戰,亦不知如何做個好爸爸,但原來當你站在太太旁邊,給她可靠的肩膀、願意聆聽的耳朵時,你已經在當好老公的同時也在當一個好爸爸,因為你對太太的愛,正是教導孩子如何愛他們的媽媽! 就讓夫婦倆牽手一起面對不會停的育兒挑戰吧! 文:李敏華(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網誌作者)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6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單親壓力循環

小學生才僅僅復課1個月,又要提早放暑假了。今個學年,小朋友扣除學校假期,真正上課的日數大概只有4個月,究竟學到幾多?成績有否大倒退?能否應付新學年的學習?這是很多家長的疑惑,離婚家長所面對的困擾就更大。 離婚人士很多時會自覺是一個失敗者,因為失去自信,所以他們很想透過成為一個優秀的家長來重新肯定自己的價值。他們對自己及孩子要求都很高,希望自己同時擔任爸爸媽媽兩個角色之餘,兩個身分都做得完美。為了證明單親家庭的孩子也可以很出色,有時便不自覺地為自己及小朋友製造壓力。當孩子的表現未如理想時,他們會感到失望;另一方面,孩子為了配合家長的期望,不願意見到父母失望的表情,便會努力做一個聽話的小朋友,盡量做好,遇到問題也不敢告訴家長,選擇獨自面對,因為不想父母擔心。 家長期望過高 孩子遇困難不敢提出 這樣,家長和孩子便進入一個惡性循環當中。家長對孩子期望高,孩子不想家長失望,對自己期望也高,會盡力做好,做得不好時覺得對不起父母而內疚。即使遇到困難,例如未能完成功課,也不敢告訴父母,自己尋找方法;但由於他們年紀小,知識及解難能力不足,當無法找到解決方法時,便會感到無助及絕望,最極端時甚至會選擇放棄生命。家長往往要到悲劇發生後,才知道孩子原來承受着不能承受的壓力。 觀察孩子 以「慢變」應「萬變」 家長希望孩子成才,對他們有很高的期望及要求,本來無可厚非,只是每個孩子的天賦及承受壓力的能力(tolerance level)都不同,家長如能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留意孩子各方面的表現及情緒反應,例如他在什麼情况下會顯得暴躁、不安?不懂得做功課時,會如何處理呢?只要細心觀察,就能辨識孩子因壓力過大而產生的負面情緒,當這些情緒出現了,便要和他們一起尋找減壓方法,家長可能要把要求調低,接受孩子不一定能滿足自己的期望,更要明白小人兒表現未達標,並不等於是失敗者,自己亦不是失敗的家長,只有這樣,才不會為自己及孩子構成太大壓力。 另外,家長也宜以「慢變」應「萬變」。面對離婚,家長及孩子都需要時間及空間去適應轉變,隨着時間過去,家長受傷的生命得以漸漸復元,這種修復,有助減少孩子的焦慮及增加孩子的復元力,並慢慢適應新的家庭模式。 同樣,當孩子對課業有焦慮時,家長應該鼓勵他們分享內心感受,耐心聆聽與回應小朋友的疑問和想法,接納他們的限制。最重要是,適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一起找出路。 文:傅丹梅 (註冊社工、輔導員)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3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幼兒性教育 設定「最親密者」

別誤會幼兒的性教育,就是成人的戀愛教育和安全性行為云云。0至6歲幼兒需要從父母身上建立自我性別的安全感。除此之外,還要為幼兒劃分至為親密的關係,以及讓幼兒在這階段知道自己生而被愛。這兩方面,爸爸可以主動出擊,因為父母是幼兒最佳的性教育導師。 誰可觸碰衣服掩蓋部位? 子女入學前已能分辨父母、相熟的人和陌生人。爸爸可為子女設定界線,誰可觸碰衣服掩蓋身體的部位:最親密的人、例外情况,以及其他任何人。 設定最親密者是要正面地保護孩子。經驗告訴我們,兒童性侵的犯事者更多為熟人所作。此外,性是位於人格尊嚴之核心,相比其他類型的肢體侵犯(例如朝肚子打一拳),性方面的侵犯造成的自我破壞更嚴重。 為子女清潔時告知他,爸媽是最親密的人,在清潔和檢查身體時可以觸碰他內褲(尿褲)蓋着的位置。 在爸爸自感還可接受的前提下,在一起洗澡時,讓子女了解父母具有不同性別的身體(胸部與乳房、男性陰莖和女性陰部等)。除了讓子女充分地滿足對男、女身體的好奇外,亦是教導哪些屬於私人部位的好時機,「爸爸只會給最親密的人見到陰莖,例如:媽媽、你;其他人都不能看,也不能隨便觸摸」。 為年幼子女設定例外的人,在爸爸和媽媽都不在時,外婆/嫲嫲/學校姨姨/醫生(或其他人)會在為你清潔和檢查時,碰到內褲(尿褲)蓋着的位置,「其他人都不可碰,亦不可向其他人露出來」。爸爸還可為其他人舉例,包括其他親戚、爸媽的朋友、陌生人等。 解答「我從哪來」 不宜細述性愛畫面 回答「我從哪來」是幼兒成長的基本需要。尤其在媽媽再次懷孕、產子、餵奶等時候,孩子親歷其境後會問得更具體。這問題的答案將影響他如何看待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爸爸的睾丸裏藏着精子,它們經過輸精管,進入……」幼兒聽得懂嗎?可能似懂非懂。爸爸絕對可從生理層面回答孩子「從何來」;單單回答生理層面的事,有助爸爸免於尷尬。 爸爸要注意,刻意讓孩子看到性愛場景屬於非身體接觸的性侵犯,過早性行為的啟蒙會為幼兒帶來心理上的傷害。所以爸爸不宜向幼兒仔細描述性愛的畫面。 其實爸爸可有更好的答案,讓子女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爸、媽因愛而結合,爸爸的陰莖和媽媽陰道合作,交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然後就產生了你。所以你是因為愛,所以存在,一生來就被爸爸所愛。每一個人長大,身心會變得成熟,就可用這種珍貴的語言表達這份愛。這是最親密的身體語言,留給那承諾會好愛你的人。」 筆者認為向子女說明爸媽「去愛」和子女「被愛」,相比解釋「做愛」更有意義。每位爸爸也可以有自己的說辭:「孩子,你從爸媽的愛而來。」 文:招雋寧 (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父職研究及培訓經理)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0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愉快復課5貼士

由5月底開始,不同年級的學生陸續重投校園的懷抱。停課多月後復課,相信不論孩子、家長或是教師都百感交集,大家的心情或許是既期待又忐忑。其實面對轉變,大家只要準備充足,便能驅走不安,重拾上學的樂趣。筆者分享以下5個小錦囊,希望有助孩子營造愉快的復課經歷。 家校溝通 釋除疑慮 1. 以同理心規劃時間表 雖說是「復課」,但其實只上半天課,孩子也要重新適應新的時間表,因為半日制與全日制的上課模式感覺不盡相同。而家長的腦海或許充滿疑問:如何彌補少了的課時?放學回家後還需參加網上課堂嗎?要在短時間內追趕課程嗎? 良好的家校溝通是釋除疑慮的關鍵。如果家長細閱學校通告後仍然有不明白的地方,可與校方聯絡,掌握復課後的整體安排。家長也要分析學校的政策在實際執行時會否引起困難,舉例說:如孩子回家後仍需繼續網上課堂,那就要確保他們在學校下課與網上課堂之間有充裕時間,若家長認為時間太倉促或無法妥善安排,應主動及坦誠地和學校溝通,否則勉強試行,可能會為孩子和照顧者帶來額外的心理及生理壓力,這樣不但影響各人情緒,更會降低教與學的效能。 大家在重新規劃時間表時,宜多加同理心,了解各持份者的憂慮與需要,從而作出最適切的安排。 放鬆身心 提升學習效率 2. 休息有序 孩子在校完成一天的學習,還要乘搭交通工具或步行回家,也許會感到身心疲累。如果可以的話,不妨在他們回家後加設休息及玩樂時間,先放鬆身心才做功課,這樣反而更有助提升學習效率。此外,孩子要再次適應早起上學的時光,自然要培養早睡的習慣,家長要從旁協助他們調適。 3. 紓緩考試壓力 復課臨近學期末,意味孩子可能很快又要面對考試,倍添精神壓力。尤其停課期間的教學模式與在校時截然不同,家長更難掌握考試範圍。這段日子,家長不妨先替孩子溫故知新,作試前準備,同時向校方了解考試範圍及安排,減少由不明朗因素誘發的壓力。家長作為孩子最強的後盾,應讓他們感受到父母同行,讓他們知道考試結果並非最重要,更重要的是在過程中展現盡力而為的態度。 4. 改變校內飲食習慣 因為防疫所需,孩子回校後或不可進食,即使飲水也要遵守特定安排。在校方交代安排後,家長應和孩子解釋原因,並可以遊戲形式來反覆練習,例如:怎樣在指定的位置與同學保持一定距離下除口罩飲水,並在戴上口罩後清潔雙手,才返回座位。 5. 訓練保持社交距離 對幼童來說,最大的挑戰是要和同學保持社交距離,聊天時不但要避免有身體接觸,還要保持距離及時刻戴口罩。家長可透過角色扮演遊戲,在家中和孩子練習,培養他們的防疫新習慣。 在孩子漫長的成長路上,家長身兼多重角色,既是守護者和照顧者,也是教導者和同行者。在復課初期,透過重複的遊戲練習,輕鬆地為孩子建立新習慣,為他們在多變的環境中營造愉快經歷,以正面的態度重投校園。 文:洪婉玲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城發展部主管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9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1歲開始性教育 不算早

子女不過剛足1歲,便向他們灌輸「性教育」,會否早了一點?提出這個疑問的父母,或許誤以為幼兒性教育等於談論戀愛教育、安全性行為等等,其實不然。0至6歲幼兒需要的性教育,是建立性別的自我、確立至親密的關係,以及知道「我從哪來」。父母是幼兒最佳的性教育老師,而且爸爸對兒子、女兒的成長均有獨特的角色。 護孩心切的爸爸,往往傾向為兒女避開與性有關的事,但這卻有可能令子女對性過度無知,無知有時會導人走向危險。孩子只知避開眼前的火焰,卻不認識火本身的好與壞,也不懂得滅火的步驟,這無助孩子運用火和避免傷害。 爸爸選擇含糊其辭,可是子女很快就會發覺爸爸有所隱瞞,甚至會挑起他們對性有更大的好奇心。往後子女同樣選擇不與父母談性,爸爸就白白錯失與子女談性價值觀的機會。 儘管有些爸爸想過去教,但又認為坊間素材太前衛,不合適自己的處境和信念。唯有束之高閣,「讓老師去教」。可是學者卻認為,孩子6歲前對性的基本觀念雛形已成。這樣說來,父母還是需要在家裏傳授性教育。孩子年紀很小,教什麼才好?幼兒的性教育有幾個重要目標,其中一個是建立性別自我。 6歲前性觀念初成 須建立性別安全感 對自己的性別有自信,是指你的兒子喜歡自己作為一個男孩,或你的女兒喜歡自己作為一個女孩。這種對性別的安全感(gender security)並非與生俱來,需要主要照顧者妥善地看顧子女的成長,才能令他們獲得性別自信。 小孩獲得安全感的方法是模仿。孩子會模仿與自己關係良好的人——每天替他餵食、換片、擁抱、陪伴的人。女兒與母親都是女性,母女關係良好,足以幫助女孩完成自我的性別認同,因為女孩從同一性別的母親身上,會更容易獲取安全感。 兒子的情况則比女兒複雜。有臨牀心理學家曾說:媽媽能培養出男孩,爸爸能培養出男人(mother makes boys but father makes men)。男孩須在情感上與母親分離,並與關係良好的父親逐漸形成男性的認同。當兒子肯冒險走出來,母親肯放手,爸爸又肯接手時,他就在爸爸身上模仿到男性身分。 香港性文化學會中專職性教育的鄭安然提議,爸爸可在洗澡時讓兒子看自己的陰莖,甚至告知自己的與兒子一樣,讓兒子也接納自己的陰莖,減少他感到那是身體上的「異物」。 除了洗澡外,爸爸坐着和站着如廁、梳洗、剃鬚甚至剪髮,都是與兒子談起「爸爸男性形象」的好時機。此外,當媽媽正值經期,要使用衛生用品時,爸爸也可以向幼兒談論「女性身體」的情况,讓男孩子從另一個角度了解自己身體與女性有所不同,更有助他建立男性的身分認同。 簡言之,爸爸在0至6歲兒子的性別教育上,有着重要的任務:恆常照顧、陪伴、玩樂,以及肯定兒子的性別。 文:招雋寧(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父職研究及培訓經理)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6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小孩跌爛遙控器 先來抱抱

在家的一個星期天, 我家小孩B又教我上了一堂親子課。 B因為想拿Apple TV的遙控器,一時大意把它跌爛了。事出突然,當時我可以有兩個反應: (1)因為好激氣,忍不住發火,「有無搞錯呀,整爛咗又要配番!」 (2)雖然好激氣,但也忍耐着,只薄責幾句,「下次小心啲啦!」 情緒反應來得快 冷靜後才是教養開始 就算學習過不同教養理論,在教養上還是會被情緒牽動,一不小心,情緒帶來的反應比真正教養內容來得快,結果是什麼道理也沒法說進小腦袋之中。所以,待冷靜過後,才是教養的開始。6A品格教育中,其中一A是Acceptance接納(編按︰其餘5A是Affection關愛、Appreciation讚賞、Authority權威、Accountability責任和Availability時間),但當我開始動怒,又如何做到接納呢? 答案是由一個擁抱開始。 於是,我把憤怒暫且收起來,先給他一個擁抱。我亦都打開心扉跟他說:「雖然遙控器爛咗,我會唔開心。但我知你都好驚,怕我為咗呢件事嬲你。我好想話你知,爹哋愛你多過部遙控器啊。」最後B跟我道歉,還很用力攬着我,逗我要開心。我相信,懂得接納孩子,令我這個爸爸上了一堂課。 「接納」是6A教養方法中第一關,也是最難掌握的一關。因為,家長們很多時都自以為已經做到接納。其實,要完全接納孩子,必須做到無條件的愛。你對孩子的愛是否沒條件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又是否不停要求孩子達到什麼目標?或者,當他們做不到某些事,我們又會否因而大發雷霆?要知道,動怒容易,往後要修補關係卻相當困難。你希望孩子記住你開心微笑的樣子,還是記住你發惡的模樣呢? 遙控器事小 彼此關係事大 遙控器事小,彼此關係事大。我們有時會因為面子,好難跟孩子太親近。可是要做到無條件的愛,作為父母都應該勇敢地踏前一步,令孩子明白「愛你比其他事更重要」。而我們給孩子的回應,就是他們感受被接納的時候。 接納是一個很難學習的階段,你所喜愛的孩子會等待你的改變,給自己空間學習如何接納孩子就好了。就讓我們一起學習做一個以「6A」守護孩子的爸爸媽媽,把他們的心轉向父母,從中享受教養孩子的樂趣。 文:李灝濂(三孩子父,「6A品格教育」講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6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與子女約會 製造「8比2」聆聽空間

找到伴侶就是找回另一半的自己。但對於青少年來說,有一種東西比另一半更難找,那就是他「自己」。去到某一個階段,他們會變得積極尋找自我,而且不自覺地要掙脫父母的影子。變化悄悄來臨,莫講是少男、少女,就連爸爸們同樣難以適應,重回「新手爸爸」的階段。 家庭性教育建基良好親子關係 其實不論男女,身心的成長都揭示了青春期發育的目標:讓人有充分的成熟程度,決定以性結合來表達對配偶矢志不渝的愛,甚至有足夠的能力孕育小生命。以下一些貼士,可讓爸爸在子女的青春期來臨前有更多心理準備,並在性方面與子女同行。 子女自覺成為大人,表現得愈來愈有主見。若爸爸仍然以昔日與兒童期子女相處的模式跟他們溝通的話,或會發現孩子不是「駁嘴駁舌」,就是「十問九不答」。莫說性教育,連日常對話也可能有困難。 幾個研究不約而同地指出,有效的家庭性教育是建基於良好的父子、父女關係。香港性文化學會中專職性教育的鄭安然因此鼓勵家長,先改善親子關係。他提議爸爸可刻意單獨約會子女,並製造「8比2」的聆聽空間──飯局中刻意讓子女說八成,爸爸只說兩成甚至更少,嘗試以聆聽來接納孩子的自主。 爸爸影響女兒擇偶取態 別以為女兒青春期與爸爸無關,爸爸其實影響着女兒的終生大事。心理學家指出,少女會尋找保護和支持她的男性,這個反應源自兒時與爸爸健康的依附關係。每個爸爸都是女兒生命中第一個男性的楷模,成為女兒對「男性」認識的基調。因此,爸爸在女兒幼年期,是否無條件的接納、保護和珍惜,以及如何向太太表達愛(或表達傷害),都影響着女兒將來的擇偶取態、婚姻關係,以及日後的親子關係。 至於面對兒子的青春期,爸爸作為男性,自然特別體會兒子的身體轉化:變聲、長出幼小鬍子、晨勃與夢遺、受女性所吸引等。惟研究顯示,爸爸與兒子談性亦會感到難以啟齒,原因是要談到自己就性慾的經驗。我曾聽過一個爸爸安排父子獨處的時空,坦然剖白自己對性的看法:「你喜歡女人的乳房嗎?爸爸都很喜歡乳房,覺得很吸引。那部位是女性的敏感地帶,在月經來潮時還會感到脹痛。我覺得那部位很偉大,因為每個嬰兒都可以從乳房得到最好的營養,甚至有助小人兒抵禦病毒的奇妙功能。有時爸爸一下被吸引了,但還是會控制自己,移開目光,尊重別人,女士們會知道的。不好把乳房當為純粹滿足自己性慾的『物件』……」他給意見亦適可而止,「我又說太多了。你覺得怎樣?」 每個爸爸都可預備自己的說法,讓兒子接觸你真實的經驗、價值觀和人生智慧,讓少年的成長多一份共鳴。願爸爸更有信心與子女談性說愛,因為爸爸是子女最好的性教育老師。 文:招雋寧 作者簡介:(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父職研究及培訓經理)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2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少女心事

「女兒迷上了韓國女團後,常覺得自己太肥。」一名爸爸沒好氣地說。但在他眼中,快踏入青春期的女兒根本說不上肥。 很多少女都喜歡在IG追蹤明星的消息,而且變得愈來愈在意別人對自己體型的眼光。你可能會想,女人愛美是天性的定律,但不要忘記另一格言:「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 媒體會塑造女性的自我觀感。2018年刊登於醫療期刊《刺針》的研究顯示,IG不單改變女性對自己體型的看法,而且用IG的時數與少女患上抑鬱的程度有着明顯的正比關係。 IG送給少女的是一份「比較」,是享樂、外表、身形和友誼的比較。IG踏中了女性愛私下比較的心理誤區,容易為積極尋找自我的少女帶來負面的感受。 所以爸爸要明白,女兒口中的「太肥」並不必是事實,因為瘦的標準來自韓國女團,而且是她們在IG上「吸心」(給讚),甚至是吸引男性的程度。 肯定女兒自我價值 不作比較 女兒陷入體型的比較時,爸爸首先要做的不是禁絕IG,而是肯定女兒的身體價值。少女建立自我價值的過程中,爸爸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爸爸是女兒生命中遇到的第一個男性。 若女兒自小能從爸爸身上獲得外在(外貌和身體)和內在(品格)的充分肯定,有助少女建立穩固的自我價值。獲爸爸肯定的基本需要填滿了,自然會減少依賴IG上的「心」或其他男性的讚賞來建立自我。女兒的自我價值就不易受「比較」所動搖。 要女兒停用社交媒體有時適得其反,避得一時,避不到一世。在女兒陷入比較中,爸爸或可從自己的習慣入手:「我會否改變拿女兒與人比較的習慣呢?」、「我可讓女兒不活在爸爸的批評之下嗎?」、「我有充分地表達欣賞女兒的外表和品格嗎?」這未必帶來即時效果,但長遠而言卻為女兒建立自我價值出一分力。 此外,當女兒還未正式步入青春期時,爸爸還有機會給女兒送上肯定。 祝賀女兒步入成人階段 有臨牀精神學家提議爸爸可邀請太太,一起在女兒的經期初潮來臨後,向女兒送一份標誌着成熟的禮物,例如:看來成熟的手表、禮服、首飾等,作為慶祝。 「不會太尷尬嗎?有什麼好慶祝?」女兒往往對經期初臨感到困擾,這部分可留給太太處理。但爸爸作為女兒親密的男性,有着獨特角色祝賀女兒步入成人階段,進一步建立成熟、獨立的自我,並且擁有孕育生命的能力。 你的行動告訴女兒,不會以她的身體變化作為羞恥的事。事實上,女兒的身體也來自爸爸。或許你不用說得太白:「希望你感受到自己被爸爸所重視,期待你成為一個愛自己和愛別人的成熟女人。」 文:招雋寧 作者簡介: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父職研究及培訓經理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9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男孩如廁奇遇

於男孩子來說,最好的性教育老師,非爸爸莫屬。爸爸與兒子都是男性,在關於性和愛的經驗裏,大家更能產生共鳴。只是上一代父母很少談性,以致今天作為爸爸的我們,會感到難以跟兒子展開這個話題,覺得無從入手,但其實並非沒有方法。 今次想和大家分享,假如幼兒或小學階段的兒子被舉報在校內「尿兜」如廁時,有意無意地偷看身旁同學小便,爸爸可以怎樣做?說「唔好……」或者責備,相信是許多爸爸的自然反應。事實上,爸爸可以有更理想的回應,亦不妨在指摘前,先想想兒子的動機。 在成人眼裏,偷看別人如廁是不禮貌、不莊重,甚至可能是性騷擾的舉動,但在孩子的角度卻可能不一樣。他會是出於對陰莖的好奇嗎?小孩子有許多古靈精怪的想法:「別人的陰莖形狀一樣嗎?」、「別人的尿都是黃色嗎?」、「別人怎樣小便的呢?」筆者鼓勵爸爸先了解孩子的內心,是否出於好奇或其他原因,之後才向孩子解釋成人世界的觀點,包括性器官是私隱部位,我們要尊重他人的身體,而且偷望會使人感到冒犯或不安。 先了解孩子內心 再解釋成人觀點 除了「偷看別人」,男孩子亦有機會經歷「被偷看」。孩子間總有過火的開玩笑,但有時卻真的是惡意的欺凌行為。被欺負的一方,這些經歷或會為他帶來委屈、不安、難堪,甚至難以啟齒,不懂得向其他人表達難受感覺。「香港性文化學會」專職性教育的鄭安然曾提出一些建議,我認為值得參考。包括: 1. 鼓勵兒子說出來 爸爸先要保持冷靜,並多謝兒子向他分享難過經歷。雖然這是常被忽略的一步,卻可以讓孩子將來更樂意與爸爸分享私密甚至是丟臉的話題。 2. 了解兒子的感受 爸爸可以用情緒字眼查詢孩子的感受:你是否感到委屈?害怕?不敢反抗?尷尬?難過?無助?不舒服?憤怒?被冒犯?這樣做既可幫助兒子學到怎樣釐清和表達自己的感受,又能獲得爸爸的明白和接納,紓緩負面的情緒。 3. 了解當下的實際情况 盡量引導兒子說明當時的情况。如果兒子所面對的不是一次半次的個別事件,而且包含了嬉笑、被多人集體針對,甚至身體碰撞、拉扯等,就需要與學校教師、社工跟進,共同解決困難。這時候兒子特別需要爸爸伸出援手。 4. 與兒子一起思考應對方法 小男孩需要爸爸一起想辦法,學習應對技巧。即場表達「不要」、「我不喜歡」,並且盡快離開,是即時應對的好方法。此外,提議孩子跟着可靠的同學一起上廁所;選擇進入廁格、到不同樓層的廁所,甚至短時間內由父母向校方請求使用教職員的廁所、獨立廁所等如廁。爸爸甚至可與兒子預演、練習。 並非每個爸爸都能自然地談性,儘管是面對自己最親密的兒子。讀完此文,爸爸,你可有信心趁機打開話題,問問兒子在學校如廁時有什麼「奇遇」嗎? 文:招雋寧(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父職研究及培訓經理)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8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