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孩子心:感受此時此刻

一次家長工作坊中,有媽媽分享說:「丈夫一放假都會與我們四圍去,但我覺得他不是太投入,他總是拿着手機看,他說孩子年紀小,不懂跟他說什麼,孩子又不跟他玩……」 我常常跟家長分享,愈小的孩子,是愈敏感的,特別是對一些「非語言的信息」。當我們與孩子在一起時,如果我們大部分的專注和思緒都放在其他事務上,即使你跟孩子說:「我在陪伴你啊!」但孩子心裏總會感覺怪怪的。 距離很近 心卻很遠 有些孩子就會開始做一些事情,說一些話來嘗試吸引你的注意,有時會在你四周團團轉,有時會吵吵鬧鬧。但當時間久了,他發現這些行為並不奏效,有時甚至會被罵,被誤解為頑皮、不聽話,孩子就會寧願自己玩,不需要父母陪伴。慢慢地,大家距離很近,但心卻很遠。 我鼓勵這名媽媽讓丈夫明白,與孩子建立關係,不用特別的話題和行程,能感受「此時此刻」已經很足夠。 於是,我與她分享另一個家長謝太的經歷。 一次,謝太與兒子去公園玩,走着走着,她見到兩隻鴿子在前方互相追逐,叫兒子也一起看。兒子說:「他們是否想做朋友?」可是,有一隻鴿子飛走了,留下的鴿子低着頭走開,彷彿顯得十分失望。 媽媽說:「鴿子,不要緊,下次再去找你的朋友吧!」兒子也安慰鴿子說:「加油!下次再與朋友玩!」然後,他們彼此相望,一起笑了出來。 後來,每當孩子再看見鴿子,都會問媽媽:「你猜猜牠們又在想什麼?」他們就一起聊起來。 創造共同回憶 溫暖孩子心 雖然這些對話聽來沒什麼特別,眼前都只是平常的鴿子,但孩子與家人一起細心觀察,一起安慰鴿子,彼此凝望而笑,這些共同回憶和感受,都能令孩子的心感到溫暖和留下深刻的印象。 陪伴孩子,用心是很重要的。儘管是一起吃飯、散步這些看來普通的事,如果我們都能專注當下,看着孩子,借助身處的環境,與孩子聊聊眼前的事物,一起感受此時此刻,就已經是美好的經歷。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6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考試如上斷頭台

家賢在小學時,成績一直很好,經過一番努力終於考入心儀中學。 升上中一後,成績卻一落千丈。父母看見這種情况,便立刻為兒子尋找補習導師,減少課外活動,讓兒子專注「追成績」。可是,資源投入了,兒子的成績不但沒有起色,而且還出現很多負面的行為──對學習欠動力,放學常常與朋友流連街上,與父母的衝突增加,沉迷打機……一副不太着緊的態度。 最讓父母憂心的是,家賢明知成績滑落許多,還擺出一副不在乎的態度。然而,這種不在乎的態度,背後卻是難以表達的張力和心酸。 記得家賢初時來到我們的成長小組,木無表情,雙手翹起,一副「生人勿近」的樣子。冷漠的態度實在令身邊的人不好受,但其實這些都是他的保護機制。 是什麼讓家賢要如此保護自己呢?在他整個中一的生活,因為學業跟不上進度,又有很多負面行為,很多人都希望為他提供方法出路,讓他走出這個狀况,但他心裏感受到的不是關心,而是感覺被「整治」,是一個問題和負累。 在家賢的世界,他重複又重複地聽同一番訓話。愈聽心裏感覺愈無力,為了應對這種無力,只好外表裝出毫不在乎,但心裏不斷交戰着;外表看似沒有反應,內心卻十分不安。 心裏愈不安,外表就愈不在乎,身邊人對他的關心、着緊、管束便更大,他與父母的關係也就有更多的糾結,他的情緒愈來愈複雜。 對於家賢的情况,第一步要處理的並不是他眼前的問題,而是真正讓他感覺被關心──不是關心他的「問題」,而是關心「他」。 先聆聽想法 再關心「問題」 在小組裏,我們會有一些簡單交談和互動的時間,我希望去了解家賢,聆聽他的想法和感受,我也真誠地將自己一些經歷與學生們分享和交談。後來慢慢發現,家賢的防禦機制減弱了,整個人的狀態也開始放鬆下來,不再那麼防備,他慢慢開放自己,將內心的掙扎逐一說出來。 我問了他一個問題:「每逢考試,你會聯想到什麼?」他馬上就說:「斷頭台。」我溫柔地看着他的眼睛,告訴他:「這個感覺你應該收藏在心很久了,你很辛苦對吧?」 家賢點頭。接下來,我慢慢將他這一年的經歷說出來。在小學成績很好,上到中學滿心期待,希望自己在中學能夠有更多展現的機會。 然而過程中,發現自己不適應,又不知道如何表達,加上看到成績快速滑落,信心就大受打擊,產生更大的張力。為了逃離失落和挫折,就啟動逃避機制,用打機來掩蓋對自己的失望和無力,到街上流連逃避父母的嘆聲。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向好的動力。當我貼近家賢的心情時,他發現原來有人會關心他是否辛苦和難過,而不再只是提供方法和建議,積壓的難過和失落開始釋放,他開始有空間了解更多的學習方法,也更願意去重建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1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聽聽孩子「言外之意」

媽媽對兒子的「選擇性發言」感到非常懊惱,因為兒子只會說他有興趣的事情,例如遊戲機、足球比賽、同學的笑料,都會滔滔不絕地與媽媽分享。但當媽媽問兒子的想法,例如「這件事你有什麼想法?」「你在學校學到什麼?」「你覺得這次考試怎樣可以進步?」兒子卻只會說「不知道」、「不記得」或者直接走開。 媽媽覺得兒子太懶惰,不願意動腦筋去思考問題,於是媽媽藉着逛街、坐車、看新聞等,要兒子表達對身邊事物的看法。例如「你說說對這則報道的想法?」「你對這句海報上的標語有什麼意見?」希望兒子能夠建立主動思考的習慣。 怕想法被糾正 下意識拒回應 但是,這個方式,兒子顯得不太受落。面對媽媽的提問,他仍然立即回答「不知道」。媽媽因此而生氣,常常教訓兒子,很擔心他這種消極的態度會影響學習表現。 孩子的心是很敏感的,當他感到對話中帶有目的,內心也會產生張力,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他害怕自己的想法會被糾正,所以下意識拒絕回應來保護自己。這種交流讓孩子感到不自在,他們心裏總希望與父母自然地交流,而不是一種帶有標準答案或有所要求的對話。 然後,我問:「兒子最近與你分享了什麼事情?」 媽媽說:「一次他與表哥食飯後,不停跟我說表哥怎樣厲害,他在大學讀什麼科,將來打算做什麼工作……他說別人的事情就很流暢。又像昨晚,他說今年要自己寫敬師卡,吩咐我不用替他寫……」 許多時候,雖然孩子在說別人的事或者聽起來平平無奇的事,其實可能是反映自己的感受。 把握機會 肯定孩子良好動機 我跟媽媽分享,她可以試着這樣回應:「我聽到你好欣賞表哥,你都想自己將來好像他,是嗎?」兒子對他表哥的仰慕,亦表示他對自己的期盼,希望自己都像表哥這樣有能力、有遠見。 「你很有心,想自己親自寫卡,我很欣賞你!」兒子今次以行動去向教師表達感謝,媽媽要把握機會肯定他。 聽孩子分享,我們可以留意他們的「言外之意」,就是深層的意思,藉此發現孩子內心良好的動機,讓孩子從別人的欣賞中發現自己更多。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8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親子關係 多了一點空間

在家長小組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坐在前排的一名母親,她幾乎每堂課後都會重聽內容。 有一天,她舉手分享了在課堂上的得着,很想藉着她的分享,祝福各位家長新一年有好的教養歷程。 孩子不是一個問題 她說:「以前兒子會跟我抱怨,說我不明白他讀書很辛苦。我想了想,其實我知道他讀書辛苦,但當我看見他邊做功課邊看手機,有時甚至跟朋友聊天聊到差不多10點才開始做功課,然後弄到很晚才睡,我就沒辦法跟他說一句『你辛苦了』!也不想要去明白他,因為他讓我覺得他沒有責任感,而且兒子開始長大,不想每次都嘮嘮叨叨,在學業上角力。 「後來在課堂裏,聽到Tommy說,孩子可以面對問題,但孩子這個人不是一個問題,這給了我很大的提醒。以往我可能一直想要解決孩子的問題,不自覺讓孩子覺得自己也是一個問題和麻煩。但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例如對父母黑面,躲在房裏,沉迷手機等原來只是一個現象,也並不止是我兒子的問題,我心裏頓時釋懷了一些。 「我用了一段時間才明白Tommy的教導。他常常跟我們解釋孩子一些行為問題的成因,我是明白和了解,但沒有講到解決方法啊,我起初很迷惘,所以只好不停重聽課堂內容,自己多點思考,也反思自己。後來我想,其實每個孩子都很獨特,本就不能一概而論。而父母也有父母自己的性格和做法,所以即使是解決方法,也是有很多不同的形式。」 這名母親的分享,很觸動我的心。事實上,與這代孩子同行,父母需要站在一個更高的位置,用更廣的眼界看待孩子,我們再不能單純地以目標為本、事情主導的方式來與他們互動,否則只會出現反作用力。 打破負面循環 當這名母親發現兒子很多的「問題」,原來只是一個現象的時候,她多了一份釋懷,而這份釋懷讓母親的心頓時多了一份空間,母親不再急於解決「問題」,她放慢了腳步,也不再因孩子的「問題」觸動神經,這樣親子關係反而多了一份空間,因為原有那種不健康的負面循環被打破,改變的空間就從這裏開始。 2024年,願每位家長成為孩子成長的助力,陪伴他們度過生命不同的階段。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3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有空間的溝通

最近組了一班短期學習小組,進入主題前,我問學生們:「你們知道今天是來做什麼嗎?」 大部分的學生都說:「學溫書方法」、「學如何溫中學的科目」、「學如何寫筆記」…… 但有個女孩卻答:「不知道。」 我又問:「你們覺得自己哪些方面想進步?」 有些學生說:「英文,中學的英文深了很多,唉」、「歷史科,因為很多東西要背誦」、「我一打開本書就想睡覺」……大家都咯咯地笑起來。 否定式回答 與人保持距離 輪到女孩回答,她馬上說:「沒有。」 接下來在小組裏,我觀察到無論我們在聊什麼,學習也好,興趣也好,家人也好,這個女孩子都會不假思索地回應「No」、「不會」、「沒有」。但是,她會聆聽別人的意見,行為上也會認真去做。 也許,「否定」能使她與人保持距離,是她一個自我保護機制。 後來,我認識了這女孩的爸爸。他是做生意的,常處於一個分秒必爭的環境,什麼事都是效率為先,遇到問題要盡快找出原因,然後盡快處理,所以他對女兒的學業要求也是一樣。 爸爸只顧分享自己看法 爸爸說話語速飛快,很多時候還沒有聽完別人的說話,就分享自己的看法,也會緊接追問其他問題。你會感覺自己沒有辦法完整表達或分享看法,就被帶走了話題或焦點。 課後,跟爸爸聊了一下,他說有時不懂怎樣跟女兒溝通,女兒愈大,辯駁能力愈高,爸爸的話還沒有說完,女兒就會立刻反駁。爸爸感到被冒犯,有時工作太累,一下子控制不了自己,就很容易與女兒吵起來。 許多的誤解累積下,女兒漸漸由反駁變成不回答,不容許爸爸再進入她的世界。這女孩表面上是拒絕父親,但內在的她,也可能只是被爸爸過去對她的拒絕而受傷了。 爸爸開始意識到,原來自己沒有給予空間,給大家有對話的機會,他總是希望分享自己的看法,卻沒有真正留心女兒的想法。他臨走時問,現在女兒都不太願意跟他說話,應該怎樣引導她說出心裏話?我跟爸爸說,先繼續保留一些生活上簡單溝通,捕捉時機,有時候當女兒遇到一些事,會向爸爸求助,那個時候就可以先從聆聽開始,讓女兒重新經歷一種新的溝通模式,下一步再慢慢引導女兒說出心裏話。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8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每日一小步 調節彼此溝通

丈夫與青春期的兒子鬧得水火不容,作為太太,又是媽媽,可以如何自處? 「一聽到先生的說話,我就感到很灰心,他只會不斷地埋怨,埋怨兒子沒出息,說我不懂教兒子,又說什麼方法沒有用……」Irene一邊說一邊嘆氣。 自中二開始,兒子阿信沉溺打機的情况愈來愈嚴重,他大部分時間都留在房裏打機,成績也一落千丈。每當丈夫回家,見到兒子又在房裏打機,就馬上氣得暴跳如雷,對兒子破口大罵;兒子便馬上大力關門,與父親整天都不講話。 媽媽當「調解員」 安撫父子情緒 每當丈夫和兒子發生衝突,Irene都充當「調解員」,分別安撫雙方的情緒,但他們的衝突卻愈演愈烈,令她感到非常無奈。 我鼓勵Irene先要好好照料自己的心,身邊要有支援系統,畢竟家庭的轉化是一場長跑。當Irene的心穩定下來,才有空間沉澱思緒。 她理解丈夫大動肝火背後的感受:「他是對自己的要求很高,但對兒子的狀况感到很難處理,不懂如何面對,很無助,而且他對家人有很強的責任感,所以他對兒子特別焦急。」 兒子沉溺打機 逃避內在壓力 Irene試着讓丈夫理解阿信沉溺打機,是在逃避內在的壓力和無力感,並不是想放棄自己。 丈夫慢慢了解兒子的狀態:「他在小學時面對學業和各類比賽,總是很順利地過了一關又一關。但上到中一,海量的功課和測驗頓時讓他束手無策,第一次考試就『觸礁』,重重打擊他的自信;之後他有試着努力,但成績仍然不好。」 爸爸背後作情感支援 丈夫坦言知道責罵兒子於事無補,但他實在控制不到自己的情緒,很多時感到內疚,愈是責備兒子,愈是不知道再如何面對他。 我鼓勵這對父母,在處理孩子的行為上,起初不一定要父母兩方共同行動,可以讓較穩妥的一方與孩子傾談,另一方則作後援,在情感上作支持和分擔。 往後,丈夫先避免與兒子意氣用事,多點從太太口中了解兒子的狀况,間中不經意輕輕拍拍兒子的膊頭表示支持。 Irene和丈夫知道,每日一小步去調節彼此的溝通,不單是為了解決兒子沉溺打機的行為,而是盼望建立更健康的關係。家庭的氣氛慢慢得到緩和,父子之間的糾纏減少,才有空間聆聽彼此的需要。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4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解鎖孩子心:捕捉孩子展露潛在特質的瞬間

「我想女兒最大的問題就是『懶』,面對一些科目例如中史、文言文、數學公式……就不願意背誦……」今年暑假,媽媽為子穎報讀學習技巧的課堂,除了希望她學到有效的方法,更希望她恢復對學習的動力。 分享學習上難處 然後,我跟媽媽分享子穎在課堂裏的兩個小片段。 第一個片段是我請學生們分享一下自己學習上面對的難處。有些學生開始吐苦水,有些學生就說「不知道」,有些學生則以說笑來將話題移開。 這時,坐在我身邊的子穎,卻主動挨近我,然後小聲地跟我說:「我覺得自己很難專心,坐一會兒就會分心……還有,我的英文常常犯不小心的錯,例如串錯字……」 自我察覺 尋求幫助 我跟媽媽分享說:「雖然她說的都是學生常見的狀况,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這份自我察覺。我感受到子穎有想自己向好的一面,而且她很直接地說出來,代表她想尋求幫助。」 第二個片段發生在課堂中段。當時我們正在做寫筆記的練習,雖然子穎學過那個內容,但她學校是用中文教學的,而我們所用的是英文版的教科書。她沒有說自己看不懂英文,反而在回想中文的用詞並寫下。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她拿着筆記走出來,問:「我寫得對不對?我還有一個忘記了,你可否教我?」我讚賞她主動思考,遇到不懂的地方會去弄清楚。當時,她雙眼一亮,然後又有點害羞,跟我說「唔該!」就回到座位上。 怕別人對自己有太大期望 我跟媽媽說:「過去在學習上的負面歷史,使子穎感到有點挫敗,外在的她向別人展示毫無目標、不着緊的態度,可能為了避免別人對自己有太大的期待,出現期望的落差。但從一個個小小的片段拼合起來,我相信她是想自己讀好書,但感到迷惘,不知從何開始。」 我鼓勵父母去捕捉孩子展現正面態度和行為的一面,哪怕只是一瞬間,其實也代表孩子潛在的特質,讓我們看見更真實的他們。父母憑藉這些寶貴的瞬間,由心地相信孩子,並表達我們的發現,孩子的生命定能得到一點向前的力量。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7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給孩子消化情緒的空間

星期六下午,妮妮一如以往來到中心上課,但有所不同的是,她沒有朝氣勃勃地跟我們打招呼,而是心事重重,一言不發。從她散發的情緒中,感到她正在被烏雲覆蓋着。 當妮妮坐下時,我問她:「你還好嗎?」她只是把頭垂下,低聲地「嗯」了一聲。看到她迴避我關心的眼神,同時不自覺地將身體蜷縮起來,這些小動作都反映她想保護和隱藏自己。 我暫時忽略妮妮的狀態,給她一些時間和空間,跟別的孩子互動一下。我請孩子回顧上一節課有關溝通的內容,並請他們分享有什麼「有效溝通的方法」。 後來,幾個學生回答問題後,我觀察到妮妮也開始放鬆了,並投入課堂的互動。我面帶笑容地鼓勵她:「妮妮,你都想試試嗎?」於是,妮妮回答了幾句,我讚賞她說:「謝謝你的回應,你說得不錯!」 這時,妮妮恢復與我們的眼神交流,我感受到這是一個合適的時機關心她。我語帶平靜地問:「你今日好像有些事情思考中,你想跟我們分享嗎?我們也想聽聽喔。」 樂團落選感失望 妮妮告訴我們,她為了準備學校樂團的選拔,練習了很久,剛才知道自己落選,感到很失望。把這事情說了出來後,她感覺舒服多了。 落選這事讓妮妮受了一點衝擊,她心裏也有很多不同的情緒和意念產生。當孩子遇到這些狀况,有時他們都會覺得很混亂或不知所措,有些孩子的情感甚至會像「凍結」了似的,並未意識到自己的狀態。 留意孩子非語言信息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留意孩子一些非語言信息,給他們有消化和沉澱的空間。如果我們忽略了這些信號,急不及待地問:「發生什麼事?快點告訴我吧!」或者以「淡化事情」的模式,試圖讓孩子減低負面情緒,例如:「落選好小事,別不開心了。下次再努力點不就好了嗎?」 這樣,孩子會有種「被審問」或否定的感覺,有可能觸發孩子的防禦機制,牽動更大的情緒。 所以,跟孩子溝通,不但要多聆聽,還要多觀察,用心感受他們的狀態和氣氛,有時需要分辨時機,先延遲判斷和說教。當感受到氣氛不再如此僵硬、充滿張力或停滯時,我們與孩子就可以有較輕鬆、自然的對話,陪伴他們走過生命成長中的四季。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2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溝通之門如何重啟?

一次家長見面,俊宏的爸爸顯得憂心忡忡,他說:「我每日感到最大壓力的事就是叫他出房門食飯……」 爸爸回憶上年7月俊宏接過DSE的成績單後,他成績未如理想,需要在原校重讀。往後,俊宏總是留在自己的房間裏,只有吃飯時才會出來。 每當爸爸想跟俊宏傾談時,他都說:「我不想談。」 家裏的氣氛變得緊張,爸爸總是要大嗓門地叫俊宏出來吃飯,有時俊宏不回應,爸爸就忍不住責罵他。 時間一天一天過去,俊宏像是封閉了自己,父親不明白,是自己對兒子做錯了什麼?為何兒子突然變了另一個人似的? DSE未如理想 自覺是失敗者 後來,俊宏來到我中心,在與一班同路人的互動下,他的心慢慢被軟化。俊宏形容自己是一個「loser」(失敗者),因為他身邊的同學都是尖子,他覺得自己毫無用處,然而他過去沒有放棄,一直有溫習和去補習,但當接到成績單後,他判斷自己的努力是徒然的,早知一早放棄更好。 他知道爸爸為他感到着急,經常問他:「你需要多些補習嗎?」、「你覺得要如何改善成績?」、「你今日有沒有溫習?」……俊宏很害怕面對爸爸,總是躲在房間裏逃避父母的追問,他覺得自己成為了他們的問題和負累。 與他爸爸傾談之下,原來他的焦急背後還有一份愧疚,他懊悔過去很少開口關心兒子,希望能與兒子有重啟溝通的機會。 勿焦急解決問題 表達關心點到即止 我請爸爸試着調整焦點,試着放下「解決問題」的焦點,先向兒子給予各種的建議和方法,也試着「點到即止」地表達關心,讓俊宏多了空間去消化和整頓思緒,使家庭氣氛緩和。 俊宏對爸爸的心情多了一份理解,感受到爸爸是「關心他」,不是「分析他的問題」。俊宏也明白自己的責任,試着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只想着「父母永遠不會明白自己」。 這看似是家庭的風暴,但歸根是始於對彼此的着緊和愛,當溝通重啟,一方多聆聽,一方多表達,定能讓彼此的心更貼近。 歡迎瀏覽暑期課程資訊:editworkshop.com/summer_course_2023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7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孩子哪句真,哪句假?

小維的媽媽疑惑地說:「我與囝囝溝通時,他常常『一時一樣』,例如昨天我問他要不要找老師補習中文,他即時說好,轉頭又說自己說錯了,不想補了……我不知道他哪句是真,哪句是假……」 我想起一次小維在課堂分享:「我不喜歡中文科。」 「為什麼你不喜歡中文科呀?」我好奇地問。 「因為我總是寫錯字,我覺得自己無記性……」小維有點失落地說。 「但我每次讓你選擇用中文或英文寫字,你都會選擇中文呢!」我讚賞小維說。 「因為我想練習多些……」小維解釋道。 「我很欣賞你想進步!那你有沒有跟媽媽說過呢?」 「有……但我都未講完,媽媽就說:『你不可以怕寫字,要從錯誤中學習……』」 習慣說大人想聽的答案 原來,小維總是害怕自己說錯話,所以他習慣說一些大人想聽的答案,而不是自己的真正想法,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應對機制。那麼,如何打破孩子這個機制,重新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呢? 1. 「開放交流」比「是否選擇」好 面對是與否的選擇,例如:「你想不想去?」、「你喜歡這個活動嗎?」小維都會不假思索地選擇合乎父母期望的答案。我提議媽媽,如果想了解小維的真正想法,可以試試這樣問:「你覺得這個活動如何?」、「不如你講多少少,我想聽你說……」讓小維嘗試表達多些,才要求他作出選擇。 2. 「給予思考空間」比「冗長道理」好 這代孩子有一個特性,他們希望自己有機會去理解事情,而不是全部被道理灌輸。所以,避免太快中斷孩子的說話,讓他有空間沉澱和消化。我們可以試試這樣問:「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我先聽你說,我再分享我的看法……」 鼓勵孩子說出經歷 3. 聽到孩子的內在需求 事情往往會引發感受,而感受反映着我們正在經歷些什麼和內在的需要。就像小維不喜歡中文的背後,是感到很挫敗,但同時渴望有進步。如果身邊的人對他表達鼓勵,定能給他有一股向好的動力呢!引導孩子將事情背後的經歷說出來,可以讓我們了解彼此更多呢! 歡迎瀏覽暑期課程資訊: editworkshop.com/summer_course_2023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5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