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樂與路:小吉的頭盔

小吉今年8歲,患上一種罕有病症——「22q13缺失症候群」,這是一種微小染色體缺失症候群。患者大多發展遲緩、低張力、智力及語言發展有障礙、忍耐痛楚的能力特強;部分患者會有腦癇。    小吉患有腦癇,有一段日子發病頻密,所以他需要佩戴保護性的頭盔。這頂藍色的頭盔有一層厚厚的塑料,外形像跆拳道的護頭頭盔,雖然它不是密不透風的設計,但穿戴一會已經滿頭大汗,加上他的病症排汗特別大。戴上頭盔的小吉總會引來途人奇異的目光,有些會問小吉的父母孩子患上什麼病,有些途人會特別關顧小吉,盡量避免撞倒他。後來,小吉發病次數少了,小吉媽媽不再讓他戴頭盔,她說:「我不想他弄得滿頭大汗,更不願他承受別人奇異的目光。」 小吉長得俊朗,在旁人眼中實在與普通孩子無異。因肌肉低張力的緣故,他比其他小孩需要更花力氣去走動,同時也容易覺得累,因此,他總給人一種懶洋洋的錯覺。有一回,媽媽帶他到公園玩滑梯,他慢慢地一步一步爬上梯架,後面湧上來的孩子覺得不耐煩,便分別從他兩旁鑽過去,小吉媽媽見到了,當下焦急不已,大聲勸喻小朋友慢點走,怎知在旁的媽媽們便開始嘮叨起來,怪小吉媽媽過分緊張,說什麼把孩子寵得翻天等,小吉媽媽聽後不是味兒。又有一次,小吉媽媽聽治療師建議多讓小吉爬樓梯,於是她便鼓勵小吉多溜幾回滑梯,並在旁不斷提點小吉提高大腿,其他媽媽看到了,便說:「玩遊戲吧,用不着軍訓呢。」 小吉媽媽知道孩子協調能力弱,需要別人從旁提示,旁人的誤會讓她覺得委屈。 打兒手板 痛在媽媽心 小吉很好奇又喜歡探索,對周邊的事物都喜歡觸摸一番,小吉爸媽常要提點他手要放好。有一回,小吉不小心拍到一個老婦人,老婦人非常不悅,小吉媽媽連忙向她解釋,可是老婦人的家人要求小吉向老婦人道歉,小吉媽媽很是為難,因小吉沒有口語表達的能力,便代小吉向老婦人賠不是。怎知道,老婦人的家人要求小吉媽媽打小吉的手板,要讓小吉明白拍打別人是錯的。老婦人一家多番的糾纏讓小吉媽媽急得差點哭出來,他們堅持不能錯過「教導」小吉的機會,最後小吉媽媽萬般不願地打了小吉手板一下,可是天真的小吉根本不理解發生何事,加上耐痛的能力特強,只覺得媽媽在跟他玩,還滿足地笑。 老婦人一家看到這裏,更加惱起來,罵的說話更難聽。小吉不痛,但小吉媽媽是撕心裂肺的痛。 夫婦坦誠溝通 頭盔從此消失 自這事件後,小吉爸爸要求小吉以後出外都要戴回那頂藍色的頭盔。可是兩夫婦對於戴頭盔持有不同的立場。 小吉爸爸:「戴上了頭盔,別人就會識別他是『特殊』的孩子,可能會對他多一點包容。我雖然不想別人標籤他,但我不願再解釋,因為大部分的人都不願意去了解。」 小吉媽媽:「我不想小吉從小就要接受這些奇異的目光,也不需因為那頂頭盔而獲得別人的包容或可憐。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在互相尊重的環境長大。我會繼續帶他去公園、逛商場。孩子做得不對,我們有責任教好他。」 夫婦倆坦誠的溝通終讓那頂藍色的頭盔在街上消失。    

詳細內容

特教樂與路:感激我遇見

摩菲亞,南亞裔學生,天生患有肌肉萎縮症,現年20歲的他,已經是4本繪本的作者及插畫師。4年前的他,絕對可以用「宅男」來形容。他不出外,大部分時間不是在網上打遊戲機,就是看電視。沒辦法,輪椅人士的生活可以如何?何况摩菲亞的身體不斷退化,依賴別人的需要愈來愈多,當時,我自以為很明白。 4年前的一個晚上,我剛在街上蹓躂,突然收到他發來的一個信息:譚老師,我想跟小儀拍拖。當下,我覺得好奇又有趣。這麼敏感的一個話題,他竟然會想跟我分享。我當然願意擔當他的心事顧問—— 譚:你想拍拖? 摩:是呀! 譚:你覺得拍拖是怎樣的? 摩:我喜歡她,她又喜歡我。 譚:那你為什麼喜歡小儀? 摩:因為我覺得她很美麗! 譚:你倆都需要坐輪椅,日後如何照顧對方呢? 摩:我們結婚後,可以請工人照顧我們,我想有個伴侶。 回答既簡單又直接,只是我從來沒有機會聽他的心聲。 一直認為,他們是輪椅人士,總覺得面對的生活限制及難題那麼多,他們還有空間想其他嗎?其實,他們跟我們一樣,對未來充滿幻想、憧憬、疑惑及顧慮,只是在他們的世界中,他們根本沒有選擇,逆來順受。那天晚上,我一邊走,一邊想了很多。 自此之後,我用心聽他們說心事。 學習與困難共處 轉化為動力 3年前,身體不斷退化的摩菲亞,只剩下10隻指頭的動力,但他很喜歡畫畫和文字創作。於是,我鼓勵他參加繪本比賽。怎知到了截止日期,他只能完成部分畫稿。他失落地說:「我已很盡力,但我畫畫的時候,需要妹妹在旁幫我換筆,擺放畫紙。」 難怪,簡單如換筆的動作,他根本做不到,那份無力感,我可以想像。 於是,請來當時的校長教他用電腦繪圖軟件創作,單單一堂課已令他興奮異常,因為運用電腦軟件後,他終於可以獨立完成畫作,不需要妹妹幫忙,由起稿、畫線條到着色,他都能自行完成。完成後,他急不及待地展示給老師們看,看到他滿足的表情,快樂對摩菲亞來說何其簡單,但現實卻又那麼遙遠。 他回家後,便立即下載繪圖軟件的30天試用版本,開始創作。這3年間,一本又一本的繪本都是用這繪圖軟件試用版本完成。每回試用期滿,他便重新下載。他告訴我這個軟件有很多試用版本,但不能重複使用。他說:「放心,還有很多試用版本可供下載。」我自覺慚愧,每回想學打保齡球,總給自己找藉口,「待我先買對球鞋」,又或「待我先買個好球」…… 我相信每個人定必遇過困難,有的選擇逃避,摩菲亞卻沒法選擇。於是,他學習跟困難共處,把它轉化為生活的動力,為自己找出路。我邊翻看摩菲亞最新的繪本,邊感激遇上這位「老師」。

詳細內容

特教樂與路:還時間給孩子

最近有機會到訪內地不同的學校參觀,讓我見識良多。人到異鄉,心繫家園,愈看愈多感觸及反思。 內地小學 教學法變革 其中一所參觀的是在昆明的雲南大學附屬小學。學校辦學宗旨之一是培養每個孩子的世界觀,發展個人的才能及興趣,用以回饋社會。於是,謝校長在這幾年開始推行融合式教學法,希望提升學生的世界觀、解難及創意能力,成為有責任的世界公民。 這幾年,學校開始推行主題式教學,把幾個科目的教學目標及教學元素有策略地放進課堂裏,專科教師不再單一處理本科的教學內容,反而得先理解這課題跟學生的關係,從概念到技巧,再引伸到生活實踐,加上創意及解難能力培養,為社會或全球設計解難方案。 因此,教師需透過理解、掌握,然後提取相關科目的教學目標及教學宗旨,融會貫通後,有系統地在課堂實施出來。這是一個非常艱巨的課程改革方向,完全把教師從安舒區挖出來,鼓勵他們走進更廣闊的教學維度。這是個極具挑戰的工作,所以團隊間共同嚮往的願景及遠景是最大的推動力,而且必須要有一份過人的堅持。謝校長正正努力帶領團隊去改變。 讓學生找到自己興趣及才能 我有機會跟這間學校的學生聊天,有一名五年級的麥同學,談吐溫文有禮,難得還有一份真。交談間,他會直接告訴你這個問題從來沒有想過,不懂回答。談到快畢業,他覺得學校最能幫助他的是讓他找到自己的興趣及才能,學會自學。 他舉例說他參加了皮影戲的興趣班,不單掌握這門藝術的技巧,而且過程中他喜歡學習歷史,會四處找資料,認識劇目裏的歷史背景,人和事。 有在座的老師問:你花了這麼多時間在這方面,不怕耽誤成績? 麥同學:沒有耽誤呀,我其實在學習,學習藝術,同時也在學習歷史。 老師問:若你畢業,要為你的學弟學妹留言,你會說什麼? 麥同學:學校會幫助你認識自己,同時讓你懂得關愛別人及社會。 我追問:何時發現自己有這價值觀? 麥同學:大概四年級,每天我們都會有負責的任務,例如:清潔課室、打掃校園、幫助低年級的同學。我覺得慢慢明白了公民的責任。 學校每天的下午時段,會有各樣不同的藝術學習活動給學生選擇;放學後,學生可以自行留校做大半小時的功課,然後做運動。學生最後輕輕鬆鬆的回家,不趕功課、不做訓練,繼續發展自己的嗜好及興趣。眼看香港時下的學生放學後不斷趕功課、去補習,學生的時間都花在功課和應付考試,而最方便的娛樂只有上網或打遊戲機。 那種沒有選擇,不夠趣味的生活,正正奪走了學生寶貴的童年。 要改變這教育生態,定要還孩子時間。當孩子擁有時間,才有機會擴闊眼界、拓闊視野,涉獵不同方面的興趣,接受不同藝術活動的薰陶,孩子才有時間思考,反思自己。我相信這才是培養學生成長最理想的教育生態。還時間給孩子,不同崗位的教育工作者實在需要反思及改變。

詳細內容

特教樂與路:成長禮

剛過去的復活節,我們為30名高中學生舉辦成長禮。這班學生已屆17歲之齡,準備踏入成人的階段。可是,在父母眼中,他們永遠都是小孩子,更何况是這些身體上各有困難的年輕人,他們連最基本的照顧都需要依賴別人,何來成長?父母從來沒曾放鬆過。 我們這班籌委就跟這班年輕人做簡單的調查,想知道他們認為成長最想做的事是什麼。討論一番後,發現這班年輕人最希望是製作簡單的一頓飯給父母享用。何等簡單的想法卻為何從無實現?原來父母們都認為廚房禁地當然不容行動不便的子女,萬一發生意外怎辦?於是,籌委就決定來一個破格。 不可能願望:為父母煮餐飯 我們聯絡了一位廚師——東正師傅,把想法告知他,他二話不說便一口答應相助,還找來了一班義廚幫忙。這班義廚都來自機構Mobichef,機構的理念是用一頓飯的時間,拉近人與人的距離。我們大伙兒開始展開工作會議,目標是於成長禮當天協助這班年輕人準備一頓下午茶餐給父母享用,而整個製作過程他們的父母都全不知情。 大家需要帶着30名學生在指定3小時內完成,好等到時給家長們一個「驚喜」,大家都覺得這個任務非常有挑戰性,要在短短時間內完成100人分量的下午茶餐,還要指導不同能力的學生烹調食物,必須爭分奪秒。 當日,學生們一早便到達學校,義廚們開始到場地準備,義工們則協助學生穿上圍裙及分組。由於學生身體及智能的限制,老師事先按學生能力的分組,例如:懂得操控刀剪、能幫忙攪拌、需協助操控工具等。這天的愛心下午茶餐菜式包括:冬瓜鹹蛋雞湯、台式鹵水拼盤、茄子素菜花及翡翠同心卷。第一組負責煮湯的學生,負責把鹹蛋切開,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義工們協助學生們握着廚刀,小心翼翼地把鹹蛋切開,有的能力較弱的學生就用湯勺弄開。學生們看見自己成功完成,面上展現滿足的笑容。廚師又請他們把冬瓜切粒,看着學生們努力地握緊廚刀,先看準,然後切一刀,再重複多遍,大家合力完成一大盤冬瓜粒。 這邊廂,一位義工耐心地提示一名視障學生拿起一條青瓜片,然後把一片黃瓜一片茄子排列在上,最後用酥皮捲起,義工在旁鼓勵着,看到這個視障的學生成功完成,義工立刻給她點讚。轉身看,一個四肢痙攣的學生,雖然雙手控制不夠自如,但他正努力把雞蛋去殼,好讓廚師把蛋放回鍋子內。 分工合作 完成不可能任務 一轉眼已到下午,家長們魚貫進入禮堂,大家都很好奇成長禮到底來學校做什麼。 當司儀宣布成長禮正式開始,學生們已換上醒目的便服,列隊形式把下午茶送到自己父母跟前,家長們驚喜得目瞪口呆,開懷大笑。100份下午茶餐的場面是何等壯觀,再由這班年輕人一碟碟的送上,沒有什麼比這更溫暖吧? 禮堂的熒幕放映着學生們小時候的照片,由過去到現在。最後我們把今早學生準備及烹調過程的片段播放給家長們看,台下的家長們都感動不已,擁着兒女多親幾下。30個家庭在禮堂內盡享天倫,你一口我一口的吃着這份愛心下午茶。整個禮堂的暖度不斷攀升,甜度膩得好比麥芽糖。 「媽媽,我懂得煮飯了。我拿刀切冬瓜呢!」一學生說。「爸爸,快吃,很好吃的。」一學生說。 家長們眼眶都紅了,摟着兒女,安慰地笑,因為他們成長了。  

詳細內容

特教樂與路:牆上的「花痕」

阿文和阿成兩兄弟,同樣患上一種罕有病症——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症。這種病影響患者小腦運動失調,免疫力不全,容易受感染。患者肢體運動不協調,伴有不受控的抽搐,口齒不清。兄弟倆都在7、8歲時候發病。14歲的哥哥阿文發病了好幾年,需要用輪椅代步,弟弟發病不久,還可以扶着大人走幾步。 兩兄弟是插班生,為了對他們了解多點,於是我決定去家訪。 媽媽照顧3個患病孩子 原來,阿文阿成還有兩個哥哥,其中一個哥哥也同樣患有這罕有病。爸爸早幾年跑了,剩下媽媽帶着四兄弟來香港。他們住在一個約100呎的房子,房間放了兩張雙層牀。我走進房間裏,看到他們兄弟4人在玩撲克,患病的大哥跟阿文俯臥在牀沿,身體僵直,只看到他們頭在動,阿成坐在牀沿,抖動地催促沒患病的三哥派撲克。三哥挺忙的,派了4份後,然後為每個兄弟翻牌,大家又計又算,討論一番。三哥又再派牌,哎呀,這次穿了!大哥輸了!四兄弟就嘻嘻哈哈地笑起來。 媽媽在旁跟我說四兄弟整天玩不停,她就忙不停。每次做餐後,大家圍在牀上吃飯,媽媽餵一口給大哥,一口給老二,然後到老四,這樣大家都能一起吃,不怕餓壞。晚飯後,她會為3個患病的孩子洗澡。她說每次都只可背一個孩子到洗手間,洗澡完畢,就抱回牀上穿衣服。如是者,一個輪着一個,完畢所有工作都差不多午夜時分。照顧一個患病孩子的起居飲食,已經不容易,何况是三個? 我在旁一邊聽她說,一邊環看家中環境。家裏只有一張破舊的雙人沙發,一個簡單的木櫃,什麼都沒有。媽媽說因為房子太小,放不下輪椅,兩部輪椅都只得放在家門外。每回上學都要先把輪椅推進來,然後抱阿文坐上它;跟着重複一次,再抱阿成坐另一部。每次一出一入都不容易,4個孩子從小到大最先學會的是等待。 看着看着,牆上有一道道的花痕吸引着我,大約在我腰的高度的位置,密密麻麻,縱橫交錯的。 這些花痕不斷延展,延展到每堵牆都可看到。突然,聽到阿成喊媽媽,說要到沙發坐。媽媽小心翼翼扶起阿成,阿成一邊手繞着媽媽的臂膀,另一邊手就扶着牆走過來。他步履不穩,兩腳根本沒法站得穩,每一步都劇烈地抖,他嘗試用手倚着牆,但他的手又抖得厲害,根本沒法扶穩牆壁,只是不斷在牆上叩着、碰着、抓着……媽媽說,當三個孩子都躺累了,她就會逐一扶着他們走幾步,動動骨頭,從這邊走到另一邊,沿着牆走。花痕就是這樣留下來。 牆上一道道花痕滿載愛 媽媽明知道孩子身患頑疾的結果是不能改變,她只會繼續扶她的孩子們走走路,鬆鬆筋,可以走多遍就走多一遍。三哥同樣明白,三個兄弟的快樂就靠他來派撲克,快樂就能共享。我不但看到四堵牆上密密麻麻的花痕,更看到小房子裏濃濃的愛。    

詳細內容

特教樂與路:阿龍的操控桿

阿龍是個三肢痙攣的腦癱病患者,十四歲才來港,從未接受過教育。第一次看見他,就被他嚇了一跳,因為他只有左腳較為靈活自如,其他三肢都不受控。我從前聽護士及治療師介紹過腦癱病症的種類,但原來當親眼看到阿龍的限制,真有點目瞪口呆。龍媽媽更向我展示一篇他自己用左腳寫的習字,紙上幾行的字詞,運筆有力,裝字頗工整,實在難以想像他是如何用兩隻腳趾寫出來。 阿龍的病症還有一個特點,他每隔三天身體便有不隨意的緊縮及繃緊,往往無法坐直身子,他上身側着俯前,一手向後扭曲,脖子向後仰,連聲帶都會繃緊,說話特別吃力。這個姿勢會維持一整天,普通常人如我,維持一刻鐘都開始疼痛難當,他卻要整天忍受着。這個不尋常的姿勢很快成了他獨有的標誌。 最記得阿龍面試的時候,跟我說:「我想用電動輪椅,我要自由行。」由於阿龍只有一隻腳較為靈活,治療師便把輪椅的操控桿改置在腳踏上,阿龍便努力學習用左腳操控電動輪椅,沒多久,他已可以安全地在校內行駛。無論身體如何繃緊,阿龍每天仍自如地開着輪椅在操場上行走。 阿龍畢業的那一年,我是他的中文老師。我發現他的語文理解能力不太差,能念歌詞,皆因他最喜歡在休息時段觀看張國榮的音樂視頻。可是,他的書寫表達能力不足,將來畢業後,如何跟家人及朋友聯絡?縱使簡單如用電腦看新聞、填寫申請表、回覆電郵、活動報名等,他如何能應付?於是,我跟他協商一個學習方案,要在畢業前掌握九方輸入法,並要學懂向老師及治療師發送電郵。 三肢痙攣 學單腳操控電腦 人的學習潛力實在無限。治療師在阿龍的輪椅腳踏安裝了電玩的操控桿,並指導他嘗試操控電腦熒幕上的游標。他抬起腳,用腳掌把操控桿向前推,向後拉,然後再用腳趾頭選按鈕。他努力地操控游標,那份堅毅的神情告知我,堅持一定能讓你嘗到成功的果實。 沒多久,阿龍能自行上網及選擇音樂視頻,不用找別人來幫忙,那種自決的動力及滿足感完全在他臉上流露出來。 跟着下來的數個月,阿龍每天都練習九方輸入法,先學拆字選筆畫。我們製作了一張拆字表給他,讓他邊看邊練習。為了讓他有目的地練習,我請他把張國榮的歌詞打出來,以便教同學唱歌。他一聽到這個特別的任務,便急不及待要完成;如是者,他完成一篇又一篇的作品,當然,同時間他的輸入法愈來愈熟練了。我鼓勵他發送電郵,告知校長他已學會操控電腦,希望校長能分享他的喜悅。短短一星期,他已學懂發送電郵,當他看到校長的回覆電郵,樂上了半天。畢業前,我們申請了資源,為他添置一部平板電腦,並安裝在輪椅上,方便他離校使用。 剛過去的長假期,我和社工去探訪他,看看他畢業後的情况。工作人員指示我們到活動室等候,怎知升降機門一打開,原來阿龍已經在門外守候,一看到我倆,便興奮得大叫。他帶我們參觀他的房間,介紹他的院舍朋友給我們認識,又告訴我們他日常的生活流程,哇啦啦的,沒完沒了說個不停。最安慰的是──阿龍現在會用平板上網看新聞、聽張國榮的歌,還跟家人聯絡。看到學生樂在其中,就是為師的福氣。  

詳細內容

特教樂與路:嘻哈探親團

我校的學生約有一半是宿生。大部分的宿生都是因為家庭情况需要而申請住宿,也有些宿生是被父母遺棄或放棄的,所以一直以來,同事久不久就會往宿舍探望他們,尤其是在長假期。作為探訪者的身分很特別,學生在另一環境看到熟悉的老師及姑娘,便格外興奮,因為老師們會收起平日在學校裏較為嚴肅的態度,變得親和得很。若學生做手術,同事更會到醫院探病,每次看到學生們驚喜的表情,在病牀上特別忸怩作態,自會明白被關愛的重要。 話說這幾年學校有個非官方組織的探親團。每次長假期,成員就會探訪那些特別讓人記掛的畢業生,我有幸參與其中,藉此在這裏分享箇中樂趣。 父母離異 惦念家人鬧情緒 探親團這幾年必定會去探訪其中一個畢業生文仔。文仔自小就患有抽筋,幾次手術後影響了手腳的活動能力,再加上他有自閉的傾向,與人溝通頗困難。當他遇上不開心,只會大吵大鬧,有時更會弄傷自己或他人。小學四年級的他,父母離異,隨後他便住進宿舍。自此,他不時因惦記家人而鬧情緒,社工及老師花了不少時間來疏導他的情緒。試過一次,他因惦念家人而鬧情緒,把情緒發泄在校車上,把校車的車牌都踢至變形,並躺在車前拒絕上車回宿舍。學校唯有致電救護車送他入院,爸媽便立即往醫院探望他,並承諾定期往宿舍探望文仔。聰明的文仔當一發現爸媽沒有定時來探望,便又鬧至救護車到來,因為只要他被送院,爸爸和媽媽自會來見他。他這行為完全可以被理解,有誰不想家?不渴望父母的愛? 文仔畢業後,因考慮到他的能力、家庭情况、健康及自理能力,最後申請到綜合服務的傷殘人士宿舍入住。探親團對文仔特別愛護,於是大家相約探親。 記得第一次探訪,大家不約而同帶了不同「手信」給文仔。甲姑娘說:「每次出外活動,他最喜歡吃魚柳包,我帶了一個。」乙姑娘帶來一件芒果凍餅,說:「記得他在同學生日會吃蛋糕,他吃得津津有味,這件當甜品。」丙老師帶來了一打檸檬茶及餅食,說:「這是他扭計後必吃之選。」 探親團成員陸陸續續展示為文仔帶來的手信,最誇張的是數量之多可以充當成小賣部。 進入宿舍後,文仔已在接見室內等候我們。一見面,他笑得雙眼已瞇成了一線,大家搶着問︰「記得我是誰嗎?」文仔已笑着說:「記得!何姑娘!」跟着,你一問我一答,再加上一連串的笑聲,文仔還會捉弄探親團,對着探親團成員特意亂叫一通,目的就是為我們的一句「啊,被你整蠱啦!」然後,他就咧嘴大笑,把整個接見室的歡樂指數一直提升。 體驗被愛 探親帶來歡樂回憶 文仔一看到大家帶來的手信,已急不及待要往嘴裏送。探親團嚷着先吃這魚柳包填肚,凍餅留待最後,免刺激腸胃。有成員就把食物按日期分好,按次享用;有成員把部分送給其他院友;有成員在飲品包裝上註明「每天只可給一包文仔」。文仔裹腹之餘,最高興當然是看到探親團為他忙得熱熱鬧鬧。「文仔,吃飽了,唱你最喜歡的《開學禮》,好嗎?」、「文仔,記得如何做早操嗎?」文仔邊笑邊唱,還會把老師教過的兒歌唐詩念出來。大家都驚訝他的記性這麼好,我知道,因為那是文仔在愉快的狀態下學習過的,所以已存在他快樂的寶庫裏。同樣,文仔每年都為探親團帶來不少歡樂的回憶!  

詳細內容

特教樂與路:無事不可能

「無事啦!你們回家吧!早唞啦!」一把洪亮的聲音從隔壁的病房傳來並吸引住我,這把聲音很熟悉,腦海閃出「德俊」的名字,於是我走進他的病房喊他,看着他那雙圓滾滾的眼睛轉了兩圈,說:「譚老師,你怎會在這?你來探病嗎?」我說:「哇!一聽我的聲音,就認出來了,厲害!」跟着,我們開始聊起來,算一算,德俊已經畢業數年了。 心志沒有被磨滅 德俊個子矮小,肚子凸凸的,像個小老闆,整天在校園跟同學打交道。患上黏多醣症的德俊,已經出現失明、關節僵硬、氣促等徵狀。這個先天性的罕有病會破壞器官、關節及神經系統,患者身體不斷退化,身體退化了,但人的心志卻從沒有被磨滅。 德俊性格開朗好動,什麼活動都想參加,這股衝勁就如火箭升空,一飛冲天,從不退縮。因此,無論運動比賽、朗誦比賽、義工服務、境外遊等,他都一定積極參與,盡興而回。記得一次,學校獲得免費門票到迪士尼樂園玩,我們帶着德俊及其他同學一起玩機動遊戲,他都玩個不亦樂乎,氣促了,就坐在輪椅上唞一唞,然後又再來一回合。大人們都舉手投降,但他仍嚷着要玩。 他這股衝勁鼓勵了我。記得那年,我看到油麻地街坊福利會舉辦揮春書法比賽,便問學生有誰想參加,德俊第一個舉手表示要參與。當時的他手掌僵硬,控筆不順,但他很想嘗試。於是,我向主辦單位查詢有關比賽詳情。噢!難題來了,因比賽規則是主辦單位當天才會告知參賽者書寫哪些吉祥語,而且不可有其他人在旁協助。於是,我跟德俊努力備戰。 首先,我知道他十歲失明前還會寫簡體字…… 首先,我知道他十歲失明前還會寫簡體字,於是,我先鎖定一些簡單的吉祥語,然後請他書空筆畫。果然,他對「出入平安」、「大吉大利」的吉祥語的筆畫仍很掌握,但因他是新移民,繁體字就較難了。 我致電主辦單位,告知他們有一名視障的學生想參加比賽,不為名次,只為參與,給他一個不一樣的經歷。這位活動負責人了解後,說:「當然歡迎德俊來參加,我們可以讓他書寫老師你提議的吉祥語,但比賽當天,他需要完全獨立完成,不能從旁協助。」掛線後,我又驚又喜。喜的是難得主辦單位對他的了解,作出特別的安排;驚的是德俊如何自行因應揮春紙的長度,空間位置落筆及書寫。 於是,我跟德俊每天都練習。我教他先把揮春紙對折,再對折,然後嘗試用手摸摸摺疊好的方格的大小,跟着用左手按紙,讓右手能因應距離落筆。我把墨盒放在他方便的位置,用鐘面位置提醒他。他書寫完一格,就自行沿着紙邊及摺痕下移一格,又再落筆書寫第二字。看着他僵硬的小手又摸又推,利用剩餘尾指的觸感,感覺方格的範圍,每完成一小步,我就在旁給他肯定。如是者經過差不多兩個月的練習,他終能自行把吉祥語工整地書寫。 比賽當天,活動負責人特意走來鼓勵他,看到他僵硬的手,更大表驚訝。 比賽當天,活動負責人特意走來鼓勵他,看到他僵硬的手,更大表驚訝。比賽開始了,我只能站在門外,屏息凝視他的整個書寫過程,他熟練地拿起揮春紙對摺,小手摸着,然後落筆……看着,看着,我眼眶紅了,心悅誠服。當比賽完畢,負責人走過來,問:「你想幫他拍個照嗎?」我說:「好想!」 到現在,我還珍藏着這張相片,提醒自己:無事不可能,只在乎你能否堅持! 作者簡介:擔任特殊學校老師逾廿載,現任教於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盼藉特教生涯的經歷,宣揚「有教無類」的精神。 文﹕譚蘊華(特殊教育老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27期]

詳細內容

特教樂與路﹕榮仔的啟示

榮仔從不會安坐座位中,他總喜歡在課室內圍圈走動,一邊踱步一邊哼着歌。有時候,他會鑽進書桌底,然後從另外一頭鑽出來;如果發現有人或物件擋着他的「軌道」,他會另闢新路線,總之,他一定不會停下來。 不能再被抱的日子 榮仔的家庭比較複雜,他自小患有重病,長期留住醫院。榮仔是嚴重智障的孩子,但哥哥卻是個資優兒,父母倆面對兩個極端的愛兒,身心俱疲,最後連自己的身體都搞垮了。因而,榮仔自小都只得留在醫院。還記得榮仔初入學時,他總愛在小息時找老師抱,樹熊一樣爬在老師身上,老師就像媽媽哄孩子般抱着他。我相信這跟他的經歷有關,需要彌補親密及安全感的感覺。可是,我們總不能當他幼兒般看待,不可再抱他。 不能再被抱的日子,榮仔開始為自己找安全點。 起初,他會瑟縮在木椅上,但硬邦邦的木頭怎能找到溫暖,怎見得舒服?然後,他又繼續踱步去找,最後,他發現學校操場有幾間玩具小屋,一走進去,就成了他獨有的空間。每回小息完畢,老師定要在小屋裏哄他出來。別小覷這份自我修復的能力,縱使是智障的孩子,他也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自我調節,然後找個方法去滿足自己的需要。 幫孩子專注學習 榮仔升上高小了,在課堂仍會圍圈走,不但難以專心學習,也影響其他同學上課。一隊關注榮仔行為情况的隊伍,開始商量如何幫助榮仔專注學習。於是,隊中的言語治療師帶領了幾個隊員負責觀察榮仔的行為習慣,例如:記錄榮仔離開座位的頻次、離座前的表現、離座後的行為、圍圈走動的時間、情緒狀態等。同時,隊員嘗試運用不同方法來改變榮仔。經過三個星期的觀察及介入,我們發現榮仔對多感官的玩具特別有興趣;他若開始感到肚餓,便會鬧情緒;榮仔的專注時間不長,需準備數個學習活動,以便適時更替,延長他的專注力。 沒有教不懂的學生 團隊跟榮仔的老師一起設計了一套適合榮仔的學習策略、特定的教學流程及教學站,然後選用了一批多感官的教具,情緒處理方法等。 團隊更為榮仔添置了一個小帳幕,好讓他情緒不穩的時候,能在帳幕裏獲得安寧。 大家努力了三個月,榮仔在課室裏的走動行為得以改善,並開始能專注回課堂的學習活動。老師掌握了教導榮仔的方法,更懂得同時改善自己的教學技巧,讓更多的學生有效參與課堂。 「沒有教不懂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我特別贊同!

詳細內容

特教樂與路:拜見師父

看武俠小說,每看到黃毛小子撞板多次,碰得一臉子灰,然後突然遇上武功高強的世外高人,將小子收為徒弟。小徒弟經過多番磨練,終練得一身好武功,更鋤強扶弱,造福社會。這些橋段總令我看得份外投入,因我的學生確曾遇過很多好師父。 還記得那個夢想當配音員的淇淇嗎?她遇上的師父正正是配音界的大師──龍天生老師。很多人都很好奇地問:「你如何找到龍老師幫忙?龍老師怎樣教淇淇配音?淇淇弱視的情况那麼嚴重,她如何背稿?又如何配合口形講對白?」大家心裏湧出的就是一個「難」字。 配音大師邀試音 喜出望外 記得我第一次跟龍老師通電話,他問了好幾個關於淇淇學習情况的問題,然後就提出帶淇淇到他的錄音室參觀,希望讓淇淇見識他們團隊如何工作。這個貼心的建議,我怎會拒絕?甫見面,龍老師就請淇淇到錄音室坐下,他以洪亮的聲音對淇淇說:「倒不如請你試音,可以嗎?」淇淇當刻怔了一怔,喊着:「好呀!」那個意想不到、興奮而又驚喜的表情,全寫在臉上。 龍老師細心講解畫面的內容、這句對白所需要的情感及力度,然後示範了兩次。龍老師叮囑我瞄準電子時鐘的特定時間,便拍拍淇淇的肩膀,提示她配上對白。雖然只處理一句對白,龍老師的指導工作一點都不馬虎,嚴師確實出高徒!經過幾番的嘗試,龍老師非常滿意,好奇地問:「淇淇,你學過嗎?」 其實淇淇發病前,最喜歡模仿卡通人物說話,常坐在電視機前聲演多啦A夢、比卡超等卡通人物,更會用「隨身聽」錄下來。病發後,她不再扮鬼扮馬,只在洗澡時獨個兒自娛一番。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我發現淇淇的聲線特別好聽,記性也不錯,便鼓勵她參加朗誦比賽和夢想計劃,一句「你的舞台不應只限於浴室」,鼓勵了淇淇走出自己的框框,開展不一樣的經歷。 愛聲演卡通人物 開闢新舞台 帶淇淇跟龍老師上配音課程,他會先準備好幾份筆記,其中一份的字體特別大,方便淇淇上堂用,另外兩份就給我及淇淇媽媽。龍老師先介紹錄音室內的設備,讓淇淇摸一摸,並給予位置提示,如:「在你12點鐘位置有個咪高峰,9點位置是個音響控制室……」課堂開始,龍老師很認真地說明他對配音學員的要求,例如:一定要帶備水、守時,不佩戴/穿著任何容易製造聲音的物件或衣服等,並會講述原因。他又會把自己或學員的撞板經驗跟我們分享,我在旁聽着,都覺得非常有趣。遇到一些理論或複雜的內容,我會幫忙提供一些生活例子,好讓淇淇容易掌握。 不降要求 耐心發掘徒弟潛能 每堂課都有實習環節,龍老師會把熒幕的畫面、發生情節及對白的內容向淇淇講述,然後引導淇淇想想曾否有類似的生活經驗,嘗試表達。有一回,淇淇所要聲演的畫面是小狗過河。小狗跳過幾塊石頭,然後不慎跌入河中的叫聲。龍老師講解後,試了好幾次,都未達要求。於是,我靈機一觸,突然從她的背後推了一下,以為她會嚇得大叫,怎知她鎮定如山,惹得我們在場的都笑彎了腰。最後,媽媽跟淇淇憶述早一星期時,她做步行訓練時,差點跌倒的一幕,她就恍然大悟,就「哎–呀!」的叫了出來,龍老師一聲:「收貨!」大家都拍掌叫好。 這位師父按着徒弟的潛質,用不同的方法去教導。失敗了,就引導徒弟找出改善的方法。師父教曉淇淇最重要的是——認真對待每一句對白。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