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發掘培育孩子獨特才能(下)

上回提及「天生我材必有用」,家長除了內在潛力、性格強項、成功期望三方面信念,實踐也相當重要。父母在發掘和培育孩子的才能方面的確扮演着關鍵角色,助發展出屬於每個孩子的獨特才能。 發展內在潛力 創造探索環境 「你繪畫表現很投入,不如我們去找一些藝術課程,讓你有更多機會提升水平,好嗎?」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能力和興趣,這些優勢和熱情構成了孩子才能。家長創造一個探索環境至關重要,為孩子提供多樣化的學習和活動機會,如音樂、運動、藝術和科學實驗等,讓孩子自由選擇並發現自己的興趣。細心觀察孩子在不同活動中的表現,了解他們的興趣點和表現突出的領域,從而幫助他們找到熱情所在。此外,提供相關資源支持,如書籍、工具和材料,並鼓勵參加課內外活動,讓孩子有表現潛力的機會。 發揮性格強項 現實生活應用 「我看到你在學校樂於幫助同學,媽媽非常欣賞你的善良和合作精神,將來你會為社會帶來美善!」性格強項是孩子在思想、情感和行為中表現出的積極特質優勢。想孩子好,強項需要被看到,家長用心觀察,辨識孩子的性格強項,並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強化和讚賞。提供積極的角色模範(role model)能讓孩子看到性格強項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因此家長不妨分享相關的故事和經歷,讓孩子明白這些強項如何幫助他們克服困難,並為孩子安排合乎其性格強項的任務和挑戰,讓孩子有機會在實踐中強化其強項特質。 體現成功期望 設長短期目標 「我知道這次數學測驗對你來說有點困難,我們一起看看哪裏做好,哪裏需要改進,努力和堅持就好。」「期望價值理論」指出,孩子對某任務的成功期望與其認為該任務的價值是影響其學習動機的兩大因素。家長宜與孩子一起設定合理的短期和長期目標,確保這些目標既具挑戰,又在孩子能力範圍內,讓他們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過程中家長持續給予鼓勵和支持,強調努力和過程的重要,而不是僅僅關注最終結果。當孩子遇到困難時,與他們一起分析問題,提供具建設的建議和幫助,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支持。此外,家長宜幫助孩子理解他們所從事的活動和目標對自身發展的重要,讓孩子看到長遠的價值和意義,從而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 世界快速變化,孩子亦潛力無限。家長通過以上的實踐建議,有效培育孩子的獨特才能,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自己的領域中散發光芒。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0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發掘培育孩子獨特才能(上)

暑假將至,不少家長馬不停蹄地為孩子安排不同暑期活動,有些家長可能會為孩子的學業能力「補弱」或預習,另一些則希望讓孩子接觸到不同類型的活動,目標均在發展孩子的不同興趣和能力。既然父母在發掘和培育孩子能力扮演關鍵角色,家長不妨抱持以下3個信念: 信念一:內在潛力 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能力和興趣,這些優勢和熱情構成孩子才能的基礎。家長的任務就是為孩子能力「解鎖」,通過創造一個支持探索和成長的環境,幫助他們發揮最大內在潛能。任汝理博士(Dr Joseph Renzulli)提出的「資優三環」概念,指出當考慮孩子的潛力時,宜考慮能力、創造力和投入感三方面,即「中等以上的一般或特殊能力、高度創造力及高度的熱忱投入」。現代教育觀點強調「因材施教」,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資優能力」亦可以在不同的範疇展現,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宜去了解孩子的興趣和投入感,並提供探索空間和培育機會,孩子都可以是某個範疇的「人才」(talent)。 信念二:性格強項 性格強項是孩子在思想、情感和行為中表現出的積極特質優勢,這些優勢反映他們的潛能。性格強項有6大類美德,包括認知(創造力、好奇心、判斷力、喜愛學習和洞察力)、情緒(勇敢、堅毅、誠實和熱情)、社交(愛和被愛的能力、仁愛和社交智慧)、公民(公平、領導能力和團隊合作)、調節(寬恕、謙遜、謹慎和自律)和心靈(對美麗和卓越的欣賞、感恩、希望、幽默感和靈修)等。 每種性格強項都是寶藏!家長用心觀察,以了解孩子的強項,例如一名堅韌的孩子,可能在需要長期努力的活動中表現出色,如音樂、運動或學術。通過關注這些積極特質,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走向感到滿足、樂意努力投入發揮的領域。 信念三:成功期望 教育心理學中的「期望價值理論」(expectancy-value theory)提出,孩子對進一步發展、發揮自己潛能的動機,取決於孩子對某任務勝任與否的期望值(expectancy),以及此任務對孩子帶來個人的價值(value)有多大。這兩個元素,構成學習動機潛能的算式:「期望×價值 = 動機」。因此家長要對孩子有合理的「成功期望」,孩子才會對自己有合理的「成功動機」,積極投入參與。 雖然孩子「天生我材必有用」,但除了信念,還需要實踐。進一步實踐的辦法,下回分享。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8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孩子考完試 切忌驚、罵、煩

考試是學習生涯中不可或缺,然而考試結束後,家長的言行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學習態度有着深遠的影響。家長此時不應引起孩子驚慌、責罵孩子或讓孩子感到家長「麻煩」;相反應以「愛」為本,正面與孩子溝通,讓他們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 避免「驚」:別引發驚慌憂慮 「英文那麼差,我真擔心你上不了好學校!」「對你的英文水平真沒信心!」「我已經對你不抱希望了!」這些說話充滿負面情緒,引發孩子擔心和驚慌之餘,同時對自己失去信心,甚至對未來感到迷惘。 避免「罵」:別事後孔明批評 「估你默書又『墊底』了!」「你現在後悔莫及了吧!」「早跟你說過,串英文字要小心一點!」這類指摘和批評只會讓孩子感到挫敗和自責,懷疑自己的能力,尤其是當他們也意識到自己表現不理想,這些話無異於傷口上撒鹽,長遠導致他們對學習失去信心和興趣。 避免「煩」:別過度關心 避免「今天英文試考得不太差吧?」「默書很難嗎?」「到底有沒有把握拿高分?」這些問題看似出於關心,但往往讓孩子感受到壓力。考試後,孩子剛走出疲憊和緊張狀態,這些問題卻讓他們懷疑自己未達到家長的期望,同時讓孩子覺得家長是個「麻煩人」,而不是支持他們的後盾。 家長應如何對孩子表達關心,又不增加壓力呢? 「總算考完,辛苦了!」家長的支持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支柱,這句話能讓孩子明白不論結果,家長就是自己努力的認可和理解。 「完成艱難任務了,努力過,就會有成長!」家長認可孩子在過程中的努力投入而非結果,有助他們建立內在動力和自尊心。 「無論考得怎樣,我們永遠愛你!」家長的愛是「無條件的愛」,不會因為考試成績而改變。這是孩子面對挫折和挑戰時給予的最大力量。 學習情緒好,成績才會好!考試是對孩子學習的考驗,而家庭作為孩子的「避風港」,在部分較困難的科目(例如英文)上,正面支持對孩子的學習自信和情緒發展至關重要,更有助孩子在困難和挫折中,重新以積極的態度振作站起來。 (圖:黃清渝) 由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鍾杰華教授帶領的「賽馬會『童步向前』英語學習計劃」,未來會有家長活動,分享如何提升孩子學習英語的自信心。若有興趣了解更多,可瀏覽中心的 facebook專頁或計劃網址:http://eduhk.hk/jcrise。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6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創造家庭環境 豐富英語學習

早前我們提出家長可「悉心地」以 S.I.G. (即 Success expectations成就期望、Identity formation身分形成及Goal setting目標制定)來啟發孩子的英語潛能。家長有良好的教養方式,再配合適當的環境作為培育土壤,孩子學習自能事半功倍。根據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兩名學者劉翠娜與鍾杰華於2023年發表的研究,家長可以採取「自、資、興、節」來營造正面的家庭環境氛圍: 自:鼓勵孩子主動自發 孩子自發的讀寫活動,遠比家長要求的活動更有效促進語言的發展。當孩子主動提出閱讀或寫作要求時,他們往往會更投入,學習效果也更佳。因此,家長不妨多讓孩子選擇感興趣的書籍或故事,有助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和動力。另一方面,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一起創造孩子讀寫的機會,例如刻意與孩子一同將購物清單寫下,孩子一旦參與(可以不論對錯),就對孩子的嘗試給予積極的讚賞,以增強他們的信心和興趣。 資:提供充足閱讀資源 家中有足夠的英語書籍或其他閱讀材料,就可以讓孩子隨時取用。這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詞彙量,還能增加他們接觸英語的機會。例如家長可以在圖書館借閱不同類型的英語書籍或刊物,以滿足孩子不同的興趣和需求。網上的電子閱讀資源往往包含有趣的互動內容,也可以增加孩子的閱讀興趣。 興:重視孩子讀寫興趣 從孩子興趣入手,能更有效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例如當家長觀察到孩子對一些主題感興趣(例如足球、宇宙、港鐵),可提供相關的閱讀材料或活動,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可以的話,家長參與孩子的學習,每天安排一定時間親子共讀,讓孩子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和重要,並討論書中的內容,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加深孩子對閱讀的理解和興趣。此外,家長可以與孩子一同玩拼字遊戲、詞語接龍等有趣的活動來增強孩子的詞彙量和拼寫能力,更可以共同創作有趣的故事情節。 節:尊重孩子學習節奏 家長需理解並尊重孩子的學習節奏,按照孩子的興趣和學習進度,過程中保持耐心,及時給予鼓勵和支持,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理解和關愛,避免過度施壓,自然更有效地幫助孩子學習英語。 由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鍾杰華教授帶領的《賽馬會「童步向前」英語學習計劃》,為小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資源和材料。有興趣了解更多的讀者,可瀏覽該中心的 facebook專頁或計劃網址:eduhk.hk/jcrise。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4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S.I.G. 啟發孩子英語潛能(三)

上月第4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填詞魂》勇奪「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歌曲是電影《填詞L》導演黃綺琳本人的經歷,可說是講述一個「失敗」的故事。主角羅穎詩(鍾雪瑩飾)追逐當填詞人的夢想,曾「迷信我有天賦被看見,努力成就我最暖一天」(《填詞魂》歌詞),正好反映「期望價值理論」(Expectancy-Value Theory)所指,學習動力源自對成功的期望,和相關工作任務的價值認同。 要追逐夢想,合適地制定目標(G:Goal-setting)相當重要。電影主角的長期目標是成為專業填詞人,短期目標包括學好填詞的竅門(魯sir的「0243」填詞法)。在英語學習上,家長要好好為孩子結合短期、長期目標,以持續激發孩子學習英語的動力。短期目標能讓孩子很快感受進步的喜悅,增加成功感,例如完成每日的語言小練習;長期目標則提供更大、具深遠影響的目標,例如在學年完結時,英文考試總分提高10分。過程中,家長要定期檢視目標進展並提供反饋,以調整學習策略和維持動力。至於如何推動更具深遠影響力的目標,就不妨跟孩子的身分認同綁定,成為「我會努力學英語」的好孩子(參考上回《S.I.G.(二)》。 訂合理目標 有成果要獎勵 此外,訂立實際而有效的目標,還要有以下3個C: Concrete(具體):訂立明確具體的目標,例如設定「每天學習5個與動物相關的英語單詞」,為孩子提供容易衡量的學習指標。 Clear(清晰):想孩子做好、有進步,要清晰表達學習方法或獎勵。例如,要孩子每天將英文生字「讀一次、默一次、寫一次」,直至連續3天「讀默寫」都正確無誤;當累積10個生字無誤後,就可獲取獎勵,例如「多玩手機5分鐘」。 Capable(有能力):目標應該既有挑戰,也在孩子能力範圍之內。目標過高或帶來過度挫敗感,過低則可能使孩子感到無聊。因此,為免影響孩子自信心,家長要平衡目前的語言水平學習速度。 (圖:黃清渝) 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賽馬會『童步向前』英語學習計劃」,自2021年起在小學推動英語學習,承蒙賽馬會和教育界支持,將延伸至2028/29學年!計劃已經出版不同的小學習遊戲和教材,有興趣了解更多,可瀏覽以下網址:http://eduhk.hk/jcrise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2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S.I.G.啟發孩子英語潛能(二)

電影《但願人長久》講述一對由內地來港的姊妹在香港成長的故事,其中妹妹林子缺努力學習,由初小時完全不懂得英語,到中學時已經能操流利的英語,作為確立自己本地學生「身分(I:identity formation)」的認同,即讀好書、學好英文、上大學。毫無疑問,英語是世界溝通的橋樑。對孩子而言,學習英語不僅是學習一種語言,更是擴展視野、增進理解多元文化的途徑。然而,單是認識英語的重要並不足以激發孩子長期的學習熱情,同時需要與孩子的身分認同綁定,成為「我會努力學英語」的好孩子。當孩子能將英語學習與自己的「好學生」身分認同結合時,他們對學習的期望和價值感會顯著增強。過程中,家長有以下的角色: 將家長期望內化為個人抱負 一、配合期望的支持 父母的期望對孩子的身分認同影響深遠。當父母顯示對學習英語的重視,並提供相應支持,如一起參與英語活動、鼓勵孩子與「英文人」交流,孩子將感受到學習英語的重要,並將家長的期望內化成為個人的抱負。家長支持孩子形成一個正向的「雙語身分」,讓他們認為學習英語是增強能力、擴展自我的一部分。有機會的話,家長不妨與孩子多留意各式各樣的國際交流活動或文化節慶等活動(例如:國際七人欖球賽),親子一同看電視英語台節目,找機會與來自不同背景的人交流等。豐富的英語文化和多樣化體驗,可讓孩子自然地將英語視為自己「好學生」身分的一部分。 二、強調英語的實用 家長不妨從孩子的興趣和未來的成長發展着手,說明英語對認識世界的重要,並在未來社會上有更多的機會,投身自己的志向和發展。這有助於孩子理解學習英語的具體益處,從而提高他們對學習英語的投入和熱情。 三、培養對英語的興趣 家長透過有趣的英語活動,如玩英文紙牌遊戲、看英文電影(或卡通)、讀英文書籍等,引導孩子享受學習英語的過程。當孩子發現學習英語不僅限於書本知識,而是可以用來享受娛樂或與人交流時,學習的動力自然提升。 由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鍾杰華教授帶領的《賽馬會「童步向前」英語學習計劃》,自2021年起在小學推動英語學習,以提升小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動機和能力。獲賽馬會和教育界支持,計劃已經出版不同的小學習遊戲和教材,並將延伸至2028/29學年!有興趣了解更多,可瀏覽網址:eduhk.hk/jcrise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0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S.I.G.啟發孩子英語潛能(一)

上回提及期望理論,指出家長對孩子提出高而合理的期望,可以幫助孩子釋放潛能。如果這個期望得到孩子的認同,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就更有可能投入學習活動,因而更容易取得成功。此外,有教育心理學者指出,孩子賦予有關學習主題的價值(value),內在價值可能來自興趣、好奇心或成就感,而外在價值可能來自課程目標、獎勵或社會認可,兩者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孩子對相關學習的努力投入程度、持久度和表現水平。 多讚揚鼓勵 建立成功感 相信絕少家長會反對「學好英語,機會處處」的講法,希望孩子可以學好英語,惟對大部分本地孩子來說,要學好這個「第二語言」,除了掌握英語知識外,亦需要在孩子對英語學習本身的期望與價值着手,才能啟發孩子學好英語的潛能。按照「期望價值理論」(expectancy-value theory)給我們的啟示,家長不妨從S.I.G.三方面入手: S-Success expectation:成就期望 要學好英語,孩子需要對自己能夠成功學習抱有自信心。當孩子相信自己有一定「能力感」去運用英語,他們會更投入相關的學習活動。 首先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取得成功的經驗,包括鼓勵孩子多使用英語,過程中多讚揚他們的努力嘗試,而非聚焦在文法上的對與錯。無論學什麼,一定程度的自信確實有幫助。試回想孩子還是嬰孩時,每次「𠵱𠵱嗯嗯」學發音的時候,即使家長欲更正孩子的讀音,大概也不會以批評或取笑的方式來「糾正」吧!反而家長大多會讚賞正確之處,或推測孩子想表達什麼。同時,家長宜積極地提供能力所及的正面反饋,例如在哪些方面有進步、今次比上次讀得更流暢等,好讓孩子感覺自己正向成功進發。 另一方面,家長提供適當的支持相當重要。所謂的支持並不代表家長要「教授」孩子英語,而是當孩子在學習英語遇到困難時,協助孩子去解決,例如查字典、翻閱課本、問同學(家長)等,就能夠讓孩子感到自己都可以有「潛能」去解決困難,邁向成功!至於S.I.G.中的另外兩方面,我們下期待續。 由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鍾杰華教授帶領的《賽馬會「童步向前」英語學習計劃》,自2021年起在小學推動英語學習,以提升小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動機和能力。獲賽馬會和教育界支持,計劃將延伸至2028/29學年!有興趣了解更多,可瀏覽以下網址:eduhk.hk/jcrise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8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從家長期望解鎖孩子潛能

作為家長的你,曾經試過對孩子感到失望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總會對他們有不少的期望。有期望,自然也有失望。上回提及家長乃孩子最重要的「元氣」來源,就是為孩子提供最重要的支持與鼓勵。根據「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人類行為決定於他們對結果的期望,以及相關結果的價值。換句話說,孩子的行為表現會受家長所表達的期望,以及家長對這些結果的評價所驅動。家長的期望實際上可以被視為「心理引擎」,他們的期望和行為直接影響孩子的發展和成就,激勵孩子朝着特定的方向前進。 期望受不同因素影響 研究發現,家長的期望與孩子的學業成就有正面關係,家長對孩子的高期望不僅與孩子的學業成績有關,還與孩子的學習毅力有關。其中,德國學者Pinquart和Ebeling在2019年就期望理論發表研究,指出孩子未來成就的變化除了與孩子當下能力水平有關,更受家長的期望影響。此外,相對於一些直接參與或介入孩子學習的行為,例如檢查功課、與教師保持緊密溝通等,正面而恰當地對孩子表達學習上的期望,並配合一些能夠協助孩子理解內容的支持行為,更能有效地影響孩子對學習的投入度,提升孩子的學術自我概念,長遠更能提升孩子的學術成就。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會受不同的因素影響。首先,家庭價值觀對期望有着相當的影響,有些家長本身成長於非常重視學術成就的家庭,很多時都會對孩子有相類似的學術期望;另一些家庭則可能較注重孩子的社交技能或創造力,相對着重孩子的個人思考、創意創新、推己及人的表現和價值。另一方面,家長的個人經歷和教育水平也會影響他們對孩子的期望,例如一些曾經在學術或事業上取得成功的家長,可能會較希望孩子「遵循」,甚至「複製」自己的「成功路」,因而對孩子的學業發展和未來,抱有較高的期望。相反,如果家長本身曾經在成長上經歷挫折,部分就可能會對孩子的發展持有更為謹慎的態度,以免孩子重蹈覆轍;另一些則可能變得更開放,因為他們明白到「條條大路通羅馬」的道理。 無論如何,在親職育兒上,家長對孩子「有期望,又有失望」的同時,免孩子於「絕望」亦相當重要。家長可以如何運用「期望理論」來塑造積極的期望,引導孩子釋放潛能呢?下回再談。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6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裝備孩子 強韌抗壓(十)

執筆之時,創作著名作品《龍珠》和《IQ博士》的漫畫家鳥山明先生逝世,令包括筆者在內的漫畫迷深感惋惜。《龍珠》中,即使主角孫悟空自身的力量非常強大,但面對強敵如斯路、菲利和布歐時也力有不逮,需要使出絕殺「元氣彈」。 「元氣彈」乃一種徵集周遭生命體的「元氣」(即所謂「集氣」),成為大型能量球,之後再擲出。現實生活中,家長就是第一個為孩子「集氣」的人,給予正面能量,讓孩子感受到愛、支持、信任和尊重,幫助他們建立自信、自尊、自律和自主,促進他們的正面成長。家長可以從「想、說、做」法三方面去為孩子「集氣」: 想——想法與期待 家長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和特質,設定合適的目標和規範,並給予適當的支持和指導。抱持「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的家長,相信孩子的能力會天天成長,可以透過教導孩子適當的方法(skills / strategies)、給予充足時間(time)、鼓勵努力投入(effort)和合理的練習(practice)等來促進發展,同時自己保持開放的胸襟和耐性,明白孩子未必一定會如家長的心意發揮,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選擇,讓孩子按自身的個性和興趣去發展。有成長想法和開放胸襟的家長,才有熱情投入、敢於嘗試、勇對失敗的孩子。 說——引導與肯定 要孩子明白努力投入、用心盡力的重要,家長宜給予孩子正面的肯定。家長要注意觀察和欣賞孩子的進步和毅力,及時給予讚美,並適時給予孩子思考和選擇的機會,同時在必要時給予建議和幫助,就能培養孩子自主思考和決策能力,也可以讓他們學會負責任和承擔後果。以引導和讚賞來為孩子「集氣」,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也可以激發他們的積極和主動。 做——陪伴與互動 家長的每個擁抱和參與,都是為孩子「集氣」,讓他們充滿力量。家長安排時間和孩子一起玩、聊天、讀書、遊戲,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陪伴,增加你們之間的親密感和信任感,也可以讓你更了解孩子的性格、興趣、需求和困難。 孩子成長中,家長是第一個為孩子「集氣」的人,給予孩子正面的能量。電影《年少日記》中的有傑也愛看「正能量」漫畫,如果他的爸媽不只顧自己對孩子提出要求,而有尊重孩子的想法,為他「集氣」,相信有傑、有俊兩兄弟,均會有更長遠、更美好的將來。 一連10期分享由《年少日記》帶來的親職教養反思暫且完結,希望家長能好好運用本期的「想、說、做」辦法,為孩子「減外壓、加技能、強連結」(見《裝備孩子 強韌抗壓(一)》。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4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裝備孩子 強韌抗壓(九)

正向心理學的相關研究顯示,如果在生活中有事情能夠讓孩子全情投入(engagement),孩子能體驗更多正向情緒,對生活更為滿意,亦有助培育孩子尋找生命的方向和意義。全情投入是指孩子在活動中全神貫注,忘我地投入,並從中獲得樂趣。想孩子全情投入,家長就需要留意如何在投入事情前,以及在參與或過程中的5個C: 投入事情前: 選擇(Choice):家長讓孩子在事前有選擇的權利,讓他們擁有掌控權,提升他們的投入度,參與時會更有動力。家長應留意孩子的需要,避免過分嚴謹地規管孩子的選擇。 清晰(Clarity):家長協助孩子明白自己想達成的目標,清晰的目標可以幫助孩子專注於活動,好讓他能投入過程中。 投入過程中: 挑戰(Challenge):適度的挑戰可以激發孩子的潛能,並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家長宜在孩子要做的事上調節難度,讓孩子在技巧水平和挑戰中取得平衡。 承諾(Commitment):孩子對活動有承諾,更專注於活動,並從中獲得成就感。家長宜信任孩子,兌現自己的承諾,鼓勵孩子盡力投入事情。 專注(Centering):專注於當下的過程,不分心考慮事情的結果,或過分着緊外在獎勵或關注,讓孩子全神貫注、全心享受。 當孩子全情投入於一項活動時,就可能進入「心流(flow)」的狀態,個人彷彿進入了精神狀態「異度空間」,在活動中「自動運轉」(automaticity),做起事情來不需多加思考,自動發揮。此外孩子不在意時間流逝,同時會忘卻他物,察覺不到身體感覺如飢餓或疲累,外在刺激如手機震動等感覺,直至完成事情後感到愉悅滿足。 (圖:黃清渝) 全情投入 學習面對挑戰 全情投入的機會能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促進他們的韌性和抗壓能力。當孩子全情投入於活動時,能學習到如何面對挑戰,更有信心處理生活的困難,這些都是提升韌性和抗壓能力的重要因素。電影《年少日記》中的鄭有傑為取悅父母,選擇跟隨弟弟學習鋼琴,放棄自己更感興趣的角色扮演和配音。有傑沒有讓自己全情投入的項目,也沒有暫離「痛苦現實」的空間。相反,如果有傑能在讓他感受心流的「異度空間」中喘息,未知結果會否大不同?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2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