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起遊戲:走出課室 戶外遊戲

一群幼稚園學生在上學期間,不留在班房學習,竟然走到球場玩遊戲? 毋須大驚小怪!這一班小朋友是我們推行「種子學校培訓計劃(戶外篇)」計劃中6間幼稚園的受惠學生,所以返學都可以在戶外玩! 我們銳意引領小朋友玩到戶外,蓋因當今的一代戶外玩樂時間嚴重不足。2022年市場研究機構OnePoll的報告顯示,僅有27%的兒童會在戶外玩,但其祖父母輩則高達80%。城市發展的限制及社會對兒童安全日益關注,令兒童戶外遊戲的機會大幅減少。 戶外空間更大更闊,小朋友玩得更自在自由。(作者提供) 探索大自然 利身心發展 2017年《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以「遊戲為策略」的課程設計中,清晰提及「大自然與生活」的學習範疇——「幼兒天生對事物充滿好奇,透過發展和延續幼兒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幫助他們掌握尋找知識的方法……」 我們認同戶外遊戲的重要,更深信可為小朋友帶來不少好處: ˙戶外蘊藏豐富元素 ,如大自然的風、陽光、雨點、樹葉、石頭、昆蟲等,大大擴闊兒童的眼界和經驗 ˙當空間足夠,走動的範圍相應擴展,小朋友可自由穿梭,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有助刺激體能發展 ˙闊大的戶外空間容許大型物資的出現,容納更多小朋友一齊玩,促成人際社交、互動溝通及協商 ˙戶外空間的限制相應減少,讓小朋友隨心所欲,盡情投入和抒發感受,有利穩定情緒 ˙天更高、地更廣,小朋友的視野更開闊,更能啟發創造力 政府近年積極優化遊樂設施,更撥款鼓勵學校安排幼兒參與更多戶外活動。細看本地的有關規定,如《學前機構辦學手冊》卻未見為室外空間制訂標準,反觀其他地區有明確要求,例如台灣3平方米、東京3.3平方米、澳洲7平方米等。 我們建議從根源入手,興建新幼稚園時,安排設置戶外遊戲空間。根據2023/24的數字,全港1005間幼稚園及幼兒中心,只有385間擁有戶外遊戲場地。香港教育大學「探討參與幼稚園教育計劃之幼稚園的空間」的研究顯示,超過75%受訪幼稚園表示附近設有休憩區/公園,約55%幼稚園更鄰近社區會堂及戶外球場。 既然校內空間不足,我們便試試發掘幼稚園鄰近的公共空間,經先導計劃的牛刀小試後,發現課堂不會主動投入寫字的小朋友,竟然在戶外用石頭代筆,將眼前的學校名字、大廈名稱逐一寫在地上。當推行戶外自由遊戲後,幼稚園生更期待上學,歸屬感因而提升。參與的教師也有深刻反思,見證了只要環境轉變,兒童的行為及心態也會有所不同,所以,即使下雨,也會容許小朋友在戶外玩遊戲,當然需要穿好雨衣啦! 文:黃佩儀(智樂兒童遊樂協會遊戲及遊戲工作服務發展總監) 作者簡介: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成立於1987年,多年來肩負起推動兒童遊戲的使命,期望建立一個尊重、保護、實踐遊戲權利的社會,讓孩子樂享童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7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萬物皆可LBD

踏入9月,又是莘莘學子開學的時節,教育大同的學校同行者School Walker,早前亦為了迎接新學年,與教師同行這條體驗學習法Learning by doing(LBD)之路,親身經驗了一次體驗學習。 我們參加了一次麵包造型體驗班,親身動手做,設計自己的麵包造型,完成後還可以帶走6個製成品與家人分享;我們不止在「做」,也在做中「反思」萬物皆可LBD的題目,在等候麵包發酵及焗麵包時,一起分享和交流。 學校同行者一同製作麵包。(作者提供) 那透過這次麵包造型體驗班,究竟我們學到什麼呢? 體驗學習 成功在於反思 體驗學習法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成功不在於體驗,而在於反思。例如一個人經歷很多次戀愛,並不保證他會成為好的戀人;重點在於每次戀愛中和分手後的反思;做麵包不單是跟隨指示,當中也有豐富的反思空間去沉澱學習。提倡教師必須成為反思實踐者(reflective practitioner)的Donald Schon指出:「反思實踐(reflective practice)是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對行動有反思的能力」;Schon更提出3個層次的反思: 1. 行動中的認知(Knowing-in-action) 做麵包其實要掌握很多知識,導師一開始帶出「麵包是否有益的食物」的題目,他指出工廠大量製造的麵包或會缺少完整的發酵過程,以至麵包未能完成分解碳水化合物,減低營養價值;這樣大大提起我們的興趣。他也講解麵粉的特質、製作的不同步驟和功能,以及對麵包師傅角色的理解。例如:原來麵糰是要透過循環不斷地施壓才會固定形狀,單從兩邊拉的話,它是會回彈和縮短的。這些態度、技能和知識的認知都能在製作麵包的行動中得到提升。 2. 行動中的反思(Reflection-in-action) 學習不單是傳授,或是模仿導師所做;也可以有個人化和內化的可能。我們總共製作兩款麵包,每款3個;所以我們都會在短時間內重複做3次相同的事,因此一次會比一次更掌握適當的技巧,但同時每一次都是一個反思的機會,讓自己做得更好。 團隊學習是另一個反思的好機會,因為可以參考同伴,有不明白可以尋求幫助,有人快有人慢,但都是非競爭的友伴,互相加油和打氣。每個人都按自己喜好,加入不同分量的材料,在團隊互動中散發彼此共學的氣氛。 3. 行動後的反思(Reflection-on-action) 行動後,最享受的就是「自食其包」之時,首先是檢視成品有沒有走樣,例如其中一款星形包就有可能出現飛邊的現象,這提供了回饋給製作時黏合力度的反思;吃包時,導師提供了手冲咖啡配搭麵包,在享受成果的同時,也回想自己在過程中做了什麼導致最後的結果;比較不同包的口感、質感和營養價值;最重要是對坊間的麵包忽然產生了一種新的認知,這些也是行動後的反思。 學習成果帶入生活 體驗班會有下課的時間,但當我拿着6個製成品回到家中與家人分享時,這學習的巨輪卻仍在滾動,將我的學習成果帶到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這就是體驗學習法的奧妙之處。 祝願各位教師能在新一個學年成為反思實踐者,為你的教學添上色彩。 文:杜一選(教育大同學校同行者)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7期]

詳細內容

A苗園圃:「放手」前生活訓練

子女升中以後,不少家長開始思考「放手」這課題,有的認為子女已經長大,要盡快放手;有的卻仍當子女是孩童般看待,事事繼續替他們代辦。到底應該何時「放手」?要怎樣「放手」才好? 東京之旅變自理特訓 青春期子女的身高每天增多一些,而他們的心智成長卻未必同步加添。已長得與我身高相若、升中一的小兒子,由於從小起居飲食有工人照顧,其自理能力現在就只如八九歲孩子般,是我們做父母的不是,「自己是雙職媽媽太忙」這句話也是藉口,實在難辭其咎。 今年暑假我決定與小兒二人自由行,到東京闖蕩去。是次旅行對我來說是挑戰,對小兒就是特別訓練課,因為過程不會有爸爸的行程計劃和導航服務,我們要靠自己。 雖說東京是香港人「返鄉下」熱門地,我對它卻陌生,曾有迷失於東京鐵路車站內的經歷。這次,我事先把蒐集了的旅遊資訊整理一下,再與小兒一起商量行程,為他設的第一項生活訓練就是「參與決策」。我將幾個主要東京鐵路路線圖都打印出來,交由小兒尋找每日乘車方向與轉車路線。至於如何從鐵路行走到指定旅遊景點,我把相關資料打好在Google地圖程式後,就交由他帶領步行,過程當然有走錯路,但每次最終他也能完成任務。另外,我向他展示在最後關頭,如何不怕醜地用僅有學會的幾句日語,向當地人成功問路。這是第二項的生活訓練:不要只倚靠別人,自己學習運用工具解決生活難題。 平日小兒放學回家就把除下的衣物如拋豆袋般拋入洗衣籃,毋須處理,小時候還會乖乖幫忙晾和摺衣物,長大了呢?這些工夫就只會留待工人或媽媽做,完全沒有「負責任」的意思。太好了!今次機會來到!第三項的生活訓練內容是:旅行時每日更換的衫褲鞋襪該如何處理?每次踏上3至5日的短途旅程,我習慣帶一兩個大容量的膠或布袋,把每天除下並摺好的髒衣物放進去,我教導小兒照辦,解釋他知道:「在旅行的最後一晚你會非常疲累,再沒力氣執拾髒衣物;同時,你在旅程中所買的物品也將要佔用行李箱空間。假如你每天除下髒衣物後亂放,或沒有摺疊好放入已預備的膠或布袋,那麼你將會很痛苦!因為你要一邊重新整理它們,一邊忍受着酸臭汗味……才能騰出更多行李箱空間放置新買物品。」事情就如我所料的發生,小兒最後明白並接受教導,第一次實踐出此做法。 子女不會一夜長大 小兒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話:「我不懂得做!」打從他讀五六年級的時候,我就刻意去拆毁這歪理,努力為他尋找生活訓練機會,例如:上完游泳班後自己清洗泳褲,把游泳用品放回原位;如遲吃晚飯,要自己清洗碗碟和抹淨餐桌。升中前的暑假,要他養成把要做的事情、要參與的活動,交功課的限期等,都一一記錄在手機日曆表上的習慣;考上英文中學,他要更有系統地認真學習英文,所以需要養成把新認識的英生字記錄在一本溫習簿上的習慣……日常生活訓練機會其實到處都是,子女不會一夜間長大,如果父母沒有預先提供足夠的生活訓練,在他們升上初中便貿然「放手」,期望他們立刻做好時間管理、做事有條理、注重學業等,都是不太實際的想法。 文:莊兒 作者簡介:白天與少年為伍,同哭同笑同青春,一起並肩闖蕩;夜裏夾在ASD大兒和ADHD小兒之間,生命中途掏空自己,重新學習「溝通」。為扶苗兒成長,園圃中默默耕耘,力尋妙方實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7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習字未必需重複抄寫

教師教學時,有時為了公平及效率,會採用相同的教學方式。這種做法假設同一班學生的學習需要和能力相近,因而相同的教學方式能適用於大部分學生。 然而,現今學生的學習差距很大,學習需要和能力都不一樣,教師不能只因循固有做法,需因應學生個別情况,靈活施行不同的教學方式,以求能達到因材施教之效。這種多元的教學方式,值得教師深思。 以初小默書作為例子,一般學校的做法是,當學生寫錯字時,會要求學生重寫幾次作為改正。教師假設學生只要重複抄寫,就能學會正確字形。然而,倘若我們深入分析學生寫錯字的原因,就會發現重複抄寫未必是適合所有學生的學習方式。筆者以下會舉出幾個常見的寫錯字情况及有效教法: 掌握字形特徵 當學生能大致寫出字形,但由於要寫的字筆畫多,容易漏掉一點,或多加一畫,例如:寫「獻」或「關」字時,遺漏部分筆畫。這些字的字形不易解釋,筆畫繁雜、瑣碎。教學方法主要是幫助學生記憶字形,把一筆一畫牢牢記住,重複抄寫也許是可行的辦法。 另一情况,同樣是漏掉一點一畫,但是由於寫的字形與其他字形相近,學生因而混淆。例如「直」字,有的學生會將中間的3個橫畫,錯寫成兩畫,像「且」那樣;或是寫「展」字,在下面左方多加一撇,像「衣」字。此時,重複抄寫未必是最有效的方法。適切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直接指出字形特徵,例如:「有些字中間有兩個橫畫,有些3個,而『直』字是3畫的。」這樣,學生就能明確記得橫畫的數量。 分辨字義義符 此外,如果學生因字音相似而寫錯別字,例如:把「將」字寫成「張」,或「造」字寫為「做」,這時,重複抄寫「將」字多遍,都未必有助學習,學生仍會把「將軍」錯寫成「張軍」。這裏的問題是,學生混淆「將」、「張」兩字的用法。因此,更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教導學生分辨兩字的字義,並透過學習活動讓學生辨別兩字,例如:組詞練習,[將/張]開,[將/張]軍。只要學生答對練習,就代表他們能掌握字義的分別。 最後的情况是學生誤用義符,例如:「推」字錯寫為「堆」,或「織」錯寫成「識」。寫錯字的原因是由於學生未能理解義符的功能。當學生明白有「提手旁」的字,字義通常與「手的動作」有關,就能依照「推」的意思,猜出義符應是「提手旁」。所以,教師應提醒學生覺察義符的提示功能,例如:請學生判斷「推」、「堆」、「怕」、「拍」等字,哪些與「手的動作」有關。 總的來說,每個學生寫錯字的原因各有不同,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問題根源,施行多元、適切的教導,才能有效幫助學生學習中文。 文:林浩昌(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7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讀書時節:因為山就在那!

今年暑假,我帶女兒去西藏。半個月時間,幾千公里路程,雪域高原的風光,看得我們目瞪口呆。西藏和香港屬同一時區,兩地距離不算遠也不算近;在同一國度,彼此文化差異不算大也不算小。不多也不少的陌生感,吸引着我們。回家以後,我們全家彷彿患上「歸程症候群」,總是想念西藏又高又藍的天空和濃濃的酥油香味。但最難忘的,還是當中的珠峰大本營之行。自此,女兒幾乎每天都提起珠穆朗瑪峰,於是,我送她一本《珠峰來信》。 珠穆朗瑪峰(作者提供) 書中展開攀珠峰之旅 《珠峰來信》是孩子能看懂的小說,主角小志是小學生,他有天收到一個不可思議的包裹,裏面有一塊化石、一本筆記和一個指南針。那是小志已經去世的外公託付慢遞郵局,在他10歲生日那天準時派送給他的,以履行祖孫二人一起攀珠峰的約定。外公透過寫信,邀請小志「同遊」珠峰,一場跨越時空的旅程就展開了。小志打開外公寫的筆記,珠峰的故事從地理常識開始——地質、氣候等自然風貌;再到科學知識——活在世界之巔的神奇動植物;還有當地文化——人們的生活、雪人和山神的傳說。讀完這封家書,不知不覺已讀通一本「珠峰小百科」。 外公年輕時是記者,他在信中娓娓道來珠峰的見聞,同時給小志講珠峰攀登者的事迹。小說文風簡潔優美,語言親切流暢,以外公的家書和小志的內心獨白貫穿全文。長輩的「書信體」,資料豐富,描寫細緻,層層遞進,滿足小讀者的好奇心;小志的「獨白體」靠近孩子的心智,抓緊小讀者的關注點,留有空間,讓他們沉澱,思考何謂「珠穆朗瑪」——為何挑戰,為何奮鬥。 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86米,一切從大約5000萬年前的板塊相撞而起,所以,珠峰故事,時間特別漫長,空間特別壯闊,比例異於尋常,讓我們訝異於自然的浩瀚,也讓我們敬仰那些在山上留下腳印的人:克服和適應惡劣環境,世代生活在喜瑪拉雅山北麓的藏族人;為登山探險隊默默付出,奔波在珠峰南麓的夏爾巴人,還有那些不惜生死相搏,以實踐夢想的攀山勇士。 天路108彎 蜿蜒顛簸 登山着實不容易!我想起前往珠峰大本營的路上,雖說驅車前往,但暈車加上高原反應,的確難受。尤其經過那條海拔落差近千米,密集分佈百多個急彎的路段——天路108彎,蜿蜒前行,顛簸不堪。咬牙隱忍過去後,我們極目遠眺,聳立在對面的,盡是平均海拔8000米的巍峨雪峰,世界上最著名的幾座高山:珠穆朗瑪峰8848米、洛子峰8516米、馬卡魯峰8463米、卓奥友峰8201米。天之高、地之大,崎嶇又荒涼,卻磅礴而壯麗。語言無力,照片失真,唯有感動和敬畏。那時,我們大概窺探到攀山者的心情。 國道318 天路108彎(作者提供) 「因為山就在那。」(Because it's there.)那是珠峰探險家喬治.馬洛里的名言,印在此書的卷首。我們跟着小志讀外公的信,認識到那幾位載入史冊的攀山勇士,他們鍥而不捨地觸碰自身的邊界和人類的極限,無論成功與否,的確創造了某些值得記憶的東西,正是他們冒險的意義所在。 克服恐懼 走向未知 當然,作為普通人,也許我們一輩子都到不了珠峰,我們也沒有必然要成為探險家的理由。但是,別忘了,生活中挑戰無處不在,我們自己就是生活的探險家,要挑戰心中那座珠穆朗瑪——那片未知之地。Because it's there!克服它!只有克服恐懼,走向未知,我們才有機會超越巔峰,變成更好的自己。 我們也別忘了,對於孩子來說,成長的本身就是不停跨越困難和挑戰未知,一路翻山越嶺的過程,途中難免焦慮和孤獨。《珠峰來信》借外公的信和勇士的話勉勵孩子:「不可能」是終點,也可以是起點,取決於我們的選擇:軟弱還是堅強。當困難傲視我們,挑戰我們的時候,要掉頭回家,還是拿着羅盤尋覓目標和確認方向,勇敢地翻越它? 《珠峰來信》令我無比感動,也許和旅行無關,封面這句話即是原因:孩子,那山挺拔堅定,人亦應如是。 《珠峰來信》(作者提供) 作者:西夏 出版社:晨光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7期]

詳細內容

感講你知:建良好關係 培養孩子抗逆力

儘管香港學生的學術成績在全球名列前茅,但社交情感能力有待加強。根據2018年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數據,香港學生在學術能力方面排名第三,但在社交及情緒抗逆力方面卻只排在第42位,這反映了我們在培養學生情感能力方面的不足。 抗逆力(resilience)是一種幫助孩子在逆境中保持心理穩定並迅速恢復的能力,它需要後天培養。風險因素如學業壓力、朋友衝突和家庭問題,可能削弱孩子的心理安全感;而保護因素,如家庭支持、朋輩友誼和積極的學校環境,則為孩子提供應對挑戰的資源。 持續訓練如同鍛煉肌肉 培養抗逆力如同鍛煉肌肉,需要持續的練習和調適。擁有抗逆力的孩子能在挑戰中迅速調整心態,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要培養孩子的抗逆力,家長和教師扮演關鍵角色。以下是一些具體建議: 1. 經營關係,培養孩子歸屬感 良好的親子及師生關係是培養抗逆力的基石。我們可以與孩子建立緊密的情感聯繫,讓他們感受到家庭和學校的溫暖和歸屬感,這能讓孩子在面對挑戰時感受到支持。例如,每天花時間與孩子分享感受,或安排班級經營活動來增強聯繫;需要的話,也可以借助「感受需要卡」等簡單工具。這些互動有助於孩子感受被關愛,從而增強情感穩定。 2. 鼓勵正向行為,培養同理心 當孩子展現出積極行為時,我們可以及時表揚,這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我們還可以通過日常對話,讓孩子理解同理心的重要,並鼓勵他們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問題。這些教育有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關心他人,並在面對人際挑戰時更有應對能力。 3. 擴大同理心範圍 同理心不僅限於熟悉的人群,還應包括對陌生人和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懷。我們可以利用新聞報道或社會事件來與孩子討論這些問題,幫助他們理解他人所遭遇的困境,並思考如何提供幫助。這樣能增強孩子的同理心,並讓他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在社會的角色,在關心世界的過程中增強抗逆力。 SEL助自我管理人際關係 在培養抗逆力的過程中,在學校推行的社交情意教育(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SEL)扮演着重要角色。SEL幫助孩子發展自我意識、自我管理、社會意識、人際關係及解難能力,這些核心能力對學業成功和抗逆力的提升至關重要。接受系統性SEL教育的孩子能夠更好地管理情緒,解決人際問題,並在面對挑戰時保持積極的心態。JUST FEEL致力透過「感講夥伴學校計劃」,以全校參與方式推動社交情意教育,旨在通過培育孩子的同理心和抗逆力,幫助他們在學校和生活中更好地應對挑戰。 隨着新學年的開始,我們也在香港多間「夥伴小學」推廣班級經營,這與教育局《4Rs精神健康約章》的呼籲和信念不謀而合。教育局副秘書長蘇婉儀早前發表的文章指出,班主任在維護學生身心健康方面的角色至關重要,特別是在學期初,通過班本活動幫助學生互相認識,提升聯繫感,並且教師應多主動關心學生的情緒,建立互信。我們的工作正是響應這一號召,透過強化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信任,為學生築起更堅固的心理安全網。 在這個充滿挑戰的世界,抗逆力是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和家長可通過提供情感支持、鼓勵正向行為,以及擴大孩子同理心來幫助他們建立強大的心理安全感。抗逆力不僅是應對困難的工具,更是孩子邁向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石。我們可以攜手幫助孩子在學業之外,獲得這筆寶貴的心理財富。 文:郭梓樂(「JUST FEEL 感講」共同創辦人)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7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文言文的好處是留白

兒子升讀中一,學校指定要讀楊振中編著的《歷代文言小故事(一)》(有為書店),剛巧這本書家裏有,於是暑假開始,就是親子共讀文言文時間。 廣東人讀文言文有個好處,因為有些中文字,文言文和廣東口語相通,例如廣東話的「走」字與文言相通,即現代白話「奔跑」的意思,又如廣東話的「行」字亦與文言文相通,即現代白話「走路 / 步行」的意思。 閱讀需要勇於猜想 不過,親子共讀文言文之際,個人覺得最有趣的是,文言中因為用字精煉,作者或有心或無意,字裏行間,每有「留白」。這可能是孩子閱讀文言文時摸不着頭腦的地方,偏偏卻是喜歡閱讀的人覺得有趣和可堪玩味之處。 譬如說,有一篇文章節錄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提及顏回,孔子說:「自吾有回,門人益親。」白話語譯為:自從我有了顏回,學生對我更親近。可是,為什麼門人會更親近孔子呢?後文再沒有論及。這成了一個「留白」,讀者必須在這個地方把自己的推論和猜想填補進去,才能「讀通」文章。也許,是顏回人緣很好,同門都以他為榜樣,看他很喜歡親近孔子,也就自自然然和他一樣喜歡親近孔子?也許,是門人從顏回和孔子互動之中,看到了孔子的另一面,於是更明白孔子是一位既可敬又可親近的老師? 沒有標準答案,卻留下更多思考空間。 未必正確 但必然印象深刻 又譬如說,另一篇文章節錄自《荀子.解蔽》,提到有個叫做涓蜀梁的人,「其為人也,愚而善畏」(又蠢又怕死),一天,夜行,在月光之下,「俯見其影,以為伏鬼也;仰視其髮,以為立魅也」(低頭見影,以為是趴在地上的鬼;抬頭看見自己垂下的頭髮,又以為是站起來的鬼),於是大驚,「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氣而死」。最後一句,白話翻譯為「轉過身奔跑,等到回到他家中時,就斷氣而死了」。可是,「背而走」一定是轉身逃跑的意思嗎?古人惜字如金,上文用一個「走」字就可以了,何必強調「背而走」?譬如《孟子.梁惠王》有「棄甲曳兵而走」一句,慌忙逃跑,根本不用加上「背而」兩字,如果作者故意加上「背而」二字,很可能特指某一種跑法,就好像《漢書.枚乘傳》有「人性有畏其景(影)而惡其跡(腳印)者,卻背而走」一句,「卻背而走」正是「倒着跑」的意思。假設上文的涓蜀梁先生,正是嚇得不敢轉身,一邊後退,一邊看着亦步亦趨的「鬼影」,自己後退得愈快,眼前鬼影追得愈快;那麼,以這種不正常的「倒後跑法」,一路跑回家中,眼前鬼影卻一直擺脫不了,情景既詭異又滑稽無比,最後回到家中「失氣而死」,想來比正正常常轉身逃跑至死更為「合理」。 以上所講,純為個人猜想,聊為閱讀自添趣味,貽笑大方,不足為訓。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6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不良姿勢影響睡眠質素

近年來,多項研究發現,兒童的睡眠質素與時間對其整體發展至關重要。專家建議,學前兒童每日應有11至14小時的睡眠,學齡兒童則需9至11小時。高質素的睡眠不僅是指睡眠時間的長短,還包括深度睡眠的比例,這對兒童的身心健康有深遠的影響。 脊椎缺支撐 礙深度睡眠 不良的脊椎姿勢與睡眠質素有密切且複雜的關係,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兒童的骨骼系統發育快速,長時間不正確的坐姿、站姿或睡姿,都可能導致脊椎負荷過重,造成慣性不良姿勢。這些習慣不僅在白天影響脊椎健康,還會在夜間影響睡眠。兒童在睡眠時,若脊椎未能得到適當的支撐,會減低深度睡眠的時間,長期下來令姿勢變得更壞,引起惡性循環。 缺體能活動 肌肉力量不足 隨着電子產品的普及化,兒童和青少年長時間低頭使用手機及平板電腦,令頸部和脊椎長期處於非自然的彎曲狀態,增加了脊椎的負擔,久而久之導致慣性不良姿勢。加上現代的生活方式使兒童減少參與體能活動,令肌肉力量和柔軟度不足,難以維持良好的坐立姿勢。此外,不符合人體工學的桌椅及家具,無法對身體提供足夠的支撐,也會促使不良脊椎姿勢的發展。 在睡眠時,如果脊椎未能得到良好的支撐,如枕頭過高或過低,牀墊過硬或過軟,都會導致脊椎處於非自然狀態,令身體肌肉緊張,減低血液循環,引致輾轉反側,難以進入深度睡眠。除了會引起脊椎問題如脊椎側彎外,更可能導致睡眠窒息障礙,影響生長激素的正常分泌,長遠而言,影響兒童的發育和日間的精神狀態。 選用合適家具 定期檢查脊椎 為了打破這個惡性循環,家長應鼓勵孩子減少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增加戶外體能活動,選擇符合人體工學的家具以及合適的寢具產品。此外,定期作脊椎健康檢查,參與專業的體能訓練和脊椎矯正課程,都是預防和改善脊椎姿勢、提升睡眠品質的有效措施。透過這些綜合措施,可以有效促進兒童的全面健康發展。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陳娜智(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6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童年傻事錯事當笑話

曾聽少年分享,原來他們若在學校以外偶遇同學,壓力非同小可——該招呼還是不招呼?招呼的話,那人可會認不出然後不理不睬?但若不幸對上眼而不招呼,如何排解尷尬?我追問,在偶遇的千鈞一髮間,怎樣才算理想結局?少年們回覆:互相閃躲成功,免去彼此的友情試煉。 不慎犯錯 以為天崩地裂 媽媽聽着,覺得他們的半熟腦袋真神奇(也挺幸福),竟為這些環節煞有介事,大傷腦筋。但話說回來,自己好像也曾如是,畢竟,成長本來就充斥着各種傻傻的不可思議。像王淑芬在《童年原來是喜劇》裏「招認」:「小時候,真是傻呼呼的。不過,最傻的是,不小心犯了錯,就以為天崩地裂,萬劫不復。我曾經為了踩斷媽媽的長裙,嚇得打算離家出走,到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隱姓埋名,重新做人。」 《童年原來是喜劇》(網上圖片) 作者:王淑芬 繪者: 蔡元婷 出版社:字畝文化 男女生學跳舞 為避牽手各出奇招 王淑芬是「君偉上小學」系列的作者,寫了一堆孩子笑死也愛死的校園小說,從《一年級鮮事多》寫到《六年級怪事多》,每個年級出一本。這套書首版於1993年,今年原來剛過30年。至於《童年原來是喜劇》則是2019年的作品,寫的正是自己的「蠢人史」。書中大方地分享各樣叫人捧腹的傻事,像是:體育課老師預告男女生要牽手學跳舞,但兩個性別對彼此的粗魯野蠻和嘮叨愛告狀都看不順眼,各自想出曠世奇招:有女生備手帕,有男生備小樹枝,共舞時牽着手帕或啞枝的兩頭,無論如何不碰到。又像是:聽到「女兒紅」的典故——父母在女兒出生時釀下美酒,待出嫁時才開封慶賀——太入迷了,待知道媽媽沒預備,便決定自己動手,亂採一堆果子埋在地下釀製水果酒。也像是:寫了卡片向心儀的班長告白,卻抵不住打折多買兩張,順勢送給另外兩個「備胎」,最後得回兩張「知名不具」回覆表示願作知己,但她從此傻傻的弄不清該對誰人冷臉誰個親熱…… 別在相同陷阱再跌一跤 這些瑣事雖然來自上個世紀60年代,但無論哪個童年都有它的雋永。「主要是想讓小朋友安心——世界上的孩子都是一樣的,難免會犯錯;同時,也可以提醒你,別再跟我同出一轍,在相同的陷阱裏再跌一跤。」真是重要的提醒,成長哪裏免得了犯錯?只要勇敢地撐一撐,所有傻事錯事,以後都可以拿來當笑話。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6期]

詳細內容

窗邊的小荳荳:不再小的荳荳(下)

上回提要:小荳荳在上課時突然大吼大叫:「夠了!我受夠了!老師上課那麼囉嗦,爸爸媽媽天天吵架,沒有一個人真正理解我的感受!」然後跑到洗手間,更撲到同學的肩上放聲大哭…… 班主任趕到了洗手間,看到這一幕,如釋重負,還好沒有發生悲劇。輕聲說道:「小荳荳,老師知道你最近壓力很大。來,我們到輔導室好好談一談,老師會幫助你的。」小荳荳點了點頭,跟隨班主任離開了洗手間,來到了輔導室。在這個安靜而私密的空間裏,小荳荳稍微放鬆了一些。班主任遞給他一杯熱茶,讓他先平復一下情緒。 我為何情緒失控? 「小荳荳,原來昨天爸媽吵架了,你心情受到影響。加上你現在正處於青春期,身體和心理都在快速發展,情緒波動也很大,這都是非常正常的。」班主任耐心地解釋着:「家裏的情况給你帶來了額外的壓力,老師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要學會如何駕馭這些情緒,不讓它們控制我們的行為。剛在上課時大家都靜靜地在上課,你忽然大叫跑出課室外,當時你在想些什麼呢?」 小荳荳這才明白到自己剛才的失態嚇着大家了,其實他自己也不知道情緒爆發的因由。「謝謝老師,非常對不起,我不是有心的。我很害怕,我不知自己為何會這樣失控。當時,我腦裏只有昨晚失控的爸爸……」 向親友傾訴 忌獨自承擔 班主任微笑着說:「你要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當你感到憤怒、委屈或是難過時,試着去辨認這種感受,並給它一個名字。想想是什麼觸發了這種情緒,是不是有什麼潛在的原因?當你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變化,就更容易掌控它們。你可以試試深呼吸、數數,或是做一些運動,這些都能幫助你平靜下來。如果實在忍不住,可以找一個安全的地方,大聲喊叫或哭泣,把情緒發泄出來。但記住,不要傷害自己或他人。不要把所有事情都悶在心裏,多與老師、家人或朋友傾訴,大家都願意聽你訴說煩惱。學會尋求幫助,不要獨自承擔一切。」 小荳荳認真地點點頭,把老師的話記在心裏。班主任欣慰地微笑,拍拍小荳荳的肩膀:「相信自己,你一定能夠成長為一個懂得控制情緒的大男孩。老師和同學們都會一如既往地支持你。現在,我們一起回教室吧,大家都在等你呢。」小荳荳感激地看了班主任一眼,跟着她走出輔導室。回到教室後,同學們看到小荳荳情緒平復,都鬆了一口氣。小荳荳的好兄弟們走上前,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表達支持和理解。 不再小的荳荳,處於青春期,就像一個新牌司機開着法拉利,總是失控。他需要的,是大家的關心和諒解。 文:徐區懿華(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童年就像暢銷書《窗邊的小荳荳》作者一樣頑皮,惜終生未遇上啟蒙的小林校長,唯冀盼成為學生的小林校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6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