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孩子心:永不放棄的秘訣

每次只要談到學業,天霖就會說:「我想要棄科啊!數學太難啦!」 有次上課,他看到教桌上那本《超凡學生手記》,說:「這本書挺好看的!」 我問:「對你有什麼啟發呀?」 他說:「我發現自己最大的障礙是自我設限,我常常覺得自己不行,信心不夠,特別在數學方面。」 「每次當我想放棄的時候,我爸就會出現,他每次都是同一句開場白,『要不要幫忙呀?』當他教我如何解題後,我就會有一刻想要再試試,但……真的是那一刻。下一刻再遇到難解的題,我還是想棄科。」 爸爸也曾數學不及格? 我好奇地問:「那又是什麼讓你堅持到現在,繼續嘗試呢?」 他說:「有一次解完題,我爸爸問我,知不知道在他求學階段有什麼失敗的經驗。我就猜他肯定是追不到女孩子,或是做了什麼『偷雞摸狗』的事情被老師抓到之類的。但他竟然告訴我,他中三那年,數學是不及格的!」 「我沒有想過,因為我爸的數學挺厲害的。他告訴我,當時每次做數學功課,就想着要棄科,他試過裝病不考數學,但被爺爺拆穿了,罵了半天。但那個時候感恩有老師的幫助,常常在課後講解題目給他聽,最後在下學期尾的考試中及格了!」 「你知道嗎?他說完這個失敗的經驗後,他拍了拍我的肩膊,說了一句超級『老套』的話,他說不要放棄,繼續努力!」 我笑說:「雖然『老套』,但你聽進去了啊!你爸爸抓時機抓得真準!」 陪伴子女 化解內心掙扎 我常常跟父母分享,時機很重要。天霖的父親不怕孩子的拒絕,每次看見孩子有需要的時候,都是簡單地向孩子重複發出同一個邀請──「要不要幫忙呀?」不但給了孩子足夠的空間,同時也向孩子傳遞了一個信息──「需要幫忙的時候,我都在」。 就是這份安頓感,孩子不怕跟父親分享自己想要棄科的想法,父親也不急於要求孩子拋棄這種想法,藉着教孩子解題的場景,跟孩子分享自己失敗的經驗,創造溝通的空間。 孩子在過程中,感受到自己被信任以外,他發現原來自己面對數學時覺得困難,想要放棄,並不是只有他一個人是這樣,就連數學很不錯的父親,也有同樣的感受和經歷。 父母們,這代孩子面對的挑戰,大多是來自內心的掙扎,想要向好卻有時內心欠缺力量,提不起勁,他們需要成人作為他們成長上的嚮導,陪伴他們共同面對不同的困境,為他們加油打氣!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8期]

詳細內容

同理心學堂:夫妻共建「管教聯盟」

當家庭迎接子女到來時,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然而,隨着子女漸漸長大,生活瑣事往往成為夫妻間爭吵的導火線。管教子女時出現分歧,夫妻該如何尋求共識,成為最佳管教伙伴? 根據研究顯示,婚姻的滿意度通常呈現U形走勢。有了子女後,夫妻的滿意度會從高峰下滑,直到子女長大後才回升。心理專家指出,許多夫妻有了子女後,常因管教觀念不同而爭執,而分歧主因在於雙方的原生家庭和成長經驗有差異,引致管教觀念不同,其實這種現象非常普遍。 父母爭執 孩子或變自卑退縮 夫妻因管教分歧而引起的衝突,往往影響子女成長。子女無法理解父母間矛盾的管教規則,甚至感到困惑。更嚴重的是,若子女將父母爭執原因誤以為自己的不是,可能導致性格自卑、退縮。 那麼,夫妻該如何處理因管教子女而引起的衝突呢? 1. 態度一致,相互扶持 夫妻雙方應共同思考育兒的目標,如希望孩子成為獨立自主、有責任感、善良正直的人。當目標一致時,就能更容易找到共同點。在管教時,父母應協調並保持一致,給孩子明確的規範。同時,夫妻應先就大方向達成共識,建立「管教聯盟」,視彼此為合作伙伴,互相尊重,避免各自為政。一方作決定或承諾時,另一方應給予支持,防止孩子利用父母的分歧來逃避責任。 2. 理解差異,尊重彼此 管教方式可能因個人性格和成長背景而有不同,夫妻之間要用愛心互相包容,用同理心理解對方角度,而非故步自封或互相指摘。當意見不合時,應以理性、平和的態度,坦誠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並聆聽對方的想法,保持開放溝通和互相尊重,共同克服管教上的挑戰,也能讓夫妻關係更加親密。 3.協商妥協,建立雙贏 建議建立定期的家庭會議,為家人提供溝通平台。若夫妻無法達成共識,可讓子女參與討論,避免一對一僵持。通過家庭會議,夫妻及時了解彼此及子女的需求,做出適當調整,達成雙贏解決方案。 4.分工合作,共同承擔 夫妻可協商彼此有適當的分工,各司其職。但分工並非孤立割裂,在需要時仍可請求另一半協助,當一方感到疲憊或壓力過大時,另一方應給予支持和鼓勵。夫妻雙方也要安排時間共同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 5.求助專業,緩解衝突 最後,當夫妻雙方無法解決育兒衝突時,可以尋求專業人士幫助,如家庭服務專業社工、輔導員等,以獲得正確的指引及協調技巧。一起學習如何更好地表達和理解對方,找到平衡點,管教上的壓力及摩擦才能得到緩解。 管教孩子是夫妻共同成長的漫長旅程,需要夫妻通力合作。只要大家本着對另一半及對孩子的愛,共同為子女努力,將分歧化為契機,一定能攜手越過各種挑戰,培養出身心健康、品格優秀的好孩子。 文:李慧琪(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石硤尾會所助理主任幹事)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8期]

詳細內容

超人DadDad:與子女談夢想

與子女談論夢想是一個美妙的時光,不僅可以增進親子之間的了解,還能幫助孩子思考未來,培養自信和目標感。作為家長的我也會跟一對子女談夢想,現時5歲的女兒Hayley會跟我們說,長大後希望可以成為一個畫家,當然作為父親的我,亦希望她可以夢想成真,如果各位父母,不知道如何與子女開展這個話題,以下有一些建議: 深入溝通 支持追夢 1. 營造輕鬆氛圍 選擇一個放鬆的時間和場所,讓孩子感到安全和舒適。這樣,他們更容易打開心扉,分享內心的想法。 2. 積極傾聽 在與孩子談話時,保持專注和耐心,並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表達。避免打斷或批評,讓他們知道你對他們的夢想充滿興趣。 3. 鼓勵探索 孩子的夢想可能會隨着年齡和經驗的增長而改變,因此鼓勵他們探索不同的興趣和可能。告訴他們,不論夢想多麼天馬行空,都值得被認真對待,就好像我的女兒Hayley一樣,曾告訴我想做科學家,但最後又想做畫家,所以作為家長可以鼓勵孩子不斷探索。 4. 提供現實支持 幫助孩子將夢想具體化,討論他們可以採取的實際步驟來實現夢想。這可以包括學習某些技能、參加課外活動或認識行業中的專業人士。例如Hayley喜歡接觸藝術或繪畫,我們將來亦會提供機會給她,讓她可以好好學習。 5. 分享你自己的夢想 與孩子分享你年輕時的夢想,以及這些夢想如何影響你的人生道路。這可以讓孩子看到夢想的重要,以及追逐夢想的可能,這是非常重要的,現在Hayley和兒子Hanson,每次翻閱我的著作《走進森林的刺寶寶》時,也知道爸爸是一名繪本作家,而且是可以夢想成真的。 6. 強調過程而非結果 提醒孩子,夢想的追求是值得的,不論最終是否達成。過程中學到的經驗和技能才是最寶貴的。 7. 保持持續的對話 夢想不止是一次對話的主題,定期與孩子回顧他們的夢想,看看有什麼新的變化或需要調整的地方,並繼續給予支持和鼓勵。 通過這樣的交流,父母不僅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還能與他們一起構建一個充滿希望和可能的未來。 文:陳顯庭(Rio Chan) 作者簡介:註冊社工、註冊教師,育有兩名兒女,女兒有ADHD傾向。過往於NGO工作十多年,大部分時間服務SEN兒童及其家庭,是一名努力追尋夢想的爸爸及繪本作家,曾出版兩本繪本著作——《走進森林的刺寶寶》及《我是閃電蛙》。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8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閱讀的幸福:如何塑造孩子自我價值

最近,我和一些以前的學生約好敘舊。在席間,不免會講起他們的童年往事。其中一個男生分享了他小時候的頑皮事,他說:「何sir,感謝你沒有在我做錯事時一味責罵我,反而用另一種方式讓我知道自己做錯了。你不僅讓我喜歡上中文,更教會了我如何做人。」聽到這番話,我心中既感動又欣慰,這讓我想起一本對我影響深遠的童書。 《艾德華-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是由著名的英國兒童文學作家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創作的一本對大人充滿教育意義的童書。這本書不僅適合孩子閱讀,對大人而言也有深刻的啟發。故事講述了一個名叫艾德華的普通男孩,他因為偶爾的頑皮行為,經常受到大人們的批評,甚至用粗魯、吵鬧、惡劣、野蠻、邋遢等字眼來形容他。逐漸地,艾德華變得愈來愈符合這些負面評價,甚至被稱為「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 《艾德華-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網上圖片) 作者、繪者:約翰.伯寧罕 譯者:林真美 獲讚賞 頑皮孩子變可愛 故事去到這個位置時,作者安排了一個反轉。有一天艾德華照常刻意去做一些壞事,但今次卻反而受到大人用另一個角度去欣賞他,然後用很正面的形容詞去表揚他。經過一次又一次,周圍的人開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艾德華,給予他更多的愛和正面評價,艾德華逐漸建立正面的價值,最終成為了一個可愛、受人喜愛的孩子。 這本書讓我們深思該如何塑造孩子的自我價值,孩子在成長期間很多時根據外界的評價而動搖,負面的評價愈多,孩子就愈容易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相反,當我們願意多讚賞他們,他們的自我形象便會愈好,自我的建立也會愈完整。孩子的成長需要通過自我接納和積極的自我對話,逐漸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學習將外界的批評轉化為改進自我的動力,而不是讓這些評價淹沒自信心。 大人們也要尊重和接納每一個孩子的獨特性。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點,要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潛能,去讚揚他們的優點並不是一件難事。但如何去用正面的方向面對孩子的「惡」,才是我們最需要學習的。在讀過這本書後,我常常都提自己,愈頑皮的孩子,我愈需要找到一些位置去稱讚他們,用正面的評價去建立他們。這樣,孩子們才能在一個充滿愛和支持的環境中健康成長。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對孩子人格的培養和心靈的滋養。 教育核心在於理解與接納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每個家長和教師的必讀之選,幫助他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學會如何以愛和包容去對待每一個孩子。通過艾德華的故事,我們可以學習到,教育的核心在於理解與接納,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孩子的自我實現,讓他們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中,勇敢追尋自己的夢想,並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文:何彥輝 作者簡介:現為港澳信義會小學校長,20多年來,倘佯在故事的懷抱中的教育工作者。一直用心推動兒童文學在學校的發展,相信文學的力量能在孩子的成長中留下真、善、美的痕迹。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8期]

詳細內容

育兒鬆一ZONE:勿墮讚賞陷阱

「乖啦!乖啦!最乖係你啦!」 「識自己食飯!算你乖啦!」 「自己擺好對鞋,乖啦!幫我收埋啲衫,就仲乖!」 「你自己執玩具,乖!唔似噚日咁,搞到成地都係,幾無手尾呀!」 「你乖,媽媽咪開心囉!」 以上父母讚賞孩子的說話,可能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有沒有留意到當中的「bug」?相信父母是希望透過讚賞孩子,讓他有自信,甚或強化他的正面行為,可是這些bug卻無意中消弭讚賞的功效,甚至適得其反呢! 1. 讚賞的陷阱 .沒有說出具體好行為:父母希望透過讚賞來強化孩子某種正面行為,如果父母沒有具體表明究竟是什麼好行為,孩子摸不着頭腦,就未能達到父母的本意了! .真誠態度欠奉:字面說話怎樣好聽,但當中夾雜着的敷衍、不屑、揶揄等態度和語氣,是直接見真章,孩子絕對會感覺得到的! .得一想二:有時父母見孩子做到好行為,就會連帶附上得一想二的期望。但這樣的讚賞聽在孩子耳中,他只會咕嚕:「唔讚好過讚,原來後果嚴重!」 .秋後算帳:縱使第一句是讚賞,但父母接着便開始數落孩子過往種種的不是,他就只會聽到後者而上心,而無視父母第一句的讚美說話了。 .情緒勒索:孩子做好行為,是為自己個人成長,而不是討人歡心,為別人而活。「你自己做功課,媽媽會好開心㗎!」如此這般的讚賞,還是不用為妙! 刪掉「但是」 加添「假如」 2. 讚賞中必須刪除兩個字 「你好乖,自己執玩具,但係你仲未做功課喎!」不喜歡被人直接批評,是人之常情,父母讚賞孩子之餘,若加上「但是」兩個字,情况就180度逆轉了——讚賞變公審! 3. 讚賞中可以加添兩個字 父母讚賞孩子之餘,又希望他更上一層樓的話,建議可以用上「假如」兩個字。「你自己執好玩具,真係好有手尾!假如你收拾埋啲圖書,就會更加整齊!有手尾,又整齊嘅小朋友,真係有責任心!」 4. 過程中付出努力值得欣賞 父母讚賞孩子,勿只聚焦結果,即使結果未如理想,但他曾付出的努力,同樣值得欣賞。此外,父母可以強調,欣賞孩子做出好行為所突顯的品格特質,而當中,亦不宜攙雜跟其他人比較的說話。 5. 讚賞方程式:人 + 行為 + 形容 「小明(人),你自己做功課(具體行為),好主動,又自律(形容)啊!」孩子知道父母欣賞自己做某種好行為,會強化繼續去做,亦透過父母對自己的形容,逐漸建立自己是一個怎樣品格的人。 或許,孩子平日會做出一些令父母勞氣的事,不當行為以外,若父母多着眼他的正面表現,不吝嗇,真誠地宣諸於口去讚賞他,他就會逐漸建立自己正面的形象,成為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 文:李淑輝(慈慧幼苗教育主任、資深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慈慧幼苗」是一所致力拓展0至6歲幼兒培育及發展的慈善機構。透過互動資源平台及專業的家長教育培訓課程,教育公眾正確的育兒知識,啟導幼兒建立正向思維與正面價值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8期]

詳細內容

善養救未來:同感心屏障

一天晚上當我和丈夫在傾談時,6歲的細佬不斷過來打斷我和丈夫的對話。我感到十分煩躁,於是對家人宣布:「我現在很煩亂,因為有很多人同時在跟我說話!」全家馬上鴉雀無聲,我則入房冷靜一下。但這時細佬又過來,戰戰兢兢地叫我陪他刷牙。我情緒還未平復,等了一會我才板着臉說:「去刷牙吧。」怎料一進到洗手間,細佬便大哭起來。 我內心即時有把聲音說:「怎麼了?我已經辛苦忍耐不發火!他還哭什麼?!」我問細佬:「你為什麼要哭?」細佬回答:「我不想說。嗚嗚……」我內心一把聲音說:「他現在很難過,需要安撫。」但另一把聲音卻說:「他不想說?他竟敢拒絕溝通!我就要他好看!」 最終,我內心的「同感心屏障」就像新世紀福音戰士的A.T. Field般全開,確保我的同感心一滴都不會流出去!我不再忍耐,完全不理後果地罵:「我剛剛都還沒罵你,你哭什麼?哭啦!你儘管哭吧!媽媽很壞,是不是? 」我還扮他哭來嘲諷他:「嗚嗚嗚,很可憐啊,為何我會有個這麼差勁的媽媽?」 這時神隊友爸爸出場了,他抱走細佬安撫,讓我有空間沉澱。 好,讓我們來數一數到底有多少「同感心屏障」出現了。同感心屏障,是一些會讓對方感到不被理解的說話和行為,往往流露在我們習以為常的即時反應之中,不知不覺間滲透在我們與人的互動之中。 我一開始入房冷靜,是「忽略」;然後我叫細佬去刷牙是「分散注意」;我問細佬為何要哭是「判斷」和「縮小問題」,因為我認為他未至於要哭;之後的大罵是「責怪」;最後扮他哭是「嘲諷」。 而同時,我也有對於自己的同感心屏障,我怪責自己沉不住氣,傷害了細佬。我用靜觀陪伴自己的憤怒,過了一會,內心一把聲音說:「如果你能看見我的創傷,便會明白我為何會這樣做。」我傷害細佬的行為被同感了,我流着淚,想起我小時候哭時,大人就是會如此責罵、羞辱和冷待我,所以當細佬哭或不願回答時,我便會被觸發。而當我能心痛我的童年時,我也心痛細佬剛剛的遭遇,於是自然地想要安撫細佬了。 之前因為有同感心屏障,所以我沒留意到細佬的真正需要。原來細佬是有點不舒服,所以想我快點哄他入睡。我跟細佬道歉,解釋剛剛媽媽被觸發了,細佬沒做錯事,媽媽很愛他,問他剛剛是否很害怕,再安撫他入睡。 「你現在需要一些空間嗎?」 還有其他類型的同感心屏障嗎?有的!其中一個很常見的屏障是「正向化」。 例如在孩子遇挫折難過時,說:「不要緊!下次再努力!」或在孩子憂心時說:「不用擔心,還有很多方法的!」、「一切都是最美的安排!」等。如果這些鼓勵的說話是想要改變孩子的感受,讓他們馬上變得積極或釋懷,便有可能會讓他們感到自己的感受不被明白,或讓他們覺得自己的感受是不應該或不需要的,繼而壓抑自己的情緒。我們可以先陪伴孩子的情緒,例如說:「我感到你很難過,我在這兒陪着你好嗎?」然後耐心陪伴和聆聽;又或者說:「你現在需要一些空間嗎?請告訴我可以如何支持你。」當情緒流過後,孩子通常會自然振作起來。 也請緊記,同感心屏障並不代表我們做錯了或不夠好,那只代表我們以前也曾被這樣對待。這時候,我們又可以抱抱我們的內在小孩了。 文:周芷欣 作者簡介:佛系媽媽芷欣,佛法輔導碩士,育有一子一女。原本家庭事業兩得意,產後卻陷入抑鬱。後來接觸到《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從中看見自己抑鬱背後的的童年創傷,深受感動,最後憑借佛學和內在小孩走出陰霾,放棄原有工作,致力推廣善養和療癒。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8期]

詳細內容

日式育兒記:搶購白米

今天我真的很希望跟大家分享我的喜悅,因為剛剛我終於在超級市場買到一包5公斤的秋田米。買畢後即時打電話跟我先生報喜,很難想像一包米可以令我們如此欣喜若狂。 地震預報後陷米荒 自日本早前發出地震預報,超級市場的米可以在一瞬間完全消失,我真的不是說笑,全部人也一窩蜂去買米,令整個日本陷入白米短缺的情况。我家是「無米不歡」的家庭,兒子早上也喜歡以飯為早餐,幸好我們在預報發出的那個星期買了一包10公斤的米,應該也夠我們吃一個月吧?我還天真地以為日本的白米供應應該會很快恢復,誰不知預報取消後又宣布一個強颱風吹襲,白米供應量一直遲遲未有改善,我看家裏的白米量每日遞減,也開始擔心起來。之後每天走遍我家附近的超級市場撞撞彩,看看會不會有入貨的機會,但白米貨架空空如也,只有一些意粉、麵粉、公仔麵,甚至年糕,連超市廣播也不斷道歉,說白米量不足,希望大家能選購其他麵食來補白米不足,但意粉又怎能代替飯呢? 日本發出地震預報後,超級市場一度出現白米短缺,白米貨架空空如也。(作者提供) 勿以善小而不為 有一個好心的職員看見我每天來「巡舖」,提我最好在超市還沒開門前15分鐘來排隊,早上會有一些白米供應,不過量也不是很多,而且每人限買一包,手快有手慢無。翌日我在早上8:45前來,已經有人在排隊,大概有20至30人。「應該還可以買到吧!」我天真地想。排我後面有一名老婆婆,她拍一拍我膊頭,問我超級市場什麼時候開門,我告訴她時間後便跟她閒聊,婆婆告訴我對上一次要排隊買米的時候,已經是東日本311大地震的時候,沒想到現在又要再一次經歷沒米的憂慮,不過她明白大家都擔心地震,所以很正常。聽畢婆婆這番話,真的希望她今天能買到米,一解她的擔憂。超級市場開門,大家一個跟一個到白米貨架上取米,可是今天只來了一箱白米,到我們的時候已經被搶購一空,婆婆還安慰我說明天吧!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名排頭幾位的男士,問我們是不是要買米,我回答是,他說他太太已經拿了一包,然後便向我們遞上一包米,我隨即放在婆婆的購物車上,婆婆跟我道謝便走了。 我猜「勿以善小而不為」就是這個意思吧,那名男士的一個小小舉動,真的幫了婆婆一個大忙,令人感動,見到婆婆有包米帶回家,真的讓我鬆了一口氣。日本人有時雖然真的很冷漠,但在特別情况下,大家也會守規律,幫助弱小社群。 文:椰菜媽 作者簡介:最愛DIY玩具,與肯尼亞爸爸生了兩個椰菜B,移居日本生活,盼與兒子一起經歷快樂童年。www.facebook.com/cabbagepatchkidsinjapa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8期]

詳細內容

增添父能量:愛在青春期——爸爸的獨特角色

最近有一齣動畫電影,全球票房賣座,是以青春期為主題。電影故事用擬人化的方式展現了孩子在青春期階段的情緒變化和心理發展。青春期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期,孩子面臨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變化,容易產生情緒波動、叛逆行為和自我認同的困惑。然而,這個階段的子女更需要父母的陪伴。筆者作為兩孩爸爸,更感到爸爸的理解、支持和引導,對子女特別重要。在9月開學的日子,與大家分享一些秘訣。 以往大小兒子如要在周末外出,筆者都一定會陪伴在側。但最近大兒子突然對我說:「今次我自行外出就可以,爸爸你不用陪我了!」我當刻的心情五味雜陳,幸好太太安慰我:「他長大了!我們作為父母的要學習放手。」我亦盡力在兒子出發前溫馨提示,提醒他要攜帶手機、八達通等。經過此次事件,我感覺到自己的爸爸角色正逐漸轉變。究竟爸爸在孩子步入青春期後應該如何繼續發揮獨特角色,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強後盾?筆者有以下3點溫馨提示: 1. 陪伴勝過說教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對父母的說教反感,甚至產生叛逆心理。他們渴望的是爸爸的陪伴和理解。在電影中,主角的爸爸雖然不了解女兒的內心世界,但仍主動與她溝通,並給予適當的建議。例如當主角感到焦慮和自卑時,爸爸溫和地說:「親愛的,你一點都不糟糕,你只是在改變。」這句話不僅讓主角感到被理解和毫無條件地接納,也給予她力量和信心。爸爸可靜靜地坐在孩子一旁,一起看電視、打遊戲機,或者只是散步聊聊生活瑣事,不需要刻意找話題談論,可以先嘗試從孩子的日常生活入手,例如學校的趣事、喜歡的音樂、喜歡的遊戲等。這些都能拉近彼此的距離,讓孩子感受到爸爸的關心和陪伴,建立彼此的連結。這樣孩子才會更願意主動傾訴內心的掙扎和矛盾,讓爸爸適時引導。 2. 引導負面情緒 青春期的孩子,開始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他們對周圍的世界產生更多思考和疑問,亦容易產生不同情緒。在電影中,當主角出現不同情緒時,爸爸會耐心地詢問女兒的想法,並給予適當的建議,引導她正確認識和處理自己的情緒。鼓勵爸爸即使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亦要盡力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和孩子溝通,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我,並耐心地解答疑問。爸爸亦可以透過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傳遞正確的價值觀,鼓勵孩子積極面對青春期的挑戰。 3. 以行動表達愛 青春期是孩子從童年到成年的過渡階段,充滿挑戰和掙扎。請爸爸不要缺席,陪伴孩子走過這個艱辛歷程,成為孩子堅強的後盾。孩子有可能面臨人際交往、情感困擾等問題,爸爸需要耐心地聆聽,並表達無條件的支持,讓孩子感受到父愛。鼓勵爸爸除了用言語表達愛,更要用行動去表達父愛。例如,當孩子需要幫助時,爸爸可及時伸出援手,正如上文所述,我的大兒子容易在細節上出現疏漏,所以我會預先為他的手機充電、確保八達通內有足夠的金額等,希望以行動讓兒子感受到父愛。 電影中的「腦朋友」團隊,需要共同協作才能幫助主角順利度過青春期;而爸爸也需要與孩子共同努力,才能幫助他們健康成長。作為爸爸,我們需要積極與孩子一起面對青春期的挑戰,用愛和理解陪伴孩子成長。請記住,即使孩子步入青春期,你的角色依然重要,你的陪伴和支持,將會成為他們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燈。 文:黃格平(兩個兒子的爸爸,喜歡與年輕人探討家庭價值,與好爸爸中心一起塑造新一代爸爸角色)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7期]

詳細內容

民房四寶:在超市上的一堂課

在新學年的開始,當大部分人把目光和關注放在孩子身上時,作為校長,我亦清楚看見前線教師的需要。每一個學年都是新的,這一點新,會給人帶來興奮與期待,但,無論是新入職還是在職多年的教師,這個時候,內心又總有幾分憂慮與不安。這些感覺的出現不是幻覺,也影響着情緒,離開課的日子愈近,晚上愈難入睡,旁人也察覺自己多了煩躁。 教與學是教師的專業,也因為愛孩子而選上為師之路,即使知道教學的擔子不輕,引領學生的成長不易,卻仍甘心樂意地押上自己的所有來建立孩子的生命。那麼,教師的憂慮與不安來自什麼?來自群體中的彼此關係。別輕看一句因情緒而來的說話,所造成的可以是一個難以癒合的傷口,對聽的人如是,對說的人也如是。教師要取回一顆被情緒掌控的心,是需要額外的力氣,如何得着這份力量?這天,在開學以先,容我給教師們分享一個多年前的故事。 被情緒掌控的心 認識一個老師,他有天到超市買東西,時間有點趕,他很快就把要買的東西放滿手推車,急步往收銀處排隊付款,在他前面的是推着嬰兒車的婆婆,手裏只有一件貨品。在收銀櫃枱的姐姐看來十分年輕,她在逗玩着嬰兒車內不到一歲的小孩,還問婆婆小孩早上在家中的情况。老師在後面看着這一切,怒火湧上心頭,他在趕時間,大家可以多為別人設想一點?櫃枱姐姐不是只需收款嗎?為何要與顧客攀談,逗玩孩子? 那一刻,老師忽然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被憤怒掌控了,知道要先安靜自己的心,婆婆花了他不到5分鐘的時間,他不是不能等待,當他望着姐姐逗玩孩子的時候,孩子也剛巧望着他,並向他笑,他看見孩子的喜樂,也感覺到自己的喜樂。 傾聽他人故事與難處 婆婆付款離開,櫃枱姐姐還向她倆說再見。老師由衷地說:「那個孩子很可愛,笑得很甜。」沒想到,她說:「是的,他是我的兒子,帶着他的是我媽媽。」櫃枱姐姐留意到老師掛着的職員證,續說:「我先生原本也在學校工作,但數月前意外過身,因為要生活,我就在這裏工作,孩子由媽媽照顧。我早上出門口時,他仍未醒來,晚上當我回家時,他已經熟睡,所以這是我唯一可以見到他的機會。」老師感到無比的慚愧,他的心差點兒就被情緒擄去,把憤怒、不快倒在別人身上,聽不到那個年輕母親的故事,生不出對她的憐憫與同情。這個老師,就是年輕時的我。 在學校的環境裏,我們都會遇上不同的人和事,然而,每個人都帶着自己的故事,也有着自己的難處。他們所做的事或許會影響我們原本的計劃,甚至令我們感到不被尊重,但,請好好掌管自己的心,想想在超市上的這一堂課,願你我都可以在靜中得力,享受新學年的每一天。 文:歐偉民 作者簡介:救恩學校(小學部)校長。愛文字,更愛孩子,堅信親子關係比學業成績重要,在理論與實戰中猛然發現,夫妻關係才是子女快樂成長的基石,育有2女1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7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日本胃」遇上廣東菜

不經不覺,悠長的暑假已結束。今年與上年一樣,我們一家在暑假接待了一個來自日本的交流生,讓他暫住了大約3星期。雖然有上年的經驗,以為今年會更加容易照顧這名小男孩,但結果令我大失預算,其中最頭痛的,竟然是飲食文化上的差異。 和上年一樣,交流生是透過一個曾經在日本教書的加拿人所參與的團體介紹,其交流對象以12歲以上的青少年為主,並因應本地參與家庭的兒童年齡、性別來配對。而在這名交流生來加拿大前的大約6個月,會先以電郵和寄住家庭的兒童溝通以加深認識,好讓雙方能了解大家的喜好。 為了令日本交流生更好地與外國小朋友溝通,他們都會在日本參加英語課程。而今次到來的是一個與我家13歲兒子同齡的男孩子,他身材矮小,愛玩手球。相比上年交流生,今年這個男孩相對內斂,不算好動,所以大部分時間他都十分被動,需要我們主動邀請,他才會去踩單車、玩桌上遊戲等。他也似乎沒有準備一些書籍或小玩意作消閒之用。 不過,說到最令我頭痛的問題,就是他的飲食習慣。他接受外國食物的能力較低,不知是他個人考慮還是出於父母的擔心,他的行李中差不多佔了七成空間是放置食物和食材,包括日本米、冷麵、大阪燒預拌粉、紫菜、飯素等,同時也有大量零食。 我們很多時都會食廣東菜,但他初到我家時只會進食很小分量,根本不像13歲少年應有的食量。有一次我們煮了包含牛扒、豬扒和意粉的扒餐,他只吃了意粉和不足十分之一的肉。就算我們和朋友一起BBQ,他也對食物抱有一定的「戒心」,看到雞全翼會問是什麼,不要全隻,只試了三分之一,試過好味才吃。而為了令他的食量增加,及後我每餐都會加一道日本菜,例如日本咖喱、湯烏冬、唐揚雞塊等,而隨着他住的時間較長,他也慢慢接受一些廣東菜式。 簡單問題 複雜對答 除了飲食,溝通問題也十分困擾。雖說他在日本有上過一些英語進修班,不過最初和他傾談時,他大部分時間都表現一副不明所以的樣子,而他也沒有回答問題。最初以為是他英語能力不佳,但隨着相處時間長了,發現他和我的子女溝通並沒有想像中困難,難以溝通的情况只發生在和我與妻子的對答上。 為什麼和我們無法好好溝通?我猜除了因為緊張而不知道怎樣表達外,他有時會把一些簡單的答案複雜化。例如有一次我問他:「吃飽了沒有?」他想了兩三分鐘,之後拿出一本日文和英文對照的小書本,指着表示「大約50%飽」。若是上年的交流生,他會立即回應你「yes」或「no」。想將自己的想法完全表達當然最好不過,但如果每次問一個問題都要用兩三分鐘才能組織好一個完整句子講出來,這並不算是一個好的交流方法。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