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濟隨筆:聚焦焦慮

與很多其他情緒一樣,害怕和焦慮是與生俱來的。兒童成長過程中會面對和經歷不同的恐懼和焦慮,它們亦會隨着年紀增長而自然減少和消失。然而,部分兒童的恐懼和焦慮會過度或不合理,並且持續出現一段長時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他們可能患上焦慮症。 恐與照顧者分離 頭痛嘔吐 常見的兒童期焦慮症有以下幾種: 1. 特定對象恐懼症: 恐懼某種特定物體或情景的出現或預期出現,例如:飛行、高處、動物、打針、見到血 2. 分離焦慮症: 當離開家或主要照顧者時,或預期將要分離,即有過度的痛苦,或出現身體不適(如頭痛、胃痛、惡心或嘔吐);持續擔心不好的事情會發生在主要照顧者身上,使其失去主要照顧者;因害怕分離而排斥或拒絕上學或去其他地方;重複出現與分離相關的夢魘 3. 選擇性緘默症: 在特定社會情景(預期應說話的情景,如在學校)不說話;但在其他情景(通常在家中)仍可說話 4. 社交焦慮症: 恐懼與陌生人相處;害怕大多數社會情景,例如參與團體活動、引發或維持對話、對權威形象者說話;害怕自己因為行為失當(或顯露焦慮症狀)而感到羞恥或招致困窘情况 5. 廣泛焦慮症: 對於許多事件或活動過度焦慮及擔憂;自己很難控制此憂慮 兒童焦慮症的成因簡單來說可以分先天和後天兩個因素,先天包括遺傳基因、害羞敏感、安全感低;後天包括面對轉變、照顧者身教、與主要照顧者關係疏離、環境壓力、被虐待等。 治療兒童焦慮症,可從心理和藥物方面着手。 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是目前最科學為本的心理治療方法。在認知層面,需要用合適的方法給兒童解釋,讓他們知道他們的害怕和焦慮如何不合理,發生機率很低,他們有足夠的內在能力和外在資源去保護自己,以及應付最糟糕的情景。在行為方面,要讓兒童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逐步面對他們害怕和焦慮的事物或情景,讓他們的大腦重新接收、整理信息並感受安全。 藥物治療:若兒童的焦慮非常嚴重或者對心理治療反應不理想,就需要看醫生考慮藥物治療。 低估自己能力 耐心引導減焦慮 兒童的害怕和擔心對於成人來說可能很難理解,但是,千萬不要責備或忽略兒童。耐心與兒童傾談,引導他們說出害怕及擔心,一起想辦法去克服焦慮。例如兒童害怕上學,可聯絡學校安排他在校園玩耍,認識教師和課室;在上學初期讓兒童帶其最喜歡的物件回校增加安全感;與兒童協商開始一星期每天上學一小時,逐漸增加到半日;兒童若做到給予肯定或小禮物。 照顧者的身教很重要,焦慮的兒童會高估環境的不安全,低估自己的能力,所以,照顧者需要盡可能提供一個穩定安全有愛的環境,多肯定兒童以提升他們的自信心。最後,照顧者可以適當地帶兒童參加不同的社交活動,接觸不同的群體,擴闊生活經驗,這些都有助兒童克服焦慮。 文:何月群(仁濟醫院學前支援服務隊臨牀心理學家)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8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負面的婚姻互動方式

美國婚姻大師John Gottman綜合多年的研究結果和臨牀經驗,發現4種特別負面的婚姻互動方式,包括攻擊、蔑視、自衛和漠視。研究顯示,夫婦之間愈經常出現這些負面互動,他們對婚姻的滿足感就愈低,離婚率則愈高。 婚姻滿足感愈低 離婚率愈高 攻擊:攻擊伴侶的性格特點,並把伴侶的負面行為歸咎於他們的內在特質,完全忽視外在因素。批評通常以這些方式開始: .「你總是……」(如:「你總是自把自為!」 .「你從不……」(如:「你從不問我意見!」) .「你就是那種……人」(如:「你就是那種剛愎自用的人﹗」) 蔑視:故意說令伴侶感到難堪的話,讓伴侶感到不受重視、不受尊重: .謾罵侮辱(如:「白癡」、「無腦」、「蠢材」) .諷刺嘲弄(如:「你可以醒目一點嗎?」、「我要帶你去看醫生嗎?」) .蔑視的肢體語言(如:冷笑;反白眼;一邊面頰向上抬,好像很不屑的樣子) 自衛:覺得自己完全沒有錯或沒有任何責任。自衛通常以這些方式開始: .直接否定伴侶的投訴,或者把自己的行為說成自己完全沒有掌控一樣(如:「我從來沒有這樣做過!」、「我一定要即時做決定,所以沒有時間問你意見!」) .先說「是」,後說「不過」(如:「是,不過我只是想快點做決定!」) .用無關的批評去回應伴侶的投訴(如:「我沒有陪孩子玩,但你也從不做家務……」) 漠視:單方面退出和停止互動,言語及身體語言中顯出不滿、距離感和冰冷的感覺: .改變話題,完全忽視伴侶的投訴 .選擇沉默不語 .直接離開房間,拒絕再談下去 我們要多加留意自己與伴侶的互動。John Gottman的研究發現,在一段親密關係中,要5個正面互動才可以抵消一個負面互動帶來的負面影響!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向伴侶表示蔑視,說伴侶是「蠢材」,我們就要額外做5件「好事」,如讚美伴侶、為伴侶做事等,才可以撫平這個負面互動對婚姻關係的負面影響!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經常批評、蔑視、自衛和漠視自己的伴侶,可以嘗試用下期介紹的方法去處理。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8期]

詳細內容

親子百分百:成功歸因努力 想像激勵未來

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父母不僅傳授知識,更關注子女的心理發展和情感成長。早前節目請來的專家介紹「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它是一種理解和解釋行為及結果的重要理論,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框架,讓父母幫助子女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並培養積極的心態和健康的行為習慣。同時,我們也要與子女共同幻想未來,讓他們充滿對未來的信心和期待。 歸因可控因素 歸因理論重點在於,將事情的原因分為內在歸因和外在歸因。前者將行為或結果歸因於個人的性格、努力、能力等自身因素;後者則歸因於環境、運氣、他人等外在條件。例如,子女在考試中取得高分時,內在歸因可能是「因為我很努力地學習」,而外在歸因為「考試題目比較簡單」。父母可以通過這樣的歸因指導,幫助子女理解事情的真正原因,並引導他們更傾向於內在歸因。 在成功經驗中,父母應鼓勵子女將成果歸因於自己的努力和能力,這能夠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動力。例如,當子女因為努力準備而在比賽中獲勝,父母可以說:「你付出了很多努力,這是你辛勤工作的結果。」在面對失敗時,則應引導子女作建設性的歸因,父母可強調可控因素,如「下次可以更早開始準備」,而不是將失敗歸因於不可改變的因素。 孩子獲得成功,父母應鼓勵他將成果歸因於自己的努力和能力。(作者提供) 製作「夢想板」 訂立明確目標 除了當下的教導,父母還可以通過與子女一起幻想未來來激勵他們。例如,可以問子女:「你想像一下,經過你的努力,未來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這種對未來的幻想能激勵子女,也能幫助他們訂立明確的目標。具體來說,家長可以和子女一起製作「夢想板」,將目標和願望以圖畫、照片或文字形式呈現。 通過正確的歸因,父母能幫助子女建立積極的思維模式:能力和智力可以通過努力提升,而非一成不變。當遇到困難時,我們應鼓勵子女迎接挑戰,而不是迴避。例如,當子女在數學上遇到問題時,父母可以說:「這只需要多加練習,你一定能掌握。」而不是「你不擅長數學」。 對未來幻想也可以與這種思維模式結合起來。父母可以鼓勵子女想像自己成功克服困難後的情景,例如:「想像一下,當你解決了這道數學題,你會多麼有成就感,未來你甚至有可能成為一名專業的數學家,甚至在全球的數學競賽中獲得獎項。」 教育的核心不僅在於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心靈的引導和滋養。透過正向的引導和對未來的相像,父母能夠讓子女對前方充滿希望和期待,進而在這條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和遠大。 《晨光第一線》──「親子百分百」每集請來育兒及教育界專家,分享教養孩子與建立良好溝通的秘訣。環節逢周一早上6至10時於港台第二台(FM 94.8–96.9)播出。Radio2.rthk.hk 文:白原顥 作者簡介:資深傳媒工作者,現為香港電台第二台《晨光第一線》及《Teen空海闊》主持人。身兼媒體創作及活動司儀,同時擔任多個地方旅遊大使及食品代言人,現育有2名兒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8期]

詳細內容

童繪遊樂場:談繪畫比賽(上)

近日收到不少家長查詢有關繪畫比賽的事宜,可能他們又要為孩子升學作好叩門準備。由於涵蓋比賽問題的範圍非常廣泛,加上小六視藝科呈分試的呈二已相繼完成,家長和學生緊張的情緒可以稍微緩一緩,所以今期開始會以繪畫比賽為主題,再同大家談談最新情况。 其實我們平均每月也收到3至5個不同類型的繪畫比賽參加邀請,有透過電郵、WhatsApp、facebook或郵遞,甚至由專人親身派遞宣傳品到studio,如要將所有比賽單張貼出來,相信櫥窗早已爆滿。一些積極的主辦機構,更會以不同方式查詢參加比賽的人數,緊密的關注和聯繫,正好反映其對參加人數的重視程度;某些機構更會用不同理由將比賽的作品繳交日期再三延遲,但這點對已經繳交作品的參加者公平嗎? 很多家長對參加比賽抱有强烈的動力和熱切的期望;反之,學生則表現得相對冷淡和抗拒,究其原因,相信是各類形式的繪畫比賽數量實在太多和太濫,其實精明的家長豈會不察覺比賽包裝之下的商業成分,所以他們都會揀選一些標榜免費報名、免費參加等的比賽。 但在決定參加比賽前,請先看清楚所有內容和細則,因為很多不同名目的收費項目都在往後才產生,例如經甄選入圍的參賽作品,如要經第二階段或往後的評審,便可能要付費,還有不同類型的獎狀、獎牌、獎盃,展覽及場刊印製,參賽作品原稿退還等,相信最終也難逃「付費」這一關。 現在為大家介紹幾幅跟比賽無關的繪畫作品,正正是與比賽無關,無論在主題、選用素材抑或表達方法,繪畫者都可以隨心所想,享受繪畫的箇中樂趣。 張同學用木顏色繪畫餅乾,平平無奇的主題,方方正正的造型,經水筆創作的同色調線條組合後,有趣地構成了一幅別出心裁的作品。(作者提供) Pokémon是繪畫熱選主題,唐同學運用了木顏色及marker,再加上一點「禪繞畫」元素,令背光效果的主角更突出。(作者提供) 秦同學作品透過木顏色和乾粉彩,展現了Inside Out主角的不同個性,背景用上柔和的乾粉彩,展現了對比效果。(作者提供) 文、繪圖︰Mr Liu(Art Playground Academy Of Arts營運及創作總監/德國Faber-Castell繪畫藝術證書課程總監) 作者簡介:從事廣告創作及藝術設計教育多年,曾為多個著名品牌打造宣傳企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8期]

詳細內容

同理心學堂:三部曲打開子女心扉

當你還是孩子時,有否曾向父母隱瞞自己的秘密呢?記得筆者年幼時,經常會將心事藏於心底,甚至選擇與朋友分享,而非跟父母訴說。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覺得父母不太能理解我的內心世界。 這種情况在當今許多家庭中都十分常見。筆者任職駐校社工期間,不時聽見學生表示不敢跟家人訴說心事,原因大多都離不開「擔心會換來父母的批評」、「擔心父母不能理解自己」、「憂慮父母沒有耐性聆聽自己」,繼而選擇隱藏秘密,以免造成尷尬甚或不必要的衝突,這種憂慮都可以歸咎於家庭環境或父母的教養方式。最重要的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逐漸尋求獨立和自主,希望為自己保留私隱及個人空間,亦或會因為父母的年齡、生活經驗或價值觀與自己不同,認為父母難以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寧願避而不談。 面對這種情况,家長可以用「開放、聆聽、互動」的三部曲來處理: 1. 建立合適溝通環境 營造一個充滿信任和安全的溝通環境,是理解子女的第一步。家長表現出對子女的支持和理解,讓子女知道他們無論面對什麼問題,都可以與你坦誠相待而不會受到責難或批評,在困難時可以依靠父母。 透過提供積極的支持和關懷,家長可以與子女建立信任,這種開放式的溝通氛圍能夠令子女感到安全,讓他們知道其實可以平等交流、坦誠相對,從而鼓勵他們更願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 學會聆聽 當子女開始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時,父母應該學會放下成見,給予他們充分的空間表達自己,並以開放的態度聆聽子女的想法和感受。 無論他們的想法是正面還是負面,家長可花時間理解他們心中所想,並耐心地給予適當的回應,避免倉卒下結論或做出激烈反應。在過程中給予相應的支持和指導,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和受尊重。透過聆聽,家長可以更好地理解子女的內心世界,從而建立更深層次的連結。 3. 參加親子活動 加深信任 家長與子女共同參與親子活動,或作孩子喜歡的活動,是增進親子溝通的重要方法之一。家長能夠在活動過程中深入了解孩子的嗜好,同時也展示對他們的支持和關心,這有助於加深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促進彼此互動和溝通。 如果發現孩子依然一直隱藏秘密或出現情緒問題,可考慮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由專業人士了解孩子的具體情况,提供相關支持和建議,幫助孩子以健康的方式應對情緒問題和挑戰。 文:李諾彤(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彩暉多元文化中心助理主任幹事、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8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家教明言:孩子的4Rs精神健康

世界瞬息萬變,小學生的精神健康也愈來愈受重視。孩子們在成長中經歷着許多美好而又富挑戰的時刻,為協助學校訂立切實可行的目標及採取具體的行動,落實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措施,教育局邀請全港公營及直資學校參加新推出的《4Rs精神健康約章》,當中的4個R值得家長們留意,讓家校合作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1. 休息(Rest):讓身心都能充電 想像一下,孩子們在學校裏盡力學習及參加各種活動,回到家中又面對各種課外補習的壓力,孩子又怎能不疲憊呢?充足的休息對孩子們來說,就像是給他們的身心充電。確保孩子們每天有足夠睡眠,不僅有助保持健康,還能讓他們在學習時保持最佳狀態。一切的美好由足夠的精神開始! 需要放空留白時間 2. 放鬆(Relaxation):一起享受輕鬆時光 孩子在成長中,無論是學校的考試還是同學間的關係,都可能讓孩子們感到壓力。常有「唔使急,最緊要快」這句說話掛在耳邊,在急促的生活節奏中,孩子們需要一些放空和留白的時間,適當的放鬆非常重要。這時,父母不妨陪伴孩子一起參與一些輕鬆的活動,一起散步、運動、閱讀或是親子談話,都是好選擇。這些時刻不僅能讓孩子們放鬆心情,還能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想像一下,你和孩子一起在公園裏奔跑的畫面,笑聲迴盪在空氣中,那份幸福感是多麼珍貴! 聆聽孩子小秘密 3. 人際關係(Relationship):建立深厚的信任 說到關係,良好的親子和人際關係無疑是孩子精神健康的基石。孩子們需要感受到父母的支持,這樣他們才能在面對困難時感到安全。主動關心孩子的日常,聆聽他們的小秘密,這樣的互動能讓孩子感受到被愛的溫暖。無論是學校的煩惱還是朋友間的小矛盾,孩子們都希望能和父母分享。當他們看到你關心的眼神時,心中那份信任將會愈來愈深厚。另一方面我們也關心孩子們的朋輩社交,讓孩子們學習和別人相處,建立有溫度的情感連結,讓孩子們在正向的關係中互動成長。 4. 抗逆力(Resilience):教會孩子勇敢面對挑戰 抗逆力是孩子們面對挑戰和困難時的一種能力,在生命中難免遇到失敗和挫折,但如何解讀面對的困境,家長更多的鼓勵和同行,讓孩子們學習面對和解決問題,讓他們在未來遇到困難時,知道如何勇敢地面對。 學生的精神健康對於他們的成長至關重要。作為家長,主動聆聽孩子的心聲,與他們同行,並給予他們充分的成長空間,將為孩子的未來打下美好的基礎。讓我們攜手合作,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祝願孩子們一切幸福。 文:鄭家明 (北角循道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全國十優機械人教練,多年推動創意及STEM教育;近年於任職學校發展繪本及家長工作,希望把創意融入親子教育,讓孩子和家長共繪美麗溫柔的天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8期]

詳細內容

善養救未來:自家教育 生活就是課程

我跟孩子做自家教育已經18年了,我們主要採用的方式是從生活中學習和建構人生,沒有使用特定課程,依據每個當下的興致和需求去選擇要做或學什麼。 最近我製作了一本繪本,作為女兒18歲生辰的禮物,我將她兒時一段真實的生活經歷寫出來,並邀請了一名也曾經多年在家自學,非常有創意的23歲女生負責插畫。 那段經歷是這樣的:我們一家人第一次乘搭往愉景灣的渡輪,在船上見到一大疊救生衣,以及每個座位背部放着的求生指引單張。那時女兒8歲,第一次遇到這些東西,我很想讓她知道救生衣的用途和在這艘船上緊急求生的知識;同時我也想到,日本的小朋友從小就學習遇上災禍時如何自救,為什麼我一生人都未有機會學習過呢?在危急慌亂時,我們才第一次試用求生工具,這不是很荒謬嗎? 於是,我問女兒想不想看看救生衣,她表示有興趣,我就預備拿起一件,給她好好介紹。不久,有名職員前來了解我們在幹什麼,我坦白告訴他,想讓女兒試穿救生衣,把握這個機會學習如何使用。這職員很友善地請我們稍等,說要先問准上司,他很快就回來說歡迎我們試穿,只需記得使用後放回原位,和不要將口哨放入嘴裏。 我們就很高興地慢慢認識那件救生衣,我記得我們要分清楚前後,將帶扣扣好之後再感覺一下是否穩妥貼身,女兒試過扮吹口哨,然後將救生衣脫下又重新穿上,直至覺得滿足為止。之後,我們又很仔細地閱讀那求生指引單張上的資料,女兒問了很多問題,我們幾乎用了整個航程的時間去學習緊急求生是什麼一回事。 從救生衣開始 學習緊急求生 這段經歷對我來說是很深刻的,如果我不是一個做自家教育的媽媽,也許不會想到,也不會提出去接觸船上的救生衣。我從小到大都不知不覺習慣了眼看手勿動,哪會有這些念頭呢?而且當職員走來向我查問時,我內心有點戰兢,暗暗預期他會阻止甚至責怪我們,所以他那極友善和快速的回應為我帶來一個大驚喜啊!另一方面,那職員的正面支持也讓女兒感覺到她的好奇和快樂學習是受歡迎和受支持的,我相信這有助女兒增強自我價值,以及對別人建立信任。 18年做自家教育的光景,為我們一家帶來很多深刻、快樂滿足和有意義的回憶,我們很多知識和人生課題都是透過日常生活而學習到的,過程來得輕鬆自然又刻骨銘心,而且涉及的範疇既廣泛又有深度。 這種無特定課程、隨生活和身心需要的學習形式,我由始至終都十分喜歡和享受。有些人擔心我們沒有特定課程,可能會缺少了什麼,但是經歷了這麼多年,我的結論是,我們的成長經歷很豐富,學習過的知識和技能跟傳統教育有不同,但沒有覺得不足,孩子的自發性、熱情、創意和解難能力明顯地高,而且我們在過程中有很多空間感受和消化自己的情緒,深入了解自己。 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是我人生感到最滿足的事情之一,我為此感到很幸福!我在此衷心感謝女兒和丈夫、插畫師Nancy,以及9年前善待我們的愉景灣航運服務的職員! 教育大同按:讀者可到亞瑪遜和Lulu網站搜尋上述繪本:Maddie's Ferry Ride。 文:周凱旋(教育大同聯合創辦人、生命教練、家長教練)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7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兩代育兒 學新知識建新共識

頌恩跟丈夫是雙職家長,他們就讀小學的兒子嘉雋由外婆日間照顧。嘉雋為人好動,每天放學後都渴望到公園玩耍後才回家做功課。然而,嘉雋每到公園便不願離開,婆婆每次都要耗費心力,才能帶嘉雋回家。在輔導室討論教養困難時,頌恩表示由於嘉雋比較活躍,每天晚上回家跟功課難度很高。曾經有專家建議,每天能給予孩子一些時間去活動(放電),能幫助他們更好專注。可是帶嘉雋去公園是婆婆最頭痛的事情,因為他總是不肯離開。 長輩缺現代育兒技巧 雙職家庭遇挑戰 頌恩理解婆婆的困難,但看着嘉雋每天從上午6:30到下午3:30都待在有規範的環境中,幾乎沒有自由的喘息空間,她希望能給兒子30分鐘自由活動時間。頌恩發現,如果能讓兒子在放學後稍微放鬆一下再回家做作業,對於這個活潑的孩子來說,效率會更高。 婆婆認為自己年事已高,無法在公園和孫子一起活動,因此擔心自己照顧不好,令孫兒有損傷;她覺得在家裏玩玩具不是一樣嗎?而且學業是重中之重,應該完成作業再去玩。 這例子反映了許多香港家庭的典型痛點:以學業為重的教育觀念、對於遊戲的質疑、雙職家庭的挑戰,以及長輩缺乏現代育兒技巧,導致育兒困境。然而能有兩代共同照顧孩子是寶貴的家庭資源,關鍵在於如何有效利用此資源,從找到共同目標開始,繼而知己知彼、姻親互補。 坦誠溝通 協定遊玩「家規」 頌恩參與「兩代同行育兒孫」課程後,開始嘗試從婆婆的擔心理解她的困難,也明白到長輩的年代沒有學習管教技巧,不懂如何以「恩威並施」及「溫柔而堅定」的方式去跟孫兒約法三章並確切執行。 頌恩讓事情從坦誠溝通開始,先表示明白長輩的擔心,再解釋兒子的性格特質。經討論後他們跟孩子協商遊玩時間——在離開前10分鐘提醒孩子,並在餘下5、3、1分鐘再次提醒,能合作便加以獎勵。而重點是頌恩讓兒子知道這是父母和祖父母一同協定的「家規」。 現今許多長輩都清楚知道需要學習新的教養知識和方法,只是大家都忙於日常事務,放假也想休息,往往沒勇氣把這些耗費心力的管教議題拿出來討論。久而久之,彼此在忍受中妥協,不知不覺間犧牲了孫兒的需要。 隨着單親家庭的數目增加,社會的經濟需要促使老年人口的知識和健康水平提升,兩代協作的育兒方式已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特點,而是全球的趨勢。兩代育兒的形式可以根據家庭情况而變化,從全面照顧到偶爾支援,愈來愈多的學術研究聚焦於兩代共職的問題。社福及教育界的家長教育已不限於父母,祖父母課程也日益增加,只是這方面的推廣仍需加強。家福會的多代家庭教育及支援計劃希望推廣有實證支持的「兩代同行育兒孫」課程,對象為社工/輔導員/教育工作者,並於11月28日舉行培訓,由前線同工和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名譽副教授曾潔雯探討祖父母的教養模式及相應管教育兒技巧,並分享前線經驗。名額有限,報名:forms.office.com/r/6RFzRVKrF2 文:陳慧敏(香港家庭福利會高級經理)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7期]

詳細內容

看得起遊戲:得來不易的善款

本港的慈善團體/非政府組織分為獲社會福利署津助 (subvented)及非津助(non-subvented),智樂由1987年成立至今,均屬於後者,代表我們用作推動兒童遊戲的一分一毫,全屬愛心善長的點滴捐助;唯有獲得足夠的支持,我們才有資本推行各項計劃,讓更多小朋友在遊戲中健康成長!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在今年10月公布的一項研究調查顯示,近八成社聯機構會員面對財政資源挑戰,三成受訪機構於2023/24年度所獲的資助及捐款金額較上一年度減少,逾四成受訪機構預期於2024/25年度所獲資助及捐款將會減少。 身處經濟下行的大氣候之下,誰也無法倖免,唯有心存盼望並積極舉辦各式各樣的籌款活動,我們剛剛便完成了上街賣旗籌款! 3號風球下 上街賣旗 上街賣旗當然不是說上街就上街,必須獲得社會福利署的批准,才可舉行活動。每年必經的程序為決定參與「全港賣旗日」或「分區賣旗日」,再向署方遞交申請。在全港賣旗日,一間機構會於全港辦賣旗活動;在分區賣旗日,3間機構會各自於同一個賣旗日分別在港島區、九龍區和新界區分區賣旗。一般而言,賣旗日通常於非公眾假期的星期六上午舉行,而部分屬學校假期的星期三亦會被定為賣旗日。 由此可見,可供賣旗的日子並不多,在眾多申請的機構中被成功抽出也不容易。2023/24年度,社署共接獲210份申請,並批准了109間慈善機構在該年度的48個星期六及7個為學校或公眾假期的星期三舉行賣旗籌款。智樂有幸於今年成為分區賣旗日的其中一個社福機構,並可按抽籤的排序挑選賣旗的日子,成功避開了酷熱的夏季和開學的繁忙周期。 可是,誰會想到10月底仍受風球影響,天文台更於賣旗期間掛3號風球!可幸當天整個早上均涼風輕送,一滴雨也沒有灑下,讓賣旗小義工和家長在舒爽的天氣和安全的情况下行善舉。 賣旗小義工和家長以趣味裝扮來響應智樂「看重孩子,看得起遊戲」的口號。(作者提供) 先進科技助力 有趣裝扮吸睛 在先進科技支援下,我們已可使用電子程式來辦賣旗活動,輕鬆一嘟旗袋上的二維碼,就可處理領取旗袋和交還旗袋等程序,免卻過去以紙本搜尋及執筆記錄的繁瑣步驟。是年另新增電子支付,配合網上組隊賣旗、捐款等,期望可令籌款數字達標。 謝謝當日買旗的每一名善長,更必須感激撥出寶貴時間來賣旗的小義工、家長和大人義工,而響應呼籲換上有趣裝扮的超級英雄、公主王子、動畫主角或卡通人物的小朋友,除了高效吸引途人行善積德外,更令賣旗增添好玩童趣,完全符合我們推動兒童遊戲的機構形象呢!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冼仲鳴(智樂兒童遊樂協會 資源拓展部助理經理) 作者簡介: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成立於1987年,多年來肩負起推動兒童遊戲的使命,期望建立一個尊重、保護、實踐遊戲權利的社會,讓孩子樂享童年。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7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漢字部件與字義 未必相關

教師教小朋友認字時,通常都會解釋部件與字義之間的關係,例如有「木」字旁的字,字義就會跟樹木有關。舉例如「橙」、「枝」字,意思皆與樹木有關聯。小朋友明白部件提示字義的功能,將來看到不認識的字,也可猜測字義大概與什麼有關。然而,小朋友在課堂、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字未必全部都與該部件的意思相關。以下列出幾個不同字義與部件無關的情况,讓教師在教學時能夠提醒小朋友。 字或部件意義改變 在歷史演變中,字或部件的意義改變了,彼此因而不再相關。例如「樣」字,現多表示「樣式」,但本來的字義是「櫟樹的果實」,所以包含「木」部件。另一例子,「藍」字,藍色與植物無關,但字的本義是「蓼藍,草本植物,其葉可製作成藍色染料」,是以包含「草花頭」。再一個例子,不是字義改變,而是部件意義轉變了。「虫」的本義是「毒蛇」,因此「蛇」、「彩虹」的「虹」、「蠟燭」的「蠟」(其外形皆像長長的蛇),雖不是昆蟲,卻用「虫」部件。換言之,這些字的部件與字曾經是意義相關的。 部件純粹表音 如果部件與字的意義皆從未改變,是否就必定相關?答案是否定的。部件在字中,除了表示字義,也可表示字音。當功能純粹是表音,部件意義與字義就不會相關。例如:「沐浴」的「沐」字,字義與「樹木」無關,字音卻與「木」相同。其次,「錦標」的「錦」、「欽佩」的「欽」,都不是「金屬」,但字音與「金」相近。另外,「飾物」的「飾」字,字義與食物無關,但字音與「食」相近。 部件是其他部件一部分 部件有時既不表示字義,也不表示字音,它們是其他部件中的一部分。例如:「想」字,包含「木」部件,但「木」只是表音部件「相」的一部分。其他例子包括,「彩」、「蜥」,「木」不過是「采」、「析」的部分。另外,「婆」、「蕩」,包含「三點水」,字義亦與水無關。 字裏部件 不是真部件 有些字看似包含某部件,但相似、甚至相同的部分,其實不真的是該部件。舉個例子,「四點火」,通常包含這部件的字,字義與「火焰」有關。可是,「魚」、「燕」等字,下面的四點卻不是「四點火」,而是魚和燕子的尾巴。又例如,「萬」字,由於上面的不是「草花頭」,字義與植物無關。「萬」的本義是「蠍子」,上面的是「蠍子的鉗」。「若」字,像「人跪坐,雙手上伸,整理披散的頭髮」,看似「草花頭」,實質是「雙手與頭髮」。 小朋友學會部件提示字義,的確有助他們學習漢字。然而,漢字由部件構成的歷史過程,卻非如此簡單,當中不乏例外,也包含豐富的文化意義,值得教師深究。 文:林浩昌(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