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孩子心:如何陪伴對學習「有心無力」的孩子?

小志(化名)自升中後,成績不斷滑落,當父母談到讀書時,他就會大發脾氣,關上房門。父母非常擔心,但看見兒子懶散的態度又忍不住責罵,不知道該如何與孩子溝通。 談到讀書表現,你的孩子會否有以下情况: •成績上上落落,未能發揮應有表現 •對學習毫不起勁,不會主動拿起課本溫習 •談到「讀書」就容易發脾氣 •溫習做功課總是拖延,藉口多多 •知道讀書重要,但沒有行動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學習問題只是結果,他們大多曾經掙扎許久,累積了不少負面情緒。通常這類孩子有以下心路歷程: 在學習上有不少負面歷史,形成自我設限→ 失去信心,不敢期望,害怕嘗試後仍然失敗→ 提起「讀書」會很敏感,總覺得被貶低,產生很大壓力。 恢復學習動力4大原則 1. 讓孩子感到被接納 父母常跟小志說:「只要努力就會讀得好。」這句話不全錯,但對有許多負面歷史的小志來說,卻不是好時機,他容易聽成:「你不能不努力!你一定要考好!」他不懂面對壓力,於是逃避。孩子需要父母的接納,「只要你努力過,無論考得好不好,我們都會陪伴你」,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價值不等同讀書成績。 2. 聆聽孩子內心矛盾 小志感到父母的接納,心軟化下來,有時會說出心底的矛盾,逃避讀書的原因。父母要放下批判,聆聽孩子的心結,例如負面歷史、與人比較、害怕失敗、害怕某些科目……讓孩子的情緒「有出口」,放下自我保護,把心力放在學習上。 3. 尋找適合的讀書方法 鼓勵孩子「現在未進步只是暫時的『結果』,可能是你的讀書方法不是最有效率」。給孩子空間嘗試新的學習方法。儘管成績未明顯進步,但把焦點放在「找對方法」而非「否定自己」,將壓力轉變為助力。 4. 重視小進步 小志曾經努力,但只進步幾分,父母認為他未盡全力,小志因此大感失望。我們總覺得分數明顯提升才是進步,但其實進步始於心態轉變,產生行為,最後才見到表現提升。所以,孩子改變初期,我們要重視他們渴求進步的心,把焦點放在「過程」多於「結果」。試回想子女蹣跚學步的年紀,當子女每次跌倒過後,即使可能會哭,甚至會怕,然而最後仍會再次嘗試,而父母也會為這份跌倒再爬起來的生命力歡呼!這就是慶祝的心,是鼓勵子女毋懼困難,勇往直前的推動力。 而我深信,這代年輕人更需要我們這份「慶祝的心」。我於2010年創立的慈善機構——生命教育基金會,將在7月24日(下午2:00至3:30)舉行超凡校園嘉許慶典,邀請作為愛子女、愛學生的你,一同分享和慶祝年輕人的生命力。 ◆超凡校園嘉許慶典詳情: 更多教養資訊請瀏覽:https://www.editworkshop.com/2021summer 瀏覽:更多教養資訊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9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青春期來臨 情感連結更重要

很多父母都對我說:「我的孩子在小學初期都很聽教聽話,但到了五、六年級就開始反叛,因為進入了青春期?」你的孩子有沒有以下的行為特徵: .駁嘴/與大人唱反調 .喜怒無常,容易激動/發脾氣 .說謊多了/隱瞞事實 .與父母交流少了/ 總是一個人在房間裏 .對別人的說話很敏感,中性的說話都認為是負面的批評而加以反駁 .預設敵意/拒絕父母,總是否定建議,認為父母不明白他們 許多孩子到了高小或初中階段,與父母的關係都出現了若隱若現的變化。父母既失望又擔憂,為何花了這麼多時間去照顧孩子,但彼此關係反而愈來愈疏離?是否到了一定年紀,孩子就會變得不聽教? 其實,隨着孩子漸長,他們的內在需求由生活層面過渡到生命層面,下意識對「我是誰?」和「我要往哪裏去?」開始感到疑惑,而與父母的關係會更渴求情感上的連結。 關心孩子內在感受 多於處理行為問題 漸漸成為青年人的他們,心思變得更複雜和敏感,青春期只是一個加速的時間點。反叛的行為特徵,是一些信號,讓我們有機會反思與孩子的互動,彼此有沒有真實深刻的連結。關係由一點一滴累積,若親子關係中曾經有許多誤解,或者孩子沒有經歷到自己是重要的,就更難與父母坦誠溝通。 聽過不少青春期的孩子透露心聲:「以前細個被罵不敢反駁,現在我大了,我不忍了!」、「以前我會將父母的責罵和批評『吞落肚』,現在我會當聽不到!」與青春期的孩子同行,首要的不是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而是讓孩子與父母的互動中經歷到彼此的重要。 有父母不明白,為什麼一提起學業,孩子就立刻發爛渣。我解釋,父母會將焦點放到眼前緊急、感到憂心的事情上,結果每天一入門口就問孩子:「功課做好沒有?」父母用催逼和鞭策孩子的方式來表達對孩子的愛和重視,這不是父母做錯,但孩子的世界並不是這樣理解。孩子產生了一個錯覺,就是父母緊張他的成績多過他本身。而因為孩子年紀小,分辨不到這是錯覺還是真實,產生了「我不重要」的感覺。 有人說,青春期的孩子就像暴風一樣,父母再也管不住,一不小心還會弄得人仰馬翻。但我認為,這是一個十分關鍵的時間。趁孩子對父母的話還「有反應」時,請關心他的「人」多於他的「事」,默默地用心聆聽,嘗試聽出孩子的內在感受。 .讓孩子感到被關心,不是被審問,例如「你今日如何?」代替「你今日在學校做了什麼?」 .在對話中不帶有負面的判斷,減少直接指出錯誤,「你不可以……」用問題引導孩子思考,「你可以想想……」 .由心、真誠地說出感受,「我為你感到擔憂……」代替默不作聲,或不停說教 .說明清楚,把行為和本質區分開,「我不認同你的行為,但我仍然重視你、愛你」 趁孩子還未完全把心門關上前,用孩子能接收到愛的方式,告訴孩子:「我們永遠愛你。」也許,暴風的感覺是真實的,但這是一個機會,讓我們再次正視與孩子的關係。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4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內心脆弱「小霸王」

小朋友「電力無限」、「扎扎跳,無時停」這些場面當然不陌生,但若孩子行為「過了火」,那就讓爸媽傷腦筋了。小俊(化名)從小活潑好動、愛說話、有主見,最近開始出現一些「小霸王」的行為,例如呼呼喝喝、責罵同學、打架等。當別人告訴他犯了錯,他會大聲吼叫並諸多辯駁。父母軟硬兼施,情况卻沒有好轉。 這種好動,常常手舞足蹈的「力量型」孩子,多用動覺(kinesthetic)來表達自己,包括情緒的表達。他們內在存有很高的能量,而自身情緒會潛意識地影響他們如何釋放能量。如果他們的情緒健康,會用正面的方式釋放能量,表現得有活力、有朝氣和主動;如果他們內心有不健康的情緒,會用負面的方式釋放能量,例如發脾氣和欺負同學。當有不快的情緒,力量型的孩子會用較大的動作和聲線去表達。父母可能判斷孩子為失控、無禮貌,會責罵孩子,要求孩子立即停止。 小俊行為背後的情緒根源(emotional roots)是什麼?當小俊被父母責罵,他的行為雖然表現反抗,但內心卻是脆弱的。小俊聽到的總是「你有很多問題」,覺得自己「無用」、被父母拒絕,內在的恐懼愈來愈大,累積很多不健康的情緒。小俊發現在學校當個「小霸王」,能使別人對他的關注提高了,他以欺負別人的行為來釋放負面情緒;他對同學呼呼喝喝,因為內心害怕被人拒絕而「先」拒絕別人來自我保護。 如何處理失控行為? 1. 溫柔而堅定的態度:這類孩子未懂得控制自己的能量之前,行為容易失控。父母有時會用武力制服小俊,但這樣會令他感到失去自由,掙扎的力度會更大。更好的處理是抱住孩子,但留有少許空間,並用雄厚、溫柔而堅定的聲線叫停孩子,同時輕撫他的背部和頭。這樣小俊會有更大安全感,失控會慢慢減輕。 2. 將行為和人區分開:當孩子行為出錯,我們要把行為和本質區分開,告訴孩子:「無論如何,我們也愛你,因為你就是你。但是,剛才你的行為是錯誤的,就是罵人和打人。所以,你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父母開始讓小俊明白是他的行為錯了,而不是他整個人有問題,父母也不會因此減少對他的愛。 3. 鼓勵孩子發揮正能量:由心相信並告訴孩子:「你是一個有朝氣、有活力的孩子,但現在把這股力量用作了不好的事。爸爸媽媽會幫助你、陪伴你,學習控制這股力量,你一定做得到。」 解決孩子行為問題 從了解內心開始 當小俊聽到爸媽的接納,石心慢慢軟化,開始願意表達自己的不快和失望。爸媽為他報名參加了田徑訓練,學習以正面的行為釋放能量。許多負面行為背後也有情緒的根源,例如恐懼、被拒絕、嫉妒、自我價值感低等。要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可以從了解孩子的內心開始。協助「力量型」孩子表達自己,健康地釋放能量,他們定能成為一個有正面影響力的人。 父母如果想了解更多處理情緒的方法,請收看EDIT Workshop爸媽教養頻道的短片《孩子小小事發脾氣不開心,父母可以怎樣做?》(https://youtu.be/M6Kk2NOap4g)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0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不願做功課的小學生

希希(化名)是一個開朗活潑的小學生,與父母關係親密,但最近學業上出現了一些行為讓爸媽感到懊惱。希希做功課總是拖拖拉拉,父母放工後發現她沒有做功課,唯有坐在旁邊督促,卻發現她都會做。當沒有人陪,她就停下來,所以大家都很晚才睡覺,每天也很疲累。 父母感到疑惑,希希有能力但做得慢,是否不專心?拖延?不聽話?於是,他們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例如定下作息時間表、用計時器做功課、設獎罰制度……可是效果都不持久,未見希希有明顯的進步。 「我對孩子的問題感到無從入手,像是永遠解決不完。」 「我用了很多方法教孩子,但都沒有用。」 孩子的行為問題是一個信號,反映他們的心智世界,可能被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或未能表達的情緒影響着。問題重複發生,是一個機會讓父母去發現、去了解孩子。所以,除了處理孩子的不當行為,都可以試試了解引起行為的原因。 不同性格 需不同策略 怎樣推動孩子自動自覺學習?不同的性格特質的孩子,要運用不同的激勵策略: 享樂型:以追求「快樂」和「興趣」為主導,要幫助他們設定目標,享受「達到的」成就感 逃避痛苦型:需要別人說出具體的「期望」,也要給予清晰的方法和步驟 關係型:需要愛和親密,用愛的語言與他們相處和交流 希希屬於「關係型」,想要的是陪伴,當父母坐在旁邊,花時間教導她,她會感到受照顧、受關注。當她做得慢,就能爭取更多時間與父母一起。父母一走開她就不做,因為她不想被撇下。希希不懂得表達自己,出現扭曲的平衡——父母不回家就不做功課。 用扭曲的方法表達內心 上小學後,希希感覺與爸媽的相處時間減少了。如果比喻說孩子的內心有兩個水塘,一個是理性的,一個是感性的,現在只有理性的水塘被填滿,而感性的水塘卻是空空的。爸媽明白女兒不止需要方法來糾正行為,也需要他們的關心,於是晚上抽時間抱着女兒講故事和聊天。這樣,希希的內在需求慢慢獲得滿足,不再用扭曲的平衡來換取安全感,也不需要任何方法的輔助,自己好好做功課了。 當我們與孩子的互動不愉快,孩子又不願意聽,重複的問題讓我們沮喪時,我們需要一個全新的視野,尋找核心的原因,給親子關係一個轉機。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5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如何與正發脾氣的孩子對話

小朋友遇上不合心意的事,例如輸了遊戲、做錯少少事……就很容易不開心和發脾氣,情緒和想法變得負面。爸媽罵過又?過,每次都好不容易才讓他們冷靜下來,但下次遇到類似問題又發脾氣。何解小朋友「教極都唔聽」呢? 父母3個NG位 如果你家孩子發脾氣的情况一直沒改善,甚至變本加厲,核心原因可能是缺乏情緒出口。家長有無試過用以下方式回應正在發脾氣的孩子呢? a. 責罵:「發脾氣是不對的,你這樣下次就不要玩!」 孩子心想:「不開心是不對的,會被罵。」他們學到「不開心」是禁忌,只可報喜不可報憂。 b. 轉移視線:「不如我們玩另一個遊戲?」、「我給你看一會電視吧!」 孩子學到有負面情緒時就轉移目標,卻不明白自己為何不開心,也沒有去處理,將來較難面對壓力和負面情緒。 c. 情感抽離:默不作聲不理睬 孩子心想「無人關心我」、「我使人感到失望」,感到被拒絕,不敢表達情緒,之後習慣把感受「收收埋埋」。 其實父母可先調校心境,因為小朋友發脾氣,很可能是一個讓他們學習如何處理情緒的機會。父母的角色是表達關心和接納,再引導小朋友去感受自己的情緒和想法。 有效對話5部曲 當孩子情緒來襲時,例如孩子玩遊戲輸了鬧脾氣,家長應該: 1. 表達同理心 家長說:「我知道你很不開心,我感受到你的失望。」孩子在非理性狀態中,我們暫時不要說道理,但可給孩子「被關心」的感覺,打開溝通的門。 2. 讓孩子有空間表達 嘗試請小朋友表達什麼事情不開心。他說:「我玩了很多次都輸……」我們就跟他說:「你覺得很不開心,因為你玩了很多次都輸……是嗎?」孩子說的未必合理,但毋須急於糾正,先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有情緒和情緒出現的原因。 3. 讓孩子有時間 我們不急於去「停止」孩子的情緒,說:「我數1、2、3,你就要收聲!」或「我們看看卡通片」;可以問孩子:「你想自己冷靜下,還是想我陪伴你?」父母可以坐在一側陪伴,但其間讓孩子學會自己去冷靜。 4. 跟孩子傾談時作出肯定 「我欣賞你能自己冷靜下來。」引導孩子承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你剛才不開心,因為……是嗎?」這時才是說教的時候,跟孩子說︰「我們一齊玩得好開心,這樣才是最重要。」 5. 期待孩子能延伸經驗 向小朋友肯定,他們下次遇到相同情况,一定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的成長需要體驗,讓他們面對、接納自己,這是成長的重要一步。 父母如果想了解更多溝通方法,可收看EDIT Workshop爸媽教養頻道的2集短片《如何處理孩子發脾氣》 https://youtu.be/x2mqcZCXuyo https://youtu.be/DIcZd5AtN0Q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0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