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明言:黃金屋中自有書

香港家庭,很多時為了應付眼前的功課、測驗,爸媽在孩子後面勞氣地推,孩子則在前面無奈地拖步走。這種家長追、孩子趕的場景,似乎忘記了讓小朋友喜愛學習、愉快學習才是教育的本意。與其用大老虎來逼迫孩子為活命而狂奔,倒不如讓他們因看見美麗的蝴蝶而快樂起舞。如何讓孩子享受學習的樂趣?我從一項國際研究說起。 家中藏書愈多 閱讀成績愈好 國際教育成績評估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每5年做一次「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簡稱PIRLS),主要評估全球小學四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標準、閱讀行為及閱讀態度,共有50個國家或地區參加。最新的研究在2016年進行,香港研究團隊亦於2017年12月發布香港學生的閱讀情况。其中一項結果指出,家中藏書愈多,學生的閱讀成績愈好,並達顯著程度。說來有趣,PIRLS的2016年調查顯示,在課後參與補習的學生,閱讀成績相比起沒有補習的學生,卻沒有顯著差異,這說明了孩子需要的,是一個能啟發他產生學習興趣的天地,而不是無休止的「雞精班」。 金庸小說成我學習啟蒙 有趣的讀物,是打開學習興趣大門的金鎖匙。 回顧我的學習歷程,小二那年收到的禮物是一套金庸小說,它就成了我的學習啟蒙。觀乎古今中外名著之能成功,無不扣着「故事人情」這四個字,情節總是在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金庸小說的主角,初始設定每每落難江湖,卻在成長的歷程中屢有奇遇,絕境中生機處處。張無忌於猿腹得九陽真經、楊過斷臂後遇到神雕重劍、就連不尚武的韋小寶也習得神行百變的逃生秘技,故事創作叫人嘖嘖稱奇,讀來自然樂趣盎然;至於人情,金庸小說更談到情之極致。郭靖襄陽城下家國情重、蕭峰塞外盟約兒女情長、苗胡二俠決鬥義薄雲天、郭姑娘十六歲生辰用光一生繁華……細味先生作品,從小已深感學習的精彩。家長們,你的孩子又對哪類讀物最感興趣?是繪本?是小說?又或是科學藝術百科?不論類型,只要引發孩子開卷的興趣,學習必能獲益,愛閱讀的孩子從來都不笨也不壞。 執筆之際,得知巨匠星殞,實感無限惋惜,謹以一詩憶念金庸先生: 「風蕭蕭飛狐傲雪  路漫漫俠客徐行   憶年少開卷達旦  悟世情相忘江湖」

詳細內容

家教明言:風災善後 都是學習良機

「小文,今日你學咗啲乜嘢呀?」家長們總有一個奇趣的想法,以為學習只會發生在稱為學校的石屎建築物內,走出校園,就是一天學習的終結。或許,你會馬上問:那麼,教育應該在哪兒發生?其實教育在哪兒都能發生。 延展對校園的想像,其實社區處處也是學習園地。透過社區服務來達至學習效益的理念,在1960年代的美國已經相當盛行,當時不論是學校、教會或青少年團體,都很重視由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家杜威(Dewey)所提倡以經驗教育理論為基礎的學習模式。 教育不止在學校裏 隨着都市不斷的發展,家庭之間的隔膜漸漸生成,都市人連鄰居的姓氏也說不上…… 再看看香港,1960至1980年代的一輩鄰舍互助,社區連繫密切,村口華嫂添丁,當晚鄰村李太已為她送上薑醋,那一代的小孩子從小已秉承「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信念。隨着都市不斷的發展,家庭之間的隔膜漸漸生成,都市人連鄰居的姓氏也說不上,更遑論社區間的互相照顧。 我們這一代的孩子,掌握了過去時代未有過的海量知識,卻也在不知不覺間遺失了過去的美好。近年教育界開始關注培育學生投入社會關懷與正向服務,不少學校也舉辦體驗式學習。但就算未能透過學校參與,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隨時有關懷社區的機會。 把握關懷社區的機會 9月的一場風災,讓香港經歷了不一樣的周日。當日大家的手機短訊群組,幾乎直播着各區在烈風下的情况,長堤巨浪滔天、低窪地區水浸過腰、高樓幕牆玻璃飛碎……市面滿目瘡痍。翌日滿地樹倒,多條公路幾近癱瘓,過目盡是淒清。依然「熱鬧」的,本以為只有鐵路月台上水泄不通的上班長龍,卻沒想到,當天下午收到朋友轉寄將軍澳義工清潔群組資訊,原來有一班熱心居民正發起清理將軍澳海濱長廊及附近的環境。呼籲傳得飛快,不久群組又傳來相片,海濱長廊已集結了一群熱心的義工朋友,媒體也在報道這事。 居民攜手清理 凝聚社區 家庭之間素昧平生,卻因着這次義工服務而攀談協力,成了將軍澳這個無街之城的真街坊…… 身為該區居民,我當晚也參與其中,做點該做的事。令我感動的,是不少父母帶同年幼子女來一起做義工。有小孩落手挖土起磚,親身理解到服務社區是需要堅持和付出汗水的;亦有家庭之間素昧平生,卻因着這次義工服務而攀談協力,成了將軍澳這個無街之城的真街坊;又有義工和孩子因為打通了一小段單車徑而欣喜若狂,大概是因為他們經驗到愚公移山的意志! 《聖經》記述了一個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耶穌問聽道的人,誰是他們的鄰舍?耶穌的答案很簡單,就是你看得見有需要的那位。家長們,怎樣教育孩子關心別人?答案直截了當,和孩子一起行動吧。 作者簡介:全國十優機械人教練,多年推動創意及STEM教育;近年於任職學校發展繪本及家長工作,希望把創意融入親子教育,讓孩子和家長共繪美麗溫柔的天空。 文﹕鄭家明(基督教宣道會宣基小學家長教育主任)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13期]

詳細內容

家教明言:學習STEM 由關懷開始

中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為全國中小學生開展的一項普及科技活動,來到今年已是第18屆,比賽雲集各省市的精英,是全國熱愛機械人創作的青少年年度盛事。 今屆賽事共吸引了全國9000多隊中小學隊伍參賽,更首次同時舉辦國際邀請賽,來自亞洲、非洲、歐洲、北美洲及大洋洲等29個國家及地區,共派出200多名學生參與。筆者有幸帶同香港代表隊參與其中,可謂眼界大開。 相信我們手上的八達通都快要放到博物館了! 過往十多年,世界科技的發展急步如飛,智能技術、網絡傳速、人工智能應用等,不斷走入我們的生活。如果仍然覺得AlphaGo戰勝冠軍棋手,是搔不着我們的生活點滴,那我們該到不同城市走走。當世界各地電子貨幣交易如Apple Pay、微信支付等已變成生活的一部分,相信我們手上的八達通都快要放到博物館了! 科技萬變 不離洞察需要 在機械人競賽的發展上,過去20年的經驗,也讓我看到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20年前,雙足走動的機械人是高中生的比賽作品,到今年已成為小學生也能掌握的應用技術。科技水平不斷地提升,意味着我們在走着高速向前的發展大道,但有趣的是,在科技的永恆變化宇宙中,尚有項元素是歷久不變的,那就是讓創作力結合對人倫的關懷。 香港代表 創作湊仔機械人 激發同學創作的靈感,是來自生活中的觀察體驗。 洞察世界的問題及需要,永遠是科技之本,所有放煙花式的純技能作品都沒有市場。我在全國賽事中看到很多不同國家、地區的創作都別具地方特色,有學生製作沏茶機械人,是因為當地人喜愛品茶;有外國隊伍設計機械人代替人類在草叢工作,是因為當地草叢常發生毒蛇咬傷人的意外;我們香港同學創作的機械人,以照顧家中小孩為目標,也是因為他們看到香港雙職家長很多,照料小孩成為香港家庭的重擔。更有趣的是,參與創作的學生,正好就有弟妹在家中需要照顧,很明顯,激發同學創作的靈感,是來自生活中的觀察體驗。 保持孩子好奇心關愛心 在讓孩子動腦動手前,不妨先讓孩子對身邊人和事關懷動心。 因此,保持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培養孩子對人類需要的關懷,不單是生命教育的課題,因為好奇心與關愛心,永遠是我們掌握科技、善用科技之始。關心STEM教育的家長,在讓孩子動腦動手前,不妨先讓孩子對身邊人和事關懷動心。 作者簡介:全國十優機械人教練,多年推動創意及STEM教育;近年於任職學校發展繪本及家長工作,希望把創意融入親子教育,讓孩子和家長共繪美麗溫柔的天空。 文﹕鄭家明(基督教宣道會宣基小學家長教育主任)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09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