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苗園圃:說話的勇氣
原來當媽媽要跟孩子說話,也有需要使勁地拿出勇氣來的時候。 無心說話 惹起兒子激烈反應 兩兒從小喜歡沙灘,丈夫也愛帶他們去,孩子在那裏堆堆沙、玩玩水、躺躺浮牀……家長便可以享受大半天的「慳水」與「慳力」。有一次,坐巴士途中,我和丈夫輕聲討論翌日假期孩子的活動,兒子例行地說:「去沙灘吧!」應該是連續幾個周末也是室外活動,我有點怕了陽光,也因着身體疲累,便不好氣地回應:「不要去沙灘好嗎!再想想其他……」話還未說完,當時大概5、6歲,坐在後座的小明突然走到我面前,憤怒地說:「媽媽衰人,不許我去沙灘!」隨即,我的臉被吐了一大啖口水……可以想像我當時的心情嗎?為了止住傷痛,雖未到達目的地,我都拜託丈夫照顧兩兒,並匆匆在下一站下車,為自己找地方療傷去。那次,是我最意外的「痛」。 往後的日子,每當我想跟小明說話,但一望到他的側面或背後,便感覺有如千斤重。有時話雖已掛在嘴邊,又趕緊收回來,生怕會招來慘淡的下場。通常話語會在我腦內盤旋多回,把要講述的內容、次序和方法加以組織和思索,做足準備,才有勇氣真正開口。跟孩子說話竟會感到如此害怕,這對我來說,是極其憂傷的「痛」。 小明讀一年級時,由於在家不肯好好完成功課,於是我想他放學去補習社,卻苦惱如何跟他說這新安排。我不能照實情說,因為任何新安排他都不喜歡,會一口拒絕,話語中給他的第一印象特別重要。於是我跟補習社負責人夾好了:「你恰巧是我和小明爸爸的舊朋友,剛好你補習社還可接待多一兩個初小級學生。我們會跟小明說你會額外看顧他,能夠在這裏補習,是幸運的!」那次就這樣順利過關,小明在那補習社安然度過了3、4年的日子。跌跌碰碰中,我對小明說話的勇氣,就像在沙灘玩耍一樣,散沙終被堆積起小沙丘來。 踏進青春期 媽媽只剩一句話空間 小明步入初中,正值青春期,現在12歲已有174厘米身高的他,每當跟他說話時,我又有另一番感受。可能被同輩影響,同時受荷爾蒙支配,他事事不要爸媽管,無論在學習、人際和處事態度上,以至飲食、生活與衛生習慣方面等,我都只有一句話的空間,若說多句,後果就是以下的「惡死」回應:「得啦!」、「煩到呢!」、「拜拜!」、「出去!」、「走呀!」……再送我一套扭曲臉容跟推撞動作。原來當A苗遇上青春期所產生的化學作用,變化節奏會光速進行,現場亦會有爆破式的震撼,這一切都教我不敢說。這半年內,我數次經歷傷心得近乎要死的「痛」。 縱然「痛」,說話的勇氣被消磨,我依然堅定相信媽媽要做好守護孩子的角色。在小明不同的生命階段,我需要調整做媽媽的心態,才可與他繼續同行。自己未有勇氣,未有方法說的話,便依靠別人去說。兒童心理學家、特殊教育老師、輔導老師、訓導老師、班主任、社工、補習老師、教會導師,甚至書本等,都是我不可或缺的良好啟導和拍檔。最近我更發現,夫妻間親職協作也需調整,對於青春期男孩來說,原來媽媽說話與嘮叨畫上等號,爸爸說話才更切合心意……好,那就讓我稍稍休息,回一回氣,再把說話的勇氣找回來。 文:莊兒 作者簡介﹕白天與少年為伍,同哭同笑同青春,一起並肩闖蕩;夜裏夾在ASD大兒和ADHD小兒之間,生命中途掏空自己,重新學習「溝通」。為扶苗兒成長,園圃中默默耕耘,力尋妙方實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5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