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孩子接種的勇氣

因應新冠疫情的變化和發展,當局積極鼓勵家長安排孩子接種疫苗,以更有效地防禦嚴重的病情。但對孩子而言,「打針」也對他們的勇氣作出挑戰。包括筆者在內,不少家長的孩子都對打針感到莫名的焦慮,究竟家長可如何預備好孩子勇敢去面對呢?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的資料,多數兒童對打針都有一定程度的擔心,因此焦慮的感受實屬「理所當然」,而小部分孩子更會出現「驚恐(phobia)」的情况。中心建議家長宜讓孩子簡單地明白接種的資料,例如接種的過程歷時多久、在什麼地方、家長會否陪伴等。如果細心留意,其實「真正」接種的過程只需要一秒鐘,但整個安排、等候和解說的過程就動輒需要近半小時。因此,家長不妨想想如何好好「消耗」該半小時,可在這段時間內引導孩子投入其他事情,例如閱讀短故事、看卡通、畫圖畫、玩小遊戲等;孩子亦可帶同自己日常喜歡的物品來陪伴,例如玩具車、洋娃娃等。此外,與孩子深呼吸也是不錯的選擇。家長可告訴孩子深呼吸能吹走接種帶來的不舒服感覺,而行動上家長則可在孩子的手掌上,用食指畫一隻小蝴蝶,畫第一邊翅膀時吸氣,畫另一邊時便呼氣。記緊節奏要緩慢,心情較易放鬆。 「接種」代替「打針」 勿重複強調痛楚 另一方面,家長可在認知想法的角度下工夫,例如在字眼上,家長可用「接種」來代替「打針」,描述過程可說「被筆拮一下」、「被蚊子叮一口」,我們要向孩子坦承過程會有點不舒服,但要避免重複強調痛楚。同時,家長可教孩子告訴自己︰「我好安全」、「小小不舒服,我不怕」、「只是一秒鐘,小問題」、「接種了更強壯」等,以不同的說法來帶動相對正面、勇敢的想法,讓孩子明白接種過程只是「一件小事」,卻帶來很重要的意義。 完成接種後,家長當然要讚賞孩子的勇敢表現,告訴孩子之後會更健康,爸爸媽媽也會很高興,即使之後或有輕微不適,只需要多喝水、多睡眠休息、冷敷痛楚的位置等,便可以紓緩。 (插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0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家長多鼓勵 孩子添勇氣

上回提到劇集《IT狗》的木訥男主角在慶祝活動上突然rap歌,卻因緊張而忘記歌詞,幸虧有戰友即時接棒rap下去。大家試想想,如果閣下需要當眾表演rap歌,會有什麼感覺呢?焦慮、擔心、緊張、尷尬?你又會希望身旁的聽眾和朋友有什麼反應呢? 小孩成長必經緊張尷尬 能夠面對和克服困擾的情緒感覺,在眾人面前唱歌,的確是一項勇敢的行為;小朋友克服打針的恐懼,也是一個勇敢的行為。從小我們會經歷很多新機會、新嘗試,少不免都會帶來緊張尷尬。如果家人和朋友「笑埋一份」,大概會令你更難受。相反,如果身邊人都展現支持與鼓勵,為你加油打氣,可以想像你會更有動力和幹勁去表現自己。 因此,作為家長,如果想孩子學習到如何正面去克服困難,勇敢面對新嘗試和新挑戰,平日就要教導孩子接受自己不同的情緒,感到擔心、焦慮和尷尬乃自然不過的事;同時明白出現有關的情緒實在是一種「共同人性」,其他孩子和自己都一樣,會出現那種類近的感覺。既然「大家都是如此」,就更容易做到「不以為意」。 掌聲、歡呼聲鼓勵 助小孩增勇氣 此外,在接受自己的情緒之餘,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亦應該向孩子示範,當其他人在學習和表演時顯得驚慌和擔心時,如何以掌聲和歡呼聲為對方打氣:「加油呀!」、「比上次做得好了!」;亦可以加入具體的建議,例如:「(吹牧童笛時)練習了3次,有進步了,試多一次!」、「(唱歌時)留心節奏,慢少少,就會更好」、「(游泳時)踢水大力一點,就會再快點」、「(準備打針時)保持呼吸,手拖住、望着媽媽」。孩子聽多了,自然會潛移默化,成為一個好鼓勵、具勇氣的人。 (插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8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從日常小事展現勇氣

第五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升勢未停,每天新增確診者破萬人,醫療系統不勝負荷,醫護人員飽受壓力。部分染疫的病人聽從當局呼籲,決定不前往醫院求診,改為在家自我隔離休息。與此同事,不少清潔工、保安從業員、公共交通系統的人員依然緊守崗位,部分的士司機參與接載病人的車隊(即使有不錯的報酬),以協助減低對救護車的負荷,以及病毒在社會傳播的風險。眾人面對持續惡化的疫情,依然盡力服務別人,都是勇氣的表現。 勇敢不盲目 先衡量風險 然而當談及小孩子,我們當然不可能要求他們有如醫護人員的勇氣。始終面對病毒與疫情,孩子本身也是脆弱的一群,成人大概只期望孩子保持個人清潔及衛生,維持正常的日常生活作息時間,已經於願足矣。 上期提及研究孩子勇敢心理的荷蘭學者Peter Muris,其另一項研究就發現,當邀請孩子分享一些自己展現勇氣的經歷時,不少人都會指出自己曾經參與或做過、有一定危險的活動,例如在沒有大人看管下跳水、獨自在黑夜中踏單車、在山澗中玩水等。研究並沒有特別就行為的危險程度去評價,惟對家長的啟示則明顯,就是要教導孩子在展現勇氣之前,需要學習衡量自己的能力,能否克服得到事情的危險。 毋須擁有超人般卓越能力 另一方面,Muris的發現也非一面倒。部分孩子的分享或許更具啟示意義,例如受傷時忍痛、在足球比賽中表現英勇、維護受欺凌的同學等。這些事情相對不涉及人身安全,而且比較屬日常生活的片段;更重要的是顯示出即使不擁有超人般的卓越能力,孩子都一樣能夠展示勇氣! 因此家長不妨直接向孩子講解,要展現勇氣,其實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多一點點,做好自己,也就是勇氣的展現。孩子可以從日常的小點子入手,小事如跟鄰居打招呼(不用害羞,鄰居會友善回應)、向朋友唱對方喜歡的歌(朋友會歡喜)、幫媽媽洗碗碟(不用怕打爛,小心點就可)、協助同學向老師解釋誤會(老師會明事理)、為醫護寫張打氣加油卡(他們會感到溫暖)等,對培育勇氣都是不錯的起步點。 然而,即使鼓起了勇氣去嘗試,我們亦可能因別人的反應而卻步,成年人亦然。電視劇《IT狗》中,一向表情木納的男主角在慶祝活動中突然rap歌,其他戰友都感到尷尬靦腆,主角因而緊張得忘記歌詞。能夠衝破心理的關口,勇氣當然可加;而當孩子遇到類似的尷尬情况,又可以如何應對呢?下期將與大家繼續分享。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6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家長「靜」心態 孩子網課效果佳

隨着新冠病毒第五波疫情爆發,教育局宣布幼稚園、小學及中學暫停面授課堂,孩子又回復在家上網課的生活。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一直關注,網課對小朋友的學習效能和身心發展的影響,而學術界亦有探討有什麼因素能夠提升孩子的學習成效,以及家長可以如何配合和協助學校,讓孩子在網課中學得更佳,在社交情緒方面適應得更好。 筆者的大學研究團隊在去年初新冠病毒第四波疫情爆發期間,收集了一系列家長心態和兒童表現的數據,好讓我們能進一步了解孩子的電子學習及網課的情况。整體而言,研究團隊發現母親參與孩子網課活動的程度愈高,孩子的學習潛能和技巧會更高,出現行為問題的機率亦較低。 「靜觀」態度 活在當下 上述的發現相信對讀者而言大概不難預測,家長的有效看管、照顧和參與,固然會對孩子的學習會有幫助。然而,令我們喜出望外的是,家長日常「靜觀」態度的影響力。「靜觀」態度乃留心當下、活在當下的生活態度,靜觀態度較強的人多以一種好奇、接受和關懷的心態,去認識、接受和面對當時當刻的各種不同經歷和感受。數據顯示,母親抱有較強的靜觀態度,她們的孩子會有較高的學習能力,以及較少的內在情緒問題,心情會更平靜安定! 相關結果的重要性在於要促進孩子的學習效能和情緒能力的發展,特別在「網課新常態」之下,除了直接處理孩子的學習習慣外,亦可以透過影響家長的心態來介入。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與其不時為自己能力控制以外的事情所影響(例如突然重來的疫情),家長不妨先學習如何關懷自己的心靈: 1. 注意當下的情緒,集中精神留意和命名自己的感受,減少被思緒或其他環境狀况分心 2.留心當下的想法時,不去批判自己,要做的就是接受 3.不為過去的事情所牽絆,也不因將來的事情而煩惱 上述的心態,有助家長明白有些事情不為自己所控制,同時能接受情緒上的不安和波動,當孩子「被迫」轉為網上學習時,那份「靜」和「定」就能體現在孩子的身上,孩子的內心較平靜,網課的效果也就更理想。 (插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2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感官刺激與兒童發展

對孩子來說,幾乎任何物件都可以是玩具,幾乎任何活動都可以是遊戲!作為家長,我們可以怎樣利用孩子這種「乜都玩一餐」的特點,來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呢?幼兒教育專家就建議家長與孩子一起製作「感官瓶」! 適當刺激五感 助孩子探索 (插圖︰黃清渝) 孩子喜歡運用五感(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及嗅覺)探索世界,感官刺激亦可以幫助孩子學習不同的知識和技能。家長與孩子製作「感官瓶」時,可以通過不同的色彩、聲音和質感去吸引孩子注意力,進而與孩子一起探索新奇有趣的現象。以下我們用「水油瓶」做例子: .先準備一個透明的水樽、不同顏色的閃粉、水溶性食用色素、油溶性食用色素、水、BB油、抹布和萬能膠。 .與孩子一起製作顏色水:先用容器盛水,再加入適量的水溶性食用色素。 .與孩子一起製作顏色油:先用容器盛BB油,再加入適量的油溶性食用色素。 .與孩子一起利用漏斗將顏色水倒入膠樽,再加入顏色油,最後加入適量閃粉作裝飾,並用抹布抹乾樽口位置,用萬能膠封蓋。 在製作過程中,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多看、多聽、多嗅、多摸,並運用多樣化的詞彙去形容水和BB油的顏色和聲音,將不同的感官刺激與孩子的生活經驗連結起來。與孩子對話時,家長更可以擴展孩子的話語。例如: 爸爸:「你覺得這些五顏六色的閃粉像什麼?」 孩子:「彩虹!」 爸爸:「對呀!這些五顏六色的閃粉真的像天空的彩虹!我們之前在哪裏看過彩虹呢?」 孩子:「上次在露台看到!」 爸爸:「對呀,上次下大雨之後,我們在露台真的看到彩虹掛在天空呢!」 家長亦可以描述閃粉在水和油中漂浮的姿態,幫助孩子留意水和油在密度上的分別,並預測搖動水油瓶時可能會出現的事情(如:「如果我們把瓶倒轉,你猜瓶裏面的水和油會發生什麼變化?為什麼呢?」) 想知道更多感官瓶的製作方法?請收看我們的《親子感官瓶製作》短片:https://bit.ly/3EYQIMf 文: 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0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鬧交智慧術:XYZ句式

兩個人一起生活,無論有多愛對方,都會有不滿對方的時候。 例如,明天孩子上課要用一件文具,你已經再三叮囑另一半去買,但另一半還是忘記了,這個時候,你可能會忍不住說: 「你從不把孩子的事情放在心上!照顧孩子的工作總是要由我來做!你真是個不負責任的家長!」 這句句子自然可以表達怒氣,但當中的「從不」、「總是」和「不負責任」聽起來甚是刺耳。就算另一半心裏知道是自己疏忽,也可能會因為這種表達手法而感到受傷: 「我每天早上也帶孩子去上課!帶孩子上課不是照顧孩子嗎?你真是個無理取鬧的人!」 你一言我一語,一場原本可以避免的爭執就因為表達情緒的手法而在家爆發了。 向另一半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好的,但怎樣表達才能讓對方更易「入耳」呢?大家可以試試XYZ句式,句式包含三個部分: X:對方一個特定而令人感到不滿的行為 Y:這個行為出現的特定時間、特定地點或特定情景 Z:自己因為這個行為而產生的想法和感受 以上面的情况為例,我們可以說:「剛才(Y)你告訴我你沒有買文具給寶寶(X),我覺得有點失望,因為我怕寶寶明天上課沒有文具用(Z)。」 XYZ句式集中討論一個在特定情况下出現的特定行為,並沒有將個別行為(忘了買文具)引伸到個人特點(不負責任)。另外,XYZ句式用「我」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用「你」去指摘對方,對方聽起來自然舒服一點。再給兩個例子大家參考: 情景與XYZ句式運用 你放工回家,另一半沒有走出來問候 「昨天放工回家時(Y),見你沒有出來跟我說話(X),我覺得有點孤單,因為我很想回家就可以見到你(Z)。」 你帶孩子去公園後回家,見到另一半在玩手機 「上星期我帶妹妹去公園後回來(Y),見你在家自己玩手機(X),我心裏覺得很想念你,想你、我和妹妹3個人有多點時間在一起(Z)。」 想更生動地了解XYZ句式的使用方法,可以收看婚姻關係動畫系列《草田夫婦與樓上兩公婆的日常》之《鬧交智慧術》:youtu.be/sriD8DxOx4E (插圖︰Teddy W.Y.Chow)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8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看到配偶的長處

拍拖、結婚、買樓、生仔、湊細路——一語道盡多少夫妻的生活? 我們和配偶一起度過無數的高低起伏,經歷無數的大小事情,很容易會覺得配偶的存在是「理所當然」。配偶為我們做事,我們卻忘了感恩;配偶的長處和優點,我們習以為常。我們覺得「老夫老妻」不需要在意這些「繁文縟節」。於是,夫婦之間慢慢不再相敬如賓,慢慢失去原有的「欣賞文化」(culture of appreciation)。 美國婚姻研究大師John Gottman發現,就算結婚多年,婚姻美滿的夫婦仍經常互相感激對方的付出,互相欣賞對方的長處:配偶說笑話逗自己開心、為家庭預備食物、每日為孩子講故事、一手處理裝修屋企的事宜、吵架後主動跟自己道歉、做足準備工夫才去旅行、讓座給有需要人士、在公餘時間學習新事物,全部都值得我們開口感謝、開口稱讚。所以,夫婦應該經常把「謝謝你……」、「欣賞你……」、「喜歡你……」、「覺得你很厲害……」掛在口裏。 除了欣賞對方的正面行為,我們也要看外顯行為背後的內在長處。例如,說笑話反映配偶的幽默感,每日講故事反映配偶的堅毅和自律,讓座反映配偶的仁愛,用心準備旅行的行程反映配偶的謹慎。如果我們可以把配偶的行為和長處連結起來,對方會覺得我們真正看到他那個真正的自己: 「謝謝你常常說笑話逗我笑,你真的很有幽默感!」 「欣賞你每日都堅持講故事給孩子聽,我也要學習你的堅毅和自律。」 「你剛才主動讓位給那個婆婆,真的很有愛心!」 「我覺得你很厲害,每次去旅行都做足功課,又謹慎又可靠!」 圖中例有24個長處,大家在配偶身上都看到了嗎?都有開口讚對方的外顯行為、讚對方的內在長處嗎?想更生動地了解稱讚配偶的方法,可以收看婚姻關係動畫系列《草田夫婦與樓上兩公婆的日常》之《點讚至開心》:bit.ly/3dsbj0a (插圖︰Teddy W.Y.Chow)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6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恩愛必勝法:主動建設

有什麼方法令配偶和自己的關係更上一層樓呢?原來答案就在留心配偶與自己分享的「好消息」! 留心配偶分享「好消息」 「好消息」就是配偶覺得開心、興奮、自豪或安慰的事情。得到意想不到的禮物、獲別人賞識、達成一個目標等,都可以是「好消息」。例如,妻子對丈夫說:「老公你看!我種的士多啤梨長出果實呢!」 這個時候,丈夫可能會有以下4種反應: 1.「我在看電視呢!」 這類反應叫做「被動破壞」。丈夫愛理不理,令妻子覺得自己的話其實並不重要,自然覺得有點掃興。 2.「長出士多啤梨會不會招來蛇蟲鼠蟻?其實你有時間,不如多打掃家裏的角落啦。你看,都堆滿塵了。這些塵可能會令孩子有鼻敏感。」 這類反應叫做「主動破壞」。丈夫根本不覺得妻子說的是好消息,反而點出消息的陰暗面。這種反應對婚姻或戀愛關係特別有害,因為可能會令分享者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或作出愚蠢的決定,因此不想再與配偶分享好消息。 3.「真好,長了果實。」 這類反應叫做「被動建設」。雖然丈夫覺得妻子說的是好消息,但沒有主動做任何跟進。所以,妻子也不好意思繼續講下去了。 4.「嘩!老婆你真的很厲害!很多綠色的士多啤梨BB!你怎樣種的?由種子都可以種出果實來!是不是要天天澆水、天天下肥?你真的很懂得照顧小生物。你看,整個露台都放滿植物,看起來真的很有生氣呢!」 這類反應叫做「主動建設」。丈夫不但覺得妻子說的是好消息,還「肉緊」地表達正面情緒、問很多跟進問題、開口讚美妻子。不難想像,妻子聽到這種反應之後會分享更多,感到更開心自豪,並與丈夫產生一種「想在一起」、「有你真好」的感覺。之後遇到好消息,你猜妻子第一時間想和誰分享? 熱烈回應建正面情緒 配偶每一次與我們分享「好消息」,都是想與我們親近。我們決定熱烈地將開懷抱歡迎(主動建設),還是狠狠地將配偶推開(被動破壞),就決定了我們的婚姻關係將會變好還是變壞。 想更生動地了解「主動建設」的運作方法,可以收看婚姻關係動畫系列《草田夫婦與樓上兩公婆的日常》之《主動建設》:https://youtu.be/ur9jRs61hWI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2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向孩子表達愛意5式

大家可以收看婚姻關係動畫系列《草田夫婦與樓上兩公婆的日常》之《愛的語言》,學習如何向另一半表達愛意。 與西方家長不同,亞洲家長普遍偏向含蓄,雖然心中對孩子充滿愛意,但有些家長總覺得不用宣之於口,不用刻意表達,不用「畫公仔畫出腸」。美國家庭輔導員Gary Chapman就認為,家長可以用5種不同的方式向子女表達愛意: 不同方法與孩子溝通 (1)行動服務:家長為孩子的生活所需奔波,為他們的未來成就籌謀。家長替孩子執書包、洗衣服、收拾房間、準備膳食,都是默默地為孩子付出的表現。家長親自接送孩子上學及去不同的學習班,花時間與孩子一起溫習,都是透過行動向孩子表達關愛。 (2)真心禮物:家長可根據孩子喜好和性格特點來為他們準備一份禮物。禮物毋須昂貴,可以是家長親手製作的小手藝,也可是親手畫的一幅畫,甚至是為孩子打印出來的一張照片。 (3)肯定言語:家長可以讚美孩子的努力(「我很欣賞你的付出!」)、行為(「你剛才主動讓位給婆婆,真是很有愛心!」)、策略(「做閱讀理解時,你先理解題目再通讀文章,這個策略真有效!」)。家長亦可以告訴孩子,自己的正面行為怎樣影響到身邊的人(「我真的為你而感到自豪!」、「剛剛你主動與叔叔打招呼,他笑得很開心呢!)。當然,家長亦可以直接告訴孩子有多「愛」他們。 (4)身體接觸:家長可以不時抱抱、親吻孩子,把孩子摟入懷中,一起看圖書,一起看電視。家長又可以與孩子牽牽手,摸摸他們的頭髮,拍拍他們的肩膀。這些身體接觸都可以令孩子感到溫暖和安全。當孩子生病、疲憊或出現負面情緒時,這些身體接觸更可以穩定孩子的心,令他們更容易平靜下來。 (5)優質時間:家長可以定期與孩子談天、玩耍、逛街、做運動。在這些特定時間中,家長可以放下手機,關上電視,專心與孩子互動,留心聽孩子的想法、喜好和志向。優質時間並不一定要很長,例如:家長可以每日抽出15分鐘的固定時間與孩子專心互動。 有些家長可能只會單一地通過「行動服務」和「真心禮物」去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意,但有時孩子想要的,可能是來自家長的「肯定語言」、「身體接觸」和「優質時間」!大家不妨試試用不同的方法與孩子溝通交流,可能你會更全面地看顧到孩子的內心需要呢! 其實,以上5種表達愛意的方法亦可以應用於夫婦關係中。大家可以收看婚姻關係動畫系列《草田夫婦與樓上兩公婆的日常》之《愛的語言》,學習如何向另一半表達愛意:youtu.be/LmHvP5E4WYQ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1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偉人故事加強孩子抗逆力

家長當然都希望小朋友事事學好、樣樣順利。但始終孩子的能力有個別差異,有不同的學習進度,而學習內容亦有深淺之分,即使是「學霸」也有遇到困難的時候。每個小朋友對於學業壓力和挫折的承受力各有不同,近年心理學的研究和發展讓我們知道,孩子的承受力受背後的思想心態影響。有研究指透過認識「偉人」或「模範」的故事,有助增強孩子的學習動機,更有效面對逆境。試留意以下兩個例子: 逆境故事 更在地引發共鳴 故事1︰「愛因斯坦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科學家,曾奪得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他的發現可說是當代的物理學基礎。他的思想可謂流芳百世,例如《相對論》影響着每一名科學家,1999年《時代》雜誌選他為『世紀風雲人物』,可算是現代物理學之父。」 故事2︰「愛因斯坦明白要成功,過程中必會面對不少挫折,而且很多人都會不同意自己。例如他有關『光線能被扭曲』的解說,就引來大量物理學同儕的質疑和非議,讓愛因斯坦明白到,他需要更努力研究,更用心向其他的同儕解說。」 你認為故事1還是2,更能讓孩子面對挫折,從困難中反彈呢?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者Xiaodong Lin-Siegler團隊的研究指出,雖然故事1正面描述了「偉人」的成功故事,但同時強化了「偉人」的個人內在能力,「學霸」得實在太「離地」;尤其在某些學習範疇如科學、數學等,對遇到實在困難的「在地」學生並無幫助,更遑論紓解孩子因為學業受挫而產生的無助感。相反,故事2將「偉人」描述成「在地」的人,即使在自己最出色的領域上也會遇到困難,因此更能讓遇挫折的孩子產生共鳴,遇上困難及負面情緒,也不致輕易放棄。 家長也不妨跟孩子多說「遇挫不撓」的故事吧! (插圖︰Stephen Y.C.Lo)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6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