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創校長:教育新常態

「新常態」來自經濟學術語,所謂「常態」,簡單來說就是正常狀態;「新常態」,就是經過一段不正常狀態後重新恢復正常狀態,但又回復不了之前的「正常狀態」。2019的新冠病毒疫情雖然在下筆之時仍未過去,但我們已可預視香港人的日常生活、經濟活動、工作模式、學生學習已進入了「新常態」。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注重衛生;網購App已成功放在煮婦們手機的第一頁;在可行的情况把要出門的會議改成網上會議;「停課不停學」的網上學習快速推動,小一學生也會登入超過5個平台作不同的學習活動。 「新常態」一詞雖然是新出現,但所表述的社會狀態卻是反覆出現,人類社會歷史就是從常態到非常態再到新常態中發展,每當一項新的科技,或重大的政局變改或戰爭出現,新常態必然會出現,問題只在於新常態出現的速度,以及我們對目前常態的倚賴度。 知識載體改變 出現新常態 「教育」的意識形態總不會離開「知識載體」,歷史告訴我們,遠古人類習慣把資訊記錄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後來有人為了更易收藏及攜帶資訊,於是把文字記錄在竹簡、木牘及縑帛之上,成了「冊」、「典」及「卷」,出現當時的「新常態」。發展到東漢的蔡倫,他發明了造紙術,這項突破的「高科技」發明改變了整個資訊保存的方法,又再一次出現人們讀書的「新常態」。我們於學校內,以紙筆為主的教學用了1900多年後,今天學校因疫情停課無法在校內派發工作紙,改用網絡上下載功課及教材,「教育新常態」又再次出現。 上述「知識載體」改變出現時,總會有「舊常態」的持份者會以不同的原因及理由,反對「新常態」的出現。如1940年代原子筆出現在香港時,一直用毛筆教學的書室及「卜卜齋」教師也會認為原子筆是「寫壞手」。 經歷4個月的停課,香港學生嘗試了以電子的方法學習新知識,只要教師把教學資源放上網,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以自己的學習進度,按個人生活的時間表來學習知識。如學生已掌握該課題,可以跳過教師教學,直接去完成教師給予的功課;如果學生對該課未能完全掌握,也可按自己的進度,重看教學短片,或尋找更多網上教學材料,按自己的學習需要來學習。經歷這樣主動及個人化的學習後,學生真的能夠返回課室,以一名教師對着30個不同學習需要學生的方式,以單一教學課題的方法來學習嗎? 料未來更不穩 伴孩子面對衝擊 我們雖然不是未來學者,但未來是可預見的,就是更加不穩定,會有更多天災人禍,有更加多「新常態」出現。作為今天的父母及教育工作者,如果我們以固有的思維,來面對孩子的未來,只會收窄下一代發展空間。每一次「新常態」的出現,如有更多持份者協助來把稜角磨平,不但可以穩定變革時的衝擊,更能發揮時代給予我們的責任,陪伴下一代成長。 文:朱子穎(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學校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4期]

詳細內容

玩創校長:互供互給

中國人一直有一個傳統的美德,就是教導人要「自供自給」,意思即在自己努力的範圍之下,先去掙取自己生活所需,然後供應給我們的父母及子女,這正是努力工作、凡事親力親為的香港奮鬥精神。在疫情期間的新聞、社交平台及即時信息群組中,孩子總會見到世界的現實:一條極長的人龍在藥房排隊購買清潔用品、小市民用衝搶籃板球的方式來搶購紙巾、基層長者在電視訪問中因着排隊取口罩而流下男兒淚……作為今天的教師及父母,你又會如何與孩子們解釋? 孩子創作歌曲 分享簡單道理 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作為教育工作者及父親,最近怎與兒子在現實中上了一節「生命教育課」。自農曆新年宣布停課以後,基本上,每一天我也和校內其他校長團隊(德萃校長團隊有4人)在校舍裏工作,安排不同的校務,但因為我們的子女亦需要有人照顧,所以,我們有時會把孩子安排在不同的同事家中,又或者在校舍內作網上學習或玩耍。記得當天是2月23日,我跟兒子Sherlock,以及馮鑑邦校長的兒子Rio分享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當城市已經不能自供自給時,解決的方法並不是爭奪或抱怨,反過來應該將我們能力範圍所擁有的,與有需要的人分享,這便是為城市走多一步,解決眼前不足狀態的最佳方法。 本來我也是不以為意的與他們分享這個簡單的道理,但接着當日的下午,這兩個小子竟然自發拿起結他及樂器,自己創作起歌曲來,並為這首歌曲填下第一句歌詞:「當不能提供所需給我們城市,讓我們來分享彼此的所有。」我和馮校長聽了他們的創作,只是問了他們一條問題,就是「你們想怎麼樣」?他們簡單地回答說︰「想藉着創作這首歌曲,一方面鼓勵香港人,另一方面想把這簡單的『互供互給』道理告訴香港人。」 相爭致缺乏 互供成就夢想 其實,他們還想這首歌曲能有認真的編曲,以及能製作成音樂錄像MV放在不同的平台,甚至大膽地希望這首歌曲能在電視及大氣頻道中播放。每當孩子有這樣天馬行空的說法,我們作為家長,可以有100個原因否定他們的可能性,但因為我和馮校長也相信,成就孩子的夢想,就是我們能為孩子可以做的事,於是便告訴他們︰「不如試一試吧!」 就是這樣簡單的一首小小歌曲,我們便用電話錄製下來,上載到社交平台與不同的人分享,並希望有不同的專業人士,能協助這兩個小子編曲及製作音樂錄像。奇蹟就像很多網絡故事一般發生,有專業的音樂人,主動聯絡我們,說可以協助編曲及錄音;亦有專業的影像製作團隊及機構支援這兩個小子完成拍攝MV的小夢想,之後更有不同的電台及電視台聯絡,在他們的節目中分享這兩個小孩原創的音樂及錄像。 這兩個小子的故事告訴我們成年人什麼?「五餅二魚」是一個無名小子願意付出自己所有,最終卻成就了一個神蹟。讓我們成年人也明白到,在互相缺乏時,相爭,必然導致缺乏;反之,互相供應,便能成就夢想、看到關愛! 文:朱子穎(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學校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 FB.com/mrchuclassro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8期]

詳細內容

玩創校長:寫給仍然熱愛抱怨的你

2020年,相信是每一個香港市民不能忘記的一年,我們先經歷人禍,再經歷天災,「抱怨」、「責罵」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  特別對於教師來說,大年初一收到停課消息,必然一聲嘆氣,一來要立即拍片讓學生在家學習,二來又要撰寫不同的停課安排通告,更要不斷修訂已經密密麻麻的校曆表,把預先安排了的活動又再重新編排,重重複複,沒完沒了。  對家長來說,初一收到停課消息,更加晴天霹靂,因為要讓孩子留在家裏學習!平日能在學校完成的學習活動和功課,一下子教師藉網上方式把責任轉嫁給家長;雙職的家長更加煩惱,在疫情中同時要面對自己工作帶來的種種挑戰及壓力,放工後更要到處搶購口罩撲紙巾,回家更要花時間與孩子追回日間的學習進度,把生活及工作壓力雙重提升。  抱怨無助解決問題 關愛團結渡難關 說到這裏,不如我們繼續抱怨吧,繼續把負能量投射在你的家人、同事、教師的身上吧!「抱怨」,真的可以解決問題嗎?  我認為,要面對困難及挑戰,只有正能量,只有關愛才能團結起來,共同面對困難。因我深信,無論你是教師、家長,或在城市擔任任何崗位,在最困難的的日子,大家只要把自己能力範圍內可以做到的分享及貢獻出來,或把關愛帶進你能夠接觸到的人,這比單單抱怨更能有效面對香港現在的情况。 當筆者收到停課通知後,先把自己的教學同工全部安排在家裏工作,並按不同教師的科目年級編排及分配好在家工作的時間表。所以在年初四的時候,我們已經可以把學生在家學習的時間表通知家長,讓孩子能夠在家中繼續學習。基於以上的操作,筆者的學校70名教師,齊心合力每人平均製作5至6條教學短片,合共提供超過400條短片,可說是把整個月的小學課程都製作出來了。 當完成了筆者自己學校的工作編排後,我們又在想,香港是否每一間學校也能提供完善的上網學習資源給予學生使用呢?所以我在年初六,聯同社創家黃岳永,致電給台灣著名教育家葉丙成教授,請他把其中一個網上學習平台免費給予香港所有學生在停課使用,並聯同香港多間教育公司,組成強大的學校支援服務團隊,免費共享超過1萬道學習題庫。在我們公布4天以後,便有400多間中小學、合共申請了25萬個學生戶口,讓學生能在停課期間免費使用。 在疫情持續大概半個月以後,我們想到服務學校的教師團隊中,有很多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外籍教師,他們離鄉別井,來到香港,為的就是服務香港的學生。但在今天的疫情下,他們能買到所需的日用品嗎?他們能夠知道在哪裏排隊可以購買清潔用品嗎?當我們想到這裏,筆者學校的4名校長,便自發走到藥房、超級市場、街市等購買所需物資,並在兩天內,親自駕車把抗炎小禮物包送到每個教師的家門口。雖然禮物只是一件小小的心意,但重點就是讓關愛流動到我們身邊能夠關心的人。 從我以上的小小個人經歷,看似是兒時日本卡通片的口號——「勇氣、團結、友情」,卻是今天香港最需要的價值,用來一同面對今天的挑戰。 文:朱子穎(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學校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2期]

詳細內容

玩創校長:從烏干達學習復和

一年一度,來自烏干達的兒童合唱團Watoto在剛過去的11至12月再次來港。很多學校、教會及社區中心也會邀請這班非洲孤兒表演,讓孩子的喜樂及生命感染觀眾,亦好叫嬌生慣養的香港孩子,明白物質其實得來不易,應學習珍惜眼前所有的一切。 但2019年11月的香港,一切變得與過往不同。香港很多主要交通在11月癱瘓了;學校在11月停課了;晚上的香港變得非常不適合家長帶兒童外出了;預定的演唱會因社會情况臨時取消了。因上述看似以往不可能在香港出現的狀况,讓Watoto孩子原定分散寄住在本港不同家庭的計劃,也得改為集體住在青年營舍中。本來在Watoto不需要表演的日子,都會由本地照顧家庭的父母,帶非洲孩子及港孩,一起到不同地方遊玩,讓他們有不同文化的經歷。可惜因為今次要住在青年營舍,只能讓他們留在營舍中打籃球,加上多晚的表演突然取消,使他們悶在營舍很多天。 悉心安排 非洲香港孩子交流 筆者知悉這個情况,馬上與學校的家長義工作出急切彈性的安排。家長義工在非洲孩子不需要表演,以及社會情况較安穩的日子,在放學後,駕車到指定地點,分批接送所有非洲孩子到自己家裏吃晚飯,直至晚上8時左右,再把孩子送回營舍。這樣做,一方面不影響香港及非洲孩子的休息時間,好讓彼此可以應付隔天的學習及表演,但同時亦可讓兩地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互相交流。 筆者和義工家長,為了這幾晚的安排,舟車勞頓,真的只為了讓孩子學會珍惜食物而已? 其實香港的家長及教育工作者,真的非常值得從烏干達中學習「復和」。從1962年獨立後到1986年間,烏干達一共歷經了10位總統,其間多場內戰,死亡人數過百萬;20多年前的烏干達,有使用巫術的獨裁者,公然獻活人祭;烏干達愛滋病人口的比例在最高峰時達34%,聯合國衛生組織甚至一度公告,烏干達是全球被愛滋病影響最嚴重的國家。是什麼能驅使烏干達停止內戰?是什麼使今天烏干達的愛滋病人口比例大幅下降?是什麼使今天烏干達經濟開始蓬勃發展,能在非洲發達經濟國家中排名第二位?當然,要復和一個國家,是一件非常艱巨而又複雜的事情,但值得我們思考的,是「仇恨」能推動這一切?還是「愛與寬恕」? 「黑暗不能驅除黑暗」 作為教育工作者或家長,我們的角色是教好孩子,讓他們進入下一個時代,我們是城巿中對未來的最後守望者。如果我們不用「愛」、「關懷」與「寬恕」來教育孩子,我們的下一代只會用「恨」來解決問題。馬丁路德金的一句說得正好:「黑暗不能驅除黑暗,只有光明可以做到;仇恨不能驅除仇恨,只有愛可以做到。」 文:朱子穎(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學校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5期]

詳細內容

玩創校長:停課可以不停學

相信每一個香港人,無論你的政見如何,2019年11月的日常生活及情緒,必然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說回教育,如果你是一位家長、教師或者學生,相信這段期間受影響會更加大。前陣子,政府未宣布停課,大家就擔心交通大亂,能否安全抵達校園;停課期間,大家就擔心學習進度,以及要安排人手照顧孩子;復課後,大家又擔心學校附近的空氣污染問題。 先不談政治及社會不穩為家長帶來的擔憂,要了解「停課」本質的影響,大家必須先去了解「學校」在城市角色的兩個重要任務:一、傳授知識,提供合適的課程,準備下一代進入未來社會,提供未來勞動人口的技能需要;二、照顧兒童,釋放婦女及照顧者的勞動力,為現時的城市提供勞動力。當一個城市,因為不同的原因,如天氣暴風影響、傳染病爆發,甚或社會交通不穩定,政府也會宣布停課,這是合情合理的操作。暫且先不在這裏談論2019年11月是否需要停課這個複雜的議題,「停課」本身就令到香港停止了學校的上述兩個功能,而製造了大家的擔憂。 安坐家中網上學習 如果「停課」發生在沒有任何通訊科技的年代,即沒有電視、互聯網或資訊科技工具,的而且確學校便無法讓學生遙距學習。但今天的世代,有着很多不同的工具,雖然學生不能如常回到學校上課,但仍能讓學生在家、或其他安全的地方繼續學習。要做到這樣的在家線上學習,重點不在於有沒有合適的網上平台,關鍵反而在於學校有沒有為此在行政編排上作出準備。 以筆者服務的學校為例,我們在有可能停課的前一天,已安排課程組及各學科的科主任老師,預先安排各科的老師在家工作,讓老師按各級各科進度錄製不同的學習短片及製作在家學習的教材,按指定時間上載於學校伺服器內,同時為學生編製在家網上學習的時間表。校方按時間表,通過YouTube及學校內聯網平台發出學習資訊,讓學生安坐家中學習。當學生在按時間表學習之時,老師亦已在編製明天的學習材料了!在11月停課的5天裏,我們共製作了122條學習短片,合共有19,752次觀看,全校30班學生共花了63,132分鐘學習知識。有了這樣的行政編排,老師不需要擔心花4小時由家中回到學校卻沒有安排任何工作,反而可以安坐家中,把交通時間花在備課的心思之上,雖然停課不是我們的希望,但卻讓學生可以選擇在家中繼續學習,維持學校在城市的功能。 為孩子安排體驗學習 停課的確令到老師無法發揮照顧孩子這個功能,需要家長自行安排家人、家傭或朋友代為照顧學生,這亦是停課迫不得已出現的狀態。但家長其實可以在停課期間,為孩子安排更多體驗的學習。因為在平日上課的日子裏,學習很多時都會編排在書寫、練習、考試及評估等方式之上,但其實學習或課程,重點是給予孩子學習機會。如果在安排上不能做到外出,家長亦不妨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學習不同的生活技能,如照顧家中的長者、學習照顧家中年幼的弟妹,或幫忙做一些家務。孩子可能是第一次學習如何使用洗潔精,學習如何使用洗衣機,雖然這不是孩子平時日常會做的事情,但也是一個豐富學習經驗的好機會。 文:朱子穎(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學校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9期]

詳細內容

玩創校長:什麼是「教材」?

上個月,當社會事件發展得熱烘烘,各方人士也在蒐集及傳送不同資訊及材料時,網上傳來一張某學校活動的相片。相片中,有一班小學生帶着面具,手中拿着玩具槍,正在拍大合照。於是,有人在社交網絡及群組不斷流傳,說成示威者及教師合力把暴力帶入校園,更成為「教材」,用來向學生洗腦。 「輔助教材」鞏固深化知識 先來一個Fact Check吧!事實上,該學校正在進行一項非常健康的新興歷奇運動:Nerf Hunt。理念是希望學生學習射擊運動的價值 ——自律和合作,透過體驗式學習反思自己在面對逆境時所採取的態度,令學生增加自信心及認識自我價值。可惜在這個時代中,你說什麼,也沒有人相信了。 借這件事,也不妨探討一下「教材」這個詞語。教材指的是教學上的主要依據,是闡述教學內容所用到的工具。近乎生活中所有事情,基本上也可以成為教材。教材可分為兩大類:「基本教材」及「輔助教材」。「基本教材」對香港人來說一點都不陌生,即是教科書,或教師自己編製的講義。我們常常談及的溫書、背書,就是不斷硬記下基本教材的內容。 「輔助教材」則可以很多元化,或許是通過體驗來幫助學生擴闊視野、啟發思維、深化知識;或是通過重複練習,以幫助學生複習、訓練之用,利於學生鞏固、理解和運用知識;或補充要學習的知識,例如透過閱讀課外書籍,對學生自學、理解、深化知識起重要作用,能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引導他們進行研究性的學習。 偏見看教育 示範燃燒變「教縱火」 舉例來說,當我們要講解燃燒三元素,讓學生明白燃燒需要三種要素並存才能發生,分別是可燃物如燃料、助燃物如氧氣,以及溫度要達到燃點。教師當然會讓學生在基本教材,即教科書及工作紙上閱讀上述有關資料。但要學生真正明白什麼是燃燒三元素,必須有輔助教材,最有效的,就是讓學生安全地體驗一次燃燒的過程。這樣理解的話, 「火」,就必然是這個教學的最重要教材了。但你可以說老師在教學生焚毁及破壞物品嗎?這樣說,當然就是一概而論了。 說到底,帶着偏見來看學校教育,任何教師採用的教材,你也可以說成洗腦教材。今天所有小學,當教授槓桿原理時,也必然讓學生集體創作一個大炮台或投石機,看看學生的設計,誰能擲得遠、扔得準。難道這就代表學校支持抗爭者在街上做投石機嗎?當你看過街上的投石機,可能你會認為小學生也做得比他們好!但我想強調一點,學校是讓孩子明辨是非、學習正確價值觀的地方,因此,無論你的政見如何,也應該讓校園靜一靜,讓教育工作得以在安靜環境下展開。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能確保孩子不被今天錯誤價值所影響,但是我們能夠向孩子承諾,當孩子遇到困難、挑戰、挫敗、灰心、傷害時,我們一定在他們身旁,與他們一起面對。 文:朱子穎(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學校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3期]

詳細內容

玩創校長:社會與學校的藩籬

何謂「社會」呢?廣義是指由個體建構而成的群體,當中具有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當人類之間互動及交往,組合起來便可稱為「社會」。如果從父母的角度來看,「社會」是一個讓子女成長的地方,子女完成學習階段,從學校畢業,離開父母師長的保護(或操控),為生活、薪金、工作、理想打拼,即我們所說的「投身社會」。 作為父母及師長,我們總有一種思維,就是要保護我們的孩子,不讓他們被這個「社會」所同化及洗禮,因為我們都認定社會的價值觀總是扭曲,人性總是醜惡。只要把孩子留在學校這個安全的環境,家長及老師便能夠為小樹苗遮風擋雨,他們就可以健康茁壯成長,毋懼外面的風風雨雨。 但經歷過2019年這個暑假,你真的認為自己有能力把社會與學校分隔嗎?無論你的孩子年紀多大,懂事與否;無論你花多少時間盡力避免子女不接觸政治,他們還是有機會從報章的頭版、電視新聞片段、街上的塗鴉,知道今個暑假在香港所發生的一切。 你的孩子或許會問:為什麼有些示威者要攻擊警察?為什麼警察要腳踢跪下的市民? 讓孩子遠離政治 有可能嗎? 學校本來就是社會的縮影。試想想,學校裏一樣有「衣、食、住、行」等關係,即是「校服、午飯、課室、校巴」;學校亦有「政治、民生、法律、執法機構、一般市民」,即是「學習政策、學生福利、校規、風紀、學生」。既然兩者的體系設計一樣,今天在社會發生的事情,難道就不會在學校發生嗎? 舉例,風紀在執行校規時,少不免會與同學產生一些衝突;教師處理部分學生服飾或髮式等校規時,總會碰到一些校規沒有清楚說明的地方;中文組的老師在處理學生欠交功課的問題上,有需要時,亦會把學生資料轉交訓導老師。大大小小的衝突總會在有人類的地方出現,那麼社會與學校的分別究竟在哪? 學校雖然是社會的縮影,但我們知道「教育」更重要的任務,除了把知識傳遞給學生,還有要教導孩子「價值觀」,如正義、犧牲、堅持等,但同時亦會教導學生如何寬恕、妥協、和平、慈愛、復和等。 灌輸正確價值觀放首位 如果我們可以在學校裏,把灌輸正確價值觀放在要處理事情的首位,便能輕鬆處理大量人與人之間的糾紛及衝突。學生要關心今天的社會,除了單單空談政治外,學校更應該讓學生身體力行,用體驗的方式來接觸社會。我們不能讓孩子一邊說關心香港的未來,卻只是空談眼看不見20年之後香港的政制發展,但就不去關心眼前有需要的人。在這個紛亂的時代,我們更應讓學生先關心今天在學校社區中有需要的人,如學校附近的長者、露宿者或低收入人士。 當學生透過服務學習,更切實了解到現實社會的結構,或可化為更大的學習動力,因為孩子明白用學習來裝備好自己的原因,就是要改變未來的社會,讓社會上的人生活過得更加快樂。  

詳細內容

玩創校長:寶貴的生死教育課

作為父母,你有沒有在孩子面前說過:「今次死都唔掂」、「今日真係好鬼死攰」?廣東話裏很多時都會用「死」字來作助語詞,強調事情的迫切性,以「死」控訴都市生活的壓迫感。但另一邊廂,在華文文化裏,其實很忌諱「死」這個字,老人家不喜歡聽,認為這是「大吉利市」;我們更加不會與孩子談論死亡,因為死亡實在太恐怖,小朋友仍未有成熟的心智去了解。 「死亡」避不過 如何正視? 然而,大家不妨細心想一想,「死亡」真的會因為孩子年紀小而不會在他們面前出現嗎?事實上,「死亡」要出現,誰也沒法擋。孩子有可能要面對寵物死亡,也有可能是照顧者死亡,亦有可能是同輩的死亡,再可怕一點,孩子亦有可能因着種種原因,面對自身有可能死亡的現實。當中最可怕的,就是突如其來的意外死亡事件,不論是獲悉身邊人意外過身,甚至是目擊死亡事件,都有可能在他們的心靈留下烙印。 當「死亡」來到,成年人要忙着處理各種身後事,也要處理身邊人的情緒。然而,如何幫助從來沒有死亡心理預備的孩子去面對這件突如其來的事,卻是很多人都會忽略的。特別是我們中國傳統思想,常叫孩子不要接觸、不要了解、不去面對「白事」,因此當孩子面對死亡時,由於從沒有得到教育及認知,對心理或會構成影響,亦可能會產生很多未知的幻想。或許,當刻問題不會浮現,但隨年歲增長,破壞力便會出現。 閱讀生死教育繪本 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裝備我們的孩子去面對人生不同的挑戰及苦難,因此,生死教育是一門不可或缺的學習課題。及早讓孩子明白死亡是生命的必經階段,讓他們了解死亡不止是負面的情感,亦可帶來很多正面的生命傳承和價值觀,使孩子更懂得珍惜目前所有,以及感恩每天能夠與家人、親友相聚的日子。 在家庭裏要與孩子談論生死,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跟他們一起閱讀生死教育類別的繪本 (幼兒至初小)或觀看一些有關生死的心靈電影(高小至初中),通過繪本或電影的故事內容來打開話匣子,與孩子談論生死。成年人要坦誠把生命離合的現實告訴小朋友,告之父母及照顧者也會有離開的一天,亦從中聆聽他們對生離死別的擔憂,從而建立更強大的家庭連結。 學校也能夠推動生死教育的,就以德萃小學暑假前的一個影「證件相」的活動為例。我們先請孩子們親自設計宣傳單張,再走到街頭邀請70歲以上的長者來到學校,並由專業的化妝及理髮師義工替他們化妝和理髮,然後便為他們免費拍攝一張證件相。 當天活動結束後,我們與孩子作活動總結,問他們為什麼70歲的長者還需要影證件相呢?孩子們大多數以為,是因為他們需要做簽證去旅行。但後來,孩子開始意識到,長者既已行動不便,還要經常坐飛機周遊列國嗎?一直討論下去,孩子們終於明白到,人生最後的旅程就是「死亡」,這張笑容燦爛、充滿喜樂的「證件相」,最終很可能會成為公公婆婆的「車頭相」。體驗過這個活動之後,孩子們更能反思生命的價值及意義,這就是一課寶貴的生死教育課。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 FB.com/mrchuclassroom 文﹕朱子穎(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學校總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52期]

詳細內容

玩創校長:2019年的6月,父母如何跟孩子說香港

歷史總是重重複複,無論你是哪一個年代的父母,在人生中,總會出現過不易與孩子解說的社會狀况。例如60後的家長,你們還記得1967年暴動時,你的家人怎樣提醒你小心,不要踢到地上的「菠蘿」嗎?你的父母當時怎樣向你解釋香港發生了什麼事呢?如果你是70後的父母,在1976年的時候,家人又怎樣向你解釋文化大革命對香港的影響?家人有沒有與你一起抬着電視機、洗衣機及雪櫃回祖國鄉下探親?80後的父母,又可曾記得1989年,你的父母有沒有與你一起在電視旁邊,聽着「民主歌聲獻中華」聲援北京大學生?還記得在小學早會時,老師們曾給你一條黑布穿戴在手臂上嗎? 近6年,香港發生的社會事件,其實都比過往更難與孩子分享。因為從前的事件大致上都是「大是大非」,黑白很分明,當父母的,很容易與孩子分析各項事實及理據,但2019年6月的香港,我們又該如何跟孩子解說呢?一方面父母有個人的政治取向,而另一方面,孩子又會在媒體、教師、朋輩或街上行人的對話中知悉事件;加上在衝突事件及示威標語上出現很多「門」字部首的字句,當黑白變得模糊,是與非變得複雜,父母如何建立下一代的價值觀及社會觀? 迴避及不讓孩子接觸這件事,可能是很多父母選擇短暫回應2019年6月的方法。但如果家長決定要跟孩子正面探討2019年6月的話,不妨參考一下以下建議。 利用處境讓孩子代入角色 首先,可透過第三方去展開話匣子,以減低父母個人先入為主的政見。譬如一起觀看中肯描述事件的新聞片(當然父母要預先看一次,以確保內容及畫面是孩子年齡所能理解、承受);或可以問一問孩子,在學校裏教師有沒有與學生講解事件?家長要注意,無論你支持哪一方,2019年6月所發生的,都與孩子一向所接受的世界觀互相違背,如為什麼保護市民的警察會用催淚彈對付學生?為什麼警察開路保持交通暢通時,市民會認為他們不正義?市民應該尊重警察及政府,為什麼發生衝突時,會有這麼多市民不尊重政府? 如果你的孩子心智未算太成熟,不妨把社會事件化作孩子的生活經驗情景去論述。 如果你的孩子心智未算太成熟(約9歲以下),不妨把社會事件化作孩子的生活經驗情景去論述。例如比喻為課室裏面有兩批同學或老師意見不合,利用這處境讓孩子代入不同的角色:「如果你是(老師/校長/學生/風紀)時,會如何處理?」重點讓孩子學會在堅持及互相體諒中取得平衡。 若孩子年齡稍大,心智較成熟及已經明白到社會狀况,而家長亦有信心孩子能明辨是非的話,當與孩子一起看完新聞片段後,不妨引導他們講出心中的感受。當家長聽完孩子的想法後,可再分享自己的價值觀,視孩子為「大人」般對話就可以,彼此更可一起討論香港的前景。 香港6月之後有沒有改變,無人能估計得到。但如果你和我一樣,仍然相信香港的下一秒可以被創造的話,「教育」正正是重要的工具。作為家長、教師、校長,我們可以教好我們今天的孩子,以在黑暗的時代中作光,照亮人前,在明天幫助我們這一代當爸爸/媽媽/教師/校長的,解決我們今天解決不了的問題。 孩子,就是我的未來。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文﹕朱子穎(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學校總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47期]

詳細內容

玩創校長:復仇者聯盟與親子相處

大家不用擔心,這篇文章不會劇透《復仇者聯盟4》,因為筆者5月份的工作實在太忙碌,至今仍未抽到時間去觀看這部非常受歡迎的電影,因此,本文純粹借這套電影來分析親子間的相處,絕無劇透。 「我為你好」魁隆式想法橫行 如果大家一直有追看復仇者聯盟系列電影,也知道故事發展的關鍵在於大奸角「魁隆」。魁隆與其他電影的傳統壞蛋不同,他並非為了一己之利益,如金錢、王位、統治世界等,亦並非為報復而成為大奸角。相反,他有一個更大的宏願,就是拯救全宇宙!他深諳宇宙如果繼續被大量人口佔用的話,遲早會因資源耗盡而滅絕。魁隆想出的方法,是消滅宇宙一半的人口,以免資源被過度耗用。雖然這個方法不被「正義」的英雄主角們所接受,但確是可以保住另一半人口,讓他們及其下一代有足夠的資源永續下去。這故事有趣的地方,是大奸角由始至終都認為自己的做法正確無誤,甚至視為神聖使命,即使要背負全宇宙的指罵痛恨,受盡惡劣的批評,但消滅行動仍然要繼續下去。 大家想一想,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或家庭相處之中,魁隆式想法也經常出現。曾經聽過一個例子,一名媽媽懷有雙胞胎,但到懷孕中期,醫生告知父母雙胞胎能同時存活的機會是零,父母只能選擇放棄其中一個,讓另一個存活下去。這時,父母應如何抉擇呢?或許,這關乎孩子生死的重大選擇,並不容易,但事實上其他大大小小的抉擇,一樣不時在各個家庭中出現。例如每逢5、6月,很多家長都為孩子同時報讀幾間小學,若幸運地獲得多於一間學校取錄,這時,家長會基於什麼原因去替小朋友作出抉擇呢?孩子會明白為什麼替他選A學校而不是B學校嗎? 再微觀一點,我們每天也因着孩子的行為、學習及生活等,作出很多他們不明白的指引和選擇。例如有小孩很喜歡看電視或玩手機,在他而言,根本不明白為何父母要他放下這最愛的事情,專心學習。作為父母的若沒有好好解釋清楚,他們的行徑在小朋友眼中跟魁隆無異,同樣是不講道理,只是消滅了他們一半的玩具、減少了他們一半的玩樂時間。 「仇恨」非良方 問題難解 為人父母的,不妨多解釋我們每一個指令背後的原因,若事事只歸因於「我為你好」、「你將來就明白」等長線概念,孩子們這一刻其實摸不着頭腦。父母可嘗試用一些簡單而直接的例子,以及運用淺白的字眼,讓小朋友明白我們需要他作出改變的原因。 復仇者聯盟這齣電影名字再一次提醒大家,以「仇恨」去處理問題,並不能解決問題。目前社會最需要是正向教育,家長必須以愛及正面信息去跟孩子解釋我們所作的每一個決定,這樣,小朋友才會更有動力去面對成長中的挑戰。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教學網誌: FB.com/mrchuclassroom 文﹕朱子穎(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學校總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42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