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創校長:2019年的6月,父母如何跟孩子說香港

歷史總是重重複複,無論你是哪一個年代的父母,在人生中,總會出現過不易與孩子解說的社會狀况。例如60後的家長,你們還記得1967年暴動時,你的家人怎樣提醒你小心,不要踢到地上的「菠蘿」嗎?你的父母當時怎樣向你解釋香港發生了什麼事呢?如果你是70後的父母,在1976年的時候,家人又怎樣向你解釋文化大革命對香港的影響?家人有沒有與你一起抬着電視機、洗衣機及雪櫃回祖國鄉下探親?80後的父母,又可曾記得1989年,你的父母有沒有與你一起在電視旁邊,聽着「民主歌聲獻中華」聲援北京大學生?還記得在小學早會時,老師們曾給你一條黑布穿戴在手臂上嗎? 近6年,香港發生的社會事件,其實都比過往更難與孩子分享。因為從前的事件大致上都是「大是大非」,黑白很分明,當父母的,很容易與孩子分析各項事實及理據,但2019年6月的香港,我們又該如何跟孩子解說呢?一方面父母有個人的政治取向,而另一方面,孩子又會在媒體、教師、朋輩或街上行人的對話中知悉事件;加上在衝突事件及示威標語上出現很多「門」字部首的字句,當黑白變得模糊,是與非變得複雜,父母如何建立下一代的價值觀及社會觀? 迴避及不讓孩子接觸這件事,可能是很多父母選擇短暫回應2019年6月的方法。但如果家長決定要跟孩子正面探討2019年6月的話,不妨參考一下以下建議。 利用處境讓孩子代入角色 首先,可透過第三方去展開話匣子,以減低父母個人先入為主的政見。譬如一起觀看中肯描述事件的新聞片(當然父母要預先看一次,以確保內容及畫面是孩子年齡所能理解、承受);或可以問一問孩子,在學校裏教師有沒有與學生講解事件?家長要注意,無論你支持哪一方,2019年6月所發生的,都與孩子一向所接受的世界觀互相違背,如為什麼保護市民的警察會用催淚彈對付學生?為什麼警察開路保持交通暢通時,市民會認為他們不正義?市民應該尊重警察及政府,為什麼發生衝突時,會有這麼多市民不尊重政府? 如果你的孩子心智未算太成熟,不妨把社會事件化作孩子的生活經驗情景去論述。 如果你的孩子心智未算太成熟(約9歲以下),不妨把社會事件化作孩子的生活經驗情景去論述。例如比喻為課室裏面有兩批同學或老師意見不合,利用這處境讓孩子代入不同的角色:「如果你是(老師/校長/學生/風紀)時,會如何處理?」重點讓孩子學會在堅持及互相體諒中取得平衡。 若孩子年齡稍大,心智較成熟及已經明白到社會狀况,而家長亦有信心孩子能明辨是非的話,當與孩子一起看完新聞片段後,不妨引導他們講出心中的感受。當家長聽完孩子的想法後,可再分享自己的價值觀,視孩子為「大人」般對話就可以,彼此更可一起討論香港的前景。 香港6月之後有沒有改變,無人能估計得到。但如果你和我一樣,仍然相信香港的下一秒可以被創造的話,「教育」正正是重要的工具。作為家長、教師、校長,我們可以教好我們今天的孩子,以在黑暗的時代中作光,照亮人前,在明天幫助我們這一代當爸爸/媽媽/教師/校長的,解決我們今天解決不了的問題。 孩子,就是我的未來。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文﹕朱子穎(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學校總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4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