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講媽:一夜無眠

到達急症室的時候,體溫是39.7度,登記後立即接受醫生檢查。你看着我,眼神充滿恐懼。 當醫生把冰冷的聽診器,按在你灼熱的背脊上,你再也忍不住,哇一聲兩行眼淚掉出來了。媽媽用力的按着你,不讓你掙扎,你望著我呻訴着,是討厭我嗎? 為了鼻子採樣測試,你背坐在我大腿上,軟攤攤地喘氣,護士吩咐我抓緊你的雙手,然後把長長的拭子探進鼻孔,你尖叫、想逃跑。你別過頭發現抓住自己的,竟然是你最信任的媽媽。 我親手把你按在床上,讓護士扎針塞藥;你張大眼睛放聲地尖叫,很痛、很害怕,還有難以置信,這是我的媽媽?你的眼淚好像表達了被背叛的憤怒。 當完成所有入院手續及檢查時,已經是凌晨一點。抱住你小小的身軀,幾翻折騰終於累到睡著了。 我和其他媽媽一樣,抱着寶寶在走廊踱步,有個爸爸坐在地上打呼嚕。這時我才想起你爸爸,他也應該服了退燒藥,熟睡了吧? 護士問我:「這是你第二個孩子吧?看你的樣子很冷靜啊!」 除了孩子的哭聲就只有醫護人員在交談,想起護士剛才的對話,她問我:「這是你第二個孩子吧?看你的樣子很冷靜啊!」我怔一怔:「雞蛋仔是我唯一的孩子」,然後她稱讚我鎮定,一個人也可以及時把孩子送院。她還說了些什麼,已經忘了,其實我心裏很害怕。 雞蛋仔,你知道嗎?媽媽一點也不冷靜,只是故作鎮定。當你在抽搐的時候,我告訴自己要堅強;當你在哭鬧的時候,我告訴自己要堅持;但當你睡着的時候,我才發現自己在顫抖。 媽媽的心在抽搐、很痛,恨不得代你生病、代你受刑,媽媽真的很怕,很害怕失去你。 兒童的哭聲始起彼落,又沒有親愛的毛海豚,只要把你放在病床上便會立即醒過來大哭。我唯有把你抱出去走廊,累了就在暗暗的升降機大堂沙化上歇息。 迷迷糊糊之間,好像有一男一女從升降機走了出來,他們向我伸出手,說:「你累了,把孩子給我。」本能地用力把你抱緊:「誰也不可以帶走我的孩子!」 回過神來定睛看看,大堂只有我們母子倆,你的仍然熱呼呼的。 雞蛋仔,你快點好起來,我們快點回家。 這一夜真的很長。 後記:惡夢乍醒之後我不敢再閉上眼,寧可不停踱步、用電話記錄感受、上網搜尋資料,總之撐起眼皮直至雞蛋仔退燒。都說為母則強,聽到雞蛋仔哭叫,腎上腺素立即颷升,讓我「踩足」72小時不眠不休。增減潤飾這篇有點靈異的抒情文時,雞蛋仔已經回家了。他的體溫回復正常但仍然咳嗽、胃口不佳。尚幸把握了黃金48小時服用特敏福,雞蛋仔的「甲流」算是壓了下去。衛生防護中心亦公佈冬季流感期將近尾聲,但當晚有很多小朋友陸陸續續入院,大都是咳嗽高燒,各位家長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祝願留醫的孩子早日康復,也感謝醫護人員悉心照顧。假如你的孩子也不幸病了,漫漫長夜, 挺着,會熬過的。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 童信自己 (下)

自信心是一個概念,是了解個人的能力及判斷力、自我肯定的信念。我總是覺得很難扼要地作一個清晰的定義,特別套在小朋友身上;一般我會反問,子女有什麼行為令你覺得他們很有自信? 有些家長表示有自信的孩子會勇於發問、主動大聲與看更打招呼、與成年人對話的時看着別人的雙眼、主動探索新環境、性格樂觀俱幽默感、面對挫折時比較坦然接受。我個人亦同意有自信的孩子比較有勇氣、較容易面對失敗,是那種聳聳肩、拍掉屁股上沙塵:「好吧!再試一次吧!」那種陽光孩子。 那麼繪本如何協助家長培養孩子自信樂天的氣質呢?我想,最基本是要選對教材。 在介紹書本予子女之前,必須要認真閱讀過那本繪本,了解故事深層意義。 有一些故事寓意就是關於如何欣賞、接納自己,它們提供了活潑、天馬行空的方案,教導孩子如何面對批評、發現個人優點,把別人眼中的缺點轉化成生命的祝福。家長需要花點心思尋找這些教材,你可以上網做些資料搜集,仔細看看有什麼繪本關於自信心(或其他品格)。在介紹書本予子女之前,必須要認真閱讀過那本繪本,了解故事深層意義。 工作坊那天,我帶了一本《紅髮多莉》,故事是關於自我形象:沒有自信的多莉接納了自己的外貌,慢慢欣賞自己獨特的氣質,最後為自己的個性感到驕傲。還有其他的故事書,例如《短耳兔》、《無毛雞》,都是環繞故事主人翁,如何由低谷反彈重拾自信,光是書名就已經很吸引孩子。 在工作坊中,家長學會透過繪本伴讀引導孩子思考。(彭梓雅提供圖片) 選對了繪本之後,家長便要練習在伴讀過程中靈活使用它們。就着故事內容,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思考:假如你是故事的主角,你會如何面對這些挑戰?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經驗? 爸爸媽媽觀察到你有這些表現,如果故事主角是你的朋友,他會給予什麼建議?以上的提問,都在深化故事的感染力,把故事與現實連結起來。 活用繪本還可以是刻意製造成功經驗,例如由子女主導閱讀過程,家長聆聽及欣賞他們的演繹;邀請小朋友大聲朗讀,提示他們挺起胸膛地說故事。重點是,透過伴讀這個珍貴的親子時刻, 用眼神、點頭或者清晰語句,表達我們對孩子的信心。自信心需要成功經驗滋養,而父母的欣賞,就是子女最大的定心丸,在他們未相信自己的能力之前,仍然非常依賴父母的鼓勵去突破自我界限。 自信的表現與其他價值觀一樣,都是靠觀察模仿父母的言行開始的。 還有家長要以身作則,做個有自信的父母。自信心不是基因遺傳或者提供足夠食物營養,便可以培育到的心態。自信的表現與其他價值觀一樣,都是靠觀察模仿父母的言行開始的。我經常在工作坊挑戰家長:假如你們遇到問題也不敢舉手向我發問,那麼你們怎樣說服孩子,遇到困難時要勇敢向老師發問呢? 想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家長在講故事時便要表現出自信一面。(彭梓雅提供圖片) 又或者要在其他家長面前,還未開始練習講故事的技巧,就已經垂頭喪氣,覺得自己的表現一定強差人意;這種態度,孩子看見了,會學到自信嗎?兒童都是敏感的鬼靈精,不要輕視他們的洞察能力。所以呢,除了選擇適當的讀物,更重要的還是家長有質素的陪伴。 各位爸爸媽媽,加油啊!請相信自己能為孩子帶來幸福的童年,讓他們活出自信,互勉之!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童信自己(上)

我最喜歡的freelance工作是家長活動,例如減壓、正向管教子女。這個星期就完成了一場親子繪本伴讀與自信心的工作坊,活動名稱就是「童信自己」。 未有雞蛋仔時,我已經很喜歡看兒童繪本,覺得繪本題材多元化,很適合成人閱讀。故事書篇幅短、藝術性高、發人深省,可以啟發我思考生命。 近年越來越多家長知道繪本的好處,都會自己找書看,開始會問如何挑選合適的繪本、如何改善伴讀技巧。 家長透過繪本伴讀,實現對子女的期望。 我聽到最多的期望是,第一,學會選擇繪本;第二,提升子女閱讀興趣;第三,疏導子女情緒。這三款答案很「大路」,絕大部分的家長面對數而百計的故事書都感到無從入手。而我作為媽媽,也會希望雞蛋仔和我一樣,會自動自覺看書;加上我重視兒童的情緒需求,自問也希望多學一些招式旁身,將來可以幫助雞蛋仔。 彭梓雅向家長講解繪本伴讀的技巧。(彭梓雅提供圖片) 其他林林種種的家長期望還有:改善溝通,了解子女需要;得到子女的尊重;培養品格例如自信、禮貌;訓練說話能力、語文能力;還有改善家庭關係包括祖孫之間、兄弟姊妹及夫妻之間;還有一些期望更務實,例如在哪裏買繪本比較便宜、有沒有建議書單、哪兒有興趣班讓小朋友聽故事等等。 帶着這些期望參加工作坊,絕對合情合理。事實上,讀繪本的而且確可以回應大部的期望。繪本種類繁多,不同出版社、作家畫師、藝術風格、故事寓意等,舉凡孩子生活上遇到的挑戰,你都有機會找到相關繪本,透過故事讓小孩消化一些道理。參加工作坊亦當然希望掌握一些技術,回家後可以說一個精彩的故事。這些技術包括聲線運用、語氣表達、控制表情、選擇伴讀的時間及場地,改變這些技巧,當然會提升與小朋友互動過程的質素。 參與工作坊的家長都有積極態度,願意為小朋友學習自我增值。(彭梓雅提供圖片) 不過呢,上列的期望都只是技術層面的學習,算是繪本伴讀的一半功夫;另一半功夫,看似簡單卻又很容易忽略的,就是伴讀中的「伴」字。 我一直很欣賞參加工作坊的家長,他們有良好的學習態度。而願意自我增值, 為小朋友學習新技巧、說故事的家長,又怎麼會忽略「陪伴」子女呢? 家長也會在伴讀過程中迷失方向,不止一次有家長問我,如何可以一氣呵成把故事書諗完,而不被孩子東拉西扯的問題打斷故事。 人始終是有盲點,家長也會在伴讀過程中迷失方向。不止一次有家長問我,如何可以一氣呵成把故事書諗完,而不被孩子東拉西扯的問題打斷故事。我會反問一句:「究竟要小朋友專心聽你講故仔重要,還是小朋友享受你的陪伴,建立親密的關係重要呢?」 家長總會希望透過說故事達到一個或多個目標,亦因此側重學習說故事的技巧,如何挑書本、如何製作小道具……看到了一棵樹卻忘記了森林!說故事的另一半基本功,就是沒有批判、全然接納、純粹的陪伴。 在陪伴孩子看繪本的過程,家長與子女雙方都在享受那純粹的親密關係,正正就是自幼培養了像閨蜜談心說秘密的那種聯繫,當孩子一路成長,他們才願意讓家長繼續參予他們的生命,遇上開心或不快都不會「收收埋埋」而是願意跟父母傾訴。 所以除了追求說故事的技巧,我們也要時常反省是否真誠地接納孩子。陪伴他們看書時,是純粹享受親子時光, 還是腦袋充滿了agenda,希望他這樣、希望他那個?當我們帶着太多期望,就很容易品評孩子,某程度上不是全然接納孩子,失去了繪本伴讀的深層意義了。 下期說說繪本與自信心。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病了的slash

寫這一篇時,老公正在發燒,我也病了。 農歷新年四處奔走加上流感高峰期,老公打敗仗也傳染了我。自懷孕開始,我一直都非常注重健康,偶有不適便會鯨吞維他命C,但今次真的中招了!感冒一直不能徹底康復。正常人生病也會感到無助,更何況我仍要餵夜奶、打點家頭細務,要完成進修的功課,也要批改學生的功課、寫評核報告,同時還有家長工作坊、個案輔導等等。 從前全職工作,小病失眠、與上司吵架都會看醫生,希望有一天病假離開崗位,放空一下。可是當了母親之後,真是廿四小時年終無休!無時無刻都在思考家中大小事務,拉屎也沒有時間,而且作為slash人,沒有醫保、沒有工作團隊支援,病了也要頂硬上,難道你通知學校取消講座,叫家長明天請早? Slash指年輕人不再滿足於專一職業的工作模式,選擇多重職業及身份的生活。 Slash一詞源於美國作家Marci Alboher的暢銷書《不能只打一份工︰多重壓力下的職場求生術》,指年輕人不再滿足於專一職業的工作模式,選擇多重職業及身份的生活。這是世界趨勢,轉做自由工作者已不再是年輕人專利。 着實說,做了十年政府工,轉做slash 其實很辛苦。離開懲教署時我已經有助手下屬,但「重投社會」後,簡單到影印也考起我:學影印不難,學會不使喚別人、放下過往的姿態,難。要調整心態已經不容易,如果你家中有剛退休的親戚,你可能會體諒他們重建個人存在感的煩惱;中年轉Slash更要面對普世價值的批判,抵得住別人的「意見」。 很奇怪,大家一致認同,「媽媽」為家庭付出的一切,不可以金錢量化;但同時又有很多聲音認為,寧願請兩個家傭照顧雞蛋仔,也不應該放棄從前的官職。父母擔心我失去退休保障;朋友擔心我無錢開飯;丈夫擔心我失去自我價值,鬱鬱而終⋯⋯ 如果我仍在懲教署值夜班,這一晚他會怎樣過? 老實講,現實生活充滿挑戰,沒有少奶奶的浪漫。不過,食得鹹魚抵得渴,凡事都有取捨。有些家長認為賺到錢,將孩子交托不同的專家教育、照顧、陪伴,是他們作為父母最好的選擇;子女將來把父母留在老人院,讓專家餵食、沖涼、陪伴終老,這也許都是子女認為最好的選擇。 生涯規劃好像沒有Slash生活,我不知道事業會如何發展,反正沒有回頭路,多想也無謂。況且生病中的我,真的沒有時間呻吟。老公像個巨嬰,迷糊中還在投訴家傭煮的飯很硬,仍然堅持不吃粥,扭着要吃雞湯底過冷河的幼烏冬。如果我仍在懲教署值夜班,這一晚他會怎樣過?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養蛙之趣

越來越多朋友在臉書分享養青蛙截圖,讓本來無甚興趣參予的我很好奇,究竟這個遊戲的魅力在哪兒呢?趁年假,忍不住下載了這個遊戲。礙於我對日文一竅不通,只好胡亂按、隨便養,連收到青蛙照片也不慎刪除。 被「放養」的青蛙經常不在家,我心裏納悶,無奈之下上網參考了一篇「養蛙攻略」,發現這個遊戲也挺無聊……努力收集一堆草、買一堆旅行用品,青蛙興之所至就會去旅行,間中拍照回家、買點伴手禮,然後等待青蛙回家寫信、刨木頭,又再期待牠出門、回歸……天啊!青蛙是這樣養的嗎? 我組織了小息蝸牛分享會,結果引來家長投訴,阿媽被召到學校「照肺」…… 在圍村長大比較多機會接觸大自然,我爸帶過我和妹妹撈蝌蚪,見識到青蛙由一條尾巴變成四條腿,印證了科學課本中的「完全變態」過程。真的青蛙不吃四葉草,也不會和蝸牛做朋友。遊戲中那隻經常賴在門外的蝸牛,完全違反自然規律……小學四年班時,我曾經偷偷養過蝸牛,牠們性格極度膽小,不是爬來爬去尋找庇蔭,就是大半天藏在殼內睡覺,幾曾見過牠們發呆與放空? 話說回來,那次養蝸牛闖了大禍……我把小蝸牛帶回課室炫耀,之後更分發予其他同學,組織了小息蝸牛分享會,結果引來家長投訴。阿媽被召到學校「照肺」時仍一頭霧水,參了一本「教子無方」,說什麼要好好管教、不可滋擾别人,影響課堂進度之類,我好像簽了警告信並且緊急遣返家中所有蝸牛。回想起來仍然覺得好好笑!我錯在沒有領取漁護署牌照非法繁殖野生蝸牛?假如當年的老師家長們看到這篇,請不用擔心,我沒有因為投訴而留下童年陰影,也希望那些蝸牛沒有為你們帶來心理創傷。 雖然我養蝸牛這個例子比較另類,但不能否認,孩子親親大自然可以學懂很多抽象的價值觀。在家會照顧寵物,能夠培養同理心、責任感;留意公園落葉,不單學會四字詞語「落葉歸根」,更有機會闡釋家庭價值、介紹移民歷史;又或者小心灌溉花苗枯掉,懵懂地理解事與願違,套在讀書比賽上,教導孩子盡了本份問心無愧,便可以放開輸贏、只需要投入參予享受過程。 香港人多地少屋細,在窗台種花除了吸引小蜜蜂,也會吸引管理處投訴,現實真的很無奈。 大人細路都着緊STEM (聽說坊間有補習班),最直接了解科學數理,不就是觀察大自然? 人類一直受到動植物界的啟發,影響建築、服裝設計甚至醫藥、工業發展等;世界自然基金會就鼓勵從觀鳥活動中了解建築力學、計算觀察數據等。了解會飛的生物就已經涉獵了風速、力學、生物結構等範疇,問題是我們這些港爸港媽,有沒有提供足夠的時間心力,引導他們把學習從書本帶到戶外,帶到生活? 香港人多地少屋細,在窗台種花除了吸引小蜜蜂,也會吸引管理處投訴,現實真的很無奈。我們養「塔麻可吉」電子雞長大的這一代,早早就和大自然失去聯繫,順理成章造就一批焦慮地搶購黃時鐘花交功課的家長。 我會提醒自己,盡力維護雞蛋仔接觸大自然的機會,當他讀書、拍拖、人生失意時,會想起行山爬樹檢石頭,把壓力交付大地。如果他長大後仍然有野生蝌蚪,我會支持他養一隻青蛙嚇唬爸爸。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五福臨門

農曆年前發生幾宗令人心碎的意外,影響了全城過節氣氛。本應開心預備過年,現在有些家庭卻要面對突如其來的永訣。飛來橫禍,生死的討論又變得很貼身了。為了準備人生不同階段,我們會參加各式各樣的預備班,例如升學補課、婚前輔導、生育檢查,卻沒有人教我如何準備人生必經的死亡? 我個人對死亡的理解是從人生經驗中歸納,後來因為學習輔導才有機會較有系統地了解哀傷。假如我早一點明白死亡是不能逆轉、遺憾悔恨有多難受,或許我會更珍惜現在、更積極的生活。 「未知死、焉知生?」近年多了人推動生死教育,直接探討人生終章去反思如何活得精彩。不過在華人社會推動這個議題並不容易,在家長層面更難。家長坦言害怕討論死亡,我試過被一位媽媽質疑,認為討論死亡會引發兒童對自殺的好奇;也有家長擔心會有孩子面前哭泣所以不敢回應孩子的提問。 其實四五歲大的孩子,已開始知道死亡就是生命的結束。 如果沒有適合的回應及情緒支援,他們未必能理解複雜的情緒,例如為什麼感到害怕、擔憂、憤怒;他們也可能建立了對死亡一些錯誤的看法,影響日後的認知行為,例如家中長輩過世是因為自己不乖、寵物離世不用傷心因為可以再養另一隻動物、看到新聞便會認為坐巴士等如危險、看到父母避開這些話題就以為死亡是壞事要隻字不提。 試想想,即使不是我們喪親,看到新聞也會感到難過;小朋友接觸這些新聞圖片,也會生起不安情緒,嚴重的會作惡夢尿床。而假如家長仍然不敢或者不容許他們提問,表達困擾的感覺,他們對死亡的無知只會轉化成焦慮、不必要的恐懼,建構了偏差的生命價值觀。 我明白小朋友的問題可以很「禪」,教人難以回應,父母在子女心目中一向是萬能博士,但與孩子討論死亡卻可能令家長感到挫敗。事實上這個題目很有份量,家長如果不懂回應也是人知常情,我建議大家誠實告訴孩子,自己也不太清楚但願意一起探討,這樣子女反而沒有那麼害怕。上年年低聽過小學雞媽媽蘇美智的講座,分享她如何使用繪本和孩子討論死亡。我非常認同她的觀點,繪本有很多種類,當中有很多題材與死亡相關,家長不妨多利用這些故事書協助回應子女的提問。 陪伴孩子、坦誠討論,並且全然接受他們的情緒;父母絕對有能力引導子女理解生命的過程、探索生命的可能性,面對不幸的消息,他們期望答案但更期望爸爸媽媽的心靈上的支持。 你知道「五福臨門」是什麼嗎?五褔是「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及最後的「善終」,古人很有智慧,既然生死有時,與其害怕它找上門,倒不如好好預備,迎接入門。我家門楣就貼了這句祝福語,就是因為生命有限、充滿無常,我們更要學會把握當下,享受並且珍惜生命。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賣懶過新年

家長們經常都問:「如何提升子女閱讀的興趣?」這個問題,似乎從孟母到現代都未能圓滿解決。趁着農曆新年,想起一節童年回憶,或者可以腦震盪一下。 圍村很重視過農曆新年,即使放炮竹是犯法的,但村內四處都是炮竹紅紙,整個正月都不會被清理,就是要留下滿地「大紅大紫」。 那段兒時記憶,大概發生在小一或小二左右吧!學校簡介了農歷新年傳統,提及「賣懶」這個習俗,而這件事情仿佛在村內從沒有發生過。於是我「發現新大陸」的、興高采烈地告訴父母,如何在街叫賣就會賣掉懶惰,新一年就會勤力讀書了! 這個奇怪的賣懶經驗,讓我接觸到春聯、學了幾個新字、生起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對詩詞有點好奇 吃過團年飯,天寒地凍,冷不防我媽提出,要我帶領妹妹出外「賣懶」,這個餿主意竟然得到父親支持!因為爸爸媽媽跟在後面,我唯有硬着頭皮拖着妹妹出門做生意。其實情況有點像萬聖節Trick or Treat,不過我的口號是「賣懶! 賣懶!」大家都可以想像到,人人都在吃團年飯,真是「搵鬼同你買」。結果在橫巷叫了兩句,就尷尷尬尬的飛奔回家了! 帶着懶惰過年的我,春假期間沒有努力做功課,反而到圖書館溜躂、泡書抄筆記。我學會寫「炮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知道了燒爆竹可以趕走年獸;也知道年獸不是色盲的,因為牠怕紅色,所以家家戶戶要貼「桃符」—— 紅紙揮春;原來全盒正寫是攢盒,不是把好運存起來,是把好運攢聚起來;還有,如果我打碎東西,媽媽不可以打我,因為這叫做「歲歲平安」……現在回想起來, 這個奇怪的賣懶經驗,讓我接觸到春聯、學了幾個新字、生起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對詩詞有點好奇……似乎我的閱讀興趣,由好奇心開始,為了尋找答案,便開始看不同種類的書。 我父母沒有機會接受很好的教育,沒有直接教我讀書寫字,不過他們很好奇我上課學什麼、圖書內容是什麼,而且他們喜歡聽我念書,好像對我閱讀的一切都感到很Amazing!這種單看書名就已經嘖嘖稱奇的態度,是最佳的身教。如果你不是司馬光手不釋卷,而是眼光光手不離phone的家長,大概不用考究如何提升子女閱讀興趣了! 他們沒有批判的態度,令閱讀變成自我發現的過程,往後的生命中,我最享受的仍然是看書。 以身作則之外,父母把握生活中每個機會,藉着子女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參考相關的書目。當閱讀與生活息息相關、當古怪的念頭可以透過文字反覆印證時,小朋友自自然然會找書看。 當日父母陪伴我當街叫賣,之後沒有催促我完成功課,而是讓我去圖書館消磨時間,回家後還讓我發表了一個新年簡報。每一個行為及陪伴,都不經意地滋養我的好奇心,誘導我閱讀。他們沒有批判的態度,令閱讀變成自我發現的過程,往後的生命中,我最享受的仍然是看書。 其實父母也要賣懶的,新一年你仍然在問如何提升孩子閱讀興趣,那麼我建議你,先去看一本書(不是報紙雜誌、公司年報), 感受一下閱讀的樂趣、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以行動告訴孩子開卷有益,讀「勝」得勝。 順祝大家狗年行好運,夫妻和順子女聰敏,合家平安,新春大吉!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前世情人節

雞蛋仔還在我肚子裏,我已經體驗過什麼是「兩男一女得個嬲字」。記得去年情人節,剛巧要去醫院「度頸皮」——即是產前唐氏綜合症篩查測試,做超聲波掃描和驗血測試的早孕期評估。 如果你試過度頸皮,就知道這只不過花你一小時左右的評估。我的檢查在下午二時半,心想雞蛋仔真的「好腳頭」,抽倒一個理想的時間,老公可以大條道理在情人節請半天假之餘,在檢查後還有幾個小時的空檔,可以去拍拖看電影,慶祝最後一個二人世界情人節。 我和老公在等候檢查時,高興地討論等一下在哪裏看電影吃晚飯。可能雞蛋仔聽到我們眉飛色舞的討論,心生妒忌,這次檢查我們竟然是第一組夫婦到達,卻是最後一對夫婦離開…… BB在子宮裏竊聽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當助產士把儀器按在我肚皮上滑行時,超聲波屏幕顯示了可愛的雞蛋仔仰臥在子宮裏,聽到他的心跳而且清晰見到他的嘴巴開合,我興奮地笑了出來: 「姑娘,他在打呵欠嗎?」 就在這時我把頭別過去看姑娘,才發現她眉頭深鎖,我立時變得很警覺……她回應我說:「BB在喝胎水。」 「那會有什麼問題嗎?他為什麼會喝水?」我開始問蠢問題。姑娘繼續眉頭深鎖,對我說:「你可以先出去了,我們等一會才照超聲波吧!」 我怔住了,姑娘終於把視線放在我的臉上,發現我非常緊張才解釋:「因為BB不停喝胎水,吞咽動作影響了度頸皮的準確性。你出外面等一個小時,待他睡着了,我們再照吧!」 我真的「O嘴」了,被姑娘趕出診療室。我和老公感到很無奈,細細聲對雞蛋仔說,希望他乖乖快點睡覺、快點完成檢查,好讓爸爸媽媽可以看電影。一小時後,我再接受超聲波檢查,雞蛋仔真的睡覺了,不過姑娘仍然眉頭深鎖,我望着螢幕也翻了個白眼。雞蛋仔抱着膝蓋、蹲在子宮中心睡覺了,這個睡姿當然不能度頸皮。 我又再一次被姑娘遣返,叮囑我在走廊散步,希望胎兒會以平臥的姿勢睡覺,最好不要再喝開水或者玩臍帶什麼的,否則要擇日重賽。老公無無聊聊的陪我等到五時半,我地已經放棄看電影,只想快些完成檢查。 未出世已爭寵 當我再進診療室時,超聲波屏幕上顯示雞蛋仔仰臥着,不過,他的頭仔不停向左扭向右擰,足足有五分鐘的時間,姑娘也忍不住輕輕拍打我的肚皮責罵他頑皮。可能在走廊呆了兩個小時,我的情緒很平靜,對肚皮説:「爸爸媽媽不看電影了,你乖乖完成檢查,我們一起回家吧!」神奇地,雞蛋仔靜了下來,就那不足一分鐘的間隔,順利完成檢查,一切正常。 最後,我和老公在六時左右離開醫院。沒有看電影、沒有情人節晚餐,只有買餸煮飯。(還好老公預備了花,我也預備了卡,為最後一個二人世界情人節留個紀念。) 一束花、一張卡,總算為最後一個二人世界情人節留個紀念。(彭梓雅提供圖片) 雖然老公也期待雞蛋仔出世,不過對這個未出世已經會爭寵的BB也略有微言。現在雞蛋仔成為了我們夫婦之間的「第三者」,有時候我也會反省,是否太側重照顧雞蛋仔而忘記了丈夫的感受。 為了生存,人類BB與生俱來就會懂得哭鬧撒嬌,以爭取照顧者的注意。無可厚非,嬰兒沒有自理能力,家庭的需要都會以他為先。但當孩子慢慢長大,做父母必須意識到,家庭的核心要回歸到夫婦之間。父母就好像屋子的橫樑,頂着屋頂為室內的小朋友遮風擋雨。你可以想像,如果父親或母親把所有心思傾斜於孩子,就像地震時橫樑向下壓,不單拖垮整個房子也會把孩子壓碎。 今個情人節,我珍惜前世情人的出現,同時感恩有今世情人陪伴左右。突然想起,老爸失去了我這位前世情人,老媽可以獨佔他過二人世界,應該挺開心的!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家有OPPA

正所謂一樣米養百樣人,不同的夫妻組合自然有不同的相處模式。雖然我沉迷韓劇,不過也接觸過一些太太,婚姻愛情觀很韓風,經常深受韓劇感動、眼泛淚光,可惜她們的丈夫不走韓式暖男路線,總是被比下去了、欲哭無淚。我明白韓劇Oppa有多吸引,所以要介紹一下我家的OPPA。 我家的OPPA是夫婦溝通相處的要訣,可以製造韓式浪漫,為家庭帶來溫暖: Openness 開放態度 Preparation 適心準備 Possibilities 探索可能性  Adjustment 適當調整  Openness 開放態度 很多夫婦自認為很了解伴侶,不知不覺間就建構了很多假設:假設對方明白自己工作壓力、假設對方永遠不會改變壞習慣、假設對方應該了解自己的想法、假設對方放假在家會幫忙做家務⋯⋯當你發現與伴侶溝通失效,不妨先檢視一下雙方的對話是否建立在開放的態度上?自己有沒忠於感受,坦白表達?你帶著什麼期望開展一個討論?有心理準備接受一些意料之外的回應?又你以為自己夠Open,事實又是否如此? 具建設性的溝通是需要對等的尊重,大家都要抱持開放的態度,坦誠坦白、不帶立場。 Preparation 適心準備 做足準備功夫,通常都會事半功倍。那麼良好溝通要預備什麼呢?會聆聽的耳朵、溫婉語調、察言辨色,不單仔細聆聽對方的話語,也要留意伴侶微細的身體反應…..這些基本功夫,相信有心改善溝通技巧的讀者,平素都會裝備自己,不用累贅。反而我想分享輔導個案中,很多時候溝通斷纜,只是由於缺乏對話的舞台。 夫唱婦隨之前,先要搭好戲棚而且記謹要有上落台階;恰當的時間、地點及場景,是需要細心準備。舉個反面例子,老公投入看世界杯時,你不會跟他討論小朋友升學問題吧?有重要事情或者困擾問題,我會鼓勵夫妻夾個時間、約好地點,認真地討論一下。千萬不要以為夫妻之間要mark schedule, 好像小題大做、好像很悲哀,相反,準備對話的時機就反映了你有多重視對方的回應及感受。 Possibilities 探索可能性  及 Adjustment 適當調整  當你抱持開放的對話態度並且作好身心的準備,「P」和「A」就很容易掌握了。 夫婦二人願意探索「可能性」,得如容許了「彈性」flexibility 存在。大家都「鬆了」,不再是拔河式的拉扯著對方。由於互動之中減少了「一定要……」、「應該是……,雙方更願意探索新的解難途徑,打破固有溝通模式,甚或協議參與對方喜歡做的事情,從中拓展更多相處的可能性。 最後提醒大家要預留 Adjustment 的空間,為溝通的過程、形式、結論等作出適度的調整。可能今次盡了努力去表達意見,但對方回應不似預期,不用灰心,作些調整,從頭想想是大家態度不夠持平坦誠、有些準備功夫不夠扎實、有一些可行的options 未被考慮……婚姻又不是限時一天的事情,要建立細水長流的關係,就是要不斷微調相處的方法,找出最舒服的溝通方案。 不論男追女還是女追男,初相識時就要點Open,總有一方主動開口問電話吧?第一次約會去街街,當然會悉心打扮Prepare好自己,而且會積極探索繼續拍拖的Possibility 。既然結了婚,不可以隨街抓個宋仲基或是宋惠喬,那麼就好好地Adjust老公老婆之間的相處溝通模式吧!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週年紀念

一月三十日是結婚紀念日。老實說,如果不是大妗麗姐發了當年的照片給我,間接溫馨提示,否則忙於湊仔的我,完全忘記了結婚兩週年紀念。 原來兩週年叫作「Cotton wedding 棉花」:形容婚姻只是比紙張厚一點,仍然輕飄飄、不夠扎實,夫妻仍需大大的努力為婚姻打好根基。 個人而言,這段婚姻明明就很有重量…..婚後老公心廣體胖,我也體重大增,懷孕不久之後婚戒已經塞不上手指。看著老公脫下手上的指環,準備就寢,忽然想測試他的記性: 「老公,你記唔記得結婚戒指上刻了什麼?」 「嗯…..好像有個One 字…..」(他的臉色開始變白) 「你…..真的忘記嗎?」 「嗯,有結婚日子…..」(臉色繼而變青) 「還。有。什。麼?」 「嗯……」( 完全發紫) 這個時候,老公死死地氣爬出被窩,看清楚我們婚姻信物上的「山盟海誓」。回到睡房劈頭第一句便是:「我很後悔刻那麼多東西!怎麼可能記得!」小小的婚戒上,的確刻了很多東西,都是當初訂制指環時覺得很有意義的小提示。例如老公是天主教徒,他提意刻上「I Corinthians 13:4」,代表一段耳熟能詳的聖經:歌林多前書 13:4-8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姑勿論老公能否背誦這段經文,起碼他內化了「愛是恆久忍耐」這個信念。我作為佛教徒,對聖經不甚理解,然而佛法有「六波羅蜜」之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當中的「忍辱」 包含忍耐、原諒等意思, 把這個智慧應用在生活上便是我的修行,在婚姻中努力實踐。 記得從前上課,陳麗雲教授經常掛在嘴邊的是「 Love and Forgiveness heal」。隨著年紀漸長,對這句說話有更深刻的體會。 Love 現代社會自由婚姻,締結婚盟內要有愛應該不會被質疑。 但結過婚的人便會明白,愛情的花火猶如維港煙花又短暫又昂貴,婚姻是消費不起。 我老公幾乎是零浪漫、零驚喜的代表,他英俊的外表下,隱藏了一顆超悶蛋,要他買件小禮物哄哄自己,他會捧盒滷水鵝片回家與你品嘗。因為他知道,一家人可以好好地吃一頓飯才體現真正的「愛」。 除了「落地的」愛,持久的婚姻還需要很大的包容、忍耐、寛恕;這個很難達標,香港高企的離婚率可以佐證。我不是提倡在暴力關係、精神虐待之下,仍然要委曲求全、死忍難忍,但當浪漫的花火灰飛煙滅之時,要撫心自問,有沒有以足夠的耐心,忍耐平淡,從刻板的生活中找到婚姻的甘甜? Forgivenss「恕」這個學問,從來都是知易行難,因為當中不單是饒恕你伴侶的冒犯錯失,當中還有接納因對方行為帶來的傷害及情緒。要饒恕別人,首先要坦誠面對自己的感受,以平靜的態度去表達及協調,放下成見之後繼續努力鞏固一段關係。 夫婦之間主動把「恕」 宣諸於口的一方,不是弱者,只是他或她更能夠把心從「怒」之中解放山來。不作「心情」(情緒)的奴隸,能夠調節「心態」,其實放生自己,讓自己從不快樂中釋放出來。說到底,寬恕其實是一種自愛的行為,越是愛自己的人,就越值得別人敬愛。一個不會愛自己的人,又怎會懂得愛別人呢? 這個邏輯雖然有一點吊詭,但是拿捏得準確的話會是婚姻的良藥。 老公對我的「愛與寬恕」又豈止平日無無聊聊的質詢? 他性格急躁,但可以用最大的忍讓, 耐心聆聽我對生活鎖碎事情的投訴、包容我的懶惰不修邊幅、體諒我照顧雞蛋仔的勞累、用行動支持我追尋夢想。 我知道這個專欄是關於親子輔導,不過請包容我在這一期,公開地以文字感謝丈夫的Love and Forgiveness。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