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講媽:養蛙之趣

越來越多朋友在臉書分享養青蛙截圖,讓本來無甚興趣參予的我很好奇,究竟這個遊戲的魅力在哪兒呢?趁年假,忍不住下載了這個遊戲。礙於我對日文一竅不通,只好胡亂按、隨便養,連收到青蛙照片也不慎刪除。

被「放養」的青蛙經常不在家,我心裏納悶,無奈之下上網參考了一篇「養蛙攻略」,發現這個遊戲也挺無聊……努力收集一堆草、買一堆旅行用品,青蛙興之所至就會去旅行,間中拍照回家、買點伴手禮,然後等待青蛙回家寫信、刨木頭,又再期待牠出門、回歸……天啊!青蛙是這樣養的嗎?

我組織了小息蝸牛分享會,結果引來家長投訴,阿媽被召到學校「照肺」……

在圍村長大比較多機會接觸大自然,我爸帶過我和妹妹撈蝌蚪,見識到青蛙由一條尾巴變成四條腿,印證了科學課本中的「完全變態」過程。真的青蛙不吃四葉草,也不會和蝸牛做朋友。遊戲中那隻經常賴在門外的蝸牛,完全違反自然規律……小學四年班時,我曾經偷偷養過蝸牛,牠們性格極度膽小,不是爬來爬去尋找庇蔭,就是大半天藏在殼內睡覺,幾曾見過牠們發呆與放空?

話說回來,那次養蝸牛闖了大禍……我把小蝸牛帶回課室炫耀,之後更分發予其他同學,組織了小息蝸牛分享會,結果引來家長投訴。阿媽被召到學校「照肺」時仍一頭霧水,參了一本「教子無方」,說什麼要好好管教、不可滋擾别人,影響課堂進度之類,我好像簽了警告信並且緊急遣返家中所有蝸牛。回想起來仍然覺得好好笑!我錯在沒有領取漁護署牌照非法繁殖野生蝸牛?假如當年的老師家長們看到這篇,請不用擔心,我沒有因為投訴而留下童年陰影,也希望那些蝸牛沒有為你們帶來心理創傷。

雖然我養蝸牛這個例子比較另類,但不能否認,孩子親親大自然可以學懂很多抽象的價值觀。在家會照顧寵物,能夠培養同理心、責任感;留意公園落葉,不單學會四字詞語「落葉歸根」,更有機會闡釋家庭價值、介紹移民歷史;又或者小心灌溉花苗枯掉,懵懂地理解事與願違,套在讀書比賽上,教導孩子盡了本份問心無愧,便可以放開輸贏、只需要投入參予享受過程。

香港人多地少屋細,在窗台種花除了吸引小蜜蜂,也會吸引管理處投訴,現實真的很無奈。

大人細路都着緊STEM (聽說坊間有補習班),最直接了解科學數理,不就是觀察大自然? 人類一直受到動植物界的啟發,影響建築、服裝設計甚至醫藥、工業發展等;世界自然基金會就鼓勵從觀鳥活動中了解建築力學、計算觀察數據等。了解會飛的生物就已經涉獵了風速、力學、生物結構等範疇,問題是我們這些港爸港媽,有沒有提供足夠的時間心力,引導他們把學習從書本帶到戶外,帶到生活?

香港人多地少屋細,在窗台種花除了吸引小蜜蜂,也會吸引管理處投訴,現實真的很無奈。我們養「塔麻可吉」電子雞長大的這一代,早早就和大自然失去聯繫,順理成章造就一批焦慮地搶購黃時鐘花交功課的家長。

我會提醒自己,盡力維護雞蛋仔接觸大自然的機會,當他讀書、拍拖、人生失意時,會想起行山爬樹檢石頭,把壓力交付大地。如果他長大後仍然有野生蝌蚪,我會支持他養一隻青蛙嚇唬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