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拼圖:破碎家庭走到幸福家庭

一個母親三次想法的轉變,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兒子。 一念起:「親子關係沒了」 一場意外,令她成為單親媽媽,心裏冒起一個想法:「沒有依靠,也沒人關心,怎樣才能把孩子撫養成才?」她希望兒子快快長大,早點學會自律和獨立,那就可以少擔心了。就是這一念,卻導致有一天兒子給她留下一封信,訴說有多恨媽媽,更一度閃過輕生的想法。 「這樣的事情怎麼會發生在我身上?悉心栽培孩子,卻換來如此倒霉的生活?我就是世界上最可憐的人!」這些想法在媽媽心中迴盪。 一次轉念:「化解內心怨恨」 媽媽兒時從打罵中成長,她的父親沒有以她喜歡的方式來愛她。她感受不到父親的愛,認為他根本不愛自己。她承諾,日後定必全心全意地愛護孩子。如今,兒子就如鏡子般,反映出童年的自己。她尋找解救的出路。 她參加了子女管教的家長小組,在反思中有所感悟:「我愛兒子的心情就如父親愛我一樣,同樣不想孩子吃冤枉苦,有更好的人生,可是表達愛的方式卻沒有顧及對方的感受。」媽媽開始理解兒子的苦,感受到兒子對媽媽愛恨的矛盾。她向兒子發信息說心底話,兒子雖然沒有回覆,但事後的溝通,明顯感覺到兒子的語氣變得輕鬆。 二次轉念:「盡好母親的責任,愛孩子」 兒子在家中經常玩手機,媽媽感到很糾結、抓狂,有一次甚至將手機丟爛了。兒子氣憤地說:「你不就只是關心手機!」房門一關,就不出來了。媽媽之後明白到,種種以為關心兒子的行為卻被誤會了。過往媽媽認為兒子要早睡早起,不應該玩手機,專注學習等,總想兒子按自己的標準來生活。現在,她懂得引導自己:「兒子有自己的作息、自己的標準,做他該做的事情就好。」於是,媽媽成功從「管手機」改為「管孩子」。從那天後,媽媽只督促兒子多活動身體,和提醒兒子未完成的事情。 神奇地,頻繁的衝突沒有了,大家各有生活,和平相處,親子關係修補了。兒子願意和媽媽聊遊戲,分享自己的日常,媽媽亦欣賞兒子的優點,同時接納他的缺點。 三次轉念:「相信孩子」 馬上要開學了,媽媽心裏忐忑:「兒子這樣作息,能適應學校生活嗎?能按時起牀嗎?能把手機放下嗎?」這次媽媽懂得反思,自己對兒子的懷疑,就是種下不好的種子,這怎可能有好的成果?媽媽從此決定,要做兒子堅實的後盾,確保兒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結果,如媽媽所想,孩子順利上學,自己心裏也感覺踏實和感動。好日子原本就在心中,心明了,心淨了,兒子也能自由生活了。如今媽媽體會到:「幸福的家庭是吾性自足。」 文:文建康(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0期]

詳細內容

幸福拼圖:幸福家庭從溝通開始

相信每個人都希望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一般家庭不和的主要原因是溝通不足或溝通不當所致;相反,良好和緊密的溝通是家庭團結的關鍵。當家人之間能適當地表達內心想法、感受和對家人的關懷,誤解便會隨之減少,家庭關係也變得更為親密。 溝通非說服對方 避用極端言詞 溝通的第一步是「聆聽」。有些人在「聆聽」時,心裏總是想着如何說服對方。這就像父母和子女意見不一時,即使父母有「聆聽」子女的話,有時也會帶着「我是父母,食鹽多過你食米」的想法去說服子女聽從自己。其實父母背後的原意善良,都希望為子女着想,可是權力不均的溝通有礙平等的交流,最後亦未必達至溝通的本意。 辯證行為治療是一門心理治療法,被認證有助促進家庭成員間的溝通。此治療法提倡溝通是需要達至「中庸之道」,先放低「說服對方」的想法 —— 有時我們未必同意對方的立場,但可以嘗試尊重和了解對方的觀點,這並不代表自己妥協,而是認同大家的想法都同樣重要。在溝通過程中避免使用極端言詞,例如:「總是」、「永遠」等。 多角度思考 營造優質家庭時間 練習從多角度思考 —— 想想為何對方會有這樣的想法。例如:「為何子女會想跟朋友外出到晚上12時?」「是難得有朋友生日?是希望融入朋友圈子嗎?」請緊記沒有絕對的 「對與錯」。 嘗試多點表達自身感受 —— 多說「我覺得……」而少表達「你應該……」例如:「我擔心你安全,想你晚上12時前回家」,而避免說:「你應該早些回家,不應該讓家人擔心你。」 除了以上的溝通技巧,大家可以在周末或放假時營造一些優質的家庭時間。例如在一星期內選擇特定時間,放下工作和手機,專注地和家人在家一起看電影、品嘗美食、傾談等,以促進彼此關係。 在香港家庭福利會(家福會)「香港家庭幸福指數」調查中確立了影響家庭幸福的6個範疇,分別是:(1)家庭團結、(2)家庭資源、(3)家庭健康、(4)社會連繫、(5)社會資源和(6)生活平衡。要達至家庭幸福,「家庭團結」非常重要。期望每個家庭成員有效運用溝通技巧,令家庭關係更鞏固。 參考文獻 〈臨牀心理師:「辯證行為治療」如何協助高危險、複雜型個案?〉 Rathus, J. H., & Miller, A. L.(2015) DBT Skills Manual for Adolescents The Guilford Press   文:吳熙恩(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5期]

詳細內容

幸福拼圖:「家庭幸福」是一種選擇

因為在中學做學校社工,令筆者對於兩代思想的差異有很深的體會。現今的年輕人生於物質豐盛的年代,講求生活質素,容易從網絡接收不同的資訊和價值觀,有更強的主見和自我觀念,更崇尚個性與自由,他們在多變和複雜的社會中成長,習慣以「今日未知聽日事」的態度處世,「幸福」對於他們而言,可能就是享受當下。而上一代則較為講求實際,追求安穩生活,需要有穩定的工作,才戀愛結婚、生兒育女,再買車買樓,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有計劃的生活,才是他們追求的「幸福」。 「幸福」定義 兩代不同 兩代的文化差異、身處不同的人生階段,再加上近年連串社會衝突事件,以及受疫情的影響,家庭內各個成員對於「幸福」的定義,都有很不同的看法。那麼,一家人在「家庭幸福」要取得共識,豈不是更難? 把身心健康生活概念帶回家 筆者去年7至9月期間,參加了由家庭福利會(家福會)與全城街馬合辦的「自家健康教練計劃」,透過挑選家中一員成為家庭健康教練,從課堂中,學習健康飲食、運動及家庭相處的技巧,最後把身心健康的生活概念和技巧帶回家庭中。筆者參加了一連3個月的講座和訓練,不但學習到很多實用的知識,最鼓舞的,是令我有勇氣,邀請一向沒有運動習慣的媽媽和我一起參加計劃。香港人生活繁忙,每星期一次在飯後和家人一起散步,已經成為我們心目中有質素的共處時間。雖然彼此都沒有說出口,但這就是我們內心認定的「家庭幸福」了! 家福會在香港家庭幸福指數調查確立了6個影響香港家庭幸福的範疇,分別為「家庭團結」、「家庭資源」、「家庭健康」、「社會資源」、「社會連繫」和「生活平衡」,詳情可參考家福會的網頁 (www.hkfws.org.hk/hkfwi)。 一個人可以走得快 一家人才可走得遠 一個人可以走得快,但一家人才可以走得遠,所以「家庭幸福」值得每個家庭重視,而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責任努力地去實踐。每一個家庭都有各自的情况,大家對「家庭幸福」的定義各有不同,但家庭幸福指數的確可以為大家作為一個提升家庭幸福的參考點,讓我們反思如何可以達至「家庭幸福」。 提升「家庭幸福」是由一家人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而成,並無捷徑。而它亦是一種選擇,當每個家庭成員都願意踏出第一步,努力付出,「幸福」便離這個家庭不遠了。 文:呂翠芬(香港家庭福利會社工) (香港家庭福利會(簡稱「家福會」)於1949年正式成立,為香港其中一個主要的非牟利社會服務機構。我們基於「以家為本」的信念,致力提供高質素的專業社會服務,為香港的家庭及大眾謀福祉,培育一個互相關顧的社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2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幸福拼圖:記錄家庭點滴幸福

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香港人忙於適應着社會環境和疫情下的變數,但與此同時,我們又有否看見人與人之間隨時出現的變數?我們可有學會更珍惜家庭中的點滴? 家庭中的「一期一會」 或許近年香港人都有相類似的感受︰疫情下,身邊會有朋友盡量減少外出,令大家少了機會見面;亦有朋友會基於社會環境而選擇移民,彼此不知何時何日再有機會相見。可能因着這份共鳴,近年很流行「一期一會」這個詞語,意思是人一生中的每個時刻都只會經歷一次,每次聚會都是獨一無二的回憶,提醒大家要珍惜與人相聚的機會。 朋友以外,家庭成員間的聯繫理應相對穩定,尤其是同一屋簷下的家人,但卻是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我們總覺得一世人流流長,看似有很多機會陪伴父母、陪伴配偶、陪伴子女,有時我們會因為工作或生活,選擇暫時放下他們。我們總想着還會有下次,但可有想過,那次會是最後一次?那次之後就再無下次?能夠成為家人,其實是莫大的緣分,願我們也能時刻提醒自己,要珍惜家庭中的「一期一會」! 用「心」記錄 常懷欣賞目光 懷着感恩的心去享受和記着與家人相處的時刻,是一個最簡單的「珍惜」方式。我們與家人每天都共同經歷大大小小的事情,大至去旅行、去主題樂園、食自助餐、慶祝生日、過新年過聖誕;小至行街、食飯、看電視、做家務、說早晨、說晚安、說謝謝……若嘗試去細味,便能發現,即使再微小的事情,其實都充滿幸福感,都值得我們用心記錄。 欣賞家人的付出,同時學習用心照顧家人,也是「珍惜」的一種方式。當大家常懷「欣賞」的目光,各人的缺點,就變得容易包容,那自不然能增添家庭和諧氣氛,提升家庭的抗逆力;當每個家庭成員也不計較,大家都有一顆願意為對方付出的心,這個家庭就擁有最珍貴的資源,可以應付很多難關和挑戰。這些幸福,值得我們用心記錄。 每一個家庭幸福的時刻,都值得我們用心記錄,累積下來,更會是一個寶庫,讓我們一生回味。 想了解多一點如何達至家庭幸福,可從「家庭幸福指數」內的6個範疇:家庭團結、家庭資源、家庭健康、社會資源、社會連繫、生活平衡,從中尋找、分享維持家庭幸福的元素,歡迎你瀏覽香港家庭福利會的網站: www.hkfws.org.hk/news/latest-news/questionnaire   文:葉青(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機構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簡稱「家福會」)於1949年正式成立,為香港其中一個主要的非牟利社會服務機構。我們基於「以家為本」的信念,致力提供高質素的專業社會服務,為香港的家庭及大眾謀福祉,培育一個互相關顧的社會。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9期]

詳細內容

幸福拼圖:照顧家庭營造幸福

日前筆者與家人參與由家福會舉辦的「湯屋樂」活動,饞嘴的我及嗜玩的家人,起初是被那些以「湯水」、「溫泉」為主題的活動吸引,既能打卡玩樂,亦可感官上去一趟日本旅行。不過,沿途筆者發現設計精緻的湯屋背後,原來隱藏着一個個照顧者的小故事,溫馨細膩,並與早前家福會發布的「照顧者家庭幸福的情况」調查結果相呼應。雖然筆者與家人未必和每一個故事有相同的經歷,但對於如何營造照顧家庭的幸福感,卻是很有共鳴。 「照顧是一家人的事」 「照顧是一家人的事」這句話最能打動我。其實每一個家庭成員也是照顧者,同時亦可以是被照顧者,而被照顧者亦不只是接受者。早前,一名患有過度活躍症的年輕人在一次探訪長者活動後有感而發,長者娓娓道出往時與患有自閉症兒子相處的點滴,那種時而親密時而衝突的關係,每天為了照顧兒子而打仗似的生活……年輕人聽着那些似曾相識的經歷,令他頓然回想起與母親日常生活的片段,重重複複的打點安排,日復日的敦促提醒,年復年的關心問候,看似平凡,背後卻蘊藏着母親的期盼。 年輕人內心暗忖自己何以一直視之為理所當然?平常總以為自己少不更事,未想過可以為作為照顧者的母親做些什麼。但看見長者甜絲絲地展示多年來兒子送上的生日卡,分享兒子在她生病時的噓寒問暖,陪她往街市買菜的趣事,那份不經意的幸福流露,讓年輕人明白照顧者是需要被看見;同時,自己亦可以對母親的感激化成一句說話、一個表情動作、一個身體接觸、一份心意、一刻相處。照顧者在生活中得到家人的正面回饋,都能讓他們感到快樂。 各司其職 改變照顧觀念 就讓「照顧從一家人做起」,期盼社會對照顧觀念改變,以家庭的角度出發,引入「家庭照顧伙伴」概念,加強家庭在照顧上的功能及紓緩照顧者的壓力,一家人各司其職,共同付出,尋回家庭幸福感覺吧! 大家如果想了解有關家福會「照顧者家庭幸福的情况」調查結果和建議,歡迎瀏覽家福會網頁:bit.ly/3HLgPJi 文:李夏儀(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4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幸福拼圖:分享的界線

2010年,美國《時代雜誌》將「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評為「十大將會改變世界的主意」之一(註1),之後一系列以共享經濟為名的企業便有如雨後春筍般冒起,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Uber及Airbnb,共享辦公室如WeWork,技能分享平台如Freelancer.com等,一時間全球狂熱。「共享」一詞既是美德亦能創造經濟,研究預期全球共享經濟的市場價值會由2019年的3700多億美元,於2024年時上升至15,000億美元(註2)。 網絡「分享」已成社會潮流 世界如此躍動,是因為「共享」提供龐大的商機。不過回頭細心一想,現今世代的確已經離不開「分享(sharing)」,甚至許多個人的生活與想法都可以與陌生人分享。回想上世紀90年代,「交換日記」只會在親密好友或情侶之間發生,但現在綜觀所有社交媒體及平台如facebook、Instagram、Twitter、YouTube等,大家都將自己生活的點點滴滴如大字報般公告於網上,而各式各類的創作及思想亦毫不吝嗇地游走於網絡之間,生活、資訊與思想上的交流亦因為此種分享而變得容易。所以,當「分享」已成為一種社會共識甚或至潮流,「分享的界線」亦隨之變得模糊,我們又應如何向子女解釋分享的定義? 回想孩子年幼之時,我們希望孩子學懂大方、不吝嗇、樂於助人等美好的品德,家長非常鼓勵孩子們互相分享零食、飲品、玩具等屬於他們的「資產」,當然有部分孩子非常樂意分享,見到受饋贈的朋友們滿心歡喜,自己既得到對方的道謝,亦能得到父母的讚賞,何樂而不為?而有些孩子只會行禮如儀,因為他們知道如不依從的話,自己肯定會有相應的後果;當然,有部分孩子更會激烈地表達自己對物品的擁有權,不依不捨,視乎家長有多強的意志要孩子屈服。 零用錢可分享? 思考真正意義 然而,「被迫的分享」究竟是否分享?在他未明白分享的意義之前,分享的行為對孩子在認知及價值觀上造成怎樣的結果,我認為家長務必要與孩子溝通討論,讓孩子對這個課題有正向的理解。當孩子漸漸長大,分享的考慮與層次又再提升,除了要考慮意義與滿足感以外,還要把個人需要與能力納入思考範圍:零食可以分享,文具可以分享,玩具可以分享,那麼零用錢可以分享嗎?分享零用錢對自己與朋友有什麼影響? 所以,當「分享」變為「共享經濟」,當分享變成有金錢利益,當純粹的美德變成一盤生意之前,請讓孩子了解分享的精神與可貴吧。 註1:topics.cnyes.com/sharing 註2:bit.ly/3bfBRAC 文:王君偉(香港家庭福利會 認可理財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0期]

詳細內容

幸福拼圖:觸手可及的幸福

幸福家庭的定義並不一定關乎家庭成員的組合,不論大大小小的家庭都有獲得幸福的權利。香港家庭福利會(家福會)於2019年首創切合香港文化背景的家庭幸福指數,涵蓋6個範疇:(1)家庭團結、(2)家庭資源、(3)家庭健康、(4)社會連繫、(5)社會資源、(6)生活平衡。追求家庭關係時不妨參照這6個範疇,可欣賞自己做得好及找出可加強的部分。 最近聽到學生分享,他和家人關係比以前更好,因為父母堅持每星期一天一起外出運動,運動後也定必聚餐補充體力,所以溝通比以往多。明白父母為家庭辛勞地工作,但有時付出一點點時間,好好享受與子女相處,積少成多,便可以促進家庭健康,也能維繫和子女的關係。 最需要是聆聽和理解 此外,筆者也鼓勵父母了解自己和子女溝通的模式。我接觸過不少默默關心子女但不擅表達的家長,當孩子找他們傾訴時,為求盡快平息事件,家長往往只顧講解道理。但其實,子女當刻最需要的是聆聽和理解,或許他們只期望聽到簡單一句:「我明白你」,待心情平復後,才聆聽父母的經驗分享。 我想分享一件最近讓我感到鼓舞的事:有一名母親努力地改善與女兒的溝通模式,她學習心平氣和地了解女兒一些行為背後的原因,因此女兒願意向母親多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擔心,令她們關係大大改善,彼此更坦誠相對。學生跟我說,關係的付出是雙方的,她看到母親的努力,所以她也願意嘗試使大家的關係進步。不論身為家長或是子女,都面對一個無止境的學習過程,為了有更美好的家庭關係,這種付出很值得。 練習冥想 照顧身心靈 要擁有幸福的家庭,全家上下都必須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靈。除了多做運動、注意飲食外,每天也可以花數分鐘練習冥想。可嘗試尋找一個舒適寧靜的環境,坐下並輕輕閉上雙眼,留意自己的呼吸,聆聽但不分析周圍的聲音,這樣已經達到放鬆的效果。坊間亦有很多關於冥想的手機應用程式或教學片方便公眾學習。 家福會關注家庭的需要,致力促進家庭關係。我們經常舉辦各式各樣的親子活動,例如早前舉辦的義工探訪獨居長者服務,有幾對親子義工一同參與。爸爸媽媽有經驗地關懷長者,配合小孩子天真活潑的問候,為獨居長者帶來絲絲暖意,這個畫面讓人看到家庭團結、建立社會聯繫的重要。我鼓勵更多家庭也積極參與親子活動,發揮每個人的長處,也一同感受家庭凝聚的力量和溫暖。 幸福沒有捷徑,但並不是遙不可及,只要每人踏出一步,幸福就會觸手可及。 文:劉凱明(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5期]

詳細內容

幸福拼圖:家庭中的優勢

「你收聲呀!我同社工溫sir講緊嘢啊,我唔想聽到你把聲啊,你好煩啊!」電話的另一頭傳來學生家長對她兒子的一聲怒吼。我輕嘆一口氣,繼續說道:「星仔(化名)媽媽,我感受到你這段時間要照顧阿仔已經好辛苦,我明白你都好着緊阿仔,但有時候可能你都要退後一步,照顧好自己先……」掛掉電話後,我不禁重重地呼了一口氣,然後抖擻精神,開始在腦海中計劃接下來應該如何介入這個個案。 讚賞孩子改善關係 「溫sir,𠵱家星仔喺屋企有好大進步啊!佢喺家舍多了機會同其他舍友交流,明顯見到星仔嘅表達能力高咗。之前有次我病咗,星仔竟然主動幫我落樓下買餸,我當然都有畀佢打機獎勵佢啦!……係啊,我最近都多咗讚賞他,我哋嘅關係都改善咗好多,唔會好似以前咁郁啲就嘈交!同埋之前心理學家搵咗我同老公一齊傾,我發覺原來我有時都放得太多心思喺星仔到,嗰次我仲喺心理學家面前同老公大吵咗一場啊!我當時諗,今次唔係離婚就係要有所改變,但我諗唔到我老公嗰次之後,有好大嘅轉變啊!𠵱家我哋全家都好好,將重心由放喺星仔轉到兩公婆嘅關係當中……」又一次掛掉電話,這次的我,不禁微笑起來,打從心裏替他們高興。 解決問題的重要資源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作為學校社工的我,清楚明白這句話確實不假。然而在很多時候,我又會發現每個家庭都有其優勢,甚至這些優勢往往是最後解決問題的重要資源。家庭就是一個如此有趣的系統,某些時候,我們或許只看到家庭內的種種問題,而看不到家庭中一些優勢之處。但當有人稍作提醒,又或許環境稍微轉換,家庭的優勢似乎又足以把它的缺點掩蓋。 要發掘家庭中的優勢,其實並不困難。只要能做到接納、鼓勵與關懷我們的家人,自然不會被家庭中的問題所蒙蔽。正因為發現香港不少家庭都因着各式各樣的問題和困難,忽視了內在優勢,香港家庭福利會遂致力推廣家庭幸福。除了提供一系列有質素的綜合家庭服務及促進家庭幸福的家庭支援計劃外,也提供涵蓋兒童、青少年及長者等不同年齡層的服務,務求透過全面多樣的服務,去幫助每個家庭善用其優勢來創建家庭幸福。 文:溫文賦(香港家庭福利會駐校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3期]

詳細內容

幸福拼圖:幸福就在咫尺

在這段抗疫的日子裏,大家也過着不一樣的生活。從來沒有想過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會是這麼近那麼遠。在抗疫新常態下,一家人的生活有着什麼的改變呢?你可有發現,幸福就在咫尺﹗ 疫下與家人共進晚餐 在家工作、學習的模式,讓家人彼此在同一個空間下活動,與家人多了相處時間,關係變得更親密嗎?疫情前的你,是否常常出席朋友的聚會,回家與家人共膳的日子卻寥寥可數?在限聚令之下,晚市一度暫停,回家與家人共進晚餐變得理所當然吧!不能外遊的情况下,有否自製本地一日遊、露營、行山,與家人發現更多在港生活的小趣味?這些日子,有更多時間與家人共處,當中能發掘更多的幸福感嘛。 分工合作 發揮家庭力量 舉個例子:背起背包,計劃一個郊區小旅行,與家人共度一個充實的周末。子女負責計劃行程,準備物資和玩樂遊戲;父母負責準備食物和交通路線,過程中也許你會發現家庭中每一個成員各有自己獨特的作風、能力和優勝之處。有些孩子在計劃行程中,滿腦子天馬行空的鬼主意;父母在準備食物上,有着更貼心和仔細的考慮,這就是各家庭成員之間擔任着不同的崗位和發揮着不同的角色,各有獨特之處。家人之間的分工、彼此的合作,同時發揮着家庭的力量,這就是家庭幸福元素中的「家庭資源」、「家庭團結」的重要部分。 快樂及值得回味的事情其實可以很簡單,當懷着感恩的心,這些回憶已能讓我們回味一輩子。就算是與家人來個簡單、充實、溫馨的郊遊日,也能幫助我們在這段抗疫疲勞的日子裏,好好充電,加添力量,加點愛,擁抱生活中的家庭幸福點滴。 想了解多一點如何建立家庭幸福,從「家庭幸福指數」內的6個範疇: 「家庭團結」、「家庭資源」、「家庭健康」、「社會資源」、「社會連繫」和「生活平衡」,尋找、分享維持家庭幸福的元素,歡迎你登入香港家庭福利會網站,填寫「香港家庭幸福指數」網上問卷:www.hkfws.org.hk/news/latest-news/questionnaire 文:梁曉炘(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9期]

詳細內容

幸福拼圖:孩子很難懂?

作為家長,你曾聽過孩子說你不明白他嗎?你曾聽過孩子說你不陪伴他嗎?可見想提升家庭幸福感,需要由陪伴、溝通和了解開始。 學業壓力+失業壓力 兩代摩擦不斷 詩詩(化名)是一名中四學生,父母經常長時間工作,她深知雙親的辛勤,雖然從未開口對他們說句多謝,卻常存一顆感恩的心。但自從踏入高中後,詩詩的學業壓力如巨浪襲來,導致她情緒不穩,非常暴躁。另一方面,在疫情下,父母的收入變得不穩定,更隨時面臨被解僱,本來心情已不太好,下班回家後又見到經常發脾氣的女兒,夫婦二人都感到極度憤怒,親子摩擦不斷,亦惡言相向,甚至認為女兒身在福中不知福。 直至有一天,母親發現女兒半夜躲起來哭泣,細問之下,才驚覺自己經常忙於工作而忽略了她的情緒和壓力。原來女兒讀書很辛苦,她不想辜負父母的期望,希望將來報答養育之恩,奈何經過多次努力,成績仍然沒有進步,內心很自責,也擔心父母會失望。 每天30分鐘分享日常 建情感連繫 雙親聆聽到女兒的需要後,以行動回應。往後的日子,他們每天都刻意騰出30分鐘與詩詩傾談,互相分享日常的喜怒哀樂,漸漸地,父母和孩子成為彼此最好的傾訴對象。 工作和家庭一直都是父母最重視的東西,奈何為了供養家庭,工作變成生活的主軸,卻忽略了孩子的成長經歷,驀然回首,原來子女已非當年在懷抱中的嬰兒,他們也開始面對各種挑戰和難關。 其實孩子並不難懂,只要我們願意多花時間聆聽他們的心事,設身處地去明白背後的信息,鼓勵他們抒發壓抑的情緒,孩子也會更願意了解自己的情緒和需要。當父母與孩子建立了情感連繫,筆者深信,只要互相結伴同行,彼此生活中的苦澀亦會變得甘甜。 文:李結穎(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4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