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導航:不一樣的庚子年理財學習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嚴峻,孩子都不用上學,本着停課不停學的信念,在此把理財觀念結合現今社會狀况,希望有助家長在家「施教」。 農曆新年本來是最佳的理財教育時機,因為孩子們都獲得額外「收入」。惟今年或許有點不一樣,受疫情影響,一些互相拜訪的活動都減少了。我家孩子都慨嘆今年「收入」比往年少,但他們仍然遵照習慣,按比例把利市錢分作儲蓄、消費和分享3部分。 一般而言,利市錢都是以儲蓄的比例較多,因為總額會比平日零用錢為多;至於消費部分,即使比率較細,但也應該讓孩子滿足一下購物慾。而在目前的社會狀况,筆者認為儲蓄和分享這兩個習慣,相對較容易讓孩子體會到其重要。 趁疫情學習儲蓄的重要 很多家長建議子女把利市錢儲起來,留待長大升學讀書之用,但這提議一來不能吸引大部分孩子,二來要等十年八載,對孩子來說是太遠的長期目標。既然疫情來勢洶洶,家長今年倒不如協助孩子建立兩個儲蓄目的。第一個目的是應急,就如今次疫情,可以想像未來社會經濟環境將受打擊,因此,健康的理財習慣,是應該留有3至6個月的儲備,確保自己就算因患病或受經濟環境影響,也有足夠的金錢應付生活。雖然孩子一般都毋須為生活所需而擔憂,但建立良好的理財習慣要從小做起。因此,家長可建議孩子先預算自己每星期的必然開支(當然只是由他負責的部分),再計算出3至6個月的儲備需要多少。 儲蓄目標要短 「長大才用」添反感 第二個目的是短期目標儲蓄。家長可引導子女想想自己有什麼短期消費目標,即儲蓄約半年至一年便達成,讓孩子學習訂下可達到的目標(Achievable Smart Goal)。很多管理學都教我們訂下可達到的合理目標,但現今卻很少人會借助儲蓄去幫助孩子學習訂下目標。如果我們只教導孩子把金錢儲起來,留待長大後才用,他們的儲蓄動力將會大大降低,對一些欠缺耐性的孩子來說,更可能因而對儲蓄產生反感。 至於分享,近年不少學校都鼓勵學生把利市錢分享給其他有需要的社群,今年尤其需要這麼做。其實分享不一定限於金錢,例如可鼓勵孩子響應網上呼籲,把家中剩餘的口罩送給路上遇見的公公婆婆或清潔工人,讓小朋友明白到抗疫不是一家人的事,也是整個社區的事,亦從生活中讓孩子體驗到如何共建友情互愛的群體。 是次疫情實在讓我們看到,很多事情並非單單有錢便解決到,金錢既買不到健康,連用來保護自己的口罩也不是有錢就買到。但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互愛卻是免費的,而且會愈傳愈多,有如複息效應般增長,這一點點互助的溫暖,能讓我們在不安的日子中得到支援。就讓我們的孩子,經歷一個不一樣卻有意義的庚子鼠年吧! 文:陳慧敏(香港家庭福利會認可理財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0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化解衝突的良方

香港社會運動及衝突持續逾半年,青少年在朋輩、家庭、學校及社會各個層面,也會接觸到相關的資訊。在兩極化的社會,彼此都期望對方能認同及接納自己的觀點。縱然看似相同的立場,但細節的分析亦可能大相逕庭。 不少年輕人反映,在激烈的討論下,很容易令彼此情緒激動,更甚是關係破裂,令昔日的好友、師生或家人都形同陌路人。但關係得來不易,既想得到身邊人的支持關愛,又希望彼此能互相理解,究竟如何化解這種矛盾衝突呢? 1. 停一停 這一段日子,比較容易牽引青少年的複雜情緒,例如悲憤、不解,甚至絕望。縱然對社會制度感到無力,亦要明白我們仍然能掌控自己的身心靈健康。 關注自己內在的需要 在面對情緒的臨界點時,我們可以選擇停一停,給予自己一點喘息的空間,關注自己內在的需要,例如停止接收相關資訊、暫停有關的討論。選擇做一些放鬆的活動,例如容許自己放空、看一場電影、吃一頓豐盛的晚餐,這些都是有效平復情緒的方法。 2. 聽一聽 在情緒主導下,我們很容易立即否定及反駁對方,希望能「撥亂反正」,讓對方認同自己,但最終多以衝突收場。 在面對彼此觀點不同的時候,我們可以先聽一聽,給予對方時間及空間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加批判、不予駁斥,只作簡單複述對方的說話及感受,並嘗試尋找不同立場背後相同的價值觀。 3. 想一想 在情緒平復後,亦可以想一想情緒背後帶來的信息是什麼?自己最關心重視的地方又是什麼呢?是想要改變對方或是珍視彼此的關係? 代入他人的角度,體諒及尊重彼此不同 以非黑即白的思維作討論,我們往往忽略了彼此成長背景、性格及經歷各有不同,而大家的角色及責任亦不盡相同。我們不需要完全認同對方,但不妨多代入他人的角度,體諒及尊重彼此不同,求同存異。縱使我們不同意對方的立場,亦可以嘗試明白他人的想法,學習不勉強對方認同自己。 在面對社會事件的發生,我們要明白每個人的能力都有限,並不是每件事情也能化解;但重要的是,彼此願意停一停、聽一聽、想一想,透過聆聽和溝通,有需要時找信任的人傾訴,這樣能有助避免及化解衝突,締造和諧的人際關係。 文:呂嘉怡(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6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了解缺課背後原因

早上,當家長叫醒子女起來準備上學,但子女卻賴在牀上說:「我唔想返學啊……」面對這情况,有些家長會指摘孩子,認為他們是基於懶惰,所以不想上學;有些家長則會詢問子女不想上學的原因,但很多時,孩子都會選擇沉默及不回應。 學生每天都在學校面對很多挑戰,例如學業問題、朋輩和師生關係等,假如他們找不到有效的解決方法,便會作出不同的反應,其中較為常見的便是逃避上學。根據教育局的統計數字,2016至2017年度本港小學至初中學生的缺課共有1612宗,缺課率約為0.31%。 乍看起來,數字並不多,惟須知道,這個數字只計算長期缺課(即連續7天或以上)的學生人數,但其實學生短期缺課(一星期缺課數天)的情况更為普遍。因此,學生不願上學的情况遠比教育局的統計數字為高。 朋輩關係欠佳 缺課主因之一 朋輩關係欠佳,是學生缺課的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獲得朋輩的支持和認同,有助孩子健康成長。但若然學生在學校結交不到朋友,甚至是受到欺凌,這會削弱他們的自信心,並對上學產生焦慮。再加上學習的壓力,孩子會開始質疑自己上學的意義,並想去逃避,於是便缺課。當他們習慣依賴這個方法去處理問題時,久而久之,短暫缺課便會演變成長期缺課。 子女缺課甚至拒學,亦會對家長構成一定的壓力及負擔。面對子女不願上學,很多家長都會軟硬兼施、想方設法讓他們上學。但家長除了要關心子女外,也不可以忘記留意自己的情緒健康。 家長情緒受壓 小心失控 曾有家長表示,每天叫醒子女上學的那一刻,自己情緒便會低落,會感到無助;當用了不同方法也不能令子女上學時,家長又會產生內疚感和自責,怪責自己為什麼不能令子女上學。到最後,家長的情緒甚至會爆發,不斷用負面字眼責罵子女。其實這個情况很不理想,一方面會令子女的自信心受到打擊,另一方面也會嚴重破壞彼此的關係,對解決缺課問題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事實上,要有效處理子女的問題,家長必先有良好的心態及情緒。 首先,家長可與學校及駐校社工保持緊密合作,一方面可了解更多子女在學校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讓社工提供適當的支援給子女和自己。另外,家長也要留意自己在處理子女問題時,是否有過分焦慮的情况出現,即是持續地處於擔心的狀態,影響工作及家人溝通等。如情况嚴重,建議家長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除此之外,家長與子女溝通時,可先避免以催迫方式喝令他們上學,而是應該先給予關心與支持,以開放的態度讓他們明白家長是願意了解、接納及包容的,鼓勵他們可暢所欲言。我們必須知道孩子缺課的癥結,才可對症下藥處理問題。 文:方曉棠(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交流不是自說自話

近日的社會瀰漫着消沉的氣氛,除了青少年要面對社會上的紛爭,家長也要思考如何與子女溝通。「我知道我們的立場意見不同,我會尊重孩子的想法,在溝通過程中,我很掙扎,也不知該怎樣去做。」一名媽媽擔心地說。 避而不談 隱隱有條刺 「作為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是無可厚非的事,尊重孩子的獨立,以及希望教育自己認為正確的價值觀,也是一個負責任的家長會做的事。我看見媽媽你的用心,也看到你們其實也很重視雙方的關係。」我回應。 媽媽繼續說:「以往在不同的事情上,我們也會有一些爭拗,就如打機的時間、讀書的成績、對家人的態度等等,即使有不一樣的價值觀,我們總能夠平心靜氣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但不知怎麼地,對於近來的『政治』事件,我們卻好像是火星撞地球似的,一發不可收拾。」 傾,定唔傾? 電視、報章、網站,每一天也充斥着大量的社會信息,亦因此容易引發家人之間的爭執點。有時在家中,我們只是輕輕一句說出自己的感覺,對家人來說卻很刺耳。我們希望了解對方的看法,但同時對方的說話會令彼此感到難受。「政治」這話題,可否不提? 「我也有努力嘗試與家人維持以往和平的關係,但真的很困難……」這是學生給我的反應。「因為我們在這個地方生活,一定會有受影響,難道可以隻字不提嗎?如果一直藏在心裏,讓心中隱隱地有條刺,最後才知道對方與自己的價值觀有如此大的落差!這樣不是逃避嗎?」學生娓娓道來。 無論政見異同 我們始終是一家人 如果傾,應該怎樣傾? 自開學以來,筆者會偶爾聽到家長或同學提出相似的詢問,「如果傾,應該怎樣傾?」在外面如此紛亂的日子中,誰不想回到家中好好的感受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呢?政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青少年有自己對事態的立場,證明他們開始長大了。作為成人的家長,可以先了解年輕一代的想法,尊重他們與自己的不一樣。溝通交流並不是你說你的、我講我的。我們可以從大家所說的事情中找出充足的理據、了解媒體所報道的是否有公信力、報道是否客觀而不涉過多的情緒、分析不同立場的人對同一件事的切入點等,讓雙方一同理解事實再作了解。避免作人身攻擊、阻止別人發言、甚至是一句「你懂什麼?」作結。 如果雙方討論後也沒有結果,甚至未能冷靜討論,我們也可以禮貌地暫停溝通,擇日再談。因為「無論政見有多不同,我們始終都是一家人」。其實,家長和青少年都是重視與家人的關係,接納大家的不一樣,以其他家庭活動來維繫家庭關係,也是面對不同政見的可行方法!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這一代小朋友真的很難教?

「做乜?家啲細路咁難教,郁啲就發脾氣!」 「?家啲後生成日嗌生嗌死,我哋個年代飯都無得食,都係咁過啦!」 「呢個年代咩都講情緒,以前邊有講呢啲,都唔知係咪愈講愈發得脾氣多!」 在筆者的工作環境裏,經常接觸到不同年齡層的服務對象,聽到他們討論80後、90後及00後的分別。家長常跟我訴說00後的小孩很難教,有很多情緒問題,動不動便發脾氣;90後則不思進取,只顧享樂打機,不懂為將來打算;80後沒太多複雜的想法和情緒,會乖乖的完成功課,不敢頂嘴,會努力工作,會儲蓄……(下刪數百字)。 假如生在那個年代 以上的控訴,筆者絕不否定,因為隨着時間的轉變,整個社會、文化、經濟、政治,甚至簡單至對美與醜的定義都截然不同,更何况出生於不同年代的人?我們不妨跳入不同的年代,幻想一下自己身處其中,你又會如何?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小學生涯裏有上午班和下午班之分。上午班放學後,學生可以回家吃午飯、午睡,之後才開始做功課溫習,有時間還可以看卡通片,追看8點半連續劇;下午班則可以起牀後才做功課,放學回家便是休息、娛樂活動的開始。以前生活簡單,快餐店食一餐已經是賞心樂事;父母雖然工作忙碌,但仍可全家人一起吃晚飯,放假一起逛逛公園、商場便很滿足。看着他們,我們會知道他們普遍較刻苦。因此,80後的訴說也不無道理,難免會覺得現時的年輕人過於輕浮和物質化。 成年人往往忘記設身處地 來到90後及00後的世界,學生一般放學已是3點半,更多的還要參加課外活動、補習班等,回到家裏已是晚飯時間,還有各式各樣的功課和練習等着他們,更莫論有時間坐下來輕鬆看一套電視劇;再加上電子產品普及,連上課都以電子學習為目標,年輕人接觸電子產品實屬大勢所趨,猶如當年的我們愛看電視一樣。亦由於政治和經濟上的轉變,香港已不再百業飛騰,在全球生活費最高的環境下成長,刻苦地工作也未必可過富足的日子,生於這個年代的年輕人,的確難免有一種很複雜和絕望的情緒。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教孩子多顧及別人的感受,不要自我地想什麼便要什麼。但作為成年人,我們卻往往忘記「設身處地」去了解他們的感受。有一句中學時代學到的英文諺語:「Put yourself into others’ shoes」,嘗試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環境,了解他們想法。如果你是他們的年紀,在這樣的環境,遇到同樣的事,你可能會明白更多,因不解而感到的憤怒亦會隨之減少,與他們的相處自然開心自在更多。 文:利祉澂(香港家庭福利會認可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4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資訊素養 家長又識唔識?

隨着智能電子產品普及,社會對於資訊傳播和當中的價值教育有了新的要求,資訊素養(Cyber Wellness)的課題也應運而生。在香港的中小學,老師會於課堂向學生灌輸有關應對沉迷上網、網絡欺凌、侵權等知識,以使學生在網上懂得慎言慎行、自我保護。 然而,資訊素養所涉獵的範圍可以很廣,新加坡的教育部就開設了有規模的資訊素養教育課程,當中包括10項重點:網上資訊的特質、網上身分、平衡使用電子產品、網絡禮儀、網絡欺凌、網上交友、評估網上資訊、處理不恰當網上資訊、網上詐騙及尊重版權。 小四生開網店賣老翻 從我們前線的輔導經驗所見,家長一般只比較關注學生沉迷上網的問題,即「平衡使用電子產品」一項。學生上網除了要學時間管理,還有很多值得關注的問題,以下是兩個真實例子: 小敏現時就讀小學四年級,最近學校收到小敏媽媽的投訴,說小敏上網時間愈來愈長。當社工向小敏了解她上網的情况,發現她每天完成功課後,除經常長時間玩手機遊戲外,年紀輕輕的她更會網購和開設網上商店(IG Shop),並打扮成熟地相約陌生人在街上買賣交收,當中還涉及一些冒牌貨。小敏也喜歡韓國明星,在網上結識到不少志同道合的網友,有時會欺騙父母去同學的家聚會,其實是相約網聚。 打機欺凌隊友 延伸到現實 明仔升上中一後為了維繫友情,每天與同學放學後定時玩網絡遊戲,除了一玩便是三四個小時以上,玩得激動時更不時會在網上大講粗口。他也經常和同學一起在網上欺凌遊戲實力較低的隊友,加以侮辱,甚至把在網上的欺凌問題延伸到學校之內。明仔亦試過盜取媽媽的5000元來用作遊戲課金,而家長還未知情。 小敏和明仔的家長都只聚焦子女沉迷上網,而忽略其他問題的存在,如網絡欺凌、網上禮儀、網上交友的危機、網上的身分認同、盜版侵權、金錢運用等等。因此我們建議除了學生,家長也需要認識和具備資訊素養,才能懂得去教導子女,以及作好榜樣。 家福會得到教育局資助舉辦「健康上網支援網絡」,其中包括支援教師、學生及家長的輔導熱線和WhatsApp(5592 7474)。當大家對資訊素養或網絡問題有疑問,不妨直接和我們聯絡。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兒童照顧服務、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文﹕黃詠樟(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0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信任——建造天堂的基石

我們都期望被信任,特別是自己重視的人。 剛讀中一的明仔,因為在家裏常常使用手機而跟媽媽時有爭吵。有次在我們的對話當中,他提到對媽媽的感覺:「佢認定我成日打機,但有時我只係打算覆一個message之嘛,咁啱有次畀佢見到,又話我成日喺度打機!係,我之前係有做過,但唔係一用手機就係打機㗎嘛!佢根本唔信我!」於是,明仔改用隱瞞的方式應對媽媽,希望不再被媽媽誤會,不再被沒收手機。結果,當媽媽發現明仔諸多隱瞞後,她在更多事上限制明仔,令他更反感,慢慢地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彼此不滿的情緒有如雪球般滾大,令親子關係愈來愈緊張。 惡性循環 關係愈趨緊張 在明仔的個案裏,媽媽限制他使用手機,是出自擔心,認為這樣做對他最好。父母這樣管教子女,合理及可以理解;而明仔隱瞞某些事情,目的是不想破壞自己在媽媽心目中的形象,或者令關係出現變化,也是出於希望得到父母疼愛的自然渴望。雙方行為的出發點均是因為看重對方,明明方向一致,即使方法不恰當,應該也不致演變到這地步,那到底問題出現在哪裏呢? 明仔的一句話不停在我腦海浮現:「佢根本唔信我。」 信任,是關係的根基,沒有信任,即使再如何修飾、表達,也包裝不了薄弱的關係。根基破壞了,問題亦漸漸浮現,維持現有的關係已有難度,更遑論有親密的親子關係。明仔漸漸心灰意冷,不但是因為被誤會、誤解,還因為媽媽不相信他有能力管理自己,而無論他做什麼,似乎都無法改變媽媽這種想法。信任對方,等於讓對方在平等的位置上溝通;反之,無論對方做什麼,你心中早有判決,對方也無法上訴。在學校工作的日子以來,遇到不少親子問題,往往都是大家之間的信任被破壞了,關係才會亮起紅燈。 「每日放學我好想留喺學校,唔想返屋企,因為我覺得屋企好似地獄咁!」明仔眼眶泛紅地道。不斷地被質疑、誤解,縱然自己已很努力嘗試改變,卻看不到有任何轉變,這一切,都讓明仔感到煎熬。家庭,本應是讓人最有安全感、是遮風擋雨的地方,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會讓他把這個家形容為地獄——一個令人絕望、痛不欲生的地方?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曾提到,歸屬感是人的其中一種基本需要,當我們在關係中感到被信任、被接納、被愛,才能建立歸屬感;若這種需要未能滿足,我們就會缺乏安全感。明仔是因為在家中找不到被信任的感覺,得不到滿足的關係,甚至為他帶來壓力、恐懼,以致失去對家的歸屬感。 非一朝一夕 信任靠經驗累積 信任並非一朝一夕建成,而是靠經驗一點一滴累積而成。或許在過程中,少不免會出現讓大家失望的時候,但這並不代表所有的信任基礎都會即時毁於一旦。維持親子關係,我們可以互相坦誠地表達內心的感受,就算你不認同孩子的行為,也可讓對方知道,即使他們犯了錯,仍有補救的可能,你仍願意相信他;放手讓他再次嘗試,相信你的孩子能從經驗中學習,那怕是再次換來失望,但只要關係中的養分足夠,他們終有一天能茁壯成長。 我們都嚮往天堂,或許不是因為它完美無瑕,而因為這個地方充滿接納、信任和愛。 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文﹕許秀珍(香港家庭福利會駐校社工)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44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和諧粉彩輔導 打開心窗

與同事閒聊時,大家都覺得現代的青少年不太愛說話。以傳統對話形式的輔導為例,學生很多時只會回答一句「不知道」,或是與社工沉默對望。其實,同工們很希望學生在輔導過程中,自在地表述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多一點探索自己內心世界。因此,隨着時代轉變,很多同工改用更生動有趣的輔導工具,引領青年人探究自我及找尋方向。 比傳統對話式輔導生動 和諧粉彩(Pastel Nagomi Art)是近年比較熱門的一門輔導工具。「Nagomi」有和諧的意思,這種療癒藝術既可讓人創作出會心微笑的畫作,亦為參與者注入希望。和諧粉彩以活動形式進行,每節都有特定主題和既定的創作流程,工作人員會先示範,教授相關技巧,之後便交由學生自由創作。和諧粉彩的基本入門,是要讓學生明白到由材料擺放以至每一個步驟,都是一份堅持及體驗。縱然流程一樣,但學生在跟從程序畫出基本構圖之外,亦可同時依據個人風格來自由創作。就如我們所接觸的學生一樣,每人的作品都各有特色及獨特性,但當把它們放在一起時,卻顯出不一樣的美麗及和諧感。 適用個別輔導 對象廣泛 和諧粉彩的創作,不但讓學生建立個人成功經驗,提升對個人的接納與包容,還令他們進一步認識及欣賞自己。回想起最初邀請同學參與和諧粉彩時,他們大多以「我不懂畫畫」、「我畫畫分數很差」、「我沒有藝術天分」等字句作回應……其實,我最想讓他們知道,和諧粉彩只是單純的開心作畫,不涉及學術評分,更毋須擁有高水準的畫畫技術。 同工鼓勵學生嘗試,縱使在過程中花了不少唇舌也值得,因為我們深信,每一個完成畫作的學生最終也會有深刻的體會和得着。 除此以外,和諧粉彩還可以用於個別輔導,而學生的對象亦很廣泛。例如一些高焦慮及高壓力,以及一些有自閉症及專注力不足的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他們在組內的表現和得着,出乎意料之外。學生參與後的回饋,令我感到鼓舞之餘,亦留下深刻印象。例如:有一個中六同學覺得,找到了一個地方讓自己靜下來,當下只專注於作畫過程,感到十分享受;有一節的主題是「生氣」,大家都不約而同的享受「撕」的過程,以簡單的技巧撕去心中的怒氣;一個自閉症學生記下了所有步驟後,運用自己的色調來創作,他的作品更得到每個組員的肯定和欣賞。 名畫家塞尚曾言:「畫畫並不意味着盲目複製現實,它意味着尋求各種關係的和諧。」和諧粉彩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學生在尋求各種關係的和諧時,同時也能把內在狀態呈現出來,這正正是每個社工同工的期盼。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做家務學收入可以嗎?

適逢本月是第3屆香港理財月,不同類型的理財教育活動接二連三登場。本會的理財社工在不同的家長理財教育活動中,了解到不同家長對子女理財教育的困難,而最常聽到的其中一個疑問,可以說是這一個:「我可以讓子女做家務換取金錢嗎?」 學會精打細算 忘了責任 這個疑問讓我回憶起以往曾聽過一位媽媽分享。這位媽媽在她女兒小一的時候,開始以上述方式吸引女兒做家務,例如:每次晚飯後負責洗碗就可以有10元、抹乾淨所有房間的地板有10元、自行收拾玩具又有5元,諸如此類。最初的一年,女兒做家務很賣力,因為她能夠以做家務換取金錢再買她「想要的東西」,母女兩人都很滿意,進展很順利。過了一年,女兒開始問:「如果我洗10隻碗有多少錢?」、「如果我只抹自己房間的地板有多少錢?」、「如果我只收拾部分玩具有多少錢?」媽媽終於意識到原來女兒開始「精打細算」,她「想要的東西」需要多少錢,她就只做到相等金額的家務為止,在此以外的家務,女兒就置身事外了。女兒或許學懂了「精打細算」,但忘卻了責任,媽媽最終為此煩惱不已。 香港的家庭普遍認為「做家務是家庭責任的一部分」,如果家長亦認同這個觀念,那就實在不應該以支付金錢的方式「鼓勵」孩子去做家務。或許我們可以細想一下家長為何那麼執著於「讓孩子完成某樣事情以換取金錢」呢?其實家長無非是想教導子女「收入」這個概念,並再延伸教導孩子「錢是得來不易」的價值觀,而最終的目的就是想孩子學懂「珍惜所有」、「減少浪費」、「努力讀書,將來找份好工作」等等。 「貼地」教育 學懂珍惜 其實有關「收入」這個概念,家長可以嘗試利用日常生活的機會,例如當我們與子女去餐廳進餐的時候,不時見到餐廳在招聘員工,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去教育子女何謂工作及時薪,因為他們會真實見到侍應或收銀員的工作,從而評估到工作的艱辛程度與收入如何掛鈎。當然,希望家長在與子女討論工作收入等事的時候,亦記緊要尊重不同的職業,讓孩子明白每一種職業都在協助整個社會的運作,對每一種職業的人士都應該心存感激。如果家長堅持想子女透過做某些家庭事務來建立收入的概念,則可以考慮用一些間中或偶然會出現的任務來支付報酬,例如:協助拋棄舊家俬、裝嵌新家具或一年一次的大掃除等,大原則是跟做日常家務的責任分開。 至於其他與收入有關的概念,孩子或許還需要更多的生活經驗才能漸漸明白。試想一下,人要學懂「珍惜」,其實需要理解到無論事或人都有是有限的:生命有限,資源亦有限,有時連成人都要在經歷過「失去」後,才能明白這些概念。而要令孩子明白「有限」這個概念,便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以不同角度向孩子傳授了。所以,理財教育本質上是一個「貼地」及多方位的教育,並不單單局限於金錢,希望家長都能夠盡量利用日常生活的教育時機,做好真正的理財教育。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文﹕王君偉(香港家庭福利會認可理財社工)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32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教孩子由「錢」入深

說起錢,每個人都需要,但又是否每個人都天生懂得去好好運用它呢? 甚少機會「使錢」 有錢即瘋狂 筆者因工作關係,經常要帶小學生到營地過夜。若問什麼是孩子最感興奮的,除了營地設施,還有小食部。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們會「認真」地逐一計算所有小食或玩具的價錢,似乎很想用盡手頭上的幾十元、甚至一分一毫,務求要把所有錢花光不帶走就最好。 筆者十分好奇,營地的小食部又不是百貨公司大減價,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再跟孩子們的父母傾談起這個觀察,大家都笑起來;但笑聲背後,亦很想知道該如何教導小朋友理財,擔心他們用錢不懂得節制。 說回來,孩子平日好像甚少「使錢」的機會,皆因很多小學都取消了小食部,學生需要自備零食回校;放學後,有些小朋友要參加課外活動,有些又直接去了補習班;回家時,天已晚,也沒有時間去購物了。由於這些孩子平日沒有機會用錢,所以難得有錢可用的時候,便瘋狂地消費了! 各位家長,你們有沒有給孩子零用錢的習慣?發放零用錢是一門學問,博大精深。孩子什麼年紀給零用錢?應該給予多少?一星期還是每天發放?這些都沒有絕對的答案,重要的是,家長應藉着零用錢去因「財」施教。 訓練孩子以儲蓄買心頭好 要孩子學懂理財,就要由實戰開始。家長可因應孩子的需要,一同制訂給予零用錢的方法,並請孩子說出每天需要花錢的項目,例如放學後肚子餓買零食、搭車返放學等,當一起分清楚「需要」和「想要」的項目後,再計算「需要」項目的零用錢金額。 那麼,他們的「想要」項目呢?相信家長也聽過孩子不少訴求,想要買什麼玩具、精品、遊戲機等。如果直接買給他們,家長擔心小朋友很快玩厭,或者因得來太易而不懂珍惜;但若不買給他們,又怕孩子發脾氣,加深親子矛盾。其實,這正是教育孩子儲蓄的好機會,家長不妨問問孩子想買的東西是什麽價錢,再討論一下可如何儲錢去購買。 在制訂儲蓄計劃時,家長或可表明底線,例如只限每天多給兩元零用錢,然後引導孩子計算一下何時儲夠錢去買東西。在儲蓄的過程中,有時孩子或會花錢買了別的東西,令儲錢進度比預期慢,這些也是家長介入的好時機,協助小朋友糾正方向,一步步達成目標。 當然,孩子想要的東西是否值得去買,也是制訂儲蓄計劃時需要討論的問題。然而,筆者認為,目標是否吸引,也是孩子儲蓄的動力。那麼,家長不妨讓他們有多一點自主,讓小朋友在儲蓄上建立成功感,提早養成定期儲蓄的習慣。 ■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文﹕李杰成(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28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