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導航:交流不是自說自話

近日的社會瀰漫着消沉的氣氛,除了青少年要面對社會上的紛爭,家長也要思考如何與子女溝通。「我知道我們的立場意見不同,我會尊重孩子的想法,在溝通過程中,我很掙扎,也不知該怎樣去做。」一名媽媽擔心地說。 避而不談 隱隱有條刺 「作為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是無可厚非的事,尊重孩子的獨立,以及希望教育自己認為正確的價值觀,也是一個負責任的家長會做的事。我看見媽媽你的用心,也看到你們其實也很重視雙方的關係。」我回應。 媽媽繼續說:「以往在不同的事情上,我們也會有一些爭拗,就如打機的時間、讀書的成績、對家人的態度等等,即使有不一樣的價值觀,我們總能夠平心靜氣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但不知怎麼地,對於近來的『政治』事件,我們卻好像是火星撞地球似的,一發不可收拾。」 傾,定唔傾? 電視、報章、網站,每一天也充斥着大量的社會信息,亦因此容易引發家人之間的爭執點。有時在家中,我們只是輕輕一句說出自己的感覺,對家人來說卻很刺耳。我們希望了解對方的看法,但同時對方的說話會令彼此感到難受。「政治」這話題,可否不提? 「我也有努力嘗試與家人維持以往和平的關係,但真的很困難……」這是學生給我的反應。「因為我們在這個地方生活,一定會有受影響,難道可以隻字不提嗎?如果一直藏在心裏,讓心中隱隱地有條刺,最後才知道對方與自己的價值觀有如此大的落差!這樣不是逃避嗎?」學生娓娓道來。 無論政見異同 我們始終是一家人 如果傾,應該怎樣傾? 自開學以來,筆者會偶爾聽到家長或同學提出相似的詢問,「如果傾,應該怎樣傾?」在外面如此紛亂的日子中,誰不想回到家中好好的感受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呢?政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青少年有自己對事態的立場,證明他們開始長大了。作為成人的家長,可以先了解年輕一代的想法,尊重他們與自己的不一樣。溝通交流並不是你說你的、我講我的。我們可以從大家所說的事情中找出充足的理據、了解媒體所報道的是否有公信力、報道是否客觀而不涉過多的情緒、分析不同立場的人對同一件事的切入點等,讓雙方一同理解事實再作了解。避免作人身攻擊、阻止別人發言、甚至是一句「你懂什麼?」作結。 如果雙方討論後也沒有結果,甚至未能冷靜討論,我們也可以禮貌地暫停溝通,擇日再談。因為「無論政見有多不同,我們始終都是一家人」。其實,家長和青少年都是重視與家人的關係,接納大家的不一樣,以其他家庭活動來維繫家庭關係,也是面對不同政見的可行方法!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