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導航:運用ICC與子女健康上網

自疫情爆發後,愈來愈多家長擔心子女沉迷上網。家福會的健康上網支援熱線亦由過去每月收到200多個查詢電話,近一年增至每月收到360多個。家長很多時都想快速學懂「有效的管教技巧」,偏偏百般技巧用完,子女沉迷上網沒有改善之餘,關係卻愈走愈疏離。 家福會的網絡教育及輔導服務,還有一直舉辦的很多家長小組,都是以「ICC親子管教方程式」為基礎。什麼是 ICC?「I」是Involvement——參與型、「有傾有講」的管教模式;「C」是parental Confidence——提升家長的管教信心;另一個「C」是Cohesive family relationship——和諧的家庭關係。我們研究過千多個家庭數據,發現當家庭有ICC這3個元素,子女便能更健康上網。 家長一齊「食雞」睇鬼滅 為了令家長不懼怕年輕人的網絡世界,我們小組的家課會請家長跟子女學習他們上網喜歡做的事。因此有家長跟子女學玩網上遊戲「食雞」,一起看動漫《鬼滅》,也有一齊追星、看YouTube和遊戲直播。家長發現打機原來好不容易,孩子為了打得好,要做很多練習和準備,當中也能滿足孩子的成長需要,例如網上得來的成功感就比學校來得多和即時,又可以和網友間建立歸屬感、傾心事。 有家長回想起自己近年已很少和孩子開心暢談,平時「傾閒偈」都帶有目的,對家庭關係和管教無幫助。記得有個自稱羊羊的媽媽,本來因小兒子沉迷上網,所以暑假特意前來參加我們的小組,其間卻遇上大女兒出了狀况,修讀幼兒教育的女兒突然告知已經申請退學。羊羊說,本來以自己的性格,一定會質問和罵女兒,並叫她取消退學,但這次羊羊選擇心平氣和,嘗試和女兒傾一場心事。結果出乎意料,女兒除了講出很多羊羊從未聽過的上課辛酸經歷,亦表達對未來的迷惘,她想嘗試出來工作。後來,這個女孩子也順利找到一份銀行工作。 和孩子傾一場心事 我又記得以前處理過一個家庭個案,女兒受網友影響,經常在外通宵流連,母親無計可施,於是決定走進女兒的世界,跟她一起追韓星,結果二人重啟對話之門;也有爸爸見到兒子打機就氣憤,經常和兒子動武,家人要多次報警求助。直至後來,爸爸才發現兒子沉迷上網背後另有原因,原來他在學校很不如意,也和同學格格不入,唯有靠上網消磨時間和解悶,因為他只有這班網上朋友。 家福會有追蹤參加過我們小組的家庭,從問卷調查發現,不少家長都表示家庭關係好了,他們掌握多了孩子的網上世界和內心世界,孩子也更願意和家長傾談。如果家長或年輕人有上網的煩惱,也可以致電或WhatsApp我們的熱線5592 7474。 文:吳浩希(香港家庭福利會高級經理(青少年服務)、註冊社工) (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2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打機有節制 做精明「課長」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是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名句,意思是:「生存還是滅亡,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對一些遊戲玩家來說,「課金」與否,也是一個艱難及值得考慮的問題。 「課金」原是日文,意思是收費,後來演化成玩家在遊戲中付費的意思。尤其在手機遊戲極之盛行的今天,當中不乏免費下載加額外收費的遊戲,當你問問身邊親友,你會發現總有一兩個「課長」在左近。根據我們理財社工的前線服務經驗,年長如家長,年少如小學生都有課金經驗。不過,不少對電子遊戲缺乏興趣的人或會認為,打機已相當浪費時間,課金更是不可理喻的愚蠢行為。 其實,打機課金只是一種消費娛樂方式,本質上與「行街睇戲食飯」無異,目的都是讓人得到愉悅與滿足感,亦是解悶放鬆的休閒活動。相信偶爾和朋友去逛逛商場、到戲院觀賞新上映的荷李活大作,以及吃頓豐富的酒店自助餐,並非浪費時間和愚蠢吧?只是「打機」這行為在很多人眼中存在相當負面的印象,所以課金才那麼不可接受。 事實上,在不影響原有的生活方式下,偶然打打機也是樂事一樁。若在適可而止的前提下,課金則只是其中一種消費行為罷了。正如近年一些港人會以「課金」來形容付費支持自媒體和網絡創作人,付費予串流影音平台,例如Netflix、Apple TV+、YouTube Premium等,可見打機課金,並非如此邪惡。 說到這裏,各位課長是否已急不及待把本文轉發給你的家長或伴侶,振振有詞地說:「理財社工都話打機課金無問題呀!」請你慢慢閱讀下去。 打機課金比實體消費 更易泥足深陷 的確,打機課金比起一般實體消費行為更容易令人泥足深陷,不經不覺就會「愈課愈多」而不自覺。相信各位課長也會留意到,那些包含內購功能的遊戲,常常彈出一些相當吸引的「奇遇禮包」、「限時優惠」、「購點回贈」等。這些都是眼所能見,吸引大眾課金的方法,但其實遠不止於此,遊戲開發商城府之深,或許是你我未曾想像過。 2017年美國專利及商標局曾通過某遊戲公司巨頭的申請,那便是一個吸引玩家課金的機制。首先,公司會收集玩家的資料和遊戲數據,看看你特別留意哪些角色或裝備(例如角色A),以了解你想買什麼,然後就會在遊戲配對時刻意為你匹配與角色A對戰,讓你更深刻體會他的優勢,令你更心動想買下此角色。你以為事情這就結束嗎?而當你真的買下角色A,遊戲系統就會為你匹配更有利此角色的場景,令你更易獲勝。這樣你就會覺得:「角色A真是物有所值啊!」讓課金更為合理。雖然該公司及後澄清,這專利只作測試用途,但親愛的讀者,你會相信嗎?若玩家能細心去留意遊戲內的細節,便會發現真的是引導人去「愈課愈多」! 打機課金只是一種消費娛樂行為,但同時也很容易演變成沉溺行為。所以,家長和師長大可坦然面對兒童及青少年的課金行為,從中一起探討當中的理財觀念,教導如何有節制地打機及精明地課金。若一開始便視打機課金為「洪水猛獸」,反而容易損失跟他們溝通的機會,適得其反。至於各位課長,你懂的,不能盲目無止境地課下去,生活不應只有打機,為自己發展更多樣的興趣和技能,人生就會變得更精彩。若你身邊有人打機課金至成癮,就應勸喻對方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如有任何因財務壓力受到情緒困擾的問題,歡迎與我們理財社工聯絡。 文:姚紹樑(香港家庭福利會認可理財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7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痛心一課——放手而不放棄

「你唔好理我啦」、「好煩啊」,這些說話經常從青少年衝口而出,令家長十分痛心。一方面家長會懷疑自己是否管得太多,子女是否已不需要自己;另一方面又擔心子女能否自立,怕沒有家長的幫助,後果不堪設想。「放手的藝術」是中一家長講座常討論的題目,但到真實場景又是不容易處理的課題。以下小鋒的故事,分享到家長放手的經歷。 生事被退學 浪費爸爸苦心 小鋒的父親十分嚴格,在家中是「一言堂」,少與子女雙向溝通,但他十分重視家庭,疼愛子女;小鋒的母親則寵愛子女,照顧無微不至。小鋒在家中排行最小,升中後開始反叛,不喜歡讀書,中二要轉到一間程度較低的中學。但他仍不努力學習,更在學校鬧事,欺負同學。即使父親嚴厲責罵管教,小鋒行為都未有改善。終於到中三時,學校要求小鋒退學。 父親十分緊張,多次親身去學校游說校長、教師給予小鋒機會。父親放下面子,換來小鋒留班重讀的機會。可惜開學不久,小鋒因受不了同學嘲笑他留班而動手打人,終被學校勒令退學。小鋒心中內疚沒有珍惜父親苦苦爭取得來的機會,但又未有向父親表達。父親則責罵小鋒任性,兩人關係愈趨惡劣。 離家出走年半 學會為人生負責 一次衝突中,小鋒更離家出走,一走便一年半,其間入住院舍及親戚家。小鋒不願再受管束,父親則決定狠心放手。這段期間,父親沒有主動聯絡小鋒,也停止給予零用錢,希望小鋒自我反省,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承擔自己出走的責任,認為兒子既然有勇氣離家出走,也應該有勇氣回家真誠道歉。當然,父親也有心理準備小鋒會在外撞板。果然,小鋒離家的第一年,自理能力不足,作息日夜顛倒,職專課程的出席率不足,半途退學。母親兩邊游說,暗地給予零用錢,卻吃力不討好,小鋒始終未肯回家。 直到離家出走一年後,小鋒開始學習負起自己的責任,重新報讀職專課程,穩定上學,找回生活規律,更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因緣際會下,加上家人幫忙,小鋒經過一年半的離家出走,終於致電父親,表達希望回家。父親也沒有留難,小鋒就搬回家中了。 澆水有時 成長也有時 父親的放手,讓小鋒經過一年的放任混沌期後,學懂更自律,為自己人生負責,更有空間去尋找自己的未來發展。而父親當初為小鋒竭力爭取學位的經歷,表面是徒勞無功,但卻默默牢記在小鋒的心中,成為兩人關係的重要事件,以及小鋒改變和回家的動力。有時父母管教就如耕種一樣,澆水有時,除草有時,施肥有時,休耕有時,而種子的發芽成長也有時。 文:吳宛芙(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3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孩子為什麼沉迷上網?

自學童停課後,筆者每天也收到不同家長致電熱線,表示「今次好大件事」、「囝囝/囡囡日日機不離手」,甚至表示孩子在網上考試期間都忍不住要玩遊戲。不少家長形容孩子停課後,一家人猶如「困獸鬥」,加上上網問題,更容易「面阻阻」,甚至出現肢體衝突。試過有家長「搶電話」、「熄Wi-Fi」制止子女上網,亦有子女持刀要脅,以死相逼父母容許繼續上網,叫鬧「無得打機等於逼我去死」。 每當筆者聽到家長投訴孩子「沉迷上網」,都會問以下的問題︰「知道孩子實際上網時間嗎?」、「知道孩子在玩什麼網上遊戲嗎?」、「知道孩子有什麼朋友陪他一起玩嗎?」 很多時侯的答案都是「不知道」或「忙着上班,不太了解」。家長只是着眼於子女沉迷上網,但往往忽略了孩子上網背後的原因和需要。 Y同學(化名)是一名小學生,最近被爸爸指他沉迷上網,經常會半夜外出和陌生人玩手機遊戲。爸爸起初也不了解為什麼自己的小朋友會願意和陌生成年人半夜外出玩遊戲,十分擔心。後來,社工和爸爸探討Y上網的原因時,了解到Y平日在學校沒有什麼朋友,和其他人一起玩遊戲,就是他唯一可與家人以外的人聯絡的機會。其實Y同學並不是喜歡玩遊戲而上網,而是利用遊戲去找朋友。 認清上網需要 不再「迷網」 小朋友沉迷上網的背後,到底有什麼需要? 1. 樂趣與刺激 聽到很多學生表示自已只是因疫情留在家中太悶,所以才不停地玩遊戲,家長可以和學生商量使用時間,亦可善用網上資源,如作不同的家庭活動。 2. 歸屬感 不少學生表示自己上網玩遊戲,是希望可以與不同的朋友聯繫。學生們已經有一段很長時間不能回校上課,亦不可相約外出。借助電子產品,他們可以一個朋友接一個朋友「車輪轉」地玩遊戲或聊天,是維繫關係的一個重要工具。 3. 成功感 「我讀書唔叻你鬧我,我終於搵到一樣係叻,點解你唔讚我反而鬧我?」成績未如理想及朋輩支援薄弱的學生可能在校內難以獲得成功感,打電玩等校外刺激能讓他們迅速得到成功感,在同輩間,甚至陌生人中建立威望。 網絡只是一個工具,沒有好壞之分,在乎使用者如何運用。家長處理子女的上網問題,首先要「知己知彼」,先了解他們上網的需要或原因,走進孩子所處的世界,才可以有助處理情况。家長亦宜先處理自己的不安焦慮及調節對子女上網的期望,保持心平氣和及體諒對方難處。以好奇心及關心,取代一味的指摘和不滿,會更有效幫助子女改善網癮的情况。 若家長想對這次分享題材作進一步了解或尋求協助,歡迎以輔導熱線/WhatsApp:5592 7474聯絡我們,或瀏覽家福會網頁www.hkfws.org.hk。 文:蘇芷晴(香港家庭福利會網絡教育及輔導服務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5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疫情下非一般體驗學習

2020年對居住在地球村的大家來說,都是特別的一年。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人們為生活中的各種轉變,不斷努力適應。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習慣口罩在臉上的觸感,已經習慣由堂食轉為外賣,已經習慣多留在家中,減少外出。 對於莘莘學子來說,也開始習慣用不同的資訊科技媒體在家網上學習和做作業。然而,每人面對適應的步伐快慢有別,對於一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來說,適應轉變需要更多的時間。由於在家學習需要的自律和時間管理能力要求更高,停課初期,學生會因在網絡平台中上下載功課感到困擾,更要在家抵抗各種導致分心的引誘。曾有自閉症學生因為未能適應學習模式的改變而情緒感到困擾,需要回校做功課和接受輔導,由師長、社工協助他們一步步適應新的學習模式。網上學習也打亂了日常生活的時間表,需要家長重新幫助子女訂立生活作息時間表。面對疫情的變化,我們除了要在生活上作出快速的應對,同時都要懂得調節自己的思想和情緒。 七成學生想回校上學 作為學校社工,在這個非一般學習時期,我也很好奇學生對在家學習的反應。因此在復課初期,我訪問了數十名同學對在家學習和在校上課的取向,結果顯示,大約七成學生表示傾向回校上學。以往一些經常對校園生活抱怨的學生表示︰「在家中學習很悶!我喜歡和同學聊聊天,到小賣部食魚蛋、燒賣」、「在家上課彷彿把生活變成只有學習」、「返學至少可以打吓波」。這個結果頗出乎意料,原以為多數學生都喜歡在家學習,因為可以擺脫班房的「束縛」,然而經歷一段停課在家學習的日子後,一些學生都有了新體會,特別珍惜可以在校園學習的時光。以往視為理所當然的,原來也極為珍貴。對他們來說,學校不止是一個學術的地方,更是一個和朋友同學相處,留下成長回憶的重要地方。 日子總要過 互相扶持信任 踏入2021年,疫情的陰霾仍未減退。但即使生活多了社交距離,我們也要為身邊重要的家人、同學、朋友打打氣,因為在困難逆境面前,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扶持信任,才可以一起撐下去。正如電影《歲月神偷》中的一句對白:「難也好,佳也好,日子總要過。」 文:唐莉娜(香港家庭福利會學校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1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拒學——是放棄還是契機?

對上一次復課後,筆者每天也收到校務處通知,那幾個「常客」又缺課了。復課,對學生來說,要重新適應規律而緊湊的課程,部分同學因難以適應而拒學,為家長帶來不少煩惱。家長最常會指摘學生懶惰、無心向學、沉迷電玩,並以懲罰來處理問題。其實,學生抗拒上學或發脾氣,通常只是問題的表徵,這些行為代表他們某些需要未得到解決或滿足。若這時家長僅要求學生繼續上學,只是治標不治本,不到幾天又重蹈覆轍;更容易激起親子衝突,令關係變得緊張。 拒學可以由多個問題衍生而成,需了解哪些問題正在困擾學生,令他要啟動逃避機制來保護自己,抗拒上學。 尋求注意 通常中規中矩的學生最容易被忽視,沒有得到預期的關注,因而選擇以拒學來換取關注。 分離焦慮 學生鬧情緒或以身體不適為由請假,可能是學生從分離中感到莫大的焦慮,無法自行平衡該焦慮的感覺而出現身心徵狀。 恐懼與安舒 學生可能對於某種特定的情景、人物或事件有負面情緒而未能自行處理,如考試、朋輩相處等,故選擇留在安舒區,以避免要獨自面對這些壓力。 支援薄弱 學生在校內難以獲得成功感及歸屬感,尤其是成績未如理想及朋輩支援薄弱的學生,打電玩等校外刺激能讓他們迅速得到成功感,在同儕間建立威望。 拒學非學生個人問題 陳同學自中一下學期起經常缺課,父母想了解因由也不得要領。學生每天上學前都會大哭,拖着沉重的腳步回校甚或拒絕上學。停課期間,大部分同學都感覺學業壓力有所緩和,惟他的情緒比停課前更低落,常躲在漆黑的房間內,缺席網課和欠交所有功課。 細問之下,陳同學家中尚有特別學習需要的弟妹需父母多加照顧,故以往父母只為陳同學能照顧自己而感到欣慰。他自小已難以與同學建立穩定的關係,感覺與他們沒有共同話題,顯得格格不入。他喜歡學習新事物,但對考試有極大抗拒,讓他感到莫大的焦慮。理解後讓我明白他並非不想上學,而是不知如何自處。 處理拒學問題,家長宜先處理自己的焦慮及調節期望。拒學並非學生的個人問題,需要徵集校方和家長的參與,在強調要學生學習肩負責任的同時,與學生一同構想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並適時給予學生肯定和鼓勵,與他同行走過這段迷失的時間。 同一套教育方法不會適用於所有學生,執著於要學生順着其他人走過一樣的求學之路,漠視其獨特之處,安排再好也是徒然。幾經掙扎,陳同學說服家人讓他轉讀藝術學校,轉校後他每天做自己喜歡的事,學習不是為了應付測驗考試,就算要跟同學衝功課趕計劃也樂此不疲,媽媽也看到他在數月間的轉變和成長。轉換一下環境,不一定是放棄,也可以是契機。 文:高子愉(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7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你「還好」嗎?

提起精神健康,不知大家會聯想起什麼?想起自身的狀况?想起疾病?還是想起電視劇中,常被描繪成瘋瘋癲癲的角色人物? 作為學校社工,同學們的身、心、靈和精神健康都是我們所關注。但每每跟同學們談起有關精神健康的課題時,只有小部分同學能道出抑鬱症、焦慮症等字眼,而且甚少同學會關心自己的精神健康。 事實上,我們的精神狀態與自身情緒有着莫大的關係。在駐校的工作之中,我發現不少同學都難以辨識自己的情緒,更甚的是連喜、怒、哀、樂都未能道出。 曾經有一個同學,與我傾談時常常只會用「OK喇」、「幾好」來表達自己「還好」的狀况。但每當細問下去,他的身體語言和表情,都和「OK喇」、「幾好」不相符。有時,我們還未開始傾談,他一坐下,已是半躺在沙發上,肩膀彎下,渾身都無力似的,攬着抱枕一言不發。同學總是臉色凝重,眼下的黑眼圈深得像熊貓般,頭上恍如有一大片烏雲遮蓋着。之後,我才慢慢了解到,他是因為學業而感到疲憊不堪,有別於起初所說的「還好」。 「還好」掩蓋 逃避向人傾訴 這個同學的情况只是冰山一角。不知由何時開始,同學們都學懂了用這個「還好」來包裝自己,免得別人進一步窺探他的內心世界。但久而久之,就連他自己也難以理解內在感受和情緒。這個「還好」,就像一個盛載所有情感的大籃子,裏面沒有負面元素。但這真的代表「還好」嗎? 我亦遇過有同學刻意把不快樂、憂愁等負面情緒拋諸腦後,他們逃避與人傾訴,但這樣,負面情緒只會在心房裏一直糾結着,若持續沒得到抒發,最終只會情緒大爆發,恍如海嘯般捲起巨浪,把我們淹沒,更甚有機會形成不健康的精神狀態,影響個人的日常生活及運作。 回想過來,我們在課堂,很多時只着眼於學生的學業成就,卻甚少教導他們如何辨識情緒,如何關心精神健康。但如果學生沒有了健康,還能專注學業嗎?在此鼓勵大家,試試探索一下這個「還好」,釐清當中裝載了什麼情緒和事情,正視個人的精神健康。若遇上困難,請開放自己,和信任的人或專業人士談談自己的「還好」究竟有多「好」! 文:陳婉珊(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9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性」心事台

你曾否與親人談論過「性」呢? 在亞洲文化中,性多被視為禁忌的話題。即使是再親密的親友,在性這話題上,通常都避而不談,生怕影響自己的形象。 關於青少年性行為,雖然現在有很多不同渠道為青少年提供性教育,但青少年卻普遍地透過網上討論區、劇集或成人影片等了解性資訊,當中難免受到媒體所渲染、誇大,使他們接收了錯誤的性知識或不符現實的性觀念。青少年對於性行為表現、性交姿勢及時間是常見的憂慮。 良好嗜好減低對性過度依附 筆者遇過不少沉溺自慰行為(masturbation)及有特殊性習慣的案主,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內疚又不能自控。在輔導過程中,筆者會先常態化(normalize)案主的性需要、自慰行為及性表達方式,強調只要是合法、私人且雙方情願便可以。筆者與案主溝通及諮詢了心理學家的意見後,以對慣有行為反應的解制約(deconditioning),建議案主覺察並減少觀看色情資訊的次數,並減少瀏覽特殊性習慣的色情資訊,鼓勵案主培養良好嗜好和參與群體活動,以消耗多餘精力,使精神有所寄託,從而減低對性的過度依附(attachment)。 性慾(sexual desire)與食慾一樣是生物的本能,卻成為了朋輩之間爭相比較、攻擊、吹噓的話題。有些青少年被朋輩套上「老江湖」、「青頭仔」、「公廁」等稱號,因此感到羞愧,影響心理健康。筆者曾在輔導過程中使用心理投射畫分析(House-Tree-Person projective drawing technique),協助難以口述自己性觀念的學生。作畫時,筆者邀請案主畫屋、樹、人、水池和蛇。當中水池代表着愛情觀,蛇則代表性觀念。畫中的形狀、大小、位置、顏色均有涵意。其中有案主因缺乏自尊心而表達出「我覺得一生都無人會與我做愛」的擔憂,這其實十分常見。大家往往不願面對自己的性思想,卻熱中於討論他人的性事。如近日發生的青少年性交影片流出事件中,反映出青少年缺乏自我保護意識,亦引來社會大眾對此事件的一番輿論。 「性並不是罪孽或邪惡的事,而是非常自然的、令人感到滿足的生活經驗。」(教育署,1997) 父母溝通得宜 助子女減憂慮 家長在性教育中擔當着重要的角色,父母可以開放及互相尊重的態度去解答子女的困惑。畢竟,父母是青少年最易接觸而有性經驗的成人。如溝通得宜,家長能協助子女減少憂慮、增強自信及建立正確合時的性觀念。家長和子女不妨一同瀏覽網上可信的資源。如果你有困難,鼓勵你向專業人員求助,如社工、醫生、心理學家、性治療師等等。 註:文中提到數個特別名詞,但未有詳細解說,大家不妨抱着開放的態度去查考吧! 文:鄧敬然(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屋樹人心理畫分析師)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5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被耽誤了的藝術夢

一個熱愛畫畫的中四女孩,在上學年復課後未有回校,起初還以為是她抱恙的緣故,但有天她突然告訴我希望退學,在外報讀藝術課程,更向導師寫了封「千字文」,講述她在停課期間如何在無壓力下畫出好作品,想通了要轉修讀藝術。 當女孩的母孩和導師聽到這個消息,都大感突然,急忙了解事件。雖然我也有點錯愕,但可以想像到,女孩有這想法其實早已醞釀多時,並非一朝一夕的事。女孩邊流淚邊向我說:「難道只有讀書才代表成功嗎?我不想這僅餘的『藝術夢』白白溜走……」多年來,女孩一直順從母親的意思,不敢表達真實的想法。 這天,我約了女孩和母親到校與教師會面,先讓兩人各自提出想法,再詢問她們對彼此的想法有何感受。母親表示希望女兒至少完成中六,她實在不了解修讀藝術的出路,因此相信繼續升學的前景,總比修讀藝術好。「知道女兒在學校過得快樂嗎?」我問女孩母親。母親頓了一會,說她不知道。 最渴望母親明白支持 之後,我們便仔細地了解女孩的學業壓力。她說出曾被同學欺凌的經歷、壓力,導致她身體出現很多不同的毛病等。女孩甚少在母親前說出這些「不快樂」,瞬間崩潰了。我們問女孩,為何一直不向母親表達,她哭着說曾經嘗試,但從未成功,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讓她逆來順受。修讀藝術看似是表面要解決的問題,其實她最渴望的,是母親的明白和支持。 我們最後為女孩找了一間能完成中六的藝術學校,分析該校的認受性、課程、藝術氣氛,還有她將來想做插畫師的出路與挑戰等。雖然這間學校的學費昂貴多了,但最終母親仍答應讓女兒報讀。 女孩的故事,讓我思考親子在「衝突」和「分歧」下該如何化解。明顯地,女孩和母親一直以來沒有好好溝通,母親沒有機會認真傾聽女孩的訴求,女孩亦因為被母親清晰卻不一樣的立場嚇怕,以致把內心的聲音埋沒了,導致事件無聲地爆發。 母親私下曾跟我說,她十分自責,自認為是個不稱職的媽媽,作為單親媽媽的她,因為要肩負起養家的責任,甚少與女兒溝通和表達關心,也不容對女兒有太多妥協的餘地。其實母親也十分無奈,而女兒也不習慣向母親說出感受。如果母親早點知道女兒的想法,明白她熱愛的夢想,女兒也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事情不會發生得如此突然。 溝通不單是說說而已,很多時候,只要雙方都願意聆聽和表達,踏出第一步,才能把分歧化解。 文:翁茗湘(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1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名校生的自我抗壓

入讀名校,猶如一頂堂皇的冠冕扣在頭上,有形無形的壓力如影隨形。譬如沉重的學業、沒完沒了的功課、父母想子女出類拔萃的期望;還有學生的自我要求,因為既然進了名校,自然就要以名校生的要求約束自己,不能比別人差! 競爭環境壓力增 易墮抑鬱深淵 充滿競爭的學習環境、父母殷切的期望和嚴格的自我要求,對每日已經要在功課海洋裏打滾的學生而言,無疑是百上加斤,隨之而來的各種情緒問題也陸續浮現:因為徹夜趕功課而來的精神緊張、因為成績未如理想而陷入自我否定、因為壓力的長期累積更可能掉入抑鬱的深淵。不管怎樣掙扎,好像都爬不上來…… 既然問題的產生源自於壓力的長期累積,那截斷這個累積的過程不就行了嗎?人的身體很奇妙,有一套自我平衡的機制,就如我們把新鮮美味的食物吃進去,身體便幫我們消化,之後,就把多餘的垃圾排出去,以維持我們的身體健康。 為情緒「沖廁」 學與壓力共處 其實,我們的情緒健康也需要一套自我平衡的機制。我們每日接觸不同的人和事,或會引起不同的情緒。我們需要特別留意負面情緒的「信號」:例如焦慮、失眠、對事情提不起興趣等,這些都是身體的「信號」,提醒我們要照顧自身的需要 (self-care)。留意到身體的「信號」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沖廁」(Flush the toilet),幫自己冲走這些情緒「垃圾」。怎麼冲呢?可以是任何方法——但以兩個原則為大前提:為自己喜歡的並且會真的去嘗試,另外就是無傷害性(不傷人也不傷己)。譬如,有人喜歡找人傾訴「圍爐取暖」;有人偏愛獨處,將心事訴諸紙筆;有人熱愛運動,寄情行山、跑步、打波等,讓負面情緒隨汗水一同釋放,酣暢淋漓…… 有朋友曾和我分享他在名校中學的求學經歷。他說自己是名校裏寂寂無聞的「小薯」,成績在班裏「名列前茅」,但當然是倒數那種;在高手林立的田徑隊,也是毫不起眼的一員。他堅持跑了3年,第4年拿到了人生的「第一金」(金牌)。我問朋友,既然都跑不出成績,當初為什麼堅持呢?朋友笑言知道自己的水平在哪,他只是喜歡跑的感覺。很質樸的回答,因為知道自己的水平在哪,所以接納自己;因為享受跑的過程,所以成績、壓力便不算什麼。原來,我們可以這樣和壓力共處。 在此鼓勵大家多留意情緒「信號」,定時為自己「沖廁」,沖走情緒「垃圾」;亦可以調節看待壓力的角度,嘗試和「它」友好共處。人生是一段長跑旅程,跑得快抑或跑得慢,都不算什麼,沿途上都有屬於自己的風景。不要讓情緒或壓力遮蔽了發現「美景」的眼睛。 文:陸曉誼(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4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