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失失在加家:加拿大看醫生 難度比天高?

相比去年,今年夏天的溫度明顯比較低,最熱時只得30℃左右,原本是十分舒服的天氣,但同時間亦是病菌蓄勢待發的時機,加上身邊很多朋友都趁暑假時到其他省外遊,吃喝玩樂,患病風險也提升。單是在我身邊,近兩個星期已經有5、6個大人和小朋友被病魔打倒,而且人人病徵相同,傳染力之強,甚至比疫情更嚴重。 政府補貼 家庭醫生跟進 小朋友生病,作為家長當然最為擔心,想快快帶他們去看醫生,盡快醫好。然而加拿大的醫療體制與香港分別頗大,令新來的家長們擔心的事情變得更多。以我身處的Winnipeg為例,醫療主要是依賴由Manitoba Health提供的「保健卡」,政府會為合資格的納稅人及其直屬家庭成員提供醫療補貼,只要申請到保健卡便可到醫院或診所睇醫生,大部分費用由政府支付。取得保健卡後通常都會登記一名醫生作為家庭醫生,有什麼「頭暈身㷫」便可找他求診。由於家庭醫生一直跟進這個家庭所有成員的身體狀况,便可更快判斷出更合適的治療方案,或是轉介到醫院繼續治療。 集中求診 難預約即日 從體制上來看,這個醫療系統對國民的確不錯,但對於新來的香港人來說,卻要面對更多問題。首先我們就算登記了家庭醫生,醫生對我們的家族病史了解有限;其次是亞洲人體質與西方人不同,治療方式也有差異;更重要是語言不通,雖然在Winnipeg很多服務也能提供翻譯,但很多香港人仍為了尋求數量有限的「廣東話醫生」,而集中到1、2間診所求診,這種情况下有病都好難見到醫生一面,除非等診所開門的即日位,有的話便可即日求診,沒有的話明天請早。 就以最近身邊一名朋友的4歲女兒為例,她發燒至39℃左右、有咳嗽的徵狀,打去家庭醫生求診,診所回覆需要4至5天後才有位。家長當然心急如焚,立即打聽其他提供walk-in服務的診所,一打聽到便立即帶小朋友趕去掛號。等了2、3小時之後,終於能夠看醫生。當我聽完後,第一時間表示關心地問:「其實小朋友是什麼病?」怎料朋友也不太清楚,原來看診後,醫生表示小朋友很「健康」,只是一點喉嚨發炎,過幾天便沒事,至於為何發高燒、是什麼病也說不出。相信對於不少香港家長來說,這種回答很難「收貨」。 醫、藥分家 配藥較煩 看完病當然要取藥,但這邊和香港又有很大分別。香港診所一般有配藥服務,看診後同時取藥;而在這裏醫生只提供藥單,病人需要自行到藥房買藥。通常每間診所附近都有藥房,價錢亦不算貴,但由於醫生和藥房分開運作,醫生開藥時究竟藥房有沒有這種藥,醫生也未必知。說回我的朋友,帶小朋友看完病之後,醫生只處方了一支咳藥水,但最後去了4、5間藥房才找得到。或許這已算幸運,因為我另一個成年朋友上星期因咳嗽去看醫生,至今還未找到藥房有藥。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2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是同學還是朋友?

不經不覺,來到Winnipeg已經年半,除了大人漸漸適應了這邊的天氣外,小朋友也習慣了這裏的生活。在這年半間,看到小朋友與在香港時最大分別,便是在交友方面,而這個情况在近半年變化可說最大。 說不出同學名字 作為一個在香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相信大家都明白小朋友在學校的生活如何,尤其是近年的教育制度下,不少小朋友上學甚至比成年人上班還要忙!以我家兩個小朋友為例,哥哥以前在港讀小學時,除了上課學習外,回家還有一堆家課要做,雖然大部分都可在晚飯前做完,但吃飯過後便要溫習默書測驗;而相對性格散漫的妹妹,更需要晚飯後繼續做家課,很多時要做到9時多10時才完成。 而作為家長的我,也會不時關心他們在校園裏有沒有認識到新朋友,但他們數得出的也不出5個,甚至哥哥在4年的小學生涯中,能講得出的同學名字不超過3個,這並不是說他在學校沒有朋友,只是大部分他都記不到名字,只能用座位位置來代表不同的同學,例如「隔籬位嗰個女仔」、「坐後面嗰個男仔」等。 或者你會覺得:只不過是小朋友記性差,記不住同學的名字吧!我以前也有相同的想法,或許是他天生記名字的能力比較弱,大一點會好些吧!但當在Winnipeg生活的這年半間,我這個想法卻漸漸改變,因為當問到他們校園生活時,無論是哥哥或是妹妹,都能直說出班上同學的名字,當中什麼國籍都有,無論是土生土長的加拿大人、來了這裏不久的中國人,甚至是越南人、非洲人的同學名字都能講出來,而且性格一向內斂的哥哥更主動提出放學後要和其他同學去公園或同學家中玩耍,我和太太也感到驚訝。 交流增加 打成一片 究竟是什麼原因出現這種變化?我覺得除了與學校的課程深淺、功課量多少有關之外,學校的教學模式及氣氛也有直接關係。香港教學大部分是教師講解課本,學生坐定定聽課,這種學習模式,同學之間有如獨立的學習個體,互相交流的機會不多;加上哥哥本身性格內斂,能和同學之間建立朋友的基礎,也只能從學習、功課這些話題入手,很難能進一步深入了解對方。 而在這裏的教學模式,大多採用小組形式,每星期教師都會提供題目,同學分組並自行找出答案,除了沒有固定座位的限制外,也有更多時間與同學溝通,甚至能一起用膳,話題的變化也更多。還記得有一次,哥哥突然在晚飯時問我:「外國人不吃豆腐嗎?」我說:「豆腐是亞洲食物,西方人比較少吃。為什麼這樣問?」他回答:「我之前和某某(加拿大籍同學)一起吃飯時,他問我這是什麼,原來他沒有吃過。下次我可以請他嘗一嘗嗎?」除了飲食方面,他也不時會提及同學間的家事,例如某某同學原來是因為疫情而滯留在加拿大,某某同學暑假會去哪裏玩等,作為父母,確實感覺到他們認識了一班朋友,而不止是同學。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8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不一樣的生日派對

對很多家長來說,每年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活動,就是替小朋友慶祝生日。以往在香港,不少小壽星都喜歡搞生日派對,人數不太多的,家長會選擇在家中舉行,陣容龐大的,則會移師會所、餐廳聚會,不過去到Winnipeg之後,發現原來在這邊搞生日會,和香港是兩碼子的事。 孩子生日會 毋須招呼大人 何出此言?原因是外國家長替孩子開生日派對,方式跟我們完全不同。當我仍在香港時,參加朋友替兒女舉辦的生日會,通常都是全家出動,但外國人卻不是這樣的,小朋友生日會的座上客,只有小朋友。無論是在家中或專辦派對的地方舉行,主人家一般都會與應邀小嘉賓的家長先溝通好,了解孩子有否食物敏感、告之派對何時開始及結束等資料,家長只需要準時到達放下子女,完結後再回來接走就可以了。即使家長需要陪同一起進場,主人家所準備的食物也只為小朋友而設,其他家長只會在旁站着。 其中一次親身體驗,是今年3月,去一間playroom出席朋友替女兒所辦的生日會。朋友除了邀請不少住在Winnipeg的香港人,也邀請了壽星女的同學一起參加。他當天為所有大人及小朋友準備了充足的食物,香港家長便與自己的小朋友坐在一起享用,但我看見,外國家長大多只站在旁邊觀看,孩子則自己進食。就算朋友邀請這些外國家長一起入坐進食,他們都會婉拒。雖然我沒有詢問那些外國家長不加入的原因,不過細心想,為小朋友慶生,主角就是孩子,但他不一定認識同學的家長,假如在生日派對上,有一班不認識的人替自己慶祝,感覺怪怪的。况且,若主人家要招待小嘉賓一家人,不論安排地方和準備食物,都會加重他們的負擔。我覺得這個做法十分值得香港家長參考。 準備食物最頭痛 戶外只限夏天 為了解決文化上的差異,香港家長唯有再想法子。最近另一個朋友為女兒舉辦生日派對,便足足花了4天,全部都在星期六舉行。為何要舉行4場之多?除了其中1場是專為外國同學而設,其他的都是招待香港朋友,但要分開3場,其中一個原因是要準備食物。因為在我身邊的香港人,大多會親自下廚準備食物,由甜點到小食都一手包辦,但由於要準備太多人數的食物,有一定的難度,那便唯有分開幾場舉行。 家長想滿足小朋友開生日派對的欲望,又希望減少工作量,還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去一些有燒烤爐供應的戶外公園。早前便有香港家長在公園舉辦了一個有10多個家庭的生日派對,只要準備燒烤食物、零食及水果,在指定位置佈置氣球及橫額即可,還有大片草地供一眾小朋友耍樂。而當日在公園的不同角落,亦有不少本地人替小朋友舉行生日會。唯一限制的是,這種形式的生日會只能在夏天舉行,天氣轉涼,在Winnipeg便難開戶外生日派對,而對於我家一對在冬天生日的子女,在戶外開生日派對的可能更近乎零。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3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應對自駕遊的「放電」活動

對於習慣亞熱帶氣候的香港人來說,今年Winnipeg的天氣真嚇人。這裏直至4月最後一場大雪後,冬天才算是正式完結,步入5月便立即由攝氏零下幾度暴升到廿多度。在溫暖而略帶一點熱的天氣下,最好活動當然是自駕遊;况且今年再次有曼省(Manitoba)旅遊回贈計劃,更要好好把握機會,一家大細去放鬆一下。 刺激旅業 staycation有回贈 曼省旅遊回贈計劃,是省政府為刺激旅遊而推出。只要在指定時間到指定酒店住宿,之後再將酒店單據上載到指定網址,便可得到大約100加幣的回贈;而如果去指定的旅遊景點玩,亦可將收據上載到指定網址,取得門票的50%回贈。這個計劃在去年也有,當時我們一家四口以staycation形式參與,但由於筆者仍未考取車牌,要由朋友代駕,而所選擇的酒店也只是距離Winnipeg大約個多小時的車程,所以在我們一家人眼中,那趟不算是真正自駕遊。今年雖然同樣是去staycation,但改由筆者親自駕車,所選擇的酒店亦需要3個多小時車程,對新手駕車者而言有一定壓力。 不過,更大的壓力是來自應付小朋友。要他們在一個細小的空間內安靜坐上3個多小時,絕對是一個大挑戰。聽過不少家長分享妙計,例如安排中途站,把小朋友帶到郊外「行山」,除可沿途欣賞優美的景色外,更重要是替小朋友「放電」,任他們在山上跑跑走走,那回到車上便會乖乖入睡。 家長最怕放電失敗「玩死自己」 能替小朋友「放電」固然好,但安排這類戶外活動,大人同樣要付出相應的體力,萬一孩子「電力」無限,玩足1小時也未疲倦,那家長便「玩死自己」了!因此亦有家長想出其他方法,例如先在平板電腦下載一些小朋友愛看的電影,之後把平板電腦固定在車上,讓車廂變成小朋友的小型影院,使他們靜靜地安坐座位上。 撇除這些小煩惱,總的來說,自駕遊是一個不錯的體驗。在香港,受地理環境限制,很難有機會要駕駛幾小時才到達遊玩目的地,要在外國才享受到自駕遊的樂趣。其實筆者駕駛3小時只是「小巫」,身邊不少香港朋友,已計劃在暑假由Winnipeg自駕到Calgary,車程不停站也要13小時,如果中途加入1、2個景點,時間便更長。不知到時,家長們又有沒有更多方法,讓小朋友可配合到坐長途車?不過,我相信以香港人的創意,總有計仔吧!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8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荒失失在加家:預約營地 迎接夏天

4月雖然已是春天,但加拿大今年遇着反常天氣,氣溫仍乍暖還寒。還記得上年這個月份已能在戶外燒烤,今年卻仍要面對不時的橫風橫雪,這幾天更要迎來過去數十年罕見、有如冬天般多降雪量的天氣,可以想像,今年夏天的時間比以往更短。 為人父母,都想為子女帶來一些有趣的夏天活動,加上身邊不少拿學生簽證的父母朋友,即將完成學業,準備投身社會工作,日後的暑假,相信未必有太多時間陪伴子女,因此大家更加着緊今年的夏天活動。其中一個現在要開始準備的活動,便是露營。 政府管轄 開始網上預約 不能怠慢的原因,是不少政府管轄的露營營地,已經開始接受5至9月營地網上預約。或許大家會覺得:加拿大地方這麼大,不是隨便找個山野都能露營嗎?正如香港一樣,大部分環境較好的營地都在政府的管轄之下,要在此以外,找一個合適而又合法的營地需要花不少工夫,就算找到亦擔心安全,因郊外有不少野生動物出沒,曾有朋友去露營時,便見過警車在尋找熊的足迹!所以對於野外求生經驗不豐富的香港人來說,選擇這些地方,並非明智的決定。 露營在加拿大是一個頗為重要的活動,因此營地的選擇其實也不少,除了有政府管理,也有私人營運。營地類別亦繁多,有些很適合初哥,例如由加拿大公園管理局管轄、設計完善的一級營地;專為有車人士或有露營拖車而設、會提供水電及排污的非自助營地,以及提供廁所、食水、淋浴等設備,用家可搭建帳幕的自助營地等,收費則視乎營地的設施而不同。其中在我港人朋友圈子裏最多人提及的,就是位於Stephenfield Provincial Park的Stephenfield Yurts,這兒提供蒙古包住宿,香港人都覺得十分新奇。 種類繁多 設備完善最搶手 雖然在Manitoba省提供的營地數目也算多,提供預約的日子也橫跨5至9月(視乎不同營地或有不同),但競爭仍然十分激烈。主要原因是大部分預約的人都選擇星期五、六、日,而具備完善設備的營地更是爭崩頭,要搶得心頭好,一點不容易。 以今年為例,早上7時開始預約,網站便出現「塞車」,使用網站最建議的IE及Chrome瀏覽器都難以進入預約版面,我嘗試改用非建議的Safari瀏覽器,反而可順暢登入,但心水日子及營地,一瞬間已沒有了近一半,剩下比較多的,都是沒甚設備的營地。幸而最終我和朋友們總算能揀到營地,作為露營初哥,今次還是先選相對穩陣的營地來迎接即將到來的夏天吧!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3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荒失失在加家:香港教育vs.加拿大教育

步入3月,Winnipeg溫度逐漸回升,開始要為夏天來臨做些準備,其中包括把種子發芽,希望趕緊在維持不長的溫暖天氣內,種出一點農作物。在晚餐的時候,我提出了這個「任務」,同時討論究竟應該種些什麼最為恰當。11歲的兒子有不少建議,例如薯仔、番茄、橙等。當時我沒有直接回答他的提議究竟有多大的可行性,只着他回學校的圖書館找一些與農作相關的書本,做點資料蒐集,再回來告訴我是否可行,這亦算是給他一些課外的習作。 功課量大減 提供「補品」 其實在移居加國之前,不少長輩、家長朋友其中一樣最擔心的事情,就是兒童的學習情况。相比香港,這裏的學習環境較為輕鬆,對港人來說,甚至有點「輕鬆過頭」。孩子大部分功課都在學校完成,回家沒有功課,就算有,都只是一些十分簡單的資料蒐集。作為家長,當然不得不擔心他們日後是否能跟得上進度,順利考入大學,這亦是身在加拿大的香港家長經常討論的話題之一。於是,不少家長在小朋友放學後都會盡力拿點「補品」給孩子「享用」,但無論再多的補充練習,都難以和香港的功課量相比。 在加拿大,小朋友進入小學前,大多只有一年或半年「幼稚園」的經驗,雖然坊間亦有不少pre-school或daycare可以給未適齡入小學的幼兒申請,但由於輪候人數眾多,入讀機會難過登天。這裏的中小學合共提供12至13年教育,其中1至8年級可視為小學,9至13年級則是中學。以我的觀察,1至5年級屬於基礎知識學習,主要學習基礎文法、數學及日常知識等;6至8年級屬於多方向學習,會接觸不同的學科或專門知識,方便學童找出自己有興趣的方向;而9至13年級的課程難度會大幅躍升,為進入大學做準備。 面對問題 從尋找中學習 由於學校課程架構跟香港不同,教學模式亦有頗大的分別。香港的教育模式是教師提供大量的知識,學生不停吸收;而在這裏,這個模式只會在中學時出現,小學時多是教師提出大量的問題,由學生自行找尋答案。因此這裏的香港家長經常都說:「香港的中小學教育,差不多連大學課程的內容都教給學生,但這裏進了大學,課程內容大半是中學從沒有接觸過的。」亦由於這裏的教學模式以自學為主,單說課外活動,導師的課程規劃都明顯較香港散亂。以溜冰為例,無論是低班或高班,開始時同樣需要做到前溜、後溜、跳躍、側步等動作,但對於零溜冰經驗的低班學生來說,前溜已有一定難度,所以能全部完成的可能近乎零。 究竟哪一種的教育比較好?香港在中小學階段已學習到大量知識,銜接大學會更加容易,但首先必須經過漫長而又極度艱辛的學習過程,才可取得成果;同時,這些海量的書本知識在大學畢業之後,能用得上的機會並不多。至於加拿大的教育模式,並不志在提升入大學率,但卻教懂學生如何自己找尋答案,這可說是一項畢生受用的技能。我並非專業的教育工作者,很難評斷,但作為家長,在「望子成材」的背後,想子女成為什麼「材」,卻值得深思。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9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令人頭痛的校車安排

不經不覺,已經在加拿大度過第二個冬天了,在嚴寒之下,每天與小朋友乘坐校車,可說是最大的考驗。上月底迎來第一場初雪,戶外氣溫在0℃之間徘徊,每次出門面對陣陣寒風撲面而來,體感溫度比0℃更低,無論成年人或是小朋友,都是很大的挑戰。提到校車,還記得兩個多月前的經歷,值得與讀者們分享。 開學後仍未獲安排校車 加拿大的校車與香港校車最大的分別,在於公營與私營。在加拿大要坐校車,一般都是先向學校或政府相關部門申請,他們會先規劃好路線及安排車輛和司機,然後通知家長上車位置及車號,再將乘坐校車的學童名單交給學校及司機,而學童只需要站在指定位置等待校車到來便可接送。和香港一樣,加拿大都是以住所地區來派校,所以一般住所與學校的距離不會太遠,最長可能15分鐘車程便已回到學校,如果離校太近,更不會提供校車接送。我其中一個朋友由於距離學校只有大約10多分鐘步程,便不能申請校車,當然這個路程並不遙遠,但如果在攝氏零下20、30度的低溫步行,這10多分鐘無論是小朋友或成年人,相信都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 在校車的機制上,加拿大的確較香港好,除了不用支付「海鮮價」的校車費用之外,也能更集中處理大量學童往返學校的問題。不過,相信大家都見識過政府部門的工作效率及辦事方式,加拿大與香港不相伯仲,甚至更加慢。就以今年申請校車為例,由於今年我搬到一個較多香港人聚居的新區,而新區的學校並未建好,所以必須跨區上學,因而出現3、4個新區上同一舊區學校的情况,由於新區與舊區都有一段長距離,對校車的需求更大。更重要的是,這邊的學校在暑假期間是完全休假,由7月尾開始申請,但等到8月最後一個星期才收到通知:「暫時未安排到校車。」 移加港人「私家」校車接送 其實出現這個情况的不單是我,大部分搬到這個新區的香港人,也出現同樣的情况,理由層出不窮︰校車不足、司機不足、顯示地址仍是舊地址等,想得出或想不出的都有,而在一些小區自組的facebook群組內,亦有不少當地人抱怨校車安排一年比一年遲,由3、4年前在開學前便已安排好,直至近年要等到開學大約1個月後才能提供校車等,這表明問題變得愈來愈嚴重。而為了解決每天上學的問題,家長唯有自發把私家車變成暫時的校車,一次過接送區內港人的子女回校,以減少出車的數目,同時也發揮香港人在外團結的精神。 直至9月底,區內的香港人家長終於陸續收到校車的通知,而「私家校車」亦可慢慢「退役」。但最近家長們又收到學校另一個通知,部分號碼的校車將於每星期指定日數無法提供服務,原因是部分司機未打齊針,因此人手不足,雖然今次我並沒有「中獎」,但也希望今年的校車服務能盡快回復正常。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4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