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反思中的反思

「過去一年,你認為自己有什麼不足之處?」 「未來一年,你會如何改善以上這些不足之處?」 過去幾年,明哲老師都需要完成一份學年反思,以上是開卷明義必須先回應的兩道題目。他對每一道題目都認真對待,位置填滿了,還加紙應付,像當年作答文學試卷一樣。 「既然你有這麼多不足之處?你應該想想自己還適不適合當老師。」有一天,明哲老師從夢中驚醒,夢中說這句話的人,是某年的上司。 「間或備課不足,以致不少課節未能達到預期效果」;「不少文章因時間關係,未能精批細改,甚覺遺憾」;「對個別學生的輔導做得不足,未能適時開解學生的煩惱」;「所出試卷仍有不少瑕疵,未能平衡各班水平」;「心境有欠平和,間中未能好好控制情緒,以致開罪了一些同事」…… 今年,明哲老師又用秀麗的字迹填滿每一個作答的空間,寫着寫着,他開始覺得有點不對勁﹕「每年的這個時候,為什麼我都像寫悔過書似的?」他望一望窗外,陽光正充滿生命力地爭取佔據每一個角落,他決定早些出去和陽光擁抱一下。他拿起塗改帶,狠狠地朝坑渠水色的地方畫去,以陽光般的猛力。 「過去一年,你認為自己有什麼不足之處?」 「我認為我的不足之處是太執著。明明已經甚為成功,偏偏還不肯放過自己,硬要作些反思來難為自己,讓自己鬱鬱寡歡」;「我認為我的另一不足之處是做事太上心,比如說,有位學生上課睡覺,我本應該責備他上課不留心,然而我竟全把責任扛上來,覺得自己上課不夠精彩,未能吸引學生注意」…… 我的不足 是太執著找不足 「未來一年,你會如何改善以上這些不足之處?」 「首先,我希望自己減少執著。如果自己已經盡了努力,便可問心無愧、理直氣壯。我希望自己不要事事上心,只要信念清晰,就應該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甚至再不怕做噩夢。」 「題目是問如何改善不足之處啊!」 「哦,明白。我希望可以爭取多些休息的時間,讓自己上課前精神飽滿。我深信教育應該以人為本,最宜減少無謂的數據分析和文件鋪陳,我會更言簡意賅去應付文件要求,例如年年如是的反思表。」 反思也有標準答案? 「明哲老師,你今年做的反思好像不是太適合吧,說不足之處,怎麼都像讚賞自己?恐怕有違『反思』的原意吧?」上司再一次在夢中出現。 「莫非反思也有標準答案?」明哲老師不禁一問。 「不是的,不是。」 「是了,我在反思表忘了補充,我希望減少執著,其中一個方法是培養幽默感,多用幽默的角度看世事,希望您會接受我這份略具幽默感的反思。」明哲老師笑着說。 文:蒲葦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鬆綁,換另一條繩

「課後活動反應慘淡,學生都說連續幾天都安排了補課。」友校一位負責課外活動的老師說,聽得出有點心灰意冷。 「我今年中五,學校要求老師在暑假前完成DSE課程,同學必須在暑假回校開始DSE模擬試,我們連書展都去不了。」友校一位同學說,看得出有點無奈。 當愈推愈早的模擬試、愈拖愈長的補課已經成為本地學校的常態,學界似乎已忘記了2009年新高中教改的精神了。我翻開資料一看,明明白白的是拼湊出「鬆綁」兩個字。新高中一直強調要改變以往為人詬病的「填鴨式」教育,以至「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然而,新課程開展將近9年了,同學真有「鬆綁」之感? 高中改革 另一種綁法 有人說,新高中至少可以拆牆,讓同學自由選擇選修科,做到文中有理、理中有文。從此角度言,牆是拆了,繩是鬆了,目標有了,但執行上產生的異化,卻引出另一堵更高的牆,更粗的繩。何以如此?因為大部分學校都以全人教育作標榜,實際上卻是「成績就是一切」。 「不是我們不想鬆綁,根據教育局為高中每科定下的課,不大加補課根本無法完成。」友校一位極負責任的老師解釋說,聽得出有點身不由己。 「成績不好,家長離棄,縮班殺校,無日無之,學校能不以催谷成績作主打嗎?」友校一位校長補充說,說的時候還搖搖頭。 不同的持分者,似乎都各有苦衷和理據。 學生的疲憊與灰心 「難道做學生的,就要為成人的成績指標服務?問題是你們一面鼓勵我們參與不同活動,盡展所長,同時又搶盡了我們的時間,難道高中生每天不止二十四小時?每晚做作業做到一兩點,都是無可奈何、必須如此的,然後你們還走出來叫我們注意身體……參加活動,得失補課老師;出席補課,又對活動搞手感抱歉。你們知道嗎?我們巴不得每個星期都有第九天、第十天!」一位同學忍不住表示不同意。 「這位同學,你冷靜一下。我認為你實在毋須顧慮和擔心,我建議你可以試試我們的學校。我校的辦學模式,主要是要求學生可以得到比較均衡而全面之教育,着重思考,善於溝通和具備自學能力。實不相瞞,本校在新高中課程的銜接完全享有優勢。為幫助同學迎接高中課程,我們一直積極準備,喜迎挑戰。」另一間友校的招生人員此時剛好路過。 「謝謝你的好意,我不轉校了,因為你說的,和我們學校放在網上的辦學宗旨,沒有分別啊!」同學別過臉去,不再說話了。 「請老師們好好落實新高中的教學理念。」主理課程發展的人說。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母校

聖保羅書院 (資料圖片) 二十年前,大學畢業,我像許多想做老師的畢業生,首先必然是回中學母校找恩師聊天,「順道」探問母校會不會有空缺。那年九月,我喜孜孜地回到這個畢業時哭着離開的校園,同屆同學愈走愈遠,只有我一個往回走。往回走,回到孕育我的地方,母校變成母公司,那次的幸運是今天的幸福,至今我仍深深感念。 畢業回首 反哺母校 今年母校慶祝創校一百六十五年,各個大型活動盡皆圓滿,萬千校友同頌母校恩情,歡笑聲濟濟一堂。然而我沒有因為特別的慶典而特別激動,讀書七年,回來工作二十年,母校像童年時相識的朋友,漸漸在尋常生活中相互往來。校園生活與我融合無間,「聖保羅精神」也和我的性格深入交往,成了難兄難弟,是的,沒誇張,我認為的確如此。 「這麼多年沒見,不如我們回校一聚,好好懷緬一下」,中學同學在群組發出邀約,顯得興致勃勃。「我不回了,我幾乎天天都在懷緬。」我心裏想,當然沒有直接說。人或說我奄悶,或說我對母校不敬,豈知我是為能夠天天接近母校而自豪。母校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中學,一直堅守辦學使命,校友皆引以為榮。久仰母校大名,讀文學院的三年,我在港大圖書館發現母校極具歷史價值的校刊和文獻,一連幾天,看得津津有味。原來人竟要待離開以後,才拼命想認識從前唾手可得的感情。 幸好,我回首之時,母校仍在那裏。 屹立165年 承傳教育使命 歷經一百六十五年風吹雨打,聖保羅書院仍卓然特立於般咸道,盡可以拍拍壯闊的胸膛,說﹕「小子,別英雄氣短,兒女情多啊!」除此之外,母校開明,崇尚自由,尊重獨立的人格,你可以相信「男兒欲遂平生志,(DSE)六科勤向窗前讀」,也可以選擇「人不識一字,仍可堂堂正正做個好人,何况我來自母校,自然想建功立業」,都可以啊,母校校刊取名《弘道》,語出《論語.衛靈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分明地鼓勵我們持守正道,盡展所長。 1853年,香港第一份中文報刊《遐邇貫珍》刊行一則〈聖保羅書院招生徒告帖〉,是母校第一則招生通告,其中的幾句話令人印象深刻﹕ 「我香港聖保羅書院,設立久矣,有唐人先生,教讀四書五經。有英國先生,兼及英文,而尤重者,在於天文地理算學,一一皆切要之務。」 有些朋友說,母校聖保羅書院是英文書院的鼻祖,自然是偏重英文的吧!持此論調的朋友實在小看了我的母校,「有唐人先生,教讀四書五經。有英國先生,兼及英文」,這份辦學初心,豈可不察?我更加願意相信母校是中英並重,同時兼顧課外活動。今天,就連鄰居港大都開不到天文學,我對母校,自然更加肅然起敬。 經母校悉心培育,我有幸成為一位中文老師,無論我在什麼地方工作,母校的教育觀和教育使命,就是我的教育觀和教育使命。 物非人非,情懷不變!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我要做中文老師

長假期前,我為中五乙班安排了中文科的家課,粗略區分,可以分成應試和非應試兩種。 應試的不必多說,非應試的包括一篇隨筆,題為《我的中五生活》。按照同學平日的學習表現,我順理成章,「不存厚望」,只當是一份平常不過的功課。 假期的某個下午,我泡了一壺鐵觀音,企圖讓改文這苦差變成我不過是喝着茶在消遣之類的灑脫。當我百忙中偶遇遍尋不獲的閒逸,我忍不住對他說,久違了,這麼巧,二十多年前「我要做中文老師」的熱情剛好今天也突然來訪,故友相逢,泣將何及! 彷彿回到中學時代 中五乙班的同學不止交來一份作文功課,他們還交出真誠的心,用文字坦然面對自己,等待閱讀、分享,盼望關注、鼓勵。 我發現這些句子,彷彿回到中學時代﹕ 1)時間有腳,我也捉不住了!時間吞噬了一切,沙漏中的我們何其渺小!中學生涯很充實,時間充滿了一切,也虧空了一切,無奈但也很感謝。 2)我確實從中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女孩,但我亦深明中五還不是表白的時候。我和她暫且保持好朋友的關係已心滿意足,她是不是喜歡我,這些順應自然吧! 3)桌邊堆得似山高的補充練習和試題自開學就滿佈塵埃,如今它們時時刻刻似在嘲笑我的無能和庸碌,叫人如何自處? 4)我倚在走廊的欄杆上,仰天而望,暗自嘆息,雖已在學校課室的最高一層,但還是被周圍的高樓遮擋了一部分。突然,後面有一位同學疾走而去,望着他的背影漸漸遠去,我看到了香港人不能改變的特色——急。香港人繁忙的生活,忽略了身旁的景色,事物變得沒趣…… 何以和現在的我漸行漸遠? 通過文字,以一顆赤子之心,坦誠地分享青春,分享感受,使成為熱情、共鳴、互相扶持、讚頌生命的靈魂工程師,不就是當初立志成為中文老師的初心嗎?何以和現在的我漸行漸遠?當我們極重視測驗、評估、分數、升學的同時,我們似乎漸漸看不起周記、月記,而代之以一張張讓大多數人更安心的工作紙。 同學盼望得到老師的關注、諒解、鼓勵,數十年後回憶今天,師生都不會記得做過的練習,卻會為幾句適時的勉勵再三沉吟,當年弱弱的心靈,忽然受傷,陣痛無比,是時有個你很重視的人,趕緊拿個急救箱趕赴現場,傷處痛苦不減,但那心靈的慰藉,歷經風霜,始終內暖如初。 發現希望 人心不死 「這年代,教育這事業,尤其是中文教育,迹近不可為,必須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非勇於承擔,願意犧牲的年輕人不可。我在你身上發現這種希望,此見人心不死。」教我預科中國文學的何福仁老師,大概不會為意,他的「人心不死」四個字對那位年輕人帶來的震撼和影響是何其巨大。 我用另一種顏色的筆,在同學的文章寫上「努力總會有回報,我們都應這樣相信」、「苦中有甜,這就是生活」、「我明白,以前的我也是這樣,且用一種適合自己的步伐過中五生活」……我要做中文老師,做一個走進心靈的中文老師。

詳細內容